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贾岛是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寒,曾落发为僧,后来受到韩愈的赏识,还俗参加科举,但还是屡试不第。
贾岛很喜欢作诗,他作诗时非常讲究炼字,总是反复苦吟思索。
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路上,得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是第二句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冥思苦想,还用手作出推敲的样子,由于太专心,一头就撞进了当时任长安长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
仪仗队的士兵见状,马上把贾岛揪了下来,押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帮他分析用哪一个字更好。
最后两人竟成了好朋友,推敲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大家认为,韩愈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更好呢?韩愈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还要把这两句诗放回原诗中,认真推敲一番。
二、解题“题李凝”的意思是写给李凝的,李凝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三、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
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
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
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
《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题李凝幽居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梁启超对悲剧人物的理解,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悲剧人物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悲剧题材的思考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李凝幽居的思想表达。
(2)掌握悲剧人物的特点和梁启超的解读。
2. 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悲剧元素,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幅李凝幽居的图片,利用问题导入:“你们看到这位文人雅士,你们能想象出他的居所是怎样的吗?又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出“题李凝幽居”这个课文。
2. 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题李凝幽居》,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和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3. 查阅资料(20分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查阅资料关于李凝幽居以及悲剧题材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李凝幽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课文中表达的悲剧元素。
每组设计一个表现形式,如PPT、绘画作品等,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展示他们设计的表现形式。
全班鼓励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理解课文。
6. 拓展阅读(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悲剧题材相关的名著或文章,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剧作、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等,培养学生对悲剧题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的内容,对课文和李凝幽居的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课文内容和主题。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与讨论的积极度等。
题李凝幽居
教具
小黑板
第二周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李凝幽居的清幽静美来赞美主人超凡脱
俗的高雅志趣,通篇围绕一个“幽”字来写,堪称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 表之作。诗中点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移石、云根,皆为幽独 之景,却无不表现出了清美的意境和高蹈绝尘的审美情趣。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教师指导活动 1、 情景谈话,导入新课 2、 板书课题 3、 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问题导航 自主学习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15
引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4、 结合文下注释, 疏通文意, 了解主要 2、 内容,并讲给同桌听,有不会的问题 记录下来。 小组内交流自己理解的内容,并把自己 参与小组交流讨论 不懂的问题,说给小组内同学听,让他 们帮助解决。
总结收获 反思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精当小结
3
板 书 设 计
题李凝幽居 贾岛 紧扣“幽”字
所居之幽僻 所居之幽寂 所居之幽美 向往隐居之幽情
以动衬静
教 学 后 记
从设问上入手,设置一些有益于学生规范思维的问题来,推动教学过程,便 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2-
互助合作 释疑解难
7
-1-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小组代表讲本组的观点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恰当点评, 并适当引导, 各组成员相互补充、纠正 深度挖掘 10
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1、学生当堂背诵诗歌
1、 提问背诵 5
2、拓展延伸: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中 2、 精当点评 所构造的画面(当堂训练) 3、学生代表交流自己的习作
《题李凝幽聚》教案实录
《题李凝幽聚》教案实录第1篇:《题李凝幽聚》教案实录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
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聚》(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的很精*。
师:读得字正腔圆。
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
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
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
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
居是几声?生:一声。
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
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
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
(众掌声)师:一会再试着读。
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
我把“敲”字画了红*的。
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
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师:对,在韩愈的建议下,他说夜太静了,有一点动就好,于是他就建议把推换成——生:敲。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得这么多。
鼓励鼓励吧,谢谢你。
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题李凝幽居》阅读*【原文】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问题】16.“僧敲月下门”作者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
说说为什么要改为“敲”字?(2分)▲▲17.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16.“敲”字形象地写出了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有什么内在联系。
②掌握诗歌鉴赏之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与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①通过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②掌握诗歌鉴赏之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
诗人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或婉约。
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曹植;有的人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猜猜看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他叫贾岛。
三、作者简介。
四、解题及写作背景1、思考: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题:题写李凝:贾岛的朋友。
诗人拜访友人李凝,恰巧李凝外出,于是贾岛在友人的居室门前题写了此诗。
(写作背景)“幽居”是清幽的居所。
这个清幽的居所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认真体会。
五、整体感知1.反复吟咏诗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2.读懂诗意六、合作探究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明确:【景物】诗中的描绘了草径、荒园、宿鸟、池树、月、过桥、野色、移石、云根等【特征】清幽恬淡、幽美迷人2、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3、颔联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描画面+概括画面特征+手法效果/情感)明确:(1)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
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夜图画!(2)营造了恬淡幽静的氛围特点(3)以动衬静,响中寓静,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情感。
提炼总结: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题李凝幽居》教学教案设计
