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 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 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 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 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 想和为人。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我”对邓稼先的评价,洋溢着对朋友的深情。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 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 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 、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 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1、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 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 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 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 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 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 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 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解读与教学重点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解读与教学重点一、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所选的名人,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节。
《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
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一)《邓稼先》1.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阅读时结合人物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一段,显得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同时,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梳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时“说”和“做”的不同之处,深入学习其品格和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等细节,突出表现闻一多先生刻苦的治学精神。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解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解读本文档旨在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和目标。
该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单元概述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阅读是一种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宽视野。
二、研究目标本单元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文章进行表达;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拓展思维宽度。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3. 语言表达: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4. 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3. 组织阅读活动:设计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阅读;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5.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评价方法为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4. 小组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第一单元的知识,达到研究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板》知识点梳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活板》词句翻译以及内容整理一、文学常识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二、字字落实【标题】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
板,同“版”。
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1.板:同“版”,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印:印刷。
3.唐人:唐朝人。
4.尚:还。
5.未:没有。
6.盛:大规模。
7.为(wei):做(指“采用”)。
8.之:代词,它,(代“板印书籍”)。
【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人还不曾大规模地去做。
原文: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1.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世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创者。
2.始:开始。
3.五经: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4.已:同“以”。
5.典籍:原指“法典书籍”,这里泛指“书籍。
6.皆:都。
7.为:是,判断词。
8.板本:板印本子。
【译文】从五代开始印五经起,以后的书籍,才都是雕板印刷本。
[赏析〕略述活板发明以前印刷术的发展情况。
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1.庆历:宋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
2.中:年间。
3.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4.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
首创活字印刷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
5.为:动词,做。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人教版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主要从 “说”和 “做”两方面来写闻
一多。闻一多一生中的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前期怎样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
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是 “卓越的学者”,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
自由畅达、灵活自然。在教学中,这些都是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的。再如, 《说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课中,作者是诗人,很多语句富有诗意,精练含
蓄,意蕴丰富。课后练习题中列举出来了一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一些
语句进行揣摩。
重点三: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
︵︶七年级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 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 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 《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90
《中国男儿歌》,引导读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
七年级教材解读
89
她细腻敏锐的心灵进行描绘,捕捉到鲁迅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另外一面,鲁迅形象在一 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人物的准确把握,还需要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无论邓稼先、闻一多、 鲁迅、孙权,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关于他们的资料非常多。课文中对这些人物的生平 经历也有所涉及,比如 《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把握人物,补充介绍的资 料要适当,要恰到好处,比如,适当介绍当时我国研制两弹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于学 生理解邓稼先工作的艰辛、贡献的巨大有所帮助;适当介绍闻一多被暗杀前后的政治 环境,对于学生理解闻一多的 “大勇的革命烈士”形象有所帮助。要注意的是,不要 将课文阅读变成人物资料的介绍会,让学生记住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对人物的认识只 停留在概念性知识的层面。不要先行给出一个人物形象的 “标签”,让学生从文中或 补充的资料中去寻找 “依据”,“证实”所谓的理解。而是要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 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揣摩人物的思想心理,把握人物的情感,对人物 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七年级下语文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古代诗人、诗歌鉴赏技巧等方面,对于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升有较好的帮助作用。
一、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木兰辞》描写了一位女扮男装参军抗敌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化对于男女角色的分工与女性地位的限制。
学生们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故事情节、品味诗歌艺术,同时也需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女性地位,拓宽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
二、诗歌阅读与鉴赏本单元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如《江雪》、《望岳》、《登高》等。
在学习这些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注重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如审美情趣、虚实结合、形象具体等。
三、古代诗人除了学习古代诗词,我们也应该关注古代的文化名人。
本单元介绍的两位古代诗人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
学生们应该了解他们的生平、成就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贡献,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古典文言文阅读本单元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对于古典文言文的学习。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但是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语文技能。
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孔乙己》和《牛郎织女》等文言文短篇阅读,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范和表达方式,培养对于文言文阅读和欣赏的兴趣。
最后,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中华文化认知和文学鉴赏能力,更注重引导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灵活思维和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晨读晚记素材:第一单元
晨读晚记·第一单元1.邓稼先__[学生用书见《晨读晚记》P2]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首联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之意。
其中“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思绪。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诗人凭吊之处(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所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春意盎然的特点。
其中,“自”和“空”为互文,刻画出一种幽寂、静谧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渗入到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情,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尾联中,诗人以满腔血泪叙事兼抒情,慨叹诸葛亮大业未就,病死军中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之“四人帮”196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江青、张春桥指使,姚文元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革”前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直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对“文革”的发动和打倒所谓“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1年,在林彪出逃并丧命之后,造反派起家的王洪文从上海上调中央,不久就和江青等三人结成联盟。
