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_省略__基于门限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_王晶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
———基于门限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王晶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钱小平(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中心筑波305-8686)陈永福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3)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2000年1月—2011年6月我国生猪外销区、自给自足区和调入区
的月度价格数据,在运用协整模型分析生猪产业链价格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生猪产业链上下游间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猪和猪肉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外销区生猪产业链价格间存在短期门限调整关系,且与四川、湖南和河南省生猪产业链的短期价格传递过程存在负非对称性相比,吉林省则存在正非对称性,而自给自足区和调入区则存在短期线性调整关系。因此,在制定生猪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外销区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特征。
关键词
价格传递
非对称性
门限误差修正模型
生猪产业链
一、引
言
我国生猪产业链上下游的价格波动,不仅显著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不利于生猪产业的稳
定发展(刘春芳等,
2011)。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日益剧烈和频繁(Gale et al.,2012)。鉴于猪肉消费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生猪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冲击和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机制是生猪市场运行效率的基石(Griffith and Piggott ,1994),其中,生猪产
业链价格传递是否存在非对称性是测度我国生猪市场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价格是产品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并通过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传递形成的(杨朝英等,2011)。在某一农产品产业链中,价格
从生产者传至批发商,再传至零售商。当某一冲击作用于该传递过程使得某环节价格上升或下降,价格在沿产业链传递的同时发生相应的调整。在猪肉价格高涨时,消费者付出更多的货币,但生产者未必获得更多的利润,似乎零售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生猪收购价格上涨幅度,即出现了所谓的“农产品价格放大效应”;当发生疫情或食品安全事件时,易导致猪肉需求严重下降,进而导致生猪收购价格的急剧下降,从而使得生猪养殖者福利受损。可见,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不对称性,这也是本文选择研究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动机和出发点。
Tweeten and Quance (1969)在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问题,农产品产业链价格传递非对称性是指当不同冲击(如农业支持政策和转移成本变动等)作用于产业链
的价格传递时,产业链价格间调整速度的非一致性(Von Cramon-Taubadel ,1998)。在生猪产业链中,生猪养殖者常常面对买方市场,而猪肉消费者又不得不面对零售商的卖方寡占市场(郭利京,
2008)。除市场力量外,调整成本、政策干预、信息非对称等因素,也是造成生产者价格和零售商价格以不同的
—
58—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2期
DOI:10.13246/ki.jae.2014.02.009
速度和幅度传递市场冲击的重要原因(Peltzman,2000;Meyer and Von Cramon-Taubadel,2004)。基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及调整成本、政策干预、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性,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递很可能表现为非对称性。因此,根据生猪和猪肉价格的波动特征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假设为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
有关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线性模型研究方法和非线性模型研究方法。前者又可分为协整之前的线性模型研究方法(Ward,1982;Boyd and Brorsen,1988)与协整—误差修正模型方法(Von Cramon-Taubadel,1998;Bakucs and Ferto,2008),该类方法的特点为在模型中将生产者价格拆分为分别反映价格上升和下降的正、负两部分来研究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问题,但同时这两部分变量的存在导致了多重共线问题(Houck,1977);后者是基于产业链价格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Balke and Fomby,1997),而线性方法又无法捕捉价格序列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特征这一思路而发展起来的,在Balke and Fomby(1997)提出门限误差修正模型(Threshold Error Corrected Model,TECM)之后,已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研究中(Fernandez-Amador et al.,2010;Abdulai,2002;Kaabia and Gil,2007)。在门限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面,Hansen and Seo(2002)提出了如何在门限值未知条件下运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和检验门限效果,并应用到土豆、番茄、大米、乳制品等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中(Aguero,2004;Rezitis andReziti,2011)。
从有关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的国内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运用协整之前的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等(郭利京,2008;胡华平等,2010;顾国达等,2011);在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方面,虽然杨朝英等(2011)运用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对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之间的非对称性传递过程进行了检验,但鉴于该研究把门限值设为0,很难把握正确的非线性关系,存在一定局限性(Hansen and Seo,2002)。因此,本文将利用网格搜索法估计门限值之后,运用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机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揭示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规律。
此外,有关农产品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表现形式,正非对称性是指运销价差(零售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差)减少的传递速度要快于运销价差增加的传递速度;而负非对称性是指运销价差增加的传递速度要快于运销价差减少的传递速度(Meyer and von Cramon-Taubadel,2004)。Boyd and Brorsen (1988)和Griffith and Piggott(1994)认为农产品价格传递存在正非对称性,但Ward(1982)和Bailey and Brorsen(1989)的研究也表明负非对称性也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故本文假定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递存在的非对称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在生猪产业链中,从生猪价格到猪肉价格之间,由于存在运输成本、储存成本、加工成本、广告费用、批发行为和零售行为的成本和利润等,可能存在一定的运销价差。因此,猪肉价格(PR)与生猪价格(P F)和运销价差M之间可以写成如下形式(Bakucs and Ferto,2005):
PR=P F+M(1)
如果假定运销价差为零售价格的一定百分比,即:
M=a+bPR,a≥0,0≤b<1(2)
把式(2)代入式(1)可得:
PR=
1
1-b
a+
1
1-b
P F(3)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鉴于b=0,则M等于常数a;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下,加工企业、零售商等—
68
—
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