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二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精品教案(含反思共8课)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民间流行的俗话则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概况。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目,了解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结合《北宋形势图》,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表演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

(备课素材附历史剧本——杯酒释兵权)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4.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5.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件(共9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件(共94张PPT)

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特点:经济重心南移

(一)农业的发展
农业表现:
粮食作物: (1)由越南引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 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 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3) “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流域和 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意义:
结束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 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 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训练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 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里讲述的是( )
A.元朝的历史
B.宋朝的历史
C.唐朝的历史
D.明朝的历史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成吉思汗历史贡献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
(1)辽(契丹):民族:契丹族 首领:耶律阿保机
(2)西夏:
民族:党项族 首领:元昊
(二)民族关系
(1)北宋与辽: 澶渊之盟 内容: 宋称臣,给辽岁币
(人物:宋真宗、寇准) (2)北宋与西夏: 宋夏和议
内容:西夏称臣、宋给西夏岁
课堂训练
1.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 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 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 应是
(二)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 (1)宋朝是瓷器史的辉煌时期。 (2)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造船业: (1)广州、泉州、明州,世界领先。 (2)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指南针。
(三)商业 商业表现: (1)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2)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出现 早市和夜市,还有草市。
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2、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消灭南方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3、宋太袓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5、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6、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使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社会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甘肃、陕西)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5、宋真宗时,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来到澶州城,士气大增,打退辽兵。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6、元昊对北宋发动进攻,北宋败退。

双方签订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7、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得到了“岁币”。

弊: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的沉重负担。

利: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8、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成为“榷场”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民族关系和科举制发展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民族关系和科举制发展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和科举制发展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③危害:八股文内容生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它是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使应试的人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导学案 新人教版、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①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重要的生产工具( (耕 作工具)和 (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A 、丝织工艺水平最高, (四川地区)冠于全国;、陶瓷生产水平很高,有 (“如冰如玉”), (“类雪似银”); (陶器)色彩亮丽,在世界工艺的珍品中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④商业繁荣:都城 规模宏伟,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 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 的大都市。

、两宋时期,南方农业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 ① 南方战乱少;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

①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 推广到东南地区)。

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 。

③长江下游和 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或“苏常熟,天下足”谚语。

④南方普遍种植 。

⑤南宋后期,种植棉花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 胜过北方。

四川、 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②南宋后期, 兴起,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宋朝时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烧制的瓷器给人以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 ,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 。

南宋时, 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造船业: 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 上最早的 ;南宋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还配备了先进的 。

商业市镇:①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 和 。

②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 和 。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梳理第6课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为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加强兵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①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政权建国时间民族杰出首领(建立者)都城与宋重大事件辽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上京临潢府澶渊之盟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宋太祖)开封宋辽关系:战(澶州之战)----------------和(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宋夏关系:战(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和(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金12世纪初期女真族阿骨打(金太祖)会宁--中都宋金议和南宋1127年汉族赵构临安宋金关系:战(岳飞抗金)----------------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1、辽宋的和战-------澶渊之盟: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元朝的统治》思维导图素材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元朝的统治》思维导图素材人教版
元朝的统治
思维导图
元朝 的疆 域
对边
元朝的 疆地
统治
区的
管辖
行省 制度
元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
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政权性质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 疆域范
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 的疆 域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 东拓展
设枢密使负责全国军事政务 ,调度全国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物,把山东 、山西和河北称为“腹里”直属
于中央的中书省
中央
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 等10个行省
在行省下继承前代的制度 ,设置路府州县
地方
行省 制度
目的 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对边 疆地 区的 管辖
方式 因地制宜
对台湾 地区的 管辖
设置澎湖巡检司 首次在台湾建立正式的机构
措施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当地设 置地方机构,屯驻军队
对西 藏地 区的 管辖
意义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 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专题二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专题二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专题二 唐宋元明清时 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版文本样式
• 第四级 • 第五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de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

(军事上)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事上)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上)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

