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隐喻
解读老虎一诗中隐喻
(,350007)摘要:隐喻从语言层次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隐喻和文学作品的诗性隐喻。
布莱克的“TheTiger”一诗的隐喻历来被津津乐道,文章旨在用诗性隐喻来解读“老虎”一词的多重象征意义。
关键词:布莱克;隐喻;《老虎》;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 I106.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491(2007)04-0049-02 威廉·布莱克(W illiam Black, 1757-1827)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西方现代派艺术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
他的作品重想象、重灵感,将深邃的思想融汇于一套独特的、充满象征与神话的传说中,常常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短诗集Songs ofExperience(《经验之歌》)文字素朴,形象鲜明,寓意深远,名作《老虎》即是其中之一。
此诗遒劲雄浑,气势夺人,运用民间歌谣的创作手法,语言淳朴而简洁,节奏鲜明而和谐,意象丰富多彩,在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之中反映出严肃的思想内涵。
本文旨在从诗性隐喻角度解读“老虎”一词的多重象征意义,使之更加形象鲜明。
1诗性隐喻莱可夫与约翰逊(1980)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我们的语言仔细推敲起来都与隐喻挂得上钩。
这些学者把这样的语言学隐喻称为“常规隐喻”。
之后,莱可夫和特纳(1989)发表了有关诗性隐喻的专著《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把诗性隐喻完全纳入了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认为语言学隐喻和文学隐喻无本质区别。
但对于两者的区别罗西克早在1978年就指出,语言学隐喻和诗性隐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放在同一范畴之内。
作为语言学隐喻被看作是用隐喻方法产生的新词和词源之间关系的元语言学构成,而诗性隐喻要以新的方法分析,区别生动性和陈腐性,强调突出性。
诗性隐喻通过对诗性语篇在各自领域内的语境化,可以挖掘丰富的象征手段和意象(Selepe, 1995)。
马丁(Mar-tin, 1979)认为隐喻是人类经验中心照不宣的成分的显示,这种成分不能用常规语言作清楚表达。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诗性隐喻作为其核心元素,以具象表现抽象,通过隐含的象征和暗示传达深层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以期揭示其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二、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1. 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常常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以具象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结合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邃的内涵。
例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具象事物,隐喻地表达对人生、社会等抽象问题的思考。
2. 隐含的象征与暗示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常具有隐含的象征与暗示。
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修辞等手段,将寓意隐藏在字面意义之后,使读者在品味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种隐含的象征与暗示使得诗歌具有了多义性和丰富性。
3. 情感与哲理的交融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往往伴随着情感与哲理的交融。
诗人通过隐喻将情感与哲理相结合,使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传达深刻的思考。
这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使得诗歌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之一。
它强调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思维,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在象征派诗歌中,意象思维使得诗人能够通过具象的隐喻来传达深邃的哲理思考。
2. 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为诗性隐喻提供了另一种哲学解释。
符号学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的组合和变换来传达意义。
在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通过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隐含的象征与暗示等方式,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3.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意义,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
在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
诗人通过隐喻来表达个体对存在和意义的思考,以及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努力。
《请进》中隐喻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
《请进》中隐喻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作者:何玉燕王昌米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5期内容摘要:隐喻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大特色。
其诗歌语言简朴自然,内涵却深刻隽永。
诗性隐喻不同于常规隐喻,大多数属于创新性隐喻,需要非传统的理论去解读。
而新兴起的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解读和意义构建非常有效而强大的认知工具,开启了诗歌理解的新视野。
本文选取弗罗斯特的《请进》(Come in)这首诗,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其中的隐喻,以期更好地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弗罗斯特概念整合理论隐喻《请进》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被誉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和“民族诗人”。
