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之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
例5 基于PID网络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 仿真系统模型:
5 y (k - 1) 3 y (k ) u (k - 1) 2 2.5 y (k - 1)
系统输入信号为:
u(k ) 0.6 cos(2k / 60) 0.4 cos(2k / 40)
ˆ (k ) 辨识器的输入/输出为:[u(k ), y(k )] / y
u(k ) 0.6 cos(2k / 60) 0.4 cos(2k / 40)
辨识器由CMAC与一个Z-1组成。但这里选的是并联结构。 全知权值依据δ 学习规则调整。这里设y=1.8(学习 率),C=5(泛化常数)N=5,量化级q=100.系统输入范围 Umin~Umax=-1~1.
13.3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示例
第十三章 神经网络建模与控制
主 讲 教 师:付冬梅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主要内容
1、 智能控制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
3、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示例
4、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控制
5、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控制示例
13.1 智能控制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寻找不需要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案,研究 能够按照操作人员的智力、经验及意识发布指令的控制器。 (含辨识器)。
系统输入信号为 0.4 sin(2k / 40)
辨识器取串-并联结构,其中的NN取二维高斯RBF网络。 其中散布系数SC=1,中心参数是程序内部自设的。
13.3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示例
例4 基于CMAC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 仿真系统模型为: 5 y (k - 1) 3 y (k ) u (k - 1) 2 2.5 y (k - 1) 系统输入信号为:

神经网络控制及应用辨识与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及应用辨识与控制
9
第九页,课件共有62页
3.2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3.2.2.1系统正模型的神经网络辨识
u(k)
z -1
z -1
u(k-1) u(k-2)
y (k) P
yˆ(k)
神经网络
yˆ(k3) yˆ(k2)
yˆ(k 1) e(k)
z -1
z -1
z -1
并联结构
10
10
第十页,课件共有62页
3.2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系统逆模型辨识的两种结构
12
12
第十二页,课件共有62页
3.2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3.2.2.3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应用实例
建立加热炉中钢坯表面温度预报模型
在BP网络的基础之上把输出端信号通过延时环节反馈到输入端,从而形成 动态BP网络 。
炉膛温度 U
z 1 t
钢坯表面温度
神经网络辨识模型
13 13
第十三页,课件共有62页
y= 0.0028 0.9907 0.0101 0.9565 0.0217 0.0061 0.0242 0.0021 0.9919
19 19
第十九页,课件共有62页
3.2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例四:RBF网络在股市价格中的应用
这里将3天作为一个周期,3天的股票价格作为网络的输入向量,输出为预测日 当天的股票价格。
0.0724 0.1909 0.134 0.2409 0.2842 0.045 0.0824 0.1064 0.1909 0.1586 0.0116 0.1698 0.3644 0.2718 0.2494;
0.2634 0.2258 0.1165 0.1154 0.1074 0.0657 0.061 0.2623 0.2588 0.1155 0.005 0.0978 0.1511 0.2273 0.32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使得设备更加精准、高效。

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神经网络算法设计和优化智能控制系统。

一、神经网络算法简介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的方式实现学习和决策的算法。

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相比,神经网络算法具有更高的自适应性和更好的泛化性能,适用于非线性、高维度的问题。

神经网络算法通常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输入数据,隐藏层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对数据进行处理,输出层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神经网络算法通常需要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权重,使得预测结果越来越准确。

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模型建立、算法选择、系统实现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需要根据需要设计的控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

这一步骤通常需要对控制对象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其特性和行为,确定需要控制的变量和控制目标。

可以使用多种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如微积分、统计学等。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通常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反向传播算法是一种利用梯度下降法对神经网络权重进行优化的算法,可以使得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和稳定。

最后,需要进行系统实现。

这一步骤通常涉及软硬件设备的组装和调试。

需要根据设计好的模型和算法,编写相应的程序,并进行系统测试和优化。

三、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的方法在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对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准确性、性能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方法:1. 数据预处理:在训练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除离群点和异常数据,消除噪声干扰。

