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导热基本定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2-25)
积分一次:
dt r c1 dr 再积一次:
dt c1 dr r
t c1 ln r c2
(i )
3、定解条件
t t1
r r1
r r2 t t2
2t 2t 2t 2 2 0 2 x y z
(2-9)
稳态、有内热源:
t 0
(2-10)
稳态、无内热源:
0
t 0
2t 2t 2t 2 2 0 2 x y z
(2-11)
一、通过平壁的导热 (无内热源、稳态)
1 2 3 1 2 3
(2-22)
(2-23)
n层: q
t1 tn 1
1
2
3
i i 1 i
n
图2-7
q
1
1
2
2
3
3
t3 b)求界面温度 t 2 ,
1 t2 t1 q t1 qRA1 (2-24) 又 q 1 1 1
1 、温度梯度 如图,等温面(t t ,t , t t ) 梯度指向量变化最剧烈方向,法向方向, 则温度梯度为
gradt = t t t t n lim n i j n 0 n n x y
在空间坐标,则
t t t gradt i j k x y z
(℃), i 1, 2, , n
若题意 定值,则以上分析结论可直接用!
(三)变导热系数 (t ) 的处理方法 dt A( x) (t ) dx 分离变量,积分:
dx A( x) (t )dt
=
x2
t2
x1
t2
t1
t1
(t )dt
t2 t1
式(a)(b)(d)(e)代入(c)并整理
t 2t 2t 2t ( 2 2 2) c x y z c
式中,定义 a c
m2 / s
热扩散率(导温系数)
t 2t 2t 2t a( 2 2 2 ) x y z c
2 、等温面、等温线
物体内同温点联成的面为等温面 平面上等温点联成的线为等温线
2-2 导热微分方程式
一、一维导热
dt q dx
积分
q t A t
,
二、多维导热
t t t 存在 , , , x y z
t 在x,y,z,方向均有变化 且随时间变化, 即 t f ( x, y, z, t ) 如图:在物体内取一微元平行六面体,
(一)单层平壁的导热( 为常数) 如图,显见:
q f (t1, t2 , , )
1、求温度分布 t t ( x)
为常数
无内热源、稳态时,式(2-8)成为(一维)
d t 0 2 x
积分两次,设 t c1 x c2 这是式(2-14)的通解,通解条件
2
(2-1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边界条件 (b)
tw1
0
tw 2
x
t w 2 t 'w 2 试问:如图 t w1 t 'w1 ,
式(1-2)可用吗?(多维) 不能! 因为t同时在x、y方向变化, t / x 变化(在y方向上)
y
温度场、等温线概念
t f ( x, y, z, ) (2-1) t f ( x, y, z ) (2-2)
第二章 导热基本定律 及稳态导热
§2-1 导热基本定律 §2-2 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2-3 通过平壁和圆筒壁的导热 §2-4 通过肋片的导热
2-1 导热基本定律
一、具有一般意义的傅里叶定律
第一章中
q dt dx
2 W / m ,
(1-2)
的适用条件为一维均匀导热问题,如图
t
q
设物体各向同性。 为常数
在x、y、z方向上, 流入热流量:
t x dydz x t y dxdz y
t z dxdy z
(a)
流出热流量:
x dx t x dx x ( dydz )dx x x x
练习:§2-1, § 2-2看两遍!
