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一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必修一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

我留给大家背诵的作业背了没有?【多媒体课件打出《烛之武退秦师》“背诵”。

】生(齐声):背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全班同学来背诵全文。

【学生齐声背诵。

】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很熟悉了。

但会不会有南郭先生在里边呢?【学生笑。

】师:那么,现在请出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微笑):很好。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不会去做南郭先生。

让我们为他熟练的背诵鼓掌!【学生鼓掌。

】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本文是记叙烛之武只身到秦营游说秦伯而退秦军,解郑国之危的故事。

那么多的内容,然而本文的篇幅却很短小。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师:思考成熟后,可以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觉得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详写的是烛之武的游说辞,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重点突出。

生:我觉得还有就是“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

这又为后文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生:我觉得再有就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版⾼中语⽂必修⼀第⼆单元【教学⽬标】1、掌握课⽂中涉及的⽂⾔⽂基础知识。

2、了解《左传》及课⽂的背景框架。

3、引导学⽣逐步分析与品味⽂中说话技巧,把握⼈物形象,领略⼈物的才华与品德。

4、培养学⽣阅读和理解⽂⾔⽂的能⼒。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的意义和⽤法。

2、品味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探究烛之武的⼈物形象。

【教学难点】1、分析烛之武的“说话”技巧。

2、分析本⽂的写作特点。

【教学⽅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概况。

2、通过朗读正⾳,通过注释疏通⽂章,整体感知课⽂。

教学步骤⼀、导⼊: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在初中学过的⼀篇课⽂《曹刿论战》吗?我们⼀起回忆⼀下,这篇课⽂讲述了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曹刿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赢得胜利,可见他具备良好的军事能⼒,可同样是敌强我弱的局⾯,有⼈却可以通过⼝才之能免去⼀场战争的发⽣,使得⾃⼰的国家转危为安,这个⼈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的主⼈公,烛之武。

⼆、了解左传(PPT展⽰《左传》的介绍)这篇《烛之武退秦师》同样源于《左传》,选⾃《左传·僖公三⼗年》。

《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记叙了⼆百五⼗五年的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67年)。

内容包括⼆百五⼗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物,具有极⾼的史学价值和⽂学价值。

《左传》为后世叙事散⽂树⽴了典范。

三、整体感知全⽂(放课⽂录⾳,请同学们对照录⾳纠正读⾳,并结合注释梳理全⽂)认读⽣字:贰、氾南、佚、缒、杞;认读多⾳字:逢通假字:⽆能为也已(矣)、何厌之有(餍)、共其乏困(供)、秦伯说(悦)、知(智)(请学⽣再次朗读课⽂,思考课⽂⼤意,并请学⽣概括)教师总结:结合同学们的回答,这篇课⽂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秦晋围郑,郑危在旦⼣,佚之狐举荐烛之武,烛之武临危受命,只⾝与秦伯⾯谈并说服秦伯退兵,免去⼀场战祸。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1、先看结果: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重点】1、重点词语──若、说、辞、鄙、微、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课题:烛之武退秦师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积累文言句式;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言简意深、跌宕起伏、善用伏笔照应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诵读、赏析,理解文章故事脉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解读文章中各色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烛之武的智慧与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左传》作为先秦叙事散文的代表,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其文本最大的特殊性应该在于其成熟的叙事性,人物与对话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它并不以记言和塑造人物为主。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唯一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左传》选文,讲授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核心应该放在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上,进而感受《左传》的艺术魅力。

四、学情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述散文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经历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文言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诵读方法等常见的文言知识,但是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解读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文言文还存在一定困难。

而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学生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很难对文言文产生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学习文言文有更繁重的背诵任务,加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七、导思流程:以介绍文学常识导入,重点欣赏《左传》的叙事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过程一、导入: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有时显得有些表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尝试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在劝说技巧的运用上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组织一些相关的辅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关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掌握生字词和特殊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其次,对于烛之武人物形象和劝说技巧的分析,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仍有障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背景和古代文化了解不足。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增加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核心素养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运用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分析并评价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劝说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3.探究文章主题思想,增强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感;4.领悟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特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5.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围绕新教材要求,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中的劝说技巧。劝说是一种通过语言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沟通方式。在古代,这种技巧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命运。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2、纠正字音。

函(hán)氾(fán)佚(yì)缒(zhuì)阙(quē)逢(páng)4、刚刚同学们跟随视频录音读了一遍课文,请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解析: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教学设计3: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3: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说服秦伯。

秦伯不仅撤退走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一些了解。

高中文言教学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教学的特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二

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二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二教学博苑2011-09-18 06025d56b7b40102drr5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在熟读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刘勰《文心雕龙》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中国历史上不乏能言善辩之士子贡、范雎、逐之武、鲁仲连、张孟谈、苏秦、张仪、毛遂、郦生、陆贾……他们凭着自己的伶牙俐齿、三寸不烂之舌,奔走游说,合纵连横,或化解矛盾,或挑起战争,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绎了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舌尖”上的战役。

二、资料展示1.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献公就把大女儿伯姬嫁给了他。

后来,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杀死太子申生,立小儿子奚齐为国君。

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活命,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不久,他忘掉秦国的恩情,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两国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联络公子圉,把女儿怀赢嫁给他。