他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隐喻,因而显得既纯朴自然又含义隽永。
他寓深邃的思考于朴实的内容和简洁的诗句之中,可以说隐喻是其诗歌艺术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色。
弗罗斯特曾说:“隐喻就是诗歌的全部。
”他还在诗集自序中写道:“诗歌不过就是隐喻组成的……每一首诗实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否则就不称其为诗(Frost,1995)。
”这就是他对诗歌隐喻的理解,在他看来,隐喻就是诗歌创作的灵魂。
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隐喻,诗人可以将原本难以传达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具体化,使诗歌以动人心弦的力量表达出深邃的哲思。
正如弗罗斯特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我不会让我的诗没有门,但也不会让门开着(Thomson,1966)。
”这里的“门”就是指隐喻,诗人是不会轻易让别人窥见诗歌里的深刻内涵的,而是设置隐喻这扇门将哲思锁于门内,但同时,有门也说明有进入的途径,因此,读者理解了隐喻,就可以“登堂入室”,揭开弗罗斯特诗歌的神秘面纱。
然而,打开门需要钥匙,本文选取的钥匙就是概念整合理论——这一对隐喻有着强大解释力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岳好平,汪虹,2010)。
弗罗斯特曾宣称隐喻就是全部的思维方式,学习诗歌就是学会如何思考(Frost,995)。
隐喻的诗性特征
隐喻的诗性特征作者:赵洁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16期无论是在大学英语写作还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英语修辞都是必须讲授的内容。
教材《英语写作手册》列出最常见的辞格11种,其中就有隐喻格(metaphor)。
课文是这样定义隐喻的:“It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originally denotes one thing to refer to another with a similar quality. It is also a comparison,but the comparison is implied,not expressed with the word as or like”联系上下文和所举例句,我们看出,该教材是从微修辞的角度来介绍和要求所授各种辞格的。
但隐喻与其他各种辞格不同,它还具有宏修辞的特点,而且它的宏修辞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很是多见,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在欧美国家中成为显学,至今不衰。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隐喻分为微隐喻(Micro-metaphor)和宏隐喻(Macro-metaphor)两类。
那么显然,微隐喻就是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为目的的通常修辞方式,而宏隐喻则是既涵盖微隐喻修饰功能又具有认知作用的文化学意义上的修辞手段。
当隐喻言说从语词的层次进入话语的层次之后,隐喻就从微修辞进入宏修辞的范畴,隐喻也就超越其他修辞方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表达或认知方式。
也就是说,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宏隐喻的主要特征是它具有“思考”的属性,而且是一种诗性形式的思考,也即审美思考。
米兰·昆德拉说过:“思考的美体现在思考的诗性形式上。
据我所知,存在着三种这样的形式:一、格言式;二、连祷文式;三、比喻式。
”关于比喻式,昆德拉说:“如果它们只是一种装饰,我并不喜欢它们。
装饰性的比喻不光是指‘草地如绿色地毯’之类的,而且包括里尔克那样的:‘他们的笑从嘴尖渗出来,仿佛化脓的伤口。
狄金森的诗性隐喻与多元映射解读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e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说, “ 现代 隐喻认 知观将 隐喻视为某种从 具体 到抽象 的映射
关联 , 拓展 了隐喻在人类思维过程 中的作用 。 ” 基 于系统性 映射 的认知 隐喻诗歌 阅读会产生原型性 阅读 , 能很 好地理解 隐喻 的含 义 ; 而基于相似性和 目的性 的隐喻性 阅读会产生非 典型性或解说性 阅读 , 一是 因为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会束缚
[ 作者简介 】 刘军华 ( 1 9 7 6 - ) ,女 ,硕士研 究生,讲师 ,研 究方 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L a k e o f认为 : “ 隐喻是一种抽象的 、 意 向图式般的折射过 程: 从一个熟 悉的 、 具体 的、 容易阐释的源域( 喻体 ) 映射 到一 个令人难以捉摸 的 、 抽象的 、 难 以理解的 目标域 ( 本体 ) 。 ” 认 知视角下 的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 的概念可定义为从源域 ( 经验 域) 向 目标域 ( 抽象域 ) 的系统 映射 。从认 知科学 的角度来 AB S TR AC TI ONS AR E OB J E C TS , A P E R S O N I S A P OS S E S S E D OB J E C T, E V ENTS A E ACT R I ONS, 和 L I F E I S A J OUR NE Y, ‘ 枪” 的生 活被看作 是一个 静止 的“ 0B J E C T”, 而在 E VE NT S TR UC T uR E 隐 喻 中 的 “ O B J EC T” 是 自动 的 , 就像 在刚给 出的例子 中“ L e n t i s a p 一
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喻
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喻在人类的生存视野中,太阳是一个重要的客体存在。
先民们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安排生活,很早就注意到对这一客体的认知。
可以想象,当那圆圆的火球从东方悄悄升起,又在西方神秘落下的时候,曾牵引出先民们多少的惊奇、幻想和遐思。
于是,千百年来,后羿和夸父的子孙们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着他们祖先的追求和梦想,一代代的演绎着探寻东隅的神话。
不过,这种探寻并非纯客观的认知,而是植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领域,程度不等地带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内涵。
本文拟就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喻作一考察,以探究其建构中的文化底蕴和认知经验基础。
一、汉文化中黄昏隐喻的层级建构机制黄昏隐喻源于时间天象隐喻,是天象隐喻母体滋生的子隐喻。
