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1.2.植被
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森林植被主要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和大果圆柏、祁连圆柏。

三江源的森林处于我国森林分布的上限。

川西云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森林。

灌丛植被与高寒草甸成复合分布,构成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植被有山生柳、积石山柳、金露梅、杜鹃、箭叶锦鸡儿、高山绣线菊、鲜卑花、沙棘等。

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天然草场,高山草甸植被以小蒿草、藏蒿草、矮蒿草、异叶针茅等种群为优势,种类成分较为丰富,分布广,面积大,但区系成分简单。

高寒草原以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为主,植被稀疏,覆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结构简单。

垫状植被分布在山地高寒草甸带以上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之间,一般呈块状分布或狭带状分布,常见的种类有垫状点地梅、蚤缀、虎耳草、风毛菊以及垫状驼绒藜和葶苈等。

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主要以风毛菊、葶苈、桂竹、蚤缀、囊种草等为主。

沼泽植被则主要分布于源头地区,一般形成藏蒿草、苔草为主的草甸化沼泽以及以杉藻类为建种群的单优群落,偶尔有极少数伴生种类。

在东部山地由于高差大,山体上下水热条件不同,垂直带谱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河谷草
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植被。

植被类型虽复杂多样,但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种群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

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景观。

2.三江源地区的草原分布现状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江源广泛分布着林下草场、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本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低温高寒,形成了高寒低氧的自然特性,啓后夏凉冬寒,冬春风大雪多,热量条件很差。

寒冷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发育了草甸和沼泽,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据1990年资料统计,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场面积达2124.6万hm2,占全省草场面积的55.1%,其中可利用草场1772.6万hm2,占全省的52.7%。

草场类型大多以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为主,牧草生长低矮而茂盛,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耐牧性强。

全区可利用草场中,优等草场占37.1%,中等草场占4.5%,是青海畜牧业发展中草场潜力优势最大的地区。

表1 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统计表
单位:亩名称保护区面积草地总面积可利用草地面积牲畜数量唐古拉乡587.3 121.17 114.51 8.44 曲麻莱县388.1 248.37 220.72 89.41 治多县357.6 218.4 190.84 89.13 玉树县156.7 127.88 117.5 116.2 称多县147.4 140.26 123.87 67.67 囊谦县122.3 96.21 83.72 99.06 杂多县358.1 250.22 217.31 91.86 玛多县264.9 245.97 224.35 56.12 玛沁县133.1 96.02 89.85 124.4 达日县146.3 148.25 140.63 117.4 甘德县71.2 61.16 56.7 103.6 久治县71 71.94 66.39 111.8 河南县71.1 63.01 58.8 163.2 泽库县64.6 61.97 60.41 155.9 同德县47.6 44.21 42.9 105.6 兴海县116.6 68.71 66.39 115.5 合计3181.4 2112.37 1919.78 1726 天然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最重要。

此类草场中的大部分类型,如分布于滩地、山坡的小蒿草组、矮蒿草组,分布于山顶的苔草组、禾叶蒿草组等都是最优良的牧场,具有
牧草种类多,草质柔嫩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利用方便的特点。

此类草场在放牧利用上都有负担过重,呈退化演替的现象。

尤其是滩地、山地阳坡的几种类型,优良牧草因放牧采食过重而得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息、繁衍,从多度、盖度、高度、产量等各方面大幅度下降。

而杂毒草却乘势大量繁生,加之高原鼠兔的破坏,量变引起质变,形成杂毒草为优势种的杂草草场组,即群众俗称的“黑土滩”。

因此,对高寒草甸类草场,应以合理利用为前提,如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加强对山顶、阴山的利用,封滩育草等。

对已退化成黑土滩的地段,在灭治鼠害的基础上,采用封育、松耙、补播,知道翻耕播种进行治本改良,促使其尽快恢复。

沼泽类草场的主要牧草藏蒿草、海韭菜、金莲花、驴蹄草等在夏季营养价值高,草质柔嫩,水分充足,能提高牦牛的产乳量和含脂率,是牦牛良好的夏季牧场。

沼泽草场常作为冬春抓“膘”、抗灾渡春,接羔育幼草场。

沼泽草场产草量高,可以作为割草基地,但不宜做牧场;且因通气透水不良,多病虫和微生物,易引起牲畜疾病。

灌丛类草场中以金露梅灌丛在畜牧业生产上意义最大,它分布于坡度较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及坡麓滩地,水湿条件较好,利用率较高,是冬季草场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其他高山柳灌丛、密枝杜鹃灌丛,因灌丛高大、茂密,影响放牧利用和牛毛绒的产量,只能做夏季辅助草场。

