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之王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之《魏晋玄学》篇

讲义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从此开始了地方势力武装割据。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帝国的废墟上出现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吴(公元222—280 年)三个鼎立对峙的政权。公元280 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317 年)统一全国,但西晋仅稳定统治了20余年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西晋灭亡后,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公元317—420 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 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等五个前后相承的政权,北方则经历了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等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及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等政权的统治。公元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公元581年,隋取代已统一北方的北周政权,并于公元589 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魏晋南北朝,是介于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分裂动荡时期,同时也是继承秦汉的历史遗产,孕育隋唐新的统一帝国的时期。

在思想史上,两汉学术主流为经学;魏晋学术主流为“玄学”。任何一种学问,都和他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反映。魏晋玄学反映出它的时代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传统的儒家价值的重估问题。这个问题对于魏晋玄学家们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他们当初也是儒学中人,由于社会现实的剧烈变动,他们过去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一、玄学的兴起

(一)经学的衰微

汉代的社会思想,主要是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接着先秦的孔孟来讲的,但是又和孔孟不同。在汉代,儒学主要是外王之学,但是讲究外王之学的儒学发展到后来,就走向了反面。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汉代建立了五经博士,朝廷认为只要研习这五经就可以治理天下。结果这种经学后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今文经学,一是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都是研究先秦儒家的思想,但是今文经学太过牵强附会且夹杂迷信思想,古文经学又太过寻章摘句。到了汉代的后期,经学思想必然的走向了没落。经学作为推行名教的工具,成了“学者之大患”而失去了其维系人心的作用。

(二)名教的没落

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是儒家的“因名施教”的那些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1、儒学的工具化

汉代儒学在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之后,渐渐地失去了作为价值信仰的意义。蜕变成一种技术知识,转化为儒士谋求功利的手段。于是儒家的道德诉求逐渐成为外在装饰,很多人

为博取功名不惜弄虚作假。

2、士族的为富不仁

儒家成为获取功名的手段,那么儒士就不仅仅是指有学识、有教养、有担当的人。一方面,汉儒可以通经或通过征辟而为官,为官可以致富,故汉儒可以官僚化和富豪化。另一方面官员和富豪的子弟有优先受教育的权利,因而他们的家族也可以更有条件被儒士化。三者的结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阶层——门阀士族。1这些士族中固然有些人能够持守儒家的节操,但是为富不仁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3、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对名教的破坏

东汉末年,汉献帝作为最后一个皇帝,由于某种原因而幸存。曹操权倾一时却不敢把汉献帝废掉,一直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才称帝。尽管如此,汉献帝还是没有被杀,因为曹丕采用了“禅让”这种掩人耳目的方法。

曹丕称帝后:①221年,曹丕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後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②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然而篡权的曹魏政权这样做只可能使名教显得更加虚伪。

(三)动荡时期的思想表现

哲学思潮由经学转向玄学,是与当时社会的分裂和动荡状态相应的。

1、玄学的兴起与士大夫的避祸之心和清淡风气盛行密切联系。

自“党锢之祸”2后,说话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与这一社会现实相适应,在精神文化上,比较积极正面的为国家大一统提供理论解释的价值信念被消解,而力求与浑浊的现实拉开距离,并对这种社会状况及引发这种社会状况的根源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倾向就被知识精英座崇尚。前一种思想倾向,曾导致儒学在两汉独尊,后一种思想倾向,无疑将诉诸于老庄。所以,一些与当权者不合的士大夫就用清谈的方式来讨论有无、动静等玄之又玄的问题。他们“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倾心于玩味《老子》、《庄子》、《周易》三玄,所以他们的学问被史学家成为“玄学”。

2、玄学的兴起与命运无常的虚无感相关。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就是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这一制度赋予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权力。其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当官主要有二种人:一种是百官子弟;一种是卖身投靠者。这些人居高位却无能,无法控制局面,所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分裂时间最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频繁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荣华富贵、高官贵爵如过眼烟云,而且这些人平时剥削人民,混乱时也就成了饥民抢夺的目标。所以,他们认为,既然奉禄靠不住,富贵不长久,那就只好及时享乐了,这种思想在哲学上的反映就形成了玄学。

1门阀士族,中国东汉后期至南朝末年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门,指的是门第;阀,为阀阅,指的是世代有功业者,有名望者。

2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