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合集下载

三个角度浅探我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

三个角度浅探我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

I求索篇I;个角度浅探我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文/周云周晨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共6次提及我国的宗教工作,强调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首次将“坚持 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直接写入如此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报告中,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既有的宗教方针政策的肯定和发扬,同时指明了未来宗教工作的方向.本文以基督教为案例,回顾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探讨当前坚持宗教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为基督教更好地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概念解读(一)“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概念关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意蕴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解析:一是宗教事务中的价值引领.要引导宗教人士认同主流价值观、中华文化、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遵守法律.宗教活动的开展应当确保社会安全与稳定,增进民族团结。

二是宗教事务中的机制建构.建立由政府引导,宗教组织实行,信众追随,社会参与的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机制。

政府机构在明确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前提下,建立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宗教事务;宗教组织在办教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宗教仪轨;信众在保持宗教信仰、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要能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大众尊重信仰自由,尊重信教群众的权利,同时也在适当的条件下,帮助宗教组织和信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三是宗教事务的功效评价.要将是否能够坚持中国化方向,作为衡量宗教管理部门和宗教团体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主要准绳之一。

(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宗教中国化”“宗教中国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并在宗教界和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要在理论上阐发“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命题,首先必须厘清“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宗教中国化”两个命题之间的异同.宗教中国化,是指所有本地和外来宗教在与中国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在维持其特殊性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以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这一进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体表现为,宗教团体主动顺应时代规律,尽力使宗教的教义经典的解读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精神需求相适应,以获得社会和群众的实际认同。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宗教文化历史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

陕西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俱全,宗教文化资源丰富。

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

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和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宗教融和影响促进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和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的动机和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和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和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

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信仰,甚至还有其他的信仰。

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是宗教信仰,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上元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是和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问题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问题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中,文化和宗教冲突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的信仰和文化会与其他群体产生冲突,尤其是当它们与主流文化和宗教不一致时。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深处。

它们有时候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例如当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发生冲突时。

有时候,它们也可能是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这使得信徒们无法容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教义。

一个例子是在中东和部分非洲国家,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

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分歧。

基督教教义和穆斯林文化意识具有独特的传统和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导致沟通困难和冲突。

另一个例子是在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文化和宗教冲突。

在一些国家,一些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认为伊斯兰教与他们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认为伊斯兰教导致了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对其他宗教进行了强硬统治和不容忍异见者等问题。

针对文化和宗教冲突,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更开放和包容性的社会,这样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之间的隔膜就能被打破。

这样可以鼓励人们互相学习和关注其他文化和宗教信仰。

这种方法需要政府、宗教组织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对话和平民共处的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各方人士坐下来,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和文化传统,找到共同的基础和利益。

这种方式需要耐心、理解和尊重,但是在缓解文化和宗教冲突方面非常有效。

最后,我们还可以支持一系列文化和宗教交流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通过实地交流和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这需要各种组织和个人的合作,而且还需要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支持。

总之,文化和宗教冲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缓解。

要实现一个更开放和包容性的社会,需要大家的协作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隔膜不断缩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和平衡。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宽容与宗教冲突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宽容与宗教冲突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宽容与宗教冲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一直以来都以宗教宽容著称。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的文化相互融合。

然而,宗教宽容并不意味着没有宗教冲突。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宽容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多元面貌。

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是佛教。

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佛教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宽容态度也使得它能够融入中国社会。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智慧”、“解脱”等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然而,佛教在中国也曾经历过宗教冲突。

例如,唐朝时期,佛教曾经遭到来自道教的强烈抵制。

道教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威胁到了自身的地位和信徒。

因此,道教徒发起了一系列的运动,试图打击佛教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宗教冲突虽然激烈,但最终佛教和道教还是通过相互学习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

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伊斯兰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

当时,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在西北地区扎根。

伊斯兰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冲突。

例如,在明朝时期,中国的回族和汉族之间经常发生宗教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逐渐学会了相互包容和融合。

除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基督教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最早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

当时,基督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东部地区传播开来。

基督教的传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

例如,在清朝时期,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基督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的文化反思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的文化反思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的文化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是政治上重要的事件,同时也是文化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事件。

