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合集下载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 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P
• 设瞬时dt内反应物浓度的 很小的改变为dS,则:
•t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
•v
度的增加来表示,则:
PPT文档演模板
•t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分子数
• 反应分子数:是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的数目。
•符合双分子反应的表达式,为二级反应。
PPT文档演模板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把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的反应叫做零级反应。
v = k [A]0
•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对简单的基元反应来说是 一致的,但对某些反应来说是不一致的。例如:
•Sucrase
• Sucrose + H2O ─→ Glucose + Frucose • 是双分子反应,但却符合一级反应方程式。
•甲醇
甘油 + 脂肪酸 NaOH
•生物柴油
• 高果糖浆:
•
α-淀粉酶
糖化酶
葡萄糖异构酶
•淀粉浆液
糊精 葡萄糖
果糖
PPT文档演模板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
• 反应进行的方向 • 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 反应进行的限度
•化学热力学
• 反应进行的速率 • 反应机制
PPT文档演模板
•化学动力学
•对于酶复合物ES的解离平衡过程来说, •ES •k-1 E + S •k+1
•其解离常数可以表示为,
•(4)
•即,
PPT文档演模板
•代入公式(2)得到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 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P
• 设瞬时dt内反应物浓度的 很小的改变为dS,则:
•t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
•v
度的增加来表示,则:
PPT文档演模板
•t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分子数
• 反应分子数:是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的数目。
•符合双分子反应的表达式,为二级反应。
PPT文档演模板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把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的反应叫做零级反应。
v = k [A]0
•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对简单的基元反应来说是 一致的,但对某些反应来说是不一致的。例如:
•Sucrase
• Sucrose + H2O ─→ Glucose + Frucose • 是双分子反应,但却符合一级反应方程式。
•甲醇
甘油 + 脂肪酸 NaOH
•生物柴油
• 高果糖浆:
•
α-淀粉酶
糖化酶
葡萄糖异构酶
•淀粉浆液
糊精 葡萄糖
果糖
PPT文档演模板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
• 反应进行的方向 • 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 反应进行的限度
•化学热力学
• 反应进行的速率 • 反应机制
PPT文档演模板
•化学动力学
•对于酶复合物ES的解离平衡过程来说, •ES •k-1 E + S •k+1
•其解离常数可以表示为,
•(4)
•即,
PPT文档演模板
•代入公式(2)得到
生化工程,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
(1) 过酸或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 引起酶构象的改变,酶活性丧失。 (2) 当pH改变不很剧烈时,酶虽未变性, 但活力受到影响。 影响了底物的解离状态; 影响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解离; 影响到中间络合物ES的解离状态,不利于 催化生成产物。
第五节 激活剂对酶反应的 影响
底 物 浓 度 对 速 率 影 响 的 曲 线 图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表现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 率与浓度的关系能以单分子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表示:v=dc/dt=kc (线性关系)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表现为混合级反应。 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时,表现为零级反应(与 底物浓度无关)。
为解释这一实验结果, Henri 和 Wurtz 提 出了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该学说认 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首先和 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 (ES) ,然后生 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反应式:
最适温度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在最适温度之前,一般温度越高,反应 速度就越快。 Q10(温度系数):反应温度提高10℃, 其反应速率与原来反应速率之比,对大 多数酶来讲,温度系数Q10多为2, 酶的固体状态比在溶液中对温度的耐受 力要高。通常酶制剂以固体保存为佳。
