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的高程基准

水文的高程基准
水文的高程基准

水文的高程基准

水文资料的利用不会仅限于单站,因此站网观测资料就一定需要有系统性,各项要素也需要具有技术上的一致性。水面相对于某个起算面的自由高度即是水位。因此在水文站网实施水文测验,水位观测必须要有统一的高程基准,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各地曾经采用各自的高程基准,以致不同测站的水位无法直接相互衡量、比较,给资料的使用带来不少麻烦。由此可见,高程基准的控制不仅是水位观测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水文测验最重要的基础,水位起算基准面、水尺零点基准等就成为关键的技术内容之一

1 基面与高程控制系统

1.1 基面

静止的水面所形成的曲面被称之为水准面,水准面是重力等位面。水准面的重要物理特征是曲面上各处重力相等,物体在水准面上作平移运动时重力不做功,也可以说水准面上水面是静止不流动的。以水为平,海拔为高,水准面就是用以衡量高度的参照面。为了得到可以普遍适用的高程基准面,需要一个能符合整个地球物理性质的统一的水准面,这个环绕地球的封闭的水准面被称之为大地水准面。因为客观条件不同,人们实际确定的大地水准面就会有所不同,把经过某一个特定位置点的大地水准面称为基面,作为高程的起算基准面。例如经过青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的“黄海基面”。

1.2 高程及其方向

在很多水文测验和测量教材中都给出了高程的定义:高程是地面点到高度起算面的垂直距离。但是,都没有细说高程的方向和从起算面出发去往某地面点的高程增长路径。测绘学意义上,高程是某地面点在地球重力方向上的高度。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致使地球重力场不是一个简单和规则变化的力场,水准面也就呈现为不规则起伏的曲面。空间上每一个高度都可以有一个水准面,水准面之间的距离就是高差,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其实所谓高低,虽然表现出是空间落差,实际上是重力位差。高程既然沿重力线为方向增减,那么某一地点精确的高程,其方向线是曲线。因此,椭球体的地球表面上每个点高程其方向都是不同的。某一位置点沿着地球重力线(曲线),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

为正高。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正高(海拔),是精确意义上的高程。

1.3 正高系统与正常高系统

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重力分布不均匀,故所有水准面之间并不平行,重力等位面的疏密也不均匀。因重力位差并不等于高差,如果采用正高进行测量,不同高度上正高的方向就不一致,以正高系统进行水准测量会导致相同空间点经过不同路径的总高差不相等,由于测量业务总要往内陆延伸,不可能完全在平均海平面上进行,这使得正高系统的测量计算复杂而难以实际利用。因此,正高系统只是理论性的,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为了克服正高系统难以实际利用的缺点,提出了“正常高”的概念,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把地球质量均匀化,将其表示为一个规则的椭球,使原来的重力变为“正常重力”,地球重力场也就相应地变为“正常重力场”,重力位则变成“正常重力位(简称正常位)”,在正常重力场中,正常位也就有一簇呈现扁球面形状的封闭的光滑曲面,这一些曲面的形状有别于实际意义的水准面。从地面点沿着正常重力线的方向到这个曲面的距离也是高程,因为把地球质量均匀化、椭球规则化,这个高程并没有沿着重力矢量梯度方向获得,它是是垂直于正常位曲面的直线方向上的高程,所以区别于正高,将这个高程称之为正常高,正常高通过水准测量联测水准原点获得。用正常重力值替换地球重力值后,随着重力值改变,重力线也发生偏移,其效果相当于高程起算面也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水准面,而是正常位等位面,与大地水准面在验潮点相吻合的正常位等位面称之为似大地水准面。似大地水准面实际上是直线正常高替代曲线正高所形成的曲面,显然这是一个测量计算的辅助面,不具有物理意义。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称为正常高系统,正常高是近似海拔高,也称作高程。

1.4 正常高系统的利用

似大地水准面不是大地水准面,但接近于大地水准面,两者之差就是正常高和正高的差,这个差值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观测点的空间绝对高程,另一个是地球的质量分布。似大地水准面在海平面(零正高)重合于大地水准面,但是水准测量却不会在海平面上进行,所以似大地水准面上有重力差,也就是说水是流动的。高差传递距离越远、高差变换范围越大,直线方向正常高和曲线方向正高引起的差别越大,青藏高原等西部高海拔地区最大可达三米,东部平原地区约

几厘米;范围虽小但地球质量分布差异非常大的地区,还会出现“水往高处流”的异常景象。似大地水准面和大地水准面在陆地上虽然不重合,但由于大部分测量应用范围不大,所以两者一般相差不大,对于等级不高的高程控制测量的影响也不敏感,这个正常高系统在测量计算上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但在建立高程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上,尤其是幅员辽阔、地域纵深且不完全是低海拔平原的地区,都需要采用正常高程系统,我国目前采用的法定高程系统就是正常高系统。

