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
分离运动
偏瘫患者出现的脱离于共同运动的肢体相对独立的分离的运动模式。
2.临床表现
• (1)中枢神经损伤后患者的共同运动模式
屈曲模式 伸展模式
上肢
肩胛带:回缩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 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后
肩胛带:前伸
肩关节:屈曲,内收, 内旋 肘关节:伸展
下肢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 旋 膝关节:屈曲 踝关节,:背曲,外翻
能伸指
到高峰
Ⅳ
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 以下活动
: 1. 肩0°,肘屈曲90°时,前臂旋 前、旋后; 2.肘伸直时,肩前屈90° ; 3.手背可触及腰后部;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 拇指,手指可随意做 小范围伸展
1. 坐位时可屈膝90° 以上,使脚向后滑动
2. 坐位时膝关节伸展 3. 仰卧位髋伸展
Ⅴ
出现分离运动: 1. 肘伸直,肩外展 90°; 2. 肘伸直,肩屈曲30°- 90° ,前臂旋前、旋后; 3. 肘伸直,前 臂中立位,臂可上举过头
Brunnstrom技术
锦洲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Brunnstrom技术简介
• Brunnstrom技术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 师SigneBrunnstrom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运动 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 理论:
• 即肌张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 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正常。 此疗法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 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 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
1.穿脱衣服 2.坐-起 3.旋开门锁 4.平衡保护反射等
《运动治疗技术》Brunnstrom技术护理课件
适应症限制
Brunnstrom技术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 者,如脑卒中、脑外伤等,对于其他疾病的 治疗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Brunnstrom技术护理的展望
普及推广
随着Brunnstrom技术的不断完善 和发展,未来该技术有望得到更 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为更多患者 带来康复的希望。
联合治疗
未来Brunnstrom技术可以与其他 康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形成联合 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01
Brunnstrom技术在康复实践中 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患 者的康复治疗。
02
03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患者 恢复肌肉力量、感觉功能和平衡 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04
03
Brunnstrom技术护理实践
Brunnstrom技术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详细阐述了Brunnstrom技术的六个阶段及操作方法
总结课程要点
• 讨论了Brunnstrom技术在偏瘫康复中的优势和注 意事项
总结课程要点
重点
Brunnstrom技术的六个阶段及操 作方法
难点
如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 Brunnstrom技术阶段
总结课程要点
学习建议
建议学习者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各个阶段的操作 技巧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Brunnstrom技术强调在康复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 性化的训练计划,以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Brunnstrom技术的实践应用
对于脑卒中患者,Brunnstrom 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行走、抓握、伸展等动作的 协调性和稳定性。
Brunnstrom_技术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上肢 : (4)BrunnstromⅥ阶段的训练:
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2.手 :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 利用健侧活动施加阻力诱发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 ,诱发 手指的抓握,同时注意利用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促进伸腕。