从此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外来文化也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本文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外来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变化。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10个港口,这意味着外国文化不再是外围文化,而是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中以西方文化影响最大。

1.宗教信仰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它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哲学、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基督教信仰坚信唯一真神,在世界观、价值观和道义上与传统文化存在极大差异,导致传统文化内部的价值观的崩溃和消解。

2.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风俗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民主与自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道德质量。

这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政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代表了外来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间形成的一种矛盾。

3.思想认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哲学思想逐渐流入中国,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带来冲击。

传统文化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阐述已经不再适应今日的中国。

一些新思想,比如科学、技术、人权、环境保护等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种新思想的兴起引起了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衰落和文化体系的崩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些变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文字自收容开始,外来文化带的语言和文字逐渐渗透到中国。

新汉字逐渐被引进使用,外语词汇逐渐充斥在传统文化的汉字中。

这种外来语言体系的影响对汉语、言语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逐渐被西方现代化势力所取代,这种新的治理方式主要是来自于包括欧美在内的西方国家。

基督教因何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中国文化研究院

基督教因何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中国文化研究院

基督教因何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中国文化研究院后人祭祀孔子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在这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当中因这宗教所带来的知识及争议,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西学东渐,让中国认识到西方的医学、天文、地理及科技等知识,从而令中国人眼界开阔,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另方面,中国文化亦透过来华传教士作桥梁,传播至西方国家,加深了彼此的认识及了解,让中国文化传掦开去。

但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亦有争议,曾发生了礼仪之争及不少教案,并导致当时的政府禁止基督宗教在华传播,成为宗教史上一件重要事件。

教案,指基督宗教于明末清初和晚清期间在中国境内传教引发的冲突案件。

教案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矛盾与冲突,中国的统治阶级认为会冲击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会破坏统治秩序。

有些传教士片面地追求教徒人数,也通过干涉民教诉讼的方式,吸引民众信教,加深教徒和官绅士民之间的隔阂与怨恨,引发教案。

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毁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对西方人包括中国教徒恨之入骨而引发教案。

后期教案有上千起,其中天津教案、义和团事件影响重大。

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这场争论反映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是否矛盾的问题。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利玛窦逝世后,耶稣会士内部产生支持和反对利玛窦规矩的两种意见。

其主要分歧是:第一、关于天、上帝、天主等译名问题。

一派认为,这三个名称可以并用,反对派则认为天不能代表创造万物的主宰,主张以陡斯(Deus)的音译来代表天地万物主宰。

第二、关于祭祖祀孔等中国礼仪是否含有宗教意味?是否符合教规?一派认为儒学只是一种道德伦理学说,因此祭祖祀孔等礼仪并没有宗教意味,教徒可以参加。

一派认为祭祖祀孔等中国礼仪与佛道二教崇拜偶像一样,应该禁止。

a孔子像崇祯元年(1628年)在华传教士在江苏嘉定开会,讨论中国礼仪以及“天主”与“上帝”译名问题,决定沿用利玛窦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的历史启示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并引出“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三个核心理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融合近代以来,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是糟粕,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没有什么可保留的东西,已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消极因素,应该“彻底打碎”,实行“全盘西化”。

另一种是“民族主义”倾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人道精神”,只有它才能引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这种中国文化还可以拯救西方“天人对立”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可以纠正西方文化的偏失。

其实,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上来明确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经验、也有教训,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无法割断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已深入到这个民族的心中,溶于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它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之“根”和精神支柱。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相互撞击中不断发展的。

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和牵制力量的推动下,思想文化蓬勃发展,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题是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而非自然知识的体系化。

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提出了中国文化由三个基本命题所构成的三个基本理论:真——“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宇宙人生论);善——“知行合一”(内在超越的境界修养论);美——“情景合一”(内圣外王的政治教化论)。

教师家长必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

教师家长必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

教师家长必知: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在公民教育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球迅速推广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或家长,必须了解一些基督教的基础知识,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并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思想上与国际接轨,以便孩子将来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国际交流。

在我们国家,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其实是指基督教新教,由于它从来不与政府对立,并以家庭方式传播,而不是集会式传播,从而在世界各地得以迅猛发展,进而成为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特别是在美国,美国的基督教徒据说占据了美国人口的80%以上,进而基督教文化也就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文化原动力。

