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诗没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画作,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赏一幅高明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画外;就像进入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就像口含橄榄,品味丰富,余韵悠长;就像观赏杂技魔术节目,起伏跌宕,精彩纷陈……绝句的章法。
绝句,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古绝、今(近)绝,其章法无非是“起——承——转——结(合)”。
起,就是起头、开篇;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结(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首句交代事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臣;次句接着说贾谊就是“逐臣”中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者(自然被召入京);——但诗意在此却发生了“转折"——“可怜”(就是可惜可叹的意思)、“虚”,文帝对他再好也是“虚”的空的!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治国安民之策,却热衷于鬼神之道,这样的“领导”之下,贾谊纵有满腹经纶,纵有治国雄才,也是无法施展的了!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哟!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起——深秋季节沿着一条长长的山间石道上山(点题“山行”);承—-行进间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家隐隐约约,美景摇曳;转—-诗人并没有继续向山中走,而是“停车”止步了,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深秋的枫林吸引了诗人;结——经霜后的枫叶真美呀,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胜过初春的红花呢!(升华到哲理的层次:谁说秋天就一定意味着凄凉呢?)试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笔锋腾挪,转出新意,而是沿着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写如何攀山,如何探访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 绝句的转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
读懂诗歌之律诗的形式特征及诗词的基本章法结构-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读懂诗歌”专题
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 宫商角止羽五音。有了这两句,上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 “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 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
谢谢观看
交代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露流落江湖的乐人。水吊子,水调歌。
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烘托了气氛。 ③通过写景,抒发一种寂寞惆 怅的心情。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宋 ] 苏轼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
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 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 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 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 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 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工对)
二、古诗的一般结构
(一)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二)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阙(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 次) (三)词
下阙(片):承接上片,表达主旨(抒情 主)
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事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教学课件
空阔之言;可临危脱险,足以生死相托。
• 所向无空阔, • 真堪托死生。尾联总结前六句,谓兵曹得此马,可立功
万里外。又紧扣题目,知此马非兵曹之马
• 骁腾有如此,不可,咏马也赞人。 • 万里可横行。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综义山一生所遭,
如上所述,皆失意之事,故不待今日追忆 惘然自失,即在当时已如此也。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
房兵曹胡马 杜甫
• 胡马大宛名,落笔点题,西域大宛出汗血马,亦称天马。 “锋棱”句写马骨相之异。起得奇峭得势。
• 锋棱瘦骨成。 紧承上联,写马之矫健豪纵:马贵耳小而锐,
•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 杜甫《客至》
题目的特点
• 1、 题目与诗歌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目来写。 • 3、 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 • 4、 题目或主要题意一般须“开门见
山”,即在首联中写出。
二、律诗的章法
• 律诗的章法就是律诗的结构方法或法 则。
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4 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 • 例:崔护《题都城南庄》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
• 5 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将来的情景:
•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律诗的题目
• 1、 题目与诗歌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目来写。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指的是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法。
通常情况下,诗歌的结构章法包括四个方面:格律、结构、意象和意境。
1.格律:指诗歌的音乐结构,包括韵律、节奏、韵脚等。
2.结构:指诗歌的组织结构,包括段落、行数、句子结构
等。
3.意象:指诗歌的意境、氛围和情感,以及诗歌中出现的
具体意象。
4.意境:指诗歌整体的意境、氛围和情感,是诗歌整体呈
现的一种心理意境。
通过运用这些方面的手法,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诗歌结构和意境,使诗歌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高考精品】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 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 从高处飞泻而下。 •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 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 精心打扮,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 的杨柳,才想起了离别的丈夫,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 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 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 鲜明对比。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 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 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 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 以小见大 •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 “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 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 过 华 清宫 杜牧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 “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 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精】诗歌的章法结构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 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
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 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 遗迹,颈 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 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 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 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 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既要收住全文, 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 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词尽意不 尽”,耐人寻味。
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 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 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 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2、“承”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 词曲的结构和思路大致同诗歌。
高考语文复习二轮复习古典诗歌专题: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结构章法课件28张
典例精讲1
参考答案: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1 分)将“桃之夭夭”“之子于归”两句反复咏唱,回环反 复,增加了 诗句的音乐美。(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诗中“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反复咏唱, 是典型的重章叠句手法。重章叠句也是《诗经》惯用的章法结构,其作用在于造成回环反复的音乐感。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 “听 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 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我们不得而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 的想象空间。
如以时空为序的诗要注意寻找表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要注意末尾 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古典诗歌结构章法例析
起承转合
1.“起”句为首句,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 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 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起承转合
3.“转”开生面
“转”在结构上起转折作用,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 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层次顿生波澜。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尾联陡转,以 “惆怅”引出 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 用?