1.5 基面与高程基准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以水为平”,现代测量的早期时代,还没有推出和使用正常高系统,当时主要针对港口、城市作小范围的水准测量,且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正高的复杂影响并不显著,可以简单确定一个水准面为基准面。例如,上海吴淞海关信号站以1871~1900年期间最低潮位以下略低的高度设定为“吴淞零点”并推定“吴淞基面”,建立了高程控制系统,覆盖吴淞、上海旧区,并逐步延伸至苏州局部、嘉兴局部。那个年代,基面被当作高程控制系统的代名词。

采用正常高系统后,高程测量与计算均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由于似大地水准面是被设定在和平均海平面重合的大地水准面上,故通过验潮资料求得平均海平面并赋予水准原点以高程,就形成一个高程基准。于是,由验潮站(原点)、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似大地水准面以及所属的水准网和水准点构成的高程控制系统因此也不再被称为基面,如“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客观原因,除了少量研究人员,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大地水准面、似大地水准面等技术问题并不为日常工作所广泛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习惯把“基面”当成高程测量和计算的基准面,使用某个高程控制系统会说成采用某个基面,基面仍然被当作高程基准和高程系统的代名词,如“1956黄海高程系”被称为“黄海基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被称为“85基面”。

1.6 基准差

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使用的“高程基准”会有不同,或者同一地区出于相关需要会采用多个“高程基准”来同时表示水位,这就产生因基准差导致的水位差。基础差基本有以下几种:

(1)同一高程控制系统不同验潮资料周期导致的基准差。

(2)不同高程控制系统因为基准面的不同导致的基准差。

(3)同一高程控制系统、同一验潮推定的大地水准面,但不同年份测量的正常高变化造成似大地水准面差异所导致的基准差。

(4)多种情况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基准差。

由于各高程控制系统的大地水准面都是通过推求平均海平面确定,因此各高程控制系统之间的基面绝对高差很小,因每个高程控制系统的覆盖范围有限,大地水准面不平行性影响也很小,因此基准差的地区分布差异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基准差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差,不同高程基准的换算值也就可以直接采用基面差值。需要特别指出,正如公制与英制两种尺之间因材料、温度、长度等不同而比对结果是不同的,而公制和英制尺长的换算却是一个恒定值,由于测量误差往往远远大于名义基准差,不同高程控制系统的高程换算不能用引测不同高程基准得到的高程差来当做基准差。在水位资料的高程基准的考证中,必须分离基准差变化和水准点变动所致的高差变化。

我国在不同时期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地区性高程控制系统,如吴淞、大连、珠江、大沽、废黄河口等,建国以后国家建立了“黄海高程系”,通过与之进行高程比较、换算,实现了更大范围之间高程资料的衔接利用。后来又建立“国家1985高程基准”(简称85基准),规定以“85基准”作为所有其它高程基准的换算依据,测绘部门分别给出了各高程系对“85基准”的换算值,并要求各高程系之间都要通过与“85基准”进行关系转换。需要特别指出,在很大范围内追求同一高程基准,会触及更多的复杂问题,非但不能真正实现基准的统一,反而引入更多的误差因素,不如区域性的高程基准容易维持内部一致,何况正常高系统上高差与重力位差的不对应,因而统一高程基准客观上没有很大的意义,更为合适的方法是在不大的地区范围内保持高程基准的相对独立和自身的稳定可靠,区域之间保持对基准差变化的了解。

2 水位高程基准的类型

长期以来,把基面看作是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由于高程测量与计算都采用了正常高系统而非正高系统,实际的高程测量和计算的基准面是似大地水准面而不是大地水准面,故水位观测所用到的“基面”并非经过平均海平面分析所推定的大地水准面,而是一个高程基准所属的似大地水准面。由此,产生了如何确

定测站基本水准点的高程值的问题,不同的高程基准采用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水位观测、资料整编和测站考证。

水文测验有四种高程基准采用方式:地区或国家高程基准、假定高程基准、测站自定义高程基准、冻结水准点高程相应高程基准,习惯上称为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和冻结基面。四种方式的水位数值形式则分别是绝对高程、假定高程、测站高程和冻结高程。

2.1 地区或国家高程基准(绝对基面)

测站直接利用现有的地区或国家高程控制系统,常年通过水准测量校测测站基本水准点,水位始终是绝对高程值。采用这一方式的测站,应采用当地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普遍使用的高程控制系统,以利于应用。采用绝对基面的优点是可以始终保持水位的高程准确,前提是水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平差、水准网覆盖范围内没有水准点沉降或一个考证期内水准点沉降幅度不大于水位观测误差要求。采用绝对基面,每当所用的高程控制系统进行全网复测平差并发布新的水准成果,即可马上更新测站基本水准点的高程值,使得整个站网水位资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2 假定高程基准(假定基面)

缺乏水准点可以引据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时间比较紧迫时,只能暂时给测站基本水准点或临时水准点假定一个高程值,相当于在该水准点下零高程处推定了一个基准面,以此作为测站高程测量计算的起算面。当测量条件具备或必要时,将其与全流域或本地区统一采用的高程控制系统实施水准测量联测。一般情况下,假定基面较多用于临时断面、应急监测和不影响水位使用的情况。

