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1.IT和信息管理投资占比:衡量企业对于IT和信息管理的投资水平。
这个指标可以考虑企业在IT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
入比例。
2.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衡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包括企业
在销售、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等各个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程度。
3.信息系统效率:衡量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包括用户响
应时间、系统故障率、系统维护成本等指标。
4.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衡量企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
安全等级、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培训等指标。
5.信息化管理水平:衡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项目管理、IT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果:衡量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
包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信息资源共享和流通等指标。
7.信息化支撑能力:衡量企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
包括信息技术人员
的素质、信息技术开发能力、IT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不
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重视和侧重点。
在设计和使用指
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需求和管理体系,以及行
业标准和最佳实践。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企业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和不足,推动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落地。
通
过测量、分析和改进,企业可以不断优化信息化投资,提高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级水平企业评定标准
二级水平企业评定标准二级水平企业评定标准是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经营管理水平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体系。
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二级水平评定标准可能略有不同。
但是总体来说,主要评定指标包括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评定指标。
一、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评价一个企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评定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1.年度销售收入:评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业绩。
2.净利润: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3.总资产:评估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财务实力。
4.经济增加值:评估企业的创造财富能力。
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评价企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评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1.研发投入:评估企业在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2.专利申请数量:评估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积累。
3.新产品或新技术应用数量:评估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三、管理水平管理水平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和支撑,也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
评定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1.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评估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职责明晰程度。
2.员工素质和培训投入:评估企业的员工素质和培训机制是否完善。
3.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管理能力。
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评定:评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规和有效。
四、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承担着回馈社会和保护环境的责任。
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1.环境保护措施:评估企业的环境管理和资源利用情况。
2.公益投入:评估企业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投入和贡献。
3.员工福利和安全保障:评估企业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和福利待遇。
以上是二级水平企业评定标准的主要指标和内容。
在评定过程中,一般会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权重和关注点。
五矿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
五矿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五矿集团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能。
本文将对五矿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介绍。
一、背景和意义五矿集团是中国大型企业集团之一,涵盖了金属、能源、工程、贸易等多个领域。
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五矿集团决定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管理效能。
因此,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标准体系组成五矿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由多个标准文件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化战略规划标准:明确了五矿集团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和规划。
2. 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运维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3. 数据管理标准: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使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应用系统开发标准:统一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IT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企业IT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包括硬件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等方面的要求。
6. 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规范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流程和方法,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7. 信息化运维管理标准: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流程,包括故障处理、变更管理、巡检等方面的要求。
8. 信息化人才培养标准:明确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要求,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三、标准体系实施五矿集团通过制定标准文件、组织培训和考核等方式,全面推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实施。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立信息化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标准体系的制定、培训和推广。
2. 制定标准文件: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关标准文件,明确各项管理要求。
3. 培训和考核: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培训,并通过考核评估,确保员工掌握和遵守标准要求。
4. 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企业信息管理-期末考试试卷
《企业信息管理》期末复习复习内容:一、单项选择题(请参考网上形考平台)1“信息具有诱发信息接受者产生该信息所能导致的某种行为的功能”,是指企业信息的哪项功能?A中介功能资源功能 D经济功能2企业经营管理除了包括企业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还包括以下哪一项?企业人力资源 C企业物质资源 D企业文化资源3以系统的观念和方法,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地认识管理客体,以求获得满意结果的管理思想,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哪项原则?激活原则 C整序原则 D共享原则4以信息内容的某一特征作为信息标识,以该特征固有的层次结构体系为顺序的整序方法是指以下哪一种整序方法?主题整序 C计算机整序 D部门整序5按照行为主体来划分,可将信息激活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归纳激活和演绎激活 B主动激活和被动激活主观激活和客观激活6广东省有家食品厂先后从报上看到几条消息:a某中学营养调查显示,轻度与明显营养不良各占20%;b日本制定《学生午餐法》,力求使学生的早、午餐营养规范化;c红豆、红枣等红色食品,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他们面对这些看似并无直接联系的信息,想出一条生财之道:率先开发牛奶芝麻糊、海带绿豆沙、三力健固体饮料、即食咸味复合米粥、花生瘦肉粥、保健饼干和小儿健胃茶等学生课间餐食品。
