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企业管理

合集下载

禅与企业管理

禅与企业管理

禅与企业管理目录一、企业管理的目标二、企业管理的方法三、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四、如何才能保持持续增长.长盛不衰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上午我的讲题是《禅与企业管理》。

好像看起来这两个是不搭界的,一个是禅,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出世间的,一个是世间的。

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用出世间的智慧来指导世间的事业,一定能够让我们的世间事业做得更圆满。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前一段时间我看一个资料说200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排名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有一个理想——就是超英赶美。

经过了50多年,中国真正实现了超英,也正在赶美。

首先这应该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其次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也离不开中国的民营企业这个阶层的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管理水平的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今天围绕这个主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共同探讨,第一个是企业管理的目标;第二个是企业管理的方法;第三个是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第四个是如何才能保持持续增长,长盛不衰。

一、企业管理的目标我从第一个方面企业管理的目标来阐述。

做任何事情动机是最重要的,动机很圆满,当然果就很殊胜。

同样的,我们做企业、企业管理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呢?如果从禅的角度来说,我建议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学习禅悟管理。

作为学生其实也有一个人生的管理的为题。

我们应该将办好一个企业当作是做一件大善事,做一件大功德,作为我们发菩提心以后,真是地实践菩萨的六度万行,作为我们菩萨行的实践。

如果能够有这样的目标和发心的时候,当然动力就不相同。

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么一个目标的指引之下,当然要尽力地运用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智慧来让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效益和提升生产力。

之后我们才真正地能够有能力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而不是口说,我们要有一个感恩的思想,有一个回报的思想,要回报我们的员工。

佛学与企业文化管理-中华讲师网

佛学与企业文化管理-中华讲师网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 聘平台
为什么有千年的寺庙,而无千年的企业? 为什么有打不走的和尚,却有留不住的员工? 当你了解了佛教文化,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企业的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 企业的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 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 企业的管理活动,是人心管理。 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 都要通过“人”这个“灵”来实现。那么,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佛教文化 恰恰是最透彻的了。 佛学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它强调发挥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洞彻声色,证悟 真如。本次沙龙,请来著名国学大师李天清先生,与大家解析佛学与佛法的精髓 与玄妙之处,并结合企业管理案例进行研讨与分享,以开启管理者智慧为理念, 让您亲身感受中国千年文化的浓郁气息,扩大视野,丰富内涵,修炼人格,提高 能力,用心体悟中华佛家文化之精髓,深入了解古今商道之灵魂。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 聘平台
企业的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 企业的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 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 企业的管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 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 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都要通 过“人”这个灵来实现。作为一个合格的企 业家,不仅要重视人的研究,而且要精通对 人的研究。那么,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 佛教文化恰恰是最透彻的了。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讲师选 聘平台
课程收益:
理解佛、佛教、与佛学的含义及涵盖的内容; 佛教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的必要关系,以及对企 业 管理的重要性; 如何运用佛学加强管理者自身的自律性; 怎样合理运用佛教思想来积累资源及财富? 如何领会禅的证悟来达到心灵相通?

论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引言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价值观念。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等。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1.1 仁爱思想与员工关系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仁爱。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关系的发展和维护可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忠诚度,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的“仁”概念,强调对员工的关爱和尊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1.2 中庸之道与管理决策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合理的管理原则。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可以引导管理者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做出合适的决策和折中的选择,从而实现企业的平衡发展。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2.1 自然无为与领导风格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借鉴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企业发展的变化和员工的需求,避免过度干涉和强制,从而建立和谐的领导风格。

2.2 返璞归真与企业文化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简单和真实,强调去除繁杂的事物,回归本真。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可以尝试返璞归真的理念,减少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繁文缛节,营造简单和真实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三、佛教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3.1 因果报应与企业道德佛教思想认为,每个人的言行都会有因果报应,强调个人和企业的道德责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佛教思想可以引导企业主要考虑社会责任,注重企业的道德和价值观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3.2 禅修与职业发展佛教思想强调禅修的重要性,倡导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禅修可以帮助员工减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佛教思想,为员工提供禅修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促进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佛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将佛教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提升员工的内心修养,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慈悲和善意佛教强调慈悲和善意,将这种情感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促进员工间的和谐与团结。

