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孔子的智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修养重在自身。晋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饮酒》),正是对“里仁为美”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人的真正的聪明睿智表现在“里仁”“处仁”——自处于仁道之中,
追求仁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仁,里仁为什么美,如何求仁学仁呢?
1、何谓“仁” ?
“仁”字,是孔子学说或曰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孟儒家思想体系中 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饶宗颐先生是当世当之 无愧的有大智慧的人,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大智 慧之士当然更多,像先 秦时期的诸子就都是有 大智慧的人。我们在这 里侧重谈一谈孔子的智 慧,主要是谈谈自己学 习《论语》的体会。
主要结合《论语》的学习,侧重谈两个问题:
一、里仁为美
二、孔颜乐处
一、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 第一辆车碾过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 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 对2 米外的小 悦悦视若无睹。 第五个人, 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所谓“爱人”,就是用爱来处理人际关系。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除自己外,还有
他人的存在,他人与自己相对而言的。自己是人,他人也是人,同属一个类,具有同 样的性质、要求、愿望、尊严,因此,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爱护。所以,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友爱他人、亲爱他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应该具 备的道德精神。
中超脱出来,使人生境界上升到宇宙天地之中。饶公就是这样,他摆脱 了一切人为的羁绊,飘然出尘,独与天地相往来。饶公有两句传诵甚广 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偶作示诸生》其二),这两 句充分表明他已从人生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充 分表明他人格的自在、自足、充盈、独立,显现出一种高远不凡的气象。 这两句充分表明饶公之“养心”功夫已抵达超迈高旷之境——已从人生 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在、自足、充盈、独立, 显现出一种高远不凡的人格气象。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之养成,主 要就在于他渊博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谓知者乐,仁者寿,我们觉得一个 有智慧的人,道德修养高的人,是会长寿的。饶公今年97岁高龄了,但 身体依然健朗,这与他的高华超妙的学养与智慧是相关的。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有两种解释:
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 居住于仁道之中,或居于仁的境界之中。
但第二种理解具有更宽泛的象征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求人们要能始终居于仁道之中,
处于仁的境界中。由此理解,则“里仁为美”意思是说,一个人若能以 仁为自己人生修养的处所,达到了仁的境界,这就是最美的。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没有停步;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 动作。……
在广州,曾有上万市民悼念小悦悦,并参与“拒绝冷漠唤醒真爱”为主 题的活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媒体也一直在用“冷漠”这个词来谴 责18名路人,谴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
在这里,我们要想一想,这些路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这么自私、这么 麻木、这么冷漠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心不古, 不仁不义!要挽回世道人心,就一定要寻找古典的智慧——培养仁爱
精神。
孔子不仅讲“爱人”,而且还提出要“泛爱众”: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里仁为美和孔颜乐处 ——略谈孔子的智慧
广东国学学会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赵松元
导言:以经典的智慧养心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养生健身的问题。 但养生必须养心。我们还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调节心态, 养生还必得养心,甚至养心胜过养生。 所谓养心,主要是指积极建构自足的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空 间,来养护心灵,安顿心灵。这需要自我体悟,更需要读 书、学习,使自身具有良好的学养,学养一高,智慧自高, 人生境界也自然会高。
饶宗颐教授的启示
饶宗颐先生:当世国学修养最为深厚、最有大智 慧、人生境界优入圣域之士。
饶宗颐先生与施议对在谈到王国维人生境界问题 时,曾经论及王国维的困顿和局限,并就如何建 构精神空间安顿心灵的问题发表过一段高论:
饶宗颐与施议对在谈到王国维人生境 界问题时,曾经论及王国维的困顿和 局限,并就如何建构精神空间安顿心 灵的问题发表过一段高论:
然而,这种道德精神在当代社会已受到严重消解——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 之所以出现,就是这种道德精神流失的结果。
关于“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 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 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 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 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 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 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10月21日零时 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 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 监控记录,当然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 陈姨并不知道,她是第19个路人,前18个,或是视而不见, 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
王国维不知道安顿自己,这是学问修 养的限制。王国维“做人、做学问、 乃至论词、填词,都只能局限于人间, 即专论人间,困在人间,永远未能打 开心中之死结”,关键在于王国维的 学问修养中,少了两藏——“释藏” 和“道藏”,而且王国维“只到过日 本,未到西洋,未曾走入西方大教堂, 不知道宗教的伟大”。
也就是说,有了释道二藏的智慧,有了宗教的精神底蕴,才可从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