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件齿轮机构

合集下载

齿轮机械原理ppt课件

齿轮机械原理ppt课件

通常采用
渐开线——常用 摆线——计时仪器 圆弧——承载能力较强
11
§5-3 渐开线与渐开线齿廓啮合传动的特点
一、渐开线的形成及其特性
1.渐开线的形成 当一直线沿半径为rb的
圆作纯滚动时,该直线上
渐开线
K 发生线
任一点K的轨迹称为该圆的
渐开线,该圆称为渐开线
A
的基圆,直线x-x称为渐开
θK
线的发生线,角θK 称为渐
A1
N1
A
N2
B2
B
=
=
=
AB = AN2 + N2B 所以
A1B1= A2B2
异侧
15
=
=
=
=
b. 同侧
A1B1= A1N1 - N1B1 AB = AN1 - N1B A2B2= A2N2 - N2B2 AB = AN2 - N2B 所以 A1B1= A2B2
=
=
A2 K1
K2
A1
B2 B1
B A
圆周弧长。不同圆周上的齿距不同,在半径为rk的圆上,齿距用pk表示,显然有
p(k1=1sk)+.法ek;向在齿半距径:为相r邻的两分个度轮圆齿上同,侧齿齿距廓用之p表间示在,法同线样方p向=s上+e的。距若离为,标用p准n表齿示21轮。, 则由有渐开s=线e=特p性/可2。知:pn=pb(基圆齿距)。
N
开线AK段的展角。
rb
基圆
12
2. 渐开线的性质 1) 发生线在基圆上滚过的线段 长度 KN 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 圆弧长度 AN ,即 KN = AN 。 2) 渐开线上任一点的法线切于 基圆。 3) 切点N为渐开线上在点K处

机械原理齿轮机构及其设计PPT

机械原理齿轮机构及其设计PPT

α
5、基圆 rb
s = e = p/2
6、齿顶高 ha
O
7、齿根高 hf
8、全齿高 h h = ha + hf
9、压力角 α
一、齿轮各部分名称
ακ
1、齿数 z
2、模数 m (非常主要旳概念) 以齿轮分度圆为计算各部分尺寸基准
齿数 z ×齿距 p = 分度圆周长 πd
分度圆直径d = z × p / π
一对齿轮作无侧隙啮合传动时,共存在四个基本原因:
两个几何原因,即一对共轭旳渐开线齿廓 给定其中任何三个原因, 两个运动原因,即两轮旳角速度 ω0 和ω 就能取得第四个原因
刀具齿廓拟定,强制刀具与轮坯以定传动比 i = ω0/ω运动
刀具旳齿廓(一种几何原因)就必然在轮坯上切削(包络)出轮 坯旳齿廓(另一种几何素)。
连续传动旳条件为:B1B2 ≥ Pb
可表达为:重叠度ε a = B1B2 / Pb≥ 1
ε a 分析:重叠度旳大小表白同步参加啮合轮齿啮合对数旳平均值
ε a = 1 时,一直只有一对轮齿啮合,确保最低连续传动; ε a < 1 时,齿轮传动部分时间不连续; ε a > 1 时,部分时间单齿啮合,部分时间双齿啮合。
pb
2
B1B2
B1P + PB2
ω2
ε = pb = πmcosα
ε=
1 (z1(tan α a1 – tanα ’) + z2(tan α a2 – tanα ’))

由上式可知,重叠度 ε 与齿数 z 正有关,z 越大ε 越高;
啮合角 α’ 越大,重叠度 ε 越小。与模数m无关。
四、原则中心距 a 与实际中心距 a’

