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在此整理了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介绍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

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

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涵义理解的不同,主要有4种不同的意见:①原始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比奴隶社会稍早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③封建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说。

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

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

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并具体地内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某种核心价值,成为某种向心力的源泉。

民族融合和汉民族认同的形成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民族差别得

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

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

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汉族作为民族称呼出现时,生活在东亚中国区这片的“人群共同体来源已经相当复杂。

它是3000年历史上历次历史事件、人口迁移导致的民族大融合,其来源包括:原夏商周华夏族遗民。

由于中国版图不断在扩大,战争,人口迁移等因素,华夏族遗民的总人口总数虽然也是在波动中增加的,但是相对频率则不断被稀释。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原中原“土著居民是指原华夏各诸侯国底层民众。

“夏君夷民制度使得华夏族文化迅速扩散于东亚广大地域。

形成最早中国的基本盘。

经过春秋战国的混战,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国统一六国,原华夏族失去贵族地位,中原“土著居民与华夏族开始了最早的融合。

这是汉族形成最早的基本盘。

秦汉的扩张:原华夏族诸侯国主要位于北方,也包括向南发展的楚国以及吴越。

秦汉两朝时期把四川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华南地区都纳入华夏版图。

这些地区的“百越原住民,部分形成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

无可置疑的是相当部分后来融合进汉族。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五胡乱华和鲜卑入主中原,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

北方民族大融和的结果是鲜卑、匈奴等诸多北方民族彻底消失,北方回归完全的汉文化。

隋唐时期民族迁徙:一方面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另外一方面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建立了众多羁縻程度不同的羁縻州护府,周边少数民族也迁往内地。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宋辽金元时期,大量的游牧民族融于汉族。

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若说汉语则被元政府视同于汉人。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

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

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征已逐渐丧失。

同时,唐朝以来,部分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定居,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统一中国建立清朝,而后几个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势力膨胀,疆域扩大,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国家的措施,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及对全国的管辖,使得清朝在辐员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壮、藏、回、苗、满、蒙等50多个民族,在满清殖民东亚统一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

猜你感兴趣:1.2017四川公务员省考行测真题2.高级党课考试题及答案3.2017尔雅形势与政策考试答案4.2017高三政治高考模拟题含答案5.2017形势与政策作业标准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