在企业中,领导者和员工之间常常存在着权力和利益的冲突,而慈悲和善意可以帮助双方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例如,领导者可以通过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和关爱每个员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二、无我和均等观念佛教主张无我和均等观念,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分高低贵贱。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领导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员工,不偏袒任何一个人;而员工之间也应该相互尊重,不推诿责任,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

通过无我和均等观念的应用,企业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正直和诚信佛教教导人们要坚持正直和诚信的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正直和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应该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员工也应该遵守诚信原则,忠于企业,履行承诺。

正直和诚信的应用可以建立一个诚信度高、效率高的组织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缘起和依存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缘起和依存的关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

在企业管理中,缘起和依存的思想可以提醒领导者和员工要关注整体利益、协同合作。

领导者应该意识到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要重视员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员工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

通过缘起和依存的应用,企业可以形成团结协作、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尽管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种种优势,但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首先,我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管理?可以说,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

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出世的宗教,倘若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

这是一种谬见,中国可以有儒商,也就可以有佛商,佛商的价值绝不亚于儒商。

当儒商成为中国企业家追逐的时髦概念之后,我认为佛商这一概念也到了应该被确认并得到发扬的时候了。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其实很简单——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

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

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

感悟佛法精神,生菩提心,饮智慧泉。

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以求戒定慧的大境界。

我们说,“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学者有学者的论点,专家又有一套说法,佛教对管理的观点又是如何?管理别人之前,先要学习给人管、管理别人之前,要先管好自己,管理要重视尊重、平等、沟通,以鼓励替代命令,受管理者自然心悦臣服。

人最难管理,管人不够,要管自己!管理不能高高在上,要彼此尊重!现代的管理讲阶级,由董事长、总经理到主任,一层一层的往下,阶级太多,管理应该要平等,有平等的沟通,才会协调。

看看国内的出版界,我们会发现,有二类书卖得最火:一是营销类,二是国学类。

这不奇怪,从营销的角度讲,这恰好满足了人们的二大需求。

一是需要剑,需要生存和发展;二是需要禅,需要信念与修炼。

当你走上禅道,拥有足够的智慧时,就能很自然地懂得该怎样管理,一切都能运用自如,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你。

修习佛家“六度”是企业员工成功的捷径

修习佛家“六度”是企业员工成功的捷径

在今天的活动中,佛家思想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能够为企业使命及经营理念的确定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能够实现管理上的自动自发。

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中,佛家的六度思想可以作为员工实现人生觉悟、人格成就的有效方法。

在佛家思想中,修行的人要实现人格的最高成就必须修习六种行为,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

企业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员工修行的道场,如果能让员工在企业的工作中修习这六度,那么就可以全面的开发和提升员工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的潜能,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家园,使员工也能够成为一个心灵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员工。

把佛家思想中的六度应用到中,还需把六度进行新的演绎,我们可以用管理学的理念将这六个部分的内涵重新进行定义,六度中的布施其实就是教育员工一定要奉献和帮助他人。

佛教中的布施本意是施舍,在工作中,布施的实质就是要让员工树立利他之心和践行利他之行。

要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要生存离不开物质、金钱,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为了金钱而工作,如果这样,工作便成为了一种奴役,人活着就应该对社会和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要懂得回馈和感恩。

日本京瓷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人类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修养和帮助他人。

要让员工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员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工作的动机,把工作当作为他人、为企业奉献的机会,只有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付出,才能在工作的磨练中升华、成就自己。

六度中的持戒就是要让员工严格的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组织中的一员,员工一定要服从这个组织的各项规定。

持戒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教育员工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善于保护自心,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多做利益他人的好事。

在企业经营环境中,如果一个员工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在接人待物时发出善心、善念,做出善言、善行,那么在他周围,便创造了一个友善、和谐、美好的世界。

