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鲁科版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 新课标、新高考模式下的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2020新教材)新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

(2020新教材)新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

本早优化总结[学生用书P41]1~~[曲利耕对徉由解弹运动的顾]归烟整台•深度升华■专题1 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方法[学生用书P42]由于运动学部分的公式较多,并且各公式之间又相互联系,因此本章中的一些题目常可 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开阔思路,联想比较,筛选出最便捷的解题方案,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本 章常用的解题方法及规律特点见下表:常用方法规律特点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解题:速度公式v t = v 0+ at ;位移公式s = v 0t公式法+ ?at ,位移和速度关系式 2as v t v o .—个公式都是矢里式,使用时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平均速度法疋义式v 一 S 对任何直线运动都适用,而v 一2(v 0 + v t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恰当地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j?变速及线运动 -—〔捋点:和連度“保持 *何耳建度U 血同一 「]-(匀抓逮直期运戲;a 与%力向二) 一[匀械逮直线运胡:a 匀叫方向 二I[連度习时仙的美乐”二j J 苛籟与时间的关系…=]J 珏与速度的戋运:时-卅=二] ~[平均瑞度:亓=壬=―: J,申(HI 吋的辑吋遽度:b 尸疳=*, 斗匀娈理比线运动的到定:也』=二1—(关累式卜 匀变速TL线运动闾硏完/__―〔运动规律}T 物理査丈:生朮嵯度曲时间蛋忆的規律)「> —f 图輝将点:一条翎無的苴録〕度阳怫("£囲像7 ------------------------------- }—I 斜率:表示 J—(“而积:蛊示_ ]{特点:册=山只受柞用〕 —(性质:初連度为⑥的虫城运动〕―〔重亓品度:厂~办 胡"]------ :豌度兮式:—〕t 商选件案] 挞斥:将萇下备选答系前的字 母垃入左儁IE 薊的悅置. A. 2R h B. 2aj C. 不变 D. 相反 E. 直栽上 I\ aT- C. iR 力 H |fi 2l.加連度 J. 匀加連 K. ft® L. ttH M. + atN. gi o 沁 2P. v^t +-^fli 3[筹案校对]中间时刻速度法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中=v ,这一结论适用于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可以避免常规解法中用位移公式列出的含有t2的复杂式子,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续表常用方法规律特点巧用推论解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s n +1—s n= aT2,对于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冋题,应优先考虑用△ s= aT2求解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图像法应用v—t图像,可把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尤其是用图像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极值法临界、极值问题的考查往往伴随着“恰好”“刚刚”“最大” “最小”等字眼,极值法在追及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反向研究冋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巧选参考系解题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的,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有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也可巧妙地选用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甚至在分析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为了求解简捷,还可以灵活地选用非惯性参考系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底端A点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3恰好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处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解析]法一:一般公式法设物体初速度为v o,加速度大小为a,方向沿斜面向下,从A到C用时t i,已知从A到B一、1 2 用时t,则由运动速度和位移公式得:S AB = v o t —?at ,1 2S AC = v o t i — ^at i ,口 3且S AB = 4沁又 V B = v o — at , v c = V B — a(t i — t) = 0联立求解可得: t 1 = 2t 另一解t 1 = gt 不合理,舍去故物体从B 运动到C 所用的时间t Bc = t i — t = t.法二:逆向思维法解得t BC = t. 法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S 1:S 2:S 3:・・・=1 : 3 : 5 :…现在S BC : S AB = 1 : 3,通过S AB 的时间为t , 故通过S BC 的时间t Bc = t. 法四:中间时刻速度法1V (利用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有V AC = ?(v t + v o )=22 2 1 又 v o = 2as Ac , V B= 2as Bc , S BC =;S AC由以上各式解得:V B = ~2 = V AC法五:图像法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 ,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有 S BC = ?at Bc , S AC =2a ( t + t Bc )且 S BC =S AC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二次方比的方法 ,作出V — t 图像,如图所示.可以看出V B 正好等于,即 t BC = t.S/AOC CO 2S/BDC CD且 S /AOC = 4S^BDC , OD = t , OC = t + t Bc24(t + t BC )所以;=2 ,解得t BC = t.1t BC[答案]tJ 蟻跖illl 乩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4 s 内经过的位移为 24 m ,在第2个4 s 内经过的位移是60 m ,求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初速度各是多少?