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 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 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 收缩。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伤害性屈曲反射 (自身躲避性反射) 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 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手、脚】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紧张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TNR) : (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 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2)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头部转向一侧 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 增高,肢体容易屈曲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上肢 : (1)Brunnstrom I一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患者仰卧,健侧上肢伸直,施加阻力,面部转 向患侧,轻叩三角肌,引起上肢伸肌的共同运动。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上肢 : (2)BrunnstromⅣ阶段的训练方法
在伸肘的情况下前臂旋前、旋后: 由于旋前是伸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成分,旋后是屈 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成分,所以伸肘旋前可破坏屈 肌共同运动,伸肘旋后可破坏伸肌共同运动。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治疗方针为:
①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②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Brunnstrom技术的名词解释
Brunnstrom技术的名词解释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中风患者和其他运动障碍患者,旨在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运动控制和功能。
Brunnstrom技术以其创始人露塞·布伦斯特龙(Lasse Brunnstrom)命名,他是一位瑞典物理治疗师,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先驱。
布伦斯特龙在20世纪中叶开发了这项技术,基于他对中风康复患者的观察和研究。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运动链回归”。
它认为,在中风等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会经历一系列特定的阶段,从完全无法控制运动到逐渐恢复控制能力。
布伦斯特龙观察到这个过程与人类发展早期婴儿的运动发展过程相似,因此他将其称为“回归”过程。
根据Brunnstrom技术,中风患者的运动恢复通常会经历六个不同的阶段。
这些阶段被称为“恢复阶段”,并按照患者恢复控制新的肢体运动的能力的顺序排列。
第一个阶段是松弛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失去了对肌肉的控制,并出现了痉挛和痉挛现象。
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天到数周。
第二个阶段是松弛期终结。
在此阶段,患者的肌肉开始显露出一些运动的持续性和协调性,肌张力逐渐增加。
接下来是第三个阶段,即轻度痉挛期。
在此阶段,患者的肌肉痉挛现象增多,但力量增加和协调性也随之增加。
第四个阶段是重度痉挛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运动控制逐渐改善,痉挛现象更为强烈。
第五个阶段是痉挛减轻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现象逐渐减轻,运动控制进一步加强。
最后,第六个阶段是假运动期。
在此阶段,患者的运动完全恢复,并且能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患者在这些恢复阶段的时间和进展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有时患者的恢复过程可能不是线性的,可能出现阶段间的跳跃和倒退现象。
为了辅助中风康复患者的恢复,医疗人员通常会结合Brunnstrom技术使用各种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如康复训练、电刺激、物理治疗等。
Brunnstrom技术
❖ 下肢出现分离运动:
❖ 坐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髋可内 旋
❖ 立位,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 ❖ 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 Ⅵ期: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 成随意的动作,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肌张力 正常
I II~III IV~VI
病程
❖ 上肢动作正常或接近正常,快速动作不灵活
理论基础
脑卒中发生后,高位中枢失去了对低位 中枢的控制,出现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 有的运动模式。 Brunnstrom认为脊髓和脑干水平的原 始反射和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偏瘫患者恢 复正常的随意运动必须经历的阶段,在 恢复早期要加以利用。
治疗原则
❖ Brunnstrom疗法强调在偏瘫的恢复早 期利用异常的运动模式,应用联合反应 、原始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引出刻板 的共同运动,共同动作逐渐地被修正和 抑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终出现 随意的分离运动。
❖ 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 ❖ 联合反应的出现与痉挛的程度有关 ❖ 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
式
联合反应的类型
类型 对称性联合反应
非对称性联合反应 同侧性联合反应
部位 上肢
下肢 下肢
诱发方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 健侧紧握拳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外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 训练患肢踝关节背屈运动时,尽量避免刺激 足趾而至伸肌张力增高。
临床应用
