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一、引言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经济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解决方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但受到电池续航里程的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提升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性能,从而在续航里程和加速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因此,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控制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优化设计1.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组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机、电池、变速器、电缆和电控系统等构成。

其中,电机和电池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性能和续航里程。

2.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策略(1)电机优化设计电机的转速、转矩、效率等都是影响电动汽车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优化电机设计和控制方法,可以实现电机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控制性能,提高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

(2)电池优化设计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是影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关键因素。

优化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同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是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重要途径。

(3)变速器优化设计电动汽车的变速器一般采用单速或多速变速器设计。

针对不同的行驶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变速器设计方案,例如,在城市道路上采用单速变速器,在高速公路上采用多速变速器,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4)电控系统优化设计电控系统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中心,其优化设计能够带来极大的性能提升。

通过设计高效的电控系统,实现电机和电池的精准控制和协同工作,提高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动力性能。

三、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机控制、电池管理、变速器控制和整车管理等方面。

1. 电机控制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技术的核心。

电机控制技术依托于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算法,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和调节。

通过合理的电机控制策略,可以调节电机运行的转速、转矩和功率等参数,以实现不同情况下的优化性能。

动力电池结构仿真分析及轻量化优化

动力电池结构仿真分析及轻量化优化

动力电池结构仿真分析及轻量化优化摘要: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动力电池产能尤其是高端、优质电池产能的需求日益旺盛。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经历了持续的产能大扩张。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基于此,对动力电池结构仿真分析及轻量化优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动力电池;结构仿真分析;轻量化优化引言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也是与传统燃油汽车进行区分的主要部分。

目前多种动力电池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之中,其主要解决了最基本的安全问题、续航问题、充电问题,但是在这些方面依旧无法完全令人满意,还有不小的探索发展空间,值得就相应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展开研究。

1动力电池概述能量电池是一种电池,它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工具,是一种存储设备和能量的强大力量。

所以这样的电池是电动车的重要和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存储技术主要是采用电化学存储技术,导致了电动汽车在能源、性能、充电技术、使用寿命、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收到限制。

近年来,电力、交通、电力等领域的电力和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在电池性能和突破性性能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新能源汽车是通过各种新能源生成电力并以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主要可划分为化学电池、物理电池以及生物电池三大类。

化学电池即以物质的化学反应生成电能的电池,并可根据工作性质划分为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储备电池等;物理电池即借助物理能量生成电能的电池,如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生物电池即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电能的电池,包括微生物电池、酶电池等。

动力电池本身具有极高的电能以及输出功率,完全能够代替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装置。

2动力电池包结构振动仿真分析2.1动力电池的振动安全性要求动力电池袋布置在电动汽车乘员舱的底部。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有必要评估电池组的振动耐久性。

抗振动性要求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符合系统第3部分: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

基于CFD热分析的动力电池包结构优化设计

基于CFD热分析的动力电池包结构优化设计

基于CFD热分析的动力电池包结构优化设计摘要随着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会,目前世界各国都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展开了激烈竞争。

在电动汽车中,电池包是其核心部件,它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动力特性、安全性能影响巨大。

由于电池包中的锂离子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电池温度不断上升,若不能有效对其进行散热,会严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状态和循环寿命,长时间使用甚至会出现热失控的现象。

为了保证电池包的安全,就需要设计电池热管理系统。

此外,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极端工况,作为电池载体的电池包箱体,对动力电池稳定、安全的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包的箱体结构也十分重要。

本文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动力电池包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电池包的液冷散热系统以及箱体结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产热机理和传热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电池单体的热效应模型。

之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应用Fluent软件对电池单体1C、2C、3C和4C倍率放电时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电池单体的温度从其中心向四周不断降低,并且随着电池放电倍率的增大,电池内部的峰值温度和最大温差也不断升高,超过了电池能够适应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需要对电池进行热管理。

(2)构建了电池模组的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热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温度为25℃,电池以2C倍率放电时,模组内电池的最高温度为60.61℃,最大温差为8.5℃,远远超过了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

因此对模组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了电池液冷散热系统,并分析了不同冷却板数量、冷却液入口温度以及环境温度对模组散热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电池模组最高温度仅为27.44℃,最大温差为4.85℃,相比自然对流散热的模组结构,优化后的电池模组最高温度降低了54.7%,最大温差降低了42.9%,满足了锂离子最高温度不超过40℃,最大温差不超过5℃的设计要求。

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优化设计第一章:引言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车辆性能和用户体验。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如何优化动力电池充电系统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第二章: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组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主要包括充电桩、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器和动力电池等组成部分。

