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联系:
技术作为“制作”,它表征了技术工世界 的一种活动; 技术作为合目的手段和人的行动,它表征了 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延长,它表征了生命的 存在之一的人的特征,并构成了人类进化的 现实; 技术作为文化,它表征了技术在社会实践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技术在 整个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第一,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社会生产力”即 “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它是潜在的 生产力。 第二,自然科学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 上层建筑,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阶级性。
2.科学的本质属性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
关系的思想。
①科学的分类
(2)科学的性质
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且不包括技术。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最终成果是关于自然的系统 化、理论化的知识。自然科学一般分为基础 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②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主要区别
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
技术的社会目的性:技术的目的是形成技术
体系的外在要求,又是衡量技术体系功能的 基本准则,规范着技术体系社会存在的形成。 技术的功能整体性: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发 挥不仅取决于各个技术单元的性能,还取决 于各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及结构。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是技术体系在功能上的突出特征。 技术构成的层次性:技术体系可按规模大小 依次划分为国家的、部门的、行业的、企业 的、产品的技术体系。
物技术。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过程、生物因素或生 物的特殊功能来实现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技 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 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体系。技术要 素: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 息控制技术。未来的主导技术就是材料技术、 能源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在生物工程上达到 内在的综合统一。
科学的结构PPT课件
科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现象和物质,以及它们的性质、行 为和变化规律。
详细描述
科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和物质。科学家通 过研究物质的性质、行为和变化规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 象。这些研究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学 科。
科学的研究方法
总结词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推理和数学建模等 ,旨在通过实证和推理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原理
原理是科学知识的基本规 律,是人们对事物内在联 系的认识。
定律
定律是科学知识的基本法 则,是人们对事物运动变 化的认识。
科学知识的历史发展
古代科学
现代科学
古代科学以哲学和经验为主,缺乏实 证和实验验证。
现代科学以数据和计算为主,强调跨 学科和综合研究。
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以实验和观察为主,强调实 证和逻辑推理。
详细描述
科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验、观察、推理和 数学建模等。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 控制变量并观察结果。观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记 录和描述。推理则是基于已知事实进行逻辑推断的过 程。数学建模则是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 数学分析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共 同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技发展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推动 绿色发展。
个性化与智能化
科技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满 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全球化与合作
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应对全 球性的挑战和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科学的结构ppt课件
目录
• 科学的基本概念 • 科学的结构 • 科学的分类 • 科学的应用 • 科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结构(完成)
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 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论 的知识形态 一元性:真理性 自由探索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态,
多元性:合理性,有效性,可操作性 安全性,宜人性等 目标明确 试验、综合、想像、试错
的机器技术体系,并从纺织领域扩散到机械、冶金、运输等
领域,它发生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之后传播、转移到欧 洲大陆和北美洲, 导致第一次世界性的工业革命。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近代的技术革命
(2)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电磁理论为基础,
形成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体系。它发生于 19 世纪后半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危害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4、从星云到人类产生的辨证发展过程 5、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 的历史 6、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可预言性
2015-1-18
4
科学精神
理性精神
求实精神 批判和创新精神
自由探索精神(宽容精神)
献身精神
2015-1-18
5
第二节 科学的结构
科学的整体结构
科学理论自身的结构
2015-1-18
6
一、科学整体结构
基础科学:数、理、化、天、地、生等
技术科学:以基础科学为基础研究工程
2015-1-18 28
5、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1973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经历了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正在向后工业社会发 展。 后工业社会主要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其特 征是:
– – – – –
2015-1-18
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 社会领导阶层由企业主转变为科学技术人员; 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 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 制定各项政策需要通过“智能技术”。
“知识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理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论
泽伊的“大工业时代”
2015-1-18
19
1、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
熊彼特(1883-1950)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
发展理论》中,把技术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的核 心地位。他认为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 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的消耗性增长, 而是由于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产品和新组 织形式等等所引起的创新性增长,所以,经济 是由于技术创新而得到发展。 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企业及时抓住 市场机会,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包括 (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 产方式;(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原 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 现工业上的新组织。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体系是指科学技术的总体构成和内在关系。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关系到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基础理论部分基础理论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基础理论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两部分。