此举果然大获成功。
以上这种信息激活的方法叫做什么?A扬弃综合 B典型综合纵向综合7企业信息推导激活法中以辐射后的新信息为中心再进行辐射的推导,称之为什么?A要素辐射 B功能辐射 C范围辐射8设计—规划—整合后的优化—切换C 规划—切换—设计—整合后的优化D 规划—设计—整合后的优化—切换10系统整合集成法是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一,下列哪一项是企业信息系统整合集成的核心内容?硬件集成 C应用集成 D人和组织集成11下面哪一项是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正确步骤?A系统分析—系统战略规划—系统设计—系统验收—系统实施C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系统设计—系统验收D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战略规划—系统验收—系统实施12对于新信息系统目标的表述,以下哪项要求是不合理的?A尽可能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表述新系统的目标B尽可能地从定量的角度来表述新系统的目标C尽可能地对所提出的全部问题区别轻重缓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3相比较而言,在新系统交付使用的几种方式中,以下哪种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工作量最大?A直接方式逐步方式 D导航方式14企业信息管理制度会根据行为越轨的程度,对越轨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这体现了企业信息管理制度的哪项功能?()A行为导向功能文化传播功能 D系统管理功能15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工作是由系统主管人员或专门设置的数据控制人员完成的?A数据采集数据录入 D数据挖掘16改正在系统测试时没有发现的软件缺陷,这属于软件维护工作中的哪一种?A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17以较大型的数据库作为结构主体,其主要功能是处理本企业组织机构的业务,维持日常工作运营所必需的信息流,是指以下哪一种OAS?A事务型决策型 D预测型18以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的OAS,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事务型 B管理型预测型19登记搜索引擎的数量和排名,这是对企业网站进行测评的哪类指标?A网站设计的评价指标网站流量的评价指标 D网站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20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战略制定的正确步骤是下面的哪一项?B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目标—战略分析—战略选择C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选择—战略分析—战略规划D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选择—战略分析21以下哪个步骤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关键环节?A选定目标C分析加工 D应用传播22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正确步骤是下列哪一项?B情报收集—选定目标—分析加工—应用传播C情报收集—分析加工—选定目标—应用传播 D选定目标—应用传播—情报收集—分析加工23在传统纸质文献信息的服务管理中,企业文献信息管理机构根据企业用户的要求,从企业收藏的文献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库中找出所需信息并提供给用户的过程,是指以下哪一项服务?A企业文献阅览服务 B企业文献报道服务D企业文献咨询服务24下列哪一项是企业信息公开的最重要的要求?B及时 C充分 D准确25下列哪一项是企业向用户和消费者公开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A记者招待会B产品展览会D企业新闻报道26企业信息公开的方法中,下列哪一种对于树立企业形象至关重要?A商品交易会C企业冠名的公益活动 D企业自身媒介27建立和健全企业知识管理机构的关键点是选择合适的什么?B CIOC CEOD CFO28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下哪项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决定企业竞争力能够达到的实际水平?A技术信息化 B管理信息化 C设备信息化29企业信息化可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下哪项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决定提升企业竞争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A人员信息化C管理信息化 D观念信息化30企业内部某些部门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数据和文件,通常是为了提高内部某项工作的效率或为了降低成本。
企业信息化水平 标准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1. 引言1.1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重要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尤为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
而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通过明确的标准指导,企业能够更加科学地规划和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标准化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还能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标准化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客户互动,提供个性化、高效的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应当重视信息化水平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义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战略水平三个方面。
技术应用水平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方面的使用情况,包括企业内部的网络设备、办公软件、管理系统等。
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指企业在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方面的水平,包括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运行和维护等。
信息化战略水平是指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战略和愿景,包括企业信息化与业务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持性。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
一个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构建、进程测度与提升路径
企业数字化转型评判体系构建、进程测度与提升路径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时代企业生存与进步的必定趋势。
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运用新兴的数字技术和应用,对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价值创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和优化,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判体系,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畅进行,培育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能力成为关键。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评判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数字化转型评判体系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好用性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状况和水平。
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判体系的必要性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查漏补缺。
评判体系有助于全面审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持续改进的机会。
只有发现和解决问题,企业才能不息迭代和优化数字化转型战略,保持竞争力。
2. 动态监控。
评判体系能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进行定期监测,准时发现偏差和风险,并提供决策依据。
这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适时调整战略方向,降低数字化转型的失败风险。
3. 引导目标。
评判体系指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为企业员工提供明确的方向,使整个组织形成共识和一致行动。
4. 比较竞争。
评判体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与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基准,援助企业发现差距和优势,制定合理的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判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判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
评判体系应遮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架构、技术应用、人才培育等,以全面检验企业转型的整体状况。
2. 精炼性原则。
评判体系应防止指标过多过杂,应选择能够反映数字化转型关键因素的核心指标,并且要具备可操作性,易于实施和测度。
3. 动态性原则。
