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心脏与大血管

合集下载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心脑血管领域,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在此,本文将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一、医学影像技术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血管成像技术主要有传统X线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DSA 血管成像等。

传统X线血管造影虽然精度高,可直接显示血管的精细结构,但是其依靠X线照射需要使用造影剂,可能产生辐射伤害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由于MRI血管成像和CT血管成像的现代化发展,这些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

MRI血管成像依靠磁共振原理,采用无创伤性的成像方法,对血管内腔进行非侵入性检查。

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相比,MRI血管成像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因此减少了不必要的辐射伤害和过敏反应,更加安全。

此外,MRI血管成像能够进行多个方向的全景成像,可以显示神经血管 anatomical details,对病灶的定位和评估具有更好的表现。

CT血管成像也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成像方式,它利用X射线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人体中的血管系统进行成像。

与MRI血管成像相比,CT血管成像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检测时间短等优势。

因此,CT血管成像广泛应用于急诊情况下的血管检查和疾病诊断。

DSA血管成像,全称是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是一种微创的经皮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介质通过血管,然后用X射线进行成像。

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相比,DSA血管成像辐射性更小,对人体伤害更小,且成像准确度更高。

目前,DSA血管成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其成像效果准确可靠,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应用。

二、医学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脑血管病变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对这两种类型的病变均有较为准确的诊断和分析。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研究心脏及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式检查技术,对 于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定义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使用不同的技术,如超声心动图、核医学和磁共振成像等,来获取有关心脏和大血 管的详细图像和数据。
重要性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提供了无创伤和非侵入式的方法来评估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Hale Waihona Puke 并帮助医生诊 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正朝着更快、更准确和更智能化 的方向发展。
未来展望
未来,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将继续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 重要作用,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管理。
常见技术
常见的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医学影像学。
临床应用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用于评估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 病、高血压和心脏瓣膜病变。
优势和局限性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学的优势包括无创伤、准确性高和可重复性强。然而,它 也有局限性,如昂贵的设备和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4.1.1)--心脏大血管影像解剖

(4.1.1)--心脏大血管影像解剖

三尖瓣
二尖瓣
主动脉瓣
心包:心包在自旋回波序列呈线样低信号,周围有高信号脂肪组织衬 托,在MRI上正常心包厚度不超过4mm
心包
• 冠状动脉:由于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影像, 目前MRI显示冠状动脉不如CT,需要进一步 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辨力才能用于临床
小结
• 心脏大血管检查技术较多,其中X线检查只 能大致判断形态和大小,不能显示内部结 构和功能改变;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显示内 部结构,但对不能评估功能状态,CTA对冠 脉的病变显示非常清晰直观。MRI检查可以 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但对冠脉的显 示还比不上CTA。
长轴位
短轴位
• 心肌:在自旋回波序列中,心肌呈中等信 号强度。右室壁较薄,约为左室壁的1/3, 测量心肌厚度应在舒张末期长轴位或短轴 位上测量,正常左室心肌厚度在收缩期比 舒张期至少增加30%
Morphology
右室壁
室间隔 左室壁
瓣膜:MRI可清晰显示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一般呈中等信号, 电影序列可观察瓣膜的形态和运动功能
心脏大血管的检查技术
• X线检查:普通胸部X线摄片可整体显示心 脏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和轮廓,并 能全面评价肺血循环的变化,但无法观察 心脏各房室和腔内的解剖结构,因此常作 为多数心脏疾病的初步筛选方法(此处全 屏显示下图,并动态勾画心脏的轮廓)
心脏大血管正常影像表现
• X线检查
– 正常心脏大血管的投影:心左缘分为三段,自 上向下依次分为主动脉结、肺动脉段和左心室; 心右缘分为两段,上端由升主动脉或上腔静脉 构成,下段为右心房,膈位置低时,心右缘最 下部可含有部分右心室(此处显示下图并勾画 轮廓)
– 在后前位上,正常心脏形态可分为横位心、斜 位心和垂位心 – 横位心:见于矮胖体型,胸廓宽短,膈位置高, 心膈接触面积大,心胸比率略大于0.5,主动脉 结突出,心腰部凹陷 – 斜位心:见于适中体型,心胸比率0.5,心腰平 直 – 垂位心:见于瘦长体型,胸廓狭小,膈位置低, 心膈接触面积小,心胸比率略小于0.5,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

