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新规定

合集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处罚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自首的认定标准

自首的认定标准

自首的认定标准在刑法中,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犯罪行为发生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的行为。

自首在我国法律中被视为一种立功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犯罪分子的刑罚。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自首呢?下面将就自首的认定标准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自首必须是主动的。

主动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被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人民法院发现犯罪事实之前,主动向有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

这就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被发现之前,自己主动向司法机关交代自己的罪行,不能是在被抓获或者被揭发之后才开始交代,更不能是在被追诉或者起诉之后才开始交代。

其次,自首必须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所谓如实供述,就是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对自己所犯的罪行如实交代,不能有遗漏,更不能有歪曲和掩饰。

只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才能被认定为自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刑罚。

再次,自首必须表示悔罪。

表示悔罪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对自己的罪行表示悔悟和悔改,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

只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才能被认定为自首。

最后,自首必须是在被发现之前。

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到,自首必须是在被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人民法院发现犯罪事实之前进行的。

只有在被发现之前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才能被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自首的认定标准包括主动性、如实供述、表示悔罪以及在被发现之前进行。

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被认定为自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刑罚。

因此,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来说,自首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可以体现出其悔罪态度和愿意接受法律制裁的决心。

同时,对于司法机关来说,也应当依据这些标准,准确认定自首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够使读者对自首的认定标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新投案自首有时间限制吗

最新投案自首有时间限制吗

最新投案自首有时间限制吗投案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罪犯,根据刑法规定,主动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尚未被发现、逮捕或起诉,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一种法律制度。

这一制度是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一种有利于犯罪惯犯自我改造、恢复社会地位的重要形式。

但是,最新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提到了有关限定规定,所以最新投案自首是否有时间限制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旧刑法对于投案自首时间限制的相关规定。

旧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要想通过投案自首来得到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效果,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自行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三是尚未被发现、逮捕或起诉。

这表明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只能在犯罪之后的一定时间内自首,才能享受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待遇。

然而,《刑法修正案(九)》中对于投案自首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规定,即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开始对其案件进行调查前,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自首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自首可从轻处罚。

根据这一规定,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只有在案件调查开始前或司法程序未启动时自首,才能达到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效果。

一旦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再自首也只能面临轻判,而不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这一时间限制规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等待逮捕或判决前,利用自首换取轻判的行为。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司法程序合理运行的保障,有利于保证刑事司法程序的公正和有效。

总的来说,最新投案自首确实有时间限制。

在案件调查开始前或司法程序未启动时自首,是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获得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唯一机会;一旦案件进入司法程序,自首只能面临轻判。

因此,对于犯罪嫌疑人或罪犯来说,尽早自首是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最佳时机。

一旦错过最佳时机,想要获得轻判也变得十分困难。

同时,对于司法机关来说,也要加强对于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自首的辨别和判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进行处理,确保刑事司法程序的公正和有效。

自首如何认定才可以

自首如何认定才可以

自首如何认定才可以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后,主动向执法机关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和与犯罪有关的其他情况。

对于一起案件来说,嫌疑人的自首对案件的侦办和审判过程有重要影响。

因此,认定是否属于自首的标准非常重要,有助于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

首先,自首的认定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主动投案:自首是主动投案的行为,而非被动的被捕。

嫌疑人必须是自愿去报案或投案,没有被捕前先被发现、逮捕、拘留或传唤到执法机关。

2.犯罪嫌疑人的时间节点:自首认定通常是以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开始计算。

理论上,犯罪嫌疑人的自首可以发生在任何阶段。

从法律意义上讲,如实供述罪行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3.负罪感和悔悟态度:犯罪嫌疑人的自首行为还需考虑其负罪感和悔悟态度。

如果犯罪嫌疑人表达出对自己行为的悔过和悔意,并有表现出不再逃避法律追究的态度,那么更有可能认定为自首。

除了上述认定自首的基本要素1.自首动机:自首行为往往是基于犯罪嫌疑人了解到自己行为会受到法律追究而做出的自愿投案的行为。

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行为的后果有所认知,并因此产生悔意。

自首动机可以作为认定自首的参考标准。

2.犯罪事实的披露:自首行为需要包括对犯罪事实的真实供述。

对于案件调查和审判来说,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的材料对于查明事实、找出真凶、追究责任都有极大的帮助。