2. 网络结构优化:在设计神经网络结构时,需要根据控制对象的特性和要求,合理确定神经网络的层数、节点数和连接方式。

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进行网络结构优化。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自适应能力极强且能够自我学习的控制系统,它的设计和实现需要借助协同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来实现。

目前,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现方式,能够应用于诸如交通运输、工厂自动化、智能家居等各种领域。

本文将说明神经网络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分别从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神经网络算法的选择、网络结构以及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优化等角度进行讨论,从而为读者提供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有效方法。

一、神经网络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功能要求。

要明确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是什么,例如需要控制的参数、设备、工艺流程等等,以及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例如,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等)。

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在智能控制系统中,需要对一些关键的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以便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一般来说,我们将这些数据称为源数据,在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这也就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和储存等方面的问题。

3. 神经网络的选择。

选择一个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针对不同的任务,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应该有所差异。

例如,对于控制操作比较简单的单变量问题,使用单一感知器(Perceptron)模型就已经足够,而对于多元问题,我们则需要使用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简称 MLP)模型来实现。

4. 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优化。

完成神经网络模型的选择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训练和优化。

在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确定合适的学习率、训练轮次、误差指标等等,以便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二、神经网络算法的选择在选择神经网络模型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使用合适的算法来进行模型训练。

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算法是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算法。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该系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来进行智能识别,从而实现对于大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本文将从系统设计和实现两个方面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一、系统设计1.系统架构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前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后端输出模块。

其中前端采集模块主要用于采集传感器等设备产生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则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建模等操作,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模型训练和识别。

后端输出模块则将识别结果反馈到终端设备上,供用户进行分析和应用。

2.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神经元和突触等基本单元构建的一种非线性模型,能够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中,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其中前馈神经网络适用于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卷积神经网络适用于图像和信号处理,循环神经网络适用于时序数据分析等场合。

3.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在进行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和训练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可以通过直接计算、小波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方式进行。

经过特征提取后,可以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并通过反向传播等算法进行模型训练,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模型。

二、系统实现1.数据准备和预处理在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数据集,并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

数据集的准备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标注等操作,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预处理工作包括对数据进行归一化、降维、滤波等操作,以便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

2.模型训练和识别在数据准备和预处理完成后,可以通过编程语言或者深度学习框架等工具进行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识别。

哈工大智能控制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系统辨识PPT教案

哈工大智能控制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系统辨识PPT教案
线性系统差分方程模型 (是是1描描)述述差离离分散散方系系程统统的的时时域域模模型型。。
uu((kk)),,yy((kk))是是SSIISSOO 系系统统能能观观测测到到的的确确定定性性输输入入输输出出,,则则确确定定性性系系统统差差分分方方程程::
yy((kk))++aa11yy((kk 11)) ++ aa22yy((kk 22))++++aannyy((kknn)) bb00uu((kkdd) + b1u(k d 1) + bb22uu((kkdd22))++++bbmmuu(k(kddmm) )
m
n
y(k) biu(k d i) ai y(k i)
i0
i1

y(k) qd B(q1) u(k) B(q1) u(k d)
A(q 1 )
A(q 1 )
第一式为 ARMA 模型:
右边第 2 项为输出 y(k)的过去值组合称自回归部分; 第 1 项为输入 u(k)的过去值组合称滑动平均部分。
主要内容
系统辨识理论基础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原理 NN线性模型辨识 NN非线性模型辨识 NN逆模型辨识
第2页/共70页
系统辨识理论基础
定义:在输入/输出数据基础上, 从一组给定模型类中确定一个 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辨识三要素: 输入/输出数据 模型类(系统J 结e 构) 等价准则 e.g.
充分激励原理:输入信号必须激励系统的 所有动态;
激励时间充分长; 输入信号形式:
白噪声序列(均匀分布,正态分布); 二进制伪随机码(M序列和逆M序列);
第9页/共70页
系统模型及逆模型辨识