大小:心胸比 率:0.5
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大小 三种形态:横位、斜位、垂位心
大 小 : 心 胸 比 率 :
0.5
二、正常影像表现:CT
一.横轴位是常用的标准体位,能清楚显示心内结构、 各房室的关系及心脏房室的大小;
二.长轴位、短轴位、四腔位
Normal CT manifestation
三.病因:深静脉血栓为首位病因。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并发症:并发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治疗:及时的溶栓及抗凝治疗可使死亡率下降至8%。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诊断:关键问题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诊断
•CTPA(CT pulmonary angiography)和DSA:CTPA是目前世界上肺栓塞的首要 的诊断方法;
主动脉夹层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临床:突发的剧烈胸、背痛,如撕裂、刀割样,可向颈、腹部放射。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MSCT和MR等影像技术显著提高了主动脉夹层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主动脉夹层 的CTA表现
CT平扫:钙化内膜内移、假腔内血栓、血液 外渗、纵隔血肿、心包、胸腔积液;
增强:
○ 可见双腔和内膜片,通常真腔较窄、对比剂充盈快,假腔较大、对比 剂充盈慢,
三、正常影像表现:MRI
心包
LEFT VENTRICLE
Base Mid Apex
DSA图像(腹 主动脉)
(二)各心室增大X线表现
左心室增大 a 心尖向下向左延伸:b相反博动点上移c左心室段延长、 圆隆并向左扩展;d左前斜60’时,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 前下移位;e左侧位,心后下缘隔上食管前间隙消失.心后膈上脊柱 前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医学影像征象解析汇集(心脏大血管部分)

医学影像征象解析汇集(心脏大血管部分)

01、主动脉披挂征:由于主动脉破裂,主动脉后壁和脊柱紧贴而分界不清。

在主动脉瘤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移位或侵蚀作用,这会在CT增强上产生一种影像——主动脉披挂征,这种征象强烈提示主动脉壁破损及包裹出血。

主动脉瘤病变常发生在肾动脉以下节段,但是在主动脉的任何节段都可以发生。

而且,主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常在其侧后壁,所以血流常常流入腹膜后间隙,表现为腹膜后血肿。

其它征象还有肾脏前移、造影剂外渗、液体聚集、腹腔内游离血液、肾周蜘蛛网征等。

慢性主动脉破裂出血可形成主动脉壁分层样钙化,动脉周围混合型软组织密度影。

高密度新月征是主动脉破裂先兆的可靠征象。

主动脉披挂征,主动脉后壁与紧帖的脊柱分界不清,提示动脉壁破裂和包裹性出血,增强动脉期扫描示胸主动脉管腔内壁粗糙,动脉内侧壁多处线条状高密度造影剂向血管外喷射。

主动脉破裂依据破裂方式和程度不同,可分主动脉急性破裂大出血和慢性外渗2种,前者因胸腹腔内快速大量出血,短时间形成胸膜或腹膜后巨大血肿,如不及时抢救即死于失血性休克,而后者进展缓慢,临床症状一般不明显。

主动脉破裂主要征象:1)主动脉破裂的典型征象是增强CT扫描可见造影剂从血管腔内向血管外喷射。

此种表现与血管内压与周围组织压力差值不等、破口的大小有关;2)主动脉旁血肿形成,表现为巨大软组织影,多出现在纵隔、后腹膜腔和胸腔,也可在腹膜腔。

CT增强扫描可见软组织影内造影剂积聚;3)主动脉披挂征,表现为主动脉后壁与邻近的结构分界不清或者与紧接邻近的椎体分界不清。

提示为动脉壁内破裂,需注意鉴别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后者血管内壁光滑;4)钙化血栓连续性中断;5)主动脉直径越宽,破裂的危险性越大。