评判体系应具备时效性和动态性,能够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和环境的变化进行持续调整和改进,确保评判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 可比性原则。
评判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可比性,能够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和行业内部的纵向对比,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反思。
企业技术评级方案
企业技术评级方案背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地衡量企业的技术实力,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评级,却成为了困扰许多企业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套可行的企业技术评级方案。
方案第一步:设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在评级过程中,需要明确评价指标的种类和侧重点。
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水平:包括技术研发、创新力、技术质量、技术成果等。
2.产品质量:包括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国际认证等。
3.信息化程度:包括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等。
4.市场影响力:包括市场占有率、口碑、品牌知名度等。
5.组织管理:包括人才培养、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等。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度调整和修改。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1.技术水平:评分标准可以根据技术难度、创新程度、成果产出等来制定。
例如,可以根据技术难度等级进行分值划分,难度越大,分值越高。
2.产品质量:评分标准可以根据产品的性能、质量标准、国际认证等相关指标制定。
例如,可以将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分值划分,质量越高,分值越高。
3.信息化程度:评分标准可以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等方面来进行制定。
例如,可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覆盖范围和安全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分值划分。
4.市场影响力: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关键指标来进行制定。
例如,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对不同分位段进行分值划分。
5.组织管理:评分标准可以根据人才培养、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制定。
例如,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团队合作的程度、企业文化的建设等指标进行分值划分。
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打分方式和打分细则进行明确。
在评级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或者不公正的评分,可以按照经验值、数据测量、同行评审等方式实现准确有效的评分。
第四步:评级报告的撰写评级结果应该由专业评估机构或者企业自身的技术管理部门进行撰写。
1.信息化类项目绩效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1.信息化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绩效评价所关注的信息化项目是指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利用财政资金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技术信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项目。
主要包括:1.基础信息库、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性项目;2.跨部门应用项目;3.关切民生,直接面向市民和企业服务的重要项目;4.围绕政府中心任务的配套项目;5.各部门为提高工作效率而研发供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等。
根据近年工作中总结的相关资料,我们精选了以下4个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供参考。
由于信息化项目的专业性较强,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并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电话:87837856)1.1 行政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行政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项目的建设内容及作用为:1、建立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及相应系统,为政府各部门的审批业务提供平台支撑。
2、规范流程和数据格式,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和行政审批服务的集成,统一行政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的业务系统。
文案大全3、中心扩面,完善网络、主机、存储、软件、内外网站、信息资源库、信息安全等。
4、完善门户网站建设,协同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网上办事系统,实现办事项目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
5、开展“中心”与区县系统对接的试点,并进行全市推广。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1.2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评分说明此项目主要是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全市范围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提供支撑,以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重点,逐步建立全市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1.3 统计数据库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文案大全该系统目的为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信息化标准体系
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指为了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和质量,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一套标准体系。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为了保证系统互通、数据安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要求而制定的标准,如网络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标准等;管理标准是指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为了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风险而制定的标准,如信息安全管理标准、项目管理标准等;服务标准是指在信息化服务过程中,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保障服务安全而制定的标准,如互联网服务标准、电子商务服务标准等。
其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企业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推动标准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应加强标准研究和宣传推广,提高标准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再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于促进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资源浪费和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互通,提高信息安全和可信度,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
最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收新知识、适应新需求,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标准内容和标准体系。
只有不断地推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综上所述,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于推动信息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标准
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标准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标准是指企业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等方面所需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法。
以下是关于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标准的一些参考内容。
1. 信息化战略规划: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明确公司的信息化发展目标、路径和时间表。
信息化战略规划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确保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2. 系统集成能力:企业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系统集成能力,能够将各类信息系统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流通。
同时,企业还应具备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扩展和升级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企业的数据安全和隐私。
这包括加密技术的应用、访问控制手段的建立、数据备份和灾备措施的落实等。