充电桩通过电网提供电能,车载充电器将电能转换为适合动力电池充电的直流电,DC/DC转换器将车载充电器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适合车载电器使用的直流电,而动力电池则用于存储电能。

第三章:现有充电系统存在的问题当前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安全性不高等。

充电效率低主要是由于传输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充电时间长则限制了电动汽车的使用灵活性;安全性问题包括电池过热、过充等问题,可能导致电池性能衰减甚至引起安全事故。

第四章:充电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为了解决现有充电系统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化设计。

充电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效能源转换、充电功率管理、智能充电控制等。

高效能源转换是通过改进电能传输和转换环节,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充电效率。

充电功率管理是通过优化充电策略,合理分配功率,降低充电时间。

智能充电控制则是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控制充电过程,提高充电安全性。

第五章:充电系统优化设计的挑战与展望充电系统优化设计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充电系统需要兼顾多个指标,如充电效率、充电速度和充电安全性等,需要进行综合优化。

其次,动力电池的性能和特性对充电系统设计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动力电池的充电特性。

再次,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充电系统优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在未来,充电系统优化设计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降低充电成本将成为重要目标。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结构设计分析[摘要]汽车属于现代普遍的一种交通工具,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但伴随石油资源日益紧缺化,且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故无污染、清洁、新能源类型汽车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动力电池,属于新能源型汽车的重要构成,对新能源型汽车能否正常运行有着直接影响。

故本文主要探讨新能源型汽车当中动力电池总体系统结构合理化设计,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力电池;汽车;新能源;结构设计;系统;前言:伴随近几年新能源型汽车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更为关注其内部各重要零部件合理设计及其加工。

动力电池系统属于新能源型汽车当中重要的部件,实现对动力电池总体系统结构合理化设计,直接关系着新能源型汽车各项功能的发挥及其正常运行。

因而,对新能源型汽车当中动力电池总体系统结构合理化设计开展综合分析较为重要。

1、设计要求动力电池系统内含电池模块及其支架、高压电路的控制系统、电池管理及其热管理的系统、电池箱体、安全控制等等。

如下为新能源型汽车当中动力电池总体系统结构相关设计要求:应当确保系统结构有着极强刚度及强度,可充分满足各项测试标准及要求,不可有外壳破裂、泄漏、着火、爆炸各种情况出现;机械零部件均不可有疲劳失效问题产生,特别是安装及其加强部位,应当保证该动力电池能够处于极限工况条件下实现正常地运行使用[1];动力电池整个系统结构所外露的底端应当具备极强抗石击、穿刺、球击等各项性能;动力电池系统务必具备优良密封防护、防腐及防爆等性能,要求其绝缘电阻务必>100Ω/ V,且带电端子相互间爬电距离满足于电工各项安全标准等。

2、设计要点2.1 在电芯模组的结构设计层面新能源型汽车内部动力电池系统所用电池有着较多类型,如超级电容器、铅酸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类电池等。

外观形态上以软包、圆形、方形为主。

实际选用过程,要求结合动力电池整个系统空间实际大小及所能达到相应能量密度、电池实际性能特点及其安全性、用户具体使用工况及其环境因素等,予以合理选用。

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渐增长,动力电池包作为其核心组件之一,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动力电池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由于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容易引发过热问题,并且过热还会导致电池的寿命缩短。

因此,优化设计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为了实现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有两个主要方面需要考虑:散热和温度控制。

首先,散热是通过散热片、散热风扇和散热管道等散热结构的设计来实现的。

其次,温度控制则是通过对散热系统的监测和控制来实现的。

合理的设计散热结构和温度控制策略是优化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的核心。

在散热结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散热片的选择和布局。

散热片的选择要考虑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稳定性,并且布局应该合理,以保证散热片能够充分覆盖电池包的表面。

其次是散热风扇的选择和布置。

散热风扇的选择要考虑风量和噪音等因素,并且布置要合理,以保证风扇能够将热量有效地带走。

最后是散热管道的设计。

散热管道要有足够的长度和直径,以保证热量能够充分传输,并且要避免管道的折弯和堵塞等情况。

在温度控制策略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和布置。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要考虑测量范围和精度等因素,并且布置要合理,以保证能够准确测量电池包的温度。

其次是风扇控制策略的设计。

风扇控制策略应该根据电池包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风扇的转速,以保持电池包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最后是散热系统的监测和报警功能设计。

监测系统应该能够实时监测电池包的温度,并在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及时发出警报,以引起用户的注意。

