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资料

合集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前言: (1)一. 水族服饰 (1)水族简介 (1)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服饰传说 (2)服饰风格 (2)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二.白族服饰 (5)白族简介 (5)白族服饰简介: (5)白族飘带 (6)白族童帽 (6)白族头巾 (6)白族绣鞋 (7)白族头饰 (7)1.男子头饰 (7)2.女子头饰 (8)三.仡佬族服饰 (9)仡佬族简介 (9)仡佬族服饰简介 (9)仡佬族女服 (9)仡佬族男服 (10)发型与佩戴 (10)仡佬族鞋袜 (11)仡佬族服饰发展 (11)四.苗族服饰 (12)苗族简介 (12)苗族服饰简介: (1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苗族男装特点 (14)苗族女装特点 (14)苗族的头饰: (15)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5)五.侗族服饰 (17)侗族简介 (17)侗族服饰简介 (17)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男子服饰特点 (18)侗族女子盛装 (19)头饰和银饰 (19)六. 布依族服饰 (20)布依族简介 (20)布依族服饰简介 (21)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1.龙图腾 (21)2.鱼图腾 (22)3.其他图腾 (23)布依族妇女服饰 (23)六. 彝族服饰 (24)彝族简介 (24)彝族服饰简介 (24)1.凉山型 (25)2.乌蒙山型 (26)3.红河型 (26)4.滇东南型 (27)服装特点 (27)女装: (27)男装 (28)八.土家族服饰 (29)土家族简介 (29)土家族服饰简介 (29)1. 形成阶段 (29)2 .发展阶段 (30)3. 演变阶段 (30)4. 创新阶段 (30)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2.图腾崇拜——白虎 (31)3.生殖崇拜——大蛇花 (31)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1)服饰的色彩 (32)服饰的特点 (32)小孩的服饰 (32)女子服饰 (32)男子服饰 (33)前言: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
刺绣
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精美,如苗族的龙凤刺绣、 侗族的云龙刺绣等,是手工艺品 中的珍品。
编织
贵州少数民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 久,如苗族的草编、瑶族的竹编 等,这些编织品实用美观,富有 民族特色。
04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与信仰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苗族
侗族
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 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民族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布依族三月三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布依族传 统的歌节,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 谈情说爱的时机。
03 贵州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工 艺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独具特色,如苗 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这些音乐 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如苗 族的龙舞、瑶族的猴鼓舞等,这些舞 蹈动作优美,内涵丰富,是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 等,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扩大 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推动民族文化 的创新发展。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 合作,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元素,丰富 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02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刺绣精美 而著称,其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图 案和花纹,寓意着苗族的历史和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

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

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

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

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

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

“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

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

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

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

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

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

“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

贵州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各自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文化。

本文将对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进行介绍。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省份之一,其中包括苗、侗、仡佬、瑶、黎、傣、布依、毛南、水、羌等10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拥有较为完整文字系统的民族之一。

苗文是苗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它起源于汉字,经过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的苗文。

苗文的特点是有声调符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侗族是贵州省的另一大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侗文。

侗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以方块和直线为基本构成元素,有一定的象形意义。

侗文的使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仡佬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使用仡佬文作为交流工具。

仡佬文是一种音节文字,以字母和符号构成,符号表示发音。

仡佬文的使用主要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方面。

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瑶文是瑶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它起源于汉字,经过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字形式。

瑶文的特点是符号简洁明了,有一定的象形性。

黎族是贵州省的较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黎文是黎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它是一种开元音节文字,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除了以上几个少数民族,贵州省还有傣族、布依族、毛南族、水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也都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字系统。

这些语言文字多以汉字为基础,发展演变出适应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字形式。

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十分丰富多样,反映了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语言文字是贵州省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些语言文字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贵州省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布依族的介绍

布依族的介绍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等18个民族。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贵州各地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