3.立功认罪的态度:自首后,犯罪嫌疑人是否立即认罪,表示自愿接受法律判决,并在案件侦办和审判过程中有积极配合。

这种态度也是判定自首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专业的刑侦机关和法律专家根据具体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认定。

他们会考虑综合因素,综合评估自首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最终确定是否承认自首。

对于那些符合自首要求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给予一定的法律优惠,以便鼓励更多犯罪嫌疑人自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处罚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主动投案后首次讯问未如实供述能否认定为自首

主动投案后首次讯问未如实供述能否认定为自首

主动投案后首次讯问未如实供述能否认定为自首李某在一审前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李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了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有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如实供述的最后时间是一审判决之前,既然法律并未对如实供述的时间严格界定在第一次讯问时,对如实供述的时间可以做扩大解释,李某在第二次讯问后就一直如实供述,应当认定为自首。

3、交代时间对自首认定的影响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解释》规定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自动投案后,开始未如实交代但在一审判决前能如实交代;或在一开始没有完全交代主要犯罪事实,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且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交代的情形,能否认定为自首?笔者认为,对此种情形应依法认定为自首。

理由是:首先,从《解释》的规定看,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法律规定自首如实交代的时间界限在一审判决前。

因而对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的,否定意见没有法律依据。

正如“自动投案”只要在归案前一样,法律没有也不可能限定犯罪后一定期限内投案的是“自动投案”,超过一定期限后不能“自动投案”。

如实交代也只能限定在一审判决前,而不能要求在投案后的及时与一次性或绝对禁止反复。

其次,这种情形认定自首,符合刑法设置的自首制度的本质。

自首制度的本质是犯罪嫌疑人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犯罪。

符合法律规定的“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条件的,就应认定为自首。

至于,交代的时间迟早、反复与否,是对自首犯处罚时考虑的内容,与是否认定自首无关。

再次,将此种情形认定自首,符合一般的客观认识规律。

自首的认定标准

自首的认定标准

自首的认定标准在我国刑法中,对于自首的认定标准有着明确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犯罪行为被发现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如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或者在犯罪事实被发现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表示悔罪的行为。

那么,自首的认定标准是什么呢?首先,自首的认定需要主动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需要自己主动向相关部门投案,并且在供述犯罪事实时要如实陈述,不能隐瞒或歪曲事实。

只有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才能符合自首的认定标准。

其次,自首的认定还需要表现出悔罪态度。

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自首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悔过之意。

可以通过诚恳的态度、积极的配合等方式表现出悔罪态度。

只有表现出悔罪态度,才能符合自首的认定标准。

再次,自首的认定还需要在犯罪行为被发现前进行。

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需要在犯罪行为被发现前主动向相关部门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如果是在犯罪行为被发现后才投案,就不能符合自首的认定标准。

最后,自首的认定还需要在侦查、审判阶段能够对案件的查清和证据的收集提供重要帮助。

这意味着自首者需要在侦查、审判阶段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并且能够对案件的查清和证据的收集提供重要帮助。

只有能够对案件的查清和证据的收集提供重要帮助,才能符合自首的认定标准。

总之,自首是一种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悔过之意的表现,是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负责。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自首的认定有着明确的标准,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被认定为自首。

希望广大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能够认清自己的错误,勇于自首,争取法律的宽大处理和社会的谅解。

关于新刑诉法110条解读

关于新刑诉法110条解读

关于新刑诉法110条解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条文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以及完善,这样才不会让犯罪分子有空子钻。

当我们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报警时最有效的办法,而能否成功的立案,新刑诉法110条就是很关键的条文了,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刑诉法110条的相关资料。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根据这一规定,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犯罪事实,称为事实条件;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称为法律条件。

▲(一)有犯罪事实有犯罪事实,是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犯罪事实存在,也就谈不到立案的问题了。

有犯罪事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行为是指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立案应当而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

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立案。

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 项的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就不应立案。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所说的有犯罪事实,仅是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

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人是谁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就全部弄清楚。

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2、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

所谓确已发生就是指犯罪事实确已存在,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预备犯罪。

2022最新行贿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2022最新行贿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2022最新⾏贿罪量刑标准是什么⾏贿罪与受贿罪是有所不同的,⾏贿罪有⾏贿⼈,是实施贿赂的主要主体,⼀般是会受到相应的处理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是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刑事责任的。