那么,基督教道济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一、人人平等的观念我们经常听到“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子”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寓意:第一,我们只相信上帝的教诲;第二,我们之间永远是平等的,我们之间永远没有谁想左右谁、谁想教训谁、谁想控制谁、谁想改变谁的权力,我们只要在遵守《摩西十诫》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按照我们的自由意志选择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我们的一切,因为“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决然不同。

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自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后,其实质上已经变为了一种“层层管控、层层剥削”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到宋朝时期,朱熹等更加将“三纲五常”发展到了极致。

于是近些年来当代的众多学者、专家不断撰文指出:自宋朝至中华民国的几百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停滞不前的,唯有统治者对百姓的统治手段得以迅猛发展。

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新中国的建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三纲五常”思想在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怎奈清理的还不是那么彻底,时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二、追求真理的思想基督教教育信徒,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所以我们只能听从上帝的,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师长,因为他们都不是上帝,所以我们是不应该听从他们的。

为什么只能听从上帝的呢?因为上帝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于是追求真理、坚守正义成为了基督徒的永恒的追求和人生的奋斗目标。

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

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

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在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对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也是常见的现象,这既有彼此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首先,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古代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宗教则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在古代社会,大部分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古代希腊文化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为了向宙斯神表达崇拜之情,并通过运动的形式来弘扬宗教信仰。

同时,希腊文化也为宗教提供了表达方式,使得崇拜宙斯神成为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与宗教的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需求,也推动了古代希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也会引发冲突。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引发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佛教的传入和传播曾经对中国传统的宗教、道家文化产生了冲击。

由于佛教强调超脱世俗,修身养性,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儒家文化形成了冲突。

这种冲突相对而言较小,因为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有融合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与宗教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衰落和宗教的衰败。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的统治导致了对于世俗文化的压制和迫害。

由于教会对于知识的控制,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于教会的统治产生怀疑,科学文化思潮开始兴起,这种冲突才逐渐化解。

另外,文化与宗教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当文化与宗教共同传承、相互融合时,可以达到一种平衡和共同进步的状态。

例如,在印度,佛教与印度教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文化。

印度古典舞蹈、雕塑艺术等都融合了佛教和印度教的元素,表达了对宗教的敬仰与崇拜。

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

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

扉门紧掩——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困境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都有传播,而尤以佛教最为普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却并不理想。

中国古代,基督教的传入前后共有三次。

第一次在唐太宗时期,当时被称为景教;第二次是在元代;第三次在明末清初,也就是第一次西学东渐时期。

但这几次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基督教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没有传入中国,所以,有人把1807年到达中国广州的英国伦敦传道会牧师马礼逊看作是到中国传道的第一人,把这一年看作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起始年。

但如果我们从唐代算起,基督教进入中华大地已有1500年的历史,然而却始终未能融入中国社会。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受困,我认为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也就是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许多外来文化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并迅速生根发芽,比如佛教文化。

然而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却始终表现得水土不适,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相冲突的。

1、“一神论”与“泛神论”的冲突基督教是主张一神论的。

十诫的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

也就是说,你只能信上帝,上帝是唯一的神。

所以在基督教的神仙体系里只有一个神,就是“上帝”,它并不像佛教和道教的神仙体系这样庞大和复杂。

关于信上帝这一点,天主教和东正教有有一些区别,天主教是信耶稣,而东正教是信耶稣他妈—圣母玛利亚。

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东正教信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等东欧国家。

但两派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一神论。

我们再看中国,可以说绝大数中国人都是泛神论者,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在中国佛、道才能共生,我们才能在武侯祠的屋顶上看到中间坐着个弥勒佛,而两边却是道家的神仙,美其名曰:诸神共佑。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

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

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

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

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基督教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

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

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基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

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和中国民众都付出极大的代价。

但终于,基督教在中国得以延续和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宗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融合进中国文化之中。

原有的三教九流的格局被打破。

今天,中国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五教至尊,弘化世界”了。

佛教的“慈悲”、儒学的“忠恕”、道教的“自然”、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清真”,直扣一般信众的心扉。