禅宗智慧之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禅宗智慧之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等、慈悲为. 、普度众生、弃恶扬善。
二 、禅 宗慧之于现代企 业经营管理的可行性
( 一) 禅宗智慧蕴藏着大量的管理智慧和 经验 国际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 现代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哲学进行科学 管理 , 也就是在法治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本管理 。禅宗 “ 六和敬”管 理制度 , 既包含了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 , 又包含了法治管理一 “ 以 戒为师”和人本管理一 “ 众生平等”。 ( 二) 国外企业运用禅宗智慧的成功 实践 管理大师彼得 ・ 圣吉认为 :“ 三流管理者学管理知识 , 二流管理 者学管理技巧 , 一流管理者修炼管毋 智。” 日本于上个世纪5 0 年代 在企业管理 中大力引入禅宗文化 , 对企业发展产生 了重要作用 : t 2 , 1 1 , 间倡导互利双赢 , 主张协调 , 善待员工 ; 员工团结、忠诚 , 努力回报企 业, 日本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改善所带来的竞争力提 升。譬如: 世界的顶级品牌 “ 松下” , 曾是一间小的电器作坊 , 在其创 立者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 “ 管理禅”的经营理念下, 创造了前所未有 的辉煌和成功 , 从而松下幸之助也被誉为 “ 日 本经营之神”。 ( 三) 国内企业参禅信众 日益增多 2 0 l 0 中国佛教蓝皮书》统计显示 , 目前 中国佛教信众总数约2 亿, 已经初步涌现了一大批 “ 佛商”, 在他们的经营管理中往往 自觉 或不 自觉地将禅宗思想导入企业管理中, 此外, 为了满足企业家的禅 修需要, 许多寺庙 、佛学院开办了企业家禅修班, 如2 【 x ) 9 年广东南华 禅宗智慧 广义来说 , 禅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心要, 狭义而言 , 禅是直指人心 , 寺 “ 思八达”第二届 “ 宗教智慧总裁研修会”吸引了七百多名国内 见 性成就的实证方法。通过禅的方法, 可以使大脑积极创新 , 顿开智 精英企业家参与 , 2 0 1 1 年3 O 佘位浙商参禅少林寺 , 反映了企业家禅修 慧。禅 , 可以说为 “ 禅那”、 “ 禅定”, 是梵语的音译 , 翻译为 中文的 的市场需求极大。 意思是 “ 静虑”、 “ 思维修”。 其基本含 义是 “ 定” , 即笃定、静 虑。它不但是一种沉静省定 的思考方法, 更是一种静净思虑的修养 三 、禅 宗智慧之于现代企 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经营管理是每个企业永 匣的主题 , 任何企业都离不开一些基本 方式。心定神凝 , 由定生慧, 从体 、用 、相、境去发现、观照, 通过顿 的经营管理思想和规律。1 2  ̄ 1 1 , 的发展在初创时期主要是依靠产品, 但 悟, 不立文字 , 直指人心 , 见 眭成佛, 这就是禅。禅所追求的是一些 内 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要依靠机制、依靠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经营管 在的、素质的东西, 禅所要求的灵活性 , 体现在社会、企业以及方方 理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要打造一种企业精神 , 创建一种企业文化。创 面面 , 灵活变通, 这也是禅的智慧所在。 建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对人的管理 , 而人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 。从某种 禅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心 陛沦哲学与相关的道德伦理思想 意义上说, 心的管理就是禅的管理 。因为禅宗又名心宗 , 讲究明心见 在心性论里, 最能代表禅宗思想 的是六祖惠能大师的 “ 性本 自 禅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 , 以禅文化改善企 净”和 “ 见陛成佛” , 惠能大师认为一切众生 皆有佛 性, 无念为宗, 顿 性。禅的智慧是心的智慧, 业管理具有先天} 生 优势。 悟成佛 ; 生活工作中行住坐卧皆是禅, 倡导在现实中明心见 性。 一) 企业应以 “ 直指人心”、 “ 慈悲为怀 ”思想打造员工的归属 至于禅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则和其它中国佛教宗派—样 , 主要体 (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浅谈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浅谈
以律 制 心 。 佛 教 最 重 要 、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 本 的思 想 之 一 是 “ 缘 起性 空 ” , 所谓 其实 , 在 道 教 中 也 有 对 因果 的 很 好 诠 释 , 即 “ 道法 自 然”, 讲 的也 是规 律 , 也是 因果 。