智能控制技术(第6章-神经网络控制)分析解析

智能控制技术(第6章-神经网络控制)分析解析

wkp(k)=wkp_1+xiteP*error(k)*u_1; %P
wki(k)=wki_1+xiteI*error(k)*u_1; %I
wkd(k)=wkd_1+xiteD*error(k)*u_1; %D
K=0.12; elseif M==3 %Supervised Heb learning algorithm
time(k)=k*ts; rin(k)=0.5*sign(sin(2*2*pi*k*ts)); yout(k)=0.368*y_1+0.26*y_2+0.1*u_1+0.632*u_2; error(k)=rin(k)-yout(k);
%Adjusting Weight Value by hebb learning algorithm
M=4;
if M==1
%No Supervised Heb learning algorithm
wkp(k)=wkp_1+xiteP*u_1*x(1); %P
wki(k)=wki_1+xiteI*u_1*x(2); %I
wkd(k)=wkd_1+xiteD*u_1*x(3); %D
K=0.06;
elseif M==2 %Supervised Delta learning algorithm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可归纳如下:
1). 事先选定BP神经网络NN的结构,即选定输入层节点 数w(3M)li(和0)隐,含选层定节学点习数速Q率,η和并平给滑出因权子系α数,的k初=1值;w(2)ij(0),
2). 采样得到r(k)和y(k),计算e(k)=z(k)=r(k)-y(k); 3). 对r(i),y(i),u(i-1),e(i)进行归一化处理,作为NN的输入; 4). 前向计算NN的各层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NN输出层 的输出即为PID控制器的三个可调参数KP(k),KI(k),KD(k); 5). 计算PID控制器的控制输出u(k),参与控制和计算; 6). 计算修正输出层的权系数w(3)li(k); 7). 计算修正隐含层的权系数w(2)ij(k); 8). 置k=k+1,返回到“2)”。

基于神经网络系统辨识PID控制的设计与仿真

基于神经网络系统辨识PID控制的设计与仿真

122自动化控制Automatic Contr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1 概述过程控制常常遇到大惯性与纯滞后、多变量与耦合且对象模型时变不确定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和参数需要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

PID 控制使用可靠、参数整定方便,成为过程控制常用的控制规律。

PID 控制三个控制参数其整定是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往往参数整定完成后,整定好参数并不具有自适应能力,因生产环境发生改变,参数又需要重新整定。

利用神经网络多输入多输出以适应多变量与耦合、神经网络模型辨识以适应对象模型时变不确定性监测,使得控制具有良好在线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可以很好发挥PID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优势。

2 系统设计2.1 总体设计设被控对象为:y(k)=g s [y(k-1),y(k-2),…,y(k-n),u(k-1),u(k-2),…u(k-m)]n>m (1)式(1)中被控对象的非线性特性g s (•)未知,需要神经网络辨基于神经网络系统辨识PID 控制的设计与仿真李建新(广州工商学院工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28138)识器在线辨识以确定被控系统的模型。

PID 控制要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关键在于调整好比例、积分和微分三种控制作用的关系。

在常规PID 控制器中,这种关系只能是简单的线性组合,因此难以适应复杂系统或复杂环境下的控制性能要求。

摘 要:本文为了实现生产过程有效控制,将神经网络、模型辨识和PID 控制技术结合,研究神经网络及系统辨识PID 控制。

该控制利用BP 神经网络学习技术实现PID 参数在线调整,同时采用BP 神经网络对被控对象在线辨识。

所设计的算法通过MATLEB 进行大量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实现了传统的PID控制算法无法适应的要求和对所开发的目标机良好移植性。

关键词:PID 控制;BP 神经网络;模型辨识;参数整定;权值调整图1:基于神经网络系统辨识PID 控制系统结构提高分类器的分类速度,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来解决复杂控制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主要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接受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把数据传递到隐藏层。