Brunnstrom技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强 调早期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 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之后再从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 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 功能性模式过渡。
brunnstrom技术原理
brunnstrom技术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Brunnstrom技术原理,这可真是个超有趣又超有用的康复小妙招呢!Brunnstrom技术啊,就像是一场和身体的奇妙对话。
你想啊,当一个人因为生病或者受伤,身体的运动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小树苗被风吹歪了,或者被虫子咬了有点枯萎。
这个技术呢,就是来帮助身体重新找到运动的感觉和能力的。
它的原理有一部分是基于人体的神经发育规律。
咱们人在小时候,从啥都不会动,到慢慢会翻身、坐起来、爬行、走路,这个过程是有顺序的。
Brunnstrom就借鉴了这个顺序。
比如说,在康复初期,患者可能只能有一些简单的、比较原始的肌肉运动反应,就像婴儿刚开始只能有一些本能的动作一样。
这时候呢,治疗师可不会嫌弃这个动作简单或者不完美,而是把它当成是小树苗刚冒出来的小芽芽,好好呵护。
而且哦,Brunnstrom技术很注重身体的整体联动。
就好比咱们跳舞的时候,可不是只有脚在动或者只有手在动,而是整个身体都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
在康复里也是这样,当一个肢体在做动作的时候,它会带动身体其他部分也参与进来。
比如说,当我们想让手臂抬起来的时候,其实肩膀、背部的肌肉也在暗暗地帮忙呢。
这就像是一个小团队,大家要齐心协力。
这个技术还特别关注肌肉的张力变化。
你知道吗,有时候肌肉就像调皮的小娃娃,它的张力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张力太高的时候,就像小娃娃在发脾气,肌肉紧紧的,很难放松下来做动作;张力太低呢,又像小娃娃没精神,软趴趴的。
Brunnstrom 技术就像是一个很有耐心的家长,根据肌肉张力的情况,巧妙地引导患者做动作。
如果张力高,就会用一些轻柔的、缓慢的动作来安抚肌肉,让它慢慢放松;如果张力低,就会想办法给肌肉一点小刺激,让它兴奋起来。
另外呀,Brunnstrom技术在整个康复过程中,特别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
这可不是治疗师单方面的努力,就像两个人跳舞,得你情我愿才行。
治疗师会鼓励患者自己去尝试做动作,哪怕这个动作做得很丑、很不标准。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Brunnstrom技术是什么?•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帮助恢复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的运动功能。
该技术以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的名字命名,她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法。
Brunnstrom技术的原理•Brunnstrom技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再适应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通信中断。
通过运用Brunnstrom技术,患者可以重新建立这种通信并逐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Brunnstrom技术的步骤1.初始阶段(Stage 1):在初始阶段,患者可能完全失去运动能力,肌肉僵硬且无法主动运动。
治疗师会通过短暂的被动运动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以唤醒肌肉。
2.痉挛反射阶段(Stage 2):在这一阶段,患者出现痉挛反射,即在被动移动肢体时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治疗师会利用这些反射来促进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3.共同反射阶段(Stage 3):在这一阶段,患者开始能够自主参与运动。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进行控制性的运动,例如握拳或弯曲手肘,并继续通过被动运动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肌肉痉挛。
4.自发运动阶段(Stage 4):在这一阶段,患者能够自发地进行运动,尽管运动可能不完全协调或可控。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通过训练来提高肌肉控制和运动的精确性。
5.一定运动控制阶段(Stage 5):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肌肉控制和运动精确度显著提高。
治疗师会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练习,以进一步训练和加强患者的运动功能。
6.正常运动阶段(Stage 6):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完全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治疗师可能会进行一些功能性测试来确保完全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恶性肿瘤的化疗失败打击对付恶性肿瘤的化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患者的血液癌细胞在细胞治疗之前存在时尤其如此。
Brunnstrom技术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三)下肢
基本技术
1. I-III阶段的训练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三)下肢
基本技术
1. I-III阶段的训练方法
(3)外展动作的引出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三)下肢
基本技术
1. I-III阶段的训练方法
(4)内收动作的引出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三)下肢
基本技术
绕行障碍物等。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四)躯干
基本技术
