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

合集下载

(参考)高中历史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单元小结教案人民版必修

(参考)高中历史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单元小结教案人民版必修

(参考)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单元小结教案人民版必修1【通史概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

本单元主要讲述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前期的历史。

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部分概述了1871年巴黎工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尝试在世界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第三部分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极大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表明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方向。

本专题从总体上概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现实的历史发展线索,说明了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②工人阶级开始觉醒,标志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③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优秀思想成果。

④1847年,在伦敦召开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

2、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表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件:专题八 解放人类

2017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件:专题八 解放人类

7.历史意义
(1)巴黎公社是 无产阶级专政 的一次伟大尝试。
(2)它打碎了旧的 国家机器 ,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 政权 ,其经
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
(3)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易错提醒 图解识记
归纳总结
史料实证
探究点1 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材料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思考 (1)由材料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 建立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
②工人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并与农民阶级结成广泛的联盟,
要实行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利益。
③革命武装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革命取得胜利后,
必须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人。
④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答案
第二国际的斗争
知识点三
历史叙述
1.原因 (1)阶级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 (2)思想基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
1
2
3
4
5
6
解析
答案
2.“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工业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
B.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
D.第一国际没有起到领导作用
1
2
3
4
5
6
解析
答案
3.《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向人们宣布:“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 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 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 动。”这在本质上表明 A.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 C.巴黎公社获得劳动人民支持 B.巴黎公社旨在恢复发展生产 D.巴黎公社是工商业代表机构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苗苗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8期【摘要】“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精神解放和人类自身解放的有机整体和历史过程。

马克思构建的“人类解放”理论涉及到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从政治解放到经济解放,最终到人类自身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人类解放政治解放共产主义“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继承者所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

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贡献,而争取无产阶级乃至“人类解放”事业则是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和归宿,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所形成的精髓和根本思想,①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和革命实践活动中一以贯之的重大主题。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未来设计的美好愿景成为被压迫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人类社会进入波澜壮阔的争取自由解放运动的进程,各国纷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在很多国家夺取了政权,赢得了政治解放。

但在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遭受到挫折,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意义和蕴含的当代价值,对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马克思思想归宿和正确理解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性质和内容要认识“人类解放”的性质,首先需要认识“人类解放”本身。

解放是指在反动统治的压迫下争取自由和权利,解除束缚的过程。

但解除反动统治的压迫,争取自身的发展,实质上只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即免于遭受外在客观条件限制的自由,而不是按照自我意愿和决定去积极行为的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的解放和积极自由是相一致的,不只是解除落后、腐朽的剥削阶级国家对人的约束的自由,而是更加强调主体自主自觉的积极的自由。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知识点归纳.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知识点归纳.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②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制定了党的策略原则;③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3月18日革命成立时间:1871年3月28日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②民主选举和监督③最高年薪的规定性质:无产阶级政权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③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④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经验宝贵,教训深刻,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3、第二国际: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历史条件:客观条件: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俄国各种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2过程: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④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⑤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⑥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教案

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教案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课标要求]本专题主要学习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有关情况。

具体有: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⑶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⑷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有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国际工人运动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年运动发展的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材要点]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从1825年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人民更加贫困;工人阶级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对象,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日益贫困,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关于实现共产主义与全人类解放的研究

