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试题编号:418 试题名称:土地经济学
注意:答题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草稿纸或试卷上一律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土地受容力2.集约度3.丰度地租4.规模报酬5.区位6.土地挂牌
7.边际报酬
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9.农地金融
10.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 50分)
1.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性质。
2.土地自然供给与土地经济供给关系。
3.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对策有哪些?
4.屠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意义。
5.为什么说土地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问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 60分)
1.谈谈深化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其改革趋势。
2.论就人地关系理论内涵的发展,谈谈科学、协调发展观。
3.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房价是由高地价带来的,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运用土地经济学有关基本原理阐述之。
4.试就土地的财产权,谈谈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措施和途径。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第一章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P4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P5一、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
P31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P34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
除种植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试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02条)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威廉·配第D、亚当·斯密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B、马克思C、恩格斯D、大卫·李嘉图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B、屠能C、李嘉图D、韦伯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B、屠能C、李嘉图D、韦伯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B、韦伯C、屠能D、廖什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B、韦伯C、屠能D、廖什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B、个人C、政府D、都不是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B、一个农场的规划C、一个农民的规划D、村庄的规划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2023年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六、简述题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合, 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 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 自然就规定增长食物, 进而规定增长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长。
总之,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运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应的影响因素影响土地经济供应的因素很多, 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应;运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运用计划;土地供应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 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 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运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 市场配置无能为力;(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营机制是什么土地市场的运营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重要涉及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 经济的运营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 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应、需求来决定。
同时, 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 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 使市场处在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 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 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 通过各种计划方式, 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营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的为依据, 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但缺少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 计划机制重要是保证土地资源运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运用①增长复种指数, 提高全年光能运用率②增长单产, 提高作物光能运用率③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④多层次运用光能空间, 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运用率(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运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土地经济学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_______为基础。
(5分)(A) 历史特性(B) 地理特性(C) 自然特性(D) 使用特性参考答案:C2.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_______级分类。
(5分)(A) 一(B) 三(C) 四(D) 五参考答案:C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_______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分)(A) 人与土地(B) 人与经济(C) 人与社会(D) 社会与经济参考答案:A4. 最早提出区位论是_______。
(5分)(A) 马克思(B) 杜能(C) 李嘉图(D) 韦伯参考答案:B5. 土地的_______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5分)(A) 固定性(B) 差异性(C) 可再生性(D) 稀缺性多选题6.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位置固定性(B) 面积有限性(C) 质量差异性(D) 功能永久性参考答案:A,B,C,D7.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供给的稀缺性(B)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C)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参考答案:A,B,C,D8. 土地的功能包括_______。
(5分)(A) 承载功能(B) 生产功能(C) 资源(非生物)功能(D) 再生功能参考答案:A,B,C9.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_______。
(5分)(A) 经济目标(B) 生态目标(C) 社会目标(D) 文化目标参考答案:A,B,C10. 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产出类的指标有_______。
(5分)(A) 产品的实物量(B) 总收入(C) 净收入(D) 利润参考答案:A,B,C判断题11. 请问,在17世纪末,是否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一、名词解释: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2、我国耕地经营的现状是:耕地总量中只有1/3属于高产、稳产田,尚有2/3处于中低产水平,表明我国耕地的经营水平有占总面积的2/3还处于粗放边际。
土地经济学常见问题
土地经济学常见问题1、如何理解土地的概念?答: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并结合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什么是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二者关系如何?答: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的自然供给。
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之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与土地的自然供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3、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如何?答: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
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如下:(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商业用地应适应方便生活的要求,积聚于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表现如下:A、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B、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C、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居住区最先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于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
