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附答案)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2af6afb9d528ea81c77989.png)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郭齐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说,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将“和”与“同”加以比较,进而肯定“和”而否定“同”。
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这是说,不同性质的材质相和合,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
“以他平他”,指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
“和”是什么呢?春秋时晏婴说,“和”就像羹汤,是五味的调和,“和”就像乐音,是八音的和谐。
总之,“和”就是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多样性统一。
有差别、有对立、有矛盾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和谐辩证法的发端。
孔子则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继承了史伯尚“和”去“同”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的“和”与“同”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为人风格。
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据,对此,中国哲学家有很多说法。
如史伯的“和实生物”,《礼记·乐记》的“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乐论》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淮南子·汜论》的“阴阳和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
到了张载,又把这种原初的“和”称为“太和”。
这种“太和”即是现实的“和”与“合”的基础与依据。
当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一段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2019届高考全国统一招生语文模拟试卷5套(含解析)
![2019届高考全国统一招生语文模拟试卷5套(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c7743b6bd97f192279e9ea.png)
2019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
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019届高三全国卷语文模拟试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全国卷语文模拟试卷三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6dff60f01dc281e53af0e3.png)
2019年全国卷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
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说课材料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说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8462b704a1b0717fd5ddb4.png)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8套(精编+解析版)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8套(精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e82e3fa76e58fafab00334.png)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一)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这表明: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
“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
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法两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这些重要论断,立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准确概括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及其时代价值。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关于这一点,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
汉字源远流长,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七)(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924c28f242336c1fb95e10.png)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考作文当引领阅读唐晓敏高考作文命题除具有评定与选拔的功能,还具有引导功能,通常表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仅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不够的。
学生需要关注社会问题,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做题”上,并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生读书不是太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因此,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充分起到引领学生阅读的作用,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就语文学习而言,仅仅学习课本中有限的文章远远不够。
著名作家叶圣陶早就讲过,课本选的文章不过是一些例子。
语文学习当然不能只学这些例子,而必须大量阅读。
教育学中常常讲到“情感教育”,但很少说清怎样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真正的情感教育是接受人类高尚的情感,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这肯定要依赖阅读达成。
大量阅读是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基础。
学生是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精神世界的。
学生的写作应该反映自己的成长经历,描绘自己心中日益扩大的、新奇的世界。
而写作的过程又是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古今杰出人物对话的过程,也就是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应该主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而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与思考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饱含意蕴。
读书让人有一个充实、丰盈的精神世界,让人懂得世界与人类的真善美,让人获得精神的自由。
同时,读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法国学者拉孔布、维斯曼在《语文的未来——对古典研习的再思考》中指出:“一个新的历史情形对我们而言首先就像一篇待解读的文本。
”“世界与一篇文本全无二致,它们都是表达意愿与语法规则及类型的结合,需要经过繁复的程序进行重构。
世界有待于我们去阅读,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世界逐步建构自身的。
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c3c50c52d380eb62946dc2.png)
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字的结构,又称布白。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因此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
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分布适当的空白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虚实相生,才能完成一个艺术品。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
西方美学曾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发现其具有的空间美感是不同的,而在中国书法艺术里的这种空间美感,同样在篆、隶、真、草、飞白等不同书体里有不同的表现。
空间美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对生活的不同体会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②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
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可以从字形的结构里研究各时代不同的风格。
同时,书法里这种不同的风格也可以在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里去考察。
③‚唐人尚法‛,所以在字体上真书特别发达,当然这也有它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基础。
唐人研究真书的字体结构特别细致。
对字体结构中的‚法‛的研究,他们的探讨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突出的。
我们知道人类是依据美的规律来进行艺术创造的,而唐人所述的书法中的‚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美感和美学思想的好资料。
④相传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
这三十六条非常重要,其中戈守智所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对这三十六条的阐述可供研究中国美学的学者参考。