关于实现共产主义与全人类解放的研究

关于实现共产主义与全人类解放的研究关于实现共产主义与全人类解放的研究1. 刘务勇《“欧洲共产主义”的历史兴衰及其经验教训》,《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2. 刘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3. 刘建军《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理想及其追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0期4. 韩东屏《从“人本”价值维度重释共产主义》,《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5. 陈寿灿《从制度和运动层面看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深化》,《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6. 傅长吉、丛大川《对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另想的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7. 陈东英《共产主义的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求实》2007年第4期8. 刘建军《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9. 姜贵、董前程《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读〈共产党宣言〉》,《东北电力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05午6月)10. 李延明《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当代思潮》2001年第5期11. 畅征《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没有衰亡》,《红旗文稿》2006年第20期12. 刘明麟、薛明华《共产主义与和谐社会》,《学习月刊》2006年第10期13. 徐育苗、徐勇《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前进》,《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6期14. 张敏、许春荣《构建和谐社会是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阶梯》,《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3卷第1期(2007年3月)15. 沙健孙《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16. 童仁《科学杜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党建研究》2002年第4期17. 许斗斗《论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和过程性——兼与张奎良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18. 田中强《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3年第4期19. 黄浩《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辩证统一》,《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20. 史少博《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思维路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1期21. 秦桂秀《浅论共产主义理想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22. 秦维红《全球化背景下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3. 乔雅俊《全球化是驶向共产主义的历史渡轮》,《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2期24. 赵汇《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5期25. 黄俊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科学家》2006年3月增刊26. 黄达强《实践性是共产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江淮论坛》1982年第5期27. 曾永寿《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性再证明》,《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28. 张喜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光明日报》2002年02月17日29. 吴江《试解“共产主义”之谜》,《炎黄春秋》2005年第3期30. 韩东屏《天堂与人本——重解共产主义》,《学习月刊》2005年第2期31. 唐幸存《有关共产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讨论述介》,《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32. 余金成《怎样从宏观上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5年第2期33. 李爱华《政治生活民主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34. 刘保国、常宗耀《知识经济社会: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桥梁》,《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35. 李芳英《重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意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关于实现共产主义与全人类解放研究的观点摘要一、历史与现实关怀的角度“欧洲共产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主张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认为发达国家适合选择“独特的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党中心主义,主张用“新国际主义”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教学目标: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了解巴黎公社建立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俄国十月革命。

基础知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诞生原因:(1)使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3)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诞生标志:年的发表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1)阐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必将取代;(2)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指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并揭露其根源。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1.巴黎公社:(1)原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力量削弱。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买国,对内镇压人民。

(2)成立时间:年月日(3)革命措施:废除,代之以。

普选产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由产生,对负责,受监督。

规定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工资不得超过和八小时工作制。

(4)性质:(5)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还未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③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④没有理论的指导。

(6)特点:(7)历史意义:三.俄国十月革命1.过程:(1)二月革命:①时间:年月②推翻了,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③性质:领导的革命。

(2)《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从到的任务,全部政权归(3)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教学目的]通过向学生讲述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旨在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2)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3)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4)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本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讲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态度和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每个人也有不同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

他们十分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绘未来生活的细节。

但是,正如经典作家所说,他们描绘得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持慎重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

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一、人的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使人真正成为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主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从而达到一种自由的和自主的状态。

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人。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制约。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决定了人的解放思想的特定内涵,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解放,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以及从自身的束缚中解放从而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能力的解放。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这表明,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活动的第一要义,同时也突出了生产力的重要性。

首先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获得解放,人的劳动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包括人的自然力和社会能力、潜力和现实能力、体力和智力等。

马克思认为,在这多方面的能力体系中,与人的解放相联系,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

正式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出现与扩大打破了人的依赖关系下个人交往的封闭性,人们可以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人们的交往和生产方式日益扩大,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与发展,为人的劳动力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

人类历史的前提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现实的人。

在这些活动中,人与人不自觉的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1]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解放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要在生产关系中表现出来,政治力量要在政治关系中表现出了,精神力量要在精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3.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世界 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它改变了“资本的逻辑”,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第三,它有效地遏制了帝国主义战争,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的重要力量。 第四,它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 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为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实现民族的独立 和解放、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正确道路。 第五,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资本主义以 强大的压力,迫使资本主义社会改善劳资关系,对生产关系 和分配方式进行某些改良和调整,使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 件和社会福利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矛盾。
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社会主义的未来
1.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从中国古代《诗经》的“小康”、《礼记》的“大 同”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大同书》的“大同世 界”、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古希 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 “乌托邦”、“太阳城”、“新和谐公社”,人类 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充分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三个方面彰显社会主义的强大 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突破了苏联僵 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在所有制上 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 性计划管理和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政治权力高度 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实行高度集中的思想 文化管理,等等。

