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拓展。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伴性遗传,属理解水平。主要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及概率的计算,伴性遗传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可以说,本节是高考的热点及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减数分裂、分离定律等知识,为学习本节知识打好了基础,但在性别决定方式、XY染色体等内容很陌生,是本节学习的要点,同时学好本节知识能更好地加深分离定律的理解,可以说本节内容是分离定律的延伸。

三、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③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②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②进行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辅助讲授式教学、电化教学。

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2)学法:主要运用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盲图体验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2、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讨论: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二]组织教学

3、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4、资料对比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

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伴性

遗传的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质疑过渡: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5、资料分析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学生谈论、探索?最后分小组回答各组谈论结果。教师总结。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6、继续探索挖掘根源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归纳总结: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交叉遗传。

(3)一般为隔代遗传。

(4)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1)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2)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总结: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一般连续世代遗传;

(3)子患母必患,父患女必患;

(4)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是患者

[三]深化理解拓展运用

7、问题探索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8、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四]小结知识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五]社会调查继续学习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六]板书设计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伴X的隐性遗传伴X的显性遗传

1) 男性>女性 1)女性>男性

2)交叉遗传 2)一般为世代遗传

3)隔代遗传 3)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4)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4)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是患者

3、应用人类优生,芦花鸡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

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 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伊通一中艾威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1、人类红绿色盲症的主要婚配方式 2、伴性遗传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2、遗传图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 设法解决: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福清龙西中学高中生物教师陈向炎 一、概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性染色体及其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学习,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在学习了这节内容后,既复习基因分离规律也总结出伴性遗传特点。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并且本节内容如血友病形成原因等可为后面内容“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教材处理 (1 的判断。 (2 1 ①知道伴性遗传的概念; ②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信息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主体参与意识和行为,得到自我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5、教学难点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5.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提问,导入新课。思考: 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有何不同? 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 人体细胞内有46条(23对)染色体 22对相同的常染色体和1对不同的性染色体(XX和XY)。 过渡 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思考:1 分析: 1、 2、 ① ② XBXB ③ ④ ⑤ ⑥ XbXb 三掌握规律,学会运用 总结伴X隐性遗传病遗传规律 对同学们分析的不同婚配方式下子女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点评和讲解。 提问:根据同学们自己写的情况,请总结一下色盲这种伴X隐性遗传病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如致病基因传递有何特点? 与性别联系体现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父亲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母亲的致病基因既能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4.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符九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2、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 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逻辑推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进行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由学生先对系谱图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自己总结判断的方法,教师加以总结,并即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巩固和提升,并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在学习果蝇眼色遗传后在开展的新课,应该说学生学起来难度有所降低。在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上,以探究性学习方法展开,通过学生对遗传图解的书写到系谱图的分析,最后自我总结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上,由学生自学到教师的教学,再加以练习巩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点拨与讲解,教学效果良好。 2、本节课开始的学生提问还有待加强,课后要强调学生多看书,多质疑,这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整,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性,更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伴性遗传》评课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1587905.html, 《伴性遗传》评课稿 作者:谢姣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8期 摘要:《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内容,而必修二整本书的理论性和逻辑 性很强,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红绿色盲;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 本节课是一节新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陈老师全面阅读教材、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多次、环环相扣的学生讨论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以学生接触过的色盲检测图片导入,介绍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病,得出两种病与性别相关,再通过资料由学生自主提出自 己感兴趣的问题,由红绿色盲为线索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 生能够利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研究人类伴性遗传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学问题,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突出 新课程倡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并不排斥知识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学生接受信息,巩固知识,提高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了伴X隐性遗传规律的重点;而对知识运用环节的处 理上,陈老师介绍并示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联系其他,总结归纳,突破了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书写这一难点,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本节课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讨论,有过程,有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课本中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中只有男性患者,学生思考色盲基因的位置时很容易判断为“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患者的所有儿子应该都患病,但是家系 图中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同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可能没有的一些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伴性遗传教案

《伴性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练习绘制遗传图解。 2.分析遗传图解,总结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过程

因还是隐性基因 写出男性和女性控 制色觉的基因型, 并根据女性患者和 男性患者的基因型 探究男患者多于女 患者的原因。 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合作探究完成,小 组展示探究成果 总结伴X显性遗传 的特点 性别 类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 正常 (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 写出以上基因型形成的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②亲代:女性正常×男性色盲 ③亲代: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④亲代: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 ⑤亲代: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实物投影学生的遗传图解并给与评价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红绿色盲遗传的遗传规律 (1)如果③是②的延续,从下面系谱图分析红绿色 盲基因的传递途径,你能发现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吗? (2)从④和⑤中分析女性患者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 路,并分析女性患者双亲和子女的表现型。 (3)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教师适当评价 介绍展示抗VD佝偻病是一种伴X显性遗传病,在表 格里面写出男女可能的基因型(用D、d表示), 性别 类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正常患正常患者 染色体上的隐 性致病基因控 制的。 强调性染色体 上基因型的写 法 强调遗传图解 书写的规范性 分析遗传图解 得出红绿色盲 遗传的遗传规 律 得出伴X显性 遗传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一、性别决定: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男性:XY 女性:XX (学生完成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解)二、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伴Y遗传