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常以调和的方法在中国传教。

对中国之陋俗迷信,予以迁就,或加以曲解,以迎合基督教教义。

对于下层社会,他们常以浅易演说宣讲福音。

其于上流社会,常以科学打动人心。

可见,古旧中国的信仰,比起列国,何等顽强,对此我们并不感到自豪。

祖先崇拜、孝思之念、设立灵堂、郊天之礼,本属迷信。

传教士却认为乃无害民俗。

只是“五四”以后,中国人自己才将其克胜。

基督教在西方是作为一种革命性因素而出现的。

这里所说的“革命”,乃是文化、宗教、伦理意义上的革命。

它打破了罗马帝国的家长制、父权制,扫除了民族主义壁垒和狭隘意识,确立了一神论和人人平等的博爱观念。

这种宗教传到中国,就对中国封建大一统制度下的纲常名教构成破坏性、革命性力量。

但这并不是说,传教士曾经满怀着“颠覆”和“革命”的动机向一个封建性王朝大胆发难。

不,他们不仅不具有革命意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当保守的。

基督教传教士往往一厢情愿地结交封建官僚绅士,但许多官宦文人却总是怀疑他们是社会“骚乱”的传播者,怀疑他们腹有鳞甲,对他们表示不欢迎。

利玛窦“援儒”、“合儒”,尊崇儒家敬天祭祖的惯例,林乐知的“孔子加耶稣”的思想,某些传教士不是面向大众,而是走“宫廷路线”,这一切表明他们并不想触动封建社会基石的一丝一毫,不敢对传统礼俗和信念发出稍许疑问。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时代里,各国的文化和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在以前的历史时期,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以贸易、宗教和科技为主。

然而,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增强了许多。

在这个趋势下,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不断加剧。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哲学和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中的“道德经”、“老子”、“孔子学说”等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耶稣的“爱你的邻居如爱你自己”就受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的影响。

此外,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也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欣赏。

例如,京剧和中国画等都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们在西方国家的展示和推广也越来越普遍。

然而,随着文化信息的全球范围传播,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更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了全球的主流文化。

例如,美国流行文化中的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

这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的碰撞也引起了文化冲突。

在宗教、人权、民主、法律等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宗教方面,中国受到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西方主要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这使得中西方在宗教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另外,在人权、民主和法律方面,中西方也都有各自独特的制度和理念,这也使得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

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互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得越来越微小。

尽管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但我们相信这些差异将会逐渐减少,双方会更加接受彼此的文化和思想,形成更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社会。

总之,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为基础,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为主。

这两种宗教文化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以下是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观点。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根源。

在中国,宗教信仰主要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

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主张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和思考人生意义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与之相反,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是以神为中心的,并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类的存在和目的是为了敬拜并遵循上帝的旨意,通过信仰上帝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再次,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儒家的“仁爱之心”和佛教的“舍己为人”来体现的。

这种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培养个人的美德和修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基督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圣经》中的戒律和教义来传达的。

基督教强调的是爱的原则,即爱上帝和爱邻舍。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对宗教艺术的态度。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宽容开放。

中国的庙宇、佛塔、石刻、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和自然的敬意和崇敬。

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保守。

在天主教教堂和东正教教堂中,壁画、雕塑和装饰品旨在向信徒传达宗教故事和义务。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在根源、仪式和礼仪、道德和伦理观念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宗教文化差异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

礼仪之争中国与基督教的矛盾

礼仪之争中国与基督教的矛盾

礼仪之争——中国与基督教的矛盾礼仪之争——中国与基督教的矛盾原创煮酒君谈史05.23 21:25阅读15万+文/煮酒君imgLoading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十分漫长,今日,基督教在中国已经不再陌生,但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基督教仍然有明显的外来感,与佛教和中国的融合不同,基督教的传播之路非常坎坷。

即便在今日,基督教与传统中国社会风俗的冲突也很巨大。

而这些的源头,源自于一场绵延近乎100年的礼仪之争,这场礼仪之争,几乎葬送了基督教在华的传播。

利玛窦规矩与龙华民、徐光启之争1540年,经教皇保禄三世批准,西班牙军人出身的罗耀拉依那爵在巴黎创立耶稣会,耶稣会内部如同军队,组织严密,强调绝对效忠,绝对服从。