专题2 运动图像的意义及应用[学生用书P43]v -1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图线的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 (图线①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s -1图像v -1图像③表示物体静止表示物体静止④表示物体自s 0位置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以初速度 v 0向正方向做匀减速 直线运动⑤交点的横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相遇交点的横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的速度相等解析: 由公式A S = aT 2,得a =根据 24 + 60 m/s = v o + 4a ,V 4= 8得V 0=1.5 m/s.答案:2 2.25 m/s 1.5 m/s △s 60 - 24 2_ 2 〒= ~4*2~ m/s = 2.25 m/s ,s -1图像 ②表示物体静止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t i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 i(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⑥t i时刻的位移为S i表示物体在0〜^时间内的位移)⑦与④平行,表示速度相冋与④平行,表示加速度相冋⑧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12 (多选)(20i8髙考全国卷n )甲、乙两汽车在冋一条平直公路上冋向运动,其速度例—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车在t i时刻也并排行驶B .在t i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解析]本题可巧用逆向思维分析,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t i〜t2 时间内甲车运动的位移大于乙车运动的位移,所以在t i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B正确,A 错误;依据v—t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分析出C错误,D正确.[答案]BD【达标练习】1 .(多选)(2018高考全国卷川)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t i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 .从0到t i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从t i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D .在t i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解析:选CD.x—t图像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瞬时速度,A错误;前t i时间内,由于甲、乙的出发点不同,故路程不同,B 错误;t l 〜t 2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和路程都相等 ,大小都为X 2-X 1, C 正确;t l 〜t 2时间内,甲的x — t 图像在某一点的切线与乙的 x — t 图像平行,此时刻两车速度相等,D 正确.t =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解析:选AC.甲图为s — t 图像,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甲的斜率一直为正,方向不变,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 4 m ,选项A 正确,B 错误;乙图为v — t 图像, 负,表示有往返运动.v — t 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在整个t = 6 s 时间内乙通过的总位移为零,选项C 正确,D 错误.专题 3 追及、相遇问题[学生用书P43]1 .追及问题(1) 追及的特点: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位置. (2) 追及问题满足的两个关系① 时间关系:从后面的物体追赶开始,到追上前面的物体时,两物体经历的时间相等. ② 位移关系:s 2 = s o + s i其中s o 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s i 表示前面被追物体的位移,S 2表示后面追赶物体的位移.⑶临界条件: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可能出现恰好追上、恰好避免相撞、相距最远、 相距最近等情况,即出现上述四种情况的临界条件为V i = V 2.2. 相遇问题相向运动的物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在A .甲在整个B .甲在整个C .乙在整个 t =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t = 6 s 时间内有往返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t = 6 s 时间内有往返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 .乙在整个 故甲的运动速度有正有2 .(多选)物体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避碰问题中,关键是把握临界状态,避碰问题的临界状态还是反映在速度相等这一关键点上,即两个运动物体具有相同的位置坐标时,两者的相对速度为零.3. 分析追及问题的一般方法⑴一般解题思路[分析运]」画出运風-[■找悅移列方程]丽程J I盘丿跖J(2)解题技巧①抓住三个关系,即“位移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用好示意图.②寻找隐含的临界条件,如“刚好” “恰好”等关键词往往是解题的突破点.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减速运动,要判断它何时停下.近1■一辆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一辆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旁边经过.求:(1) 汽车追上自行车前二者相距的最远距离为多少?⑵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追上自行车时瞬时速度多大?[解析]法一:物理分析的方法(1) 汽车“追赶”自行车,它们的间距先增后减,当二者速度相同时,间距最大•设二者速度相同,均为6 m/s,所经过的时间为t i,则= v自,t i= =_ s= 2 s,最大间距A s= va 3自t i —2at i= 6x 2—2x 3X 22 m= 6 m.1 2i 2(2) 追上时间为t2,则v 自t2 = ^at2,即6t2= x 3 x t2,t2= 4 s,此时汽车速度V2= at2= I2 m/s.法二:数学分析的方法i 2 i 2 3 2(i) 经时间t,二者间距为A s= v 自t—?at = 6t —x 3x t =—尹—2) + 6,当t= 2 s 时,间距最大,A s m= 6 m.⑵追上时解法同法法三:图像法根据题意,从汽车启动瞬间计时,分别作出汽车与自行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I) 由图像可知,2 s前自行车与汽车间距增大,2 s后汽车“追赶”自行车,它们的间距减小,因此t = 2 s时二者间距最大,最大距离与三角形OAB面积数值相等,即” 1 A s m = 6x 2X 2 m= 6 m.(2) 当所画阴影三角形OAB与三角形CDB面积相等时汽车追上自行车,由两三角形全等可知,在t = 4 s时汽车追上自行车,由图像知此时汽车速度为12 m/s.