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作者:李林潼来源:《商情》2016年第47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方式,实现并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是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

产业融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分为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是否进行产业升级,运用哪种方式融合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等,对于这些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为产业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产业融合经济学产业经济引言:产业融合的实现,可以让不同的产业优势互补,借鉴其他产业成功的经验,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

因为每个产业有各自融合的特点与范围,所以,政府或企业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根据不同产业的运营特点,找到特点相近的产业,遵循产业融合的要求,实现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但仍未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产业融合的特点产业融合的特点包括以下四点,即技术演化论、边界模糊论、过程统一论以及产业组织论等。

首先,技术演化论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对产业融合进行讨论,对产业融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产业融合必须以技术依托,用信息与科技基础创新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的融合。

其次,边界模糊论是指传统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给经营内容给出明确的边界,让该项工作在边界内进行,不会超出这一边界,形成既定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个产业过于独立,缺少产业间的连接。

接着,过程统一论共有三个步骤,最先要完成技术融合,然后以技术为基础,进行业务融合,进而实现市场融合,如果缺少中间任意一个过程,产业无法有效融合。

最后,产业组织论要求扩大产业经营的范围,进行产业技术的革新,打破不同产业之间的壁垒,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产业融合的范围人们会通过产业融合的范围给出融合的界定与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狭义层次是指以产业数字融合为前提,消除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让其变得模糊。

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传媒等产业,实现技术与信息的融合。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作为一个深深扎根于经济领域的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阐述,同时探讨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产业集群理论作为经济学领域内一种近代化的分析工具,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几个相互依存的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以及跨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等各种产业相关主体在某些共同的产品、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协同运营,并在企业间形成逐步扩散的技术、管理和商业知识等,并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协调的产业局面。

产业集群理论除了突出了区域产业协同的内在机制外,还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下企业内部区分和分工的趋势,体现了企业合作和企业群组织间相互分工的产业规划理念。

它的出现意味着产业发展从一家经营模式向网络组织模式的转换,成为一个稳定的全产业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化趋势。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应用现状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局部发展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的重要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五大类:装备制造、电子与通信、化工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

其中,无锡沃柏集团在装备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引导了无锡的汽车、船舶、数字信息设备等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电子与通信行业,华为、中兴、汇顶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中国珠海、深圳等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化工与新材料领域,江苏德润石油化工、陕西延长石化等企业积极推进了油化工产业链、二氧化硅产业链、特种气体企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生物医药方向,复星医药、中信药业、远大医药等零售药店和药物生产企业群体加速了上海、海南等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

现代服务业方面,京东、苏宁、美团、阿里巴巴等公司逐步建立了跨领域的业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上海、杭州等地理念、文化与资源的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潜力。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艺术、影视娱乐、游戏、出版、设计、传媒等为主要内容,创造出融合文化元素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并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包括:创意性、前瞻性、复合性、多元性、技术性、体验性、知识密集性以及巨大的经济潜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1.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文化产业是一个高增长、高利润且不断扩大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更高的附加值。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员工收入,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2.塑造国家形象、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服务国家形象、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本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并且成为推广地方发展和旅游业的有效手段。

3.促进创新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技术融合。

科技成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创意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创新产业、经济提升和普及教育拓展。

4.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拥有强烈的文化特色。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这些地域文化特色,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1.文化分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包含了很多的细分领域,例如电影、音乐、艺术品、卡通、游戏、设计等等。

不同的文化分类需要不同的发展方式。

2.创新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技术,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

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

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

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

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

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

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 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

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

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产业融合概念的起源

产业融合概念的起源

产业融合概念的起源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日本
经济学家石川真一提出了“产业融合”这一概念。

石川真一认为,
传统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各
种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

他提出了“产业融合”这一概念,强
调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融合的概念逐渐被
引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
还包括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
之间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是产业之间的融合,更是技术、资本、
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融合。

在中国,产业融合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中
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融合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政府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鼓励不同产业之
间的融合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石川真一,随
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其他国家和
地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中国,产业融合也被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融合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1.创新性优化效应: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

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使得某些产业容易改变结构的布局,敏捷地从一个产业过渡到另一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和发展。

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和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映,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

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人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

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竞争性结构效应:产业融合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

现行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

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

其他 行业相 互影响、 相互交 叉、 相互 渗透 , 生 新 的产 产
业要 素和产 业形 态 的过程 。旅 游 业在 内部 推 力和 外 部压 力 的共 同作 用下 , 形成 产业融合 的持 续性发 生机
色 的 比较优 势。旅 游产 业 要 素的 比较优 势 包含 资 源 优势 、 区位优势 、 品优势 、 产 市场优势 、 资金优 势 、 理 管 优 势等方 面。具有 资 源优 势 的地 区更 多输 出的是 旅 游景观 , 需要旅 游 资本 和 管理 的投 入 ; 有 市场 优 势 具 的地 区, 多成 为 目的地 的市场 营销对 象 ; 更 具有 产 业 和 管理服务优 势 的地 区, 往 可 以输 出商 业模 式、 往 资
的旅 游 巨系统具 有 自组 织 能力 , 离 平 衡 状 态 的旅 远
业与文化产 业、 意 产业 、 创 现代 服 务 业等 有机 结 合起
游 系统存 在 与其他 产 业主 动融合 的趋 势 。 随着交通
条件 的改善 , 人们 出行 能力 的增 强 , 区域、 跨 大尺 度旅
来, 增加 了区域 产 业转 型 升级 的能力 , 拓展 了城 市发
金和 管理经验 等 等。不 同地 区在 突 出旅 游 产 业 比较 优势 的前提 下, 实现旅游业 与其他产 业 的融合。政府 在制定 旅游 融合政 策和促进 措施 时, 需要充 分考虑 区 域 内部 和 区域之 间的 比较优 势 , 实现最佳组 合效应 。 4 .旅 游产业 融合 的 区域联 动与 合作 竞争
第2 6卷
21 0 1年 第 5期
月 刊
传 统观 光旅 游 , 而要 以人 们 不 断 变 化 的 需 求为 中心 大 力发 展新 型旅 游产 品、 型 旅 游 业 态 。旅 游 产 业 新 融合 跨 不 同产 业 、 市场 和 区域 , 整 个 自然 、 会 经 将 社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第三大领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正直接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经济学分析,以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文化旅游是将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