2.3 测站自定义高程基准(测站基面)

由于某些地区偏僻、崎岖,地区或国家高程控制系统难以将水准网覆盖到水文测站附近,测站在观测范围内不得不需要为水位观测、比降观测、断面测量、设施建设、设备安装等自建一个自定义高程控制系统。测站自定义高程基准是特殊的假定高程基准,给基本水准点给定一个合适的高程,使得相应的零高程略低于测站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一般假定基面确定在测站河床最低点以下0.5~1.0m处,对水深较大的河流可以确定在历年最低水位以下0.5~1.0m处,如图1所示。使用测站基面的优点是水位数值的数字比较简短,水位近似反映航

道水深,但缺点是不便于同一河流上下游站的水位比较、比降或落差计算,冲淤影响较大的河流,测站基面是否能够长期低于河床也有不确定性,这也是这一方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引据水准点

绝对基面(由水准原点的平均海平面确定)

图1 测站基面方式下的基准面、水准点、水尺零点和水位关系示意图

2.4 冻结水准点高程相应高程基准(冻结基面)

冻结基面是水文测验上的特殊产物,实际上是绝对基面的一个特殊使用形式,也是一种特定的假定基面。它是在联测地区或国家高程系统后,测站基本水准点开始启用时,把水准测量所确定的绝对高程值冻结不变、长期使用,从而在基本水准点下推定了一个与绝对基面非常接近的水准面,这个水准面即为冻结基面。冻结基面是我国水文行业于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每次考证测量后需要调整高程的情况,参考了前苏联的测站基面方法,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水位基准面采用方法。当地区或国家高程控制系统的平均海平面没有变动,因为水准网复测平差重新调整水准网高程成果或由引据水准点接测至测站基本水准点存在测量合理误差,测站基本水准点的高程也会出现小幅的数值波动。把第一次确定的绝对高程冻结起来,以后的高程变化视作测量成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正常波动,其变化量就是相对于绝对高程的“冻结差”,如图2所示。因冻结差的变化范围很小,长期稳定条件下,多年冻结差的均值为零,所以不影响水位资料系列的一般性使用,可以直接利用冻结基面表示的水位值,仅当特殊需要时可对水位数据按不同

时期的冻结差修正。采用冻结基准面避免了在水位观测中对水尺、水位计的水位基值经常来回变换,可以保持水位资料的数值衔接上的连续,但如果测站所在地区存在沉降影响,那么冻结基面将随着测站基本水准点的沉降而一同沉降,水位系列也会发生持续的数值偏离,因地面沉降的不均匀还导致站与站的水位基准失去一致性,原来采用冻结基准面所追求的稳定、简便的优点就会完全消失,一旦引据水准点出现变动又受高程控制系统水准网点分布或水准点不均匀沉降影响而无法及时准确考证,甚至测站基本水准点也发生变动,失稳的冻结基面发生的实际变动情况将难以有效掌握。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出现日益严重的地面沉降,冻结基面方式所遇到的水位基准问题开始大量出现,给水位资料的准确使用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因此,存在沉降影响的地区,不宜采用冻结基准面方法,而应该采用绝对基准面方式并建立足够数量和稳定可靠的测站水准点,并加强现用水准网的复测平差或建设水文专用水准网等专项测量工作。

引据水准点

图2 冻结基面方式下的基准面、水准点、水尺零点和水位关系示意图

3 高程基准和基面类型的选择

3.1 基本要求

一个区域的水文测站应采用相同的基面类型。采用绝对基面和冻结基面的应采用同一个高程基准,尤其是上下游测站。所用高程控制系统的水准点资料应为同一平差年份的成果。如有不同,应进行详细的情况说明,并对相互差异及对水

文资料影响情况作出说明。采用冻结基面的测站,水位资料成果要注明冻结差的值(表内水位±冻结差=绝对基面以上米数)。采用测站基面的测站已可继续沿用,但需要尽快与绝对基面联测,确定本站测站基面与绝对基面之间的换算关系。当进行水文分析计算时,则需要完全归算到绝对基面,用绝对基面的高程值作成果数据。

3.2 合理使用的高程基准

采用绝对基面的测站所观测的水位、测站设施的高程、防洪标准、测洪标准等,与各种地形图、水利工程设施、当地防洪设施、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等所采用的高程基准相同,且大家所使用的水准资料周期也一致,可以统一在相同的基准上,便于在防汛抗旱、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服务社会中直接应用水位数值。因此,有条件的测站尽可能采用绝对基面。

3.3 合理采用基准类型

为了便于水文资料的整理,避免差错,对于地质条件稳定的地区,测站的水位高程基准可以采用冻结基面。没有条件接测地区或国家高程控制系统的,可以采用测站基面,建立测站自定义高程基准,以满足测验实施的需要。对于假定基面,水位数值不具备对外提供使用的功能,更适合本断面内部的测验计算,所以不宜作为一个测站的高程基准长期观测利用,只能临时性和本断面内部观测所用,例如基本水尺及流速仪断面以外的其他测流断面、水文应急监测中可以不考虑基准一致的临时观测断面。