Brunnstrom对躯干的训练是在早期开始进 行的,其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躯干的平衡能 力及躯干肌肉活动。躯干肌的活动一般是先练 屈肌,再练伸肌,最后是旋转肌。
1.坐位躯干平衡训练 2.躯干前屈及侧屈 3.躯干旋转
(2)V阶段的训练方法
1)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 2)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 旋后 3)肘关节伸展,前臂中立位,上肢上举过头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一)上肢
基本技术
3. VI阶段的训练方法
此阶段主要是按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 常生活活动,注重上肢协调性、灵活性及耐力的 训练,尽量使上肢完成有功能的动作。
二、训练方法
(三)下肢
基本技术
2. IV-V阶段的训练方法
(3)髋、膝伸展,踝背屈
5)踝关节主动跖屈训练 此训练是抑制屈肌共同 运动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二、训练方法
(三)下肢
基本技术
3. VI阶段的训练方法
此阶段要注重下肢协调性、
灵活性及耐力的训练,
尽量让患者按正常的运动
Brunnstrom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七章Brunnstrom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训练步骤,以及在康复 治疗中的应用和优缺点分析。
1. Brunnstrom技术介绍
什么是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运动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帮助康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Katharina Brunnstrom是20世纪最 重要的康复医学家之一,她开创 了Brunnstrom技术,帮助改善康 复治疗方法。
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Brunnstrom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 实践应用,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 重要技术之一。
技术的益处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 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中风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中风康复中应用广泛,帮助患 者重建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病变康复
Brunnstrom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病变的康 复治疗,加速康复进程。
大脑损伤康复
Brunnstrom技术在大脑损伤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帮助恢复运动和日常生活技能。
其他康复领域的应用
Brunnstrom技术也被应用于其他康复领域,如运 动损伤康复和神经肌肉疾病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目标
Brunnstrom技术旨在通过促进运动逐渐恢复的过程,帮助患者重建动作序列。
Brunnstrom技术的独特之处
与传统治疗方法不同,Brunnstrom技术充分利用了病患自身恢复功能的潜力。
2. Brunnstrom技术的发展历程
瑞典医生Katharina Brunnstrom
3.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原理
Brunnstrom技术培训课件
卫生出版社
(三)下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1)屈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卫生出版社
(三)下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2)伸肌共同运动的引出
卫生出版社
(三)下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3)外展动作的引出
卫生出版社
(三)下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4)内收动作的引出
卫生出版社
侧髋膝屈曲不伴有髋关节外展、外旋;也 可让患者将患腿放于健腿上,保持髋膝屈 曲、足背屈(翘二郎腿),此动作类似日 常生活中的穿脱裤子、鞋袜的动作。 3)立位:患者立位,患腿位于健腿后方,健 腿负重,指示患者将患膝靠近健膝,练习 髋膝屈曲、髋内收的动作,训练时要注意
将患足保持在背屈、外翻位。
卫生出版社
卫生出版社
4.利用紧张性腰反射 5.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6.利用同侧屈伸反射 7.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三)利用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当支配某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 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即当某一 肢体的伸肌收缩时,同肢的屈肌则松弛, 反之亦然。
卫生出版社
二、各部位的训练方法 (一)上肢 (二)手 (三)下肢 (四)躯干
联合反应促进伸肘
卫生出版社
(一)上肢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5)利用挤腰动作进一步促进:伸肘 在肱
三头肌有收缩之后,嘱患者伸肘,前臂尽 量旋前,用两手腕背部挤压治疗师的腰。 指示患者将肘伸直,用力夹住治疗师的腰。 (6)半随意地伸肘:在患者能完成挤腰动 作后,嘱其肩关节前屈30 °~45°,半随 意地伸肘。
卫生出版社
(一)联合反应 1.联合反应的特点 (1)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 (2)联合反应与痉挛的程度有关: (3)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的
Brunnstrom技术专业知识讲座
3.原始反射
❖ (4)伤害性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 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克制。