[答案](1)6 m (2)4 s 12 m/s解追及、相遇问题的一般思路(1) 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 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 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4) 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4皿踪训练为打击贩毒,我边防民警在各交通要道上布下天罗地网•某日,一辆藏毒汽车高速驶进某检查站,警方示意停车,毒贩见势不妙,高速闯卡.闯卡后,此车在平直公路上可视为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可由公式6= 50t来描述•藏毒车闯卡同时,原来停于卡口边的大功率警车立即启动追赶,警车从启动到追上毒贩的运动可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可由公式S2= 2t2来描述•本题位移单位均为m,时间单位均为s,则由以上信息可求:(1) 藏毒车逃跑时的速度是多大?警车追赶藏毒车时的加速度为多大?(2) 在追赶过程中,经多长时间警车与藏毒车的距离最远,最远距离为多少?(3) 警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藏毒车,追上时已距离检查站多远?解析:⑴藏毒车逃跑时的速度v o= 50 m/s,警车追赶藏毒车时的加速度 a = 4 m/s2.⑵当警车速度v与藏毒车速度v o相等时距离最远即v = at1,得t1 = 12.5 s此过程藏毒车位移S1 = 50t1 = 50 x 12.5 m = 625 m警车位移2 2S2= 2t1= 2x 12.5 m= 312.5 m最远距离△s= s i —S2= 625 m —312.5 m = 312.5 m.(3) 警车追上藏毒车时位移相同即50t2= 2t2,得t2= 25 s此时与检查站的距离s= 50t2 = 50 X 25 m = 1 250 m.答案:(1)50 m/s 4 m/s2(2)12.5 s 312.5 m(3) 25 s 1 250 m专题4 纸带的应用问题[学生用书P45]1 .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在纸带上测出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3、邑、…、s n:(1) 如果S1 = s2=・・・= S n,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 如果s2—s1= s3—S2= ・・=S n—S n-严0,即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相等,则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2 .由纸带计算物体的速度如果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S2、…、S n为其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T为相等时间间隔值,则纸带上某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等于以这个点为中间时刻的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即S n + *+1V n= 2T .3.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V —t图像法:利用求得的多个速度值及对应时间描绘出V —t图像,则V —t图线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逐差法:如图所示的纸带,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七个计数点,测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分别是S1、S2、S3、S4、S s、S6, T为计数点间的时间,了0 1 2 J 4 5 6 (由△ s= aT2可得S4—® = 3玄订2, S5—S2= 3玄2丁2, S6—S3= 3玄3丁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a = 3(a1 + a2 + a3)(S4 + S5+ S6) — ( S1 + S2 + S3)= 9T同理可得若有4段位移(S3 + S4 ) —(S1 + S2)a = 4T2.例4如图所示是某冋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S 2 — s 1 S 3— S 2S 4 — s 3S 5—S 4S 6—S 5△ S 平均值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 _____________ cm ,由此可得出结论:在 ______________ 范围内小车在所以小车的运动是(2)小车的加速度为 ___________ m/s 1 2 3. [解析](1)由题中数据可求各位移差依次为1.60 cm 、1.55 cm 、1.62 cm 、1.53 cm 、1.61 cm , 其平均值△s ~l.58 cm ,各位移与平均值最多相差0.05 cm ,所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小车在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相等,因此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由“逐差法”求加速度:(空+ s 5 + S 4)— ( S 3+ S 2+ S 1)a= 9T(10.71 + 9.10+ 7.57) — ( 5.95+ 4.40 + 2.80)222=2x 10— m/s ~1.58 m/s .9X (0.1)[答案](1)1.60 1.551.62 1.531.611.580.05 误差允许相邻相等的时间内匀加速直线运动(2)1.58"曲踪川I 练(2019温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是用小车拖动纸带,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1 小车与纸带 __________ (填“左”或“右”)端连接.2 AC 段小 车的 平均速度 V AC = ______________ m/s ;打下A 点时 小车 的瞬时 速度 v A = ___ m/s.3 AB 、BC 、CD 、DE 间距离分别用X i 、x ?、X 3、X 4表示,相邻两计数点时间间隔用T 表位:cm).2.84,40 5.957,57940I0J1巧(单位:cm).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时打出的一条纸带,电源频率为 50 Hz. A 、B 、C 、D 、E 为在纸带上所选的示则用X i 、X 2、X 3、X 4和T 表示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 = _________ ;代入数据,求得加速度2为a = __________ m /s .(计算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解析:(1)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小车与纸带的左端 相连.—3(2)AC 段小车平均速度 V AC = X AC = I :;1:。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品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精品版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1 •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一一化学实验方面展开 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

