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百家争鸣》课件完美版1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1

人民版历史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1


农事实为立国之本……国家要务,莫 如贵粟 重农。 朕观四 民之业 ,士之 外,农 为最贵 。故农 为天下 之本务 ,而工 商皆其 末也。

——【清】《清圣祖实录》

大率商贾习俗,富则教子弟读书… …凡买 产业, 自当以 田地为 上,市 厘次之 ,典与 铺又次 之。

——【清】《江阴县志》

材料八: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 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 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关于治理国家
❖观点:
❖庄子(道家)—— 倡导“无为而治”
❖孟子(儒家)—— 倡导“仁政”
❖韩非(法家)—— 主张法治,建立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
哪一个学派的主 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 统治者最有用?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被记录在
A《秋论》语中》中 B《诗经》中 C《道德经》中 D《春
3、主想张家“是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4、在用我,国不两要千过多度年开前发就的主著张名对思自想然家资是源(要保)护性利

为臣须敬,为子须孝……物物各具此 理…… 三纲五 常终变 不得。

——【宋】朱熹《朱子语类》

人但率性而为……人能自治……条教 禁约, 皆不必用

——【明】李贽《李氏文集》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缘 夫天下 之大, 非一人 之所能 治,而 分治之 以群工 。

——【明】黄宗羲《原君》

人民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全文ppt1

人民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全文ppt1

“从孔子那里我 读到一颗爱心;在孟 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 气;从墨子那里我读 到一腔热血;在韩非 那里我读到一双冷 眼……”
——易中天
自主先学
课文第1-6段中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哪两大思想流派的哪 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各自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一、智者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 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
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 “己所不 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 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 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 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 。 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二、仁者孔子及其儒家学说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历史贡献:
大 思
1.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 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 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礼制,主张“为政以德” ,反
家 对苛政。
大 教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2.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育 3.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
家 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教育要名有言区中别对地你施的以学习教有育帮助或指导的有哪些? 要经常温习
因材施教。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材料研读
仁者爱人
……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之乡党篇

人民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人民版百家争鸣完美课件1

经济:商业繁荣、城镇兴盛; 个体农耕
社会变革
政治:变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 地主阶级
思想: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变革时期,“变” 有哪些表现?“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 —— 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
、学生回答
、解答并导入新课
—— 这两种重要交
第 一 部分 :第一次 工业革 命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好 像天上北斗星,坐在那个位置上, 群星自然会围绕环抱着它。”
“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学派 创始人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哼,用‘爱'是不行的,我觉得就应该用严 酷的刑罚来治理国家。”
生 产社 力会 的变 发革 展
“仁”
思想
为政以德
春 秋
私学

想 文
兴盛

发展Biblioteka 孔“礼”子
办私学
教育 “有教无类”
独立思考
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要老实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战 国
百 家
背景


诸 子 百 家
儒家 孟子 道家 庄子
治国
法家 韩非子
合作探究: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 百家争鸣的局面?
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
——《论语·颜渊》
礼:狭义——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广义——社会规范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孔子反对奴隶社会的殉葬制度, 并痛恨以俑代替奴隶殉葬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
当今这两句话对我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1、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2、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3、将心比心,多考虑别人
2、主张以礼治国 要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 3、主张“以德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 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读一读以下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这礼,有耻且 格。”
“孔子三千弟子”诵读 《论语》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精品系列P PT)
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精品系列PPT) 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学孔子学院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精品系列P PT)
韩 国
北 欧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精品系列P PT)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精品系列PPT)
思想主张:
墨 子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 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伐兼并、 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
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提倡节俭。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ppt1(精品系列P PT)
——托尔斯泰
《 道 德 经 》 书 影
朴素辩证法思想:
难—— 易 长—— 短 高—— 矮 强—— 弱 前—— 后 生—— 死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
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想一想,下面老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 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 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7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70张PPT)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③政治观点: 消极悲观,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
知识点拔
领域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内容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是世界的根本;
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
2.朴素辨证法思想 转化的规律。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
荀子
名况,战国末期 赵国人。是战国 时期儒家学派的 另一重要代表人 物
▪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 水”;礼法并用。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 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 现实主义代表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道德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台 风 来 了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知识点拔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1、老子思想小结
①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②辩证法思想: 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二、对朋友恪守情义,却又不沾染江湖气息;
三、对于危难中人,即使不是朋友,也愿意拔刀相助;
四、以最朴素、最实在的方式施行人间大道,不喜欢高谈 阔论;
五墨、家从的不“拒兼绝爱艰”险(困远苦施,周甚遍至)不与惜儒赴家汤的蹈“火仁;爱”(亲亲有 术,尊贤有等)的差别… …… 墨家的“非攻”,比儒家更彻底的和平主义,在他看来, 战争本来就不应该发生,任何攻击性的侵略行为都应该被 否定……扩而大之,其“非攻”思想站在一切弱者的立场, 更贴近社会底层,有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人文理想……第 三层意思,则是拒绝中国集体文化心理中互伤、互毁的内 耗习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1百家争鸣课 件( 9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1百家争鸣课 件( 93张PPT)

