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PNF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向交叉模式
对角线交叉模式
双侧对称模式
例如:双上肢同时进行屈曲-内收-外旋模式,如用双手洗脸
双侧不对称模式
例如:右侧上肢完成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左上肢完成屈曲-内收-内旋模式,如用双手摸右耳
双侧对称交叉模式
双侧不对称交叉模式
特殊手法技术
1. 2. 3. 4. 5. 6.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 等张组合 拮抗肌逆转 重复牵张 收缩-放松 维持-放松
注意事项
疼痛 认知和注意障碍 动作的难度、强度、模式的选择 注意安全,预防跌倒

主要要领
用手刺激:以手掌直接接触肌肉、肌腱 和关节处,对其感受器随时给与适当刺 激。 指示和意识(语言)促进 阻力大小及方向的调整 施术者体位的变化及重心的移动 利用体重施加阻力 自我保护

下肢: D1屈曲:髋屈曲、内收、外旋,踝背屈 ,足内翻。例如:坐位腿交叉穿鞋。

D1伸展:髋伸展、外展、内旋、踝跖屈 ,足外翻。例如:坐位穿裤子时将腿伸入 裤腿中的动作。
牵引
挤压
PNF方法—螺旋对角线运动
下肢 D2屈曲:髋屈曲、外展、内旋,踝背屈, 足外翻。例如;空手道中踢腿的动作。
牵引
手法-1
手法-2
PNF方法—螺旋对角线运动
上肢 D2屈曲:肩屈曲、外展、外旋、肘屈或 伸,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且桡偏。 例如:单手梳同侧头发。

D2伸展:肩伸展、内收、内旋,肘屈或 伸,前臂旋前,腕和手指伸展且尺偏。例 如:单手系对侧裤子的纽扣。
牵引
PNF方法—螺旋对角线运动
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



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
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
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
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 适用范围
起始运动困难;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节律稳定
节律性稳定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的等长收缩对抗 阻力目的是增加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肌力稳定和 平衡适应于关节活动度受限疼痛关节不稳定拮抗肌 无力及平衡能力降低者
4、重复牵张(repeated contraction论 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 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 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 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加等张收缩的能力,增加 牵张反射,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尤 其是有旋转功能的肌肉。 适用范围
6. 时序(pattern of movement)

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 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




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
强调的时序:
增强某组肌群在某个关节活动范围收缩的能力;
促进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运动;

由身体较强的部位,易化肌力较弱的部位。
7.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
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
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
-
合理应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 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 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
- 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
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PNF方法—螺旋对角线运动
上肢: D1屈曲: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屈或 伸,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且桡偏。例如 :吃饭的动作,单手梳对侧头发,正手打网 球。 D1伸展:肩伸展,外展,内放,肘屈或伸, 前臂旋前,腕和手指伸展并尺偏。例如:在 小汽车内开车门,网球中的反手。
2. 等张组合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 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 协调障碍; 控制能力低下。


3. 拮抗肌逆转

逆向运动是正常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功 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逆向运动出现异常时,运动的精确度和协调 性立刻遭到破坏。


5. 扩散和强化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

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 协调的运动。 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 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
固定肌:强肌

-
-
运动的对象:弱肌
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

5、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

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 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



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可增加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度; 获得肌肉的放松; 可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使之易于活动; 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

D2伸展:髋伸展、内收、外旋,踝跖屈, 足内翻。例如:腿交叉伸直坐在床上。
牵引
伸的手法-1
伸的手法-2
挤压
应用—翻身
头颈
肩胛
骨盆的技术
骨盆模式的应用—翻身
肩和骨盆的交互训练
同侧;对侧 对称;非对称
运动模式的种类

单侧模式 双侧模式
-
对称性模式
不对称性模式
-
交叉模式
同向交叉模式

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
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
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
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

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
8. 口令与交流
(verbal 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


口令的对象是给患者,不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
3.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 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 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分类
持续牵引; 变化性牵引。


方法

在全关节活动范围过程中采用反复收缩法:
用于关节活动范围的中间过程中肌力弱的患者(或强 度不均时)。采用运动中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相互转 换的方法。 首先令患者进行抗阻力运动,当治疗师用手感到肌力 开始减弱时,迅速下达“保持”的口令,进行等长收 缩。此时治疗师在患者保持现有姿势的前提下,施以 最大阻力,促使其产生最大收缩反应。反复重复上述 过程,治疗师指示“再屈一次”或“再伸一次”,使 运动从等长收缩再转换为等张收缩,最终使肌力减弱 的部分得到强化。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
激活关节感受器; 促进关节的稳定;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


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分类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 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4.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肌力较弱:1~3级的肌力; 疲劳; 运动知觉降低。
原理
如果中枢神经系统某传导路被反复兴奋,可 使该传导路的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 对肌肉进行反复的牵拉刺激(快速牵拉)→ 牵张反射→增强肌力。 针对某种运动模式中较弱的部分进行反复收 缩活动,容易引起疲劳。 因此,将牵张反射和随意运动相结合,不仅 可以增强反应,而且可以延缓疲劳。


伴有痉挛的偏瘫患者就是在应该通过拮抗肌 进行逆向运动时,受到痉挛的影响,导致运 动功能下降。
拮抗肌逆转
动态逆转 稳定逆转

缓慢反转是主动运动从一个方向(主动肌) 转变到其相反的方向(拮抗肌),不伴有停 顿或放松在正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类型 的肌肉活动如步行其目的是增加主动关节活 动度;增强肌力;发展协调(平稳的运动反 转);预防或减轻疲劳;增加耐力适应证: 主动关节活动度下降;主动肌无力;运动方 向改变能力降低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 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 (Gellhorn, 1947) ;

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 方法之一 (Gellhorn, 1949) ;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 (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 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诱导患者向所需 方向运动

可同时施加基本 及特殊的PNF的 治疗手法
2. 牵张(stretch)

当肌纤维被被动地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 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 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 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 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 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基本手法技术
1.
2. 3. 4. 5. 6. 7. 8.
9.
手法接触 (manual contacts) 牵张 (stretch)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时序 (normal timing)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 )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方法

在全关节活动范围之初采用反复收缩法:
用于肌力仅为Ⅰ级或Ⅱ级,产生随意运动有困难的患 者。通过反复牵张反射诱发等张性收缩。 口令+牵张反射 反复使用强口令诱发牵张反射使弱肌产生收缩。 如刺激屈肌,治疗师在做牵拉手法的同时下达口令: “开始!”随之指示:“屈!”通过反复牵张反射诱 发等张性收缩,这是在患者不能完成随意运动或维持 等长收缩时的惟一选择,但应用时必须注意屈肌与伸 肌反射之间的平衡。
6、保持-放松(hold-relax)

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肌 (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 保持 6 ~ 10 秒, 然后放松3~5秒;
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 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 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