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和供求的新环境和新形势,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如何建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做研究和思考。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内涵、重要意义和中国政府的粮食安全思想(一)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演变(二)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三)我国政府的粮食安全思想二、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挑战(一)世界粮食供给不容乐观一是世界粮食供求更加紧张;二是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三是粮食资本化特征加剧。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隐患一是耕地和水源等农业资源缺乏;二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三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四是粮食生产者素质不高。
(三)粮食市场调控难度加大一是需求刚性增长和粮食紧平衡矛盾加大;二是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三是品种结构性矛盾明显;四是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五是价格预警机制不完善;六是国际上跨国粮商对我国粮食产业蚕食步伐加快。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思路(一)牢固树立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粮食安全问题决不能忽视和放松;二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
(二)全面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持续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调控有力的粮食市场调控能力;三是完善有效的预警保障能力。
(三)妥善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和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的关系;二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系;三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关系;四是保持产量总体增长和实现品种结构平衡的关系;五是解决能源紧缺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关系;六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作用的关系。
四、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一)完善农业基础保护体系,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机制(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提高科技兴粮的长效机制(三)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四)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调节品种和区域矛盾的长效机制(五)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建立调控价格稳定和市场平衡的长效机制(六)完善预警防控体系,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的长效机制。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试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之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国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更加艰巨,必须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有效对策。
一、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我国每年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8亿公顷,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不利的影响,每公顷的产量仍不及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导致我国现有的粮食总产量无法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在种子、肥料、农机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广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耕地面积下降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地增加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用趋势更加强化,耕地面积的保障显得更加重要。
对策:实施科学粮食总量控制,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管控城乡建设用地,限制开垦新的耕地,保障耕地占有量和质量。
三、粮食质量总量有待提升在过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土壤流失加重,耕地空气质量下降,泥沙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采用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持续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发展,严格监管食品质量,做好抽检和评估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四、应对气候灾害气候灾害依旧是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风灾、水灾、干旱等气象灾害常常使大量粮食作物损失。
如何应对这些灾害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策: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粮食生态系统,共同抵御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种植、采收和贮存粮食的技术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当今粮食安全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并调整农业骨干,加强食品质量和技术的监管,保障粮食产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正面临着粮食供应的巨大压力。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首先,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的挑战。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出台政策来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占用,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大规模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其次,气候变化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如干旱、洪涝等,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对粮食供应造成了威胁。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适应新气候的耐候品种,并推广节水灌溉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此外,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也是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难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粮食需求的增长。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最后,粮食储备和调控机制的完善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粮食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粮食生产、储备、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
同时,应积极发展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就能够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
政府、农民、科研机构以及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
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中国浪费粮食的案例
中国浪费粮食的案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也存在着浪费粮食的问题。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中国浪费粮食的现象。
1. 宴会浪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宴席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合。
然而,在一些宴会上,人们常常过度订餐,导致食物浪费。
有时候,人们为了面子,宁愿浪费食物,也不愿意带走剩余的菜品。
2. 酒店自助餐:自助餐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但是很多人在自助餐时常常盘子里堆满食物,最后却吃不完。
这种浪费现象在一些大城市的高档酒店尤为突出。
3. 餐饮行业浪费:中国的餐饮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浪费粮食的问题。
一些餐馆为了追求菜品的外观和口感,在制作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食材。
4. 超市过期商品:在中国的一些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过期的食品摆在货架上。
这些过期食品无法销售,最终只能被扔掉,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5. 农产品损耗:由于中国农业生产链条的不完善,农产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常常出现损耗。
这些损耗导致了大量粮食的浪费。
6. 餐馆外卖打包:在中国,外卖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很多餐馆在打包外卖时使用过多的包装材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7. 学校餐厅浪费:一些学校的餐厅在供应食物时,经常会多出很多剩余的菜品,这些剩余的菜品最终只能被扔掉,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8. 储存不当:在农村地区,由于储存条件不好,很多农产品在收获后很快就会变质,无法储存保存,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9. 大型活动浪费:中国举办许多大型活动,比如庆典、展览等,这些活动上会提供大量的食物。
然而,由于人员众多,很多食物最后只能被扔掉,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10. 个人浪费: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浪费行为。