❖ (5)紧张性颈反射(STNR,ATNR) ❖ (6)紧张性迷路反射 ❖ (7)紧张性腰反射
3.原始反射
❖ (8)正、负支持反射
❖ 正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 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 ❖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 肘关节屈曲 ❖ 前臂旋后(前) ❖ 腕和手指屈曲
手抓同侧腋窝前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
❖肩胛骨前伸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伸 ❖前臂旋前 ❖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
下肢共同运动
❖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 髋关节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 踝跖屈、内翻 脚趾跖曲
四、Brunnstrom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 技术关键: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措施引出肢体 旳运动反应,并利用多种运动模式(正常、异 常)引导、分离出正常旳运动成份.最终脱离异 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分。
❖ 评估旳项目一样也是康复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手段
治疗方针
❖ 1、经常注重运动感觉。 ❖ 2、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 3、利用共同运动模式。 ❖ 4、增进分离运动。 ❖ 5、最终到达随意完毕多种运动。
○在足跖球部(足低前部)加以合适旳压力时,假如将施 加压力旳手缓慢收回,受刺激旳下肢在伸肌反射旳作用 下会伴随收回旳手产生运动,恰如受到磁铁旳吸引一样
❖ 负支持反射(negative supporting reflex〕
○当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 旳屈曲、外展、外旋
○在个体旳正常发育过程中,正支持反射是婴儿站立和行 走旳先决条件,该反射使下肢能承受体重,从而允许另 一侧下肢屈曲,屈曲下肢旳反应也称为负支持反射.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帮助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该方法基于一个理论框架,将康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称为Brunnstrom分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Brunnstrom法的基本原理和各阶段的特征:
一、基本原理
1、利用生物力学原则和神经生理学知识来设计康复计划。
2、通过重复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来刺激和重新训练受损的神经系统。
3、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控制能力。
二、Brunstrom分期
1、阶段I:弛缓期:患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无法进行任何自主运动。
2、阶段II:痉挛期:痉挛开始出现,但仍然缺乏自愿运动。
3、阶段III:部分分离运动阶段:能够产生一些孤立的肌肉收缩,但协调性较差。
4、阶段IV:初步联合运动阶段:开始能够执行一些简单的协同动作,但不稳定且速度较慢。
5、阶段V:改善的协调和速度阶段:动作更加协调和流畅,但仍有一些缺陷。
6、阶段VI:接近正常运动阶段:动作几乎与健侧相同,仅有一些轻微的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肌肉牵拉、引导性运动练习、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
随着患者的进步,治疗重点逐渐转向增强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功能性任务的完成。
康复治疗学Brunnstrom技术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症状。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助周围神经 损伤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感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中,Brunnstrom技术可以通过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等 手段来刺激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来全面 促进患者的康复。
与其他康复治疗技术的结合
01
02
03
结合物理疗法
Brunnstrom技术可以与 物理疗法相结合,如按摩、 电刺激等,以增强肌肉力 量和关节活动度。
结合运动疗法
通过与运动疗法结合, Brunnstrom技术可以帮 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 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合针灸和拔罐
结合中医的针灸和拔罐疗 法,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 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控制理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runnstrom技术注重提高患者的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训练日常生活 活动相关的动作和技能,使患者能够 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
该技术强调通过运动控制训练,帮助 患者重新建立肌肉收缩和协调运动的 模式,提高主动运动能力。
02
Brunnstrom技术的主 要内容
阶段一:无意识运动阶段
康复治疗学 Brunnstrom技术
目录