《机械原理》课件——第6章齿轮机构

《机械原理》课件——第6章齿轮机构

➢ 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i = ω1 = O2C 12 ω2 O1C
➢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齿廓曲线的选择 渐开线
➢ 渐开线齿廓的性质
渐开线的形成及性质 渐开线方程 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渐开线的形成及性质 形成? 性质?
1)
2)切点N是渐开线在点K处的曲率中心,NK 为曲率半径。渐开线上任意点的法线必切于基圆。
m 2
r'2 o2
非标准中心距安装
实际中心距a ' 标准中心距 a 两轮的分度圆不再相切
rb = r cosa = r cosa
N
分度圆压力角α已经标准化 GB/T 1356-1988
o
分度圆 :具有标准模数和标准压力角的圆。
齿轮的基本参数
4)齿顶高系数h*a
齿顶高: ha = ha* m
齿顶高系数
齿顶高系数h*a已经标准化
齿顶高系数h
* a
GB/T1357-1987
正常齿制 1
h a
短齿制 0.8
ra r
o
齿轮的基本参数
正确安装要求
顶隙为标准值 c=c*m
两轮齿侧间隙为零
=
12
se
=
12
es
o1 r'1
1
c*m C
r'2 o2
正确安装条件
顶隙为标准值 c=c*m
标准中心距 a
a
= r+ r12
标准中心距 a等于两齿轮分度圆 半径之和( r1 + r2)
r'1 r
f1
o1
1
c*m
C
r
a2
r'2
o2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G2
b a
K1K3 K1'K3'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 问题2:G1、G3为同一基圆上所生成的两条反向渐
开线,试问 k1k 2 和 k '1 k 2 '有何关系?
k1 K2’
K1’
k2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 问题2:G1、G3为同一基圆上所生成的两条反向渐
开线,试问 k1k 2 和 k '1 k 2 '有何关系?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齿轮传动机构的特点 (1)直接接触的啮合传动;可传递空间任意两轴之
间的运动和动力; (2)功率范围大,速比范围大,效率高,精度高; (3)传动比稳定,工作可靠,结构紧凑; (4)改变运动方向; (5)制造安装精度要求高,不适于大中心距,成本
较高,且高速运转时噪声较大。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齿条的齿距均相等.
斜角(齿形角)。
(3) 分度线至 齿顶线的 高 度为齿顶高 ,分
度线至齿 根线的高 度 为齿根高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标准安装
N1
B1
01
C
02
N2
B1点进入啮合瞬时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标准安装
N1
r b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B1
C
r r ,
2
2
02
r r ,
1
1
B2
r b2
, N2
B2点脱离啮合瞬时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设计:潘存云
m=4 z=16 m=2 z=16
齿轮机械原理课件
m=1 z=16
rb rk c o k s rc os Vk
F
k

齿轮机构全解.pptx

齿轮机构全解.pptx
刀具外移χ · m→正变位
因刀具不变,故变位齿轮的齿距.模数 和压力角均不变,分度圆和基圆也保持 不变。 变位→齿廓形状不相同。 刀具外移(正变位)→齿轮的齿根变宽,齿顶变窄。 刀具内移(负变位)→齿轮的齿根变窄,齿顶变宽。 ∵齿廓取同一渐开线的不同部位,不同部位的渐开线其曲率半径不相同
刀具中线
第16页/共25页
└tgαn=tgαt·cosβ
4,p.68) ┌d=mnZ/cosβ ( ha*=1 ,C*=0.25) │da=d+2ha=d+2mn │df=d-2hf=d-2.5mn └a=(d1+d2)/2=mn(Z1+Z2)/(2cosβ)
3. 斜齿的重合度:由于螺旋角的影响,斜齿传动的啮合弧增长了,故重合
装和强度。
第8页/共25页
n K
(P12)
C
2
(P23)O2 图4-2
§4-3渐开线齿廓
(二)渐开线齿廓满足定角速比要求
p.56
→i 瞬 =常数 (齿廓公法线通过节点P) 证明:渐开线齿廓E1和E2在任一点K接触,过K点作两齿廓的
公法线nn与两轮连心线交于P点。根据渐开线的性质,nn必同时 与两基圆相切 →两齿廓公法线nn即为两基圆内公切线,齿轮传 动时基圆位置变,同一方向的内公切线只有一条 → nn与连心线 O1O2交点P 为定点→故渐开线满足定角速比的条件。
和啮合角是两个齿轮啮合时才出现的。
第11页/共25页
三、重合度及连续传动条件
开始啮合点: 主动论齿根与从动轮齿顶接触点与N1N2交于A点。
退出啮合点:主动轮齿顶与从动轮齿顶根接触点与N1N2交于E点
ω1 da1
∴AE为实际啮合线段。 当两轮齿顶加大时,A和E驱