一些人在购买食物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导致食物过多,最终无法消耗完,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以上是中国浪费粮食的十个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在粮食浪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提醒我们要节约粮食,珍惜粮食资源,提高粮食利用效率。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论文(一)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论文(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和现状、困境及其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和现状我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长历史的农业文化。
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一定的水平。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的数量庞大,导致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而仅有不足10%的耕地面积,且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更是少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水平整体上相对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再加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耕地被占用和转化,农民的承包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农业生产难以满足人口需求。
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困境及其影响粮食的供应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我国粮食过剩或者不足都会影响粮食安全。
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则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如果粮食过剩,则粮价下降,产农收入下降,而农民的反弹性消费较低,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和农民的利益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粮食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采取农业合理化种植难,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低等多个方面。
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改革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村投资,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和创新技术,开发适应性和抗灾性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优化供应。
其次,应该采取合理的粮食管理政策,加强外部市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并增加国家的稳定储备。
最后,要加强粮食安全意识教育,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提高人们的粮食消费和药材养生需求,促进全民的身体健康,为保障粮食安全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
张平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为11450亿斤。
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
张平说,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5大严峻挑战:一、粮食产需缺口扩大目前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
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稳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难度很大。
同时,目前农户存粮数量逐年减少。
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
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加大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二、水土资源约束增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
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度”污染问题严重。
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000万亩。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报告指出,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部分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配套差,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洪涝干旱防灾减灾能力脆弱。
现在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粮食生产量和质量都面临着挑战。
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需要解决粮食生产和供应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粮食生产能力不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但是在粮食生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每年都在逐渐减少,而土地的肥力和产出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工力的流失和劳动力的老龄化,劳动力供应量也在逐渐减少。
这些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能力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解决。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的能力,中国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引入先进技术,加强肥料的利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耕地的质量。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二、粮食流通不畅中国的粮食流通不畅也是一个问题。
在某些地区,粮食受到天气灾害和农业病害的影响,导致供应短缺。
另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造成了粮食供应方面的短缺。
为了解决粮食流通不畅的问题,可以增加物流和运输方面的投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物流和运输网络。
此外,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其运输和销售能力,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也可以加强粮食流通的能力。
三、粮食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粮食安全生产是保障粮食供应的基础,防止粮食生产和使用中出现问题。
然而,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包括污染、化学农药和基因改造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影响了中国粮食的质量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些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加强监管和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和消费的监督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粮食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另外,可以引入生态农业和生物技术,采用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此外,中国也可以采取粮食进口和增加储备存粮等方式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是供需不均衡问题突出。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八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保障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但从区域看,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生产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转移,“北粮南运”格局进一步强化,南方水、土、光、温等粮食生产优势空间资源与粮食生产不匹配;从品种看,稻谷、小麦充足,玉米基本自给的格局逐步打破,大豆自给率维持在15%上下;从品质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由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普通粮食品种总体供大于求,随着人们对优质化、高端化、特色化食物消费需求走强,加大了优质专用原粮需求,市场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大量依赖高价进口专用粮食问题突出。
二是生产成本刚性增长。
粮食生产成本抬升、务农机会成本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下降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特征。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三大主粮(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总成本由2010年的672.68元/亩增长至2020年1119.6元/亩,年均增长5.2%,其中人工成本从2010年的226.9元/亩增长至2020年412.8元/亩,年均增长6.2%,粮食生产利润空间大大挤压,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甚至“非农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存在少量弃耕问题,传统粗放耕种则比较普遍。
此外,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国际竞争力不足,极易受到国外粮食进口的冲击。
三是耕地质量水平不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清楚,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耕地“量”与“质”的双重要求。
虽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实际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但是前述“非粮化”“非农化”“粗耕”“弃耕”等威胁不容小觑,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等,仍有21.95%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
