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隐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束定芳教授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角度探讨了情感在诗
歌中的体现 ,以汶川地震诗歌为例 ,提出诗歌是人类强烈情感 导致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诗歌既是概念化的结 果 ,又是对这一概念化结果的表达。
诗歌的诗意之源在于对日常生活和认知体验及其表达的偏离 ,
而语言材料的非常使用是诗歌的表达手段之一。 隐喻作为跨 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和表达手段 ,为诗歌意象的表达、 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诗性隐喻与诗歌意象
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朱光潜 1980) 意象不仅是一种自觉,而且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甚至作
为一种隐喻而存在。人们如果要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自然离 不开构建隐喻,以具象或某些旧经验叠加的方式加以呈现。 只不过诗人在创建诗性隐喻的过程中会最大程度地追求审美 性和新颖性以传达他对世界的理解与情感。诗性隐喻不仅影 响诗人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描写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还 影响全诗意蕴的传达。
一书中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 隐喻解读的自洽原则:受喻者若想解读A是B或A似B,就须 借助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记忆 以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而寻找A和B这两个 输入空间的相容性。若相容性这一条件得到满足,那么受喻 者对隐喻的解读便会自我允准,否则,便会自我否定。(王 文斌 2007:190) 自洽原则侧重于受喻者对隐喻本身的理解,体现了隐喻解读 过程中的主体性,即认知者独特的自由意志、理性反思和审 美价值判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B 审美性
审美性可谓是诗性隐喻的特殊性质,跟它的新颖性是分不开
的。诗人通过隐喻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让人产生审 美上的愉悦。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涵于所构建隐喻中,借助 隐喻意象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刻画复杂的内心世界。读者 对其的解读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和诗人产生思想共鸣,达到 心意相通。 如: 人丛中出现的这些脸庞 潮湿,黝黑, 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地铁车站》) 人群中的美丽面孔和东方水墨画之间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其 奇特而完美的审美意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体验,表达出生活中常有的难以言状的感受。
三.理论框架的提出
1.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由 Lakoff&Johnson首次提出来的,它的主要观点有: 1)隐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 认知过程,其基础是人体经验。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往往是以 熟知的、有形的和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中无形的、抽象的 概念。 3)映射遵循恒定原则。也就是说,人们拥有的一些基本意 象图示,如容器图示、中心——边缘图示等,从始源域到目 标域的映射不能改变这些意象图示的结构。 4)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质的,潜意识的,为人类所共有。
4.CMB:概念隐喻整合模式的提出
个人认为,CMT和BT虽然对诗性隐喻都具有解释力,但两
者存在各自的不足,可以利用它们的互补性建立一个新的理 论模式,那就是概念隐喻整合模式。 1) CMT和BT的异同性 A.它们都可以用来解释隐喻,并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而不是 纯粹的语言现象;它们都论及到概念范围之间语言意象的系 统投射和推论结构。 B.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发生在两个心理表象之间的单向 映射(mapping),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在 理解的过程中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
C.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作为固定的(entrenched) 概念关系进
行分析,其心理基础不是两域之间的相似性,而是抽象的意 象图式; 而概念整合理论以两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心理基础进 行在线合成 (on-line process) 。其心理空间是基于某一域之 上建构的暂时性的、短时的表述结构(representation structure),有较强的实时性。 2) CMT和BT的互补性 值得肯定的是,概念隐喻理论从思维方式的高度揭示了隐喻 的本质:借助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它能作为一般隐 喻的基本认知机制,但是,它没有从深层揭示两域元素如何 互动并合成最终的隐喻概念,即不能解读认知隐喻发生的动 态过程,而且对从旧信息中产生的新意义的解释也不充分。
2.诗性隐喻研究概述
诗性隐喻作为一种特殊隐喻,其研究历史远不及隐喻久远。
早期的研究也是把诗性隐喻局限于修辞的范畴, 或者是语言 现象本身,但随着隐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不断发展,诗性隐 喻的认知研究也成了主流趋势,并且与文学理论逐渐相结合。
论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认知研究,它将语言学和文学 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其标志性代表作为Stockwell(2002)的 《认知诗学导论》,Gavins&Steen(2003)合编的《认知诗学 实践》为其后续姊妹篇。在这两本书中,作者从概念隐喻角 度探讨了诗性隐喻。
所以,诗性隐喻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新颖性和审美性。新颖
性和审美性越强就越能成为诗性隐喻。
根据George Lakoff & Mark Turner(1989:80),隐喻可分
为两个层次(概念层、语言层)和三种基本概念(概念隐喻、 常规隐喻和诗性隐喻 )。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诗性隐喻和概念隐喻、常规隐喻之间的关
里就有隐喻。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古希腊 时代.英语中“metaphor”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 “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 之意。
1.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大英百科全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 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 过类推,即比较。” Richards指出, 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Lakoff & Johnson(1980:4):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 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John is a tiger.