冻结基面是绝对基面的特殊处理方式,测站基面形式上也是通过固定一个水准点高程而相应建立的基面,其特征都是测站基本水准点的高程永久性冻结为一个固定值,只是冻结基面被限定为在绝对基面条件下的一个特殊假定基面方式。所以,冻结基面必须经过绝对基面确定,而假定基面则不需要,测站基面需经断面测量确定。

当测站使用测站基面或假定基面时,尽可能地与绝对基面相接测,求得测站基面和假定基面与绝对基面各自所表示高程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测验资料中注明其转换关系和进行相关说明。

3.4 地面沉降影响不容忽视

冻结基面和绝对基面的差值称之为“冻结差”。理论上冻结差是一个数值很小

的恒定值。但是,所有测量都有误差,所以测站实际使用的绝对基面,也随着每一次复测平差发布新的水准点成果和每次测站水准引测得到新的结果而产生变动。基准面的体现是通过水准点的传递实现的,如果所有的水准点都稳定不变,这种基面的变化就会在正常的测量误差内上下波动。相对而言,如果地质条件非常稳定,因测站基本水准点长期稳定,其高程的变化就是水准网复测平差水准成果变化和测站水准引测误差的影响,因此采用冻结基面更有利于保持水位资料的系列一致性。无论不同时期的冻结差是多少,都仅仅是与绝对基面的一个差数,而水位资料自身的系统始终是一致的,这就是采用冻结基面的意义,采用绝对基面反而会存在因定期进行基准调整而使得水位资料自身的系统一致性受小幅度的波动影响。但是,如果地质条件不稳定、水准网和测站都受到地面沉降且往往是不均匀沉降的影响,那么对于水位资料的一致性,冻结基面和绝对基面的作用效果恰恰相反。

我国四大常用坐标系及高程坐标系学习资料

我国四大常用坐标系及高程坐标系 1.北京54坐标系(BJZ54) 北京54坐标系为参心大地坐标系,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它是以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础,经局部平差后产生的坐标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地测量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再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正规的,全面的大地测量和测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参心大地坐标系。由于当时的“一边倒”政治趋向,故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并与前苏联1942年坐标系进行联测,通过计算建立了我国大地坐标系,定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因此,1954年北京坐标系可以认为是前苏联1942年坐标系的延伸。它的原点不在北京而是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 北京54坐标系,属三心坐标系,长轴6378245m,短轴6356863,扁率1/298.3; 2.西安80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即IAG75地球椭球体。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西安80坐标系,属三心坐标系,长轴6378140m,短轴6356755,扁率1/298.25722101 3.WGS-84坐标系 WGS-84坐标系(WorldGeodeticSystem)是一种国际上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为地球质心,其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Z轴指向国际时间局(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协议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轴、X轴垂直构成右手坐标系,称为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这是一个国际协议地球参考系统(ITRS),

(完整word版)1、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A.相对高程B.绝对高程C.高差 D.高度 2、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来表示的。 A.地理坐标B.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 D.高差和角度 3、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A.水平面B.大地水准面C.假定水准面 D.水准面 4、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A 法线 B 铅垂线 C 经线 D 任意直线 5、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 A 水准面 B 大地水准面 C 水平面 D 假定水准面 6、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测角、测距和测()。 A 高差 B 方位角 C 等高线 D 地貌 7、 ( )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 A. 竖直角 B. 高程 C. 水平距离 D. 水平角 8、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的科学。 A平面位置 B高程 C A、B都不是 D A、B都是 9、测量工作的计算基准面是()。 A.参考椭球面 B.高斯投影面 C.大地水准面 D.水平面10、大地水准面是()。 A.计算工作的基准面 B.一个规则的平面 C.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D.一个规则的曲面 11、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 A.垂直 B.平行 C.重合 D.斜交 12、同一范围内,用水准面代替水准面影响最大的是() A.水平距离 B.水平角度 C.高程 D.竖直角度 13、大地水准面是通过()的水准面。 A 赤道 B 地球椭球面 C 平均海水面 D 中央子午线 14、水准面是通过() A 赤道面的平面 B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的封闭曲面 C 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的封闭曲面 D 中央子午线的平面 15、相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A.水平面B.大地水准面C.假定水准面 D.椭球面 16、已知某地面点的高斯坐标为(3427321.34m,36548475.43m),则该点位于第()带内 A. 34 B. 36 C. 35 D. 18 17、已知某地面点的高斯坐标为(3427321.34m,36548475.43m),则该点坐标自然值为() A. (3427321.34m,548475.43m)B. (3427321.34m,48475.43m) C. (27321.34m,36548475.43m) D. (27321.34m, 548475.43m) 18、已知某点位于东经119°,按高斯6°投影计算它位于()带 A. 20 B. 19 C. 21 D. 18 19、按高斯3°投影带中第18带的中央子午线位于() A. 东经55°B. 东经51°C. 东经57° D. 东经54° 20、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先控制后碎部B. 由整体后局部 C. 由高级后低级 D. 由高级后低级,由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 21、对测量坐标系和数学坐标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坐标轴互换B. 象限顺序相反 C. 数学计算公式不能一样使用 D. 数学计算公式能一样使用 22、大地坐标系是以()作为基准线 A. 椭球法线B. 铅垂线C. 重力线 D. 水平线 23、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 A.x轴,向东为正 B.y轴,向东为正 C.x轴,向北为正 D.y轴,向北为正 24、大地水准面具有()。 A.对称性 B. 规则性 C.唯一性 D.不确定性 25、80国家坐标系的原点位于() A.前苏联境内 B. 山东青岛 C.陕西西安 D.北京 26、54坐标系的原点位于() A.前苏联境内 B. 山东青岛 C.陕西西安 D.北京 27、国家水准原点位于() A.前苏联境内 B. 山东青岛 C.陕西西安 D.北京 名词解释 大地水准面、水准面、高程、高差、相对高程、绝对高差、大地高程、铅垂线、中央子午线、天文地理坐标系、大地地理坐标系 简答题