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三十六条开始来窥探中国美学思想里的一些基本范畴。
我们可以从书法里的审美观念再通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建筑、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
全国课标卷2019年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年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cd4cb9dd88d0d233d46a56.png)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全国卷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答案解析
![全国卷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试卷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b4cd94f18583d04864590d.png)
2018-2019 学年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答案【答案】1. D 2. B 3. B【解析】1. 试题分析:A项,“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属无中生有。
B项,应是“五代和北宋”。
C项,“不注重客观写实”表述过于绝对。
2. 试题分析: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风格,应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
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
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
此题论证的论点表述错误。
3.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
“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和“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答案】4. D5. 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
②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③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
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6. 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附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讲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
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
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
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
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2018年8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 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 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的恶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 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两种侧重不同的典型方案论证。
C. 文章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反面进行论证。
D. 文章的论证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道德并不是同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 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 只有讲道德,人类个体才会完善,人类集体才会兴旺,人类生活才会繁荣,人类才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 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答案】1. B2. D3. B【解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爆米花香唐吉慧我是在小学五年级初认识小刚的,他是同年级他班的同学,我们在一次学校踢毽子的比赛上结交成为朋友。
那会儿很有意思,由于同学们家中的经济条件都普通,没有多少玩具,男生们一堆一堆在一起的娱乐竟然是踢毽子,比的不是谁踢得个数多,而是谁的花样多,如果谁出的花样没有人能踢上来,那么出花样的就算赢了。
花样里有两套动作,剪、撑、魁、踩、驼,和拱、个、牵、蹦、腕,另有悬、吸、左右轮换等技巧,没有一定的训练和体能真踢不上来。
小刚长得比同龄人个头高不少,也结实不少,力气大,看起来像个中学生了,但这没有影响他每次跃起灵活地完成各个动作,在学校,我和他水平相当,我们的搭档可以说未曾败过。
那天散了学,同学们约在学校的花园要比一比,结果又是我和小刚一路猛进,他得意地嚷嚷道要让他爸爸请大家吃爆米花。
大伙儿以为是小刚的爸爸来接他,然后带我们去校门外卖爆米花的那里买,没想小刚领着我们到了摊位前,冲着正在忙碌的一男一女叫了爸爸和妈妈,接着向他的爸爸妈妈介绍我们每一个人,同时往我们手里塞爆米花。
大家高兴坏了,一头叫着叔叔阿姨,一头把脸埋入又香又甜又酥的爆米花。
没有人觉得卖爆米花是丢人的事情,反而羡慕小刚能把爆米花吃个够。
小刚的爸爸妈妈不定时在校门口摆摊,据说他们双双下岗了,平日没有临工可做的时候就来摆摊卖爆米花贴补生活。
不过现在看来,靠小袋5角、大袋1元的爆米花能贴补得了多少呢?我们这些小馋虫零花钱有限,是从来舍不得买大袋的,自从这两位叔叔阿姨知道我们是小刚的同学后,我们去买时,阿姨总是乐呵呵地打开那5角一袋的小袋子,往里添加不少后再给我们。
于是我们天天盼着他们能来,只要听到快放学时校门口“嘭”的一声巨响,心思便早早飞到那台黑乎乎的爆米花机旁了。
我一直认为小刚是有股侠气的,看多了佐罗、罗宾汉等侠盗电影的小不点们早已热血沸腾,巴不得个个是英雄,然而我发现他的形象更像,因为他嘴上比别人多生了一撮软软的胡子。
那回放学我们刚出校门没多远,瞥见有位同学在学校边上的弄堂里,被人在脸上“拍”了一下,同学立马哭了。
我们好奇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小刚认出打人的是外校一个叫皮虫的小混蛋,不由分说地冲上前去狠狠给了他一拳头,对方一个踉跄吓得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我们纷纷围上和小刚站成一排,小刚更胆大了,说:“你要敢再欺负我们同学我还打你!”皮虫怯怯地噢了一声仓皇而逃。
不过小刚还是后怕了,怕人家报复,第二天开始他上学不离一根棒球棒,上课的时候藏在教室角落的拖把和扫帚里,放了学我们毽子军团的团友一起陪他回家。
好在之后平安无事,一切如常。
意外的是,过了五年级暑假,小刚失了踪影,我们找不到他了。
关于他的议论不少,有的说转学了,有的说上不起学了,这我不信,他总该来找我们一起踢毽子吧。
过了好多年我才知道一些真相,那年暑假他学了电影里偷盗的镜头,半夜悄悄潜入一家工厂作案,被抓住送去少管所整整一年,出来后去新的学校了。
这件事以后,他的爸爸妈妈也再没有在校门外卖爆米花。
小学六年级临近毕业,同学们开始互赠纪念品留念,我用一本小笔记本作纪念册,跟要好的同学每人要了一张照片贴在上面,小刚的也贴了,照片是小刚班上的同学从他们班级的花名册上撕下来给我的。
我请英文老师在纪念册的第一页空白处写了几个字,因为英文老师是学校那么多年轻的女教师中最好看的……(选自2017年6月1日《文汇报》)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的开头详细地介绍踢毽的各种动作,目的在于突出“我”和小刚踢毽技艺的高超,表现“我”和小刚都像个中学生了。
B. 小说写小刚爸妈的下岗,写他们对小刚的同学的关爱,既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交代了小刚性格形成的家庭环境,C. 小说后来写小刚因未能正确对待电影的影响而被送去少管所,实际上起着告诫全社会应当重视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作用。
D. 小说结尾写“我”把小刚的照片贴入纪念册,还请“最好看”的老师写字,表现了“我”对小刚的同情和怀念。
5. “我”为什么“一直认为小刚是有股侠气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
(6分)6.探究小说以“爆米花香”为题的作用。
(6分)【答案】4.A5.①小刚带领同学们去爸妈卖爆米花那里送爆米花给大家吃,“往我们手里塞爆米花”,还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爸妈,表现很大气;②敢于为被外校小混混欺侮的同学出气;③小刚嘴上比别人多生了一撮软软的胡子,他的样子比大家更像电影中的侠客佐罗。
(注意题干是问“我”“为什么”。
大意相近即可。
)6.①爆米花是小说主要人物小刚请大家吃的东西,以“爆米花香”为题可以暗示人物性格;②吃爆米花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以“爆米花香”为题扣住了这个情节;③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对具有侠气的小学生的赞美,以“爆米花香”为题有利于表现这种赞美的感情。
【解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材料一: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回头看”:严禁“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做法近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将启动,地方出现环保“一刀切”行为将被严肃问责。
同时,环境部强调,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请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协调被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抓好落实。
《意见》要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意见》指出,督察进驻期间,被督察地方应按要求建立机制,立行立改,边督边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切实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问责到位。
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订可行方案,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