市民社会、类本质、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市民社会、类本质、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市民社会、类本质、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作者:余超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0年第07期[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市民社会、类本质、共产主义是三个重要概念。

在这三个概念的阐释中潜藏着马克思话语逻辑的转换,又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出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实质以及人的异化存在状态。

在上述批判基础上,马克思预设了理想的、相互补充以及相互确证的社会关系。

基于这一人本主义预设,马克思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论述了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既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又是人的复归与解放的存在状态。

通过这些连续的论证逻辑,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市民社会;类本质;共产主义;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7-0004-0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马克思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又是哲学革命的“秘密和诞生地”,还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初步系统阐发。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上述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中,从批判立场上的市民社会研究,到人本主义预设下的类本质概念,再到理想性规定下的共产主义论述,其中话语逻辑的转换,彰显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不懈探索。

一、市民社会与人的解放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社会是市民社会”。

[1]236因此,在《手稿》中,“社会”的第一层内涵指的就是市民社会。

但与国民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一开始就站在批判的立场上。

马克思在借助国民经济学理论剖析市民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又在哲学层面以异化劳动理论来批判市民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初步论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还处在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二元分析框架之下。

到了《德法年鉴》发表时期,尤其是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的思想在二元分析框架内部发生了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八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阐述共产主义理想,可概括为三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即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联系;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难点是: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本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理解起来困难不大,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即可。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整个社会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满足社会各种需要的巨大物财富。

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实现了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真正完全平等。

马克思十分强调“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八课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八课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八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阐述共产主义理想,可概括为三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即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联系;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难点是:把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本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理解起来困难不大,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即可。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整个社会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创造出满足社会各种需要的巨大物财富。

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实现了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真正完全平等。

马克思十分强调“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三、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这种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统一性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一性,使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无须遵循对等的原则,人们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个人劳动不必通过价值交换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使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归于消失。

09第八讲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09第八讲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引言:请问同学们: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什么?请同学们看教科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呢?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写信给恩格斯,请恩格斯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新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难”的界定。

恩格斯1月9日回信说道: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你找出一个您所期望的题词。

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出的下面这段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的著作浩如烟海,为什么恩格斯偏偏选了这句话来代表未来社会的基本思想?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

在我看来,恩格斯之所以选中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凝结了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最能体现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一、请同学们看教科书: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有人认为,人的自由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以为马克思要追求的是人的绝对自由的发展,因而把马克思的理想视为乌托邦的幻想。

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马克思所想表达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人类超越了私有制和财产观念之后,不受其束缚,而最终将人本身的发展确立为目的时整个社会中个人发展的状态。

在马克思那里,“自由”的概念是指消灭由社会分工强加给人们的、使人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方式的状态,也就是说让每个人能够做到自主活动。

“人的自由发展”指的是人在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目的和压迫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和各方面的能力,它着重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的一种主观状态即人对自己发展的一种驾驭。

共产主义:“物的解放”和“观念的解放”之统一

共产主义:“物的解放”和“观念的解放”之统一

共产主义:“物的解放”和“观念的解放”之统一作者:王云霞来源:《北方论丛》2017年第03期[摘要]人类解放包括“观念的解放”和“现实(物)的解放”两个环节。

德国唯心论哲学完成观念的解放,而马克思则通过实践的批判,完成“物的解放”。

康德的对象化原理被马克思改造为实践的对象化原理,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而马克思的实践的批判构成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化的现实环节。

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的革命的批判,是以“物的解放”为基础的“观念的解放”,因而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态。