第四节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0.058 葡萄糖-6-磷酸脱 6-磷酸-葡萄糖 Km值随测定的底物、反应的温度、 pH及离子强度 氢酶 而改变。各种酶的Km 值相差很大,大多数酶的 2.5Km 苯甲酰酪氨酰胺 值介于10-6~10-1mol/L之间。 胰凝乳蛋白酶 12.0 甲酰酪氨酰胺 32.0 乙酰酪氨酰胺
三、Km值的意义
1. 激活剂(activator)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其 中大部分是无机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金属离子有K+、Na+、Ca2+、Mg2+等离子, 如Mg2+是多数激酶及合成酶的激活剂, 无机阴离子如:Cl—、Br—、I—等都可作 为激活剂。如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ys对某些含巯基的 酶有激活作用
生化反应工程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ppt1
1 Km 1 1 r rmax [S ] rmax
则
1 23.1 1 1.98
r
[S]
Vmax
1 1.981
0.505
(mmol/L min)
Km 23.100 0.505 11.661 (mmol/L)
操作参数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① pH改变可破坏酶的空间构象,引起酶活的丧失。 ② pH的改变影响酶活性中心催化基团的解离,从而
d[ S ] 难以被化学物质或蛋白酶等破坏
VS0为在外扩散速率很快时的最大的反应速率。
r “经典”酶学理论:酶→蛋白质。 dt 2、提高底物浓度可消除竞争性抑制。
c、酶的高级结构变化;
内部因素(酶的结构等)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 把酶包在超薄半透性的聚合物膜中,制成球状含酶微型胶囊。
a ——传质比表面积;
对rmax和Km的确定的方法有:
当[S]>>Km时,
,属零级反应。
诱导契合模型(Induced-Fit Model)
r d[dPt ] k k [Ek ][S[]S ] Kr [[SS]] 未均底 c、反相物酶应 酶 传的时促递高酶反至级的应载结失动体构活力外P变动学表化力:面;学酶;与底物的作用方式12、影响02酶促反应的因素、单Pmm底a物x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①零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底物的浓度无关,称为零级反应。
d[s] dt
rmax
([S]-底物浓度,rmax-最大反应速率)
酶促反应动力学分类----反应级数
②一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称为一级反应。 即酶催化A→B的过程。
d [S] r dt k1[S]
酶动力学课件
①.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Km 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最大反应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一 半时 的一 底物浓度。 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mol/l。 单位是 。 A. Km值是酶的特 值是酶的特 征性常数。 征性常数。与酶 的浓度无关, 的浓度无关,不 同的酶, 同的酶,其Km 值不同
Lineweaver-Burk 双倒数作图法
实 例
Neurospora crassa 的D-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反应: 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反应: 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反应 CH2OH · CHNH2 · COOH → CH3CO · COOH+NH3 在实验中测定酶的饱和曲线得到下列数据: 在实验中测定酶的饱和曲线得到下列数据: [s] ×10 -5(M) 0.20 0.40 0.85 1.25 1.70 2.00 8.00 v 20分钟生成丙酮酸(µM) 分钟生成丙酮酸( ) 分钟生成丙酮酸 0.150 0.200 0.275 0.315 0.340 0.350 0.360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 中间络合物学说
Henri和Wurtz提出 和 提出
中间产物的证据
中间复合物的直接观察 光谱改变 酶的物理性质改变 分离结晶 酶和底物的共沉降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应为一级反应。
快速平衡假说与稳态平衡假说的实 质区别
项目
快速平衡学说
稳态学说
酶和底物生成不稳定复合物[ES],酶催化反应是经该中间复合物完 成的,即: k+1 k+2 E+S [ES] E+P
k-1
假设 [ES]在反应开始后与 E 及 S 迅速 达到动态平衡 [ES]的生成速率与其解离速率相 等,其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谢 谢 大 家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1.1 酶的基本概念 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酶是以活力、而不是以质量购销的。 酶有不同的质量等级:工业用酶、食品用酶、 医药用酶。酶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没有必要使 用比工艺条件所需纯度更高的酶。
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 的初始短时间内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 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酶促反应的机制。 工业上,为保证酶促反应高效率完成,常 需要使用高浓度的酶制剂和底物,且反应要持 续较长时间,反应体系多为非均相体系,有时 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x
i
i
1
E k d Ad exp d RT
2.4.1.3 温度对酶失活的影响
Ed kd Ad e xp RT
k 2 e S r p,max S r p (rs ) Ks S Ks S