机械原理齿轮传动ppt课件

机械原理齿轮传动ppt课件

(50p)
齿顶高ha ha* m 齿根高hf (ha* C*) m
标准值Cha**
1.0 0.25
4.4.2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标准齿轮的特征: 分度圆上模数和压力角为标准值; 齿距p所包含的齿厚s与齿槽宽e相等; 具有标准的齿顶高与齿根高。
4.6.4 渐开线齿廓的根切 1. 根切的现象
2.根切的危害 齿根强度削弱,重合度减小
根切位置
3. 根切的原因 标准齿轮:
刀具的齿顶线超过
了极限啮合点N。
CN CB
CN mz sin
2 CB mha*
sin
z

2ha*
sin 2
标准齿轮:

20,h
* a
1.0
z 17.097 17
vc1 vc2
1 O1C 2 O2C
i12

ω1 ω2

O2C O1C

const
C点:啮合节点,简称节点 27p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齿廓接触点的公法线始终通过中心连线上一 定点,速比恒定。 节圆:由节点决定的圆 共轭齿廓 凡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而相互啮合的一对 齿廓
16

两头牛背上的架子称为轭,轭使两头牛同步行
rb—基圆半径; BK—渐开线发生线 θ K—渐开线上K点的展角
4.3.2 渐开线的性质
1.渐开线的发生线展直前后长度不变;
弧AB KB
K
2. B 是渐开线K点处的曲率中心,BK 是曲率半径; A 处的曲率半径为0 KB 为渐开线在K点的法线,并与基圆相切
3.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的大小 rb↑→∞,渐开线→直线;

机械原理课件 第05章 齿轮机构ppt课件

机械原理课件 第05章 齿轮机构ppt课件

hf
S<e, ha< h*am , >(h*a+c*)m。29
范成运动3(一分步)
范成运动4(二分步)
范成法 —— 利用一对齿轮啮合原理来加工齿廓,其一个齿轮
(或齿条)作为刀具,另一个齿轮则为被切齿轮毛坯,刀具相
对于被切齿轮毛坯固联的坐标系上切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
编辑版pppt
26
范成实验的平面图如图
齿轮齿条啮合
平面齿轮范成实验
编辑版pppt
27
三、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加工原理
编辑版pppt
10
§ 4-2 齿轮齿廓的设计
一、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二、渐开线齿廓
Vk
(一)渐开线的形成 (二)渐开线的性质
k
发生线
K
((21))N渐K开= 线N 上K0任意一点的法线必
Pk rk
切于基圆,与基圆的切点N 为渐开线在K点的曲率中心, 而线段NK是渐开线在点K
N
rb k k
K0
处的曲率半径。
2
З
啮合线与齿廓接触点的公法线,
正 内压公力 切i方线1向。2 线都 是1 2两 基圆o o1 的2p p一编条 辑版prrp1 2 p''t
rb2 rb1
15
三、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廓的啮合特性
1、能保证实现恒定传动比传动
З
2、啮合线是两基圆的一条内公切线
1
啮距•节 齿 锐啮•变基中其i4合加3渐圆 廓 角1、、合性圆心传2角大一开的接。啮中角—半距动始时对线内触用合 心—(—径比终,齿齿公 点a12角距—或—便不为啮廓廓切的'表是的已会a常合啮过啮线公'当oo示随)变确改安12数角合节合法(两PP。中化t定变装。随过点的线齿—心不,。这当中程所中所轮距r影r以t对bb中心中)作心夹制12与而响不齿心距,的距的成两定角同轮两可后的速的,,常比数tt'N2r' br21''o1Prbp1N' r12'