直径>7.0cm,10年内破裂的危险性为55%。

胸主动脉破裂造成主动脉周围或纵隔血肿,血肿位置与破裂部位有一定关系。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破裂,纵隔血肿多发生于升主动脉旁和前上纵隔区域,上纵隔增宽,也可出现心包积血。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处理大量影像数据,缩短诊断时间。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诊断算法,提高诊断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的远程化与智能化发展
新型药物成像技术在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新型影像技术的研发,如超声心动图、光学成像等
远程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的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将更加普及和准确。
5G技术应用:5G网络的高速度和低延迟将为远程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AI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提高远程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概述
03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技术
04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
05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概述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的定义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是通过影像学手段对心脏和大血管进行检查和诊断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X线、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
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医生可以了解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情况,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心脏与大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等。

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检测

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检测

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检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各种高科技设备应用于诊疗,提高了诊治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容易被发现,但准确诊治仍然非常困难。

医学影像技术的出现给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1.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心血管疾病是指所有沿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疾病。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而我国的高发率和死亡率也不容忽视。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占到所有死亡原因的44%。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不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诊治压力。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利用先进的医学设备和技术。

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2.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检测中的作用心血管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特征。

其正常的解剖和功能包括心脏的大小、结构、功能;心脏中心腔内、心壁、瓣膜的解剖结构与形态;心血管容量、输送和循环功能等方面。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对心脏、血管等部位进行较为复杂的影像检测。

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无创性:影像技术检测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可以不切开人体进行检查。

(2)精度高:影像技术检查精度极高,可以清晰地刻画出心脏、血管等组织的立体结构。

(3)多角度诊断:影像技术检测可以从多个方向、不同位置进行诊断,有助于获取更加全面的心血管信息。

(4)早期发现:影像技术检测可以在病情尚未明显出现的早期发现疾病,从而及早进行治疗。

(5)指导治疗:影像技术检测有助于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和效果。

对于心血管疾病,影像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超声波检查、核磁共振和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

3.影像技术的分类(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原理进行检测,不用放射线和磁场,无副作用,主要应用于心脏的检测。

心脏大学管影像诊断

心脏大学管影像诊断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升主动脉、右心室 漏斗部和肺动脉主干、右心室前壁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左心室
(心前间隙、心后间隙、下腔静脉影)
AA PA
RV
LA LV
左侧位
AA PA
RV
LA LV
左侧位
3. 右前斜位
心影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
肺动脉、右心室前壁和左心室下端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端为右心房
X线表现: a.后前位:心影右下缘向右膨凸,心腰丰满或膨隆,
相反搏动点下移,心尖圆隆上翘 b.左侧位:心前间隙缩小,心影前缘与胸骨接触面
增加 c.右前斜位,心前缘下段膨隆 d.左前斜位,心室膈段增长,心影前缘前凸
右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
心影主要向前、向左、向后增大,心呈二尖瓣型,心腰膨隆, 心尖圆隆上翘,心前间隙变窄,食管吞钡左房段明显受压后移
右心室造影 左心室造影 主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主动脉造影电影
播放
退出
左心室造影
左心室造影
右心室造影
主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左冠造影
右冠造影
第二节 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一、心脏位置异常 1.心脏移位 2.心脏异位
X线表现:
a.后前位:心尖向下、向左延伸,相反搏动 点上移,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
b.左侧位:心影后下缘向后膨凸,心后间隙 变窄甚至消失。
c.左前斜位:心影后下缘向后下膨隆,左心 室段与脊柱重叠。
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增大
心尖向下、向左延伸,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
左扩展,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食管吞钡食管左 室段受压后移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原理: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检测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
优点:无创、无痛、准确率高
局限性:需要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辐射影响
应用: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可以检测心肌缺血和梗死情况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势
无创性:无需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和风险
02
分类:心血管疾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疾病等。
04
后天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疾病的传统诊断方法
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
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诊断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疾病
放射性核素检查: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来观察心脏血流和功能,诊断冠心病等疾病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汇报人:XX
目录
01
医学影像技术概述
02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
03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4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05
未来展望
医学影像技术概述
医学影像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单击添加项标题
单击添加项标题
分类:X射线成像、超声成像、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等
单击添加项标题
单击添加项标题
超声成像: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和反射,通过探测器接收超声信号,形成图像
单击添加项标题
单击添加项标题
磁共振成像:利用氢质子在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磁共振信号,形成图像
单击添加项标题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2010年:发明分子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系统发生病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诊断心血管疾病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种类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分为X线透视、超声波、CT(计算机断层摄影),MRI(磁共振成像)等。