隐藏层通过对输入层数据的处理,提取出数据的重要特征,并将处理结果传递到输出层。

输出层输出神经网络对控制系统的控制指令,并送往执行器。

在整个过程中,神经网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调整权重,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性能。

二、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1.数据采集和处理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数据采集和处理。

在控制系统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是神经网络学习和决策的重要数据源。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需要使用高质量的传感器,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滤波,以去除控制不必要的干扰和噪声。

2.神经网络模型选择和训练神经网络模型的选择和训练是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

在选择神经网络模型时,我们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

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等。

在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时,我们需要使用大量的训练数据,并采用合适的学习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调整。

3.控制器设计和实现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是控制器的输入,而控制器的输出是控制指令。

因此,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是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

在控制器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并采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平台实现控制器。

三、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各种控制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制造业中,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用于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和质量控制;在交通运输领域,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和车辆导航;在环境保护领域,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用于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研究领域。

这种控制系统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运作方式来实现自主学习和自动控制,可以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

一、神经网络基础知识神经网络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通过对神经元之间的连通和信息传递进行建模,实现数据处理、分类、回归、控制等多种功能。

神经网络由多个节点和多条连接线组成,每个节点接受输入信号并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传递给其他节点。

这些连接线的强度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称为权重和拓扑结构,它们对于神经网络的性能和学习能力非常关键。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包括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其中,有监督学习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通过给出标准输出值来进行训练,以优化网络的权重和拓扑结构,从而实现模型的训练和预测。

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的参数和状态,控制器用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进行决策和指令输出,执行器则负责将指令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和控制信号。

在设计智能化控制系统时,关键在于如何构建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有效的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控制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如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和损失函数来评价模型的性能和精度,以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

此外,为了避免过拟合和提高泛化能力,还可以采用数据集分割、正则化等方法进行模型优化和调整。

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如机器人控制、自动化生产、智能家居、交通系统等。

在机器人控制方面,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自主学习和环境感知,使机器人具有更为灵活和智能的行为表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成为了智能控制领域的新热点。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应用场景。

一、神经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神经元网络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是模拟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种方式。

神经网络结构可以拟合非线性关系,并能够实现自适应控制和优化。

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控制与优化等。

神经网络技术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模型的控制,基于经验的控制和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

基于模型的控制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再根据建模结果设计控制算法。

基于经验的控制是通过对系统历史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控制规律和经验,再利用这些经验来调节系统控制参数。

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是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学习,从而找到最优决策策略。

二、神经网络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控制目标和需求。

根据所要控制的系统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控制目标和优化指标,例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

(2)引入神经网络技术。

根据系统的特性和控制目标选择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

例如,对于控制目标为分类或识别的系统,可采用卷积神经网络。

对于控制目标为优化控制的系统,可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3)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历史数据,得到训练样本数据集。

例如,对于智能驾驶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可采集车辆传感器的数据,如速度、加速度、路况等。

对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可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数据。

(4)神经网络训练。

通过训练样本数据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

(5)控制算法的优化。

根据实际的控制需求和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通过不断迭代算法,优化系统控制效果。

神经网络辨识与控制

神经网络辨识与控制

神经网络辨识与控制
1.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实质上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神经网络模型来逼近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神经网络系统辨识中,神经网络用作辨识模型,将对象的输入输出状态u,y看作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数据,以J=1/2e2作为网络训练的目标,则通过用一定的训练算法来训练网络,使J足够小,就可以达到辨识对象模型的目的。

2.递归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递归神经网络本身具有动态反馈环,可以记录以前的状态,因此用递归神经网络来对非线性对象进行辨识时只需以对象当前的输入状态u(t)和前一时刻的输出状态y(t-1)作为网络的输入即可,与前向多层神经网络相比,网络的结构较为简单。

3.神经网络在控制中主要起以下作用:
(1)基于精确模型的各种控制结构中充当对象的模型;
(2)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直接充当控制器的作用;
(3) 在传统控制系统中起优化计算作用;
(4)在与其它智能控制方法和优化算法相融合中, 为其提供对象模型、优化参数、推理模型及故障诊断等。

