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整合全套精品课件(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 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 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 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 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但起促进作用。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前期至后期,入传官员北方逐渐减少,南方逐渐增多,迁移宋代社会经 济发展的特征分析,这实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参加科举的士人越来越多,说明了经济发 展对人才教育的影响,故答案为 D。A、B、C 三项皆与题干材料不符。
学科素养培优
[2015·山东青岛质检]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该统计数据表明( )
前期
中期
后期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 人 84.5% 274 人 63.9% 121 人 40.3%
南方 51 人 15.5% 155 人 36.1% 179 人 59.7%
A.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B.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 C.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 基本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魏晋、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阶段。
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采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隋唐时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
2.经济: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政治魏晋(1)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民族交融加强,北(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主题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发展考向一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考查中枢机构权力与地方制度的变化[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至魏晋中枢机构的调整(2021·新高考广东卷,T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题研析命题情境学习情境:尚书台权力的变化解题关键通过对材料中尚书台权力变化的分析,认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错点分析魏晋时期,皇权并未旁落;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发展,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涉及的是尚书台权力日益扩大,没有涉及行政效率问题2. 命题点: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俸钱(2021·新高考湖南卷,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公元221年~907年)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开发。
朝代更替示意图:能够画出来(公元220——589年)。
隋唐总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
【专题知能建构】①在中央,魏晋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⑿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户部先叫度支、后名民部,唐太宗时因避讳改作户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一分为三且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削弱,保证皇权独尊。
②在地方,唐中期设置许多(13),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⒁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③选官制度方面,东汉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制的主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⒂制,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⒃ --- 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情参考了通史导航第11页)(高考训练题见导航第15页4、5、9,特别是11题。
)3、文化、科技:魏晋南北朝:1)科技:农学作品北魏贾思勰(34)--------体现民族融合产物,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农书;2)文学:志怪小说,如《搜神记》。
3)艺术:楷书有钟繇、王羲之;草书有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绘画;士大夫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4)思想上:------教、-----教盛行。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①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了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②开创和完善了 科举选官制度;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②制瓷技术进步,制 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③唐朝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 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四、唐太宗 1.主要功绩: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客观上: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律,颁行《唐 律》,肃清吏治。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文教:发展隋朝③ 科举制 ,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一、“三教合一”
背景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① 三教并行 的政策,即尊 道、礼佛、崇儒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北魏贾思勰的②《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 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Leabharlann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二、阶段特征 1.魏晋(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三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2)文学艺术 ①文学: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 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②艺术: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 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东晋开始出现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专职画 家。北魏云冈石窟等艺术宝库闻名世界。 (3)科技 ①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北朝贾思勰的农书《齐民要术》及西晋 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②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素抗疟的记载。
核心素养情境化
微点1 时代特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真题引领
1.命题点:西晋时期的国家治理
[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朝代
西晋 东晋
高门士族 占比 48% 78.4%
射。 (2)城市:隋朝兴建洛阳城。 (3)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4)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5)丝绸之路 ①唐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商品有丝绸、瓷器、纸张、 茶叶等。
整合五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传播
第三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
必备知识清晰化 核心素养情境化
关键能力系统化 大题突破
必备知识清晰化
中外历史纲要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魏国: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 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2)魏晋:律令儒家化,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目的在于维护儒家 提倡的三纲五常。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分为州、郡、县三级制。 (4)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御史台为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 夫;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由以往的豪酋 大姓担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整合全套精品ppt课件(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 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 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 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 是时代的必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 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但起促进作用。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 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 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 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 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 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前期至后期,入传官员北方逐渐减少,南方逐渐增多,迁移宋代社会经 济发展的特征分析,这实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参加科举的士人越来越多,说明了经济发 展对人才教育的影响,故答案为 D。A、B、C 三项皆与题干材料不符。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移 过 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
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1)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北方经 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赋税制度:租调制。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2.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武则天(武周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
安史之乱(755-763) 780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统 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史时序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是我 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才学标准,忽视了品
有利于经济发展;
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有利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
有利于维护统治
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
发展,“学而优则仕”
