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常听同学这样说"我化了很多时间去记忆,可总是记不住;记住的很多知识,又总是混淆搞错;就算没有搞错,也只掌握了一部分;最可恶的地写了一大通,结果却得不到分."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
时序性是因为历史是按照人类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它具有一维性.所以在学习时首先必须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明确其先后顺序;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必须熟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这一朝代更替变化,然后再把握每个朝代的起迄时间及其发生相关事件,这样就能避免历史事件前后混淆的错误.其次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帮助把握其前因后果的发展关系;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可根据时间顺序整理为:1933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对中央根据革命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受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红军"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整体性是说历史纵贯古今中外,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因此学习历史知识力求纵横交叉,全面把握,注意知识前后,左右间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表达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既要从外国侵华史的角度,把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疏理;又要和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国内国际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甲午战争,认识日本对华侵略的必然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性,以及国内国际影响的复杂性.
实证性是说历史学科的评价和结论必须有经过史料的证明,而不像有的学科那样从理论到理论,甚至可以无限的想像.所以历史答案必须有准确的史料,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假,大,空" ;如回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这一问题时,必须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史实,揭示出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他们选择的道路都无法实现了;再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史实,最后得出"社会主义道路确是近代革命的唯一选择".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回答时运用的"史料"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永远是学好历史的首要条件.
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
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
识记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理解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
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
运用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认识者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为历史认识提供了角度,提供了武器和工具.人们越是具有广博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越能多角度,令人悦服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越能科学地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越能深刻地洞察隐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越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例如,发生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历经几十年,包括外交,外贸,军工,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种内容之间且存在着因果,时空,人事等复杂关系,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论述也可以进行分析性论述,这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及理解进行运用了.又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要求我们在对我国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和科技发展停滞这一历史事实本身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社会原因做出阐释,这也是一种运用.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交往性,互动性,探究学习的内涵包括问题性,过程性.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输.
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
○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