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这部分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负责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揭示万物的本质。
从亚原子领域到宇宙广阔,自然科学可以真正探索并理解世界的基本构成和真正本质。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应用自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工程科学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气工程等。
以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经济、管理等为基础,是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践的科学。
好的工程设计和完善的施工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二、技术创新部分技术创新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包括了发明、创造、改进和应用技术,这些活动推动着科学技术在联结理论与实际问题方面的获得。
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将科技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创新使得生产效率更高。
发明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创造性解决问题。
完全符合新技术的设计和修造流程,同时对技术和工程原理进行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被广泛使用。
技术发明对科研人员进行训练及开发新的技术,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需要更入行的技术,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技术创造技术创造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技术或应用现有技术解决新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功能。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观)
•1、科学技术的性质和总体结构 •2、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3、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1、科学技术的性质和总体结构
1) 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3)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特殊的意识形态。 它不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本身没有阶 级性,是由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所决定 的。 二、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 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一般社会生 产力”范畴。作为特殊生产力,即意识形态的 生产力,是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着的,这 是由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在社会生产中的地 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生产实践中科学技术 发展的源泉作用,而且很多科学实验本身 就是源于生产实践。所以生产实践仍是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源泉。
(2)生产实践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根 本动力 人类的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种需要都 在推动科技的发展,但只有生产实践的需要才 是最根本的社会需要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 根本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 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自然辩证法》) 生产实践主要从两方面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生产经验需要加以总结,从经验上升为 理论,才便于推广;第二,生产实践中面临的 问题,需要科学技术加以研究解决。
2、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5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横断科学:把握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有数学和系统科学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构成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二、科学技术的构成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2、技术的构成和技术体系 3、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3)伪科学
①什么是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
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
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六 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 是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 仍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科 学 造 假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 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 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被 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 ---韩国国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物 质设备)当中。 它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 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西方现代:“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 说” 词源: 古代西方, technology= techne+ ology 技术=技艺(手艺、技能、本领)+学问(学说) 中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美国学者R·B·费希尔认为:“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物质对象,这些手段的总和就叫技术。
”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2、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实践范畴,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不可预见,技术可以预见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三)、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课后收获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课后收获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质量。
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现实问题,还能够开拓人类对知识
的认识和探索,推动科学的进步。
因此,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的重要力量。
其次,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实践性和创新性。
科学技术是通过实践来不
断积累经验和知识,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和改进方法。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
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本
质使得它们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们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
然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合作和交流。
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活动,
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来共同解决问题和推动科技的发展。
科学技术也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学科合作,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交流和共享。
总而言之,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课的学习,我对科学技术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的本质是实践性和创新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合作与交流,同时也
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收获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意义,我会继续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不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为社会的
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理论内涵