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相关资料。

如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线咨询。

最新⾏贿罪量刑标准是什么1、对⼀般⾏贿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2、因⾏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3、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关于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标准,法律未作具体规定。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应该从⾏贿数额、⼿段、次数、⼈数、后果、犯罪后的表现等⽅⾯进⾏考察。

⼀般是指为谋取个⼈⾮法利益,⼀贯⾏贿,屡教不改的;为推销伪劣产品⽽⾏贿造成严重后果的;为签订假合同,骗取财物⽽⾏贿的;为骗取国家出⼝退税⽽⾏贿的;⾏贿⼿段或结果⼜牵连其他多种罪⾏的;⽤国家⽂物⾏贿或者⽤优抚、救济、扶贫、教育等专项特定款物⾏贿以及⽤党费、团费⾏贿的;⾏贿数额巨⼤或特别巨⼤,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或者特别重⼤损失的;在司法机关追诉时,拒不交待罪⾏,伪造、隐匿、毁灭证据,与受贿⼈订⽴攻守同盟的等等。

⾏贿⼈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贿⾏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这是对⾏贿⼈⾃⾸的特别规定。

关于⾃⾸,本法第 67条规定对于⾃⾸的犯罪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鉴于贿赂犯罪具有很⼤的隐蔽性,取证难度较⼤⽽⾏贿与受贿⼜是对应的,密切联系在⼀起的,⾏贿⼈主动交待⾏贿⾏为实际上是对于受贿⼈的揭发检举,属于⽴功表现,因此,为了分化⽡解犯罪分⼦,严厉打击受贿犯罪,落实惩办与宽⼤相结合的政策,本条第2款款规定,⾏贿⼈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贿赂⾏为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是对⾏贿⼈⾃⾸的特别规定,是对我国⾃⾸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在⾏贿罪当中,如果⾏贿⼈⽐较轻的,⼀般是可以免除相应的处罚的,这是对相关⾏贿罪⾃⾸所创⽴的有关制度的规定。

最新自首减刑标准规定

最新自首减刑标准规定

一、自首情节的认定根据刑法规定,自首必须同时具备“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项要件。

关于“自动投案”的规定,根据最高法《解释》和《具体意见》的规定,共有12种情况可认定为“自动投案”。

具体如下:(1)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2)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3)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4)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5)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6)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7)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8)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9)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10)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11)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12)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此外,对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也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

以上表明最高法对自首中的“自动投案”采取宽松的态度。

只要能体现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的,即可认定为“自动投案”。

二、什么是减刑刑法规定的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项措施。

是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减刑的对象是正处在刑罚执行期间的罪犯。

这一点是区分减刑与量刑制度的根本所在。

同为立功表现,如果是出现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则可以作为一项量刑制度,对犯罪嫌疑人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在执行阶段有立功表现,则只能作为一项减刑的前提行为,从而引起减免刑罚的结果。

工作心得:自动投案后因客观原因不能如实供述应视为自首(最新)

工作心得:自动投案后因客观原因不能如实供述应视为自首(最新)

工作心得:自动投案后因客观原因不能如实供述应视为自首(最新)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

构成自首的,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自首属于法定从轻处罚情节,能否认定自首将直接影响到犯罪嫌疑人的权益。

认定自首,须同时符合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犯罪嫌疑人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自动投案体现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司法实践中,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以及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可见,为了鼓励犯罪嫌疑人积极向司法机关投案说明情况,对自动投案认定相对宽松。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强调的是行为人供述时不能故意避重就轻,逃避法律惩罚,否则与立法初衷相悖。

对于自动投案后不能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的犯罪分子,是否认定自首,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笔者认为,行为人自动投案后,主动认罪悔罪,只是因客观原因不能如实供述案发当时的犯罪过程、情节的,应认定自首。

理由如下:符合自首的立法原意。

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是为了更快侦破案件,节约司法资源。

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罪行”,是为了显示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激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

犯罪分子自动投案并表示愿意接受司法机关的处理结果,从主观上看,其积极认罪,反映人身危险性降低;从行为上看,主动投案,自愿接受司法机关的法律处罚,符合自首的两项立法原意,应当认定为自首。

法律不能强人所难。

司法实践中,有的犯罪分子在处于醉酒或者吸毒状态下实施犯罪,案发后了解到当时的行为,表示悔过,愿意接受司法机关的处罚,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但是对于自己当时的罪行确实是因为受酒精或毒品的影响,未能回忆起案发时的行为过程,导致没有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最新受贿罪量刑标准