高程控制方案

高程控制方案 1.2.1 网点布设 1.高程网点布设的准备工作:确定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2)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3)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应尽可能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点间高差不应超过±10m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以传递高程。 2. 高程网点布设的实施: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水准基点可按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型式进行埋设; (2)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型式: 1)基岩水准基点标石应按图1-1的型式埋设:

图1-1岩层水准基点标石(单位:cm)1-抗腐蚀金属标志;2-钢筋混凝土井圈;3-井盖; 4-砌石土丘;5-井圈保护层 2) 浅埋钢管水准标石应按图1-2的规格埋设: 图1-2浅埋钢管水准标石 3)混凝土三角高程点墩标标石应按图1-3的规格埋设:

(a)岩层点墩标(b)土层点墩标 图1-3混凝土三角高程点墩标标石 4) 铸铁或不锈钢墙水准标石应按图1-4的规格埋设: 图1-4铸铁或不锈钢墙水准标石(单位mm) 5) 混凝土三角高程点建筑物顶标石应按图1-5的规格埋设: 图1-5混凝土三角高程点建筑物顶标石(单位cm) (3)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等。 (4)标石的型式:可按本施工工艺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型式的规定执行。特殊土地区和有特殊要求的标石规格及埋设,应另行设计。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港口水利工程高程、水位关系转换 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 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 56黄海高程基准:+0.000 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 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 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 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

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 标高/绝对标高/高度/建筑标高/结构标高 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 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 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 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 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 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 建筑标高: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差别在于装修,通常情况下,施工放线会在结构高度上作出而不是装修高度,一些地区经常忽略掉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差别。 以上的量单位只能是米(m)高度,值具体的、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只能为正或者0,不能为负数,单位是毫米(mm) 在生产建设和手工计算习惯意识里, 标高;是在建筑房屋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一般都是建筑第一层地面是0点,在建筑方线时以这一平面为基点,向下或向上算高度! 高程;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从某一指定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称为高程。由于选用的基准面的不同,因而可产生不同的高程系统。采用平均海平面,即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建立起来的高程系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这

我国四大常用坐标系及高程坐标系

我国四大常用坐标系及高程坐标系 1、北京54坐标系(BJZ54) 北京54坐标系为参心大地坐标系,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 它是以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础,经局部平差后产生的坐标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地测量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再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正规的,全面的大 地测量和测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参心大地坐标系。由于当时的“一边倒”政治趋向,故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并与前苏联1942年坐标系进行联测,通过计算建立了我 国大地坐标系,定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因此,1954年北京坐标系可以认为是前苏联1942年坐标系的延伸。它的原点不在北京而是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 北京54坐标系,属三心坐标系,长轴6378245m短轴6356863,扁率1/298.3 ; 2、西安80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 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即IAG75地球椭球体。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 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 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西安80坐标系,属三心坐标系,长轴6378140m短轴6356755,扁率1/298.25722101 3、W G-84坐标系 WG—84坐标系(WorldGeodeticSystem )是一种国际上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为地球质心,其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Z轴指向国际时间局(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协议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丫轴与Z轴、X轴垂直构成右手坐标系,称为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这是一个国际协议地球参考系统(ITRS),是目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大地坐标系。GPS^播星历是以WGS-84坐标系为根据的。 WGS8坐标系,长轴6378137.000m,短轴6356752.314,扁率1/298.257223563。 由于采用的椭球基准不一样,并且由于投影的局限性,使的全国各地并不存在一至的转换参数。对于这种转换由于量较大,有条件的话,一般都采用GPS联测已知点,应用GPS软件自动完成坐标的转换。当然若条件不许可,且有足够的重合点,也可以进行人工解算。 4、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英文缩写为CGCS200O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全球地心坐标系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其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如下:长半轴a=6378137m 扁率f=1/298.257222101, 地心引力常数GM=3.986004418< 1014m3s2 自转角速度3 =7.292115 < 10-5rads-1 我国常用高程系 “ 1956年黄海高程系”,是在1956年确定的。它是根据青岛验潮站1950年到1956年的黄海验潮资料,求出该站验潮井里横按铜丝的高度为 3.61米,所以就确定这个钢丝以下3.61米处为黄海平均海水面。从这个平均海水面起,于1956年推算出青岛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89米。 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 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