同时,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掠夺性使用土地的行为。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粮食供给、粮食质量和粮食消费三个方面,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就粮食供给而言,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产量,但是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其次,粮食质量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屡见不鲜,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粮食质量已成为当前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
最后,粮食消费方面也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肉类、奶制品等高蛋白食品的消费逐渐增加,而粮食的消费量相对减少。
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粮食供给和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整体上仍然较为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粮食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整粮食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应对举措分析报告一、形势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对粮食安全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1. 农田面积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田被用于建设城市和工业园区,导致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2. 耕地质量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土地草地过度放牧,导致农田的可耕性下降,农田质量得不到有效保护。
3.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降水不稳定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粮食浪费问题:当前中国的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中国总产量的15%左右。
二、应对举措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如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等。
1. 农田保护:加强对农田的保护,限制在农田上的非农建设,加大对农田的监管力度,提高农田的保有量。
2.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田产出。
3. 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增加粮食储备量,确保市场供应。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的供应保障能力。
4. 减少粮食浪费:倡导节约用粮,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鼓励粮食进一步加工利用,减少浪费。
5. 多元化粮食供应:通过多元化粮食供应,如进口粮食、加强合作农业等,降低单一国内产地的依赖程度,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结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影响和粮食浪费等多重挑战。
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加强农田保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管理,减少粮食浪费和多元化粮食供应,以确保粮食安全。
同时,个人和社会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共同推动粮食节约和浪费减少,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四、具体措施和政策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河南农业2016年第4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
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显。
在全球变暖对农业的若干重要影响中,知之甚少的是极端气候的可能变化。
随着气候变暖,干旱、洪涝、高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有文字记载的严重旱灾是1 056次,严重洪灾1 029次,泥石流、滑坡、台风、尘暴、病虫害等也很常见。
现在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000亿元,约占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补贴。
(二)推进低产农田整治,土地复垦,提高农田利用率,建设稳定、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干旱和洪水等天灾很容易使脆弱的农业损失惨重,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替他们分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县、送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科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我国的农业科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造优化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
因此,建立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河南农业2016年第4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
同时,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粮食增产、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中国农村的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村粮食问题,从政策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提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策调整政府在解决农村粮食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和种植结构调整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农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这些政策调整,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二、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广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高效种植技术。
此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提供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三、农民收入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的销售渠道和利润空间。
同时,政府还应该推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业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增值服务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升农民收入,可以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农村粮食问题。
总结起来,解决中国的农村粮食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收入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努力。
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问题的发展历程
中国粮食问题的发展历程一、1949年至1978年:粮食自给为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给能力不足、农业生产落后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等。
在土地改革时期,农田私有制被废除,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农民,以激励农民积极种植粮食。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改造农田、抗旱排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土地被合并为大农田,农业机械化也开始逐步推广。
这些政策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仍然无法满足人口需求。
二、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与粮食改革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加快,农业领域也得到了改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允许农民承包一定的土地,并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农田,种植自己选择的作物或经营其他农业产业,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1978年至1993年期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97亿吨增加到5.91亿吨。
尽管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粮食供需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
三、1993年至2005年:粮食问题的加剧与储备制度改革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粮食问题逐渐加剧,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所致。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够彻底和农业投入的不足,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放缓。
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中国政府在1993年推出了农业储备制度改革。
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粮食市场和储备库存体系,政府可以调控粮食的供应和价格,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吗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吗2023为什么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关系到我国国家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粮食的安全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同时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一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的基础保障,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客观的要求。