神经网络控制分类:神经网络直接反馈控制系统;神经网络逆控制;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学习控制。

《智能控制》实验指导书

《智能控制》实验指导书

《智能控制》实验指导书通过对智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加深对智能控制原理的理解,并且学习和掌握智能控制的实现方法。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仿真实验目的:建立智能控制研究的实验环境。

实验要求:1. 对单输入-单输出反馈控制系统(如图一),进行结构仿真。

图1 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1) 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0G (s) = )1)(1(21s++-s T s T Ke τ ,(K 、1T 、2T 、τ>0) (2) 控制器包括:PID 控制器、专家系统控制器、模糊控制器、仿人智能控制器。

2. 建立友好的人-机接口(1) 对于被控对象参数可以通过人-机界面设置和修改。

(2) 对于各种控制器可以通过人-机界面选择,并设置该控制器的控制参数。

(3) 通过人-机界面可显示系统的响应曲线。

实验二 PID 控制的设计与实现实验目的:掌握PID 控制的实现方法和系统整定方法,了解PID 控制的鲁棒性。

实验要求:1. 设计并实现PID 控制器。

2. 设被控对象参数为:K=2、1T =1、2T =2.5、τ=0.6;要求单位阶跃响应指标:超调量σ%≤10%,调节时间s t ≤10秒;试对系统进行整定,给出实验结果:(1) 控制器参数:p K 、i K 、d K 及采样时间T ;(2) 系统实际的性能指标:σ%、s t ;(3)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y(t);3. 保持控制器所有控制参数不变,只改变被控对象的纯时延τ,检验系统的鲁棒性(对τ变化的适应能力)。

(1) τ=1.2时,运行系统。

给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响应的系统性能指标σ%、s t 。

(2) τ=1.8时,运行系统。

给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响应的系统性能指标σ%、s t 。

实验三 专家系统控制的设计与实现实验目的:掌握专家系统控制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了解专家系统控制的鲁棒性。

实验要求:1. 可以采用直接专家系统控制或间接专家系统控制。

说明所采用的专家系统控制原理。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视觉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视觉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视觉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当前高度关注的热点领域,而智能视觉检测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的子领域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的基础智能视觉检测系统是基于图像或视频进行特定目标检测和识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它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人体姿态识别、物体检测、机器人导航等。

在这一领域中,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

二、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种计算模型。

它由许多个神经元组成,可以用于分类、识别、预测等任务。

在深度学习中,神经网络由多个层次组成,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其中隐藏层的数量和规模是影响神经网络性能的因素。

三、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能视觉检测系统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输入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和目标分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部分的实现方法。

1. 输入图像处理输入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减少图像的噪声干扰、改善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灰度化、归一化、尺寸调整和图像增强等。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指从输入图像中抽取关键特征以用于目标识别。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SIFT、HOG、ORB和SURF等。

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之一。

CNN在提取图像特征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3. 目标分类目标分类是将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过程。

在神经网络中,采用强化学习、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三种方法来实现。

常用的分类算法包括SVM、KNN和深度神经网络等。

在图像分类中,常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它通过多层的卷积和池化操作,可以提取出图像中的关键特征,进而进行分类。

四、结语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输入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和目标分类三个部分。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种系统借助于神经网络的优秀性能,可以模拟人的高级智能,实现复杂的数据识别和处理。

在现实应用中,它能够为物联网、智能监控、安防领域等提供支持,也可以用于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应用领域、技术瓶颈等方面,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原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层次化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数据的分类、识别和处理。

这种系统的核心是神经元模型,它是一种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数学函数。

通过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联结关系和权值调节,这种模型可以学习到数据的复杂特征,实现数据的自动化识别和处理。

神经网络具有自动学习和自适应性强、容错性好、处理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目标识别、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系统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和抽象,从而实现精准的数据识别和处理。

2、应用领域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识别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监控、安防等领域,实现对物体、环境、人员等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