除了散热结构的设计和温度控制策略的设计,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优化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

例如,可以使用相变材料来吸收热量并稳定电池包的温度。

相变材料具有高吸热能力和稳定的温度特性,可以在电池包温度过高时吸收热量,在温度过低时释放热量,从而实现电池包温度的稳定控制。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与优化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性能、续航里程、安全性以及成本等关键因素。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池、电机、电控等部分组成。

电池作为能量存储装置,为车辆提供动力来源;电机则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电控系统则负责对电池和电机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整个动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首先,我们来谈谈电池。

电池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性能好等优点,成为了主流选择。

然而,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成本较高、充电时间长、安全性有待提高等。

为了优化电池性能,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努力。

一方面,通过改进电池材料和结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例如,采用新型的正极材料、优化电池的封装工艺等。

另一方面,研发快速充电技术,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此外,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BMS 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从而实现对电池的精确管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接下来是电机。

电机的效率和功率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动力性能。

目前,新能源汽车中常用的电机有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交流异步电机则成本较低,但效率和功率密度略逊一筹。

在电机的设计与优化方面,主要包括提高电机的效率、增大电机的功率、降低电机的噪声和振动等。

通过优化电机的电磁设计、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改进电机的冷却系统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机的性能。

同时,电机的控制系统也需要不断优化,以实现更加精确的电机控制,提高车辆的动力响应和行驶稳定性。

电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大脑”,其作用不可小觑。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优化设计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优化设计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优化设计随着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高效可靠的冷却系统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保证电池安全运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重要性,优化设计的原则以及一些常见的优化方法。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在电动汽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电动汽车使用的是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锂离子电池,这种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冷却系统,电池温度将会上升,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发生故障。

优化动力电池冷却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热量传递效率、均匀性、能量消耗以及系统的可靠性。

首先,热量传递效率是动力电池冷却系统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个高效的冷却系统应该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电池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冷却介质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冷却系统需要考虑电池的排列方式、散热器的设计以及冷却介质的流量等因素。

其次,均匀的热量分布也是冷却系统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动力电池中的每个单体电池都需要得到均衡的冷却,以避免电池之间的温度差异。

在设计过程中,冷却系统应该能够确保冷却介质能够均匀地流过每个电池单体,降低温差。

能源消耗也是优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降低对电池的能源消耗,冷却系统应该尽可能减小散热器的阻力和冷却介质的流量损失。

同时,在冷却介质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使用低粘度、热导率较高的液体来提高冷却效果和能源利用率。

最后,系统的可靠性是冷却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应该能够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稳定工作,例如高温、低温、急冻等。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系统布局以及流体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等因素,以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

除了以上的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优化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之一是采用多级冷却系统,通过增加冷却系统的分级来提高热量传递效率和均匀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泵与风扇结合的方式,通过增加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来提高散热效果。

此外,利用液冷和空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在不同工况下灵活调整冷却系统的运行方式。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

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和寿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

然而,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电池的温度,将会导致电池性能的下降和寿命的缩短。

因此,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及优化策略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一、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研究1. 散热系统设计为了有效地冷却动力电池,需要设计一套高效的散热系统。

这个系统通常由散热风扇、散热片和散热管等组件组成。

散热风扇可用于强制空气对电池进行冷却,散热片和散热管则可以提高热量的传导效率。

在设计散热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电池的尺寸和布局,以及散热系统的功耗和噪音等因素。

2. 相变材料的应用相变材料是一种可以在相变温度范围内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的材料。

通过将相变材料应用到动力电池中,可以提高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当电池内部温度升高时,相变材料会吸收热量并转化为相变状态,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而在电池温度降低时,相变材料则会释放热量,起到保温的效果。

3. 液流冷却技术液流冷却技术是一种传统的热管理方法,通过在电池周围布置冷却液管路,将冷却液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电池的冷却。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的温度,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然而,液流冷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会增加整车的重量和复杂性。

二、动力电池热管理优化策略1. 温度传感与监控系统为了实现动力电池的热管理优化,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温度传感与监控系统。

通过在电池模组或单体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冷却或加热操作。

同时,监控系统还可以根据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优化热管理策略。

2. 智能控制算法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效果。

通过对电池的温度、放电速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智能控制算法可以优化冷却和加热过程,使得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从而提高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某纯电动汽车电池箱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

某纯电动汽车电池箱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

某纯电动汽车电池箱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纯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池箱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用于存放电池单元并提供电力给汽车的电动驱动系统,其结构优化设计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期提高电池箱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纯电动汽车电池箱的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电池箱结构设计理论基础电池箱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安全、高效地储存和供应电能。