• 式中rs为底物消耗速度(负号表示减少); • rp为产物生成速率; • Ks为平衡常数,其又称饱和常数(saturation constant)。
利用稳态法获得米氏方程,同样基于三点假设。 其中第(1)和(2)两点与快速平衡法一致,第 三点是在基于底物浓度比酶的浓度高得多,中间 复合物ES分解时所得到的酶又立即与底物结合, 使中间复合物浓度维持不变。即在这段时间里, x的生成速率与x的消失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即所谓“稳态”。
S
S
I
I E
E
竞争性抑制反应机理:
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解之,得
,
式中:
采用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解之, 得
生化反应工程酶促反应动力学
• 设瞬时dt内反应物浓度的很小 的改变为dS,则:
d[ S ] r dt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 的增加来表示,则:
r d[ P ] dt
2.2.1.4酶促反应动力学分类----反应级数
①零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底物的浓度无关,称为零级反应。
d [ s] rmax dt
([S]-底物浓度,rmax-最大反应速率)
E + S
k1
k-1
ES
k2
E + P
稳态学说
稳态学说的几点假设条件: 1. 底物浓度[S]远大于酶的浓度[E],因此[ES]的形成不会降
低底物浓度[S],底物浓度以初始浓度计算。
2.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产物浓度很低,P+E→ES这个可逆反应
的速率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3. [ES]的生成速率与其解离速率相等,其浓度不随时间而变 化。
• 当底物接近酶 的活性中心并 与之结合时, 酶的构象能发 生改变,更适 合于底物的结 合。
2.2.1.2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浓度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 外部因素(温度,pH,压力,溶液的介电常数,离子 强度等) 内部因素(酶的结构等)
2.2.1.3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酶量守恒 产物生成速率 动力学方程
KS
[E0 ] [E] [ ES ]
rP k2 [ ES]
rP rP max[ S ] K S [S ]
rP rP max[ S ] K m [S ]
与 Km
k K S 1 k1
k1 k 2 Km k1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9)
k 2 [ E0 ][S ] rP max[ S ] d[ P] rP k 1 k 2 dt [S ] K m [S ] k1
d[ S ] r dt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 的增加来表示,则:
r d[ P ] dt
2.2.1.4酶促反应动力学分类----反应级数
①零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底物的浓度无关,称为零级反应。
d [ s] rmax dt
([S]-底物浓度,rmax-最大反应速率)
E + S
k1
k-1
ES
k2
E + P
稳态学说
稳态学说的几点假设条件: 1. 底物浓度[S]远大于酶的浓度[E],因此[ES]的形成不会降
低底物浓度[S],底物浓度以初始浓度计算。
2.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产物浓度很低,P+E→ES这个可逆反应
的速率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3. [ES]的生成速率与其解离速率相等,其浓度不随时间而变 化。
• 当底物接近酶 的活性中心并 与之结合时, 酶的构象能发 生改变,更适 合于底物的结 合。
2.2.1.2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浓度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 外部因素(温度,pH,压力,溶液的介电常数,离子 强度等) 内部因素(酶的结构等)
2.2.1.3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酶量守恒 产物生成速率 动力学方程
KS
[E0 ] [E] [ ES ]
rP k2 [ ES]
rP rP max[ S ] K S [S ]
rP rP max[ S ] K m [S ]
与 Km
k K S 1 k1
k1 k 2 Km k1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9)
k 2 [ E0 ][S ] rP max[ S ] d[ P] rP k 1 k 2 dt [S ] K m [S ] k1
酶促动力学.ppt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这类抑制作用不会因提高底物浓度而减弱
(3)反竞争性抑制
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与抑制剂结合,形成的三元中间产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
中间产物学说的关键在于中间产物的形成。酶和底物可以通过共价键、氢键、离子键和和配位键等结合形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的稳定性较低,易于分解成产物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2 中间络合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后来又有人进行了修正.
三、酶的抑制作用
(一)抑制作用与抑制剂
什么是酶的抑制作用和失活作用? 失活作用:酶变性;酶活性丧失(无选择性)。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而降低酶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作用 引起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I)(选择性)。 研究抑制作用的意义?