此外,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1)物联网:在物联网领域,智能识别系统可以用于识别传感器中采集到的数据,提取数据特征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帮助用户实现对物体、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

(2)智能监控:在智能监控领域,智能识别系统可以利用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采集到的图片、视频、声音等数据,实现对人、车、物等的自动化识别和追踪,同时提高监控效率和准确率,实现精准的图像分析和处理。

(3)安防:在安防领域,智能识别系统可以对周围的人、车、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检测,以实现更安全可靠的安防措施。

智能控制之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设计

智能控制之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设计

四、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分析(25分)用BP 神经网络进行系统在线逼近的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k y n (k u (k y图3 图4假设某控制对象的模型为23)1(1)1()()(-+-+=k y k y k u k y ,采样时间取t=1ms ,输入信号t)sin(650.)u(π=k 。

采用的BP 神经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权值ij w 和2j w 的初值取 [-1,+1]之间的随机值,权值采用δ学习算法,学习速率η取0.50,动量因子α取0.05。

试分析神经网络在线逼近的运行过程,并作Matlab 仿真。

题目四、需要阐述清楚BP 网络逼近控制对象的工作原理和学习过程B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输入样本,经过权值、阈值和激励函数运算后,得到一个输出y n (k),然后让它与期望的样本y(k)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则从输出开始反向传播该偏差,进行权值、阈值调整,使网络输出逐渐与希望输出一致。

BP 算法由四个过程组成: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网络的希望输出与网络的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入层逐层修正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由“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反复交替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网络趋向于收敛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极小值的 “学习收敛”过程。

BP 网络(Back Propagation ),该网络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

误差反向传播的BP 算法简称BP 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梯度下降法。

它采用梯度搜索技术,以期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值为最小。

BP 网络特点:(1)是一种多层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2)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不连接; (3)权值通过δ学习算法进行调节;(4)神经元激发函数为S 函数;(5)学习算法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6)层与层的连接是单向的,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分析(25分)
用BP 神经网络进行系统在线逼近的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
(k y n (k u (k y
图3 图4
假设某控制对象的模型为2
3
)1(1)
1()()(-+-+
=k y k y k u k y ,采样时间取t=1ms ,输入信号
t)sin(650.)u(π=k 。

采用的BP 神经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权值ij w 和2j w 的初值取 [-1,+1]
之间的随机值,权值采用δ学习算法,学习速率η取0.50,动量因子α取0.05。

试分析神经网络在线逼近的运行过程,并作Matlab 仿真。

题目四、需要阐述清楚BP 网络逼近控制对象的工作原理和学习过程
BP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输入样本,经过权值、阈值和激励函数运算后,得到一个输出y n (k),然后让它与期望的样本y(k)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则从输出开始反向传播该偏差,进行权值、阈值调整,使网络输出逐渐与希望输出一致。

BP 算法由四个过程组成: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网络的希望输出与网络的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过中间层向输入层逐层修正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由“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反复交替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网络趋向于收敛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极小值的 “学习收敛”过程。

BP 网络(Back Propagation ),该网络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

误差
反向传播的BP 算法简称BP 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梯度下降法。

它采用梯度搜索技术,以期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值为最小。

BP 网络特点:
(1)是一种多层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2)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一层神经元之间不连接; (3)权值通过δ学习算法进行调节;
(4)神经元激发函数为S 函数;
(5)学习算法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6)层与层的连接是单向的,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

BP 网络结构:
含一个隐含层的BP 网络结构如图4-1所示,图中i 为输入层神经元,j 为隐层神经元,k 为输出层神经元。

)
(k y n )
(k u )
(k y
图4-1 BP 神经网络结构
BP 网络的逼近:
BP 网络逼近的结构如图4-2所示,图中变量k 为网络的迭代步骤。

BP 为网络逼近器,y(k)为被控对象实际输出,y n (k)为BP 的输出。

将系统输出y(k)及输入u(k)的值作为逼近器BP 的输入,将系统输出与网络输出的误差作为逼近器的调整信号。

图4-2 BP 神经网络逼近
BP 算法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每层神经元(节点)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