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

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

在贵州仡佬族中流传这样一则神话,说谷种是狗随仡佬族祖先到天上去取谷种,由于祖先的被天神扣押,狗不得已,只有用自己的尾巴悄悄把谷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谷种种植。

“吃新节”是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为主要特征的节日,主要通过祈神、娱神,来达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瑶族盘王节“盘王节”是一个祭祀性节日,以“还盘王愿”和“度戒”为主要内容。

“还盘王愿”是祭祀盘王,祈祷盘王的庇佑:“度戒”是瑶族男子举行的一个成人洗礼仪式(有的地方包括妇女)。

“盘王节”主要在信奉盘王自称“尤勉”的“盘瑶”的流传,以贵州榕江塔石地区的瑶族“盘王节”规模较大,有4000余人。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布依族六月六每年农历“六月六”,布依族的中老年妇女把家里用过的衣笼垫被等物,全部挑到河边、塘边、沟边等清流水之处洗净和沐浴,因为这天是龙的洗澡日,将龙洗过澡的水来洗各种污物和人身上的污垢,可避邪安康。

晚上,中老年男女歌师歌手聚集于寨中,举行对歌赛活动,一唱一喝,一起一落,大显身手,歌声不断,每每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气氛热烈,蔚为壮观。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苗年节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

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汉语言文学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王丽艳余成林摘要:贵州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本文集中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概况,分析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以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情况。

关键词:贵州语言方言文字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

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贵州共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

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壮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等民族语言保留完好。

回族、白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满族、羌族等民族语言已失传或只有少数老年人能懂一些。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苗族、瑶族、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

二、贵州少数民族语言1.苗族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本民族不断迁徙等原因,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及分布情况十分复杂。

苗语分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三大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鼻冠音声母的类型。

西部方言内部的差别很明显,因而内部又分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内部差异不像西部方言那么明显,所以只分方言——土语两级。

东部方言有两种土语:东部土语在贵州省境内没有分布;西部土语分布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铜仁市的部分苗族村寨。

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与之邻近的地区,清镇、平坝、镇宁、关岭、兴仁、安龙、贞丰、望谟、册亨等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也有分布。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而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省份,更是承载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一、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贵州省是中国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涵盖了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如苗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二、苗族文化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代表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大踏歌”最为著名,该舞蹈动作矫健、热情洋溢,充满力量感和美感。

此外,苗族还有丰富的婚礼和节日文化,如“跳花节”和“顶笼节”。

三、侗族文化侗族也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文化独特而丰富。

侗族的音乐文化尤为著名,他们以“侗族大歌”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歌曲结合了歌曲、舞蹈和表演,通过唱歌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和价值观。

此外,侗族还有深厚的手工艺和民间传统医药文化。

四、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服饰等。

仡佬族的舞蹈形式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鼓舞”,这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鼓乐舞蹈,既热情又活力四溢。

仡佬族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乐器,如三弦和口弦等。

五、布依族文化布依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山地少数民族社会的特点。

布依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享水节”和“刨糍粑”。

此外,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们以花纹、彩绘和雕刻等手法装饰房屋,展示了民族特色和艺术技巧。

六、瑶族文化瑶族是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代表了石漠化地区的特点。

瑶族的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瑶族特色,如“瑶族花儿”和“瑶族锣鼓”。

瑶族还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他们运用自然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药物疗法,保护和传承了独特的民族医药知识。

侗族文化资料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 文化概述
一、概况
几组数据
主要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 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 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 后来陆续迁入藏、维吾尔等民族,约有49个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 民族人口中,苗族429.99万,布依族279.82万,侗族 162.86万。
C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逐步 把处于化外之地的贵州少数 民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
二、贵州少数 民族服饰文化
苗族
1
2
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 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穿在身 上的史诗”。
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 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 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3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 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 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三色扣边带,
红黄黑底色,
彝族
间色大摆裙.
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 衣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 “百节鞋”。腰系绣花短围腰, 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白族
分布在贵州的从江、榕江、天柱、锦屏等一带。喜欢挂金戴银, 人人有首饰。首饰多种多样、五光十色。
侗族
布依族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 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 (或大襟长衣)和长裤。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 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 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带 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 饰物。
彝族婚礼组图
苗族传统节日 较多,有苗年、 四月八、龙
祭萨 花炮节 姑娘节 赶社 花 炮 斗节 牛 节 播种节 尝新节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收集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收集