最新受贿罪量刑标准

最新受贿罪量刑标准受贿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严惩受贿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最新的受贿罪量刑标准。

根据最新的受贿罪量刑标准,对受贿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将依法严惩。

受贿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受贿数额在50万元以上但不满100万元或者情节较重的,将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十年以下,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但不满50万元或者情节一般的,将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七年以下,并处没收个人部分财产或者罚金;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但不满10万元或者情节轻微的,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五年以下,并处罚金;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下或者情节较轻的,将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此外,最新的受贿罪量刑标准还规定了对受贿行为的处罚幅度。

对于情节严重、受贿数额巨大的犯罪行为,将依法从重处罚;对于情节较轻、受贿数额较小的犯罪行为,将依法从轻处罚。

同时,对于自首、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积极退赃或者取得谅解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总的来说,最新的受贿罪量刑标准明确了对受贿犯罪行为的处罚标准,对于受贿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将依法严惩;对于受贿数额较小、情节较轻的犯罪行为,将依法从轻处罚。

这一标准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严惩受贿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希望广大公民和单位能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受贿犯罪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最新司法解释20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最新司法解释2010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字号】法发〔2010〕60号∙【颁布时间】2010-12-22∙【失效时间】∙【全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处罚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自首情节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最新解读

自首情节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最新解读

自首情节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最新解读关于自首情节中如实供述时间节点的认定,司法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被告人是自动投案,即使在侦查阶段并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在一审判决前能够如实供述的,都可以认定为自首,另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一般应当在投案时就作出,最迟不能超过侦查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时,在此时间节点之后的如实供述均不得认定为自首。

我们同意后一种观点。

一、相关法律的规定自首是我国刑罚裁量中最重要的从宽处罚制度,也是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从宽处罚情节,对于教育改造罪犯、促使其悔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项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即要求被告人的如实供述行为在“自动投案后”作出,基本意思应该是投案后立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时间节点最晚可以推迟到一审判决作出之前,若被告人在自动投案后并没有如实供述的,即使庭审时如实供述,也不应当认定为自首。

否则被告人归案时万般抵赖,在庭审证据出示后,知道否认没有意义,迫不得已才承认犯罪,若如此情节都可以认定为自首,显然太过宽泛。

2010年印发的《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中对于1998年司法解释中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问题进行了具体认定,《意见》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但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该规定与1998年司法解释的规定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其基本意思仍然是投案后立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只是将归案后没有立即如实供述但仍可认定为自首的条件予以明确,对“自动投案后”的首次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明确为不得晚于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

该规定根据司法实践规律,容许被告人在归案之初作出不实供述,对在接受司法机关的教育后再作出如实供述的也可认定为自首,但规定了一个期限,即必须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供述,在该期限之后的所有法律程序中再如实供述,均不得享受自首情节的从宽处罚。

主动投案的盗窃法律规定(3篇)

主动投案的盗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盗窃犯罪呈现多样化、智能化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打击盗窃犯罪,我国刑法对盗窃罪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主动投案的盗窃法律规定入手,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我国盗窃罪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原则。

二、主动投案的盗窃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三、主动投案的盗窃罪的认定标准1. 投案时间: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自动投案。

2. 投案动机:犯罪分子出于悔罪、减轻处罚等目的,主动投案。

3. 投案方式:犯罪分子通过电话、书面、口头等形式,向司法机关投案。

4. 投案内容:犯罪分子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等。

5. 投案态度:犯罪分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

四、主动投案的盗窃罪的处罚原则1. 自首情节:犯罪分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犯罪情节: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可以免除处罚。

3. 退赃情况:犯罪分子主动退赃,可以减轻处罚。

4. 后果情况:犯罪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可以减轻处罚。

五、案例分析案例一:被告人张某,因生活所迫,多次盗窃他人财物。

一般自首_精品文档

一般自首_精品文档

一般自首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主动向公安机关或相关执法机构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表示悔过改正的行为。

自首可以被视
为一种自愿接受法律制裁的态度,有可能对犯罪嫌疑人在刑罚量刑
上产生一定的减轻作用。

根据中国刑法,自首有两个条件,即:
1. 提出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尚未被发现、逮捕或者起诉;
2. 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自首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的刑罚产生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并不意味着
完全可以免于刑责。

根据犯罪嫌疑人自首的具体情况,自首可能会
在以下方面产生影响:
1. 可以减轻刑罚:根据刑法的规定,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减轻或
者免除刑罚。