《题李凝幽居》教学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of Li Ning's secluded residence《题李凝幽居》教学教案设计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题李凝幽居》的大体意思。
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预设:导入新课:讲述《郭沫若改字》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
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
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
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
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引出话题推敲。
学习课文新词语:出示下列词语:推敲和尚醒悟驴子妥帖车辆闯祸外貌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抽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学生练习书空生字。
学生练习默写词语。
学生纠正刚才默写错误的词语。
默写词语正确的学生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检查课文中的有关词语的意思:醒悟:觉醒明白妥帖:十分合适,恰当皎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莽撞:鲁莽。
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斟酌: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避让:躲避;让开宽恕:宽容饶恕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体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大体意思的掌握情况。
教师总结: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语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学习古诗,增加学习背景出示古诗: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题李凝幽居-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题李凝幽居-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简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是一本以中国古代诗词和散曲作品为主体的选读教材,通过挑选经典作品,指导学生领略文化底蕴,拓展艺术眼界。
本教案主要针对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材,特为粤教版编写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古诗词和散曲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情感态度•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古诗词的兴趣、热爱、敬重和传承教学重点掌握《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古诗词和散曲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教学方法认知方法通过讲授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蕴。
实践方法通过文学作品创作、演绎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合作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反思等方式深入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本教案选取《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课文进行教学,其中包括以下课文:1.唐诗:《登高》、《将进酒》、《静夜思》、《春晓》;2.宋词:《青玉案·元夕》、《满江红·写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声声慢·寻寻觅觅》;3.元散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蝶恋花·独自上西楼》。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整理教材和教案等教学资源•准备相关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投影仪、PPT等•复习并掌握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课堂教学1.热身活动:通过背诵文学作品和朗诵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导入教学:通过介绍所选教材的背景和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从感知上进入教材的学习状态。
3.讲授知识:逐一讲解选取的古诗词和散曲作品,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文学思想以及文学色彩等方面的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 河大版 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下注释,读懂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能结合诗内容,作一点浅显的赏析,体会各自的艺术风格。
3、准确背诵,默写这几首诗。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联系背景资料品味感悟。
学习步骤:一、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并注意其写法。
⑴江畔()⑵留连()⑶娇莺()⑷丰乐亭()⑸日欲斜()2、完成下列填空:记住作者及文体等常识。
课题体裁作者作者朝代作者字号等出处《江畔独步寻花》《丰乐亭游春》《题李凝幽居》3、阅读下面诗句的背景资料,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生于某某巩县(现巩义市),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创作背景: 706年(唐肃宗上元元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某某某某,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题李凝幽居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题李凝幽居【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2、让学生学会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分析景物描写,读懂诗歌感情;【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景物特点和寓意,品出诗歌意境,读懂诗歌情感;【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诗的尴尬:读懂文字,读不懂诗,特别是即景抒情的诗。
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论: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技巧和鉴赏要点,掌握鉴赏方法。
二、检查预习检查导学案中布置学习的鉴赏知识点。
三、高考瞭望展示全国卷一2012年、2014年、2015年诗歌鉴赏题,了解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考点、题型。
寻找规律,明确学习目标。
2012年全国卷一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014年全国卷一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015年全国卷二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教案
《题李凝幽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题李凝幽居》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十一首》中的第十首,这首诗集美景、美言于一体,描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体味诗中优美的意境及生动传神的用字,对学生古诗欣赏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从诗文的写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看,都是发展学生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载体。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句理解诗意,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粗浅地感知诗歌大意。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距作者所处年代比较久远,仅凭诗文中死板的文字,想让学生深刻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些要求和本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欣赏、品味经典名句的语言内涵,品味作者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把它落实在以下教学目标中。
三、教学目标本诗是一首经典名作,尤其它的遣词造句及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令人称道,这也是学习本诗的重点。
另外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承民族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课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几点: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贾岛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鉴赏古诗的能力,体味作者精心炼字的妙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析意境。
教学难点品析名句,领悟以动衬静的手法。
四、教法、学法为了能更好的把这些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教者在授课中运用讲解法、激励法、朗读法、品读法等多种教法,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难点。
题李凝幽居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
•[阅读次数:235]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题诗--《题李凝幽居》二、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范阳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
•[阅读次数:1709]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下注释,读懂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能结合诗内容,作一点浅显的赏析,体会各自的艺术风格。
3、准确背诵,默写这几首诗。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联系背景资料品味感悟。
学习步骤:一、预习导学: ...