先民们在认识抽象时间的过程中曾采取了隐喻性的认知策略,仰观天象,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作为切分混沌时间的参照物。
于是,基于太阳的东升西落,便有了“日”(天)的时间概念。
可是,汉民族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并没有到此为止,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时间概念,他们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切分出“拂晓”“凌晨”“晌午” “黄昏”“傍晚”等子概念范畴。
这种切分最初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认知动因。
不过,随着这些概念符号使用的频繁和普及,汉民族又逐渐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悟熔铸到这些符号的内蕴之中,于是,这些概念符号就在纯粹标记时间的功能之上又获得了更为复杂而玄奥的文化内蕴。
太阳的东升西落,既是时间流转的标志,也是人生际遇、事物盛衰的象征。
后者已经超越了狭义的标时功能,泛化出汉民族天象隐喻的文化内蕴。
“如日方升”“如日中天”“日薄西山”已非指苍穹太阳的运行,而是代表了尘寰人事变迁的三阶段,其中的“日薄西山”便属于汉文化中的黄昏隐喻。
如果说先民们最初观察天象是为了认识抽象时间的话,那么基于这种认知而构建的若干隐喻便是为了更好地言说人事变迁中复杂微妙的内心体悟。
前者属于概念认知的质朴隐喻,而后者属于蕴涵哲理情愫的诗性隐喻。
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分析
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分析作者:方坤红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思维及语言由概念隐喻构建而成,诗性隐喻的识解也以此为基础。
识解诗性隐喻不仅挑战人类认知能力,其机制更能体现认知系统源动力及深层运作。
本文以玄学派爱情诗为文本,通过分析发现诗性隐喻概念LOVE IS ALCHEMY在其中多次出现。
因此本文以三首典型诗歌中的相关隐喻表达为例,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该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
识解过程中出现拟人及图像隐喻相互交织,通过心理图像激发的概念隐喻及基础知识环环相扣进行识解。
三首诗的识解过程体现了诗性隐喻LOVE IS ALCHEMY不同意义层面的凸显及其识解概念隐喻基础:LOVE IS LIFE,LOVE IS FIRE,LOVE IS SUBSTANCE。
【关键词】诗性隐喻概念隐喻识解一、引言认知视角下隐喻无处不在,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
人类的认知概念系统,即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由隐喻组成,这样的隐喻为概念隐喻。
1989年,Lakoff及Turner揭示诗性隐喻的意义构建识解以人类共享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为基础,体现隐喻非常规性给认知带来的挑战及新视角。
本研究以玄学派爱情诗为语料来源,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诗性隐喻识解机制。
分析发现,玄学诗人围绕诗性隐喻LOVE IS ALCHEMY对爱情进行思考及描写。
本文以三首典型诗歌中出现的隐喻为例对其识解进行分析,即①The Canonization、②Nocturnal upon St. Lucy's Day及③Love’s Alchemy。
二、LOVE IS ALCHEMY的概念隐喻基础隐喻LOVE IS ALCHEMY的创源于炼金术。
玄学派所处时期炼金术在欧亚非三大陆盛行,是的一种化学哲学思想和当代化学的雏形。
其目标是将基本金属转为黄金,制造不死药;其提炼的过程先将阴阳两性相吸的金属结合,通过加热来隔离消除杂质,硬化软性物质及软化硬性物质以平衡其中的相异对立物质,从而制造不死药;其哲学思想是通过净化完善及相异性的消除来寻求永生。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深邃的思想性、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哲理的隐喻性。
其中,象征派诗歌更是以深奥的意象、抽象的符号和复杂的象征性表达其诗性隐喻,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空间。
本文旨在研究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以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二、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1. 意象的象征性象征派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意象的象征性。
诗人通过具体事物或景象来传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这些具体事物或景象即“意象”。
这些意象在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既是表达诗意的载体,也是读者解读诗歌的桥梁。
2.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在象征派诗歌中,抽象的概念往往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体现,反之亦然。
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深度和韵味。
诗人在运用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时,往往能够达到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效果。
3. 语言的音乐性象征派诗歌的另一大特点是语言的音乐性。
诗人通过运用韵律、节奏等音乐元素,使得诗歌的旋律和谐悦耳。
同时,诗性隐喻在语言的音乐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诗歌的语调和音调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哲学的思考与表达象征派诗歌的诗性隐喻源于哲学的思考与表达。
诗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融入具体的诗歌创作中。
这些哲学思想包括生命、自然、人性、社会等各个方面,通过诗性隐喻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
2. 象征与哲学思想的互动在象征派诗歌中,象征与哲学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诗人的哲学思考为象征的创造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象征的创造又使哲学思想得以生动地表达和传递。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象征派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四、结论综上所述,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表现在其独特的意象、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以及语言的音乐性等方面。