尤其是密枝杜鹃灌丛因分布在陡峭山坡,灌木过密,灌丛下草本稀少,苔藓覆盖度大,利用价值更大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不能利用。

普遍存在着季节草场不平衡的状况,冬春草场面积一般和夏秋面积相等,有些地方,夏秋草场的面积反而更大,但冬春草场放牧天数一般却长达210~220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58.9%。

而且冬春季节天寒地冻,牧草枯黄,只有消耗而无再生,营养成分也不断下降,蛋白质减少,粗纤维增多,一些优良的杂类牧草如珠芽蓼、风毛菊等干枯后被风吹走,牧草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当大的损失。

因此冬春草场上一般都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过牧超载现象较普遍。

夏季草场上情况较好,放牧天数仅145~155天,占全年放牧天数的41.1%。

而且夏秋季节牧草生长旺盛,生产能力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所以夏秋草场一般不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

有的乡夏秋草场牧草剩余较多,载畜潜力还较大。

小蒿草草场由于植株低矮,地势开阔,地处向阳的坡麓和滩地,是鼠类活动的好地方,特别是高原鼠兔适宜在这样的草场上打洞做穴,繁衍生息,造成地表洞穴纵横,降低草场的初级生产能力。

据报道每个鼠兔每年食青草5. 47kg,据调查退化了的小蒿草草场平均每亩有鼠兔10.3只,鼠兔危害是造成此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放牧过度,由于帐房多居住于避风向阳的滩地和坡麓地带,年复一年,从不变换,一住就是7~8个月,牲畜在牧前牧
后都在帐房周围啃食、践踏,加之放牧半径有限,使滩地及圈窝子附近的草场退化,山顶部的牧草又利用不充分,造成牧草浪费。

过度放牧的另一种表现是长期超载,草场的放牧强度增加,扼杀了牧草的生机,导致了草场退化。

三为水蚀、风蚀、冻融剥离,使草皮滑塌,表土吹失,岩石裸露,促使草场退化。

第四是草场本身的自然演替,造成的草场退化。

牧区地广人稀,劳力紧张,人工草场的建设必须依靠机械化。

在目前包畜到户的情况下,应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联户机械化种草,在无条件的地区,开展家庭圈窝地种草。

同时,县农机部门在农机驾驶员、修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具供应方面做好工作。

人工草场的收、贮、用,也是当前较突出的问题。

目前人工草地收割多采用人工镰刀收割或待黄后放牧,缺乏小型轻便的收获机具以保证适时、大量地收割牧草及种子。

同时收获后牧草的贮存,也应进一步探索。

按牧草生长情况以8月底、9月初收割为佳,但此时正是雨季,晒制青干草和贮存都有困难,一旦发霉变质就会前功尽弃。

目前人工草地大都建在乡驻地附近,由乡经营,对畜牧业生产作用不大,建议大力推广圈窝地种草。

这样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

在人工草场建设中,要涉及许多草原科学的基础理论。

目前,广大牧民文化素质低,草原技术力量不足。

全县仅有一个工作站,且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人工草地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各乡更无草原科研人员,致使草原科研与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脱节。

建议在充实县草原站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搞好各乡草原科技的普及工作。

3.三江源地区的森林分布现状
3.1.三江源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囊谦县森林资源最多,有天然林82954hm2,灌木林179053 hm2,玉树县、班玛县和玛沁县资源也很丰富;而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唐古拉乡、称多县、玛多县、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却没有乔木森林。

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具体情况详见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统计表(表2)。

