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目标修改前后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分析和理解;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2. 对文中观点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报任安书》;2. 参考资料:相关注释、译文、解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要点讲解(1)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解读寓意;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评价;(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品质。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忠诚、担当的文学作品,如《史记》、《论语》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思想。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letter writing 的文化背景和礼仪规范,探讨《报任安书》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遭遇和创作《史记》的动机,理解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他著书立说的伟大抱负。

2、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悲愤情感和深沉的人生思考。

(2)分析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2、点拨法: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因为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悲愤与坚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汉武帝太始四年(前 93 年),任安因戾太子事件被处以腰斩。

在此之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一直没有回复。

直到任安临刑之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正读音和停顿。

(四)文本研读1、研习第一段(1)重点字词讲解“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等。

《报任安书》目标前后对比

《报任安书》目标前后对比

改进前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改进后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通过学习,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梳理课文,借助字典和注释,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2.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2.谈谈个人对司马迁的评价。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全文;(2)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特点;(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4)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古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2)理解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特点;2. 《报任安书》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3.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报任安书》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和思想深度;3. 如何将《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意,感知文本;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熟读《报任安书》,背诵重点段落,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4. 学生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3.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报任安书》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 《报任安书》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意义和文学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4. 讲解分析:讲解《报任安书》中的古汉语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6.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报任安书》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让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深入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语、句式、语法等。

3.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4. 情感态度:作者对任安的评价及其自身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3. 情感态度的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分析、情感态度等。

2. 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遇到生僻词语,查阅字典,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语法等。

2. 分析文本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3. 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

课文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

课文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文,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典故的理解。

(2)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课文中的难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释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典故。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观。

3.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造句练习。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通过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6.2 总结性评价:(1)在学习结束时,组织一次课文内容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报任安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__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__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使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2. 教学内容课文:《报任安书》主要内容:司马迁生平简介、信中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分析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总结与拓展二、教学详细设计1. 导入(5分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报任安书》,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风格。

3. 课堂讨论(4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课文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信中的主要观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的为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报任安书》,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你对司马迁为人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看法。

3. 结合课文,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文本材料:《报任安书》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版本。

2. 参考书籍:关于司马迁生平和《报任安书》研究的学术著作。

必修五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必修五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2、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第三课时
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二、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歪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彊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高二语文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二、课文析读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
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作人,对女性尊重。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
多少美丽女性的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
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
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
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
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
烈的颂歌,这就比《牡丹亭》又大大前进一步。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是理想完善的“人”,
但是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只有美丽的女性才比较能做他塑造“人”
的完美形象的原型。他唱的女性的颂歌,其实就是“人”的颂歌。但是,他又
眼见一幕又一幕的女性的悲剧,眼见这人世间仅有的美,逃不了毁灭的命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此教案适用于历史学科初中一年级二学期的课堂教学。

本节课学习教材中的《报任安书》一文,了解作者报任安的生平和其政治思想,同时探究《报任安书》的历史意义;加深学生对于当时士人对政治的态度和探究历史、文学联系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的生平和其政治理念,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意义;2.梳理《报任安书》的思路逻辑,把握文中的主题思想;3.通过对《报任安书》的学习,了解唐代以及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深入认识当时的学者士人的政治态度;4.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报任安和他的生平1.报任安的生平概况2.报任安的政治理念第二部分:《报任安书》的思路逻辑1.文中关键语言解析,分析文中重点2.主题思想探究,了解文中的论点3.文章结构分析,探究文中的思路逻辑第三部分:历史背景与时代渊源1.宋代的历史背景,了解宋代的政治形势2.当时学者士人的政治态度,了解当时的政治氛围3.主题思想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理解2.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教师简要介绍报任安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报任安书》一文,并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其政治理念和文中的重点语言3.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了解并总结文中的主题思想、思路逻辑和文章结构第二课时1.教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政治形势和学者士人的政治态度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深入探究《报任安书》的历史意义和主题思想,及其与历史背景的关联3.教师组织课堂大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视野和批判思维能力,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认识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3.1 教学方法1.“导读+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2.课堂大讨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和概念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ppt打印版3.学案4.补充读物四、教学评估方法及标准4.1 教学评估方法同步评估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掌握情况2.课堂大讨论,通过学生表达和思考,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期末测评结合历史学科的基本考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试题进行考核。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标题:《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使学生了解这首历史感很强的诗篇的背景和作者,掌握相关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和欣赏《报任安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感恩意识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简介;2. 诗歌的主旨和审美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报任安书》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2. 学习诗歌背景知识(10分钟):通过教师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文献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

