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8期
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涂静
产摘要:长期以来,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活动中,人们都是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同时
以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来判断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比如一般在欠发达国家,农业的比 重一般很高,而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往往在10%以下。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三次产业的界限日趋模糊,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将使人们逐渐摆脱各产业独立发展的理念。因此,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思 考农业的发展,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规律,寻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也是关系到农业跨越式 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关键词:产业融合;分工;专业化一、厘清产业融合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爆发, 这成为产业融合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技术基础。首 先出现的是信息领域中的产业融合,也就是计算机产业 (Computer )、通信产业(Communication )和电子消费产品
(Consumer electronics )的融合。自此之后,产业融合现象逐
渐拓展到其他产业领域,比如高科技产业与农业的融合。
1. 从产业融合特征的角度来定义。可以通过考察产 业融合的主要特征来对其进行定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 面的含义院(1)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融合。对于某些技术 来说,其通用的特性使其可以在许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 用,进而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产生,这种技术融合可以从 根本上改变以往相对独立的产业的边界,使得各产业在一 个新的技术环境下共同发展。(2)产业边界模糊理论。有些 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产业边界 的收缩或者边界的消失。在传统工业时代,产业边界非常 清晰,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产业独立状态。随着产业的发展, 产业边界从固化走向模糊化。(3)整体融合论。这种观点将 产业融合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依次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 市场融合。如果仅仅存在技术融合,而没有出现接下来的 业务融合或市场融合,则不是真正的产业融合。(4)市场竞 争边界扩张导致的产业融合。一般来说,处于同一产业内 部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 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替代 性产品的出现会导致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产生竞争关系, 或者是由于产业间壁垒的降低导致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产
生竞争关系,同样也可以导致产业融合的出现。
2. 从产业融合的范围来定义。从产业融合涉及的范 围给出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院(1)狭义层面。这一 层面的产业融合指的是产业融合的最初形态,也就是信息 产业内部的融合;(2)中间层面。这种产业融合指的是特定 部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来重塑整 个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广义层面。这
-84 -
一层面的产业融合指的是任何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不仅 限于信息产业自身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
第一个层次的产业融合一般出现在较早时期,也就是
3C 产业之间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张,产业融 合现象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张,因此当今的学者更多地从第 三个层面,也就是从广义的层面来思考产业融合问题。
3.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一产业融合的本质。分工思 想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斯密以一个生产扣针的例子说 明了分工带来的效率的提升院
“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如果其受过的训练比较 有限,同时对这一职业的相关机械操作也不够熟练,那么 就算筋疲力尽,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可能也难以制造出一枚 扣针,要做二十枚更是毫无可能。但按照当前的生产方式, 不但这种作业已经全部转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 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工人 负责抽铁线,一个人负责拉直,一个人进行剪切,一个人将 铁线一端削尖,一个人则打磨铁线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而要制作扣针圆头,还需要二三种操作程序,比如装圆头、 涂颜色、包装,都是非常专业的工序。总之,制作一枚扣针 一共包括十八种操作程序。有些工厂将十八种工序分别交 给十八个工人进行制作。当然,有些工厂也会让一个工人 操作二到三个工序。我见过一个类似的小规模工厂,一种 有十名工人,因此有部分工人负责二、三种工序操作。类似 这样一个小规模工厂中的工人,虽然比较贫困,工厂的机 械设备也非常简陋,但如果工人们努力工作,一天之内也 能制作大约十二磅扣针。按每磅中等扣针大约四千枚计
算,十名工人每天可以制作大约四万八千枚扣针,平均一 人一天可以制作四千八百枚。然而如果工人们独立完成制 作,而不是采用专业化的方式,那么任何工人都难以在一 天之内制造二十枚扣针,甚至在一天之内连一枚也制造不 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 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 怕也制造不出来”。
■2017年第8期■现代管理科学■发展战略
斯密认为,分工提高了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斯密将国民财富的增长看作是劳动生产 率提高的结果,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由于分工的发 展。可以看出,斯密的分工理论涉及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 专业化。随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分工思想进一步扩展 到不同国家之间,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 率的国家专业生产该种产品,从国际贸易角度阐述国家之 间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专业化和分 工的力量。