公子圉听说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夷吾死,公子圉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很生气,决定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帮他赶走公子圉,当上晋国新国君,即“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2.围郑原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布置作业
1.请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复述“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添加一些内容)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两段。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说 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课堂学习
梳理文言知识
(3)其
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君知其难也( 指导代词,那 )
共其乏困(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失其所与(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
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
“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
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 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 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选自“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有关要求)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课程标准解读
第8条目标是从文体阅读角度提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求,第9条目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对一般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这两条目标是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必修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分年级层次,应。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和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和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烛之武的辩证思维和说服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注释和参考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谁知道烛之武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成就?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停顿和表情。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事件?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三、课文分析1.分析烛之武的形象: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烛之武的词语,如“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等,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的特点。

2.分析辩证思维: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烛之武使用的辩证手法,如对比、设问、反问等,引导学生理解辩证思维的作用。

3.分析说服力: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烛之武说服秦师的关键语句,如“吾闻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引导学生理解说服力的重要性。

四、重点词语和句式讲解1.讲解重点词语:教师逐个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退”、“说”、“善”等。

2.讲解句式: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

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六、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写一篇短文,介绍烛之武的形象和说服力。

七、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辩证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烛之武的形象和说服力,掌握了辩证思维和文言文阅读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合理,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教学语言方面进行改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主题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性文言散文,根据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确定以下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课前学生分组,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不易读懂的字词句,通过查询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的方式,先自行理解和梳理。

各小组组长汇总小组内组员的字词问题交给老师。

老师在课上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更清楚地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通过诵读和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本教学设计主体)第三课时: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反馈探讨。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并且感受战争带给人苦难但并不摧毁人的尊严和智慧。

在对战争的感受中体会对和平珍贵。

二、学情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很多同学的学习动机还是多源于考试,他们的文言基础大体比较薄弱,对古文字有较强的排斥感和疏离感,缺乏阅读文言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9)

烛之武退秦师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弼马温”秦穆公的。

学生讨论:越晋难治博得秦穆公好感;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邻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分析了晋国的贪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

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言辞再精彩也无济于事。

这一步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

他冷静而清醒的分析了形式,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以其无礼(因,介词)(四)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特殊句式(五).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倒装句:①、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②、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因材施教:教学后记:。

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左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鄙”、“微”、“辞”、“之”、“以”、“与”、“焉”等文言实、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倒装句、省略句和词的活用规律。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难点】1.掌握词的活用规律。

2.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和逻辑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互动设计第2课时(一)温故入新巧妙过渡1.检查巩固①检查课文背诵。

②翻译句子。

(多媒体展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疏通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通过品味、鉴赏经典句段,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品味、鉴赏经典句段。

2.深入感受、理解人物形象。

3.分析探究艺术手法。

(二)析段品句难点突破1.精段分析:【问题投放】秦晋兵临城下,面对郑国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烛之武怎样说服强秦退师的?【学生活动】①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烛之武充满睿智而又不卑不亢、温文尔雅的语言。

②讨论交流游说技巧。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这些语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劝说的?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根据课堂情况可以再作具体引导)①见面单刀直入,言“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

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郑无益。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亡郑有害。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益。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看历史晋国言而无信。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望未来晋将阙秦。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

)让学生理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这句话的时候,多媒体展示三国地理位置图。

秦晋郑三国地理位置示意图鉴赏完烛之武的游说技巧后,让学生背诵本段,教师对诵读作进一步的指导: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

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整合答案】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对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

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说退秦师许之以利巧施离间2.典句鉴赏:【问题投放】(多媒体展示)唐代刘知几评论《左传》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就“其言简而要”的特点,结合第一段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诵读一、二节,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围绕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那些内容?进一步引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一句除了交代围郑原因,还起什么作用?为更真切感受语言的这个特点再引导理解第三段开头的一句话:“夜缒而出”除了写烛之武怎样出城,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整合答案】第一段,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三段开头,“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同时也增强了年迈的烛之武为国家利益,舍生忘死、义务反顾的感人的力量。

(三)挖掘内涵提升人格①有人认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一句话是拒绝之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烛之武作为完美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你怎么看呢?②欣赏了烛之武精彩的说辞,透过他高超的游说技巧和杰出的外交才能,还能感受到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展示观点。

【教师点拨】第一个问题:“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是一句牢骚语,联系他后面的行为去思考。

第二个问题:从言辞中看出,烛之武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既然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整合答案】第一个问题:这是他早年不被重用而发的牢骚语,和“许之”一语照应,突出了他深明大义,国家危难之时,义无反顾的形象,不仅不会削弱,相反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个问题: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报效国家的希望。

所以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

所有的语言技巧都源自于一个人,人品之正、之真、之诚、之浓浓的爱国情怀。

再高超的语言技巧若离开了这个根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才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精神核心,才是中华民族传递千百年的中国魂。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让我们以这样大义、大智、大勇的烛之武为镜,互相勉励!(四)探讨写法写作指津本文写作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你能择一两个方面谈谈吗?【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每组一个代表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安排上去思考,参照“鉴赏典句”环节设计的问题。

【整合答案】①叙事注意伏笔和照应。

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③叙述详略得当。

(五)拓展延伸走近高考【精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帮助C.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D.唯君图之唯:语气词,表希望2.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焉用亡郑以陪邻A.朝济而夕设版焉B.焉足道邪C.于是余有叹焉D.且焉置土石3.下列各句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4.对下列各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参考答案〗1.B(济,渡河) 2.B(B和例句均为疑问代词“怎么”、“哪里”,A、C均为句末语气助词,D兼词“在哪里”) 3.A (“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烛之武没表达这样的意思) 4.D(“从历史的角度说”错误,是从现实角度谈。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了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注:①齐侯:指齐桓公。

齐属侯爵,故称齐侯。

②楚子:指楚成王。

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

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

④缩酒:渗酒,滤酒。

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赐我先君履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