国家粮食安全含义有哪些?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1、人口因素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
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第一,粮食需求的膨胀。
第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
中国粮食问题的发展历程
中国粮食问题的发展历程中国粮食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粮食生产能力较低,长期面临着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推行了大跃进运动,提倡农村集体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粮食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粮食产量曾一度大幅增长,但由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造成了粮食浪费和生产系统性失控,导致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粮食短缺。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粮食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种粮。
此后,中国的粮食生产逐渐恢复并有所增长,1995年首次实现了国内粮食千人口400公斤的基本安全水平。
然而,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农业主要粮食产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生产面临了新的挑战。
此外,环境污染、耕地退化以及气候变化也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粮食问题,中国相继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996年,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限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04年,国家发布了“粮食安全战略规划”,提出了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等目标。
2014年,国家又发布了“粮食安全战略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总体稳定国家粮食产量、有效保护农田和优质农业土地等措施。
当前,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进出口平衡。
然而,粮食安全形势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不足、农民收入不稳定等。
因此,中国正致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生产和供应链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何维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稳产高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一直存在不少隐患和严峻的挑战,必须时刻引起高度关注。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粮食安全的基础受到威胁。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达到耕地的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这样才不至于动摇粮食安全的基础。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情况不容乐观。
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4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2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见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保护耕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
此外,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违法违规用地十分普遍。
因此,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千万不能松懈!2.国际粮食市场堪忧,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曾经使得粮食价格从历史的高价摔下来,但是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又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高位,引发全球市场的普遍担忧。
由于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粮价的波动也“拷问”着中国粮食安全。
根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产量增幅近几年一直低于消费量的增长,目前全球粮食储备仅相当于2000年7成多。
尤其是玉米的库存消费比(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不断下降,到2010/2011年度已降至6.8%,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线。
另据农业部2013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已连续2年出现净进口。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同时,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增大。
2012年,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不同程度旱灾,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阿根廷等主要产粮国均出现不同程度减产,全球粮食库存下降,防范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及风险任务艰巨。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农业技术、土地资源、农业政策等。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稳定供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一、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干旱、洪涝、风灾等灾害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洪涝则可能引发农作物水浸和倒伏。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农民的生计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天气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田排水状况,减少洪涝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农业技术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贡献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对农业与粮食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种植技术、育种技术和农药、化肥的科学运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加强了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培训农民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此外,中国还鼓励农民采用先进农业工具和设备,如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化农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土地资源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于农业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化进程对农用地的压力。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土地整治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使农用地得到更加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四、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来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世界 挨饿的人中 有2/3生活 在印度、刚 果、孟加拉 国、印尼和 埃塞俄比亚 等非洲国家。
非洲是一个缺粮 的大陆 ,约有4/5 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 能自给,上亿人营养 不良,几千万人在忍 饥挨饿。
1.5 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
世界粮食生产、 贸易、消费的严重不 平衡导致缺粮。 A 、在宏观方面: a、区域人口增 长过快,导致粮食供 不应求。
自然灾害频发
4.2 增加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分析
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两条路 径:其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 力,其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生 产能力。提升国际粮食采集配给能力也有 两条路径:其一是增加国际粮食采购数量, 其二是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受农业结构调 整、生态退耕、自然 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 占用等影响,耕地数 量逐年减少,随着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面积减少数 量将更加强化,加之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 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可能性 越来越小,调剂空间极为有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量
19453 21400 21782 20906 21097 23996 25014 24048 26494 27527 28452 28631 28273 30477 33212
年度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综上所述,在促使我国粮食数量增加 的宏观路径中,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 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难度加 大,农业“走出去”规模小、可靠性差等。 所以,增加我国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主要 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扩大粮食生产 能力。简言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 出路在于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2.3 主观论
2008年,英国学者Raj Patel著《粮食 战争》(Stuffed And Starved:Markets,Power
and the Hidden B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出版,郭生祥博士为该书中文版
写作了长篇序言。他们认为当今粮食企业 左右粮食价格,导致粮食预期恐慌,影响人 们的消费。
稻
麦
玉米
大 豆
马铃薯
1.3世界哪里盛产粮食?