[關键词]共产主义;物的解放;观念的解放;人类解放[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3—0127—04这篇论文的基本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为什么不直接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而马克思为什么要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建立共产主义?或者说,康德和黑格尔为什么不直接批判现实,而马克思却非要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人类的解放,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观念的解放;另一个是现实的解放。

德国古典哲学和宗教的唯心论立场认为,观念的解放就是人类解放的完成;而马克思则认为,现实的解放,即人类从物那里解放出来,才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态。

这样,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实际上包含“观念的解放”和“物的解放”两个环节。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解放,实质就是通过“物的解放”而实现的“观念的解放”。

因而,对于马克思来说,完成的唯心主义等于唯物主义,而完成的唯物主义等于唯心主义。

一、旧哲学抽象的“观念的解放”在旧哲学当中,大概从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到费尔巴哈哲学,其总体的思路都可以看作以“观念的解放”为基础的“人的解放”,其根本哲学基础是,人是有理性的或者有情感的存在,精神是人的本质。

所以,只要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也就是实现观念的解放,那么,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行为,以及由个体的行为所构成的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都是自由的。

所以,从改变人们的观念人手,去改变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是马克思之前的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思路。

第八讲 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

第八讲 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

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
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当劳动获得解决,成为自由自觉的时候, 劳动就回归了人类本性,成为人类本质 力量的展现,即人类自我发展和完善的 手段。此时,劳动将成为人类的第一需 要。而在异化状态下,劳动只是人们的 谋生手段,是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劳动力 出卖给资本家。
二、“共产主义”四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2、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第一 种含义),除了依赖生产力的发展外,还必须依 赖无产阶级自身的发展、完善,依赖无产阶级的 阶级运动(第二种含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阶级运动的发展条件是:不断发展的生 产力、不断发展的无产阶级的劳动能力,无产阶 级对自身地位和使命的理解和积极的革命行动。 因此,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共产主义”(第三 种含义)所表达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实现劳动解 放的历史和阶级条件。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和解放理论

马克思认为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 有制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失去生产资料,被迫为 有产者劳动,无产者的劳动失去自主性和自由, 而受有产者的控制。这种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发展到极致,大量的无产阶级失去劳动的自 主和自由,完全沦为资本家发财的工具,其生 产过程和结果(产品)都被资本家控制。这种 劳动失去自由自觉的状态就是劳动的异化状态。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和解放理论

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自由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力 量的展现,在此种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获 得发展和完善。而被迫的不自由的劳动则是对 人的本质的扭曲和遮蔽。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 出现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劳动的 异化是必然的。但因此劳动重获自由(即劳动 的解放)也是必然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程度,私有制和分工被消灭时,劳动异化现 象也就自然解决了。

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基础、本质,社 会主义运动是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结果。

“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

“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

作者: 林永民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7页
主题词: 马克思恩格斯;私有制;思想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组织;社会关系;资本主义;人类社会发展;个人自由发展;社会集体
摘要: <正> 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和贡献了一生。

他没有象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那样,把人类的解放寄托在形形色色的幻想和善良的愿望上,而是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总课题和革命实践的对象,直接与科学共产主义紧密相联,从而开辟了人类求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

一、“人的解放”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人的解放”的问题,并非马克思首次提出,但它之成为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课题,却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青年马克思生活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在当时反对德国当局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对宗教的批判和要求政治解放,是德国群众普遍关心的两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最初提出并探讨“人的解放”,就是同这两个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

作者: 张一兵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社会主义研究
页码: 41-45页
主题词: 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人类解放;人类主体;资本主义;人的本质;青年马克思;私有制;生产力;私有财产
摘要: 马克思:共产主义与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张一兵马克思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思想是他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

但是,这一重要理论观点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考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创立,人类主体的根本解放问题也经历了一个从人道主义价值...。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概要》第二稿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概要》第二稿