具体减轻的程度视犯罪嫌疑人的自首情节、供述的详
实程度等因素而定。

2. 影响量刑:自首情节也会成为判决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法庭可能
在量刑上对自首体现出一定的宽容。

3. 影响社会评价:自首行为也会对社会对犯罪嫌疑人的评价产生一
定的影响。

自首可以表明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错误有认识,愿意接
受法律的制裁,并表示悔过改正,有可能赢得社会的宽恕和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自首并不是一种可以滥用的手段。

滥用自首行为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自首并不能保证完全免于刑事责任,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判例来综合判断。

投案自首减刑法律规定(3篇)

投案自首减刑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投案自首是刑法规定的一种刑事政策,旨在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投案自首,悔过自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减刑是刑罚执行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的一种奖励。

本文将围绕投案自首减刑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投案自首的概念与意义1. 概念投案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实、情节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愿意接受司法机关审查和追诉的行为。

2. 意义(1)有利于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分子投案自首,能够及时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降低犯罪率。

(2)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打击犯罪。

犯罪分子投案自首,能够为司法机关提供线索,有助于案件侦破。

(3)有利于犯罪分子悔过自新。

犯罪分子投案自首,表明其悔罪态度诚恳,有利于其重新融入社会。

三、投案自首减刑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 减刑条件(1)犯罪分子必须是在犯罪事实、情节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前自动投案。

(2)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3)犯罪分子必须自愿接受司法机关审查和追诉。

3. 减刑幅度(1)对于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对于投案自首,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 减刑程序(1)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提出减刑申请。

(2)监狱、看守所等刑罚执行机关对犯罪分子的减刑申请进行审查。

(3)审查合格的,提交人民法院裁定。

(4)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减刑。

四、投案自首减刑的司法实践1. 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应当积极参加劳动改造,遵守监规纪律,接受教育改造。

2. 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减刑。

3. 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减刑。

自首应如何量刑范文

自首应如何量刑范文

自首应如何量刑范文
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自愿向司法机关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表明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愿意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

自首是我国刑法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重要体现,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在法律上有较为优惠的处理。

自首作为一种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取得轻判的法律手段,其量刑标准根据不同的情节和犯罪行为的性质而有所变化。

根据现行刑法,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量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其次,对于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的自首,也可以视为对犯罪行为的悔罪表现,可以降低其社会危险性,进而减轻刑罚。

根据《刑法》第67条规定,自首是犯罪行为人表明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悔罪的表现,这也是法律对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的一种宽容态度。

再次,对于自首行为,还需要考虑其真实性和积极性。

自首必须是自愿而来,没有被逼迫或其他非自愿的情况。

同时,自首应该是及时的,不能是在被抓获或即将被抓获时才主动交代。

只有真实且积极的自首行为才能被法律予以认可。

最后,自首带来的量刑优惠也需要考虑与其他种类的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判刑标准的关系。

如果自首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已经符合其他判刑减轻情节的标准,如有立功行为、撤销作案、追缴赃款等,可以综合考虑来确定刑罚的轻重。

综上所述,自首对于刑罚的减轻是一种法定的优惠待遇,但其具体的量刑标准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和犯罪行为的性质来确定。

法官在处理
自首案件时应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客观地进行量刑,确保对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行为人进行公正的制裁,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认定
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
《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二、关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具体认定
《解释》第一条第(二)项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

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况与真实情况虽有差别,但不影响定罪量刑的,应
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等情况,影响对其定罪量刑的,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嫌疑人多次实施同种罪行的,应当综合考虑已交代的犯罪事实与未交代的犯罪事实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认定为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

虽然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但如实交代的犯罪情节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或者如实交代的犯罪数额多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一般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无法区分已交代的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或者已交代的犯罪数额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相当,一般不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但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三、关于“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和“不同种罪行”的具体认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向司法机关主动如实供述本人的其他罪行,该罪行能否认定为司法机关已掌握,应根据不同情形区别对待。

如果该罪行已被通缉,一般应以该司法机关是否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作出判断,不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的,应认定为还未掌握,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的,应视为已掌握;如果该罪行已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应视为已掌握。

如果该罪行未被通缉、也未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应以该司法机关是否已实际掌握该罪行为标准。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如实供述本人其他罪行,该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同种罪行还是不同种罪行,一般应以罪名区分。