其中X线透视是最常见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心脏、肺、骨骼等部位。

超声波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检测心脏、血管、腹部、乳腺等。

CT和MRI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获得更为准确的图像信息,从而更好地诊断心血管疾病。

二、医学影像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起来比较困难。

医学影像技术的出现大大地缓解了这种困境。

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心脏、血管、器官等部位的内部结构和变化,在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CT和MRI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CT冠状动脉成像(CTA)是一种非创伤性的心脏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冠状动脉内腔的三维图像,以评估动脉狭窄程度和位置。

而MRI心脏成像则可以在不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提供更为清晰的心脏图像,对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超声心动图是心血管疾病检查中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

通过超声波可以观察心脏收缩、舒张、瓣膜开闭等运动和变化,评估心脏的大小、形状和功能状态。

此外,由于超声心动图无放射线、无创伤性等特点,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的心脏检查。

三、医学影像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还可以指导心血管病的治疗。

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导管的正确定位对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X线透视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精确定位导管,完成心脏介入治疗。

在心脏分流手术中,超声技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导管插入静脉后,通过超声波检查确认插管位置,确保导管引出血液流向正确,以避免手术后出现并发症。

医学影像学第十章 心脏与大血管 练习题

医学影像学第十章 心脏与大血管 练习题

医学影像学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练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常规心脏摄片靶片距离要求是A. MB. MC. MD. ME. M2. 可以用于心脏及大血管疾病检查的CT 有A.普通CTB.头颅CTC.单排螺旋CTD.ECTE.EBCT和MSCT3. 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术后随访最好的CT 检查是A.普通CTB.头颅CTC.单排螺旋CTD.ECTE.MSCT或EBCT4. 正位胸片上,心脏最大径是指A.心影右侧最突出点至中线的距离B.左心缘最突出点至中线的距离与右心缘最突出点至中线距离之和C.心影左、右两侧最突出点间距离D.右心缘上下部交界点至心尖部之间距离E.心影左侧最突出点至中线的距离5. 正常成人心胸比值(率)一般不超过A.B.C.D.E.6.诊断缩窄性心包炎较可靠的X线征象是A.心包钙化B.心缘僵直,正常弧形消失C.心脏搏动减弱D.间质性肺水肿E.上腔静脉影增宽7.左侧位片上心前缘中段是A.主动脉B.右心房C.肺动脉D.左心房E.右心室8.正常成人右下肺动脉主干直径一般为A. ≤5 mmB. ≤8 mmC. ≤10mmD. ≤14 mm9.胸部后前位X线摄片右下心缘出现双心房影,提示A.左心室增大B.右心房增大C.左心房增大D.主动脉增宽,扭曲E.右心房增大10.左心房增大可向A.向后、向右、向左及向上增大B.向前、向右、向左及向上增大C.向后、向外、向左及向上增大D.向后、向右、向下及向上增大E.向后、向右、向左及向内增大11.左心室增大可向A.向后、向右、向上增大B.向前、向右、向左增大C.向左、向下、向后增大D.向后、向右、向下增大E.向右、向左及向内增大12.胸部X线片上Kerley B线是指A.宽~1mm,多见于上叶的条状影B.肺野内细而短的网状影C.宽约1 mm,位于肋隔角上方水平行走条状影D.宽约~lmm,肺中野横行条状影E.以上都不是13.慢性间质性肺水肿最可靠征象是A.肺纹理增加及模糊B.上肺静脉扩张,与下肺野血管比例改变C.肺水肿D.胸腔积液E. Kerley B线14.风湿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瓣膜病变是A.右房室瓣狭窄B.左房室瓣狭窄C.左房室瓣关闭不全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E. 右房室瓣关闭不全1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心影呈A.靴形心B.横位心C.梨形心D.悬滴状心E.主动脉型心脏16.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的好发部位是A.升主动脉B.主动脉弓C.降主动脉D.主动脉峡部E.升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峡部17.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时的主要表现是:A.病变段管腔狭窄B.病变段管腔阻塞C.管壁不规则D.有充盈缺损E.侧支循环建立18.心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错误的是A.肺动脉段突出B.肺门舞蹈C.主动脉结缩小D.左心室增大E.右心增大19.心房间隔缺损最具诊断意义的X线征象是:A.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B.肺门舞蹈征C.左心房增大D.右心房增大E.肺动脉段突出20.最常见的房间隔类型是A.混合型房间隔缺损B.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C.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D.上腔型房间隔缺损E.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医学影像—心脏大血管摄影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心脏大血管摄影检查技术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解影体位 线摄影体位