同时,企业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和员工的隐私权益。
4. 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应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审视和优化,并进行必要的再造。
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和信息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5.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企业应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提供对企业经营状况、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 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建设一支具备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团队,负责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作。
这包括招聘和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以及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7. 供应链管理: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高效协同。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减少库存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8. 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应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粘性,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包括硬件设备、网络设备、软件平台等。
相关指标包括企业硬件设备覆盖率、网络覆盖率、软件平台覆盖率等。
二、信息资源利用指标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包括企业内部的数据、知识等。
相关指标包括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存储和分发的效率和质量。
三、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包括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
相关指标包括系统使用率、系统更新速度、系统可靠性等。
四、信息安全指标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包括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相关指标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用户身份验证的安全性等。
五、信息素养指标信息素养是企业员工应对信息化环境的基本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和信息创新等。
相关指标包括员工信息素养的培训率、信息化技能的掌握程度等。
六、信息化投资指标信息化投资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包括投入资金、人力资源和时间。
相关指标包括信息化投资的比例、投资回报率等。
七、业务流程优化指标业务流程优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相关指标包括业务流程优化的效率、质量和成果。
以上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些示例,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会有所差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估,以便了解自身信息化水平的优劣,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数计算方法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数计算方法智能制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协同和自动化的手段,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效率、质量和灵活性的制造方式。
在智能制造领域,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数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于衡量智能制造的水平,评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介绍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数计算方法。
一、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智能制造的水平。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指标体系构建的示例:1. 资源集成能力:包括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协同的能力,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2. 信息化水平: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信息流畅度和信息共享程度等指标,反映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水平。
3. 自动化水平:包括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和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等指标,反映企业在自动化方面的水平。
4. 灵活性:包括生产过程的灵活性、生产线的灵活性和产品的灵活性等指标,反映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方面的能力。
5. 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等指标,反映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能力。
6. 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管理和过程质量管理等指标,反映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能力。
7. 环境友好性:包括能源消耗、废弃物处理和污染排放等指标,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水平。
二、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数是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的综合指标,用于衡量智能制造的水平。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指数计算方法:1. 确定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和领域专家的意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可以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来确定。
2. 数据收集:收集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标准化: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量纲的指标统一到同一量纲下,便于进行综合评价。
4. 指数计算:根据权重和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各个指标的加权得分,并将各个指标的加权得分求和得到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数。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
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
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 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
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
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
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
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评估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本文将探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评价指标应全面覆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软件、人员、流程等。
2、重要性:评价指标应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反映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能力。
3、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评估中得到有效应用。
4、动态性:评价指标应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构建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是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基础。
在战略规划方面,应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团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在硬件方面,应考虑服务器的配置、网络带宽、数据存储等方面的需求;在软件方面,应考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方面的选择;在维护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系统维护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应用系统开发与优化应用系统开发与优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