如果在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的输出,则转至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理想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按联接通路反向计算,由梯度下降法调整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误差信号减小。

(1)前向传播:计算网络的输出。

隐层神经元的输入为所有输入的加权之和: (都是向量形式 比如i=1,2,3 j=1,2,3 x 3=w 13x 1+w 23x 2+w 33x 3) 隐层神经元的输出采用S 函数激发:

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出: 网络输出与理想输出误差为:
误差性能指标函数为:
(2)反向传播:采用δ学习算法,调整各层间的权值。

根据梯度下降法,权值的学习算法如下: 输出层及隐层的连接权值学习算法为:
k+1时刻网络的权值为: 隐层及输入层连接权值学习算法为:
其中

=i
i
ij j
x w x j
x j j e x f x -+==11)('
2'
'')1()1(xj xj j j j j e e x x x x --+=-=∂∂∑
=j
j
j k x w x '
2)()()(k y k y k e n -=2
)(k e E 21
='222)()(j
j k j j x k e w x k e w E w ⋅⋅-=∂∂⋅⋅-=∂∂-=∆ηηη222)()1(j j j w t w t w ∆+=+ij n ij ij w y k e w E
w ∂∂⋅
⋅-=∂∂-=∆)(ηηi
j j j i j j j ij j j j j n ij n x x x w x x x w w x x x x y w y ⋅-⋅=⋅∂∂⋅=∂∂⋅∂∂⋅∂∂=∂∂)1(''2'
2''
k+1时刻网络的权值为:
如果考虑上次权值对本次权值变化的影响,需要加入动量因子
,此时的权值为:
其中, 为学习速率, 为动量因子。

仿真图如示:
ij
ij ij w k w k w ∆+=+)()1())
1()(()()1(22222--+∆+=+k w k w w k w k w j j j j j α))
1()(()()1(--+∆+=+k w k w w k w k w ij ij ij ij ij α[]
1,0∈η
[]
1,0∈α
ηαα
程序如示:
%BP identification
clear all;
close all;
xite=0.50;
alfa=0.05;
w2=rands(3,1);
w2_1=w2;w2_2=w2_1;
w1=rands(2,3);
w1_1=w1;w1_2=w1;
dw1=0*w1;
x=[0,0]';
u_1=0;
y_1=0;
I=[0,0,0]';
Iout=[0,0,0]';
FI=[0,0,0]';
ts=0.001;
for k=1:1:1000
time(k)=k*ts;
u(k)=0.50*sin(3*2*pi*k*ts);
y(k)=u_1^3+y_1/(1+y_1^2);
for j=1:1:3
I(j)=x'*w1(:,j);
Iout(j)=1/(1+exp(-I(j)));
end
yn(k)=w2'*Iout; % Output of NNI networks e(k)=y(k)-yn(k); % Error calculation
w2=w2_1+(xite*e(k))*Iout+alfa*(w2_1-w2_2);
for j=1:1:3
FI(j)=exp(-I(j))/(1+exp(-I(j)))^2;
end
for i=1:1:2
for j=1:1:3
dw1(i,j)=e(k)*xite*FI(j)*w2(j)*x(i); end
end
w1=w1_1+dw1+alfa*(w1_1-w1_2);
%%%%%%%%%%%%%%Jacobian%%%%%%%%%%%%%%%%
yu=0;
for j=1:1:3
yu=yu+w2(j)*w1(1,j)*FI(j);
end
dyu(k)=yu;
x(1)=u(k);
x(2)=y(k);
w1_2=w1_1;w1_1=w1;
w2_2=w2_1;w2_1=w2;
u_1=u(k);
y_1=y(k);
end
figure(1);
plot(time,y,'r',time,yn,'b');
xlabel('times');ylabel('y and yn');
figure(2);
plot(time,y-yn,'r');
xlabel('times');ylabel('err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