在进行电池箱的结构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电气性能、机械强度、热管理、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本节将重点讨论电池箱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关键参数。

(1)安全性:确保电池在正常使用和极端条件下都能保持安全,防止电池过热、短路和泄漏。

(2)电气性能:优化电池箱的布局,减少电池间的电阻,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

(3)机械强度:电池箱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车辆运行中的各种振动和冲击。

(4)热管理:合理设计电池箱的散热系统,确保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延长电池寿命。

(2)单体电池箱:将单个电池封装在一个独立的箱体内,适用于小型电动汽车。

(3)整体式电池箱:将所有电池集成在一个大型的箱体内,适用于大型电动汽车。

(2)电池箱材料:选择具有良好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散热性能的材料。

(3)电池箱布局:合理布置电池,减少电池间的电阻,提高电池组的性能。

(4)电池箱连接方式: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确保电池间的电气连接可靠。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电池箱的热管理至关重要。

常见的热管理方式包括:(1)自然散热:通过电池箱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利用自然对流和辐射散热。

本节对电池箱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电池箱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结构优化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结构优化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结构优化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与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结构优化的相关内容。

一、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1. 动力电池概述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源来源,其包含电池细胞、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包等组件。

电池包是将多个电池细胞组装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承担着电池细胞保护、电池管理与能量传输等功能。

2. 电池包设计原则(1)安全性:电池包设计应充分考虑电池细胞的安全性,包括防止短路、过充、过放等情况的发生,以确保电池包的安全运行。

(2)稳定性:电池包设计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不同温度、湿度和振动等环境条件下保持正常工作。

(3)可靠性:电池包设计应能够提供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并能够通过合适的维护和保养来延长使用寿命。

(4)高能量密度:电池包设计应尽可能提高能量密度,以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

3. 电池包的结构(1)框架结构:电池包的框架结构是基础,可以采用金属或复合材料制作,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和保护电池细胞。

(2)绝缘设计:电池包应考虑绝缘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以防止电池细胞产生短路等问题。

(3)冷却系统:电池包中的冷却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采用液冷或风冷方式,以控制电池温度,提高电池效率和寿命。

(4)连接设计:电池包的连接设计应合理布置,确保电池细胞之间的电流均衡,减少能量损耗和热量产生。

(5)保护设计:电池包的保护设计应包括过流、过压、过温等保护机制,以确保电池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电池包的结构优化1. 电池组件优化(1)电池细胞选择:选择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和长寿命的电池细胞,以提高电池包的整体性能。

(2)电池细胞布局:通过合理的电池细胞布局,可以减少电池内部阻抗,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3)电池细胞匹配:采用合适的电池细胞匹配策略,以确保电池细胞之间的电流均衡,减少能量损耗和差异。

2. 结构材料优化(1)框架材料:选择优质的金属或复合材料作为电池包的框架材料,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动力电池自动化测试系统总体方案(修改)剖析

动力电池自动化测试系统总体方案(修改)剖析

“动力电池自动化测试系统总体方案(修改)剖析”一想到动力电池自动化测试系统,我脑海中瞬间涌现出十年来的经验积累。

这个方案,已经修改过无数次,但每一次都要力求完美,力求让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定、高效。

先从系统架构说起。

这个自动化测试系统,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复杂体系。

核心模块自然是测试控制模块,它就像大脑,指挥着整个系统的运作。

然后是数据采集模块,它负责收集电池的各项性能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

再然后是执行模块,它根据控制模块的指令,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加热、冷却等操作。

1.测试控制模块这个模块,是我心中的宝贝。

它采用了最新的算法,能够根据测试需求,自动测试流程。

这样一来,测试工程师只需要输入测试参数,系统就能自动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而且,这个模块还能根据测试结果,自动调整测试流程,以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

2.数据采集模块这个模块,就像一只敏锐的眼睛,实时监控着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

它采用了高精度的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测量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数据。

同时,这个模块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测试控制模块提供决策依据。

3.执行模块这个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手”和“脚”。

它负责执行测试控制模块的指令,对电池进行各种操作。

这个模块的设计,要求既要有足够的力度,又要有足够的精度。

因此,我们采用了高精度的电机和控制系统,确保每一个操作都能精确到位。

1.电池测试平台这个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硬件。

它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测试需求,灵活配置不同类型的电池。

同时,平台还具备自动校准功能,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2.传感器传感器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采集电池的各项性能数据。

我们选择了高精度的传感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传感器还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它负责指挥各个模块协同工作。

