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 ➢兴奋与兴奋性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一)兴奋与兴奋性 1.刺激与兴奋性 ➢刺激:凡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
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举例 ➢反应: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
慢微小的电位波动.时间较 长,波动较小。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负后电位
(3) 动作电位的特点:
a.“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 最大值,其幅度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b.不衰减传导(幅度波形不变)
c.不同细胞,AP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要点: 刺激必须达到足够强度动作电位才能产生(这
➢在微电极尖刚插入 膜内的瞬间,记录仪 器显 现一个突然的 电位跃变; ➢静息电位是一个稳 定的直流电位; ➢-10mV~ -100mV(随 细胞种类而不同);
2. 静息电位的大小
3. 静息电位的特征
安静时,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 形成内负外正相对恒定的直流电。
在大多数细胞,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 (有自律性的细胞除外)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 由低等高等 由单细胞多细胞 由简单复杂
神经的进化集中表现: ➢从分散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头部集中 ➢梯级原则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原始的神经细胞具有形似的形 态上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 网—神经网。无神经中枢
扁形动物:神经细胞开始向前部集中。发 展成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形成“梯形 神经系统”
➢极化:静息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状态
一般规定细胞外的电位为零,如果胞内的电位较胞外电位 负,那么,这时的细胞膜电位即-10mV.“+”和“-”仅表示膜内
电 位与膜外电位的相对关系。当膜电位由-90mV -60mV,
膜 电位变小了。
➢ 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值减小,即膜内外电位差 减小。如:-90mV-60mV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 脊神经 31对
周围神经系统: 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包括:躯体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 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 集而成。
动作电位的波形:
负后电位
正后Leabharlann Baidu位
(2)过程:
去极相 去极化 超射
复极相:复极化初期
锋电位
后电位 复极化后期(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正后电位)
锋电位和后电位 ➢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 上升支:-90mV 0 +40mV 反极化 下降支:+40mV 0 -90mV
➢ 后电位: 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 前所经历的缓
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较阈强度弱的刺激,只能引起膜局部去
极化,而不能发展为AP
❖动作电位的定义 ❖过程 ❖特点 ❖形成机制 ❖恢复
(1)动作电位的定义:
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 的电位变化称之
实质:是膜电位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 次可扩布、 快速的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本质表现。
变。如:肌肉收缩,神经冲动
➢ 冲动:快速、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即动作电位 ➢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 ➢ 兴奋组织: ➢ 兴奋性: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 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的作用时间 ➢强度变化率
(1)刺激强度: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
的临界刺激强度。阈值低, 表示兴奋性高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刺激
➢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 成的团块。
➢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 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的团块。
➢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 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 质混合而成。
4.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K+ 平衡电位: 静息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 细胞膜对K+通透,对Na+不通透,K+外流的形 成K+平衡电位。
➢ 静息电位相当于K+ 平衡电位
(三)动作电位
几个概念: 极化:静息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变大的方向变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由去极化或超极化向RP值恢复 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是AP产生的条件)。再增加刺激强度 AP 的幅值 的大小及波形不变
➢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值增大,即膜内外电位差 增大。膜极化状态变大的趋势
如: -90mV-120mV ➢ 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反转的部分 如: -90mV 0 +40mV ➢ 复极化: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 如: +40mV 0 -90mV
几个概念 阈电位:能诱发细胞产生AP的临界膜电位值 阈强度:使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2)刺激的作用时间: 刺激的作用时间长,反应相应较强 如:高频热电治疗
(3)强度变化率:强度变化率是刺激强度随时 间而改变的速率。同样强度的刺激,如果刺激 强度上升的速率很快,则容易引起组织兴奋
(二)静息电位:
1.定义: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存在 的电位差。
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 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环节动物: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神经节。 由“梯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
节肢动物:保持链式结构。神经节脑 脊椎动物:出现神经管
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分
大脑皮质: ➢ 古皮质:原始类型的脑皮质,还未分化为神经细胞 ➢ 旧皮质:出现于肺鱼和两栖类 ➢ 新皮质:从爬行类出现
高等动物新皮质发达,被覆于大脑表面,而前二者 只见于大脑底面及内部。旧皮质和古皮质(海马) 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饮食及性等本能行为、 假怒(sham rage)等情绪表现、自主神经机能及 激素分泌等中枢,已熟知在丘脑下部,但在大脑边 缘系统的其它部位受到破坏或刺激时,这些机能或 记忆也有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