机械原理4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课件

机械原理4齿轮机构及其设计课件

齿轮传动,可实现大减且均为圆柱面的齿轮 组成,最基本的齿轮传动形式。
蜗杆齿轮
由蜗杆和蜗轮组成,可实现大减速比且 传动平稳。
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
传动原理
速比和转向
齿轮间通过啮合传递动力和扭矩, 实现旋转运动。
通过设计不同齿轮的模数、齿数 和轴间距等参数,实现不同的速 比和转向。
1 寿命与噪音
齿轮传动的设计要考虑寿命和噪音问题,通过优化齿轮参数和润滑方式来实现。
2 材料和表面处理
齿轮制造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并进行表面处理以确保寿命和安全性。
3 传动误差和对中误差
通过细心的制造和加工工艺,减小传动误差和对中误差对齿轮机构的影响。
结论和要点
结论
齿轮机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动装置,可实现大扭 矩、稳定传动和灵活性等优点。其设计和制造需要 考虑多个参数和因素。
制造齿轮
按照图纸的要求和齿轮制造工艺制造出齿轮零件, 并进行加工和组装。
齿轮机构的应用领域
汽车
齿轮机构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变 速箱、轮毂和行驶控制等方面。
风力发电
齿轮机构是风力发电机叶片和发 电机间的重要传动装置。
工业机械
齿轮机构在钢铁、石油、造纸、 化工等行业的重要设备中广泛应 用。
齿轮机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摩擦和密封
蜗杆齿轮可以通过材料选择和表 面处理,实现更好的摩擦和密封 效果。
如何设计齿轮机构
确定传动方案
选择传送动力的方式,确定齿轮机构的种类和布 置。
绘制图纸
根据设计要求和计算结果绘制齿轮图纸,并进行 相关检测和修正。
计算齿轮参数
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如齿数、模数和轴间距,并 使用专业软件进行计算。
机械原理4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课件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齿轮机构H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齿轮机构H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齿轮机构H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齿轮机构一、引言齿轮机构是机械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其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可靠性好,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齿轮机构由齿轮副组成,包括齿轮、轴、轴承等零部件。

本课件将介绍齿轮机构的基本原理、分类、传动比计算、齿轮啮合条件、齿轮强度计算等内容。

二、齿轮机构的基本原理齿轮机构是利用齿轮的啮合来实现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的装置。

当两个齿轮啮合时,主动齿轮转动,通过齿轮啮合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齿轮,从而实现运动的传递。

齿轮的啮合原理是基于齿廓曲线的几何关系,齿廓曲线是齿轮啮合的基础。

三、齿轮机构的分类齿轮机构根据齿轮的形状和布置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直齿轮机构、斜齿轮机构、蜗轮蜗杆机构等。

1.直齿轮机构:直齿轮机构是齿轮齿面与轴线垂直的齿轮机构,其传动平稳、噪音低,但承载能力相对较小。

2.斜齿轮机构:斜齿轮机构是齿轮齿面与轴线呈一定角度的齿轮机构,其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但噪音相对较大。

3.蜗轮蜗杆机构:蜗轮蜗杆机构是利用蜗杆和蜗轮的啮合来实现传动的,其传动比大、传动平稳,但效率相对较低。

四、齿轮机构的传动比计算齿轮机构的传动比是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转速的比值。

传动比的计算公式为:传动比=从动齿轮齿数/主动齿轮齿数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工作需求确定传动比,然后根据传动比选择合适的齿轮齿数,以满足设计要求。

五、齿轮啮合条件1.齿廓重合条件:齿轮啮合时,齿廓必须保持连续接触,避免齿廓间的冲击和滑动。

2.齿顶隙条件:齿轮啮合时,齿顶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以避免齿顶干涉。

3.齿根隙条件:齿轮啮合时,齿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以避免齿根干涉。

4.齿侧隙条件:齿轮啮合时,齿侧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以允许润滑油的进入和排出。