罗耀拉的同学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此后沙勿略希望前往中国,却在广州上川岛意外病逝,同年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及利玛窦抵达肇庆,揭开天主教序幕,随后由利玛窦负责传教,利玛窦广结各地士大夫,使得天主教在中国获得了传播,利玛窦选择了一条“汇通儒耶”,以儒补基督教,以便传播的路线,由于这条路线的正确性,利玛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博取了好感。

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北京,他研习儒家文明,蓄发深衣,穿起士大夫服饰,向中国人介绍地图、天文等西方科技,与徐光启等学者和东林党有密切接触,利玛窦的努力获得了认可,在北京也创办了一间教堂。

天主教主张上帝无形,认为对于物品祭拜是拜物,即崇拜偶像。

这是天主教不允许的,但是为了迎合中国人,加之研究了古籍,利玛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用中国古籍中的上帝指代天主,并且主张恢复古代先秦儒学不以拜物,崇拜上帝的特征。

而中国人对于祭祖,上坟的行为,利玛窦也指出,指出祖先崇拜只是尊敬祖先的世俗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这不存在信仰问题,只是一种礼仪方式,而允许祭祖。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为耶稣会传教士奉行,称为“利玛窦规矩”。

对基督教之超越性的再思_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对基督教之超越性的再思_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泥中,举认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绳人也。

”之记载。

另外,中国古代传说中也把炎帝和黄帝视为人类的祖先,将后人视为“炎黄子孙”。

由此可见,中国的古神系统传说繁多,谱系复杂。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信奉的不是“神创说”而是“人创说”。

中国“神系”结构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乃至炎黄二帝之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其功绩并不在于创造万物,而在于他们躬身而为,蹈励而行,引领人类认识自然万物,征服自然。

人类始祖女祸严然是一个大地母亲的形象,她的抟土为人并不象西方的上帝造人说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规则,几乎可以视为一种消遣与即兴创作,作为创世者的威严与神圣并不存在。

所以,中国传统中的“神”实际上是一种拟人化的形象,所谓的人类始祖和常人一样都是肉身凡胎,只不过他们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领袖作用,被后人神圣化了。

通过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创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非常明显:其一,基督教教义中严格明确地指出了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上帝之超越性的神性维度使之具有沟通有限与无限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神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明确区分,因此人与神的相似性与亲近关系难以形成截然分开的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也可以说,无论人或神都处于现世之中,随着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的融合,以致中国在后来的发展中被视为宗教意识淡泊的民族。

其二,传统的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上帝的唯一性、绝对性、完整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神”身份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使中国文化中缺少对唯一神的信仰传统。

简而言之,由于基督教中的创造观念,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神话的“神意”形象缺乏其超越维度,更易被理解为世人中出类拔萃者或人民领袖之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中的儒学更趋于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重视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为。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此拉开距离。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论文正文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

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

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

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

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

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

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

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

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闫慧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3)004
【摘要】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作为异族文化,无疑要与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由于生存土壤不同,两种文化内涵迥异,其隔阂具有内在必然性.然而,在长期不可回避的接触过程中,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墙正在逐渐地坍塌.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闫慧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系,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8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基督教堂——温州状元镇石坦基督教堂建筑设计感悟 [J], 徐敏
2.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J], 陈旋波
3.人性与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之比较 [J], 孙丽娟
4.略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聚散离合--以佛教和基督教入华为例 [J], 朱卫
5.中西文化冲突的理论、实践及对我国文化自信的思考——基于基督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冲突的历史与现实 [J], 侯兴华;宋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一、关于孝敬老人的观念冲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敬老人何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备受中国人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自古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历史,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者对财富的贪婪、剥削与占有,致使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以生存,所以他们只有依靠子女来为其养老送终,其实作为老人的子女在被强者剥削之后,其家庭财富已所剩无几,赡养老人成为了子女生活的一大困难。

于是大量的不肖子孙的出现,反过来促成了中国孝老文化的形成。

在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基督教国家高额收税和大量收取征收遗产税,以减少贫富分化现象,更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