产业融合是一种全新的现象,可以看作分工理论在信 息技术革命时代的新发展,从分工的角度来理解产业融合 意味着,原来需要由两个或多个人(组织)才能完成的工 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组织)便可完成。由此我们给出产 业融合的定义院产业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的内 部化过程,也就是说,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渐演变为产业 内分工。
从理论上讲,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内部分工的转变 将导致院(1)第一,资产性质的变化。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每个产业的资产体系都存在差异,实现内部分工之后,不 同的资产体系便可以实现通用;(2)第二,经营方式的变 化。传统上清晰的产业分工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分 工会完全消失,不论是实力较强的企业,还是其他规模较 小的企业,其经营方式会由于产业间分工的变化逐渐由原 来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型为产业融合意义上的多元经营模 式。也就是说,企业通过与另一个产业中的企业的融合一 方面扩展了经营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工降低了经营专业 化的程度;第三,融合促进了竞争。对于来自不同产业中的 企业来说,产业融合意味着彼此业务的交叉或者竞争的出 现。实际上,融合不仅导致了竞争的出现,反过来竞争还将 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
4.区分产业融合与产融结合。产业融合与产融结合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现实中,我们能够经常观察到金融 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银企之间通 过债权、股权或人事调动等方式形成协作关系,在经营上 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产融结合。产融结合 的本质特征体现为院(1)资本融合。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 合在一起,通过相互投资、参股控股等形式实现资本的融 合;(2)以资本结合为基础,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业务与 人员上进一步结合。
对于产融结合来说,其本质是资本在两个产业之间的 相互渗透,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导致金融与产业结合的根本 因素。相比之下,产业融合不能以资本的流动为判断标准,即使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发生了投资、参股和控股的合作关 系,但也不能因此判断发生了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表现 是不同产业边界的变化,由清晰变为模糊,甚至是消失。从 本质上说,产业融合通过改变产业间分工来实现两个或多 个产业的形态,以一个产业来实现分工的内部化,虽然在 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往往也会实现资本 的结合和流动,但除了资本的流动之外,产业融合的内涵还包括技术整合、市场整合、业务整合等。
二、产业融合的思想渊源
分工思想源远流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
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产业数目逐渐增多,但分工的发展
趋势却不是只有这一种形式,而是同时包含着相反的运动
方向--原本已经分开的产业再次融合为一个产业,清晰的
分工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其实产业融合并非是一种新现
象,早在信息时代和网络化时代之前的工场手工业以及机
器大工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经济思想。然而,快速
发展的分工趋势的显著性远远超过了产业融合的个别情
况,因此在理论上未能得到足够的解释。但在经济思想史
上确有思想家已经在此时指出了产业融合的前景,这对今
天我们今天的理解仍然能提供重要帮助。
1. 马克思: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马克思一方面肯 定了分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分工具有的弊病。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固有的特性,虽然分工的发展能够
提高生产率,但这并不能改变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本
质,只不过是改变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分工发展
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劳动的异化。此外,马克思虽然肯定分
工的作用,但是质疑分工对提高效率的程度,马克思指出
“不断从事单调的劳动会妨碍精力的振奋和焕发,因为精
力是在活动本身的变换中得到恢复和刺激的”。
马克思对分工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逐渐深化
虽然会导致产业的不断细分,但这一过程是有限度的,分
工的发展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收敛。
在到达极限之后必然要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这一思想
上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思想渊源。
2.马歇尔:不同的分工层次应有不同的专业化要求。马歇尔提出,随着机器的改良和技术的进步,行业或产业
之间分工的分界线的性质和程度是不断变化的。马歇尔还
指出,“对于低级工作来说,专业化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效
率,而对于高级工作来说则不尽然”。他举了一个例子,一
个医师总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疾病,而另一个医师靠了较广
的经验来研究这种疾病与一般健康的关系,然后再逐渐地
越来越多地集中于这种疾病的研究,因而积累了丰富的专
门经验和精细的本能。因此,第一个医师给出的结论可能
并不如后一个医师那样准确。马歇尔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
有意义的观点,工作部门越高级,就越不能用类似手工技
能专业化的观点去看待;广专结合,或者说多元化与专业
化结合,或许是更正确的选择。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歇尔已经察觉到,在机
器化大生产条件下,与分工深化方向相反的产业融合也逐
渐得到发展:首先,从手工业生产到机器生产,分工是不断
细化的,但是分工的层次提高了,手工技能的分工逐渐退
出,大量增加的是操作机器的分工、企业经营的分工,而新
的分工对工人的要求与过去不同,更需要判断力和智力技
巧;第二,在机器生产条件下的行业、部门分界线,尽管也
能有效地区分分工,但与中世纪手工业者之间“深而且广”
的分界线相比,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容易逾越的;第三,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