六、齿轮强度计算齿轮强度计算是齿轮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强度计算。

1.齿面接触强度计算:齿面接触强度计算是确定齿轮齿面接触应力是否满足材料屈服极限的要求。

机械原理(第七版)优秀课件—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机械原理(第七版)优秀课件—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Gears and its Design
• 10.1 齿轮机构的特点及分类
• 10.1.1 概述 • 1.什么是齿轮?
• 2.特点:适应范围广(v、p、r);效率
高(0.99);速比稳定、传动精度高;工 作可靠;可实现任意轴间的传动。制造 和安装精度要求高,成本较高;不适于 远距离传动。
• 刀具不标准
2.变位齿轮问题的提出
1)z<zmin时又要不根切; 2)a’≠a;
3)ρ小<ρ大, σ小>σ大, u小>u大,
• 3.刀具的变位 1)正变位 2)负变位 • 4. 变位传动
1)零变位齿轮传动:∑x=0,α’=α, a’=a • x1=x2=0 标准齿轮传动 x1=-x2 等移距变位齿轮传动 • 2)非零变位齿轮传动:∑x≠0,α’≠α, a’≠a
曲齿
交错轴斜齿轮传动
• 3.按齿廓曲线分:渐开线、摆线、圆弧 • 4.按工作条件分: • 1)开式:2)闭式:
• 5.按运动速度分:
• 低速:<1m/s
• 中速:1~25
• 高速:>25m/s • 超高:>100m/s
• 10.1.3 对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 1.传动准确平稳
i 1 d1
2 d 2
α
r
α N1
xm ha m
p
Q
• 2. 变位齿轮的几何计算
• m、a由强度计算确定,α、z、d、db不变化 • h高a和、齿h厚f 、的d变a化、 df、s 、e 、α’都将变化,而关键是齿
• 1)齿顶高、齿根高
hai (ha* xi y)m
hfi (ha* c* xi)m
x的选择:无侧隙、不根
2
c os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 p
*e=s的节线称为分度线(也称为中线)
es
中线
ha
hf
p
es
中线
ha
p
hf
*P=m;e=s= m/2;
ha=mha*; hf=mhf*.
*正常齿:其齿顶高系数ha*=1.0 齿根高系数hf*=ha*+c*=1.25 径向间隙系数c*=0.25
齿条基本尺寸的计算公式如下:
齿条的齿顶高 齿条的齿根高
2
o2 2
VnK1 t
t
单位法矢
n
o1
1
n
1
n
K(K1,K2)
*齿廓啮合n 基本方程: 2
VK2K1 •
n
=0
VtK2K1=VK2K1
t o2 2
点P即瞬心P12
1
i12 = 1 /2 =o2 p/ o1 p
o1
1
n
p n
3
1 o1 p =
K(K1,K2)
2
2 o2
2 o2 p
i12= 1 /2 =o2 p/ o1 p
t
可得到:
VnK1-VnK2=0
t
VK2
1
VnK2
n VK1
VtK2K1=VK2K1
o1
1
n
K(K1,K2)
2
o2 2
VnK1 t
t
VK2
1
VnK2
n VK1
VtK2K1=VK2K1
o1
1
n
K(K1,K2)
2
o2 2
VnK1 t
t
VK2
1
VnK2
n VK1
VtK2K1=VK2K1
o1
1
n
K(K1,K2)
e内s外
s内e外
内齿轮:rfra
内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da d 2ha 内齿轮的齿根圆直径 df d 2hf
d d
a f
d d
2ha 2hf
第四节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传动比i12= 1 /2
*共轭齿廓—满足 预定传动比的一 对齿廓
o1
1
2
o2
齿廓1 齿廓2
t
K点的切线
1
K点的法线
n
O1 N1
rb1
P N2
O2
rb2
接触(啮合)点K
O1 N1
rb1
P N2
O2
rb2
接触(啮合)点K
O1 N1
rb1
P N2
O2
rb2
接触(啮合)点K
O1 N1
rb1
P N2
O2
rb2
接触(啮合)点K
接触(啮合)点K在固定平面上的轨迹
——啮合线(line of action)
O1
rb1
N1 P
第二系列 0.35 0.7 0.9 1.75 2.25 2.75 (6.5) 7 9 (11) 14 18 第一系列 0.4 0.5 0.6 0.8 1 5 6 8 10 12 第二系列 (3.25) 3.5 (3.75) 4.5 5.5 22 28 36 45