科学技术的乘数作用乃至指数作用。
即: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发
挥其作用,它同三要素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 的关系。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加速效应。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概括:科学的定义—— NS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建制形成的关于 自然系统本质和规律的具有社会实践力量 的客观动态知识体系。 • 既是认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性质
(1)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属性 一般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尚未进入生产过程, 以知识形态反映着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表现为生产的 精神潜力。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学科结构:
★ 基础科学:传统六学科+生命和思维科学等。 ★ 技术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 信息科学、自动化科学、环境科学。 ★ 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交通技术、医疗技术、 商业技术等。 • 着重说明门类结构中各基本部分的组成情况,属二级结构。
二、科学技术的分类
1. 历史上的分类模式
• • • • 培根的“理性”模式——想象 、记忆 、理性 圣西门“现象论”模式 黑格尔“发展论”模式 恩格斯“运动形式论”模式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 科技分类的一般原则
• • • • • 客观性原则——即根据客观存在着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发展性原则——即根据事物演化顺序或科技发展进程进行 分类。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广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狭义:三大门类—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3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与结构
Your site here
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科学传统与技术传统的结合趋势也 日益明显, 日益明显,工业研究实验室使科学和技术结成一 为现代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开辟了道路。 体,为现代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开辟了道路。
LOGO
Your site here
科学技术化
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技术需要推动科学前进。 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技术需要推动科学前进。 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装备。 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装备。 技术为科学概括和分析提供资料来源,提供经验认识源泉。 技术为科学概括和分析提供资料来源,提供经验认识源泉。 技术实践可以检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 技术实践可以检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科学知识要经受技 术的考验。 术的考验。
LOGO
Your site here
二、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 来越重要,人们对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技 术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大与充实。 何谓“技术”呢?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运用自 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 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包括自然 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三大类。
LOGO
Your site here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现在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不加区别,甚至出现 现在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不加区别, 了Technoscience(科技)一词。 (科技)一词。 科学技术”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科学与技术、 “科学技术”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科学与技术、研 究与开发的统一,表现出极密切的关系, 究与开发的统一,表现出极密切的关系,但科学 与技术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与技术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 特点与结构
1自然辩证法概论概述
三、数学与系统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 空间-数量关系、建模-统计-实验、抽象化-形式化-模型化; • 定性与定量 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 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信息-反馈-控制、同步进行-相互关联; • 软系统论与非系统论 3、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 定性-定量、微观-宏观、还原-整体、科学-哲学; • 自组织-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 • 复杂性与复杂性丛林
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
义?
谢 谢!
思考题(四)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
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发明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课堂简答题:(请写明姓名、学号;10分钟) 观察是否渗透信念?为什么?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二、为什么学习自然辩证法
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促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八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和体系结构
⒉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第一,科学是技术的基础。 第一,科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为技术研究 提供理论依据,开辟新的技术研究领域,推动技 提供理论依据,开辟新的技术研究领域, 术不断向前发展。 术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技术推动科学发展。 第二,技术推动科学发展。技术为科学的发 展提出研究课题、研究工具, 展提出研究课题、研究工具,技术上的需要推动 着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着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⒉技术的性质
第一,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这是因为, 第一,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这是因为,技 术就渗透于生产过程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 术就渗透于生产过程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 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第二,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第二,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技术 的自然属性是由技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决定的。 的自然属性是由技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决定的。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由技术必须遵循社会规律决定 的。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
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考工记·总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春秋战国时,工商食官的格局已渐打破,出现了私人手工业者,故《论语·子张》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科学家,被古人称为“机械之圣人”,“百工之首”。
《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
争论并不能阻止技术发展的脚步,只要人类有实践活动,就会必然发展出技术,而技术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和强大。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这样,技术成果。
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