特点
⑴ 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结构类似物; ⑵ 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 酶的活性中心 ⑶ 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 ⑷ (表观)Km值增大,Vm值不变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1/Vmax
(表观)Km值增大,Vm值不变
363
(Eisenthal和Cornish-Bowden法)
(5)直接线性作图法
363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通常会加快,但当底 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不再增加。
详细描述
底物是酶催化反应的对象,底物的浓度也会影响反应速 率。通常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会加 快。然而,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趋于 稳定,不再增加。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位点有限,只能与 一定量的底物结合。
详细描述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酶促反应所需的最小能量,只有当底物获得足够的能量时,才能够 被酶催化发生反应。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酶促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高,反应 越难以进行。通过实验测定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
机制。
03
米氏方程与双倒数图
米氏方程的推导
总结词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 度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和推 导,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具体形式。
酶促反应动力学在药物代谢领域的应用,如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 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药物合成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优化药物合成 的反应条件和提高产物的纯度,降低副反应和废物产生。
在Hale Waihona Puke 境科学中的应用污染物降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如有机污染物的 生物降解和重金属离子的转化,通过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 参数,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和转化。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
详细描述
温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间的运动越快,从而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和反应的进 行。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对于维持酶的活性和促进反 应的进行非常重要。
酶促反应动力学
❖ Km的物理意义: ❖ ⑴分特描定述的酶反反应应,性特质定、的反反应应条条件件对下酶,反K应m速是度个的特影征响常。数故,可可用部
ES k1酶 促反E 应动S力 学 k 2 EP k-1
❖ ES(酶-底物复合物)生成速度
dS
dt
k1ES
❖ ES分解速度= k1ESk2ES ❖ ES净生成速度 d E S =ES生成速度-ES分解速度
dt
酶促反应动力学
❖ t=0, [ES]=0, [P]=0, [S]最 大,ES生成速度最大,
酶促反应动力学
❖ 六、均相连续反应系统:A k 1 B k 2 C
1、如果第一个反应为零级反应,第二个反应为一级反应,则有:
-dA/dt k1 + dB /dtk1k2B
+dC/dtk2B
反应开始后:
AA0-k1 t
Bk1/k2 1ek2t
C k 1t k 1/k 21 e k 2 t
❖ 四、均相双分子可逆反应系统:
A+B k1 C+D
k1
Keq
Ceq A
Deq B
eq
eq
(Keq为无因次常数。)
❖ 五、对于反应系统:
A+B k1 C k1
按合成方向:-A /d t k 1A B k 1C
C
Keq A
eq
B
eq
eq
此处Keq为结合常数,其因此为浓度-1;解离常数有浓度因次。
种类
单酶系统
多酶系统
恒态酶
别构酶
溶液酶
固定化酶
单底物
双或多底物
稳态动力学 稳态前动力学
稳态初过程 稳态全过程
酶抑促反制应动剂力学,活化剂,pH,温度等
ES k1酶 促反E 应动S力 学 k 2 EP k-1
❖ ES(酶-底物复合物)生成速度
dS
dt
k1ES
❖ ES分解速度= k1ESk2ES ❖ ES净生成速度 d E S =ES生成速度-ES分解速度
dt
酶促反应动力学
❖ t=0, [ES]=0, [P]=0, [S]最 大,ES生成速度最大,
酶促反应动力学
❖ 六、均相连续反应系统:A k 1 B k 2 C
1、如果第一个反应为零级反应,第二个反应为一级反应,则有:
-dA/dt k1 + dB /dtk1k2B
+dC/dtk2B
反应开始后:
AA0-k1 t
Bk1/k2 1ek2t
C k 1t k 1/k 21 e k 2 t
❖ 四、均相双分子可逆反应系统:
A+B k1 C+D
k1
Keq
Ceq A
Deq B
eq
eq
(Keq为无因次常数。)
❖ 五、对于反应系统:
A+B k1 C k1
按合成方向:-A /d t k 1A B k 1C
C
Keq A
eq
B
eq
eq
此处Keq为结合常数,其因此为浓度-1;解离常数有浓度因次。
种类
单酶系统
多酶系统
恒态酶
别构酶
溶液酶
固定化酶
单底物
双或多底物
稳态动力学 稳态前动力学
稳态初过程 稳态全过程
酶抑促反制应动剂力学,活化剂,pH,温度等
第二章生物反应动力学1酶促反应
A B
k 1
dC A d C B k ( C A C B ) 或 k 1 ( C A C B ) 1 0 0 dt dt
式中:k1-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CA0-底物A的初始浓度 CB-t时刻产物B的浓度