在开发方面,应考虑业务需求、系统设计、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在优化方面,应系统的性能、用户体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优化。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需求变更应对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4、人员培训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人员培训方面,应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信息安全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相关指标编制说明一、相关名词解释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覆盖率①: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
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2、信息资源覆盖率②: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信息技术贡献率③: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二、上述指标计算方法:1、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企业该项全部业务量×100%;2、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的发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100%;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企业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业原有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100%;备注:1、指标①②③引自:龚炳铮.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中国自动化学会2001年全国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会文集.2、上述指标不独立用于测评企业信息化程度,只作为划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具体测评指标体系将另行提供。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目的性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需要按照三维空间进行,包括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维度。
技术维度主要是对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应用维度主要是对信息化应用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信息化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维度主要是对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进行研究,以保证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互相支持,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2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包括标准的分类、标准的层次结构、标准的制定和管理等方面。
在标准的分类上,可以按照技术、应用和管理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在标准的层次结构上,可以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进行分类;在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需要建立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标准的管理机构,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3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标准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及时制定新的标准和修改旧的标准;在标准的管理上,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管理机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促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通过不断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三、总结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可以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三维空间,包括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和应用领域。
这个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在这个三维空间中,关键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直接反映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项目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模式,而应用领域则是利用关键技术和项目管理等技术管理手段而开展的具体信息化工程项目。
信息化标准体系
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规范和统一信息化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信息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了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这些原则和规范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在信息化建设中把握方向,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信息化标准体系涵盖了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
信息化技术标准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硬件设备标准、软件系统标准、网络通信标准等。
应用标准则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应用的各种应用系统标准,包括业务流程标准、数据标准、安全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选择和应用合适的信息化技术和系统,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信息化标准体系还包括了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
信息化管理标准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应用的管理标准,包括项目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标准等。
服务标准则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标准,包括技术支持标准、运维服务标准、安全服务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规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信息化标准体系还包括了信息化评估标准和监督标准。
信息化评估标准是指对信息化建设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的标准,包括项目评估标准、成果评估标准、效益评估标准等。
监督标准则是指对信息化建设过程和成果进行监督的标准,包括监督机制标准、监督程序标准、监督要求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和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总之,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其规范和统一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信息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套指标和标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硬件设备指标:包括企业服务器的配置和性能、网络设备的稳定性和带宽、终端设备的数量和性能、外部存储设备等。
通过评价硬件设备的指标,可以确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2.软件系统指标:包括企业使用的管理软件、业务系统和专业软件的完善程度和适应性。
同时还包括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能力、升级和扩展性等。
通过评估软件系统的指标,可以确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和效果。
3.信息技术应用指标:包括企业在不同业务领域中应用的信息技术的完善程度和覆盖范围。
例如,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应用的指标,可以确定企业信息化对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
4.信息安全指标: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数据保护和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
为了确保企业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评估信息安全的指标是必要的。
5.信息人才指标:包括企业信息化人员的素质、数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企业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员来支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评估信息人才的指标可以确定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能力和合理性。
6.客户满意度指标: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
评估客户满意度的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客户的影响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相关指标编制说明一、相关名词解释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覆盖率①: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