二、技术的特征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直接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06-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四、对科学的其他理解: 科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系列的思想。 ——“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观” 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 果。 ——“科学研究”、“科学成果” 科学既是一种应用,又是一种精神。 ——“科学发明”、“科学态度”
从科学价值理解科学 科学的价值:
应用价值、 文化价值(智慧与思辨 的享受 、愉悦) 、
•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为代表) 以科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分类原则,认为自然 现象有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 理现象等4种,相应地自然科学划分为天文 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4门。 • 孔德把圣西门的分类系统具体化,并在生理 学之后加上一门社会学。
• 黑格尔把发展的思想带进了科学分类,他认 为各门科学是在“绝对精神”的发展顺序中 相继出现的。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 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精神现 象学、心理学,关于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学说, 艺术、宗教和哲学。
• ——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 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 解来。 • ——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 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 • ——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 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 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①科学兴趣 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 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 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 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 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 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 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 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 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精神价值( 质疑、自
由探索)
五、科学与伪科学: • 伪科学(pseudoscience)——把没 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 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 种主张。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科学技术简述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内涵1.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研究宇宙万物普遍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认识结果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结果的统一3.科学具有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4.科学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性科学可定义为: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项追求知识的社会活动事业。
特征:理性客观社会实践理论系统通用共享动态发展科学是生产力二、技术可定义为: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体系。
特征:1.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就是知识、经验和技术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的系统体现。
2.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3.技术是人们控制、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
三、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区别:1.目的和任务不同2.研究内容和成果形式不同3.发展进程不同4.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5.对社会作用不同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7.管理方式不同8.对人才素质要求不同联系:1.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2.两者互为动力相互促进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第二节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一、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特征:1.制度性目标是致力于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2.由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构成的,是一个同质共同体3.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来自科学家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及共同体内部对科学家成果的承认4.科学家在获得社会承认的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
5.内部存在层次结构二、技术共同体技术共同体是指从事技术发明活动的人员群体。
分为:职业交流专业机构研究思想特征:1.制度性目标是致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增长一定的技术知识2.由工程师、技术专家和一般技术人员等组成。
3.从事技术发明的动力来自科学的逻辑和继续,尤其是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之类的社会需要,以及技术共同体的奖励系统与专利制度所获得的社会承认。
4.在获得社会承认的过程中也存在“马太效应”5.也存在两种层次结构三、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共同体:一定程度的普遍主义私利主义非公有主义替代主义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1.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3.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二、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1.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2.推动人类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3.推动着社会民主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三、推进社会结构的变革1.促进经济结构的变革2.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3.促进世界政治经济革局的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
(3)自然科学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二、技术的含义和性质
1. 含义: ● 技巧、技能说 ● 手段、工具说 ● “运用”说 概括:技术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 知识,调控、改造、保护和利用天然自然,创造 宜人生存的人工自然环境的方法、技能和工具、 手段的总和。 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主讲人 黄志斌
序
言
•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续篇,接着“科技观” 讲 “一线、两片、三态”的课程教学体系。 • 一线——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理论; • 两片——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态——生态、人态、心态三态和谐。 •参考书:《当代产业的知识化与生态化》
《绿色和谐文化论》 《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管理》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学科结构:
★ 基础科学:传统六学科+生命和思维科学等。 ★ 技术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 信息科学、自动化科学、环境科学。 ★ 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交通技术、医疗技术、 商业技术等。 • 着重说明门类结构中各基本部分的组成情况,属二级结构。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 第二个维度是力量维。
它是指生产力作用于“社会-经济-自然”这个复合体 (以下简称复合体)的力量的强弱和功率的大小。 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其对复合体作用 的力量与功能并非一定成正比,这里面有一个生产力的管 理问题 (如是否能通过合理尽性的管理,实现了生产力系 统的优化,主体技术与通用技术、基础技术、相关技术的 协同),如果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都比较先进且能与实际情 况吻合,那么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对复合体的 作用力量就会强,功率就会高,否则相反 。 生产力的力量维是一种做功过程,它也是衡量生产力 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但同样不是惟一的标志。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1-3 科学技术的一般功能