我们采用了最新的PLC技术,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度下降,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其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如何建模和优化设计动力电池系统成为当前的研究和发展重点之一。

一、动力电池系统的组成动力电池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动机驱动系统和电控系统组成。

其中,电池组是动力电池系统的核心,是新能源汽车提供驱动的重要能源,其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是影响动力电池系统整体性能的核心因素。

二、动力电池系统建模方法建模方法是研究和优化动力电池系统的基础。

根据建模的目的和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

目前,常用的动力电池系统建模方法有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方法。

等效电路模型是指将动力电池系统抽象成具有电路特性的元件,通过电路方程描述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模方法可以简化建模过程,提高建模的精度和效率。

常见的等效电路模型有单电池等效电路模型、RC等效电路模型和Rint等效电路模型等。

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方法是指建立动力电池系统的物理模型,通过分析其物理特性、化学反应过程等构建电化学反应方程和模拟模型。

相对于等效电路模型,基于物理模型建模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电池的电化学特性,但需要更多的参数和计算量。

三、动力电池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动力电池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是提高电池组性能和使用寿命,在满足车辆性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电池系统的造价和能量消耗。

当前,常用的动力电池系统优化设计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池制造工艺优化电池制造工艺对电池组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通过改进制造工艺,可以降低电池组内部阻抗,提高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2、电池组匹配策略优化电池组内部电池单体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时有差异。

通过采用电池组匹配策略,可以提高电池组的均衡性和效率,降低单体的损耗和功率损失。

3、充电策略优化充电过程对电池组的负载和损耗影响很大。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静力分析及优化设计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静力分析及优化设计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静力分析及优化设计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结构设计和静力分析对电池包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电池包的性能和安全性。

首先,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进行静力分析。

电池包由电池模块、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冷却系统和力学支撑结构组成。

其中,电池模块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多个电池模块串联和并联组成电池组,提供电动汽车所需的电能。

电池模块之间通过电池管理系统进行电气连接和数据传输,并通过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散热。

力学支撑结构则用于提供电池包的机械支撑和保护。

在静力分析中,首先需要对电池模块进行单体强度分析。

由于电池模块通常采用硬质外壳和柔性包装结构,其内部的正负极之间存在较大的热胀冷缩影响,导致外壳的应力分布不均匀。

因此,需要对电池模块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其次,需要对电池模块的安装结构进行分析。

由于电池模块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力和冲击力,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安装结构来保证电池模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以采用减震材料和减震结构来降低振动力和冲击力对电池模块的影响,从而提高电池包的安全性。

最后,需要对电池包的力学支撑结构进行分析。

力学支撑结构通常由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用于支撑和保护电池包。

在力学支撑结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电池包的重量和外部载荷对结构的影响,以确保其能够承受外界力的作用而不产生变形和破裂。

基于上述静力分析的结果,可以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包括优化电池模块的内部结构,改善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合理的安装结构,提高电池模块的安全性;以及优化力学支撑结构,提高电池包的机械支撑和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的静力分析及优化设计是提高电池包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电池模块、安装结构和力学支撑结构的分析和优化,可不断改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并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热管理系统对于保障电池的性能、寿命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热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电池的温度,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可靠性。

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发出去,就会导致电池温度过高,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内阻增大,甚至可能引发热失控等安全问题。

相反,如果电池温度过低,也会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效率。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对于保证动力电池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冷、液冷和相变材料冷却三种方式。

风冷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冷却效果相对较差,适用于一些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风冷系统通过风扇将冷空气吹过电池模组,带走热量。

然而,这种方式的冷却效率受到空气流速和散热面积的限制,在高温环境下可能无法满足电池的散热需求。

液冷系统则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能够快速均匀地降低电池温度。

液冷系统通过冷却液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

冷却液通常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能够有效地吸收和传递热量。

不过,液冷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存在冷却液泄漏的风险。

相变材料冷却则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的特性来实现电池的温度控制。

相变材料在吸收热量时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从而有效地降低电池温度。

然而,相变材料的热导率通常较低,可能会影响其散热效率,而且相变材料在多次相变后性能可能会下降。

为了优化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优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合理布置电池模组、冷却管道和散热片等部件,增大散热面积,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例如,可以采用蛇形冷却管道或者微通道冷却板,增加冷却液与电池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效果。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

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引言随着电动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电动车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常用工具之一。

而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其性能的优化设计对于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提高行驶安全性以及降低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电动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一章电动车动力系统的组成电动车动力系统一般包括电机、电池、控制器以及传动系统等组成部分。