这些特性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韵味,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
而其哲学基础则源于诗人的哲学思考与表达以及象征与哲学思想的互动关系。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诗歌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性隐喻作为其核心艺术手法,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思想以具象的形式表达出来,赋予诗歌更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更深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针对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进行研究。
二、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1. 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统一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往往以抽象的形态出现,通过具象的物象或场景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使得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的思考空间。
2. 暗示性与多义性诗性隐喻常常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联想。
同时,其多义性使得同一隐喻在不同读者心中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性与哲理性诗性隐喻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探讨,诗性隐喻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哲学思考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三、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对现实的超越与反思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往往超越了现实的表象,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隐喻性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进一步体现了其哲学思考。
2. 对人性的探索与揭示诗性隐喻通过对人性的探索与揭示,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描述,诗性隐喻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3. 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在象征派诗歌中,生命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诗性隐喻通过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思考中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四、结论综上所述,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具有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统一、暗示性与多义性以及情感性与哲理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其哲学基础则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与反思、对人性的探索与揭示以及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等方面。
诗性隐喻文本的符号学解析与翻译--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
诗性隐喻文本的符号学解析与翻译--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吕艳;王中平【摘要】隐喻是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诗歌主题往往隐含在一个篇章隐喻之中。
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诗性隐喻文本中的“能指代码”发生在语言符号的第二层级上,是一种二级能指。
试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论述对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从二级能指的识别入手,并通过对其二级能指符号的移植实现诗歌意象在译语文本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再现,从而为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122-126)【关键词】诗性隐喻文本;篇章隐喻;符号学;二级能指;符号移植【作者】吕艳;王中平【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衡阳市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索绪尔(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关系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1]。
能指是一种具任意性的、约定俗成的音响形象,而所指是附着在上述形象上的概念或意义,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具有任意性。
在此基础上,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提出,意指过程存在多重层级符号系统,其下一级单位可成为构成上一级单位的要素。
而诗性隐喻文本中的“能指代码”往往发生在语言符号的第二层级上,是一种二级能指[2]。
作为典型的诗性隐喻文本,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雪夜林边停留》一诗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黄宗英(1999) 对其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象进行了探讨[3];陈宏薇(2006)从意象、结构、韵律三方面就江枫对此诗的翻译做出高度评价[4];张岚(2011) 则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三个汉译本进行了分析[5]。
本文试以此诗为例,论述对含篇章隐喻诗歌的翻译,应从诗性隐喻的二级能指的识别入手,通过对二级能指的转换实现诗歌主题在目的语文本中的符号移植与意义再现。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岳 好 平 ,汪 虹①