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I 实验工具II 理论工具I核心内容]金属及其化合物V E 金属及其化合物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一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 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 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习工具一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安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3. 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化学基本观念体系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 索:纯净物的分类一-混合物的分类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 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 的目的和意义,一-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 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一-拓展从分 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化学价值观分计实 类量验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事衡的愿扭——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損#恒的思想、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化学物质及具变化[化学反应化学物质[⑴⑵(3化分置复 合解换* 反反反反 应应应腹离1子 疫1A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鲁科版必修化学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鲁科版必修化学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配制步骤
计算 称量 溶解 转移 洗涤 定容 摇匀

溶液浓度表示

溶液配制完毕后必须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在试剂瓶上贴上标签(如何表示该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表示
溶液配制完毕后必须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在试剂瓶上贴上标签

1mol/L NaCl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单位体积的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
此处不涉及
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看法
教材特点 不足或偏见
( 1 )认为其在必修化学教材中具有重 ( 1 )本节教材内容容量 要的意义和地位,是新课程中实现 大,在计划的学时内 过程方法目标的重要载体;( 2)本 无法完成教学;( 2 ) 节教材内容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 钠和氯气的知识学习 生深远的影响,它将让学生学会怎 不系统;( 3 )无法体 样学习化学;(3 )本节教材中的栏 会教材编写的明线和 目设臵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了方 暗线的意图;( 4 )氯 便,每一个栏目都给教师展示了教 气有毒,不能让学生 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可行方式;( 4 ) 进行动手的实验活动 本节教材实现了化学知识和过程方 探究;( 5 )“身边的 法内容的融合统一,充分开发和挖 化学”栏目内容很好, 掘了钠与氯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但教学中不好把握深 的多重教学功能;( 5)教材设计很 广度;( 6 )习题中出 有新意,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化学 现过氧化钠,而正文 实验进行学习,印象深刻。 中没有。
与现行课程相比,有什么变化? 按照什么样的体系结构将这些元素 化合物的内容组织起来?
显著变化பைடு நூலகம்
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 不再“跑族”;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 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必修1必修2教材分析

必修1必修2教材分析
距离d/m
0.0290 0.0383 0.0449 0.0459 0.0459 0.0560 0.0578 0.0562 0.0578 0.057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时间 t/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速度v/ (m· -1) s
五、怎样理解“变”与“不变”的思 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
x v t
v vt
极限思想的渗透 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 。
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①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外观结构及名称 ②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作用,说出所使用的电源电压及打点 计时器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 ③掌握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基本 ④能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记录表 要求 ⑤会根据纸带上点迹的疏密判断速度的大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⑥理解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所采用的思想方法,会用前述思想方法计 算瞬时速度 ⑦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v-t图象,并会根据画出的图象说明物体运动快慢
新、旧教材的对比
一、章节结构的对比
表Ⅰ 换 序
新教材
先讲运动,再讲力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旧教材
先讲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讲直线运动
改章名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二章 直线运动
表Ⅱ
新教材
第一章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第二章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 关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 关系 4、自由落体运动 5、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基本、重要概念旁标有英文名称

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全部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全部教案

第2章第2节电解质一.教材分析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鉴定,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的重、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中酸、碱、盐概念及复分解反应反应完成的条件。

2、预习第2节电解质。

重点联系P 38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与思考。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本单元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二章,是高中教材文言文阅读的第一个单元,处在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关键点上;这个单元原来在试验版中,被安排在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材编写者原来的设计意图是,侧重对学生“思考与领悟”的能力训练,后来因为有老师反映原必修一的第二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难度太大,所以作了调换。