电机是电动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动力输出能力。

电池作为电动车的能量来源,电池的容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控制器负责电动车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传动系统则将电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起到传动效果。

第二章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整车的能效、提升续航里程、增强动力输出以及提升行驶安全性等。

在提高整车能效方面,可以通过降低电机和传动系统的能耗、优化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

提升续航里程主要包括通过提高电池容量、减少电池负荷、优化电机控制策略等手段来实现。

增强动力输出主要涉及电机的设计和控制策略的优化。

提升行驶安全性则需要通过优化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能力等。

第三章电动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1. 电机设计优化电机是电动车动力系统的核心组件,其设计优化 directly决定了电动车的动力输出能力。

通过优化电机的结构、磁路设计、导线材料以及绝缘材料等方面,可以提高电机的效率、提升功率密度、降低热损耗等,从而实现电机动力输出的优化。

2. 电池优化设计电池是电动车的动力来源,其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通过优化电池的结构设计、材料的选用以及充放电管理系统的优化等手段,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3.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电动车的控制系统负责电机、电池和传动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控制其正常运行。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布局优化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布局优化

动力电池的电池包设计与布局优化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成为衡量电动汽车性能和续航里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池包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布局对电池性能、安全性和储能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池包设计和布局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优化动力电池的设计与布局。

一、电池包设计1. 电池包壳体设计电池包壳体的设计应考虑电池的尺寸、重量、散热和防护等因素。

为保护电池免受外部损伤,应选择具有足够强度和刚性的材料,并采用适当的结构设计。

同时,电池包壳体应具备散热功能,以控制内部温度,提高电池寿命和安全性。

2. 电池模组设计电池模组是电池包的基本组成单元,其设计应满足电池的电压、容量和功率需求。

在模组设计中,应合理规划电池单体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以实现电池包容量和性能的最优化。

此外,电池模组的连接和固定方式也需要考虑电池包的整体结构和可靠性。

3.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电池包的智能控制中枢,负责监测电池状态、均衡电池电压和温度、管理充放电过程等。

为保证电池包的性能和安全性,BMS的设计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环境适应性,并能实现与整车系统的稳定通信。

二、电池包布局优化1. 电池包布局位置电池包的布局位置应选在汽车底盘的低中心位置,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此外,为达到最佳的重心和重量分布,电池包的布局应平衡前后轴的负载,并与车辆其他部件的布局相协调。

2. 电池包布局方式电池包的布局方式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集中式布局将电池模组集中排列在一起,利于散热和维护管理,但在安全性和故障容忍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分布式布局将电池模组分散分布在汽车底盘各个位置,能够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但在散热和维护方面较为困难。

根据具体情况,应根据车辆需求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电池包布局方式。

3. 多弹荷载分析和模拟在电池包布局优化过程中,应进行多弹荷载分析和模拟,以评估布局方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

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

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随着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全球汽车行业正迅速转向可持续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氢燃料电池车辆作为一种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具有高效能源转化、无污染、可持续等优点,被视为未来交通能源的重要选择。

在氢燃料电池车辆中,动力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是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本文将探讨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首先,氢燃料电池车辆的动力系统包括氢气的储存、氢气转化为电能的动力系统以及能量的储存和回收。

为了实现高效率和可靠性,动力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氢气储存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压力罐或液态储氢。

压力罐的优点是储存效率高且无液态泄漏的风险,但体积相对较大。

液态储氢的优点是储存体积小,但需要特殊的储氢容器和温度控制系统。

因此,在动力系统设计中,应根据车辆需求和可用空间选择合适的储氢方法。

其次,在氢气转化为电能的动力系统中,燃料电池是核心部件。

燃料电池通过将氢气与氧气反应来产生电能,并释放出水蒸汽作为副产品。

要使燃料电池具有高效能量转化和长久的寿命,关键是控制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和氢氧供应。

通过优化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参数,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和寿命。

其次,在能量的储存和回收方面,氢燃料电池车辆通常会配备电池组和超级电容器。

电池组主要用于储存和释放电能,而超级电容器则用于短期储能和高功率输出。

通过合理设计和配置这些能量储存装置,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输出和能量利用效率。

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性能,可以考虑引入能量回收和再利用系统。

例如,通过采用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以供车辆加速或驱动其他辅助设备。

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减轻车辆自身重量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能效和性能。

总之,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是实现高效能源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选择氢气储存方式、优化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参数、合理配置能量储存装置以及引入能量回收和再利用系统,可以实现氢燃料电池车辆动力系统的高效能量转化、零排放和可靠性。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性能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性能分析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性能分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能源危机的担忧,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动力电池的设计与性能分析对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原理、性能评估和优化方法,旨在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设计原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指用于提供电动汽车动力的电池组。