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一书。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的学派 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 《礼》、《乐》、《易》、《春秋》为基本 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其中的 《乐》后来失传了,就成为了“五经”。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 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 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吾与点也!
子路
曾皙 孔子
公西华
冉有
孔子之死
孔子一生,幸福短暂,哀伤始终伴随,幼年 丧父、中年无妻的他晚年更是遭遇儿子与爱徒 (颜回)的接连去世和学生的背叛。终于鲁哀 公十六年(前479年),《春秋》记事的最后一 年,73岁的孔子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从此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
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治理, 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 衣足食,但要人民都有信念、懂 礼仪,恐怕要有比我更高明的君 子来做。
冉有
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 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 辅助国君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 就行了,至于治国,管理人民这 些事,我可不敢说。
公西华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 国统治者重用
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思想文化: 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 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礼记·王制》 材料二: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 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3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1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1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1
儒家思想
仁 礼 德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5
(一)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6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 想
教育思 想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32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 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人民版百家争鸣全文课件1

人民版百家争鸣全文课件1
——毛泽东
2 .内容
(1)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2)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指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生物学领域学派之争
摩尔根学派
李森科学派
接受者被认为 是唯心主义的
1956年8月召开遗 传学的座谈会。平心 静气讨论,不给对方 扣政治帽子。

8.教材力求提供一些复杂的情境和贴 近现实 生活的 真问题 ,着眼 于深化 思考, 让他们 在思考 中呈现 真实的 想法, 在思考 中发现 问题的 答案, 在思考 中深化 和扩展 自己的 认识, 从而培 养学生 的以科 学精神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3.影响:
(1)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绽放
凋零
重生
1949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后
年份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 的人民群众……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艺术 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 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一个音乐人的回忆
“八亿人民八个戏” 芭蕾舞剧《白毛女》
京剧《智取威虎山》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剧照
京剧《红灯记》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
政治运动扩大化,文化大革命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2.表现:
(1)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 (2)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3)知识分子受到伤害 (4)样板戏“一统天下”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确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2)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课件(共21张PPT)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 自我觉悟



课堂小结
学派 人物
孔子 春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
老子 春
道家
主要思想 “仁”和“礼”(克己复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 高目标是把握“礼”;性本善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 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选择法家! (提示:“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社会实践”。) 随着生产力和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当时各诸侯国内部新 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各国相互争霸,国家走向统一。


法家商鞅和韩非子要求与时俱变,强化地主阶级专政和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加适应这种社会实践。 相对而言,虽然道家、儒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但 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而孔孟的政治思想在当时 “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立即解决各国迫在眉睫的军 事战争问题。
庄子 战
法家 墨家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韩非 战 子 墨 战 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 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明显的时 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较多。神学迷信色彩较浓。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ppt课件1

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ppt课件1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 人生真谛。
———鲁迅
列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外名人对诸子及其思想的高度评价,使 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树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志向。
感悟诸子
——抹不去的诸子百家情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寻诸子思想的痕迹。
儒家——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素质教育 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 道家——难得糊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团队精神
因循自然、无为、齐物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设了比较轻松和 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在师生间、学生间交流。 形成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既掌握了主 体知识,又锻炼了学习方法,升华了个人情感。
但是,本节课人物多、观点多、术语多、知识容量 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取舍比较困难。而且,本节 课中的自主探究活动范围大,活动时间比较难于把握。因 此,还有不少可以改进之处。
教材分析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表述思想 区分特征 归纳意义
自主探究 扩展解读 深入发掘
了解历史 升华情感 弘扬文化
4.重点与难点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制定重点
——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的形成。
依据学情推断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知识基础: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 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同时在生活中通过多种媒介也扩展了 一些知识。
3.每家都派一代表向国君(老师)游说治国之道,各派之间 可以攻讦、刁难。由老师根据自己“国君”的身份对各派做出 好恶的点评,进而分析各派学说所代表的阶层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 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原因
社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社会大变革

变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革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强调在政治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 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 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 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 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仁的

同 思想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第二框题
老庄之学 老子
司马迁的《史记》 一说他姓李名耳, 字伯阳,春秋时期 楚国苦县(今河南 鹿邑东)厉乡曲仁 里人,做过周朝 “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 官),就是孔子曾 向他问礼的老聃
求)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 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 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梳理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想
政治 思想
“礼 ”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仁” (核心),“为政以德”
学 说
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思想 学在民间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材料3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政治思想
(1)仁爱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解决人 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 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 即“克己复礼为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什么叫“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流派? 3、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4、“百家争鸣”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孔子进步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孔子
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 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 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
师生互动
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 而用之”等观点?
——《荀子·天论》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 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人民版《百家争鸣》课件完美版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百家争鸣》课件完美版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第 3、4 课
[ 总体认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 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 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 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 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 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 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知识点拔
材料1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3、荀子
主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要 思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孟子 荀子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更加 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生平简要介绍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弟子三千;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