贵州印象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难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

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为交际工具。

全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

各族语言内部在语音、词汇上也有小的差异,从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语言里又分为若干方言和土语,其中尤以苗语的方言土语最多,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为若干次方言和土语;瑶语有优勉、斗睦、巴哼3种方言;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种土语;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水语有阳安、潘洞和三洞三种土语;仡佬语有4种方言。

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

水族文字是一种从右向左书写的单音节方块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写或反写的汉字,故又有“反书”之称。

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国传教士和当地苗族人根据苗语西部方言的发音特点研制出的一种拼音文字,俗称“老苗文”。

以上几种文字由于文字本身并不完善,加上它们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数巫师、教徒之中,在民间没有真正推广使用。

解放后,政府分别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并在这几个民族的聚居区内试行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试行工作一度终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试行工作恢复。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对贵州实验推行的苗文(黔东方言)、布依文、侗文进行论证验收,认为已具备正式推行的条件。

199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调查组的意见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向国务院呈文要求正式批准上述三种文字。

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包括苗族芦笙、布依族六月六、侗族大歌、土家族摆手节彝族彝文献、仡佬族吃新节、水族水书、回族清真寺、白族团圆节、壮族壮年、瑶族药浴、畲族粑槽舞、毛南族猴鼓舞、仫佬族仫佬年、满族花塚及羌族羌年;这17张精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将成为贵州今后对外宣传、推介及经贸活动的首选优势文化品牌及专利形象标识。

乡土资源 贵州民族分类

乡土资源  贵州民族分类

贵州民族分类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全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个为一类,汉族为另一大类。

以下主要对少数民族进行分类。

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仡佬、羌、满、等17个。

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苗族: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布依族: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侗族:黔东南土家族:印江水族:三都、荔波彝族:黔西北根据各地区具有的民族不同,可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服饰、忌讳、祭祀、语言、主食、节日、符号和象征等等。

如服饰:苗族:妇女服饰仅在贵州境内就有上百种,总的说来是于朴素之中追求华丽重彩,以刺绣、挑花、蜡染为主要工艺,佩戴贵重银饰后显得富丽堂皇。

男子畜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

(苗族服饰一)(苗族服饰二)布依族:女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多穿短襟长裤,配有栏干花纹装饰,也有穿裙的。

喜欢蜡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

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

包头帕,盘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

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

(布依族服饰一)(布依族服饰二)侗族:分南北部服饰,南部服饰接近古代,妇女穿裙束髻绑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长裤。

(侗族服饰)土家族:妇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头。

(土家族服饰)水族:妇女着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

(水族服饰)彝族:服饰与四川凉山彝族的服饰不同,和云南彝族的服饰近似:着长袍,缠包头,颜色重青黑,有绣花装饰。

(彝族服饰一)(彝族服饰二)如忌讳:彝族忌讳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

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贵州省情之侗族

贵州省情之侗族
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 多用于节日。
• 民族建筑: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
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 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 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侗寨鼓楼,鼓楼 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 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 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 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 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 贵州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占全省总人口36。11%,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 民族依次为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 族(83万人)(2010年)。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 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 5%。还有253个民族乡。
族 布依族
侗族
苗族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汉语言文学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王丽艳余成林摘要:贵州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本文集中介绍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概况,分析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以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情况。

关键词:贵州语言方言文字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内陆山区省份。

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贵州共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

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壮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等民族语言保留完好。

回族、白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满族、羌族等民族语言已失传或只有少数老年人能懂一些。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苗族、瑶族、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