高中生物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优质课教案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血友病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增强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1.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等内容。 2.介绍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和人类染色体的几种类型并对染色体组型作了分析。关于性染色体,教材以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在伴性遗传方面,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XY型性别决定方式、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建议课时】 2课时。 三、学情分析 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有密切联系,既是对前者的补充,又是核遗传规律的进一步延伸。其实质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表现。学生对此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染色体组型这一课题,通过展示染色体组型(男性和女性)图,引导学生对人类雌雄个体染色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有感性认识。学生具备了性染色体的知识且获得了性别比例的数据,理解性染色体的教学内容也就容易多了。 2、通过学生活动,分析遗传科学家探索伴性遗传的历程 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家探索知识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热情,自然而然就会主动的积极的要求去学习,并且加深对科学的探索过程和实验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伴性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优质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是: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体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 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XX,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教案《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伴性遗传》评课稿

研修主题听课评课活动研修时间2010年12月10日主持人王孟前地点高二(6)班参与教师生物组全体教师 研修内容及活动纪要 首先是王孟前老师上公开课,本节课是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生物组全体教师听课。课后由王孟前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接着组内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听课学习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 主讲教师讲座稿 或教学设计 见附件 李欧:本课的目标全面、具体、适宜。不仅体现了课标规定知识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力方面的各级指标内容,而且创造性地加入了“人类色觉婚配的几种情况分析” 这一内容,既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张翠荣:本课的导入自然流畅,教师的提问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得到答案,激发了兴趣。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在了解了色盲病、抗维生素佝偻病的遗传规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人类怎样婚配才能避免遗传病,从而达到了本课的高潮! 蒋雪薇:伴性遗传部分的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由于教学内容偏多,其中又渗透着较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将学生最感兴趣的或理解上困难的问题作为诱思探究的重点,有意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王亚娟: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好,有创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效果更佳。引导点拨较好。“互动式”教学解决重难点效果好,师生配合好,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氛围浓厚。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主体。提两点建议:1、要多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如多给学生上黑板的机会,这样能更有效地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2、在练习题设计上花的功夫有些欠缺。选择的练习应更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 阎世达:在这节课中突出的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联系生活”,从开始就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个活生生的实例景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他们发现并“找出问题”,又通过染色体和染色体组以及性染色体的概念提出,分析男女性别之差的根源,“解决材料中的疑问”,前后呼应。我认为该课件还应多增加些互动环节,课时做些调整可能更好些。 汪辰卉:整节课中教师表现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师的教态自然,运用教学媒体得当。从教

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 教师李小峰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图片、实例、填充表格等来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担负探索人类遗传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导入,在“问题探讨”中简单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提出为什么这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与性别相关联时表现有不同呢?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教材上总结伴性遗传特点时,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这种遗传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正常色觉、红绿色盲六种婚配方式,分析遗传系谱图和遗传图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伴X隐形遗传病的特点。 教材最后介绍了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其他一些实例,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使遗传规律应用于现实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过减数分裂,并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细胞学基础等基础内容。上节课学习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学生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分析归纳、总结推导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本节课通过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习并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及社会生活中有关的例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遗传图解进行比较分析,找寻规律,能灵活运用于其他实例中。 教学重点、难点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含反思)

必修2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分析得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基因型和遗传特点, 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断出色盲相关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 2、运用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表现型及对应基因型进行 家族系谱图的遗传分析和推理,并尝试用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 3、运用演绎法推出三种类型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探究历程。 2、认同人类遗传病的规律研究不能通过遗传学实验来实现,只能通过研究家族系谱图 获取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断出色盲相关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 2、运用演绎法推出三种类型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教学难点: 1、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断出色盲相关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 教学用具: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一、红绿色盲症 1、遗传性质: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基因型分析 3、遗传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母患儿必患,女患父必患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 1、遗传性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基因型分析

3、遗传特点: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2)儿患母必患,父患女必患 三、伴Y染色体遗传 遗传特点:只有男性患者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副板书:探究活动遗传图谱(最左最右两块黑板各一张,上方留下基因 型的分析空间) 假设:相关基因在XY染色体上都有假设:相关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用字母B、b表示相关基因用字母B、b表示相关基因 正常:♀♂正常:♀♂ 患病:♀♂患病:♀♂ 我的遗传图解:我的遗传图解: 板书:第二章第3节 ?. 导入新课 不论是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都分布着许多的基因,我们把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称做遗传病。 在人群中有这么2种遗传病,白化病和红绿色盲症。 看图,请分析比较,这2种病的男女发病率有何差异? 色盲的发病率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可见该病在遗传上与性别相关联。那它的相关基因最可能位于哪种染色体上? (提出本节课题)我们把这种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Ⅱ. 学习新知识 板书:(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我们刚才分析得出了色盲的遗传方式是伴性遗传。 它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那色盲的相关基因有可能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①有没有可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为什么? ②那是X、Y染色体上都有?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 展示两侧副板书。 翻到课本P33 答:白化病男女发病率约为1:1,红绿色盲症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 答:最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答:不可能。因为有女性患