1.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5 二级反应
k 2 A B D
1dn p dC p rp v dt dt
式中:rs—底物S的消耗速率,mol/(L•S)
rp—产物P的生成速率,mol/(L•S)
v—反应体系的体积,L ns ,np—分别为底物S和产物P的物质的量,mol Cs ,Cp—分别为底物S和产物P的浓度,mol /L t—时间,s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可忽 略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3)产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忽略。
P E [ ES ]
[ E 0 ] C [ E ] C [ ES ] (1)反应过程中,酶浓度保持恒定,即C
有两种推导反应速率方程的方法: 平衡假设法和拟稳态假设法。
1.2.2.1 平衡假设法—Michaelis-Menten方程 平衡假设:1913年, Michaelis-Menten认 为酶催化反应历程中,生成产物一步的反应 速率要慢于底物S和酶形成中间复合物的可 逆反应速率,因此生成产物一步的反应速率 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率,生成复合物的 可逆反应则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生物反应动力学:是研究生物反应速率和各种 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的科学。
������ 生物反 应 酶促反应 细胞培养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细胞生长过程动力学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一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1913年前后,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Menten)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提出了酶促动力 学基本原理,并推导出了著名的米-曼氏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反应式,中间产物ES的生成速度(底物S的消失速度)
v1=k1[S][E]-k2[ES]
(2-1)
而ES的消失速度(产物P的生成速度) v2=k3 [ES],当反应达到 平衡时,即v1=v2时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对许多酶的性质的观察和研究得知,在低的底物浓度[S]下, 反应速度(v)直接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在高底物浓度[S]下, 速度趋向于最大值(Vmax),此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S]无关 (如图2-1)。
图2-1 单底物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5 乒乓反应机理 实际上,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复杂的,以上只是作以简要介绍, 有关详细内容,可查阅相关专著。
将米氏方程改写成以下形式
以 对作图,绘出曲线,横轴截距即为-值,纵轴截距则是 (图2-2)。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2 双倒数作图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二、多底物动力学 通常情况下,酶催化反应涉及两个(少数情况下三个)底物。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涉及两种底物和两种产物的酶促反应物反应。现在已知的生化反应 中有六成以上属于这一种反应。双底物反应的机理有下面三种 可能: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有序反应机理(ordered reaction) 这种情况下,A和B分别可被说成是先导底物和后随底物,Q 是A的产物,最后被释放。A和Q竞争同游离酶E结合,但A和B则 不会(或者Q和B也不会)发生竞争(如图2-3)。依赖烟酰胺腺 嘌呤二核苷酸(NAD+或NADP+)的脱氢酶的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P
d[P ] dt
k2[ES ]
(1)
(2)
17
反应体系中酶量守恒:
[E0] [E ] [ES ]
(3)
由前面的公式(1)得:
[E
]
k-1[ES ] k1[S ]
代入公式(3),变换后得:
[ES
]
[E0][S ]
[S
]
k1 k1
对于酶复合物ES的解离平衡过程来说, ES
k-1 E+S
k+1
v = k [S]
7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
零级反应
v
d[S dt
]
rmax
dA
dt
k
一级反应 A ─→ B
A0
v
dA dt
kA
积分后得: lnA kt C 这儿:k是反应速率常数,C是积分常数
一级反应
若反应开始(t=0)时,A=A0,则C=lnA0, 最后得到: A=A0e-kt
A
t
19
E +S
k+1
ES
k-1
k+2 E + P
稳态学说
稳态学说的几点假设条件:
1. 酶和底物生成复合物[ES],酶催化反应是经中间复合物完 成的。
2. 底物浓度[S]远大于酶的浓度[E],因此[ES]的形成不会降低 底物浓度[S],底物浓度以初始浓度计算。
3.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产物浓度很低,P+E→ES这个可逆反 应的速率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3. 不考虑P+E→ES这个可逆反应的存在。
4. [ES]在反应开始后与E及S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16
E +S
k+1
k-1
ES k+2 E + P
快速平衡学说
➢ 对于单底物的酶促反应:
dP
dS
dt t 0 dt t 0
由假设4可得到: k1[E ][S ] k1[ES ]
由假设3可得到产物的合成速率为:
其解离常数可以表示为,
KS
k1 k1
[E ][S ] [ES ]
即,
[ES
]
[E0][S ] [S ] KS
代入公式(2)得到
vP
k 2 [E 0 ][S [S ] KS