• 后前位 • 左侧位 • 右前斜位 • 左前斜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心脏投照位置示意图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后前位
• 体位:同肺后前位 体位: • 中心线:对准第6胸 中心线:对准第 胸 椎,垂直射入探测器 •摄影距离 摄影距离2m 摄影距离 •平静呼吸下屏气 平静呼吸下屏气 曝光
左 侧 位
吞钡左侧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右前斜位
• 体位:右前胸与面板成 体位: 45°。右手背放于臀部, ° 右手背放于臀部, 屈肘内收, 屈肘内收,左手上举抱 头 •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 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探 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探 测器 •吞钡检查 吞钡检查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照 片 示 意 图
左 前 斜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左 照 片 前 斜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照 片 示 意 图
右 前 斜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右 照 片 前 斜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食 管 压 迹
右 前 斜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左前斜位
• 体位:左前胸与面板成 体位: 60°。左手背放于臀部, ° 左手背放于臀部, 屈肘内收, 屈肘内收,右手上举抱 头 • 中心线:经右腋后线, 中心线:经右腋后线, 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 胸椎高度垂直射入 探测器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照 片 示 意 图
后 前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照 片
后 前 位
第六节 心脏大血管摄影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第三章 循环系统
第二节 正常影像学表现
昆明医科大学 赵汉英
一、正常X线表现
心脏四位片
SVC上腔静脉;RA右心房;RV右心室;AO主动脉;PA主肺动脉; LAA左心房耳部;LA左心房;LV左心室;IVC下腔静脉
一、正常X线表现
心胸比率测量
OO/ 纵轴线;T 胸廓横径;T1右心脏横径;T2左心脏横径
CT平扫示沿冠状动脉走形的斑点状、条索状高密度钙化影
二、高血压性心脏病
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序列T1WI显示左心室各壁段及室间隔均匀 性增厚,信号均匀
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A
B
A. 正位片示双肺淤血,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突出,左房右室增大 B. 侧位片示左房右室增大
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一、异常X线表现
正位:右侧出现双弓征;左前斜位:左心房向后上增大,左主支气管受 压上抬;右前斜位:左心房向后增大,食管受压向后移;LA:左心房
左心房增大的分度
一、异常X线表现
右心房增大
后前位:右侧第二弓增 大;左前斜位:右房增大;
右前斜位:心后间隙消 失,食管无受压移位;
RA: 右心房
一、异常X线表现
第三章 循环系统
第八节 大血管疾病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魏晓洁
一、主动脉瘤
CTA: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壁多发钙化,右侧髂总动脉扩张
二、主动脉夹层
CT增强扫描示胸主动脉真、假双腔,真腔较小受压变形,假腔位于外侧 较大且密度稍低,中间线状低密度影为内膜片
三、肺动脉栓塞
CT增强扫描横断面与冠状面重建,示右肺动脉全栓塞及左肺动脉内条片 状栓子形成
四、法洛四联症
肺血减少,主动脉升、弓部增宽,心脏呈靴型,右心室增大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当前社会常见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1.1 X射线影像技术X射线影像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X射线影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心脏和血管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从而对心脏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