(2)
2-3 通过平壁和圆筒壁的导热
复习
导热微分方程式
一般形式:
t 2t 2t 2t a( 2 2 2 ) x y z c
(2-8)
非稳态、无内热源:
0
t 2t 2t 2t a( 2 2 2 ) x y z
t1 t2 dt t dx
∴
t1 t2 q t ,
W / m2
(2-18) (2-19)
A t ,
W
3、导热热阻
t U q t I R
定义面积热阻:
(2-21) t1 A R ——热阻 A
例:枕木,垂直木纹方向 平行木纹方向
四、温度场
1、温度场 Temperature field
物体中任一点温度 t f ( x, y, z, ) 若 t f ( x, y, z) ,则为稳态温度场 若 t f ( x, y, z, ) ,则为非稳态温度场 平行平面间的温度场 对应 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 稳态一维温度场 稳态温度场 非稳态温度场
/(m K ) (2-6)
~ t 的关系 3、
(1) 常用材料的 见附录5、6
图2-3
与 t 有关! 为某温度下的
(2)具有线性关系 0 (1 bt )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的 值见附录7
0.12W /(m K )
4、 同空间方向的关系
各向同性材料( 恒同) 各向异性材料, x y z
∵ ∴
0 , dxdydz dv 0
2t 2t 2t 2 2 0 2 x y z
(2-11)
导热微分方程式(适合于稳态、无内热源、 常物性导热问题) 数学上可写成
t 0
2
拉普拉斯方程
2 2 2 2 2 2 2 x y z
0
t2
t1
(t )dt
1 t (t1 t2 ) 2
t2 t1
p31:例题2-1 (单层壁)例题2-2 (单层壁) 例题2-3 (水垢)
二、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1、条件:无内热源、稳态、
为常数
如图,认为一维导热 ( l r1 , r2 )
2、基本方程: 用圆柱坐标,有导热微分方程式
2、傅里叶定律的向量表达式
t q gradt n n
(2-5)
热流密度矢量
可见:(1)热流方向同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2)热流线(方向)垂直于等温线。 见图
三、导热系数讨论
1、导热系数实际中由专门实验测定 2、其定义式由傅里叶定律的数学式给出
q t n n
,W
拉氏算子
(2-14)
一维:
2t 0 2 x
四、特殊情况的导热微分方程式
无内热源:
0
t 2t 2t 2t a( 2 2 2 ) x y z
(2-9)
稳态:
t 0
2t 2t 2t 2 2 0 2 x y z
t 1 t 1 t t c r 2 r r r r z z
0,
() () () 0 0, z t d dt (r ) 0 dr dr
(2-10)
无内热源、稳态:
0
t 0
2t 2t 2t 2 2 0 2 x y z
(2-11)
五、圆柱坐标或球坐标中的 导热微分方程式
针对式(2-8), 圆柱坐标(对于轴对称物体):
t 1 t 1 t t c r 2 r r r r z z
W / m3
(d ) (e )
内热源生成热:
三、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式
t f ( x, y, z, ) 热平衡关系:
流入的总热流量+内热源生成的热量 =内能增量+流出的总热流量 (c )
2t 2t 2t t dxdydz ( 2 2 2 )dxdydz c dxdydz x y z
同理:
y dy
z dz
t y dy y ( dxdz )dy (b) y y y
t z dz z ( dxdy )dz z z z
非稳态时热力学能 (内能)增量:
t c dxdydz dxdydz
x0
t t1
(a)
x
t t2
代入式(c),得
t1 c2
t2 c1 c2
得 温度分布: t1 t2 t t1 x
c1
t1 t2
c2 t1
(d)
呈线性分布
若
t2 t1
t t1
t2 t1
x
2、求热流密度 q 根据傅里叶定律 对式(d)求导:
t
t RA q
q
t2
R A
对于研究多层平壁导热问题很有用
(二)通过多层平壁的导热( 为常数) 1、以三层为例:
a)求导热量 q :( t1, t 4 ,材料,尺寸) 2 3 1 RA1 ,RA 2 , RA3 1 3 2 则
RA
t14 t1 t4 ∴ q R A 1 2 3
(2-12)
球坐标(适用于点对称物体):
t 1 2 t 1 t c 2 ( ) r 2 2 r r r r sin
1 t 2 sin r sin
(2-13)
注:(1)无内热源、稳态导热,
t12
2 t3 t2 q t2 qRA2 2
注意:(a)每层线性分布,t—x (b)每层线性分布之斜率不一定相同
2、对于多层平壁(设n层) t1 , n 1 t1 tn 1 n 则 q n W , i RAi
i 1 i 1
/m
2
i
i ti 1 ti q i
(2-8)
a的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导热时使内部温度 趋向均匀的能力大小, a↑→内部温度变化得越快 式(2-8)为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式
一般形式的导热微分方程式
t 0 0 令式(2-8)中:
2t 2t 2t ( 2 2 2 )dxdydz 0 x y z
t 0 , 0 即可。 令
(2)无内热源的稳态一维、二维导热,
0 0 ) 再令 y z (或
六、导热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给出: 初始条件
(自学)
第一类边界条件 :tw=常量
边界条件
第二类边界条件:qw=常量 第三类边界条件:式(2-17)
0
tw1
t 'w1
tw 2
t 'w 2
x
引入温度变化率:
t t lim x x 0 x
t 傅里叶定律为 A W x ,
t q , x
t q y
2
(2-3)
W / m (2-4)
(在x方向传导的热量,在y方向上亦类似 )
二、向量形式的傅里叶定律
(t2 t1 ) (t1 t2 )
dx A( x)
(t1 t2 )
x2
x1
t
( x2 x1 ) A
q
t
(1)若 0 (1 bt ) ,取 0 (1 bt ) 则可得到正确的结果,即
(1 b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