• Brunnstrom技术概述 •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内容 • Brunnstrom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Brunnstrom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Brunnstrom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总结词
brunnstrom分级方法
brunnstrom分级方法Brunnstrom分级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中风患者恢复情况的临床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该方法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于1966年提出,通过评估患者上肢和下肢在恢复过程中的肌肉张力变化,帮助医疗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预测康复进程。
Brunnstrom分级方法主要包括6个不同的阶段,用于描述患者肢体在恢复过程中的病理反射和肌肉张力的变化。
这些阶段分别为:1. 骨肌张力增高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肉张力会持续增高,出现肌肉痉挛和病理反射。
患者的肢体无法自主控制,出现瘫痪的症状。
2. 部分痉挛减轻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肉张力开始减轻,肌肉痉挛有所缓解,但仍存在肌肉病理反射。
3. 痉挛减轻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肉痉挛减轻,肌肉张力逐渐恢复正常,但肢体仍然无法主动运动。
4. 运动开始期:在这个阶段,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的自主运动,肢体的运动范围和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5. 运动增强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肉运动逐渐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改善。
6. 运动协调期: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肌肉协调性达到最佳状态,肢体的功能得到完全恢复。
通过Brusnstrom分级方法的评估,医疗人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Brusnstrom分级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疗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肌肉张力和康复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康复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希望这种方法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Brunnstrom技术康复治疗学培训课件-
4.克服部分共同运动的主动运动 5.正确的运动
一旦激发出来,就要反复练习 主动运动与目的性运动
6.强调躯干控制
六、上肢技术与方法
1.第一至三阶段
目的:
在反射水平上引出肢体共同运动
促通方法:
各种反射、联合反应
要求:
患者尽力运动(主动运动)
屈肌共同运动训练
屈肌共同运动引出
健侧抗阻 可使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下肢屈肌共同运动 当患者试图做患侧下肢的屈曲运动时,出现整个下肢屈曲的 固定模式。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背屈、内翻,脚趾背屈
(四)Brunnstrom 4期 此阶段痉挛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1.上肢 如果上肢出现以下三个动作之一,则可以认为上 肢功能进入了Brunnstrom 4期。
(1)肩关节前屈90°,肘关节伸展
(2)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
(3)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能置于腰后
2.手 如果上肢出现以下两个动作之一,则可以认为手功 能进入了Brunnstrom 4期。
(1)能用拇指侧方捏住物体
(2)手可同时伸开,存在小范围的手指伸展
3.下肢 如果患者下肢出现以下两个动作之一,则可以认 为下肢功能进入了Brunnstrom 4期。
患肢伸展 患肢屈曲
C:同侧性联合反应
上 肢 屈 曲 上肢伸展
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
联合运动
是两侧肢体完全相同的运动
非常用力时出现 加强运动精确性时出现
例如:打羽毛球、网球
(四)共同运动
上肢共同运动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下肢共同运动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
三、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
(1)认为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动作 是脑疾患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顺序中 的一部分,应予利用而不是加以抑制。
(2)在偏瘫的恢复初期,由于中枢神经 系统功能障碍,使高级中枢对动作的修正受 到影响,另因肢体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乃 出现联合反应和协同动作Brunnstrom认为这 些作用和反射可用来引起肌肉反应,然后将 之与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有被加强 的半自主运动。因此在无随意运动时,应充 分利用本体感受和体外皮肤刺激诱发协同动 作,以及利用联合反应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 当已确立了某种程度的协同动作后,则用各 种方法抑制协同成分,使其分离为较单一的 动作,最后去分别训练。
当向前方摔倒时出现双手举过头顶,伸 肘,颈和腰部后伸,下肢屈曲;
当向后方摔倒时出现上肢、颈、腰背屈 曲和下肢伸直;
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对侧 上下肢屈曲。
7.紧张性腰反射
紧张性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 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躯干的旋转、侧 屈、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有 相应的影响。