4、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答:城市土地利用特性是相对于农业土地利用而言的。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很难改变其用途。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题库1.请简述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答案:(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三)土地利用规划(四)土地开发(五)土地保护2.土地合理配置原则?答案: (1)地域分异原则(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3.请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答案: 1)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薄弱;2)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有待扩展;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有力4.请说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个显著特征?答案: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2)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5.请写出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答案: 1、土地使用权出让2、土地使用权转让3、土地使用权出租4、土地使用权抵押5、土地使用权终止6.土地利用答案: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7、区位地租答案: 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是以差额。
8、土地利用计划答案: 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 做出的统筹安排9、土地法权制度答案: 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
10、土地使用权终止答案: 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1.请论述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答案: 1) 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2) 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又要全国一盘棋, 统筹安排, 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②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1及答案
一、单选题Is以下哪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城市土地经济学》B.《土地经济学通论》C.《国土经济研究》D.《土地经济学原理》正确答案:D2、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oA自然-历史综合体B.自然-地理综合体C自然-政治综合体D.自然-经济综合体正确答案:D3、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A.选择行为B.生产行为C.消费行为D.协调行为正确答案:A4、英国古典学派的创始人()最先阐明了人口与财富的内在关系。
A.威廉•配第B.佛朗索瓦•魁奈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正确答案:A5、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分为几级?()A.三级B一级C二级D.四级正确答案:A6、土地供给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其中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A.无弹性、有弹性B.无弹性、无弹性C.有弹性、无弹性D.有弹性、有弹性正确答案:A7、()是在短时间内因是用固定资本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A.垄断地租B.宁适地租C.绝对地租D.准地租正确答案:D8、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的。
A.劳动价值论B.劳动生产率C土地报酬规律D.土地私有制正确答案:A9、()的名作《佃农理论》集中体现了新佃农理论的主旨。
A.张五常B.马歇尔C克拉克D.萨缪尔森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土地具有三个层面的特性分别是:自然特性、()和()。
A经济特性B.人文社会特性C.资源特性D.资产特性正确答案:A、B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和范围很广,可以归纳为()oA.管理水平B.土地生产潜力C.人口需求水平D.生产技术正确答案:B、C3、人地关系的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以下哪些选项。
()A.中间层次B.基本层次C.f⅝级层次D.综合层次正确答案:A、B、D4、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属于城市土地三级市场的土地交易方式。
中国地大土地经济学五年考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1、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3、土地稀缺原理的主要内涵。
4、土地区位论的核心内容。
5、土地价格的特点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
6、土地市场的内涵。
二、论述题(第一题30分其余每题20分)1、根据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土地报酬递减原理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集约利用并存的意义?2、试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3、根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现状,论述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
4、试述我国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4年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土地经济供给?2、土地自然属性?3、土地规模经济?4、土地计划利用?5、土地市场?6、级差地租?7、土地保护?8、土地肥力?9、农业经营规模?10、土地规划利用?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1、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运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3、土地价格的主要内涵及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4、试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5年1、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及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30分)2、试述社会主义地租存在的条件及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分配的方式?(30分)3、运用土地规模经济理论论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30分)4、简述韦伯的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30分)5、试述土地估价的主要方法及土地估价的影响因素。
(30分)一、简答题(9×10分)1、土地的经济特征有哪些?2、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哪些?3、土地经济供给的内涵及影响因素?4、土地金融的特点?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6、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7、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内涵?8、土地价格的主要特点?9、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注:论述题没有公布2007年一、简答题(6×10分)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2、简述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3、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4、土地规模不经济?5、土地税收的特点?6、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二、论述题(第1、2、3题每小题20分,第4题30分,共90分)1、论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2、论述社会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及其经济意义?3、论述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在我国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4、试述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三、多选题(5个,共10分)四、简答题(5个,共30分)五、论述题(3个,共30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
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就是尽可能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是应该处于报酬不变阶段,而不是处于报仇递减阶段。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指标。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土地2.土地利用经济3.地役权4.土地的经济供给5.土地供给6.土地需求7.土地利用8.土地利用结构9.土地利用效益10.土地利用规划11.区位地租12.土地所有制13.土地使用制14.土地租赁权15.土地抵押权16.行政划拔17.地租18.垄断地租19.土地市场20.契约地租21.经济地租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的措施。
4.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8.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9.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10.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11.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12.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13.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14.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三、论述题1.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2.试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
4.试述土地市场的机能。
5.试述开放土地市场的必备条件。