基准点埋设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 起算点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沉降测量的成果,我司施工期间的施工监测工作中,拟在南北两岸均设置深式监测基准点。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这些基准点进行保护,作为本工程长期变形监测的基准。 高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i.高程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河岸、滑坡地段以及其它可能使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ii.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水准深埋基准点设计图及埋设方法 深埋水准点的埋设结构如下图,标杆和套管均选用优质镀锌 管,保护管采用Φ65mm,标杆采用Φ25mm,镀锌管性能较好 ,能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 埋设施工流程如下: 1.钻孔,设备安装作到稳固、周正,并且天车、立轴、孔口 中心成一线,保证开孔质量,施工中采用正循环钻进方法, 钻孔同时记录地层分布,确保深入第二含水层5m以上深度; 2.清孔换浆,钻孔结束后,清除孔内沉渣,配置新鲜优质泥 浆,粘度18~19,比重1.05左右,注入钻孔替换孔内泥浆; 3.保护管安装,清孔同时作好下护管的准备工作,丈量好长 度,将标底连接在护管底部,按顺序逐节下入并记录,确保 一次准确到位; 4.压标,使用钻机主动钻杆将保护管压到设计位置,再将保 护管返提40cm,保证标底不受上部土体变形的影响; 5.标杆安装,按设计深度下入安装好扶正器的标杆,下入到 标底的接头处时将标杆顺时针旋转,使标杆、标底接头对接拟紧,注意上扣长度,并轻拉标杆确保与标底对接情况; 6.安装标头装置,做窨井保护。 平面基准点设计图 在水准基准点的砌体种插入平面控制点标志,平面控制点标志可采用长为30-40cm、Φ14-Φ20钢筋,钢筋顶端应锯十字标记,底端5cm处弯成勾状。如下图:

海图基准面、深度基准、标高等常用参考标准

1.平均海平面(mean sea level) 计算平均海面最简单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方法。可分为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和多年平均海平面等。一般以多年的年平均海面的平均值作为长期的平均海面。 2.高程基准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85国家高程基准”。它采用了1952-1979年的资料,对青岛验潮站的平均海面重新计算,以19年的资料为一组,滑动步长为一年,得到10组以19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平均海面,然后再取其平均值作为高程基准。吴淞零点是以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系根据吴淞站(现东海船厂内)1871年至1900年实测资料,于1901年确定一个略低于最低潮位作为吴淞零点,并于1920年引测到松江佘山,建立永久性测量标志,吴淞零点比全国统一基准面黄海平均海面(青岛)低1.63米(又说低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3.深度基准 就大地测量而言,采用平均海面作为水深测量的基准面,可以使水深与陆地高程得以统一。但在海图编制中,常采用一个低于平均海面的参考面作为深度基准面。 4.理论深度基准面(theoretical sea level datum) 1956年起,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在全国海洋测绘中,统一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作为深度基准面,同时也作为潮水位高度和潮汐预报水位的起算面。 根据199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海道测量规范》(GB12327-90)规定,原来作为海洋测绘深度基准面的理论深度基准面改名为理论最低潮面。同时规定,在计算理论最低潮面时,增加2个长周期分潮进行长周期改正,因此计算理论最低潮面的分潮从11个增加到13个。 5.海图基准面(chart datum) 即海图所载水深的起算面,又叫深度基准面。 定义1:海图及各种水深资料所载深度的起算面。 定义2:海图及港口航道图中水深的起算水平面。 水深测量通常在随时升降的水面上进行,因此不同时刻测量同一点的水深是不相同的,这个差数随各地的潮差大小而不同,在一些海域十分明显。为了修正测得水深中的潮高,必须确定一个起算面,把

高程与高程

高程与高程 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2009-04-21 11:24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 56黄海高程基准:+0.000 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 宁波-1.066 ?? 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

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 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 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

中国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例外部门例外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一.常用高程系统 (1) 1956黄海高程系统 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衡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从头计算黄海平衡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3)吴淞(口)高程系统 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

工程测量规范GB-(高程控制)

工程测量规范GB-(高程控 制)