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概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集中体现其实际用语能力的需求,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展开。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一、汉字的组成和构成规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体系,构成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本质特征,如何识记和写写汉字。
同时,还要提醒学生重视汉字的组成和构成规律。
正确认识和理解汉字,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用语和写作的能力。
二、拼音的书写和发音规律拼音作为现代汉语音写体系的一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本单元里,学生将重点学习汉语拼音的书写和发音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拼音汉字的用法和基本技巧。
这个环节将使学生的用语和表达技能得到更细致、更全面的培养。
三、词汇的分类和运用词汇作为语文表达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
在本单元里,学生将学习词汇的基本分类和运用。
学生将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他们所需要运用的词汇,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成完整的句子和短文。
四、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课文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本单元里,学生将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来建立起句型、词汇和语法规律的基础。
同时,正确领悟课文的含义和情感,对实际的用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根本的意义。
五、句子的分析和构曲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正确运用句子必须要通过分析和构建。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构建句子,理解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规律,同时使他们具备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总的来说,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基础单元。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获得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语言素养,这也为他们未来更进一步地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准确、流畅、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把这种高质量的用语能力深深地内化在他们的内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主要涉及到古诗文和现代诗歌的学习。
本单元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古诗文1. 诗歌格律诗歌格律是指古代诗歌的体裁、韵脚、字数和平仄等方面的规范。
一首合乎格律的古诗文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体裁:古诗文的体裁主要有诗、词、曲等,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格律规范。
(2)韵脚:古诗文的韵脚一般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两种,平声韵有轻重音之分,仄声韵只有重音。
(3)字数:一首古诗文的字数通常是固定的,如七言绝句、五言古诗等。
(4)平仄:古诗文的平仄是指诗句中字的发音的轻重,一般分为平音和仄音两类。
2. 古诗文的鉴赏鉴赏古诗文涉及到对文学艺术的领悟和理解。
鉴赏古诗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格律:需要了解诗歌的体裁和格律规范,分析作者是否符合了古代的要求。
(2)意境:需要把握古诗文的情感、意境和象征意义等方面的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3)语言:需要细读诗句中的每个词语,分析其意义和运用,领悟作者的语言技巧和文学魅力。
二、现代诗歌1. 现代诗歌的风格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不同,在文学风格、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现代诗歌常见的风格有:(1)自由诗:没有格律限制,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
(2)音乐诗:注重诗歌的音乐性,通过押韵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声音。
(3)象征主义诗:以象征意义为主,通过意象透露情感。
(4)现代主义诗:强调情感的个人化表达,反映社会现实而又自我超越的情感和意义。
2.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也与古代诗歌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内心独白:通过写下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来表达情感。
(2)象征意象:通过象征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更富于想象力和韵律感。
(3)人物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更加生动形象。
(4)自我体验: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更加真实感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韁~皂荚ji树班蝥mo 臃肿yōng zhǒng攒cun成秕bǐ谷系j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n) 葚收(liǎn) 敛脑(suǐ) 髓人声(dǐng) 鼎沸 (kuī) 盔甲3.用恰当词浯填空。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1.重点:第2段(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2.动作描写:P5 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歌花圃pǔ砛~懒惰du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七年级下册1单元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1单元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1单元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就七年级下册1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字音字形在语文学习中,字音字形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
字形指的是汉字的书写形式,而字音则是汉字的发音形式。
在学习字音字形时,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每个汉字的笔画结构和音调,并且掌握一定的习惯用法。
二、语法知识语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掌握好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使用语言表达。
七年级下册1单元中主要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比如句子成分、语法关系、主谓一致等等。
三、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技能,也是在语文中应用其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七年级下册1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比如理解段落大意、概括文章主旨、判断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等等。
四、常识性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常识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七年级下册1单元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化知识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学识,也能够加深我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七年级下册1单元中,我们主要涉及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比如写作要点、篇章结构、用词技巧等等。
掌握这些写作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章。
六、语言技巧语言技巧也是语文学习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1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比如反问、排比、比喻等等。
这些技巧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增强文章的文艺性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1单元的知识点介绍。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每个知识点,尽可能地让它们在日常学习中得到应用,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和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unit一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unit一知识点七年级下册语文Unit一共包括了四个知识点,分别是古代文化、抒情诗、汉字文化和古诗词。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
所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下面逐一介绍:
一、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
的精华所在。
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
七年级下册语文中,学生会学习到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从而了
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抒情诗
抒情诗是常见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表达个人感情和情感的特点。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中,学生会学习到一些著名的抒情诗,如《登高》、《望岳》等,并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意义
内涵。
三、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符
号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中,学生将学习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构成和演变、汉字的内涵和表现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了
解汉字文化的魅力。
四、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浓郁的文学价值。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中,学生会学习到一些著名
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清明上河图》等,并能够初步了解
古诗词的形式特点和意义内涵。
总之,七年级下册语文Unit一的知识点丰富多彩,侧重于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初步理解和认识,为学生打下语文学习的坚
实基础。
第一单元写作:如何通过写作描绘人物精神+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语言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契合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 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 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 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THANK YOU
2.可以借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注意在细节中展现他的 性格品质。
•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 候,则是数人参加。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 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设置场景和争论点,回忆争论时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 人们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
谭金淘——“国宝守护者”(用敬业守护熊猫成长)在观看春晚首
次彩排的时候谭金淘的身边坐着一位不同寻常的“观众”。而熟悉他的人很快就能认出 这位“观众的原型一大熊猫“花花”,比起“谭金淘”这个名字,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为 “谭爷爷”。工作二十多来,从熊猫的饮食起居、肢体训练,到熊猫圈舍的整洁卫生、 玩乐设施的添置搭建,谭金淘数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大熊猫的健康成长。谭金淘将绝大部 分的时间都给予了自己的事业。即使在节假日的时候,他也会选择留在基地照顾大熊猫。 为了方便夜间随时观察照料大熊猫,他更是选择住在了熊舍旁边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房 间里。在走红之后,谭金淘并没有沉溺在接踵而来的赞美声中,而是一如既往地过着之 前的生活。他是这样说的:“只要熊猫们长得好,我就开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单元字词汇总1.邓稼先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
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
何妨一下楼钻探:动词,这里是钻研的比喻说法。
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
标,标准。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详,安稳。
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一)课文字词详解孙权劝学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