虽然在教材中的位置有了变化,但既然课文没有变,他们的阅读价值、教学重点不应改变,它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完成初高中的过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章都是古代叙事散文,都具有情节的生动性、人物的形象性,适合做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起始材料。

几篇文章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用法规范,学习这些文章,能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鸿门宴》选自《史记》,这三部史书,都是典型的历史著作,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人物,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铺垫。

这三篇文章,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又能体现三部大著的特点,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举一反三。

二、单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1.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等自己解决难懂文言实词语境含义,自己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完成初高中的过渡,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基础。

初中学习文言文重点是读读背背,到高中学习文言文不能停留在这个目标上,这个单元的学习要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当然还要继续读和背,但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参考注释,利用工具书等手段自行研读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总结文言文阅读规律,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文章的写法特点。

2.学习根据语境和汉字结构、词语本义、已知含义推知词语的语境含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根据语境推知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是解决文言文阅读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1 第二章教材分析(ppt文件)(74张)

高中化学必修1 第二章教材分析(ppt文件)(74张)
(教材p29页习题2、3)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33
P25页“实践活动” 3、图2-3是对物质的一种分类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 质之间的关系。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 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Ca
CaO
Ca(OH)2
CaCO3
C
CO2
H2CO3
CaCO3
2、请从其它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
他们对于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9
Na2CO3 Na2SO4 K2SO4 K2CO3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30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非 金

酸碱

氧 化



C、S、P Ca、Na H2CO3 NaOH CaCO3 CO2 H2SO4 Ca(OH)2 Na2CO3 CaO
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
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 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13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
• 认识分类法对化学学科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 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并以此通过个体认识整体的 性质。
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
化学物质
交叉分类法
溶液、胶体、浊液 化学反应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
4
教材结构
教学内容以分类为主要指导思想,贯穿一个观点和 两条主线: 1.微粒(分子、离子和原子)观 2.以混合物为主线的溶液、胶体和浊液等 3.以化学变化本质为主线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解读必修1第2章第1节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解读必修1第2章第1节

重要栏目解读
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方 法的呈现:
明确物质类别→预测类别性 质→选择类别代表物→选择 可能与该类物质发生反应的 物质→预测反应产物及现象 →设计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进行实验获得证据
分类依据 分类结果 分类价值
感谢倾听! 敬请指正!
教学策略: ◆请学生列出已经学习过或者接触过的各种物质名称,尽量配以实物或 图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物质世界,也是对学生原有物质体系认识的一
通过对含碳元素的常见 物质的分析,理解同一元素
次梳理。
可以形成不同类别的物质,
◆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列举已知的物质,在短时间列出物质 同一元素在物质中可以有不
2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视角
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 分类的 价值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胶体
一种分 类结果
胶体和
◆从元素视角看物质,对初中熟悉物质的再认识,体会核心元素在认识物质世界,实现物质转 化中的重要价值
◆体会分类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元素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分类,基于物质类别可以 预测物质性质
重要栏目解读
“价-类”二维图是认识物质、预 测物质性质、设计物质转化的重要 思维工具,其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 完善的过程。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物质类别 和化合价两个角度建立核心元素的 物质家族,并以碳元素为例,初步 感知含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可以相互 转化。后续,还要依据各类别物质 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发 展每个角度的认识功能。在第3章 的学习中则需要同时运用两个角度 完成物质性质、转化的相关任务。
活动探究可采取小组分组、分步活动的方式。
物质→预◆各测小反组应对产列举物出及的现物质象进行分类,并预测各类别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说出预测依