6.论述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的机能。
四、计算题1. 以成本法对上例甜水园东里65平方米的两居住宅建筑年代为1988年的房屋进行评估。
据了解甜水园地区的土地级别为二级,基准地价为3800元/平方米,相关管理费用、投资利息、税费及利润分别为2.5%、5.5%、5.5%、15%。
该房屋的土地重新取得价格约为:3800×(1+2.5%+5.5%+5.5%+15%)=4921元/平方米,该房屋为多层住宅,它的重建成本约为:1000×(1+2.5%+5.5%+5.5%+15%)=1295元/平方米。
根据观察,该房屋的整体状况维护得较好,约为八成新,房屋折旧了20%。
根据上面数据可知,该房屋的单价约为:(4921+1295)×(1-20%)=4972元2、某城市内,有一宗住宅用地需要评估,现根据该地条件,选择了与之类似的三宗已成交案例,这些宗地的使用年期都是50年。
土地经济学简答
土地经济学简答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3.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4.简述增加土地经济供的措施。
5.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8.简述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9.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10.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11.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2.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3.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14.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15.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16.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17.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18.简述土地抵押权所具有的性质。
19.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2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21.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22.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23.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24.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25.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6.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2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28.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29.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3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31.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32.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33.土地金融的特点。
34.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
35.土地税收的依据。
36.土地税收的功能。
37.简答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38.专业估价与非专业估价的区别。
39.土地估价的本质。
40.土地估价的目的?41.市场价值有哪些特点?42.房地产的权利包括哪些?43.引起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有哪些?44.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关系。
45.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
1、(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
南京农业大学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_0505B南京农业大学试题课程土地经济学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解释(10×3'=30')1. land2. land demand3. intensive management4. economics of scale5. land use6. monopoly rent7.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8. land market9. land taxationnd price二、简答题(5×6'=30')1. 土地有哪些特性?2. 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与人口经济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 简述土地报酬规律的内容,并画图表示土地报酬规律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条曲线以及三个阶段的分界线。
4.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5. 地价的特点有哪些?三、计算题(10')有三宗地,A为劣等地,B为中等地,C为优等地,对每宗土地的投资额均为200元,平均利润为50元,三宗土地的产量、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如下表所示。
根据级差地租原理计算B、C两宗土地的级差地租(需写出计算过程),并填充表格的空格。
土地等级所耗资本(元)平均利润(元)产量(百千克)个别生产价格(元)社会生产价格(元)级差地租(元)每百千克全部产品每百千克全部产品A2005055025050250B20050831.2525050C20050102525050四、案例分析题(15')2001年,武冈市邓家铺镇被湖南省邵阳市列入“十五”期间重点小城镇开发的示范镇。
根据这个决定,武冈市政府在邓家铺镇着手进行小城镇建设,兴办开发区。
这对居住在邓家铺镇的农民来说,本来应该是个好消息。
可是,2年时间过去,他们没有住进美好的小城镇,反倒连原有的土地和住房也失去了。
2001年11月12日,居委会7个村民小组与武冈市国土局签订了征地协议书,武冈市国土局以每亩15000元的价格,征用54.705亩农田。
土地经济学重点简答题
土地经济学重点简答题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
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协调人地关系和各部门用地矛盾(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土地管理的手段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土地经济学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生产要素、资本、消费、自然、空间、财产等的统一体,是地球表面受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时间要素影响的四维空间综合体。
其表达式为L=f(N,E,S,T)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应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收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3.土地供给;是指可以为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运行服务的土地资源数量,包括可以利用的土地和难以及不可直接利用的土地。
4.土地需求: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于土地资源的物质支撑、生态维护、生产用途、消费活动、财产增值、国家(或民族)主权等需要的综合表现。
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
6.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7.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
8.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从微观上讲,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潜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据此选择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措施的具体方案。
9.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10.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经济学地租理论:请同学们自己阐述。
11.农业土地经营规模:12.土地制度: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经济学全部答案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变卖,价款做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行政划拨: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超额地租。
土地纯收益:土地总收益中减去土地的负担及利用土地的一切费用土地供给: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 , 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收益还原法:是将待估土地未来正常年纯收益,以一定的土地还原利率还原,以此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
市场比较法:就是通过对具有替代关系的类似土地的交易价格进行修正, 求得待估宗地价格。
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土地金融:是以土地抵押权为担保的、土地资金的筹集、融通等一切信用活动的总称。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地役权:为自己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承担地役权的土地称为供役地,利用地役权的土地称为需役地。
土地利用结构: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 , 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P4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
P5一、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
P31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P34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
除种植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章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
P46-55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此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人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为第二阶段。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第三阶段:边际报酬为零,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为第三阶段。