目录第一讲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导论 3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 3二、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地位 4三、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体系结构 4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 5一、现实的个人的基本内涵 6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6三、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拓展:弗洛姆:人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 7第三讲异化劳动与人的解放 8一、人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异化 8二、人的异化产生的原因:私有制和分工 9三、共产主义: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 9拓展:马尔库塞对《手稿》的研究 10 第四讲雇佣劳动与人的解放 11一、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11二、人的解放的目标——消灭雇佣劳动 12三、资本生产为人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2拓展: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轮 13第五讲人的解放的历史进程 13一、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段 14二、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14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的阶段 15拓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15第六讲人的解放的实践旨归 16一、“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本质特征 16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17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17拓展: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和日常生活革命理论18第七讲人的交往与人的解放 19一、交往的扩大与世界历史的形成 19二、个人交往的普遍化 20三、个人交往的人性化 20拓展: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21第八讲人的需求与人的解放 21一、需要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 22二、个人需求的多样化 22三、个人需求的高层化 23拓展:布洛赫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的观点 23第九讲人的能力与人的解放 24一、旧式分工的消除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24二、个人能力的全面化 25三、个人能力的社会化 25拓展:“通才”还是“专才”:一个比较分析 26第十讲人的个性与人的解放 27一、个人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27二、个人个性的独立化 27三、个人个性的多样化 28拓展:马尔库塞关于资本主义一体化的理论 29后记 29第一讲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导论引言:一般认为马克思毕生有两大科学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如果真的能 够保证使人类的劳动处于自由自觉状态,就必 须具有如下特征:没有分工、生产资料公有、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解决国家、人们的身心能 力和人格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欲望和需求 得到自觉限制。
二、组织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

如何使组织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些特征成为现 实呢?马克思认为基本条件就是三条: 生产力高度发展 消灭分工 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和解放理论

马克思认为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 有制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失去生产资料,被迫为 有产者劳动,无产者的劳动失去自主性和自由, 而受有产者的控制。这种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 里发展到极致,大量的无产阶级失去劳动的自 主和自由,完全沦为资本家发财的工具,其生 产过程和结果(产品)都被资本家控制。这种 劳动失去自由自觉的状态就是劳动的异化状态。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和解放理论

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自由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力 量的展现,在此种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获 得发展和完善。而被迫的不自由的劳动则是对 人的本质的扭曲和遮蔽。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 出现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劳动的 异化是必然的。但因此劳动重获自由(即劳动 的解放)也是必然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程度,私有制和分工被消灭时,劳动异化现 象也就自然解决了。
一、“共产主义”一词的四种含义

4、第四种含义 是指与“共产主义”有关的理论和社会理想。 即,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这就是共 产主义的第四个含义。
二、“共产主义”四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1、 第一个含义是共产主义这个概念的最本质的内 涵。因为,当人类的劳动从异化状态完全回归自 由状态时,不仅意味着劳动者的自由和解放,也 意味着阶级、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消除,即全人 类的自由和解放。即作为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 (第三个含义)是作为劳动解放的共产主义(第 一种含义)实现的社会形式。
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
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当劳动获得解决,成为自由自觉的时候, 劳动就回归了人类本性,成为人类本质 力量的展现,即人类自我发展和完善的 手段。此时,劳动将成为人类的第一需 要。而在异化状态下,劳动只是人们的 谋生手段,是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劳动力系 2、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第一 种含义),除了依赖生产力的发展外,还必须依 赖无产阶级自身的发展、完善,依赖无产阶级的 阶级运动(第二种含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阶级运动的发展条件是:不断发展的生 产力、不断发展的无产阶级的劳动能力,无产阶 级对自身地位和使命的理解和积极的革命行动。 因此,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共产主义”(第三 种含义)所表达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实现劳动解 放的历史和阶级条件。

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基础、本质,社 会主义运动是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结果。
(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 1、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 2、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在过 去,人们常常把社会主义运动称为共产主义运动。
二、组织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