5向随意性伸肘转移1手指的伴随意伸展2个别的拇指运动7功能手的完成1横向抓握的出现2良好抓握的出现7步行1独立步行2借助步行3指导步行4跨越障碍物5上下台阶brunnstrombrunnstrom技术的学习心得技术的学习心得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利用共同运动的举例上肢伸展内收是旋转门把手患手梳头患手拿牙刷抓火柴盒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家主物体等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
(1)坐位,膝伸展,踝关节背屈(髋关节屈曲 60°~90°,膝关节屈曲<20°,踝关节背屈>5°);
(2)坐位,髋关节内旋(髋关节屈曲60°~90°,膝 关节屈曲90°±10°,髋关节内旋>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带运动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侧肢体不能做单关节 的、随意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 同时运动,形成了特有的运动模式,此 种运动模式称为联带运动、共同运动或 协同运动。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肢体异 常活动的表现。联带运动分为屈曲模式 和伸展模式。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上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屈肌联带运动 肩胛带 上抬,后撤
日本东京大学上田 教授提出 • 评价上肢运动速度 的方法:患者肘关 节屈曲,手与耳同 高,以最快速度伸 展肘关节,上举上 肢,反复10次。然 后与健侧对比,所 需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先 做健侧)
• 评价下肢运动的 方法:患者取坐 位,完成髋关节 内旋10次(内旋 20度以上),与 健侧对比,所需 时间要求在健侧 的1.5倍以下 (先做健侧)
下肢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Ⅴ阶段)
• 1,坐位,膝伸展,踝 关节背屈(髋关节屈 曲60-90度,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 2,坐位,髋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曲60-90度, 膝关节屈曲90±10度, 髋关节内旋>20度)
• 3立位,踝关节背屈 (髋关节,膝关节屈 曲<20度,踝关节背屈 >5度)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下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下肢运动功能 改善的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 的其中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 分离运动阶段。训练方案也应该强化并诱 发多种运动组合(选择运动)。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 特点是:
• 1,仰卧位时,髋关节 外展(外展>20度,足 跟部不得离床,膝关 节伸展位,屈曲不得 >20度)
正常阶段特点(第Ⅵ阶段)
在第Ⅵ阶段基础上,下肢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水平,其 中主要是指运动的速度和协调性。 • 日本东京大学上田教授提出评价上肢运动速度的方法:患 者肘关节屈曲,手与耳同高,以最快速度伸展肘关节,上 举上肢,反复10次。然后与健侧对比,所需时间要求在健 侧的1.5倍以下(先做健侧)图1-37 • 评价下肢运动的方法:患者取坐位,完成髋关节内旋10次 (内旋20度以上),与健侧对比,所需时间要求在健侧的 1.5倍以下(先做健侧)图1-38
中枢性瘫痪
质的变化
周 围 性 瘫 痪
肌 力 0 1 2 3 4 5
Ⅰ 迟缓阶段
Ⅱ 痉挛阶段 Ⅲ 共同运动 部分分离阶段 Ⅳ
歧 途
量 的 变 化
歧 途
正常 Ⅵ
分离运动 Ⅴ
歧途
三、分期特点
迟缓阶段特点(第Ⅰ阶段)
• 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 • 2肌张力低下; •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特点是:
• 1,肩关节伸展肘关节 屈曲,手摸脊柱(距 脊柱<5cm )
• 2,肩关节屈曲时,肘 关节伸展(肩屈曲不 得<60度,肩关节内收, 外展不得>±10度,肘 关节屈曲不得>20度)
• 3,肘关节屈曲,前臂 旋前(大臂不得离开 躯干,肘关节屈曲90 度±10度范围之内, 旋前>50度)
因不能维持抗重力 体位,导致部分患者 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卧位时骨盆后倾,髋 关节呈屈曲,外展, 外旋位,膝关节过伸 展,踝关节趾屈内翻 (如图)。以上体位 如不采取康复措施, 就会严重影响将来步 行能力的改善。因此 康复医学提出早期康 复的理论。
痉挛阶段的特点(第Ⅱ阶段)
病程经过数天或数周不等,如患者出现以下特征之一者, 即可判定其肢体功能已进入第二阶段水平(痉挛阶段)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下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屈肌联带运动
伸肌联带运动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趾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内翻 伸展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趾屈,内翻 屈曲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上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运动功能改善的 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的其中一 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分离运动阶 段。此时,训练方案的设计应以围绕着如何 诱发出更复杂的分离运动模式和多种运动模 式组合的选择性运动为原则。
• 2,仰卧位,膝关节伸 展,髋关节屈曲(膝 关节屈曲不得>20度, 髋关节屈曲>30度)
• 3,坐位,膝关节伸展 (髋关节60-90度屈曲 位,膝关节屈曲<20度)