~。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等奖《《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解读:《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写李凝幽居的清幽静美来赞美主人超凡脱俗的高雅志趣,通篇围绕一个“幽”字来写,堪称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之作。
诗中点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移石、云根,皆为幽独之景,却无不表现出了清美的意境和高蹈绝尘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教学方法:讲练一、导入知识点回顾: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内容分析(写什么)【学生齐读】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2、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题李凝幽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凝幽居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理解李凝幽居的主题和意义。
3.掌握李凝幽居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李凝幽居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幽居的意境,激发他们对幽居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背景介绍李凝幽居的背景和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清静幽雅的环境中,并对世俗的纷扰和功名利禄不感兴趣。
3.学习词汇和句式讲解李凝幽居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和结构。
4.分析主题和意义通过阅读李凝幽居的诗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意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文学鉴赏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其意义和寓意。
6.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李凝幽居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幽居的短文,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7.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搜集李凝幽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8.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学习李凝幽居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幽居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阅读李凝幽居,写一篇关于幽居的读后感,并在下节课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对于李凝幽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幽居的主题和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李凝幽居,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李凝幽居的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化和概括,对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尚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和拓展。
题李凝幽居教案
题李凝幽居教案教案标题:题李凝幽居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凝的《幽居》一诗,使学生了解李凝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李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分析:分析《幽居》一诗的诗意、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幽居》一诗,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幽居》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李凝的照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诗歌背景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李凝的创作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幽居》一诗。
3. 诗歌分析:分析《幽居》一诗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幽居》一诗,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和联想。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幽居》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对幽居的理解和感受。
6. 展示和分享: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估他们对《幽居》一诗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包括创意、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李凝的照片和简介2. 《幽居》一诗的课文材料3. 诗歌分析和赏析的辅助材料4.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展示板或投影仪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李凝的其他作品,拓宽对他的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他们的风格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 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 中的“ 僧”,是作者自称。诗人写景,难在捕捉 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 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 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 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 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 有声有色的图画! “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 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 得多么和谐!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好在哪呢? 3.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 的向往?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有什么特点? ① “少邻 ”(邻居不多); ②少人来(“草径”、“荒园”); ③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题李凝幽居 (主旨)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 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悠闲自 得的情趣和归隐生活的愿望。
课堂测试
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 写 __,“幽居”的意思是 僻静的居处 字的意思是 _________。“少邻并” 是 邻舍稀少 ____的意思,“幽期”指归隐的 不违背诺言 约定,“不负言”表示 ______ ____。
全诗译文:
李凝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人往来,只 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我正在月下敲响 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 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 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 言。
研读赏析
1.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有什么特点?
默写《题李凝幽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李凝幽居
贾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贾岛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诵读、鉴赏古诗的能力,体味作者精心炼字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品析意境。
品析名句,领悟以动衬静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和诗中蕴涵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
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
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
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
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
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
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
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三、整体感知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庭院。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
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四、品评名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的故事,也是由这两句来的。
这两句粗看有些无法理解,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晚上,难道诗人连夜晚住在池边树上的小鸟都能看见吗?是不是矛盾呢?不!这正是诗人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之处。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晚上,一位老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树上的小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刻画了周围环境的幽静。
五、赏析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明确: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明确:不是初访。
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
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
韩愈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
”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共论诗道。
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明确: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鸣叫,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诗人,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老僧(或
许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突出了景物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明确: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的清新幽静的环境,“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
在他看来,这次遗憾,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六、思考探究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
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七、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然而贾岛的苦吟,实际上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如果写一首诗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
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
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