东亚:中国水稻、小麦,日本、朝鲜水稻 ;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印尼水稻 ; 东欧: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燕麦 ; 西欧:法国小麦 ; 北非:埃及水稻; 澳洲:澳大利亚小麦 ; 北美:美国、加拿大小麦、玉米; 拉美:墨西哥玉米 ,巴西水稻、小麦。
上述三式表明,除了耕地红线与耕地 单产水平成反比外,耕地红线、总产红线、 储备红线均与其影响因素成正比。
4 中国粮食生产
4.1 我国粮食总产变化趋势的研判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现将我国1950-2009 年的粮食总产(万吨/年)汇总于表1。
表1 我国历年粮食总产(万吨)
年度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玉米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 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 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 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 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 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 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
水稻居第三位。
1.4 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
现在世界上 有10亿人挨饿, 他们中多数是妇 女和儿童,世界 上每6秒钟就有 一个儿童饿死。
1.2 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 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 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 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 粮食作物 包括小麦、水稻、玉米、 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 等, 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 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 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这个系统的示意图
中,有三条约束线要引起
高度重视,即耕地面积最 低量约束线、粮食生产总 量最低量约束线和粮食安 全储备最低量约束线,简 称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 总产红线和储备红线。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用以下方法 大概估算和描绘出三条红线,方法如下:
耕地红线∝{总产红线,1/耕地单产水平} 总产红线∝{消费人口,人均消费数量} 储备红线∝{总产红线,安全储备比例} (1) (2) (3)
产量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9765 16968 14385 13650 15441 17000 18750
年度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水稻
水稻的主要生产国 是中国、印度、日本、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 亚、泰国和缅甸。其 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 巴西、韩国、菲律宾 和美国等。
小麦
种植小麦的国家 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 在中国、印度、美国、 俄罗斯、加拿大、澳大 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 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 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 吨的国家,其次是印度、 美国和俄罗斯。
产量
46662 50454 49417 51230 50839 46251 45262 45711 43067 46947 48401 49746 50150 52850 53080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5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 产变化总体上是增加趋势,但过程曲折,经历了4个 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个粮食增产期(19501958),持续时间为9年;第二个阶段为第一个粮食 减产恢复期(1959-1965),滞后期为7年;第三个 阶段为第二个粮食增产期(1966-1999),持续时间 为34年;第四个阶段为第二个粮食减产恢复期 (2000-2007),滞后期为8年;从2007年起,开始 进入了第三个粮食增产期。
2.4 政治论
“粮食比子弹重要” 是朝 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首次 言论。在强调恢复经济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时,金 正恩表示:“过去可以没有粮 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 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 有粮食。”
3 中国粮食系统
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积累和 消费问题。粮食积累的社会物质形态主要 体现在粮食储备和贮藏等方面。粮食生产 是前提,粮食储备(积累)是保障,粮食 消费是最终目的,因而粮食消费是粮食问 题的核心。任何环节影响到粮食消费均会 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轻者影响到民众生活 和经济发展,重者则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 国家安全。
产量
32056 32502 35450 38728 40731 37911 39151 40473 39408 40755 44624 43529 44266 45649 44510
年度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 粮食的重要性
2.1 辩证论 有史以来,食物特 别是粮食始终是人类最 重要的问题,历史性地 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现实性地决定着人 类的数量与质量。
2.2 客观论
1945年,美国学者 Frank A.Pearson和Floyd A.Harper合著《世界的饥 饿》(The World’s Hunger)出版。他们认 为环境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影响人们的消费。
粮食产业环境
耕地红线
粮食生产
总产红线 粮食储备 储备红线 粮食消费
图1 国家粮食安全系统示意图
上图中除了生产、储备 和消费三部分外,框架之外 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 括法律、法规、政策、财税、 金融、物价等诸多方面的制 度或要求,统称粮食产业环 境,以虚线框之,这就构成 了完整的国家粮食安全系统。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 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 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 物”。粮食主要是禾本科 植 物,所含营养物质主用的植物 种子,广义的粮食也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 食的根或茎部,而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 植物。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 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 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种谷物,包括麦类、 粗粮类(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 的植物)和稻谷类三大类。 (维基百科)
•
目 录
1 前言 2 粮食的重要性 3 中国粮食系统 4 中国粮食生产 5 中国粮食储藏 6 中国粮食安全 7 结语
1 前言
1.1 什么是食物与粮食? 食物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纤维等成分构成的,能够食用或饮用的, 为人类及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 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人类借助采集、耕种、畜牧、狩猎、钓 鱼等不同方式获得食物。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即按照 “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 式,引导国内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援建农 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等方式, 到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家 或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生产经营粮食,适 时进口满足国内供应。但这条路径较窄, 规模小,且易受地域空间、投入资本和所 在国政治影响,可靠性差。
前后年度间比较,粮食总产增产年份 共计45年,减产年份共计15年,分别占四 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粮食持续增产年份共 计45年,粮食减产恢复期计15年,也分别 占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 60年间没有出现 持续稳定的稳产期(≥5年);回归分析表 明,我国粮食总产年均增加722万吨。
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特征可归纳为: 我国粮食总产是增多减少,丰歉年比是三 比一(45:15=3:1);变化趋势是不增则 减,一旦出现波折,就需要7-8年的较长 恢复期。分析还表明:在未来的一个时期 内,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长700-750 万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b 、政局 动荡不稳,风 云多变,战争、 内乱时有发生, 准殖民统治仍 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