粒 种 子 的成 长需 要 条 件 , 一 个 人 事业 的成 功 亦需 要
当中。 关键 词 : 佛教 文化 ; 企业 管理 ; 联系 。
合 于 诸法 ” , 就必 须首 先 进 入 “ 无我” , 管理 企 业 , 是管理组织 , 是 管 理 人 的 组 织 。管 理 行 为 , 一 佛 教 强调 要 达 到 “
切企业行为, 是 人 的行 为 。 企 业 的最 大 资 源是 人 才 资 源 。管 因为 “ 无我 ” 而 “ 法现”, 因为 “ 有 我 ”则 “ 蔽法 ” 。也 就 理 活动 , 是 人 类 特 有 的 心 智 活 动 。在 企 业 内 , 人 既是 执 行 管 是说 , 心 中破 了 “ 我相 ” , 方 能治 理 国事 、世 事 , 要 知 道 自己 理 的主 体 又 是被 管理 的 客 体 。 任 何 有 效 管 理 都 要 通 过 人 才 是 否 达 到 “ 无 我 ” 的境 地 , 就要 看 自 己的所 作所 为 是否 符 合
者得天下 , 可 见 古 人对 人 的 高 度 重 视 。 人 的 一 切 全 在 于 心 , 念, 才 能有 空杯 心 态 , 学 会倾 听 才 能 有 所得 到 。在 沟 通 中体

念起, 万水 千 山 皆有情 , 一念灭 , 沧 海 桑 田 已无 心 。 人 的最 现 众 生 平等 , 要 以感 恩 的 平 等 的心对 待 每 一个 消 费 者 、每 一

3.寺院与公司管理的比较

3.寺院与公司管理的比较
那么,应该与什么样的人竞争才能提升自己呢?与弱者竞争有失你的身份,也无法让你成长。如何与高手竞争呢?只有学习高手的优点长处,结合自身的理念、条件与实际情况开拓创新,你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赢。一个大师传播的是理念。如果你模仿他,讲他的理念,你是无法生存的,也许讲了一辈子你还是一个“死人”。你必须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理念。
员工凭什么听部门经理和总经理的呢?一是为了公司有效益,能赚到钱;二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两个人决定了员工层的素质。员工身上流露出来、散发出来的信息与董事长、总经理是一致的,他们所想所做所传播的,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思想和理念。
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组建公司、创建寺庙呢?应该在你有理想、有信念,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前提和背景下组建公司,或者创建寺庙。
我们佛教是靠佛、法、僧这三大支柱支撑起来的,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佛教能流传至今,而且传播得这么广呢?人家说最成功的经营管理者是释迦牟尼佛,他不仅在全球开连锁店,而且会员众多,有出家徒弟和在家徒弟,出家人和在家居士都是他的会员。为什么他能把佛教经营得如此成功呢?因为他是来为众生服务的,而不是来索取的。当他为你服务时,你自然会感激他、报答他。人是知恩图报的,是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而组建公司的时候,你们也要问问自己:我是为了赚钱出人头地,还是为了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还是为了帮助社会创造财富,解决就业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当初这一念的动机,它决定了你以后公司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我们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后刚刚要脱贫的阶段,我们通常衡量一个人脱贫的标志是有房子、有车子,银行里还存有票子,我们以为这就是脱贫了。当然,这也是脱贫,是物质上的脱贫。但是一个人真正的脱贫是在精神上,只有精神上脱贫了,才说明你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管理知识)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知识)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长久以来,佛教之于我,始终是个迷。

也许是有缘吧,不久前有幸参加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培训,包胜勇先生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讲座终于让我与佛有了机缘,使我与佛教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通过这次学习我初步领略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基本目的、佛教的理念及其精髓以及佛教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陌生的领域,让我认识到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确思想精深,内蕴丰富。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感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在此斗胆把我对佛教的粗浅认识加阐释。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

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

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

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

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

佛教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应用

佛教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应用
佛学是内学,是人性的学问。

佛教的追求是内求,是人性的追求。

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不在外,而是在于人的自身和自心,这也就是佛法的全部学问。