1.2 超声影像技术超声影像技术是非常安全和无创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

超声影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心脏和血管的运动和功能,对心脏瓣膜病变、心肌梗死等疾病起到了关键作用。

1.3 CT和MRI技术CT和MRI技术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先进的两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

CT技术可以提供更加清晰和详细的心脏和血管影像,MRI技术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性信息,比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

二、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2.1 心脏CT造影技术心脏CT造影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同时提供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

通过心脏CT造影技术,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心脏瓣膜病变、冠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并且可以提前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

2.2 心脏MRI功能成像技术心脏MRI功能成像技术是一种结合MRI技术和心脏功能评估的新型影像技术,可以同时提供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

通过心脏MRI功能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准确评估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2.3 心脏3D打印技术心脏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将患者心脏的影像数据转化为3D打印模型。

通过心脏3D打印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方法
常规CT 超高速CT 三维CTA
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
(一)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 右心偏前、左心偏后,心房位于心室的后方
后前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左侧位
不同体位心脏大血管结构投影示意图
1. 后前位 心影2/3位于胸骨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
心尖指向左下,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心右缘分为两段:上段为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合影,下段
右心室增大
3. 左心房增大
a.食管中段受压向后移位 b.心右缘出现增大的左心房,心右缘形成弓影,
心底部双心房影 c.心左缘可见左心耳突出,即第三弓影 d.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后前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左侧位
左心房增大示意图
右心室增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房增大
心影主要向前、向左、向后增大,心呈二尖瓣型,心腰丰满, 心尖圆隆上翘,心前间隙变窄,食管吞钡左房段明显受压后移
心左缘搏动代表左心室的搏动 心右缘搏动代表右心房的搏动
心脏大血管的搏动影像播放 心脏大血管的DSA造影播放
(三)心脏大血管的形态
横位心
斜位心
垂位心
横位心
斜位心
垂位心
(四)心脏大血管的大小
心胸比率,正常成人≤0.5 影响心脏大血管形态的生理因素 1. 体形 2. 年龄
婴幼儿横径较大, <3周 心胸比=0.55 7岁~12岁心胸比=0.5 3. 呼吸 4. 体位
右心造影 左心室造影 主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左心造影
左心造影
右心造影
主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二、CT检查
超高速CT扫描一层缩至毫秒级,可“冻结” 心脏大血管的搏动
1. 常规CT扫描:心腔、心包及大血管及其与周围的关系 2. 超速CT扫描:心肌、瓣膜、冠状动脉、先心病 3. CTA:心血管三维成像
一、X线检查
(一)普通X线检查
是最基本和首选的检查方法,应尽量在立位下进行 1. 胸部透视 2. 摄影:4种体位,其中后前位是最基本的位置,
要求X线球管离胶片的距离为2米
后前位
左侧位
自后前位向左转450-600 右前斜位
自后前位向右转600 左前斜位
(二)心血管造影检查
经导管用压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并快速连续摄影, 以显示心脏大血管内部结构的解剖、运动及其血流情况。 分为常规造影和选择性造影
为右心房 心左缘分为三段:依次为主动脉球、心腰(肺动脉段、
肺动脉主干)和左心室 心膈角、相反搏动点
AA SVC
RA
AA PA
LV
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后前位)