上肢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Ⅴ阶段)
在第Ⅴ阶段的基础上,出现难度更大的分离运 动,表明上肢功能正向正常水平发展。如能完成 以下三种动作中的一项,就可判定其功能已达到 分离运动阶段,其动作要求如下: • 1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20度, 肩关节外展>60度)图1 • 2肘关节伸展,上肢上举(肘关节屈曲<20度,肩 关节屈曲>130度)图2 • 3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 曲< 20度,肩关节屈曲>60度,旋前>50度)图3
临床上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有的患者有可能停留在上述的某一阶段 上不再进展。
四、功能性作业治疗
BrunnstromⅠ—Ⅲ期 主要在于抑制痉挛和躯干的异常姿势, 以及训练粗大的动作。如利用患侧肢体伸 肘支撑于体侧来抑制痉挛;双手进行转移 木针,推球,推斜板等训练患侧肩肘的屈 伸。
BrunnstromⅢ—Ⅳ期 在于促进分离动作的产生,多采用单 手进行的作业活动。如手只有轻微抓握功 能时进行九柱戏活动;手有抓握功能时, 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训练,上肢的控制训 练等
分离运动 偏瘫患者出现的脱离于共 同运动的肢体相对独立的 分离的运动模式
上肢分离动作要求:
• 1,肘关节伸展,肩关 节外展(肘关节屈曲 <20度,肩关节外展 >60度)
• 2,肘关节伸展,上肢 上举(肘关节屈曲<20 度,肩关节屈曲>130 度)
• 3,肘关节伸展,肩关 节屈曲,前臂旋前 (肘关节屈曲< 20度, 肩关节屈曲>60度,旋 前>50度)
内三科 焦荟荟
基本理论
一、概述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三、分期特点 四、功能性作业治疗
一、概述
Brunnstrom技术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
碍的治疗方法。 Signe Brunnstrom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 认识到中枢神经损伤以后,大脑皮层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 控制能力,从而出现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损伤之后的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变化,即通过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伸肌联带运动 前突
肩关节 旋 肘关节 前
手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
掌屈 屈曲
伸展,内收,内 伸展 旋前
背伸 伸展
臂
指
腕关节
下肢联带运动阶段特点(第Ⅲ阶段)
• 当下肢功能处在联带运动阶段时,动作被控制在 固定的运动模式下,所以给患者的步行带来了许 多困难,如不能较好地消除联带运动的影响,为 下肢多种多种组合创造条件,改善步态,那么, 提高步行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下肢联带运动可 分为:屈肌联带运动,和伸肌联带运动两种类型。
说明:
• • 阶段Ⅰ:为脑卒中急性期,为发病后数日至2 周,患侧上下肢体呈迟缓性瘫 痪,肌力多为0级,这是由于锥体系休克所至。 阶段Ⅱ:为发病后约2周后,出现联合运动、剂量开始增加,肌张力开始增高, 痉挛、共同运动开始重,可随意进行共同运动,
阶段Ⅳ:痉挛开始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阶段Ⅴ:痉挛明显减弱,躯体运动以分离运动为主。Ⅳ、Ⅴ阶段相当于病后 第五周至3个月。 阶段Ⅵ:痉挛基本消失,共同运动消失,分离运动基本正常。
此阶段患侧出现肢体随意运动,但由 于肌张力分布异常,姿势与运动出现 异常模式。 痉挛是影响患者随意运动的主要 因素,在康复治疗中,预防和减轻痉 挛是选择与设计治疗方案促使患者早 日康复的关键。
上肢联带运动阶段特点(第Ⅲ阶段)
此阶段是患者出现随意运动的初期阶段,因 其动作时由患者意志所引起的,所以称之为随意 性运动。而另一方面这种动作时按照一种固定的 运动模式进行的,所以,也称之为伴随意性动作。 这种动作模式限制着上、下肢动作的多种组合, 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训练中应防止强化这种病理 性的异常模式,诱导患者向分离运动方向发展。
BrunnstromⅤ—Ⅵ期 着重精细动作和协调性、灵巧性训练。 包括伸腕、握拳、放开、对指捏、侧捏等 动作,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
下节:造成偏瘫异常运动模式的因素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偏瘫恢复分
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阶段:痉挛阶段;第 3阶段:共同运动初期;第4 阶段:部分分离阶段;第5阶 段:分离阶段;第6阶段:正常。 周围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肌肉力量从小到大的量变 过程,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评价。
联合反应
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 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 张引起的关节活动。这是一种发自 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 恢复的早期出现。
下肢联合反应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位,双侧上肢放 置于身体两侧,健侧下患 者肢轻度外展。治疗者一 手置于患侧踝关节上方, 向外侧用力,同时,嘱患 者用力内收,完成等长收 缩(与治疗者的外力作对 抗)。治疗者另一手触摸 患侧下肢大腿内收肌群, 如出现肌肉收缩或患腿也 同时出现内收运动,即为 下肢联合反应出现。
• 1腱反射亢进; • 2肌张力增高; • 3联合反应出现。
上肢联合反应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肩关 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 患手摸同侧耳朵,健侧上肢肩 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前臂 旋前,掌心向前。治疗者一手 握住患者健侧腕关节,用力下 压,让患者伸展肘关节与治疗 者对抗(完成等长收缩)。治疗 者另一手摸患侧胸大肌,如出 现收缩即为上肢联合反应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