注:选用模数时,应优先采用第一系列,其次是第二系列, 括号内的模数尽可能不用。
*i12=常数的一对齿廓的传动,相当 于它们的一对节圆的纯滚动
VP1 VP2
o1
r´1
1
n
1 p
n
2 2
r´2
o2
变传动比传动:i= f()或 i= f (t)
P点的轨迹为非圆封闭曲线
J1 O1
1
1
P
椭圆齿轮
2
2
O2
J2
第五节 渐开线齿廓传动的特性
一、渐开线齿廓满足 定传动比传动要求
主动轮
第二节 渐开线及其特性
一、渐开线的形成
发生线(generationg line) KB
B
K
A OrbFra bibliotek基圆(base circle)
K A
rb
K A
rb
K A rb
K A
rb
K A
rb
K
A rb
K
A rb
*发生线KB在基圆上纯滚动时,发生线 上K点的轨迹——渐开线(involute)
由螺旋角相反、大小 相等的两个斜齿圆柱 齿轮拼接而成。
二、空间齿轮机构
两齿轮的轴线不平行 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
(1)圆锥齿轮机构(bevel gear mechanism)
两两轴相交
直齿圆锥齿轮机构
曲齿圆锥齿轮机构 (spiral bevel geare mechanism )
(2)交错轴斜齿轮机构
齿条的齿厚
ha ha*m
hf hf*m (ha* c* )m
s 1 m 2
齿条的齿槽宽
e 1 m 2
表 9-3 系数
ha*
hf* c*
标准系数 ha* 、 hf* 、 c* 正常齿 1.0 1.25 0.25
短齿 0.8 1.1 0.3
四、内齿轮
内齿轮
rf
r
ra
e
s
ha
hf
内齿轮与外齿点轮的不同
1
O1
rb1
K(K1,K2)
N2
O2
rb2
主动轮
1
O1
rb1
K(K1,K2)
N2
O2
rb2
n
O1
rb1
N1
K(K1,K2)
P
N2
O2
rb2
n
n
O1
P
O2
K(K1,K2) n
n
O1
N1 P
O2
K(K1,K2) N2
n
*齿廓公法线为两基圆的内公切线
n
O1
N1 P
O2
N2 n
沿该方向的内共切线仅此一条, 故P点为定点,即i12为常数。
O1 n
*渐开传线N动齿1 比廓为的常两P数齿轮a其
N2
O2
二、渐开线齿廓传动的特点 1.渐开线传动的啮合线为直线
O1 N1
rb1
P N2
O2
rb2
O1 N1
rb1
P N2
O2
rb2
主动轮转向
O1 N1
rb1
P N2
O2
rb2
接触(啮合)点K
O1 N1
rb1
P N2
O2
rb2
接触(啮合)点K
K点的曲率半径
i
瞬心
B(p12)
法线
n
Ki
k
ri
i
A
B
*3)渐开线离O 基圆越近其曲率半径越小
rb
K
Ai
ri
A
B
Bi
*4)同一基O圆上的任意两条渐 开线上各点之间rb的距离相等
K
K K'
K'
A'
A
B' B
O rb
i
K
ri
A
rb B
O
i
K
ri
A O
B rb
i
K i
K
ri
ri
A
rb
B A
B
O
O
渐开线在起始
点A的向径
K
ri
A i
O rb
渐开线在K点的向径
*展角 (evolving angle)
B i—渐开线起始点A与
K点两向径间的夹角
二、渐开线的特性
K
ri
A
B
O rb
*1)KB=AB
n
1
VK
ri
2 A
B(p12)
O
*2)渐开线在任意rb 点的法线恒法切线于基圆
n
1 nK
ri 2
A
O rb
o1
1
1
p N2 n
K
N1
2
2 o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任一位置的传动比等于连 n 心线o1o2被齿廓公法线分 成的两段长度的反比
*P点称为啮合节点或 称节点(pitch piont)
o1
1
n
p n
1 2
2
o2
o1
1
n
p n
1 2
2
o2
o1
1
n
p n
2
两齿廓接触过程中o2 P点位置变 化则i12不为常数
O2
即两基圆的内r公b2 切线n N1-N2
2.渐开线齿廓传动具有可分性
r'1 rb1O1 N1
r'2 O2
压力角=200
od
模数m为标准值
*分度圆——计算的基准圆,其上的模 数和压力角为标准值
m=1
m=2 m=1
m=4
m=2 m=1
m=4
m=2 m=1
1.模数的单位为mm 2.模数愈大,尺寸也愈大
表9-2 标准模数系列(摘自GB1357—87) (mm)
第一系列 0.1 0.12 0.15 0.2 0.25 0.3 1.25 1.5 2 2.5 3 4 16 20 25 32 40 50
齿廓1——主动齿廓
o1
1
n
K(K1,K2)
接触点K(K1,K2)
2
t o2 2
t
VK2
1
K2点的速度
n VK1
K1点的速度
力沿法线方向传递
o1
1
Fn
K(K1,K2)
2
t o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