( 南农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湖 湖南 长 沙 4 0 2 ) 1 1 8
[ 摘 要 】 诗性 隐喻有别 于常规 隐喻 , 大多属 于创新性 隐喻 。由于诗性 隐喻 的超 常规性 , 它们的理 解就需要借助较 为复
构 成 。其 中一 个 输 入 空 间包 含 了一 个 抽 象 的空 框 架 , 另 一 而
大阐释力的概念整合理 论才能清 楚 的解 析诗性 隐喻 的意义
建 构 过程 。
概念整合理论引进 国内之后 , 许多学者利用该理论 对诗
性 隐喻等一些创新性 隐喻进行 了相关研 究 。由于诗性 隐喻
的 必 要 条件 , 因此 只 有 通 过 对 于 新 奇 隐 喻 或 即 时 隐 喻 具 有 强
步提 出了概念整合 理论 。该理论认 为 隐喻 意义 的建 构
过程始于两个属于不 同认知域 的输入空间 , 而产生 能够抽 进 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 内容的类属空 间( 或称 普遍空 间) 一 和
杂的多空 间投射机制。F uone &T re 的概 念合成 理论是能 够解读诗 性 隐喻 等诸 多语 言认知 活动的 重要理论模 式。文 a cn i r un r 章利 用概念整合 网络分别解析 了与文学、 幽默 、 治、 政 诗歌相关联的诗 性隐喻 , 对其 隐喻 意义建构 的认知 机制进行 了较 为详尽 的描述 。 将其认知过程动 态性地展 示出来 , 以期论 证概 念合 成理论框 架下诗性 隐喻认知 阐释 的可行性 。 [ 关键词 ] 概 念整合理论 ; 诗性隐喻 ; 心理 空间
个合成空间 。类 属空间包含两个输 入空间共 有的抽 象结构 , 形成普遍结构 ; 合成 空 间除 了包含 类属 空间 中 的普遍 结 构 外, 还从两个输 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 , 并通过 自身的组合 、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其中,诗性隐喻作为其核心元素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意象表达,使得诗歌语言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对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考。
二、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1. 意象丰富:诗性隐喻以形象化、具象化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运用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情感表达:诗性隐喻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读者在感知中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 含蓄性:诗性隐喻往往不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法,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联想,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4. 创新性:诗性隐喻在运用传统意象的同时,也敢于突破常规,创新性地运用新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为诗歌带来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象征主义哲学思想:象征派诗歌的创作受到象征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
诗性隐喻作为象征派诗歌的核心元素之一,其运用正是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
2. 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诗性隐喻通过意象表达意义,使得诗歌的意象与意义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表层结构上,更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精神和哲学思考。
3. 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关系:在诗性隐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通过将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自然意象相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
四、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的运用及其意义1. 运用方式: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运用传统意象、创新运用新意象、结合现实生活等。
这些运用方式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2. 意义阐释:诗性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还使得读者在感知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诗性隐喻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诗性隐喻作者:吴悦茜来源:《牡丹》2017年第05期“隐喻”常见于一切的话语模式中,在英文中“隐喻”一词为“metaphor”,它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由此及彼”。
胡壮麟先生在《诗性隐喻》中指出:诗性隐喻是诗人通过个体思维的努力对所直觉的现实关系进行概念和经验上的建构、整合和重现。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哈代作为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具有“跨文体”的特征,其小说中的诗性隐喻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天使和魔鬼一般而言,诗歌语言与宗教语言密切相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隐喻来解释概念,这也不难解释诗歌中的许多宗教原型的出现。
要理解《德伯家的苔丝》的诗性隐喻特征,需理解其中的人物设定是以《圣经》为原型的。
(一)天使与魔鬼的传统解读传统的分析中,“天使”与“魔鬼”分别指克莱尔与德贝维尔。
《德伯家的苔丝》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安琪儿”(Angel)为“天使”之意,对于苔丝而言,安琪儿智慧而优雅,是理想爱人该有的模样;而引诱苔丝失贞的德贝维尔则如引诱夏娃吞食禁果的撒旦一般,在苔丝看来,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是由德贝维尔引起的。
但是,这种解释的方式有不完善之处。
首先,克莱尔与德贝维尔的形象都不是扁平化的,二人是“虚伪的天使”与“真实的魔鬼”。