一、佛与佛教
1、什么是佛
2、什么是佛教
3、佛法的教学艺术——不言之教
二、佛法与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案例
3、佛法与企业文化
三、禅的证悟与心灵沟通
1、禅的由来
2、禅的精髓
四、积累财富的智慧
1、福德与功德
2、福德是果报
3、花钱是智慧
4、佛教最究竟的智慧
五、佛法是最高的管理智慧
1、执行力来自于“自觉”
2、生产力来自于“禅定”
3、领导力来自于“利他”
4、凝聚力来自于“慈悲”
5、创造力来自于“智慧”
6、忠诚来自于“报恩”
7、持续发展来自于“精进”和“皆大欢喜”。

佛教企业发展现状

佛教企业发展现状

佛教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佛教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许多企业开始借鉴佛教的智慧,将其融入到企业管理和经营哲学中。

尽管佛教的核心教义与商业经营似乎有所冲突,但佛教的一些原则却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首先,佛教强调平静与专注。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是每个企业家都面临的挑战。

佛教中的冥想和专注练习可以帮助企业家培养专注力和抗压能力,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变化。

其次,佛教倡导的非诽谤和尊重他人的思想也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经常发生的办公室政治和内部纷争往往破坏了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的凝聚力。

通过借鉴佛教的价值观,企业可以鼓励员工相互尊重和团结协作,从而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此外,佛教还强调以慈悲为本。

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利润往往成为企业首要目标,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员工的福祉。

佛教的慈悲观念提醒企业家,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幸福。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来体现慈悲的价值观,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最后,佛教鼓励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意义。

通过追寻内心的平静和成长,企业家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避免陷入职业倦怠和精神压力。

将佛教的智慧融入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内心满足和意义的工作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还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动力。

综上所述,佛教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企业借鉴佛教的原则和价值观,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佛家六度思想与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

佛家六度思想与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

佛家六度思想与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摘要:佛家六度思想是佛家中的一种修行方式,内容包括完善自己的慈悲、喜舍、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佛家六度思想的研究,探讨如何将其中的思想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心理潜能开发中,以帮助员工增强个人素质、提升工作效率。

关键词:佛家六度思想、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个人素质、工作效率正文:一、佛家六度思想佛家六度思想是佛家中的修行方式之一,主要包括慈悲、喜舍、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方面,是佛教中普遍被称为“六度”的修持。

慈悲是指心怀慈悲之心,对待所有众生不分善恶好坏,要尽力拯救一切众生。

喜舍即是慷慨大方,不计较私利个人得失,给予别人爱心和支持。

忍辱则是忍受所有受伤害的经历和困难,学习包容与宽恕。

精进意味着不放弃努力,争取稳定的进步。

禅定则是指通过定心思考和感知,实现海阔天空的宁静和平静。

智慧则是指理性和理智,根据正确知识和判断来寻找自由、真正和幸福等方面的真相。

佛教六度的目的是通过对以上修行方式的学习和实践,单独或综合地提高个人素质,进而达到最终目标——解脱。

虽然个人解脱的途径与企业员工的成就有所不同,但佛家六度思想中提出的修习方式对于企业员工的心理潜能开发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应用。

二、企业员工心理潜能开发与佛家六度思想企业经营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在此过程中,佛家六度思想能够为员工心理潜能开发作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1. 增强慈悲心企业员工在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时,心怀慈悲之心可以帮助员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与同事或客户进行交流时,应该用正面、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

2. 培养大度成为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企业员工应该在工作中体现出大度和善良,学会包容和宽容,在面对挫折、经济困难等问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从容的气质。