其设计原理包括电池类型选择、电池组配置和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等。

首先,选择适合的电池类型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类型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不同的电池类型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成本效益考量来选择合适的电池类型。

其次,电池组的配置也是决定动力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电池组配置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常见的配置方式包括串联和并联两种。

串联可以增加电池组的电压,提高车辆的整体电压,从而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并联可以增加电池组的电流输出能力,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

最后,动力电池需要设计适合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用于监测和控制电池的状态、温度、电压和电流等参数。

BMS的设计需要考虑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BMS还需要提供充电管理、放电管理、平衡管理和故障诊断等功能,以保证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第二部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估动力电池的性能评估是判断电池质量和性能优劣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电池容量、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指标的评估。

首先,电池容量是评估电池能量储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电池容量越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就会更远。

电池容量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际行驶里程测试和剩余能量测试等。

其次,循环寿命是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指标。

循环寿命指电池经过多少次充放电循环后能够保持正常工作性能。

循环寿命的评估需要进行严格的循环测试和容量衰减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文档版本:
版本履历
目录
1 电池包设计原则 (4)
2 研究目标 (5)
3 研究内容 (6)
3.1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6)
3.2 仿真计算条件 (7)
3.3 计算结果分析 (7)
3.3.1 静力学结构仿真 (7)
3.3.2 振动仿真 (9)
3.3.3 动态仿真 (11)
3.4 电池包结构优化设计 (12)
4.技术能力与效益预测 (13)
5.发布单位 (14)
1 电池包设计原则
蓄电池包为由一个或多个蓄电池模块组成的单一机械总成。

通常每套电动车用动力电源系统由多个电池包组成。

电池包包括电池模块、箱体、连接线束、管理板等。

电池包的设计需满足以下要求:
(1)满足整车安装条件,包括尺寸、安装接口等;
(2)电池箱体与电池模块之间的绝缘,电池箱体与整车之间绝缘;
(3)防水、防尘满足IP67或以上要求;
(4)减少电池包内部使电池产生自放电的可能性;
(5)各种接口(通信、电气、维护、机械)等完全、合理;
(6)模块在电池箱体内的固定、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固定满足振动、侧翻、碰撞等要求;
(7)温度场设计合理,要求电池箱体内部电池温差不超过5摄氏度;
(8)禁止有害或危险性气体在电池包内累积,更不能进入乘客舱;
(9)部分应用(纯电动汽车)要求快速更换。

电池包的最大外形要满足整车安装空间的要求,设计时注意考虑电池包的安装与维护。

电池包的安装位置要考虑冲击、振动、侧翻等情况,箱体应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冲击力(可以参照电池模块的冲击性能测试要求进行设计)。

车型不同,留给电池包的空间不一样,电池包的设计必须与整车设计相结合。

电池包内部应利于电池模块的排布与安装。

电池包形状应与电池模块布置形状相适应。

当冷却系统工作时,冷却风扇提供的冷却气流应能均匀地流过每个电池模块周围,箱内不能形成气流的“死区”和涡流,保证电池模块工作过程中温度均匀、性能一致,防止个别电池模块早期损坏。

电池包除了必须与外界进行直接接口的地方外,电池箱必须是密封的。

除必需的通风孔外均不能与大气相通。

密封箱内的要求主要考虑电池冷却气流的流动问题,不能在某处泄漏,避免冷却气流的流动性差造成电池模块工作温度的不一致,从而导致性能的一致性进一步的恶化,并且避免外界粉尘的进入。

电池包的外壳材料可以选择高强度、耐腐蚀的塑料或金属壳体,选择金属壳体则内、外部必须进行耐腐蚀的绝缘处理。

2 研究目标
新能源汽车未来逐渐替代传统汽油车早已成为汽车产业界的共识,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类型的选择方向及发展速度。

本课题主要定位于动力锂离子电池包屈服强度、刚度、疲劳强度和振动模态分析。

考虑到电池包运行工况,运用Ansys workbench对电池包在1倍、2倍、3倍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刚度、疲劳进行仿真分析,对现有电池包进行结构分析及优化改进,最终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1)建立电池包静力学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
(2)对一代包进行静力学仿真计算,获得电池壳体应力分布图、最大位移分布图及电池包安全系数分布图;
(3)针对仿真结果,对包内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和加强,使其达到刚度强度及车载振动的要求;
(4)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使电池包内各结构件的最大应力不超过其许用应力的90%;最大位移保持在很小范围内。