2. 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心影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
肺动脉、右心室前壁和左心室下端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端为右心房 心前间隙(胸骨后区)、心后间隙(心后区)
心脏与大血管
Ø 普通X线:显示心脏大血管的轮廓及其搏动, 不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壁即心内结构的解剖、
运动和血流情况 Ø 心血管造影:显示心脏大血管腔内的解剖、
运动及血流情况 Ø CT、MRI:为断面成像,无影像重叠 Ø 超声:时间分辨力高,是心脏大血管检查最
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检查技术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仍然为普通X线和超声检查
小儿心
成人心
(五)正常心血管造影表现
1. 右心系统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
2. 左心系统 肺静脉与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正常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造影示意图
右心造影
正常左房、左 室、主动脉造影
正常肺静脉、 左房造影
降主动脉
升 主 动 脉 左 心 房 左 心 室
左心造影
二、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X线表现
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 心影主要向前、向左、向后增大,心呈二尖瓣型,心腰膨隆, 心尖圆隆上翘,心前间隙变窄,食管吞钡左房段明显受压后移
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
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
心影普遍性增大,心腰丰满,心尖圆隆,并见双心房影,心前 间隙变窄,食管吞钡左房段明显受压后移
心 前 间 隙 心 后 间 隙
右前斜位
LA RA
AA PA RV LV
自后前位向左转450-600
3. 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室间隔与中心X线接近平行,心室大致分为左右两半,
右前方为右心室,左后方为左心室 心前缘:上段为右心房,下段为右心室 心后缘: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左心室 主动脉窗
主动脉窗
左心室增大
心尖向下、向左延伸,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 左扩展,左侧位心后间隙消失
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增大
心尖向下、向左延伸,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 左扩展,左侧位心后间隙消失,食管吞钡食管左 室段受压后移
2. 右心室增大
a.右心室主要向前、向左、向后增大,心呈二尖瓣型 b.心腰丰满或膨隆 c.相反搏动点下移,心尖圆隆上翘 d.右前斜位,心前缘下段膨隆,心前间隙变窄 e.左前斜位,心室膈段增长,室间沟向后上移位
RA
LA
RV
LV
左前斜位
自后前位向右转600
4. 左侧位 心影自后上向前下倾斜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升主动脉、右心室漏斗部和肺
动脉主干、右心室前壁 心后缘:中上段为左心房,下段为左心室 胸骨后区、心后食管前间隙
AA RV
LA LV
左侧位
胸骨后区
心后食管前间隙 左侧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二)心脏大血管的搏动
(一)位置异常
包括心脏移位和异位 心脏的位置依心底与心尖间的最长径线即心脏轴线 的指向而定,因此有左位心、右位心和中位心。胸腹器 官的位置分为正位、反位和不定位
(二)形态异常
二尖瓣型心 主动脉型心 普大型心
二尖瓣型
主动脉型
普大型
二尖瓣型心
二尖瓣型心
主动脉型心
主动脉型心
普遍增大型心
(三)大小异常
根据心脏大血管的轮廓改变来推测,很难从X线上将 肥厚和扩张区别开来,故统称为增大 心胸比率 正常男性0.43±0.04,女性0.45 ± 0.03,平均 0.44 ±0.03 •0.51-0.55:轻度增大 •0.56-0.60:中度增大 •0.60以上:重度增大
T1 T2
T
心胸比率
T1+T2 T

0.5
T1 T2
T
各房室增大X线表现
1. 左心室增大
a.心尖向下、向左延伸 b.相反搏动点上移 c.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 d.左前斜位600时,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
沟向前下移位 e.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心后下缘
的食管前间隙消失
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增大
心尖向下、向左延伸,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 左扩展,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食管吞钡食管左 室段受压后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