作者: 日期: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条文说明--高程控制测量 4. 1 一般规定 4. 1 . 1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仍然沿用《93规范》的等级系列。 对于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适用的精度等级,《93规范》是按四等设计的,但未明确 表述它的地位。本次修订予以确定。 本次修订初步引入GPS拟合高程测量的概念和方法,现说明如下: 1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拟合高程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均有很大的进展。 2从工程测量的角度看,GPS高程测量应用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仅局限在拟合的方 法上,实质上是GPS平面控制测量的一个副产品。就其方法本身而言,可归纳为插值和拟合两类,但本次修订不严格区分它的数学含义,统称为“GPS拟合高程测量”。 3从统计资料看(表9),GPS拟合高程测量所达到的精度有高有低,不尽相同,本次修订将其定位在五等精度,比较适中安全。 4. 1 . 2区域高程控制测量首级网等级的确定,一般根据工程规模或控制面积、测图比例尺或用途及高程网的布设层次等因素综合考虑,本规范不作具体规定。 本次修订虽然在4. 1. 1条明确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GPS拟合高程测量的地位,但在应用上还应注意: 1四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网应由三等水准点起算(见条文4. 3. 2条注释)。 2 GPS拟合高程测量是基于区域水准测量成果,因此,其不能用于首级高程控制。 4. 1 . 3根据国测[1987]365号文规定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高程起算点是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 2604m。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及相应的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 289m,两系统相差-0. 0286m。对于一般地形测图来说可采用该差值直接换算。但对于高程控制测量,由于两种系统的差值并不是均匀的,其受施测路线所经 过地区的重力、气候、路线长度、仪器及测量误差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须进行具体联测确定 差值。 本条“高程系统”的含义不是大地测量中正常高系统、正高系统等意思。 假定高程系统宜慎用。 4. 1 . 4高程控制点数量及间距的规定,是根据历年来工程测量部门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便于使用且经济合理。 4. 2水准测量 4. 2 . 1关于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规范水准测量采用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精度系列与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相同。虽然这一系列对程 测量来讲并不一定恰当适宜,但从水准测量基本精度指标的协调统一出发,本规范未予变动。五等水准是因工程需要而对水准测量精度系列的补充,其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仍沿用《93 规范》的指标。 2本条所规定的附合水准路线长度,在按级布设时,其最低等级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3cm左右(已考虑起始数据误差影响)。 3本条中的附合或环线四等水准测量,工测部门都采用单程一次测量。实践证明是能达到规定精度的;因为四等水准与三等水准使用的仪器、视线长度、操作方法等基本相同,只 有单程和往返的区别;按此估算,四等水准单程观测是能达到规定精度指标的。 4关于山地水准测量的限差。

我国常见高程系统及转换关系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29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600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

水准点引测要求精编版

当盛、36脚湖站水准点设计要求 一、水准点设计与埋设 1、在当盛、36脚湖监测站()附近不同位置各设三个水准点,并作好编号。二个基本水准点为暗标水准点,一个校核水准点为明标水准点。相互间距离以300~500米为宜,且不在一直线上。 2、水准点标石选点及埋设应按照GB 12897-91相关规定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水准点(暗标水准点)由垫层、基座、标准盖及水准点封盖组成。垫层尺寸为700×700×200(mm),砼强度等级为C10,基座尺寸为上部截面300mm×300mm,下部截面400mm×400mm,高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标志盖尺寸200 mm×100mm,水准点砌筑维护坑上盖钢筋混凝土盖尺寸为900×900×450mm,壁厚100mm,见图1。

图1 基本水准点结构示意图 2)校核水准点(明标水准点)由垫层、基座、标志盖组成。垫层尺寸为700×700×200(mm),砼强度等级为C10,基座尺寸为上部截面300mm×300mm,下部截面400mm×400mm,高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标志盖尺寸200 mm×100mm,见图2 。

图2校核水准点剖面图 3)、每个水准石顶面的中央应嵌入一个圆球部主铜或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标志须安放正直,镶接牢固,其顶部应高出标石面1~2cm。 3、每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记,并按GB 12897-91附录A中的A2格式,填绘水准点之记。在选定水准线路线的过程中,须按附录A中的A1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须按附录A中的A3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 4、高程引测 1)基本水准点高程,应从不低于国家三等水准点按三等水准测量标准接测,据以引测的国家水准点,在复测或校测时,不宜更换。 2)从不低于国家三等水准点或基本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标准接测校核水准点、井口固定点、井口附近地面固定点高程。 3)水准基面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基点施工要求

一、基准点设置 1、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竖向位移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 个,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设置工作基点。高程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基准点须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深度的2 倍,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物上。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BM1、BM 2、BM3 三个基准点,为了测量方便,视现场情况设置基准点。可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等。 2、竖向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使用前,采用假定高程系统使用精密水准仪对三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三个基准点高程依据。 3、水平位移基准点布点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基坑变形区域以外,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4、水平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平面坐标数据以假定相对坐标系为依据,布设导线联测三个基准点,经平差后的坐标数据做为工程基准点平面已知数据。 二、监测点布置 1、基坑及支护结构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 个。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 个。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2)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 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制成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 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3)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10%,且不应少于3 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 部位。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 算关系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 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各水准高程起算基准面关系

各水准高程起算基准面关系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4)吴凇(口)高程系统 该高程系统比较混乱,不同地区采用数值不一,如采用,需要仔细核对。 宁波:“1985国家高程基准”注记点=“吴淞高程系统”注记点-1.87 嘉兴::“1985国家高程基准”注记点=“吴淞高程系统”注记点-1.828(?) (5)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 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 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理论深度基准面