伴性遗传【一等奖教案】

第三节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色盲的相关知识的小视频,激起学生对色盲这种遗传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即色盲是种什么样的遗传病,它在遗传过程中有何规律、特点? 师:刚才视频中提到在全球中色盲在男性中的得病率是8%,在女性中的得病率是0.5%,色盲为什么在男女中得病率不同呢?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中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F2 中白眼果蝇只出现在雄蝇中,为什么呢? 生:推测控制色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师:性染色体X、Y 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那么色盲基因是只位于X 染色体,只位于Y 染色体,还是位于X、Y 的同源区段呢?大家结合课本34 页,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来讨论一下。 生:如果色盲基因位于X、Y 的同源区段,那么在男女中的患病率应该差不多相同,不符合调查的结果;如果色盲基因只位于Y 染色体上,那么男性患者的后代都是患者,不符合遗传系谱图;所以色盲基因应该只位于X 染色体上。 师:那么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生:因为II 代3 和4 不患病,生出了患病的孩子,所以色盲应该是隐性遗传病。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色盲是由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我们称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那么它还有什么遗传规律呢? 学生活动一:根据色盲的遗传类型,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写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师:色盲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生: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 也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所以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师:以上五种表现型有几种婚配方式? 生:6 种 学生活动二:请写出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注意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配子的类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学生展示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查缺补漏。 师:请大家分别算一下,每种婚配方式的子代中男女患色盲的概率分别是多少?有何规律?生:男性患色盲的概率大于女性。 师:很好!这也是伴X 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之一。下面我们请五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 学生演示活动:学生手上拿着代表各自基因型的纸板。 生1:我是色盲患者,我的基因型是XbY。 生2:我是正常女性,我的基因型是XBXB。 生1:当我的X 染色体在受精卵中遇到另一天X 染色体时,我就把我的色盲基因传给了我 的女儿。 生3:我是色盲携带者,我的基因型是XBxb,当我Xb 染色体与另一条Y 染色体结合时, 我就把色盲基因传给了我的儿子。 师:在这个过程中色盲基因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生:由男传女再传男。 师:这种遗传特点我们称为交叉遗传。在红绿色盲遗传图谱中,发病情况有何特点? 生:第一代、第三代有患者,第二代没有。 师:这种遗传特点我们称为隔代遗传,这也是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在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与教学 反思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伴性遗传”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福清龙西中学高中生物教师陈向炎 一、概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性染色体及其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学习,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在学习了这节内容后,既复习基因分离规律也总结出伴性遗传特点。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并且本节内容如血友病形成原因等可为后面内容“变异”中的“基因突变”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决定、伴性遗传概念、红绿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应用。备课时,我根据课改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从而发展他们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红绿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应用采取多媒体课件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主动参与学习策略。 概括性判断的形成,必须是在学生具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抽象出所包含的共同因素,通过自我抽象概括过程,形成明确的判断,揭示规律。因此,教师创设实验、媒体情景、提供事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推理、以形成正确的判断。本课的每一环节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科学思维、表达交流能力。 (2)“师生交流-互动”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导演,学生不只是演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动、互助、互联和互促。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反馈,师生都在在互动中建构新的“图式”。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以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直接以讲授法向学习传授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而是让学生随着源于生活的问题的探讨和解释来讨论、归纳和总结色盲伴性遗传传递规律;使学生的不断地改造脑中的旧图式,获得完整的伴性遗传规律的新“图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伴性遗传的概念;

人教版必修二伴性遗传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 1.伴性遗传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2.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基因的位置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 ①方式一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②方式二 由图解分析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③方式三

由图解分析可知: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④方式四 由图解分析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4)色盲的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往往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归纳提升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隔代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第一代患病,第二代不患病,第三代又患病的遗传特点,是隐性遗传病具有的特点之一。交叉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男传女、女传男的遗传特点,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之一。两者不一定同时发生。

(1)性别都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一定患病() (3)色盲基因都是由外祖父经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的() 答案(1)×(2)×(3)× 下图是人类某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致病基因用b表示,图中阴影表示患者),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家族中4、6、13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4号为X b Y;6号为X B X b;13号为X B X b或X B X B。 2.第Ⅳ代的14号成员的致病基因是由第Ⅰ代中的________号传递来的。 提示 1 3.据图可知,该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现象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其他伴性遗传病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