3. 忍辱耐劳工作方面,面对压力和挑战,员工应具备忍受痛苦和压力的良好心态和适应能力。

要毅力不懈忍耐努力工作,直到取得成功。

当企业管理遇上佛学

当企业管理遇上佛学

觉 者
心 天 尘 幻外 灭 澄 境

5.诸法无我。
这一观点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告诉我 们的管理者要懂得市场变化的趋势是客观 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 佛曰:“诸法无我”。意思 应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来设定我 是说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 们的战略战术,而不能主观臆断。比如某 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 切东西,其演化与运行都遵 个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我们 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而要 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能以“产品为 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 中心”。“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 市场所接纳的。其次,还要懂得客户的消 进入“无我”,因为“无我” 费心理,我们在与客户进行沟通时,应以 而“法现”,因为“有我” 对方为中心。现实生活的调查表明,有 2/3的人在判断和处理问题时都是以自我 则“蔽法”。佛认为“无我” 为中心的,“有我”则难以达到“利他”。 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 所以,我们只有以“无我”的心态来对待 客户,才会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 慧。 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 们的公司。
3.知恩感恩。
佛曰:“上报四重恩,下济 三涂苦”讲的是每个人都要 知恩、感恩、报恩。 佛教关 于知恩感恩的内容主要包括 四个方面:知恩感恩父母、 知恩感恩所有的人、知恩感 恩国家、知恩感恩三宝。 佛 教认为,只有常存知恩、感 恩的心,才能消除烦恼,愉 快地工作和生活。
这一观点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 告诉我们的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处 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一家公司没 有老板,当然就没有员工;反过来 如果没有员工,也就没有了老板。 所以,知恩感恩是双向的,不仅员 工要知恩感恩你,你也要知恩感恩 员工。财富从哪里来?财富是你和 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真心善 待每个员工,员工也会真心将企业 工作做好。

佛教真正的核心

佛教真正的核心

佛教真正的核心佛教真正的核心《菩萨六度与企业经营》6相关法义摘要佛教真正的核心,就在于智慧。

佛教与其他任何宗教和学科的最大不同,或者可以说佛教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智慧。

走中道无论企业经营还是管理,都要走中道,不能走极端。

比如,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太严厉,员工无法承受,就会出现跳楼等难以掌控的现象;反之,如果管理制度太松,员工就会很松懈,没有任何规矩,这也不成样子,企业也得不到发展。

分清善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分清善恶。

什么钱可以赚,什么钱不能赚,一定要是非分明。

如果在赚钱的过程中,会对社会、人类、生命构成伤害,那就是恶,就不能做;如果对人类、生命、社会不但没有损害,反而有利益,那就应该去做。

分清善恶,也需要智慧,光是聪明是不够的。

聪明只能让我们学会赚钱,智慧才能让我们学会取之有道。

准确认识金钱前面也介绍过,金钱本身不是什么罪恶的东西,同时也不是万能的东西。

我们必须要知道该怎么样去利用金钱,不让自己走上为富不仁的道路。

本来幸福感就不一定完全依赖于金钱,当自己的收入超过某一界限之后,金钱就会变成账户上的几个数字而已,和我们的幸福感,已经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不要误以为,如果发财了,就一定会非常幸福。

这种观念本身,都是不了解金钱的误会。

如果对金钱的期望值过高,把金钱美化、理想化,总有一天我们会失望。

美国曾做过一个调查。

调查方式是这样的:以美国最富裕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

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而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

还有一个更惊人的结果是,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他们的快乐指数,同样也为5.8。

所以,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金钱之上。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钱还是幸福?想要二者兼得,那是很难的事情。

管理案例分享之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

管理案例分享之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

佛教文化与企业管理关键字: 佛学管理企业管理佛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莫不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结晶。

因此中国人的企业更加注重具有中国文化式的管理方法,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去除糟粕,发掘精华,并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佛家、道家和儒家文化。

因此分析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也要从这三者进行分析。

本文先从佛家文化的一些特点来分析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一、佛家组织结构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佛家或者说佛教与一般的宗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正的教宗或者说宗教统治者。

佛家讲求每一个人皆有佛性,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佛,大家都是平等的。

而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属于一神教,而且所有的人都要听神的旨意,不可违抗。

普通的教众只有听命令的资格没有成为神的希望。

因此佛教更多的会给人以希望,以帮助,故而佛教组织结构中都是学生和老师的身份,并没有上下级的权力之分。

而且在佛教的级别里,越能悟透众生无我的人的层次越高,而这样的人就越不会自私自利,从而越高层的人越无私。

而现代企业虽然不可能按照佛教的组织结构来运作,但是可以借鉴很多东西。

比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佛教的高层次的人都不反对低层次的超过他,甚至超过他时还会感到很高兴,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而在企业管理中上级为了不让下级超过自己反而选择压制下级的发展,从而影响这个企业。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当上级所培养的下级发展很好,甚至超过上级时,也会给上级以奖励,从而促使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还有,企业要给每一个员工职业发展和成长的希望,就像佛教中告诉每一个人都能成佛,因此人们修行便有了目标和希望。