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有利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禁锢思想:强化儒学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精品001
总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 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上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六部制与
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 辉煌。
经济上
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教、佛教思想盛行,
思想上 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文学艺术领域 兼收并蓄、全面繁荣。
税、徭役和兵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 发徭役和兵役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 污的办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 民有效的控制 吏治有所好转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
三长制 整顿 吏治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_____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 。 (2)盛行朝代:______________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出现
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b.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 ①原因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刑罚为末的原则。 e.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卷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迅速传播,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形成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上:主要特征是封建国家和民族的交融。
武将专权,地方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五胡乱华”,民族政权并立纷争,国家陷入分裂,黄河流域民众大举南迁。
江南地主势力发展,制盛行。
(2)经济上:北方经济处于破坏(战乱纷争时期)与恢复发展(黄河流域统一时期)交替进行状态,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逐渐,为经济重心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封建文化继续发展。
佛教、迅速传播,三教并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汉字发展为的书法艺术。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重点识记】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
2.经济上:均田制创立;翻车;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思想文化: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汉字与书法艺术;圆周率;《齐民要术》;东晋顾恺之。
【真题再现】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3.(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专题1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
[举一反三 方法顿悟]
高 频 考点
【练一练】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创 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 的对话中谈到:“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 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 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两千 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 序的支柱。”“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是( ) A.中央集权制度 C.察举制 B.郡县制 D.科举制
(1)掌握三省六部制的沿革、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 要内容和各部门职责;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一 次重大的政治改革;(2)通过与西方三权分立的比较, 掌握它们的不同。
三省六部的职权划分和运行程序是怎样的? 【提示】职权: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 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承旨、门下审核、尚书执 行);运行:皇帝诏令→中书省(草拟、颁发)→门下 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操作)。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 与理解能力。学生可能容易受教材知识(三省六 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的影响,从而不能较好地 理解材料。由题干中唐中宗“心怯”、“不敢 照常式封发”、“不敢用朱笔”可知,中书省 和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B正确。在封 建社会,君权至高无上,故A错误。在材料中无 法反映出C与D。答案为B。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某制度的评价:“前代选 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臵 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 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A.察举制
C.郡县制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隋唐时期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年----907年)【阶段特征】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江南经济开发,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频更,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2、经济上,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3、文化上,独立特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1、政治上,典章制度完备,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经济上,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3、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基本线索】政治上,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第一课时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体系建构】【专题串线】【通史整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科技:科技进步,世界领先。
具体史实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2、经济: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第三讲中华文明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文化
(1)思想 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 一”的主张,
2)科技:造纸术西传 唐朝时,出现了
(3)文学: 诗歌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诗 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4)书法: 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 卿、柳公权。 (5)绘画:展子虔、阎立本、吴道
始改变。
文化:
魏晋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 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三国时期
魏晋时期
通史整合 认知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
魏晋 南北朝 (220~ 589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1)君主专制: (1)农业:
形成尚书省、中 土地制度:均田制;北
书省、门下省。 方耕耙耱技术形成、曹
背景、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015
、经济重心南移
备考方向 隋唐政治文明、经济重心南移和土地政策变化、魏晋隋唐科技文化交流
考向一 国家治理的制度设计智慧
主题深化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
选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 科举制 正制
依据
世袭(血缘)
从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
犁,标志中国犁耕技 术成熟;创制了灌溉 工具——筒车;安史之 乱以后,北民南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炀帝时 正式形成;唐朝 继承并完善。
(3)地方制度
行政区划由郡、 县变为道、州、 县,后期地方设 置节度使导致藩 镇割据严重削弱 了中央集权
最新中古史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中古史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知识梳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完善了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期设置,后期出现地方割据局面。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犁和筒车,农业发达;制瓷业分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代表:、绘画艺术(代表:)进入新高峰;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重点归纳】隋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主要特征是什么?政治方面: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文明鼎盛的重要表现有哪些?政治方面: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重点精练】1.历史上出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四世三公”等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①任人唯亲的现象②家族制度政治化的现象③四世同堂而居的现象④选官注重门第的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通典》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于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
”以下对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科举取士促使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②有利于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最新中古史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中古史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知识梳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完善了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期设置,后期出现地方割据局面。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犁和筒车,农业发达;制瓷业分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代表:、绘画艺术(代表:)进入新高峰;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重点归纳】隋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主要特征是什么?政治方面: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文明鼎盛的重要表现有哪些?政治方面: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重点精练】1.历史上出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四世三公”等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①任人唯亲的现象②家族制度政治化的现象③四世同堂而居的现象④选官注重门第的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通典》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于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