3.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报任安书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教师可采用直接教学、示范演示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式。

4. 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派一段诗句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解读诗句的意义、思想和感情,共同整理和总结各自的发现,并向全班进行介绍和分享。

5. 总结提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报任安书的主旨和审美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其他具有相同主题或情感的诗歌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诗歌内容、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正面鼓励和及时纠正。

2. 收集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包括解读的笔记、总结和发言等。

3.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辞书,是司马迁在被流放期间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本文以司马迁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人生价值和信念的坚守。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使学生了解古代辞书的特点和魅力,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技巧。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容,理解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课,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Step 2:学生自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Step 3: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Step 4: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文中主旨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Step 5:总结讲解,强调《报任安书》的价值观念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教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4.2 文言文阅读能力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报任安书》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4.3 价值观理解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文,评估学生对司马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5.2 第二课时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文中主旨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报任安书》全文;(2)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高尚品质;(2)理解“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报任安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词语的理解;(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3)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成文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句子、词语的含义;(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练习:(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请学生谈谈对文中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2. 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感悟和收获。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报任安书》这篇古文课文,了解其背景、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内容•掌握《报任安书》中的古文常识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难点•通过古文阅读,理解文本中的隐含含义•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和意图三、教学准备•教材:教材中的《报任安书》篇•备课内容:教师对《报任安书》的背景和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报任安书》一课有什么了解?有谁知道《报任安书》的作者是谁?它属于哪个文学时期的作品?2.学生回答问题。

3.完善学生回答,解释《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课文1.分段讲解《报任安书》的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各句子的用意。

3.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古文常识,解读难懂词句的意思。

4.解析《报任安书》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展示1.将学生分成小组。

2.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前面的讲解,对《报任安书》中的难句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和解读。

3.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

步骤四:学生互动与巩固1.师生互动,进行课文的细节讨论。

2.教师提问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步骤五: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反思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不足之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堂古文阅读的课程,通过对《报任安书》这篇课文的讲解和分析,我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涵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经历;(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能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如句式、用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忠诚于历史、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2)培养自己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勇气;(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报任安书》的内容和结构;(2)分析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欣赏《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司马迁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活动和坚定的信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分析司马迁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活动和坚定的信念。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文学特色,解答学生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报任安书》,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司马迁精神品质的认同和感悟;3.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如练字、作文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报任安书》所处的时代。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司马迁和任安,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文章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与《报任安书》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报任安书》的独到之处。

课文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

课文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

课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报任安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任安的生平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忠诚、正直、勇敢等美好品质的尊重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任安的生平背景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报任安书》的文本。

2. 作者任安的生平背景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报任安书》的作者任安的生平背景和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探究学习。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文进行自主学习,分享学习的成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与其他古代散文或诗歌。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报任安书》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

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目标及实现方法

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目标及实现方法

报任安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它保存了许多唐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对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针对此部文献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不仅是了解唐代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更是通过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提升。

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目标以及实现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社会政治制度,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点。

2.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3.提升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和技能,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对于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献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基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在报任安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内容。

2.案例教学策略案例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案,通过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在报任安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实际案例,比如唐代政治制度运作中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献中的具体内容和背景。

3.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重视合作和协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在分享、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升。

在报任安书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围绕报任安书的不同章节展开讨论和研究,并总结和汇报研究成果。

4.文献阅读策略文献阅读策略是一种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分析和解读文献的过程,通过阅读、注释和理解文献,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报任安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注释和理解文献,来促进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实践1.教学内容和实施步骤(1)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点通过课堂讲义、图表和实例,讲授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和文献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修改前
1.熟读全文,识记注释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汉语的能力;
2.学习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修改后
1.熟读全文,识记注释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汉语的能力;
2.能结合本文指出作者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能指出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并当堂练习用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4.说说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述的,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