企业也应建立一种机制,每一个员工只要努力的工作,有了业绩就会得到晋升或者得到奖励,员工就有了工作的动力。

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是最有冲劲的年龄段,如果他们觉得怎样努力也无法在职位上不断晋升,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团队建设的“六和敬”企业管理法则

团队建设的“六和敬”企业管理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是文化中的核心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后,继承和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其中和谐也被佛教所接纳,其中佛团管理的“六和”就是和谐管理的集中体现。

佛教团体的管理原则遵循六和敬原则,所谓六和敬原则就是:第一和:身和同住;第二和:口和无争;第三和:意和同悦;第四和:戒和同修;第五和:见和同解;第六和:利和同均。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他对佛团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管理万法同宗,佛团的“六和敬”原则对企业管理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企业团队建设。

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团队建设很重要,管理的实质就是能把从四面八方的不同的个体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变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对企业有高度忠诚感和归属感的一支高效率、高效益的团队。

打造一支能战斗、能吃苦、能付出的和谐团队方法很多,但运用佛团的“六和敬”管理原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身和同住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身和同住讲究的是礼仪。

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礼仪,礼仪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让他们以一种良好的仪表展现在客户和同事面前,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

同住是员工之间和平共处,闹内讧的企业肯定不能长久,内部的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身和同住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员工之间一定要讲礼仪,一定要相互礼让和包容,这样才能相互团结,企业才不会闹内讧,团队才有合力。

佛团的“六和敬”中的口和无诤就是要求员工之间一定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口和无诤不是说员工之间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员工不能因为私利而去争辩。

口和无诤需要企业要有正气,员工之间要有正规的沟通渠道,不要说闲话,打小报告。

企业管理者可以批评员工,但绝不能恶语相向,不要对员工进行人身攻击,要就事论事,说话一定要以和气为本。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借鉴持戒布施无常无我圆融精进持戒对佛门的弟子,坚持“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

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作业准则,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布施布施要求人们有慈悲的胸怀,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做人如此,做企业依然。

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利润来源于消费者的回报,所以我们对客户和消费者应心存感激,失去了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我们个人也失去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企业应占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消费者,满足其需求,为其创造的价值,并最大可能的回报社会。

用我们的心去奉献,以布施的心态去面对客户。

欲强之,必先与之;欲取之,必先与之。

销售人员的培训中,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可口可乐提供了解渴消暑的饮料同时,也提供了尽情尽畅的感觉和活力。

人寿保险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与保障。

中国移动提供了生活的便利和沟通的无极限。

宝马车,一种身份的象征和自尊的需要无常佛曰:“诸行无常是一切有为法。

”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

“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才是这句话的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和尚」一词,正像出家人的身份一样:「
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谦卑的。大丛林
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
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出家人要过「六和敬
」的僧团生活。

《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1)身和共住,(2)口和
二零一二年底,本人接受明德企业的邀请,到创办人陈其斌老先生佛
山的工厂去参观,藉此因缘,为厂内高层管理人员开解「佛教与企业管理 」的论题──将佛法「六和敬」、「四摄」精神如何与当今企业管理相契合 做一尝试,以期佛法智慧于社会、于企业管理产生启迪效力,使企业管理 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 信愿同行.以和为贵