]物[S]>>[E],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成 复合物[ES],因此[E0]≈[ES],反应速率最大,此时产物的最大 合成速率为:
8
k 二级反应 A+B ─→ C
v kAB
k指反应的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 温度、压力、催化剂及溶剂性质 有关
9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平衡常数
• 平衡: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仍在继续进行, 但反应速率相等的动态过程。
• 反应的平衡常数与酶的活性无关,与反应速率的大小无 关,而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及产物浓度有关。
VP max k2[E0]
代入式(5)得:
vP
d[P ] dt
k2[E0][S ] KS [S ]
VP max[S ] KS [S ]
(6)
式中:
Vp,max: 最大反应速率
如果酶的量发生改变,最大反应速率相应改变。
KS: 解离常数,饱和常数
低KS值意味着酶与底物结合力很强,
(看看KS的公式就知道了)。
• 平衡常数(K)的计算:
例:A+3B
2C+D
C2D K AB3
10
酶的基本概念
酶可加快反应速率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Ea) 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不能改变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
✓酶有很强的专一性 ✓较高的催化效率 ✓反应条件温和 ✓酶易失活
1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影响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
✓ 浓度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 ✓ 外部因素(温度,压力,pH,溶液的介电常数,
《生化工程》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第二章 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Lysozyme
实例
• 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 生物柴油
油料
甘油 + 脂肪酸
甲醇 NaOH
生物柴油
• 高果糖浆:
α-淀粉酶
糖化酶
葡萄糖异构酶
淀粉浆液
糊精 葡萄糖
果糖
2
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
• 反应进行的方向 • 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 反应进行的限度
• 如:A → P
属于单分子反应
•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单分子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是:
v k [A]
• 双如:A+B → C+D
属于双分子反应
• 其反应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v k [A][B]
• 判断一个反应是单分子反应还是双分子反应,必须先了解反应机制, 即了解反应过程中各个单元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 反应机制往往很复杂,不易弄清楚,但是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可用 实验方法来确定,从而帮助推论反应机制。
6
把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的反应叫做零级反应。
v = k [A]0
•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对简单的基元反应来说是 一致的,但对某些反应来说是不一致的。例如:
Sucrase
• Sucrose + H2O ─→ Glucose + Frucose • 是双分子反应,但却符合一级反应方程式。
因为蔗糖的稀水溶液中,水的浓度比蔗糖浓度大得多, 水浓度的减少与蔗糖比较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反应速 率只决定于蔗糖的浓度。
反应物在容器中混合良好 反应速率采用初始速率
15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E +S
k+1 ES
k-1
k+2
E +P
快速平衡学说的几点假设条件:
1. 酶和底物生成复合物[ES],酶催化反应是经中间复合物完 成的。
2. 底物浓度[S]远大于酶的浓度[E],因此[ES]的形成不会降低 底物浓度[S],底物浓度以初始浓度计算。
化学热力学
• 反应进行的速率 • 反应机制
化学动力学
3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 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 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 P
• 设瞬时dt内反应物浓度的 很小的改变为dS,则:
v
dS dt
• 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
v
度的增加来表示,则:
v
dP dt
t
v
dP dt
t4
反应分子数
• 反应分子数:是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的数目。
5
反应级数
根据实验结果,整个化学反应的速率服从哪种分子反 应速率方程式,则这个反应即为几级反应。 例:对于某一反应其总反应速率能以单分子反应的速 率方程式表示,那么这个反应为一级反应。 又如某一反应: A + B → C + D
v k [ A][ B]
式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
符合双分子反应的表达式,为二级反应。
离子强度等) ✓ 内部因素(效应物,酶的结构)
12
酶与底物的作用机理
• Lock and Key Model
13
Induced-Fit Model
• 手与手套的关 系.
• 当底物接近酶 的活性中心并 与之结合时, 酶的构象能发 生改变,更适 合于底物的结 合。
14
酶反应动力学
➢ 酶反应动力学的两点基本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