在此阶段,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而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
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第四章简述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61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极差地租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一、地域分异原则,首先考虑区域内土地的自然特性,优先满足农业用地的特殊要求。
二、区位利用原则,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区位利用效益高的土地面积更有限,因此要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用途,以提高利用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要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平衡原则,结合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确定其不同经济用途。
四、系统综合原则,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同时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
集聚效益就是这种系统的功能体现。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P79一、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位置差异在利用中会形成较大的级差收益,直接影响经营效果。
二、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更为复杂,利用途径更加多样。
三、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单位面积土地可以吸收巨大的投资,价值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方式发展迅猛,劳动资金的利用集约度所受限制较小。
四、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输的畅通性,直接影响着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
五、改变土地用途代价巨大。
土地投资与使用价值一般呈正相关,投资量越大,改变其使用价值困难性就越大。
第五章简述土地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
P101一、、单个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二、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包括:(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的互补性创造条件三、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1)大规模企业,可以在市场信息收集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节约平均交易费用(2)大规模企业,由于大量运输,也可节约平均运费。
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P107一、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就业,且在转移后获得了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二、农机化水平提高,使以少量的家庭劳动力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成为可能。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其项目越多,质量越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的可能也就越大。
四、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P109一、地区性,各个地区土地条件各不相同,土地资源的丰缺程度决定土地经营规模的数量级。
二、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必然影响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值。
三、层次性,农业机械、农业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不同,也会有与之匹配的不同经营规模适度值。
四、适应性,不同经营项目的生产经营单位具有不同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第六章简述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P1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总体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计划,以全部土地资源为对象,考虑土地利用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全面协调土地利用中的供求关系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和目标,并对土地用途做出具体规定,是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简述中国土地利用计划模式的特点。
P133一、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三、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按国家、省(区市)、地(市)、县(市)和乡(镇)五级分级管理。
四、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耕地面积保有量和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用地都是指令性指标。
解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两上两下”的程序。
P137一、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和各部门上报的计划建议,通过对各项用地的科学预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对上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初步平衡,提出计划控制数和布局要求,下达到各地,指导各地编制计划。
二、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上报的建议,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编制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程序逐级下达。
第七章简述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简述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P155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耕地以及其农业用地被变更用途作为各类建设用地;其次由于不良的耕作制度,滥施化肥,破坏了部分现有耕地的化学结构,使其不能再作为耕地使用;再次,荒漠化程度加深,濒临沙漠的一些地区的耕地或被沙漠吞噬或土壤肥力尽失,不能再继续使用。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类对食物需求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
既能保证人口对食物的持续需要,又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和有序发展,这才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目的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平衡,中国耕地养中国人。
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即使在人口高峰期,也能满足粮食生产用地的需要。
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增加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新耕地。
五、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尽快提高现存和新增耕地的质量,使产出率逐步提高。
第八章简述土地国家管理的具体任务。
P171一、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变动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防止权属混乱及土地纠纷。
三、对土地所有权的权能范围、行使方式、出让转让条件和土地使用权的权能范围、利用方向进行必要的限制。
四、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项目上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建立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五、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税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保证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简述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一、完全性,土地所有权是对土地的全面的支配权,其他物权的源泉和出发点。
二、排他性,排斥其他人对土地的权利。
三、恒久性,无限期由土地所有者保有,只有当发生社会变革时才有可能终止。
四、归一性,土地所有者可以在自己土地上为别人设定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租赁权等其他权利。
五、社会性,土地所有者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从来都受社会的约束。
第九章简述如何全面认识我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
P182一、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具体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三、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四、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第4/8页五、城市市区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六、农村和城郊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有的属于集体。
七、建制镇土地所属权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第十章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哪些?P183一、农村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二、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三、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简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