3、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导致教育的高度发达,虽然 目前的教育在进一步推动人的片面发展,但同时 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制度条件。 4、分工和生产力发展也使生产资料和生产组织越 来越社会化,社会对财产和生产的控制能力越来 越大,在目前这虽然表现为劳动异化的深化,但 自由劳动者大军正在形成,并且雇佣劳动者的自 主性、自觉性正在成长,现代劳动正在逐渐重新 赋予劳动者成就感和喜悦。消除劳动异化的曙光 已经初现。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性基础




社会主义价值观表达的是社会群体内部相互关 怀、相互帮助的情感倾向。 首先,这种情感倾向是天然存在的,来自人的 同类感、同胞感和同情心。 其次,在存在较为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内, 它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抗议。 再次,它也是人们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理想方 案。社会内部的分化和对抗越激烈,这种理想 就越发达。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含 义 2、当人们试图把社会主义价值情怀借助于社会运 动付诸实施的时候,一种社会主义的社会运动就 出现了。这个运动的目的在于宣传这种价值理念, 并寻找在全社会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社会主义运动通常表现为理论探讨、宣传活 动,社会试验活动,社会革命和建设活动等三种 形式。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
一、“共产主义”一词的四种含义 2、第二种含义 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 格斯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和改 变自己存在状态的社会运动。这是共产主义的 第二个含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产主义运动。

一、“共产主义”一词的四种含义

3、第三种含义 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中,马 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后者把 社会主义理解为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是先前 的一种过渡阶段。这是共产主义的第三种含义。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可能性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两种形态 1、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式 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实质性的含义,是指全 体劳动者的劳动都处于自由自觉的状态中,人人在 本质上都是自由的,生存在自由状态中,这样的社 会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一种本质性定义。
第九讲 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符号, 许多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被马克思主义 所吸引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所描绘的共产 主义理想,人们被那样的一种美好境界 所吸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批判。
第一节 “共产主义”的四种含义
1、“共产主义”一词的第一种含义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中把共产主 义理解为劳动异化的解除,当人类的劳动回归到其 本真状态——自由自觉状态——时,就是共产主义。 因此,共产主义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人类劳动普遍达 到自由自觉状态。这个含义后来被马克思用“共产 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进一步表达出来。

二、组织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

1、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都表明 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 之一,至少是表现。所以,消灭分工与社会发展 是背道而驰的。
二、组织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

2、但社会发展同时也展现出另一种现象:分工的 高度发达在不断地消解传统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社 会分裂,新的分工在不断消灭旧的分工的形式和 结果。比如,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与城乡差别,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与知识分子和劳动人 们之间的差别。所以,社会分工的发展可能会给 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比如阶级关系、 财产关系、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分配方式等。物 极必反这一辩证规律有可能在这里再次得到展现: 分工导致劳动异化,高度发达的分工又消灭劳动 异化。
二、“共产主义”四种含义之间的关 系 3、因此,共产主义的第一个含义表达的是共产主义 的本质内涵,第二个含义表达的是共产主义的实 现途径和历史条件,第三个含义是共产主义的社 会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这些含义在一起构成人 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即第四种含 义。
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 1、表示一种社会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价值的分配 方式:一个社会的劳动成果应该有社会的成员共 同分享。


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形态。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劳 动异化理论得出结论:如果要实现劳动解放和自 由,就必须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没有分工和 私有制的社会就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了剥削和 压迫也就没有阶级和国家。所以,在一个劳动完 全自由的社会,也就是没有分工、私有制,没有 剥削和压迫,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组织性的定义。

3、社会主义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在这样的 社会内,人们把社会主义的价值情怀作为 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价值分配标准, 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生产组织制度和 社会分配制度等。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它被理解为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是从资 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形 式。
(二)“社会主义”的各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含义。 是第二、第三种社会主义的基础。这种社会主义根 源于人类自身的生命存在特性和生存方式。 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的对立面不是资本主义,而 是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个体主义二者 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反对、相互生 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