文旭教授指出 ,大多数诗歌语言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日常
的概念隐喻基础之上的 ,诗歌隐喻 (poetic metaphor)是认知 诗学中的第一章:诗人通常是在日常的概念隐喻基础上 ,通过 延伸、 细化、 质疑、 合并四种机制创造诗歌隐喻的。
还有一些学者运用Lakoff等人的认知理论,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
系,我们可以绘制下图来解释它们。
常规隐喻
概念隐喻 审 美 性 诗性隐喻 新颖性 常规隐喻
诗性隐喻往往是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的非传统
应用。这些应用包括: ①扩大常规隐喻的使用;②使用特别 的,非寻常的例子扩大意象图式;③质疑常规隐喻的局限; ④用非常规的合成手段合成多个常规隐喻来构成复杂的隐喻 (Lakoff & Turner 1989: 67-72)。 如: (1)O 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Robert Burns,A Red,Red Rose)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2.概念合成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 Fauconnier &Turner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该理论认为,基本的概念整 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 其中两个是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1 输入空间I2 ) , 包含两个 范围的相关信息,还有文化、语境、观点和其他背景信息的 附加结构。 两者之间建立跨空间映射,通过两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 构和组织组建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 第四个空间是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 投射到这里,并在此产生新的意义和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如图1所示:
3)诗性隐喻的特点
A 新颖性 新颖性是诗性隐喻的核心和基础。Lakoff&Johnson(1980)指
出,创新性隐喻总是借助改变人们所熟悉的媒介(喻体)所指 而体现出创造性,随视角变化在媒介和对象之间创造相似性。 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通常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的角度 来比较和认识事物。 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作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意象, 它们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 系, 但当这些意象重新组合并出现在诗行中的时候, 人们就 好像得到了一个重新认识它们的机会。
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
A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Poetic Metaphors
张星 2009级1班 指导老师:项成东
Outline
一.诗性隐喻概述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框架的提出
四.概念隐喻整合模式与诗性隐喻
五.总结
一.诗性隐喻概述
隐喻是我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哪里有语言,哪
Reuven Tsur等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诗学理
在首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上,蓝仁哲教授从中国古典
诗学入手切入文学的认知分析。他认为 ,意象思维是概念思 维发展的基础 ,是隐喻的源泉;诗总是在隐喻的意象和景象中 言说:读诗应当是一个观象 — 物象、 意象、 景象、 原象 的认知过程 ,变无为有 ,变有为无 ,在诗性的意境中使读者的 疏明与遮蔽得以演化 ,祛蔽悟明。
2. 诗性隐喻
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 隐喻
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 束定芳, 2000:120)。诗歌借助隐喻意象来实现诗歌意境的传达,这 样,诗歌便具有了诗性隐喻的灵性和美。
1)诗性隐喻的定义 那何谓诗性隐喻呢? 莱考夫和特纳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
析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他们把诗性隐 喻置于“基本隐喻”(basic metaphor)的框架之中,但忽视 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胡壮麟在此基础上对诗性隐喻另作了界定,他认为诗性隐喻
是诗人通过个体思维的努力对所直觉的现实关系进行概念上 或经验上的构建和重现。它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 以及随之 而来的突然性、 新颖性、 美学性等。
度探索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运用,如路翩翩的《论诗歌隐喻 的认知意义》,王文英的《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另外有学者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诗性隐喻,如李海波和 段成的《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唐汉娟的《陶渊明 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但是,个人认为,多数学者都是单一地应用认知语义学或概 念隐喻理论对诗性隐喻进行探讨, 或者其研究只停留在隐喻 的意义层面上,未将诗性隐喻的独特性与诗歌意象联系起来, 对隐喻解读的主体性认识也不够深刻。本文试图在概念隐喻 的基础上,利用合成空间理论对概念隐喻的互补,并提出诗 性隐喻认知过程的相关原则,以阐释读者通过深层解读诗性 隐喻重现诗人所创意境这一认知审美过程。
图1
﹒ ﹒ Generic space
Input 1
﹒﹒ ﹒ ﹒ ﹒ ﹒﹒ ﹒。。﹒
﹒ ﹒ ﹒ ﹒
Input 2
Blending space Emergent structure
3. 主体自洽原则(the principle of self-negotiation)
隐喻的主体自洽原则由王文斌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2) 从研究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隐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
时期: A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如 亚里士多德、理查兹的隐喻修辞研究。 B 隐喻的语义学研究(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 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 的语义研究,如理查兹、布莱克的隐喻互动论。 C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 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 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这一时期著名的研究者有符号学 家艾柯(U.Eco)、哲学家塞尔(J.Searle)、语言学家莱考 夫等。
二.文献回顾
1.隐喻研究概况
1) 从隐喻理论的发展来看,隐喻先后经历了“替代论”、
“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 五种理论,可分别表示为: 替代论:A=B 比较论:A≈B 互动论:A↔B 映射论:A(部分)→B (部分) 合成论:A (部分)⇔ B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