”以下对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科举取士促使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②有利于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其次个大分裂时期,中心集权遭到严峻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快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渐渐形成;选官采纳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快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特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4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好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运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供应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好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解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解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解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问题解读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1)概况: 三次分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四次统一:秦、西晋、隋、元 三次大一统:秦汉、隋唐、元明清 (2)分裂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政治--地方势力膨胀 (3)分裂影响: 社会动荡,经济迟缓,国弱民穷; 孕育统一的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民心、民族融合) (4)如何消除分裂: 发展商品经济;政治统一,保持中央强大
南朝祖冲之/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受到一定破 坏;九品中正制和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 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的 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佛教、道教传 播,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地位 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 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 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 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 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北朝留下的在 瓷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 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 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 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解说:草原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 气魄;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中西方 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
(1) 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科技成就 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考情分析
考纲考点 高考试卷 命题思路 南朝山泽制度改革(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选修一)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汉字的演变(经文残片)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 的地位) 儒家伦理强化(西晋法律)
重难点问题解读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 修水利) ⑤民族融合加速经济发展;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④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 (3)影响
经 济 文 化 (1)农业:实行均 (1)文学:出现了《搜神 陶渊明田园诗 田制;北方旱地 记》等志怪小说 北朝《刺勒歌》 的耕耙耱技术 (2)书法:汉字发展成为 形成;曹魏时, 经 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 过改制的翻车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用于灌溉 (3)绘画:东晋顾恺之的 (2)手工业:南北 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 文人画兴起 朝时期发明灌 出 钢法;北朝烧出 (4)思想:道教在民间广 成熟的白瓷 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 (3)商业:南北朝 机 时出现了“草 (5)科技:北魏贾思勰的 市” 《齐民要术》
重难点问题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 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 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 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 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 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 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圆周率准确到 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郦道元的《水经注》(一部历 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等
第三讲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考纲描述
考纲描述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模块
教材方位
政治文明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版块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必修Ⅰ) 物质文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版块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Ⅱ)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精神文明 专题二 版块 第 1课 (必修Ⅲ) 第2课 第 3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2016全国卷Ⅲ,26
2014全国卷Ⅱ,25
这一历史时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对这一阶段的知识考查主要侧重于思 想文化上的儒学受到冲击、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备考时应结合时代背景,把握 时代的特征,理解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认识九品中正制 的利弊。
知识整合
阶 段 政 治 (1)君主专制: 逐步形成三 省体制, 其中 尚书省最先 魏晋南北 握有实权, 继 而又有中书 朝时期 (220—589 省、门下省 年) (2)选官制度: 采取九品中 正制, 朝廷要 职多由世家 大族担任
重难点问题解读
●均田制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 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 田范围。 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 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 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 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重难点问题解读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这一时期,战乱多发生 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 展、佛教盛行,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他们占有大量的土 地与劳动力。 (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战乱、分裂、社会动荡,城市经济遭 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特征。随 着少数民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把畜牧及其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地 区,牲畜饲养等方法逐步被中原汉人接受,他们也向中原汉人学习 农耕方法与生产技术,相互学习、影响,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历史条件。 ◎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 的最大特点
文化上,科技、书法、绘画等都有长足发展。
2.手工业生产从其产品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消费性产品”和“生产 性产品”,各举两例说明。 提示:(1)消费性产品:古代大部分手工业产品都属于“消费性产 品”,比如丝绸、瓷器等。 (2)生产性产品:冶炼业特别是冶铁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难点问题解读
●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重难点问题解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鲜卑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民族矛 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③统治者的推动 (2)改革: 前期(冯太后)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 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易服装; 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 封建化改革。 (4)影响: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②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问题解读
●门阀士族
(1)概念: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 团 (2)产生、发展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 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 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 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 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后汉、曹魏以后 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 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庶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 ,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与萧子云的书法相比“尽善尽 4.(2016 课标全国Ⅲ,26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 美”,正是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造诣的推崇 ,才导致王羲之的书法日渐普及 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 ,于 , 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是其个人艺术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 故C项正确。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首先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超,其次才是受 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唐太宗推崇的影响,“决定”说法不准确 ,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的书法 ,不能说明其书法成就不可超越 ,故B项错误。艺术评判标准的区别不是朝 代更替的产物 ,而是不同时代需求的差异造成的,故D项错误。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