安琪儿对苔丝的爱看似天真炽烈,但当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安琪儿的态度却陡然转变,充分说明这个人物的虚伪性,他所爱并不是苔丝,而是一个“一模一样的另一女人”——是他自己的幻象;相比之下,德贝维尔的形象反而真实了许多,他迷恋苔丝是由于苔丝的美貌,于是他想方设法占有苔丝,他只忠于自己的欲望,但德贝维尔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恶魔,他也有过真诚的忏悔,且在苔丝家落魄的时候予以他们帮助。
第二,苔丝与夏娃的形象也有出入,夏娃吞食禁果,蛇只是一个诱因,吃与不吃是夏娃自己的选择,但是,苔丝的失贞则是被迫成分居多。
第三,如果说作为“魔鬼”的德贝维尔给予苔丝的伤害是身体上的,那么,作为“天使”的安琪儿给予苔丝的则是心灵上的重创,在苔丝给安琪儿的信中,可以看出其心理变化,从“因为你不在我这儿,所以光明已经不再吸引我了”,到“你待我这样无情无义啊!这是我不应该承受的呀……我只好尽力把你忘了”。
汉文化中的黄昏隐喻
悲壮场面。此外,人事式微的黄昏隐喻还表现在大批语词
(17)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
符号的建构上,“垂暮之年”“晚年”“暮年”“晚景凄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凉”“暮岁”“桑榆暮景”属于传统的黄昏隐喻符号,而
(18)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张五》)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生活受关注指数的提升,又推出了一
到此为止,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时间概念,他们又在此基础上 婚”“中期”“中古”“中秋”“晚期”“晚婚”“晚稻”
进一步切分出“拂晓”“凌晨”“晌午”“黄昏”“傍晚” 等表示人事变化不同阶段的概念符号。其中,“早”与
等子概念范畴。这种切分最初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和生产的 “晚”二者形成对立关系,“早”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排的老年歌舞节目,取名为“俏夕阳”。夕阳已经成为老年 家情结在特定时间内的一种折射,因为,在传统汉文化中,
人富有诗意的代名词。此外,随着老年夕阳隐喻的建立,又 家不仅是物质上的庇护所,也是精神上的栖息地,给人以温
派生出一种表达没落衰败意蕴的夕阳隐喻。如:
暖和关怀,因此,背井离乡一直被认为是件痛苦的事情,而
且,随着人生迟暮黄昏诗性隐喻使用的频繁和普及,近年 游子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睹物思人,越发伤神。由此可
来,这种建构机制已经渗透到主流媒体中了,如央视推出的 见,汉文化中的羁旅哀愁黄昏诗性隐喻的生成是与民族的实
面向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命名为“夕阳红”,今年春晚上安 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黄昏生愁,乃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恋
(19)暝色起春愁。(皇甫冉《归渡洛水》)
批新的黄昏隐喻符号。如:
清人许瑶光还根据《诗经》中的《君子于役》,和诗一
(7)希腊总理“黄昏恋”(解放日报,1998-5-27) 首,以示黄昏愁人:
诗性隐喻的认知视角解读
一、诗性隐喻的学术语境
隐喻一直是中外文化诗学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所谓诗性的隐喻,顾名思义就是隐喻表达的诗意化。早在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就在《新科学》中说,“人类智慧的源头是‘诗性智慧’,‘诗性智慧’就是最初的文化,一切科学与哲学的根源来自这一前提……原始人类认知外物最基本的方式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来想象、体验外物,从而认识和把握外物。”英国哲学家兼诗人、批评家欧文•巴菲尔德也在《诗性词语》中区分了两种隐喻形式:一种是形成语言的原始隐喻,它显示了人类开始具有复杂的思考能力;另一种是经由个体思维和构建的隐喻,即诗性隐喻。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诗性隐喻有别于常规隐喻,“凡是在本学科中出现一个不落俗套的,从其它学科或义域引入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表述,都被视为诗性隐喻。诗性隐喻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突然性、新颖性、美学性等。”
二、诗性隐喻的认知视角
诗性隐喻的解读,使读者剥茧抽丝般地走进作者精细的思辨过程,陌生化表述、细腻情感的背后,多重隐喻结构形成了条理明晰的体系结构,使作品的主题纲举目张。读者通过欣赏新鲜的意象关联,才能进一步细致入微地解读诗性思维,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验,复活生活经验、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一)诗性隐喻的情感诗绪空间
(二)诗性隐喻的“以我观物”
对于无形无状的抽象事物的描摹,对于无始无终的时间与无穷无尽的空间的把握,也许其他艺术手段十分有限,运用隐喻则能挥洒自如。“把不可见之物变为可见之物”,带来抒情的哲理化。黑格尔对隐喻的艺术魅力曾作出如下归纳:“深入观照当前有关事物,在观照中从外在事物中寻求自己,把它们转化为精神的”。人的感觉与其所生存的环境、自然有同一性(异质同构),情绪可互感互通。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直观山水、体味自然,进而感悟生命的态势。身外的客观景物转化为心中的神思与顿悟,进而至形而上的层面,所以“理入影迹,诚能妙写”。
诗性隐喻:唐诗中“幽人”的“非隐”向度及其诗学意义
杜甫研究学刊二〇二二年第一期总第151期诗性隐喻:唐诗中“幽人”的“非隐”向度及其诗学意义常雪纯〔摘要〕“幽人”原初之用在《周易》,本义为“幽隐之人”。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在文人作品中,多被引用为隐士的代称。
至唐代,“幽人”在诗文作品中出现频次增高,其诗性隐喻之特质由此而浮现。
在唐前高隐之义的基础上,唐人笔下的“幽人”承载了多样的生命体悟。
陈子昂、杜甫与李商隐的“幽人”诗,在看似“向隐”的维度背后,包孕了诗人“非隐”的现实观照与历史沉思。
“幽人”意象所蕴含的诗性隐喻为唐诗之解读提供了深化而广阔的诗意阐释空间。
〔关键词〕幽人意象隐喻生命诗学西方学者认为,隐喻与文学创作之关系,在诗歌文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①。
隐喻的切入成为解读诗歌艺术与思想的一种有效通道。
隐喻概念在中国的延展与运用,受国外理论影响之外,其发源在本土也有迹可循,上溯至民国时期,已有类似阐释②。
当代学作者简介:常雪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71011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9TS098)阶段性成果。
①隐喻最初为西方语言学、修辞学之概念,有关其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他明确了隐喻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地位。
随着语言学阐释范围不断扩大,隐喻理论逐渐应用至到心理学、哲学等范畴。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使隐喻的应用泛化到认知学。