二、贵州少数民族语言1.苗族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本民族不断迁徙等原因,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及分布情况十分复杂。

苗语分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三大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鼻冠音声母的类型。

西部方言内部的差别很明显,因而内部又分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内部差异不像西部方言那么明显,所以只分方言——土语两级。

东部方言有两种土语:东部土语在贵州省境内没有分布;西部土语分布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铜仁市的部分苗族村寨。

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与之邻近的地区,清镇、平坝、镇宁、关岭、兴仁、安龙、贞丰、望谟、册亨等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也有分布。

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苗族概况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一)源流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位于云南、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的交汇处,是中国山地区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贵州特色历史文化的一些介绍:1. 侗族文化贵州是侗族聚居地,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侗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

侗族文化是贵州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包括侗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还经常用于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

2. 风景名胜区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包括黔东南三江侗族风景名胜区、贵州荔波天生桥、九龙洞风景区、贵阳花溪公园等。

这些景观体现了贵州省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并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3. 历史遗迹贵州省还拥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贵州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历史遗迹包括黄果树瀑布、陵水古城、纳雍龙宫、贵城古城等。

这些遗迹记录了贵州省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贵州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4. 资源优势贵州省还有许多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包括贵州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有色金属产区和农产品产区,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

这些资源为贵州省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5. 传统文化贵州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这个文化系统包括贵州省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宗教和美食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包括歌舞、戏曲、民俗、民居、传统手工艺和饮食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是贵州省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一、族源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

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开拓发展成为雄据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

在黄河上游姬水以黄帝为首的另一部落,不断向黄河下游发展,与“九黎”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大战之后九黎败北,蚩尤被杀,势力大衰,九黎部落的相当大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徙。

尧、舜、禹时期,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

当时,聚居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经过禹的征伐,“三苗”集团的势力被彻底削弱,部落联盟被分化瓦解,使大部分族人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人山林沼泽,开始向西北和西南山区迁徙。

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亦称“荆楚”)。

“南蛮”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

到西周中叶,“荆蛮”已成为周朝南方的劲敌。

故从昭王开始,对“荆蛮”多次进行“征伐”,“荆蛮”的势力受到削弱。

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问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二、族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

尧、舜时期,以武力将“三苗”中的驩兜部落赶往南方,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

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

那时,周人除以“荆蛮”称呼建立了国家的楚人外,对一般的苗族先民则以“髳”或“髦”等称之。

汉代以后,除荆襄、江淮尚有一部分苗族分布外,大部分苗族都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

在“武陵蛮”内,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溇中蛮”等若干称呼。

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

白色中国风苗族侗族介绍

白色中国风苗族侗族介绍


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
动物图案。
◎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
◎制成各种图案的银花片常缀在袖、 肩两个部位。
银花 片
(飘带裙)花飘带 飘带裙:西江苗族的飘带裙是由24条都
带5种色彩(黑、绿、蓝、黄、红)的花彩 带其飘带笼裙系而成,“24”代表苗族的24 个节气,而“5”代表 了苗族先民进行过五 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经过了长江、黄河、 淮河、汾河、渭河。
这些房屋,与周围林木幽深的环境天然般和谐,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艰 险人生的从容和节约使用土地的观念和智慧;它凝固了几千年苗民生活历程 的史诗,又保存和积淀了几千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艺术,传达了苗族文化中的 审美追求,被建筑学家誉为“民间建筑的魂宝”。
其中以吊脚木楼、水上粮仓和风雨桥为代表。
吊脚木楼
水上粮仓
西江苗族女子便装
绣工艺术
苗族的服饰上运用各种绣法绣有不同的图案,通常有平挑绣、缠绣等。
平 绣