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 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术语),与下文 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 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2、(2007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 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 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动静结合 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为后面抒情(出征士卒的怀土恋乡)作了铺 垫(术语).“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 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主旨).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 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 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 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 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达到此效果。
诗歌章法结构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 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 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 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 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 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
“承”、“转”、“合”。这是古人写诗填词 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 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
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注意: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 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 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 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 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 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 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 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 。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 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 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 破。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 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 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 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 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 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
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律。
诗的章法1、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由语言文字构成。
主要分五律、七律两种(排律另论),均为八句(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四联。
根据各联的位置,诗的前两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或承接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转折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2、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由格律规定。
主要有押韵、粘对、对仗、句法等四种。
押韵:每首四韵,偶数句押。
若首句起韵者,则全首第一句与偶数句押韵,三、五、七奇数句不押韵;若首句不起韵,则全首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
律诗以押平韵为正格,以押仄韵为变格。
粘对:粘对的基本规律是:本联两句平仄互对、上联偶数句与下联奇数句平仄相粘。
具体粘对办法是:首联一、二句平仄相对(即不相同);首联第二句与颔联第三句平仄相粘(即相同。
若因相粘出现三平尾、三仄尾问题时另作调整);颔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平仄相对;颔联第四句与颈联第五句平仄相粘;颈联第五句与第六句平仄相对;颈联第六句与尾联第七句平仄相粘;尾联第七句与第八句平仄相对。
因相粘出现的三平尾、三仄尾问题,调整的基本办法(还有特殊处理办法如拗救等)是: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七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对仗的基本规律是:诗的首联(一、二两句)、尾联(七、八两句)不对仗;诗的颔联(三、四两句)、颈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但偷春体(首联对仗、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一定要对仗)除外。
句法:句法的基本要求是:不对仗的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四句,每句句法不重复;对仗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四句,各联两句句法要相同,但两联之间句法不得相同,即中间四句。
《诗歌章法结构》课件
02
诗歌章法结构的构成要素
韵律
总结词
诗歌的韵律是其章法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通过音节、音韵和声调的变 化,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详细描述
韵律是诗歌的骨架,它决定了诗歌的 节奏和旋律。通过运用不同的韵脚和 声调,诗人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情感和 氛围,使诗歌更加动人和难忘。
节奏
总结词
节奏是诗歌的内在规律,它通过语言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感。
阅读中的应用
理解诗歌主题
评价诗歌质量
掌握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把握 诗人的创作意图。
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助于读者对诗 歌的艺术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判断其 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巧。
感受诗歌美感
章法结构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分析章法结构,读者可以更 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 的美感。
诗歌章法结构的重要性
01
02
03
表达情感
合理的章法结构能够更好 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使诗歌更加感人。
增强表现力
章法结构的变化和对比能 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 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形成风格
章法结构是形成诗歌风格 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 章法结构能够形成不同的 诗歌风格。
诗歌章法结构的分类
按形式分类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教学中的应用
教授创作技巧
在诗歌教学中,分析经典诗歌的 章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创作 技巧,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对章法结构的讲解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
诗歌。
促进跨学科交流
诗歌结构章法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抒情)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句渲染气氛 首句渲染气氛 阕 主句写景 上片上片 阕 主句写景 写景写景 次 次
词
词
下片 阕 :抒情 主
下片 阕 :抒情 主
尾句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尾句过渡
故 事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 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 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 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 “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 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 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 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 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 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 板上晒冬瓜 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 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 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 “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
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
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章法结构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诗没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画作,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赏一幅高明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画外;就像进入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就像口含橄榄,品味丰富,余韵悠长;就像观赏杂技魔术节目,起伏跌宕,精彩纷陈……
绝句的章法。
绝句,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古绝、今(近)绝,其章法无非是“起——承——转——结(合)”。
起,就是起头、开篇;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结(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
首句交代事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臣;次句接着说贾谊就是“逐臣”中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者(自然被召入京);——但诗意在此却发生了“转折”——“可怜”
(就是可惜可叹的意思)、“虚”,文帝对他再好也是“虚”的空的!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治国安民之策,却热衷于鬼神之道,这样的“领导”之下,贾谊纵有满腹经纶,纵有治国雄才,也是无法施展的了!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哟!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起——深秋季节沿着一条长长的山间石道上山(点题“山行”);承——行进间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
家隐隐约约,美景摇曳;转——诗人并没有继续向山中走,而是“停车”止步了,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深秋的枫林吸引了诗人;结——经霜后的枫叶真美呀,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胜过初春的红花呢!(升华到哲理的层次:谁说秋天就一定意味着凄凉呢?)