2020年鲁科版必修一必修二新教材备交流文件课标教材新变化

2020年鲁科版必修一必修二新教材备交流文件课标教材新变化
的青蒿素的发现、研究与应用之旅的素材及设置的三个问题,使学生 体会科学研究需要有明确的研究问题,需要众多科学家的集体攻关和 持续追求,进一步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对接课后习题
教材的习题系统也是按学习•理解
03 02
迁移•创新
应用•实践
核心素养的落实——研究氯气的性质
观察氯气的物理性质
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
运用分类的方法,类比氧气
实验验证
验证氯气分别与钠、铁、铜、氢气的反应
核心素养的落实——研究氯气的性质
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 问题
实验和观察
解释和结论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核心素养的落实——含氯消毒剂
素材一
20世纪初,欧美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是个大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杀菌净化手段,一旦饮用水遭到污 染,就会造成大面积疾病横行,比如伤寒和痢疾。一位叫约翰·李尔的美国医生想到了漂白粉,也就是 次氯酸钙,当时漂白粉作为消毒剂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想到要把这种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东西放到 水里,再喝进人的肚子,连化学家都觉得这简直是在乱弹琴。不过,李尔医生坚信,在水中加氯,只要 剂量合适,一定是有效且安全的。不久,他在泽西城供水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做出了一次极其大胆 甚至疯狂的举动,李尔医生负责一个水库的饮用水安全工作,在没有政府授权也没有公司许可,甚至没 有通知当地居民的情况下,李尔医生向水里添加了安全剂量的漂白粉,结果他为这座20万人的城市提供 了当时最安全、最洁净的饮用水。几个月后,李尔医生被法庭传唤,他坚定地用数据和信念赢得了官司 的胜利,这种饮用水氯化法也被迅速推广到全美国和全世界。
1.对屠呦呦启发很大的古代药方中使用了 怎样的药物提取方法?这种提取方法与屠 呦呦创造性采用的提取方法有何异同?青 蒿素的提取利用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屠呦 呦工作的主要创新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与地位功能: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纯净物的各类物质间的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反应关系;胶体的性质元素物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它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化学必修课程其他章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指导思想(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化学认识活动来达到能力的增长和知识、观念的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从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入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是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1、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必修1的概念知识和以往教材相比,在深广度上有了很大变化。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本章总结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2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本章总结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2

本章总结知识网络建构ZHISHIWANGLUOJIANGOU热点专题突破REDIANZHUANTITUPO专题一溶液所含离子的综合推断1.该类题的解题思路离子推断可以把实验操作、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检验、电荷守恒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其一般解题思路:根据反应操作及反应现象判断一定含有的离子―→根据离子共存判断一定不含的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判断含有的其他离子―→最后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

必须注意两点:(1)所加试剂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影响;(2)运用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含有的其他离子时要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2.解题过程中的“四项基本原则”(1)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熟记几种常见的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CrO2-4、Cr2O2-7)。

(2)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存在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的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情况等)。

(3)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既含有阳离子,又含有阴离子,且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

(4)进出性原则:通常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例1 某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测,其中三次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1)(2)在检测时,为了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提示:Ag2SO4微溶于水),该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第一步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其目的是检验CO2-3并将其除去;第二步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

2020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教材分析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起始模块—必修一,它是由“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第五章三角函数”五部分内容组成.下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分章对于教材作一一分析.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又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中学数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可以看作集合或集合中的元素,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述数学概念,准确、简捷地进行数学推理.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使得思维清晰明了,说理有据。

本章内容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为逻辑链条统领全章,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一起,并给出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安排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学习逻辑用语的目的不是学习数理逻辑的有关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逻辑用语的基本知识,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它包括数学上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课程中只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⑴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描写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⑵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用集合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⑶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⑷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⑸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⑹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⑺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8)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9)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10)通过数学实例,了解“或”、“且”、“非”的含义.(1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12)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含义,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3)理解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含义.(4)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1)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集合法的恰当选择)(2)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3)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的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知识结构与教学安排2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及函数之间的联系。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新教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 第1节 速度变化规律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新教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第2章 第1节 速度变化规律
(b)图初速度是 4 m/s,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理由是倾斜直线且速 度数值减小.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速度变化规律 __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特点: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__小__和_方__向_都不变, 即_a_为一恒量.
(3)分类
4.公式的特殊形式 (1)当 a=0 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2)当 v0=0 时,v=a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 1】 汽车以 54 km/h 的速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 (1)若汽车以 0.5 m/s2 的加速度加速,则 10 s 时速度能达到多少? (2)若汽车以 3 m/s2 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 3 s 时速度为多少?
思路点拨:先选取正方向,明确汽车做加速运动,还是做减速 运动.
[解析] v0=54 km/h=15 m/s,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1)由 v=v0+at 得,v1=(15+0.5×10)m/s=20 m/s. (2)设历时 t0 汽车停下,t0=Δav=0- -135 s=5 s 由 v=v0+at 得 3 s 时速度 v2=[15+(-3)×3] m/s=6 m/s. [答案] (1)20 m/s (2)6 m/s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某品牌车有多种车型,如 30TFSI、35TFSI、50TFSI(每个车型 字母前的数字称为 G 值),G 值用来表示车型的整体加速感,数字越 大,加速越快.G 值的大小为车辆从静止开始加速到 100 km/h 的平 均加速度数值(其单位为 m/s2)再乘 10.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简单且特殊的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 理模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1.v-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_直_线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章节目录变化说明 具体变化及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落实体现
— 4—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的课程标准要求
内 容
2.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教材解读
— 1—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章节目录变化说明 具体变化及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落实体现
— 2—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一、章节目录变化说明
章标题
旧教材
新教材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标题三把“三种分散质离子透过
滤纸和半透膜的原理”部分从旧教