缠绣

追求光明的喧泄 张扬美丽的潇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银 梳 子
银项圈
银排圈






银围腰
银衣花(银花片)
险绝人生的从容 凝固史诗的瑰宝
苗族先民迁徙过来后,继承先人的居安与美观理念,根据所处的环境,将 祖先的造房艺术发扬光大,构成了特别诱人的景观。
其余分布在毕节、铜仁、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 贵阳市等,因此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雷山西江苗族
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远古时居于中原一带的苗族先民被迫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 迁徙,其中的第三、四、五次大迁徙后聚居的中心地在贵州的东南部,其中以雷 公山地区为主要的聚居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

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1.苗族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

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

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忌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布依族分布: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其余分布在黔东南、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及云南的罗平等地。

语言: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多神。

服饰: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

一般男子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女子穿大襟衣、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蜡染的花纹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精致典雅,深受人们喜爱。

饮食:布依族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其他糯米食品也很丰富。

如正月里的枕头粽、端阳节的三角粽、六月六的米团子、七月半的搭连粑等,都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不可缺少的礼物。

布依族人还喜欢吃酸菜。

味道独特的黔南独山盐酸菜,在清代就是贡品民居: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

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

节日: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其他特色:布依族地区盛产名茶,都匀毛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优等奖。

在布依族人制作的茶叶中,味道别具一格的是姑娘茶。

此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3.侗族分布: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1958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服饰: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

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饮食: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

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

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民居: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

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一般村子边还会建有风雨桥,也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

节日: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歌舞: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

禁忌:春耕必须选择属“土”的日子;雷劈过的树不能用来盖房;出殡时,路途中棺材不能触地,要小心抬到墓地;殉葬品忌用铜器和铁器;为祭女性神“萨”,修建“萨坛”期间,全寨吃斋,禁止生人进寨等。

4.水族分布:主要分布在黔南州和黔东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接近全国水族总人口的半数。

语言: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水族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

信仰: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水族以鱼为吉祥物,崇拜巨石、大树。

服饰:水族服装多为青、蓝色。

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妇女穿蓝色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色花腰带,节日穿裙子,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饰品。

水族妇女擅长制作一种叫做“反结”的绣品,她们用白马尾缠上白丝线绣成各种精美图案,工艺繁杂精细。

饮食: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民居: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瓦片覆盖。

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平房一般为三间,两侧为卧室及灶房。

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禁忌:水族人长辈称呼晚辈时,习惯用“小妹”来称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称为“小妹”。

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说“泥巴脑壳”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水语的意思是“草包、脓包”,带有侮辱性;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翘二郎腿。

到水族地区,禁止触摸、攀爬或砍伐他们所崇拜的巨石、大树。

春节前或者平时村寨中发生不好的征兆时,水族都要举行扫寨活动。

届时村民用树枝封寨门,在寨门上打草标,以示禁止外人进寨,禁期1天。

水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在门上打草标,3天之内谢外人进入。

5.仡佬族分布:主要聚居在贵州省西北部及西部地区的遵义、仁怀、安顺、镇宁等市县。

语言:仡佬族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通用汉文。

信仰: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有的也信奉佛教。

服饰:男女都穿筒裙(男裙短,女裙长),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

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饮食: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

民居: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

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节日: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

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

歌舞: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

其他特色: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

禁忌:仡佬族在生活、生产中有一定的禁忌。

如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岁首忌扫地、挑水、骑马、犁田以及倒污水在门口;过年节的时候,不能吵架、不能打碎东西、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等。

另外,广西隆林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台”上不允许乱放杂物,尤其忌讳放辣椒;麻栗坡等地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龛后,不允许住人等。

6.彝族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语言: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

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影响。

服饰:彝族服饰古朴、独特。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

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

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饮食: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

彝族人喜欢饮酒、吃“坨坨肉”。

饮酒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依次轮流喝,这叫喝“转转酒”;逢年过节,彝族姑娘还会抱出一坛酒,插上几根麦秆放在家门口的路边上,供来往过客饮用,这叫喝“秆秆酒”。

这两种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民居:彝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土掌房”。

这种“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土坯砌墙,形成平台屋顶。

平台屋顶滴水不漏,又可以晾晒谷物。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隆重的火把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