(政治上)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件(共17张PPT)
一、宋朝的建立 1.北宋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 城 公元960年
第6课
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东京(河南开封)
根据先南后北的方针,宋太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结束分裂: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影响
可以防止武将专权,消 除了分裂割据的军事基 础,有利于巩固统一。 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 基础;但地方经费减少, 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造 成地方贫困。 加强了中央集 权,加强了皇 权,有利于国 家统一
其他影响:①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积极: A.保长久持相对和平局面, B.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 三、辽、西夏、金改革——民族交融
改革措施 辽 西夏 金 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 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增强国力,促进民族 交融 影响
宋 元 时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 期 ☆体例:编年体 史书: 都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司马光 市 ☆地位:《资治通鉴》与 《史记》并列 文 文 化 《资治通鉴》 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和司马迁 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化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宋词 婉约派:李清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元曲:
辽夏改 革措施
结盟抗辽 靖康之变,金灭北 宋 南宋军民抗金(岳 飞等) 堰城之战 宋金和议(影 响:形成宋金 南北对峙的局 面)
金变革 措施
第9课
1.含义: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出现南移趋势: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 2.过程 开始南移:唐朝中期 完成南移:南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件(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件(21张PPT

c.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d.回族开始形成
蒙古人 畏兀儿
(2)意义:元朝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宋 代
农业的发展

济 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北人南迁;自然 条件优越;政府重视。


(1)传入占城稻

经 济
表现
(2)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
重 心
粮仓
商业贸易的繁荣
▪ (1)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
▪ (2)都市繁荣的表现:人口百万;店铺增加; 到处开设; 早市夜市出现;草市出现;市镇商贸 区;商品琳琅满目。
▪ (3)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 港;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南宋外贸在财政收入 中占有重要地位。
▪ (4)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 川地区。
战国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
建 社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萌芽--建立--巩固--完善--加强-战国--秦 ----西汉--隋唐--北宋 发展--强化皇权--进一步强化 元朝---明朝 ---清朝
民族政权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10世纪初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916年)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960年
汉族
11世纪前期 (1038年)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政治教案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政治教案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6课,主要讲述北宋政治。

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民族关系复杂多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社会变化的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学生认知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宋政治的特点,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社会变化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民族关系的发展。

2.难点:理解民族关系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北宋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内容。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学具:为学生准备历史地图、时间线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宋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内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等,同时展示相关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北宋的政治格局。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入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作用:扭转了唐末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⑥ ____武__将__跋__扈和⑦_____兵__变__政_的移情况发生,有利于政 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同时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减 弱,朝廷⑧__财__政__开支过大等负面影响。
备考指引:注意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地位,士人地位最高, 商人也受重视。要能根据史料分析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 原因及影响。易错点:重文轻武国策并不是轻视武备。
原因:北方人民①__南__迁___,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
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南方政府重视农业。 表现: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②
_占___城__稻_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首位,“苏湖熟,天下足”表明③ _____太__湖 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一批商业中心,
如苏州、杭州等繁荣城市。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
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
加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南方所占比例 可以看到,1076年南方赋粮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以上,说明南方经 济地位上升,A、D两项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C项不符合事实, 故排除。
考点解读
考点一: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B.由手工制作发展为机器制造
C.在金属货币流通中出现纸币 D.在流通中纸币多于金属货币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为切入口,考查解读图片信 息的能力。根据一份材料得出一份结论、几份材料得出几份结 论的原则可以排除A、B、D三项。这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解读出 来。
2.(2019·广东)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B )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④___江__南_____。
备考指引:本考点涉及时间众多,注意从方位掌 握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正确认识双方妥 协既是实力对比的结果,又使边境保持了较长时期的 安宁,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评价:(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一)北宋(960年——1127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 措施: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 重文轻武的影响: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全单元课件共147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全单元课件共147张PPT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知识点2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太祖 )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 ( 藩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摘编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中的“太祖”指何人?根据“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解除禁军将领 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等。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知识点2
2.加强中央集权 ( 1 )措施
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 军队 的调动,使禁军将 军 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 事 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相权 。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 政 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 治 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 三年一换 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 政 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知识点2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 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知识点2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 B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C.安史之乱 D.五代更替 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D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 A )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 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