②闻一多在《说鱼》中结合古典“兴象”说所论及的“隐语”可为例证(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18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修辞角度而言,“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学批评理论的“比兴”具有共通性,但从诗歌文本呈现及审美效应来看,“比兴”多适用于对先秦时期文学意象的解读,其立足点是可类比的物质世界;而魏晋时期,乃“文学自觉”的时代,比兴模式已不能满足对诗人个性的解读与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和审美性越强就越能成为诗性隐喻。
根据George Lakoff & Mark Turner(1989:80),隐喻可分
为两个层次(概念层、语言层)和三种基本概念(概念隐喻、 常规隐喻和诗性隐喻 )。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诗性隐喻和概念隐喻、常规隐喻之间的关
二.文献回顾
1.隐喻研究概况
1) 从隐喻理论的发展来看,隐喻先后经历了“替代论”、
“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 五种理论,可分别表示为: 替代论:A=B 比较论:A≈B 互动论:A↔B 映射论:A(部分)→B (部分) 合成论:A (部分)⇔ B (部分)
3)诗性隐喻的特点
A 新颖性 新颖性是诗性隐喻的核心和基础。Lakoff&Johnson(1980)指
出,创新性隐喻总是借助改变人们所熟悉的媒介(喻体)所指 而体现出创造性,随视角变化在媒介和对象之间创造相似性。 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通常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的角度 来比较和认识事物。 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作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意象, 它们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 系, 但当这些意象重新组合并出现在诗行中的时候, 人们就 好像得到了一个重新认识它们的机会。
里就有隐喻。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古希腊 时代.英语中“metaphor”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 “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 之意。
1.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大英百科全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 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 过类推,即比较。” Richards指出, 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Lakoff & Johnson(1980:4):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 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John is a tiger.
C.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作为固定的(entrenched) 概念关系进
行分析,其心理基础不是两域之间的相似性,而是抽象的意 象图式; 而概念整合理论以两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心理基础进 行在线合成 (on-line process) 。其心理空间是基于某一域之 上建构的暂时性的、短时的表述结构(representation structure),有较强的实时性。 2) CMT和BT的互补性 值得肯定的是,概念隐喻理论从思维方式的高度揭示了隐喻 的本质:借助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它能作为一般隐 喻的基本认知机制,但是,它没有从深层揭示两域元素如何 互动并合成最终的隐喻概念,即不能解读认知隐喻发生的动 态过程,而且对从旧信息中产生的新意义的解释也不充分。
束定芳教授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角度探讨了情感在诗
歌中的体现 ,以汶川地震诗歌为例 ,提出诗歌是人类强烈情感 导致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诗歌既是概念化的结 果 ,又是对这一概念化结果的表达。
诗歌的诗意之源在于对日常生活和认知体验及其表达的偏离 ,
而语言材料的非常使用是诗歌的表达手段之一。 隐喻作为跨 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和表达手段 ,为诗歌意象的表达、 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诗性隐喻与诗歌意象
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朱光潜 1980) 意象不仅是一种自觉,而且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甚至作
为一种隐喻而存在。人们如果要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自然离 不开构建隐喻,以具象或某些旧经验叠加的方式加以呈现。 只不过诗人在创建诗性隐喻的过程中会最大程度地追求审美 性和新颖性以传达他对世界的理解与情感。诗性隐喻不仅影 响诗人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描写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还 影响全诗意蕴的传达。
2. 诗性隐喻
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 隐喻
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 束定芳, 2000:120)。诗歌借助隐喻意象来实现诗歌意境的传达,这 样,诗歌便具有了诗性隐喻的灵性和美。
1)诗性隐喻的定义 那何谓诗性隐喻呢? 莱考夫和特纳在1989年出版的《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
析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他们把诗性隐 喻置于“基本隐喻”(basic metaphor)的框架之中,但忽视 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胡壮麟在此基础上对诗性隐喻另作了界定,他认为诗性隐喻
是诗人通过个体思维的努力对所直觉的现实关系进行概念上 或经验上的构建和重现。它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 以及随之 而来的突然性、 新颖性、 美学性等。
2.诗性隐喻研究概述
诗性隐喻作为一种特殊隐喻,其研究历史远不及隐喻久远。
早期的研究也是把诗性隐喻局限于修辞的范畴, 或者是语言 现象本身,但随着隐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不断发展,诗性隐 喻的认知研究也成了主流趋势,并且与文学理论逐渐相结合。