试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笔锋腾挪,转出新意,而是沿着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写如何攀山,如何探访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
绝句的转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
因而学习写绝句,必须在第三句上下功夫,多琢磨,多体味。
历来诗家也是十分重视第三句,有
不少好的经验总结,堪为今日之借鉴。
如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有论:“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可以说,第三句是绝句写作的“牛鼻子”。
1. 人→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2.景→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 人→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3.己→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往→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5.现在→将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6.果→因: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
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刘采春《望夫歌》)
7.实(实景)→虚(想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另如动→静,视觉→听觉,远→近,山→水,天→地,动物→植物,所思→所为,叙(描)→议……反之亦然。
当然,上述这些类别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孤立静止的。
很多时候,是结合、综合起来运用的。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就是由静(花枝)到动(鸟),由植物到动物,由视觉到听觉,由地面到空中,从正面到侧面,各时空元素交织融合,烘托渲染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画面,诗人的喜悦之情洋溢其中,跃然纸上。
我们强调第三句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一、二、四句就可以信手而为了。
那也是有规矩,有规律,有技巧的。
起句,基本要求是“开门见山”,即前述杨载所言“平直叙起”。
尤其于绝句而言,篇幅短小不可迂回,而要紧扣诗题,贴近主旨。
这
里有一个小技巧值得注意,那就是题目的利用。
比如《竹里馆》、《登鹳雀楼》就是典范,诗文中都充分利用了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前者实际上是“独坐”在“幽篁”中的“馆”里的;后者,诗人在题目已经“登鹳雀楼”了,所以开篇就直接写登楼后之所见:“白日依山尽,……”,这就是高明之处。
第二句“从容承之”,就是要求接得自然顺畅,使首句(包括题目)的内容得以延伸和扩展,为下面的“转”作好铺垫,蓄足“势”。
第四句作“结”,要求“画龙点睛”,升华诗意,往往也是全诗“出彩”
的地方。
结得好,顿令全篇生辉;结得不好,便“点金成铁”,“鸡汤变清水”!
好的结句,应如钢锤撞金钟,振聋发聩,余音袅袅;要含蓄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从技术、技巧的层面讲,结尾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以“理”结。
即用议论作结。
议论往往流于说教,不易打动人。
这就要求前面的铺垫、蓄势要好。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的《贾生》。
——以“情”结。
即以抒情感慨作结。
一般是由景及情、触景生情,或是一种情感的深化。
如前面杜牧
的“替人垂泪到天明”句。
再如武元衡《寒食下第》: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以“景”结。
即以景物描写作结,把诗人的情感、情绪及议论观点,融入景物之中。
这种结的方式,比较多用,结得好就别有韵致。
如李白的“惟见长江天际流”,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还需说明的是,以上所讲绝句四句各司起——承——转——合之职,只是就一般而言的。
实际有很多灵活变通的。
如第一句起,二三句承,第四句既转又结。
如李白《越中览
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还有一二句起,三句转,四句结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还有一句起,二句承,三四句并列转结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还有一二句并列而起,三四句并列作结,像两副对联;或一二三四句平分秋色,像四扇屏风。
其间并无明显的起承转结关系。
这种情况多见于写景的山水诗,几幅景色用“蒙太奇”手法组合,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掌握了绝句的章法,加以推演,律诗的章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不外乎“起——承——转——合”,只不过绝句是以“句”为单位,律诗以“联”为单位罢了。
其中的规律变化,都是一致相通的。
至于词的章法,最一般的格式是分上下两阕(或两片),“过片”便是转折,或上实下虚,或上景下情,或上叙下议,或上古下今,等等等等。
反之亦然。
拿几篇名作解剖分
析一下,就能悟出个道道来。
以后有机会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