社会一般人士,常以营业额高低来评价一间公司的经营成效,但
以佛法看来,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它的面向可以有很多元,企业
管理最重要的并不是将公司经营成「最赚钱的企业」,而是「最有活
力的企业」,公司不一定要最会赚钱,但可以最热心公益、最能帮助
社会上弱势社群为宗旨,从中让每位员工体认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
激发对生命的热情,在利己利人的过程中体验更高的生命意义。
佛教与企业管理──六和精 神以人为本(宽运法师)
因缘殊胜,二零一二年初,由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 教文化交流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于当年四月在香港 举行,本人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会议主题定为「和谐世界,同 愿同行」。回顾前两届论坛,首届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第二届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三届论坛皆以「和谐」为中轴而 展开;由此可见,「和谐」是世界人士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样地,「和谐 」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所在。
无诤,(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
和同均。即僧团中为求菩提,修梵行者,须为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
事。《大乘义章》卷十二则举出:(1)身业同,(2)口业同,(3
)意业同,(4)同戒,(5)同施,(6)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
敬」
• 二、 生命管理.从心出发
• 这个「六和敬」的精神,不但可以运用于僧团管理上,而且更可运用 于生活、社会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管理。这个企业管理,如何才能成 功?必须从我们的「心」出发,「要管理别人之前,先学习如何管理 好自己」,这是任何一种「管理学」的先决要件。「自我管理」是每 个人一生的首要功课,透过自我管理,学习和自我对话,从而找到心 灵的活水源头,让「管理」哲学不只可以发挥在企业里,更可运用于 人生中。尤其面对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多元挑战,年轻的一代更要积极 地「走出去」,藉此扩展国际视野,提升自我管理的层次。
于一百年的规划;所以,企业的本质不单是追求利润,不单是追求有形的价 值,还包括更多的无形价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凝聚力及创造力。因此在任 何公司、集团或企业之中,必须以「见和同解」为首要的前提。
• 当然了,每个员工背景不同、条件不同,价值观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样,这个社会或人生 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所体现的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赚钱是价值,有人觉 得奉献是价值,这是本来就存在的事实。但是,在这「不同」之中,也可以 「求大同存小异」,即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是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长远利 益相一致的;亦即企业有好的发展,自身才能生存,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才能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才能有机缘修养身心、提升人生 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作为修养身心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以这样的心态在企 业中自我历练,必能使我们身心受益、道德提升。

佛教强调「六和」精神,这应该是对「和谐」最早的一种诠释,
而时至今日,佛教「六和」精神仍然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谐」始终是佛法重要精神之一。佛法尤其强调心灵的和谐;这
种和谐的力量在于我们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从内心发出追求和谐的
愿望,从而达到自我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这个「见」,就好像一间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宗旨、一个目标,亦即必须
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正确地运行并发展;当然其中还要有经
营、管理的方法,以及市场调查、市场推广的实际知识与经验。刚才我来到
工厂,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产品;生产这么多产品的工厂,而且还是一个上
市公司,应该如何去规划及管理?所以就必须设立稳固的目标;我们做人有
• 三、 六和精神.企业管理
• 我们应如何将这六和精神,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这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因
为每个人的见解、看法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和合」起来?
一、见和同解
• 「六和敬」的表述次序,佛教经典多以「身和同住」为先;然而,因为「见 和」是僧众和合的基础,也就是说,僧众之间要有相同的思想、价值观,才 能有和谐共处的根基;因此,我们首先要说「见和」──「见和同解」:
是从心出发;有心就有愿,有愿就必有行;信解并重,行愿相资,如
此道业方得成办。
• 据经典的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的僧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 多,如此庞大的僧团,要如何统理,才能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 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因此,在佛教里头非常注重和谐僧团的建 立;「六和敬」就是摄众的方法之一。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

作为一个实践的宗教,佛教强调信、愿、行,学佛之人一定要深
信、切愿、实行。如果没有信心,就不是真信;若不恳切地发愿,就
没有真实的力量;可是愿虽然发了,若不实实在在地去做,亦不可能
成就。所以,有了真信之后,必须要时时刻刻发心、发愿并实行。由
此可见,发心发愿之重要;也就是说,佛教特重发心--一切愿行皆
做人的目标,企业也要有企业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订立,就需要「见」,而 且这个「见」,是集合众人的意见而成的,也就是说,是大家同意了的、一 致的方向,这样和合而成的一个宗旨及目标,才能有凝聚力、创造力;否则 的话,这个企业的组织就会松散。因此,企业经营必需要有内在的文化,这 个文化就是整个公司的根本宗旨,由此而定出五年规划、十五年规划,乃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