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司空图及唐代后期文论 《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 文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强烈要求诗文必须 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起到干预现实,干预政 治的作用。
❖ 但过分重视经世致用,而忽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所以对历史上的作家的评价有失偏颇。
(二)“美刺比兴”
❖ 《与元九书》:“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 刺比兴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 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他所说 的“美刺比兴”是什么意思呢?《与元九书》中也 有比较清楚的表述:“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 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 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 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唐棣之华,感华 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 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 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 风’,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哉!”
❖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
(一)韩愈(公元768——824)的文学思想
❖ 李翱在《祭吏部韩侍郎文》中说:“建武以 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拔去 其华,得其本根。开合怪骇,驱涛涌云。包 刘越赢,并武同殷。六经之风,绝而复新。 学者有归,大变于文。”(《全唐文》卷六 四零)
❖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文起八代 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二、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 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 唐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针对六朝唐初骈文的 泛滥而发的,以古文替代骈文,其性质属于语体改 革,但又包含着文风的改革,因此,对文学思想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 唐代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古文是指不讲骈俪对偶的能 自由流畅表达思想情感的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骈文侧重于格式整齐的语言形式美,而且是一种绚 丽铿锵,和谐对称的雕饰美;古文则侧重于语言的 自由流畅表达,讲究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生动简洁 的本色美。
❖ 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同于先秦两汉的“发乎情, 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而是主张“意 激而言切”(《与元九书》)“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戒也。”(《新乐府序》)他在 《与元九书》中说自己的诗歌创作使“众口 籍籍”“众面脉脉”“扼腕”“变色”,亦 可作证。
❖ (三)“直歌其事”
❖ 《新乐府序》中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 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实而核,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可以布于乐章歌曲也。”
第七章 司空图及唐代后期文论
❖ 一、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二、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 元的文学思想 三、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旨”“象 外之象”
wk.baidu.com
❖ “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 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在位者有所了解。“裨 补时阕”是要求诗歌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 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
❖ 他所说的“美刺比兴”是“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 换言之,他反对为状物而状物,为比兴而比兴,而 主张诗人通过比兴来寄托自己的“讽喻”;
❖ 他所说的“美刺”主要是“刺”。晚唐皮日休说: “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 以戒乎政。”(《正乐府序》)白居易的讽喻诗主 要是刺诗。
❖ 他自己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采诗官》)明邓元锡《函史》云:“白太傅 《秦中吟》《新乐府》之作,风时赋事,美刺比兴, 欲尽备乎六诗之义。”所以他说的“美刺比兴”就 是干预现实,批评政治,揭露黑暗,“唯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
❖ 气盛言宜,还涉及文章的气势问题,与曹丕所说的 “气”不同。他所说的“气”,是气势的“气”。 主要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在文章中的表现,含有 “理势”“气势”的意思,理势,主要指一种逻辑 力量;气势,主要指一种生命力量。
❖ 3、不平则鸣
❖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 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 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 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 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 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 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 《秦中吟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 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命为《秦中吟》。”
❖ 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记载:“白乐天每 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又改之。”正因为他的诗歌 通俗易懂,所以当时流传甚广,“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
❖ 但过分追求实录原则,而忽视诗歌的艺术形 式,诗歌的艺术价值就不高。苏轼说“元轻 白俗”,白居易自己也说“诗成淡无味,多 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
❖ 2、气盛言宜
❖ 《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 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犹是也,气盛则言 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 这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孟 子“知言养气”说的继承和发展。王充也曾说:
❖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 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 文积。”(《论衡·书解》)
❖ 1、文以明道
❖ 《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 言辞”;
❖ 《送陈秀才彤书》:“盖学所以为道,文所 以为理耳。”
❖ 《答李秀才书》:“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 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 《原道》:“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 死,不得其传矣。”韩愈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 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是继刘勰之后, 大力提倡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理论主张。他在 《答李翊书》中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 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养其根而竢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 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刘熙载《艺概·文概》 多次提到韩愈“约六经之旨而成文”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