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2、信息资源覆盖率②: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信息技术贡献率③: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二、上述指标计算方法:1、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企业该项全部业务量×100%;2、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的发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100%;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企业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业原有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100%;备注:1、指标①②③引自:龚炳铮.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中国自动化学会2001年全国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会文集.2、上述指标不独立用于测评企业信息化程度,只作为划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具体测评指标体系将另行提供。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目的性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
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
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解释指标数据构成1战略地位信息化重视度(分)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2基础建设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讯设备等投入3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PC机4网络性能水平(分)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5计算机联网率(%)反映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接入企业内部网的计算机的比例6应用状况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反映企业有效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采集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时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状况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
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1. 信息化重视度(分)(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a) 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 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a) 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b) 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计算方法:将a)和b)的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
本指标的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含)以上的PC机。
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4. 网络性能水平(分)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小于128K(含)得30分,在128K和512K(含)之间得50分,在512K和2M(含)之间得70分,在2M和10M(含)之间得80分,在10M和100M(含)之间得90分,在100M以上得100分。
通过调制解调器(ISDN)和普通电话上网,带宽在128K(含)以下,即使可以同时开辟多个联接通道,得分依然按30分计。
5. 计算机联网率(%)计算机的统计口径与指标3相同。
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6. 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企业在进行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的信息采集时,信息化手段占有重要位置的,每覆盖一个领域得16分,全部覆盖,得100分。
7.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本指标计分方法:如果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得0分。
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得5分,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得5分,每实现一个其它功能(见下列举)得1分,总分乘以3.85,满分为100分。
其它功能包括: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签报管理、周报(月报)管理、信息集成、信息发布、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日程安排、决策支持(具备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
8. 决策信息化水平(分)本指标为定性考核指标,初级水平为50分,中级水平为80分,高级水平为100分。
级别划分标准如下:初级水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初步支持。
中级水平: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
高级水平: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入管理决策智能化。
9. 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本指标为综合考核指标,初级水平为50分,中级水平为80分,高级水平为100分。
级别划分标准如下:初级水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
高级水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
10. 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指标得分计算方法:a) 对以下服务对象覆盖一个得1分,总分乘以7.2,满分50分服务对象列表:企业员工、招聘对象、管理者、决策者、最终客户、供应商、其它合作伙伴b) 对以下服务功能覆盖一个得1分, 总分乘以6.25,满分50分服务功能列表:信息发布、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客户网上自助服务、员工入口、移动商务、消息自动传送、业务报警功能指标总分为两者之和。
11. 网络营销应用率(%)经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采购额占总销售额/采购额的比例计算口径:以下两点满足其一,即认为是经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采购额:- 线上沟通并达成交易- 采取在线支付方式指标得分=网上采购率×50+网上销售率×5012.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a)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覆盖率,计分方法:覆盖1项加1分,结果乘以6.25。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包括:财务管理、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
b) 管理信息化的数据整合水平,计分方法:以下数据库,有2个实现共享为2分,3个实现共享为3分,依次类推;结果乘以6.25。
数据库包括:财务、购销存、生产制造、分销、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
指标总分为 a)和b)的分数相加13. 人力资源指数(分)指标分值=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10014. 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指标由2部分构成,指标得分计算方法如下:a) 掌握专业IT应用技术的员工的比例,指掌握专业IT技术得员工占全部正式员工的比例。
计分方法:该比例大于15%,得35分,10%-15%,得28分,5%-10%,得24分,3%-5%,得17分,1%-3%,得10分,1%以下,得5分。
b) 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统计口径为:管理层包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需接受过2小时以上的正式培训,方可进入培训覆盖的范围。
计分方法: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65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15. 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a) 电子化学习的员工覆盖率,计分方法:b) 电子化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学习领域的覆盖率,计分方法,以下各选项有1项加1分,总分乘以7.2,满分50分。
选项包括:管理、营销、财务、企业文化等、生产及工作技术、技能、规章制度等。
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16. 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计算口径: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包含安全软件、安全硬件、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支出。
指标分值计算方法:该比例大于30%,得100分,20%-30%,得90分,15%-20%,得80分,10%-15%,得70分,5%-10%,得50分,5%以下,得20分。
17. 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本指标计分方法: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制定严格的员工信息安全制度,得2分,每采取一个其它安全措施,加1分,结果乘以7.6,满分100分。
其它安全措施包括:- 本地实时备份- 本地定时备份- 异地实时备份- 异地定时备份- 拥有2个(含)以上的ISP- 安装了防火墙- 安装了企业级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全面安装了单机版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安装了邮件加密系统- 建立了虚拟专用网- 档案服务器、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流量相关的设备有备份18. 库存资金占用率(%)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