3 研究内容
3.1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对电池包三维模型进行处理,建立电池包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3.2 仿真计算条件
静力学结构仿真计算工况分为:1倍载荷、2倍载荷、3倍载荷。

1倍载荷作用下,40个电池模组质量等效为1800N方向竖直向下的作用力;约束方式以壳体支撑件处螺栓连接作为固定约束,具体载荷分布图及约束方式示意图如下:
图2 1倍力作用下载荷分布及约束示意图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静力学结构仿真
由静力学仿真结果可知,在1倍载荷作用下,电池包内最大应力值为131.05Mpa,位于电池包内靠近前后加强筋的位置;最大位移为3.1051mm,位于包外壳多个电池模组中间位置,如图3、图6所示;在2倍载荷作用下,包内最大应力值为262.1Mpa,最大位移为
6.2102mm,如图4、图6所示;在3倍载荷作用下,包内最大应力值为393.14Mpa,最大位移为9.3153mm如图5、图6所示;在安全系数的分布上,如图7所示,包内安全系数最低值为0.658,位于包内最靠近电池模块的加强筋的圆角位置,该处最容易产生疲劳失效。

根据结果分析可得,在结构强度方面,3倍载荷作用下,包内靠近电池模组的加强筋处最大应力达到393.14Mpa,接近该构件材料许用应力,容易出现断裂;在结构刚度方面,3倍载荷下位移为9.3mm,位移量较小,满足使用要求;在疲劳强度方面,包内安全系数最小值为0.658,对于结构钢钢板,其设计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该处容易出现疲劳失效。

图3 1倍载荷应力分布图图4 2倍载荷应力分布图
图5 3倍载荷应力分布图
图6 不同载荷下壳体位移分布图
图7 安全系数分布图
3.3.2 振动仿真
结合电池包具体运行工况,对电池包进行振动模态仿真,获得电池包在不同振动工况下的12阶模态内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情况,分析电池包上容易出现损坏的薄弱位置并根据仿真结果对电池包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由模态分析结果可得该电池包在相应约束下振动的固有频率表,可知前7阶固有频率接近0 Hz,为刚性振动阶段,进行NVH舒适性分析时一般从第8阶开始,可知8~12阶的振动频率为88.799 Hz~159.79 Hz,满足车用不小于30 Hz的要求且未出现极低频率的振动。

8~12阶模态示意图如图9所示。

图8 12阶振型结果
图9 前6阶模态示意
3.3.3 动态仿真
参照国标GB/T31467,对电池包进行跌落、挤压仿真,分析电池包在规定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

由跌落仿真结果知,从1m 高度沿z轴自由跌落状态下,电池包内最大应力为101.08Mpa,主要集中于壳底中部的两侧放置电池模组的部分,最大位移为3.125mm,位于壳底中间部位,如图10所示。

挤压仿真模型如图11所示,由挤压仿真结果可知,75mm半径圆柱轧板挤压工况下,X轴方向挤压最大应力为283.37Mpa,最大位移为2.06mm,如图12所示;Y轴方向挤压最大应力为314.29Mpa,最大位移为8.1527mm,如图13所示。

分析可得应力及形变量均满足使用要求且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均发生
于挤压面中间位置处。

图10 跌落模型及应力位移分布图
图11 X、Y轴方向挤压模型
图12 X轴方向挤压应力及位移分布图
图13 Y轴方向挤压应力及位移分布图
3.4 电池包结构优化设计
3倍载荷作用下,电池包内靠近电池模组的加强筋处应力接近材料许用应力值,易出现断裂,故在该位置添加加强筋及加厚钣金件厚度以增强该处的屈服强度及疲劳强度,使得应力分布明显改善。

如图14、图15所示,在3倍载荷作用下,包内最大应力为219.9Mpa,低于材料许用应力值且最高应力大大降低;最小安全系数升高至1.176,
已满足结构钢最低许用安全系数,最小循环次数提升至整个电池包106次,满足使用要求;表明加厚该处钣金件能够解决包内强度不足的问题。

图14 结构加强后应力分布图
图15 结构加强后安全系数及疲劳循环次数分布图
4.技术能力与效益预测
江苏利维能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的动力电池组及系统,安全可靠性高,与江苏大学汽车学院合作,掌握动力锂离子电池包结构设计、计算、优化分析等核心技术,具备丰富的长寿命电池组电性能和安全性设计技术及结构、热、电管理控制经验,开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运行,已经预先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5.发布单位
江苏利维能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