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退役士兵和进城务工人员四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为有效化解经济“新常态”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推进全面就业、创业、增收,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基本状况

2013年以来,以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目标,落实城乡一体化就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四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市共实现就业11.6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4.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5776人,实现创业就业5371人、就业率达到93%;免费开展农民工培训26017人、实现就业6000多人;2017年安置退役士兵就业112人。就业工作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领先位次。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拓宽就业渠道。全市先后制定了支持全民创业、援企稳岗和援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等积极就业政策40余条。为488名困难家庭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39.04万元,为6万多名“45、55”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3849.7万元,为1856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岗位补贴13196万元。在全省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实名管理、小额贷款、就业见习、岗位对接、创业培训等“六项举措”,开展大型就业援助活动57场,推荐1834人次就业。实施“彩虹工程”、“三支一扶”、“选聘大学生到社区”、“公安城管专项招聘”等安置计划,引导1670名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启动创业型社区建设试点,辟

建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向上争取小额贷款贴息579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05万元,扶持自主创业4780人,带动就业12072人。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全面实施“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把握政策引导、实名制管理、师资培养、供需对接四个关键环节,投入职业培训补贴1628万元。搭建就业平台,在全省率先启动电子商务创业培训计划,免费培训电子商务人员2680人,深入产业园区准确及时掌握用工缺工状况,引导城乡劳动者按需培训28863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7229人、新生劳动力培训1234人、劳务输出培训10400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469人。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健全以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街道(社区)平台为辐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创业网站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提供项目推介、政策咨询、资金扶持、专家指导服务,帮助3070名应届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成功创业。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和“清理黑职介”专项行动,免费为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指导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劳动维权等服务,已为2610名农民工追缴拖欠工资3214万元。

二、主要问题

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全市四类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供求错位。据统计,全市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新生劳动力、失业人员在6万人左右,而能够提供的岗位仅4万个左右,在农村还有26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供需矛盾依然较大。同时,受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岗位需求等因素影响,导致“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

出。

青年群体就业理念陈旧,学用脱节。我市每年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约6000人,往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2000人,总量达8000余人。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现实岗位需求脱节,导致求职门路过窄;另一方面,企业、社会提供的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期望值存在落差,致使高校毕业生不能实现体面就业。在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的职业追求已从单纯劳动报酬向劳动条件、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延伸,对就业质量更加看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转移就业压力将逐步增大。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吸纳力弱。我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7个,低于北京、上海平均的36个,80%为平均用工人数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由于经营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成活率低、寿命短、抗风险能力差,平均寿命仅为3.7年。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员工“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对劳动者求职缺乏吸引力。

市场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保障不足。市场化就业机制不够健全,对务工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和投入相对不足,促进社会就业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使求职与用工不对称。资金保障不到位,保障型就业资金支出较多,促进型支出较少,如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保障型政策支出占就业资金支出比例达95%以上。在职业技术培训上,专业设置、培训规模都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建议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民生之本,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自主择业、鼓励创业“五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困难人员就业10万人、农民工输出前培训7.5万人、提供大学生就业岗位3万个,高校毕业

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率保持90%以上,各类重点群体实现充分就业,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持续提升。

(一)政策牵动,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一是制定创业就业政策。尽快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细则》,研究制定《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和《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政策细则,让小微企业获得社保补贴、贷款等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用好用实“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重点群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发展、快发展。

(二)载体驱动,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一是促进企业安置。引导骨干企业转型,帮助企业融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营利创收。引导本地企业根据生产效益情况,适时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用薪酬留人;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培植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生产和生活诉求,创造条件为员工分忧解难,用感情留人;制定并公开企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在职称、晋级、评优等方面搭建平台,帮助员工成长进步,用事业留人。二是打造创业平台。依托园区、企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利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政府扶持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虚拟创业工作室等实训平台。三是创新创业模式。探索“民有公助”、“政企联办”等政校企相结合的扶持创业新方式,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优势,整合高校“产、学、研”成果和教育培训资源,实施“体验式”创业试点、模拟创业平台等创业模式,提升四类群体的创业成功率。

(三)服务推动,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一是建立创业沟通平台。健全完善市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从政府层面引导创业者通过举办“创业沙龙”,成立“创业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