虽然如实供述的其他罪行的罪名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犯罪的罪名不同,但如实供述的其他犯罪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犯罪属选择性罪名或者在法律、事实上密切关联,如因受贿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又交代因受贿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的,应认定为同种罪行。

四、关于立功线索来源的具体认定
犯罪分子通过贿买、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或者被羁押后与律师、亲友会见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将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犯罪分子亲友为使犯罪分子“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不能认定为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

五、关于“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认定
犯罪分子具有下列行为之一,使司法机关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属于《解释》第五条规定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1)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以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将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约至指定地点的;(2)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当场指认、辨认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3)带领侦查人员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4)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联络方式、藏匿地址的,等等。

犯罪分子提供同案犯姓名、住址、体貌特征等基本情况,或者提供犯罪前、犯罪中掌握、使用的同案犯联络方式、藏匿地址,司法机关据此抓捕同案犯的,不能认定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

六、关于立功线索的查证程序和具体认定
被告人在一、二审审理期间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该线索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的,应及时移交有关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侦查机关出具材料,表明在三个月内还不能查证并抓获被检举揭发的人,或者不能查实的,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可不再等待查证结果。

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不属实,又重复提供同一线索,且没有提出新的证据材料的,可以不再查证。

根据被告人检举揭发破获的他人犯罪案件,如果已有审判结果,应当依据判决确认的事实认定是否查证属实;如果被检举揭发的他人犯罪案件尚未进入审判程序,可以依据侦查机关提供的书面查证情况认定是否查证属实。

检举揭发的线索经查确有犯罪发生,或者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可能构成重大立功,只是未能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的,对可能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一般要留有余地,对其他被告人原则上应酌情从轻处罚。

被告人检举揭发或者协助抓获的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因法定事由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终止审理的,不影响对被告人立功表现的认定;被告人检举揭发或者协助抓获的人的行为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因具有法定、酌定从宽情节,宣告刑为有期徒刑或者更轻刑罚的,不影响对被告人重大立功表现的认定。

审查
七、关于自首、立功证据材料的审查
人民法院审查的自首证据材料,应当包括被告人投案经过、有罪供述以及能够证明其投案情况的其他材料。

投案经过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被告人投案时间、地点、方式等。

证据材料应加盖接受被告人投案的单位的印章,并有接受人员签名。

人民法院审查的立功证据材料,一般应包括被告人检举揭发材料及证明其来源的材料、司法机关的调查核实材料、被检举揭发人的供述等。

被检举揭发案件已立案、侦破,被检举揭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公诉或者审判的,还应审查相关的法律文书。

证据材料应加盖接收被告人检举揭发材料的单位的印章,并有接收人员签名。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证明被告人自首、立功的材料不规范、不全面的,应当由检察机关、侦查机关予以完善或者提供补充材料。

上述证据材料在被告人被指控的犯罪一、二审审理时已形成的,应当经庭审质证。

处罚
八、关于对自首、立功的被告人的处罚
对具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是否从宽处罚、从宽处罚的幅度,应当考虑其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社会影响、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

自首的还应考虑投案的主动性、供述的及时性和稳定性等。

立功的还应考虑检举揭发罪行的轻重、被检举揭发的人可能或者已经被判处的刑罚、提供的线索对侦破案件或者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所起作用的大小等。

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的,一般应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类似情况下,对具有自首情节的被告人的从宽幅度要适当宽于具有立功情节的被告人。

虽然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但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被告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或者在犯罪前即为规避法律、逃避处罚而准备自首、立功的,可以不从宽处罚。

对于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情节,同时又有累犯、毒品再犯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既要考虑自首、立功的具体情节,又要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确定从宽或者从严处罚。

累犯的前罪为非暴力犯罪的,一般可以从宽处罚,前罪为暴力犯罪或者前、后罪为同类犯罪的,可以不从宽处罚。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对具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的处罚,应注意共同犯罪人以及首要分子、主犯、从犯之间的量刑平衡。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共同犯罪的主犯检举揭发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地位、作用较次的犯罪分子的,从宽处罚与否应当从严掌握,如果从轻处罚可能导致全案量刑失衡的,一般不从轻处罚;如果检举揭发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的是其他案件中罪行同样严重的犯罪分子,一般应依法从宽处罚。

对于犯罪集团的一般成员、共同犯罪的从犯立功的,特别是协助抓捕首要分子、主犯的,应当充分体现政策,依法从宽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