材【知识点击】中提到新教材的正

文部分,并用于丁达尔现象原因的

分析,把“聚沉”部分从旧教材的

正文部分转移到【拓展视野】中,
旧教材【知识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原来的电泳

也放在提到【拓展视野】中,新教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
要 求
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 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7学生必做实验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1.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用电离方

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2.能用化学方程式、离了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婴化学性质。

3.能从物质类别,依据复分解反应,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
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 6—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变 化 及 说 明
【联想·质疑】改成指向性更强的具休生活中熟悉的含碳元素物质, 学生根据单质、氧化物、碳酸盐这些物质类别很容易导出下面【交 流·研讨】中的物质分类环节。
— 7—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变化说明 章标题不变, 内容上“聚焦学科大概念,彰 显知识的素养发展功能”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 第1节元素与物质分类

第2节电解质的电离
笫2节电解质
离子反应
第3节氧化剂与还原剂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 【微项目】科学使用含 氯消毒剂
本章自我评价
本章自我评价
1.第2、3节的标题直观突出中学重点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2.增加微项日《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运 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 学生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探究过程,融 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增加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和学业要求,进行 分层评价(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 创新)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 系 二、物质的分类与物 质性质
三、一 种重要的混 合物 ——胶体
变化说明
1.把旧教材第二个大标题中的“根 据组成对物质分类”和“价类”二维 图整合在第一个大标题中,衔接更顺 畅。 2.第三大标题不再有以性质命名的 小标题,把“三种分散质离子透 过滤纸和半透膜的原理”从旧教材 [知识点击]中提到新教材的正文 部分,并用于丁达尔现象原因的分 析,重视化学知识的建构,以提高 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

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业 要
2.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3.能从物质类别,依据复分解反应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
— 5—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第一节
旧教材
新教材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 系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2.根据物质类别研 究物质性质 三、一 种重要的混 合物 ——胶体 1.丁达尔现象 2.聚沉
变 化 及 说 明
【交流研讨】中把原来的两个问题整合,简单明了。
— 8—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变 化 及 说 明
把旧教材标题二中的“物质分类依据”中的【交流·研
讨】合并在这个标题中,给出“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
分类”详细图表,修改之后衔接更自然,内容更详细。
— 9—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变 化 及 说 明
删减旧教材中的【迁移·应用】,完全通过【交流·研讨】中碳元素的类别 和价态生成“物质的分类"和“价类”二维图,简单明了,不累赘,休现了 新课标中“提倡教学从知识解析为本转向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和“注重 知识、认识思路及核心观念的结构化”的素养发展导向。
材的正文部分,栏目设置教学化,
更好地解决操作性问题。
— 13 —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练习与活动】

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能力活动任务体

系,科学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内 容要求层次化,更好地解决差异问题。保留了旧教材中的四个习题

,并按层次分别放在了“学习理解”以及“应用实践”中。增加的
— 10 —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把旧教材标题二中的小标题2作 为大标题,将原来的“实验记录”

改为“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并

增加“实验设计”一栏,内容呈

现建构化,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

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必做实验的
功能价值,提炼核心活动经验,
将科学探究实践与化学核心观念

“学习理解”层面的习题较直观,主要是对概念、性质的简单理解

。增加的“应用实践”是以应用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
学生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通道。
— 14 —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第二节 《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的课程标准要求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2.3电离与离子反应
建构相融合。
— 11 —
走在时代前沿 让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
具体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变 化 及 说 明
设置“方法导引”,建构认识模型,促进知识向能力素养发展。第二段内容既 有对后面标题三、胶体以及第2、3节电解质、氧化还原部分的导引,又对“方 法导引”加以应用,学生对分类方法的应用会理解更透彻!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