高额的税收,使这些国家为保障人的“生存权”打下了基础,于是高福利成为了老人养老的社会制度的一大特征。

二、关于劳动观的冲突
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从这一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孔老二鄙视劳动者的本质,这也正是毛泽东深批孔老二的原因所在。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不劳动能奴役他人为荣。

再者,中国劳动者自古至今就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服侍“权力者”的,所以当权力者对自己不好之时,他们就开始了迷茫、愤恨。

基督教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服侍上帝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同时劳动是赋予人的一种义务,甚至工作岗位都是上帝赐予的。

所以在一个企业之中,无论作为一个老板还是员工,他们都是服侍上帝的,他们通过老板、员工在上帝面前共同签署的协议,进行劳动分工,谁违背了这一协议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在基督文化中,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他们都是在履行经上帝见证了的契约。

所以说基督教国家的员工更主动也更敬业爱岗。

三、关于自由观的冲突
中国自古都是“层层管控、层层剥削”的儒家思想占有着中国的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人是以地位、身份来区分自由程度的;相反。

基督教中,上帝赋予了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并且不论你是父亲还是孙子,在上帝面前,你们都是上帝的“儿子”,你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四、关于婚姻观的冲突
解放前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对女性资源占有量的区别表现在男人地位、财富上的区别上,在基督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公平。

在基督教的文化中,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化作而成的,由此基督教即主张夫妻双方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一夫一妻制”是最合理的选择;由于基督教主张夫妻双方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在孩子成年之后父母就应该不再干预子女的生活,更由于基督教国家由政府机构担当养老任务较多,子女的养老任务较少,所以这就摆脱了父母对子女的依赖,也就进一步促使父母减少了对子女生活的干预,避免了中国式的婆媳大战。

基督教国家之所以结婚进入教堂,那是因为基督教认为:婚姻是小夫妻在上帝见证下签署的一张契约,谁背叛了对方都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五、关于信仰与法律基础的冲突
在中国,信仰是极其杂乱的,孔老二、老子、庄子、毛泽东、邓小平、成吉思汗、岳飞、关羽等等,都有人信仰,于是打造了中国难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相反,基督教的一神论,统一了基督教国家的价值观。

自古中国的法律都是帝王给老百姓或下属制定的,它往往因为帝王的喜好和当时的形势而加以修订。

相反,基督教国家上帝的形象,是一个正义与博爱的化身和人类的主宰,于是基督教国家依靠这一神的形象制定法律,所以当你面临苦难祈求上帝之时,他们国家的法律定然会为他伸张正义,于是上帝给予了人在困难之时生存下去的勇气。

不要崇拜人,要崇拜神,因为人都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这就是基督教的世界观。

六、关于财富观的冲突
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财富观的学说,舍生取义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条,但是目前来说这一点就在国人的生存中影响力是不大的,甚至还有“老和尚不
爱财多多益善”的说法,所以说,中国古人如果有一代发财了,那么他的家族往往世世代代能享受荣华富贵;同时,中国人更是把升官作为发财的第一梦寐以求的首选,可见权力对国人剥削的惨重,甚至已被合理化。

相反,基督教鼓励人去挣钱,以彰显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同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所以基督教国家的富豪们临终前总是把自己的遗产纷纷捐赠给社会。

七、关于道德观建立的冲突
有一个故事,那就是《羊群的选择》,从一侧面反应了基督教的权力观和道德观;相反在中国确实总是主张“以德用人”,在《分粥效应》这一故事中也反映了道德用人的不可靠。

强调道德教育的中国,自古就想违背人的本性去“修磨”他人,但是基督教却实在承认人的本性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上,为了预防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发生制定了简单的“十大戒律”,它是如此的简单,易于做到。

其实呀,自古中国的道德教育总是有那么一些残酷,因为自古统治者在不分析“贫富分化”这一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为地强制他人去遵守那些道德教条。

同时,中国道德的说教,正是国民虚伪、欺骗、狡诈的原因所在。

【注】我不是基督徒,我喜欢研究“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近些年来偶尔见到基督文化,于是深感兴趣。

这一文章权且当做抛砖引玉,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