海洋调查方法上定义:理论深度基准面是根据本站多年多年潮位资料算得理论上可能的最低水深作为理论深度基准面;而潮高基准面是相当于当地最低低潮面。 潮高基准面大多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但不同部门的潮位记录也可能会采用一些其他高程基准面作为潮高基准面,如公开发行的潮汐表中的潮高基准面一定是理论基面,但水文局内部整编的潮位记录的潮高基准面有可能是其他基面,如长江口区会存在85基面、吴淞基面(也有很多基准点)、理论基面,闽江口附近则有可能还会有罗星塔基面等。 大潮升,小潮升,平均海平面这些,潮信表,海图都是以理论深度基准面计,现在叫理论最低潮面 理论深度基准面与可能最低潮面是相差无几的,可以把他们当成一个概念来对待 深度基准面 目录

深度基准面 中文名称:深度基准面 英文名称:datum for sounding reduction 海图所载水深的起算面,又称海图基准面。水深测量通常在随时升降的水面上进行,因此不同时刻测量同一点的水深是不相同的,这个差数随各地的潮差大小而不同,在一些海域十分明显。为了修正测得水深中的潮高,必须确定一个起算面,把不同时刻测得的某点水深归算到这个面上,这个面就是深度基准面,深度基准面通常取在当地多年平均海面下深度为L 的位置。求算深度基准面的原则,是既要保证舰船航行安全,又要考虑航道利用率。由于各国求L值的方法有别,因此采用的深度基准面也不相同。 中国在1956年以后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即理论最低潮面)。 编辑本段发展 深度基准面 一、特大潮低潮面 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前,英海军制定采用特大潮低潮面,以后海关海务处承袭使用。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海军和美海军在引用海关海务处资料时,也使用特大潮低潮面。民国35年(1946年)英国出版的长江口1602号海图仍继续采用特大潮低潮面。 二、寻常大潮低潮面 宣统三年以前,上海开浚黄浦工程总局曾采用过寻常大潮低潮面为深度基准面,同时也作为黄浦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整治零点。在吴淞,寻常大潮低潮面高于特大潮低潮面0.61米,高于吴淞零点0.43米。 三、略最低低潮面 抗日战争以前,日海军已经采用略最低低潮面为深度基准面。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海军水路测量局在测量江阴至河口的长江河道图时,也采用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高程控制测量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高程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 GPS 拟合高程测量。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测量时,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 1~3km,了业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 lkm。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应有 3 个高程控制点。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i,DSl 型不应超过15″;DS3 型不应超过 20"。 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a 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 0.2″,三等不应超过 0.5″。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 0.15mm;对

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 0.10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 0.5mm。 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除满足 4.1.4 条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 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应符合附录 D 的规定。 埋设完成后,二、三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必要时还应设置指示桩。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2.4 的规定。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 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标尺点须设立木桩。 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 200m 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m 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2.6 的规定。

基准点埋设技术交底

埋桩技术要求 一、埋设加密控制桩的外观要求 1、控制桩选用不锈钢材料或者铜质标芯,表面加工成凸形球面状,中线十字丝应该清晰而且不能太粗以保证对中的精度。应统一定做。 2、控制桩点号应采用标准字模板刻注在混凝土上,混凝土上方标注项目名称+点号,(点号由分部区分如一分部第一个加密点可写成 QN1-001以此类推),下方标注XXXX测绘或XXXXXXXX文字”,字体统一为5CM高*4CM宽,仿宋体GB2312,字体应该美观、清晰。字体和点号刻注完采用红色油漆进行喷底。 3、混凝土台使用模板浇注,提前做好埋设所用的模板,提前选好位置并把底板浇筑好(注意底板与上部的接茬)。埋石在现场浇灌,先浇灌底部(70×70×30厘米),待基本凝固后再用模板浇灌上部,并插入铜质标心,保持标心垂直和半球露出混凝土。待顶部表面基本凝固后写上点名。表面应该人工抹面,大小为30cm*30cm的标准正方形,混凝土表面不宜太高或者太低,以高于周围地面2—5cm为宜。也可以采用先预制,后现场埋设,但是埋设时也必须采用现浇混凝土进行固定。 4、控制桩应高于混凝土表面5—10mm。 整个埋设过程如下图所示: 挖坑浇底 抹面点号刻注

200 1 00300450 300250450 1501 2 3 4 5 6 广大铁路埋设控制点参考图 二、埋设的技术要求 (一)、平面控制点 1、点位分布均匀,图形结构好,在特大桥两侧均匀布设,同时考虑在基础施工完成,桥墩起来后两侧不好通视,最好在桥梁一侧也埋设一个相互通视的控制点。 2、控制点在线路横向方向50—150米之间,沿线路纵向方向在300米以上,控制点至少能和相邻的一个控制点通视。 3、考虑GPS 观测的技术要求,桩点的视野开阔、对天通视良好(障碍物仰角大于15度);距离高压电线至少3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