一、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功能
● 科学发现 ● 科学解释 ● 科学预见
二、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功能
● ● ● ● 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调控自然 创造人工自然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三、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 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理论发现超前于技术发明,技术发展超前于生产应用已 成为重要趋势。
(3)知识经济是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 经济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3.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与先进生产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生产力的三个维度:
★ 第一个维度是水平维。 它是指生产力水平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是前沿 的领先的位置呢,还是中间的甚至落后的位置。水平维度 尤其表现在科技含量、生产工具等方面。显然,高新技术 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传统产业的生产力水平高。 水平维度是一种状态特征,是衡量生产力先进与否的 重要标志,但不是惟一的标志。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1-1 科学技术的本质含义 一、科学的含义和性质 1. 含义: • 自然认识说 英国新百科全书 • 认识过程说 苏联大百科全书 • 知识体系说 中国辞海 • 方法说 [苏]拉契科夫 • 职能说 [英]贝尔纳 • 社会建制说 [美]墨 顿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技术的性质
★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 技术具有保密性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 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
•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自然,任务是不断有所发现,增 加人类知识财富。故科学无禁区。 • 技术的目的是改造自然,任务是有所发明、有所创 造,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故技术有控制。
——泛化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
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新 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 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
(3)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
一体化趋势——周期缩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用 基础研究)。
3 、 现代科学技术分类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按照一定的关系(包括上述原则)把门类、
学科、分类要素有机联结起来便形成科学技术的 体系结构。其本质上是分层次的、立体的、网式 的开放系统。 1.从纵向上看:现代科技体系是一个由门类 结构、学科结构和分支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复杂 系统。 ——纵向树状结构,分化趋势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 联系
(1)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
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可以转化为技 术原理,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 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 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顶天→立地)
——特化
• 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 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从工程技术实践中可以提炼出科 学问题。(立地→顶天)
概括:科学的定义—— NS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建制形成的关于 自然系统本质和规律的具有社会实践力量 的客观动态知识体系。 • 既是认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性质
(1)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属性 一般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尚未进入生产过程, 以知识形态反映着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表现为生产的 精神潜力。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提出的背景:
★ 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 社会的科学化; ★ 科学的社会化;
提出的主要人物:邓小平
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总统时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通过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2)通过技术的途径变革生产资料 (3)通过管理的途径提高“人—机—物”系统的效率 总结: 现代科技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系统内部实体性 要素的性能和水平;而且影响着它们的内部结构及结合方 式,影响整个生产力系统的模式或形态,通过和谐管理、 信息传递,协调“人—机—物”系统的运动,把生产力诸 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增强和提高它们各自的作 用力,取得最优的效果。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1-2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 然的知识体系有其内部的逻辑联系;作为人类认 识、改造和保护自然的社会活动体系,有其内部 的分工关系。
科技内部各门具体学科或各具体活动领域之 间的结合方式和整体联系,就形成了科学技术的 体系结构。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理论内涵
科学技术产力三要素中发
挥其作用,它同三要素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 的关系。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加速效应。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一、科技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取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人类社 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
★ 古代:三种形态,联系不紧——雏形期
● 融于生产过程之中的应用技术 ● 融于自然哲学之中的思辨型科学理论 ● 从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一些相对独立的自然科学知识门类。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 第三个维度是价值维。
它是指生产力作用于复合体后产生的效果和价值,效 果有大有小,价值有正有负。如果说水平维和力量维是指 生产力作用的状态和过程的话,那么价值维则是作用的结 果。先进的水平维和强大的力量维既可以使复合体沿着正 方向前进,取得正价值,也可能使复合体向着反方向运行,产 生负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论者,它不但要求生产力具有发达的水平维和强大的力量 维,而且要求水平维和力量维作用于复合体后产生正效果 和正价值。
二、科学技术的分类
1. 历史上的分类模式
• • • • 培根的“理性”模式——想象 、记忆 、理性 圣西门“现象论”模式 黑格尔“发展论”模式 恩格斯“运动形式论”模式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 、 科技分类的一般原则
• • • • • 客观性原则——即根据客观存在着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发展性原则——即根据事物演化顺序或科技发展进程进行 分类。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广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狭义:三大门类—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3)分支结构:
进一步表明科学技术内部的微观组成情况,属于三级和三级 以下的结构。 • 如物理学可分为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原子 核物理学等;而光学又可分为物理光学、量子光学、几何光学、 大气光学、电磁光学、生理光学、晶体光学等。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2、从横向上看,由于各专门学科、分支学科相 互交叉结出丰硕成果,现代科学技术还包含着一个 由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组成的交叉系统。 ——横向交叉结构,综合趋势
第一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和一般功能
(1)门类结构:
★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规律——基石 ★技术科学:研究通用性的一般技术理论——桥梁 ★工程科学:研究把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应用到特定生 产过程的原理和方法——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