近年来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使林分质量降低,面积减少。

3.2.林分质量降低
林木的自然枯损,主要发生在各原始林区的成过熟林分中。

玉树林区的川西云杉林,枯立木蓄积量占活立木蓄积量的5%~6%,严重的林分则占12%以上;活立木中的腐朽材积占立木蓄积量的17.7%。

近期天然林区林分的自然枯损率平均为0.33%,每年有10万m3的立木蓄积量在自然消失。

林木枯损率最高的是玉树林区。

按树种组来看,枯损率最高的是山杨,其次是桦树。

如隆务河的兰采林区,部分山杨林过于密集,每公顷近万株,自然枯死的林木
表2 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统计表
名称保护区面积
其中林业用地
总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林地
合计天然林人工林合计宜林荒山采伐迹地火烧迹地
合计31814000 3820771.1 222056.1 221163.7 892.4 49188 873897 332 106 2685102 2679593 1059 4443 唐古拉乡58730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曲麻莱县3881000 491206 15473 15473 0 1263 6268 2 0 468200 468200 0 0 治多县3576000 57743 2095 2095 0 0 3910 0 0 51738 51738 0 0 玉树县1567000 584043 35578 35368 210 6301 165391 13 14 376746 376606 0 140 称多县1474000 315180 8 0 8 0 38537 95 0 276540 276540 0 0 囊谦县1223000 277835 82972 82954 18 12354 179053 30 4 3422 762 143 2517 杂多县3581000 58536 4001 4001 0 1735 6768 0 0 46032 46032 0 0 玛多县2649000 154753 0 0 0 0 2223 0 0 152530 152523 0 0 玛沁县1331000 233116 24056 23986 70 9155 50647 0 6 149252 149010 0 242 达日县1463000 253405 0 0 0 0 825 0 0 252580 252580 0 0 甘德县712000 126258 0 0 0 0 25782 0 0 100476 100476 0 0 久治县871000 232378 0 0 0 0 96295 0 0 136083 136083 0 0 班玛县614000 327402.1 27586.1 27487.9 98.2 4477 160993 13 15 134318 132183 899 1236 河南县711000 132145 1748 1748 0 562 31349 0 0 98486 98486 0 0 泽库县646000 166459 7204 7204 0 1172 31318 0 31 126734 126433 17 284 同德县476000 186729 10999 10924 75 5133 36513 100 34 133950 133950 0 0 兴海县1166000 223583 10336 9923 413 7036 38115 79 2 178015 177991 0 24
6/10
占总株数的25%以上。

在山体中上部大叶型杜鹃、山生柳等高寒灌丛中生长的糙皮桦,自然枯损现象也较多见。

在森林资源比较集中的江群、中铁、麦秀等原始林区,20世纪50年代起进行森林主伐,为国家提供了30多万m³的地方用材。

以后除麦秀林区仍保持一定数量的主伐外,其他林区在60年代初即转向以营林为主的森林经营工作。

从60年代中期开发的玛可河林区,20多年来,平均每年生产商品材3万多m³。

为了解决部分地方用材,地处边远的玉树林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采伐利用;次生林区从60年代初相继开展了以经营为目的的抚育采伐,每年生产抚育材2万多m³。

木材生产(包括抚育采伐)的规模虽不大,但是采伐面积广,即使是玛可河、多可河林区,也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采伐利用,据各林区木材实际生产数字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35年中,共取得木材200多万m³,其中主伐150多万m³,抚育间伐约50万多m³。

实际森林资源消耗的立木蓄积量为400多万m³。

其中原始林区占78%,次生林区占22%。

消耗的树种以云杉为主,占91%,其他桦、杨、圆柏等占9%。

计划外用材是森林资源消耗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包括修建房屋和牲畜棚圈,制作家具和农牧业生产用具、耕作烧灰和生活用烧柴中的成材等。

1976年以前用木材烧野灰的现象比较普遍,平均每亩地有二三个灰堆,约需烧柴40~50kg。

其中直径10cm以上、长度1m以上的可用材占40%左右。

另外,群众生活、取暖所用烧柴数量,平均每户每天达20kg以上,而且40%又是乔木树种的枝干。

在这些枝干中,可用材又占15%~20%。

1960年,驻军某部在兴海县中铁林区砍伐木材近万立方米,后来大部分没有运出,长期露天堆放于林区,造成腐烂。

同时,各林区在修筑林区公路时也消耗了相当一部分立木资源。

据典型调查材料推算,近35年来,群众计划外用材和其他原因砍伐的林木,合计消耗立木资源相当于国家计划内采伐量的一半左右。

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可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生活用火不慎等原因,中小型森林火灾共发生340余次,烧毁立木蓄积量近50万m³。

其中仅囊谦县白扎林区在1960年、1962年和1971年发生过3次火灾,玉树藏族自治州江西林区1969年、1985年发生过2次火灾,一共烧毁立木蓄积量22.7万m³。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不仅影响森林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常使林木腐朽和死亡。