论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认知研究,它将语言学和文学 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其标志性代表作为Stockwell(2002)的 《认知诗学导论》,Gavins&Steen(2003)合编的《认知诗学 实践》为其后续姊妹篇。在这两本书中,作者从概念隐喻角 度探讨了诗性隐喻。
2) 从研究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隐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不同
时期: A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如 亚里士多德、理查兹的隐喻修辞研究。 B 隐喻的语义学研究(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 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 的语义研究,如理查兹、布莱克的隐喻互动论。 C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 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 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这一时期著名的研究者有符号学 家艾柯(U.Eco)、哲学家塞尔(J.Searle)、语言学家莱考 夫等。
图1
﹒ ﹒ Generic space
Input 1
﹒﹒ ﹒ ﹒ ﹒ ﹒﹒ ﹒。。﹒
﹒ ﹒ ﹒ ﹒
Input 2
Blending space Emergent structure
3. 主体自洽原则(the principle of self-negotiation)
隐喻的主体自洽原则由王文斌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三.理论框架的提出
1.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由 Lakoff&Johnson首次提出来的,它的主要观点有: 1)隐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 认知过程,其基础是人体经验。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往往是以 熟知的、有形的和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中无形的、抽象的 概念。 3)映射遵循恒定原则。也就是说,人们拥有的一些基本意 象图示,如容器图示、中心——边缘图示等,从始源域到目 标域的映射不能改变这些意象图示的结构。 4)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质的,潜意识的,为人类所共有。
Reuven Tsur等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诗学理
在首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上,蓝仁哲教授从中国古典
诗学入手切入文学的认知分析。他认为 ,意象思维是概念思 维发展的基础 ,是隐喻的源泉;诗总是在隐喻的意象和景象中 言说:读诗应当是一个观象 — 物象、 意象、 景象、 原象 的认知过程 ,变无为有 ,变有为无 ,在诗性的意境中使读者的 疏明与遮蔽得以演化 ,祛蔽悟明。
2.概念合成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 Fauconnier &Turner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该理论认为,基本的概念整 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 其中两个是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1 输入空间I2 ) , 包含两个 范围的相关信息,还有文化、语境、观点和其他背景信息的 附加结构。 两者之间建立跨空间映射,通过两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 构和组织组建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 第四个空间是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 投射到这里,并在此产生新的意义和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如图1所示:
B 审美性
审美性可谓是诗性隐喻的特殊性质,跟它的新颖性是分不开
的。诗人通过隐喻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让人产生审 美上的愉悦。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涵于所构建隐喻中,借助 隐喻意象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刻画复杂的内心世界。读者 对其的解读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和诗人产生思想共鸣,达到 心意相通。 如: 人丛中出现的这些脸庞 潮湿,黝黑, 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地铁车站》) 人群中的美丽面孔和东方水墨画之间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其 奇特而完美的审美意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体验,表达出生活中常有的难以言状的感受。
一书中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 隐喻解读的自洽原则:受喻者若想解读A是B或A似B,就须 借助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记忆 以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而寻找A和B这两个 输入空间的相容性。若相容性这一条件得到满足,那么受喻 者对隐喻的解读便会自我允准,否则,便会自我否定。(王 文斌 2007:190) 自洽原则侧重于受喻者对隐喻本身的理解,体现了隐喻解读 过程中的主体性,即认知者独特的自由意志、理性反思和审 美价值判断。
度探索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运用,如路翩翩的《论诗歌隐喻 的认知意义》,王文英的《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另外有学者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诗性隐喻,如李海波和 段成的《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唐汉娟的《陶渊明 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但是,个人认为,多数学者都是单一地应用认知语义学或概 念隐喻理论对诗性隐喻进行探讨, 或者其研究只停留在隐喻 的意义层面上,未将诗性隐喻的独特性与诗歌意象联系起来, 对隐喻解读的主体性认识也不够深刻。本文试图在概念隐喻 的基础上,利用合成空间理论对概念隐喻的互补,并提出诗 性隐喻认知过程的相关原则,以阐释读者通过深层解读诗性 隐喻重现诗人所创意境这一认知审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