如1969~1970年隆务河的麦秀林区发生虫害,引起云杉林成片死亡200hm2。

在消耗的700多万m³的立木资源中,云杉属树种最多,为600万m³,占总消耗量的80%以上;与同期云杉有林地生长量500万m³相比,减少云杉立木蓄积量约100万m³。

同时,云杉属的有林地蓄积在有林地蓄积组成中,也有解放初期的70%下降到目前的60%。

其下降的主要林区是:玛可河林区下降30.7万m³,麦秀林区也有下降。

原始林区长期择优采伐,大径级木材显著减少,尤其是经过多次择优的林地,留下的是“老、弱、残”等劣势木,使森林的防护效益大大减弱。

另外,一些林区以取材为主的指导思想,在中龄林取好材,砍针叶树多,造成针叶林减少,阔叶林增多,使针阔混交林分中的树种比例失调;而真正需要加强经营管理的中幼龄林,却得不到及时的抚育改造,卫生状况差,影响林木生长。

林分质量降低,防护能力减弱。

3.3.森林面积少
据统计,35年来森林火灾共烧毁乔木有林地和疏林地8600余hm2,主要发生在玉树林区。

森林采伐以粗放择伐作业为主,择伐强度普遍很高。

如麦秀林区的部分林分已进行过两次择伐;在麦秀、江西和玛可河等林区还做过皆伐实验,但面积不大。

35年来,全省共采伐4.8万余hm2,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林地经强度择伐后将为疏林地。

皆伐面积仅占采伐总面积的4%~6%。

农垦、放牧,毁林造田较为普遍。

有的林缘较为平坦的灌丛地和部分疏林地被垦为农田,有的农田已经深入林间空地。

据统计,在毁林面积中,灌木丛和灌丛地占80%,有林地及疏林地占20%。

1959~1962年,乱砍滥伐,海东地区靠近居民点的杨、桦林被砍伐得较多。

兴海县大河坝地区的圆柏林因长期无人认真管护,林木面积逐年缩小。

修筑林区公路:目前正在修筑的同德至大武的公路,中间穿越同德县河北林区,致使圆柏林被砍伐。

此外,各林区自行修筑的林间便道亦占用了一部分林地。

4.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
根据1981~2001年三江源地区相关的数据,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以下降态势为主,下降面积占总面积的18.92%,植被指数有13.99%的区域增加,下降︰增加=1.35︰1;而67.09%区域植被指数处于稳定状态。

源区植被指数下降区域显零星和片状分布,以轻微下降为主,片状下降区域有黄河源区、长江源的格拉丹东山区、当曲下游至沱沱河北部;显著下降主要发生在黄河源扎陵湖北部、鄂陵湖东部、多曲河谷一带,长江源的格拉丹东、楚玛尔河源头地区以及其下游曲玛河乡北部、澜沧江支流的源头地区。

源区地表植被指数增加区域显零星分布,以轻微增加为主,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北麓河上游南侧、当曲中游的西南侧、北麓河入通天河口的西南侧、楚玛尔河南部楚玛日涌附近和达日曲中游西部的错隆贡玛附近[3]。

表2 三江源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指数下降比例(1981~2001)
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森林
下降面积(km2)1656 6972 24888 3708 332 总面积(km2)7476 37476 132148 19796 1600 下降率(%)22.15 18.6 18.83 18.73 20.75
*数据来源于:张镱锂,丁明军,张玮,等.
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5.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掠夺型地开发资源,超载过牧,加速了环境退化;二是草场退化,鼠害肆虐,畜牧业水平降低;三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多;四是冰川退缩、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五是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六是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又成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障碍[4]。

6.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议
一是对生态系统的监控。

利用3S技术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建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划分优先保护地区。

根据三江源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人为活动的强度,优先设置保护区核心区,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珍惜濒危物种和研究自然规律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使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

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林(草)种,推广造林适用技术,优良牧草繁育技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服务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和高起点、高水平方向发展。

四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良性发展。

要采用生态效益补偿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上、中、下游利益共享、责任公担的补偿机制,实行全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环境利用、保护、管理[5]。

参考文献
[1]李迪强,李建文.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2]美丽的三江源[OL]. [2011-07-18]./system/2011/07/18/010414826.shtml.
[3]张镱锂,丁明军,张玮,等.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J].地理研究,2007,(26):500~508.
[4]董锁成,周长进,王海英.“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713~720.
[5]卢素锦.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分析[J].甘肃农业,2005,(223):28~29.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