在文化旅游中,旅游与文化需要达到良性互动的状态。

旅游业需要从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文化价值,提高旅游吸引力;而文化产业则需要旅游的支持和帮助,助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盈利水平。

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学意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旅游在带动就业、推动城市经济、促进旅游消费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文化旅游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使旅游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例如,流行音乐表演、部落文艺演出等文化旅游活动,因其具有较多文化内涵,一些游客会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来体验。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特定区域内的另外一个产业――餐饮业、购物业等的发展。

游客在旅游时会消费用餐、游玩、购物等多种服务和商品,而这些消费往往可以转化为就业和经济增长机会。

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在问题及应对尽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但也同时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如何避免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等。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国家或地方政府可以拟定出具体的规划与目标,明确文化旅游的理念、主题、特色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来促进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2、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针对不同的文化旅游需求,不断发掘、创新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通过演唱会、庙会等形式来加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3、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综述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整合,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产业升级。

在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产业融合的发展概况产业融合是近年来国外产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美国是全球产业融合的先行者之一,在其国内,通信、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欧洲各国也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制造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融合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

产业融合的动力学理论研究较为突出,不仅从产业内部要素的融合角度进行了分析,还着重探讨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融合的影响。

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也为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国外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产业融合实证研究,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

他们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创新学、科技政策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探索了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影响因素。

通过实证研究,他们不仅发现了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积极作用,还找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创新。

产业融合可以促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美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国外政府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

经济学与旅游产业

经济学与旅游产业

经济学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经济学为我们分析旅游产业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旅游产业也对经济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领域。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产业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学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分析。

1. 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产业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复合的效应对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了大量的工资收入和就业机会,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旅游业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旅游产业还具有吸引外资和促进贸易的功能,通过吸引外国游客和外国投资者的到来,增加了国际贸易和国内外汇收入,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经济学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分析经济学为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经济学通过需求和供给的分析,研究了旅游产业的市场规模和结构。

通过对旅游需求的研究,经济学可以分析旅游市场的消费者行为,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的建议。

同时,经济学还可以通过供给的研究,分析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情况,提出合理的供给规划和管理方案。

此外,经济学还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分析,研究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系与影响。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了解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这有助于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

3. 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问题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经济学问题。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经济学可以通过外部性的研究,提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学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理论的研究,分析旅游市场的竞争结构和企业的竞争策略,为旅游企业提供发展的指导和参考。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论文导读::本文从思想源流、内涵、类型、模式、动因、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战略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学界更加深入地展开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论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内涵,产业融合动因,产业融合模式一、引言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最初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部门,之后伴随着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产业的边界逐渐趋于模糊,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现今,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模式,影响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

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产业融合可能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广泛态势,并深刻影响着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一)产业融合思想源流的研究产业融合虽然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理论课题,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以及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就观察到了产业融合的某些端倪并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指出了分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趋于收敛,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这实际上就是融合思想的发端。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他对产业融合的朦胧感知和预见。

他说:“…当分工的精细不断增大时,名义不同的各种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有许多正在缩小,而且不难越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马克思、马歇尔虽然萌发过产业融合的思想,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产业融合的范畴和理论框架。

(二)产业融合内涵的研究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Rosenberg对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技术的演变的研究当中。

1963年,他在《机械工具产业技术进步》一文中指出,在19世纪中期产业融合模式,相似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产业时,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机械工具产业就出现了。

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于相同的一套生产技术,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

产业经济学完整课件

产业经济学完整课件
竞争与创新相互促进
在产业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这些创新活动又会进一步加 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业竞争与产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06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类型
产业融合的定义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 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 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 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要点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 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 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要点二
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 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其中,三次产业 结构是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 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 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 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原则
包括地域分工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技术 条件、生态环境等。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产业关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决定了产业布局必须考虑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产业间的冲突和浪费。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 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和 特征。例如,在重化工业时期,大型企业占 据主导地位,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 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形成竞 争性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对产业结构的影 响
产业组织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 业结构具有反作用。合理的产业组织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则可能导致 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阻碍产业的发展和进 步。因此,优化和调整产业组织是推动产业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谢谢观看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01 文献综述
03 实证分析 05 结论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政策建议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产业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对全 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对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进行分 析,首先梳理相关文献,然后构建理论框架,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产业融合 的实际效应,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企业层面:
1、积极拓展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寻找融合发展的机会和突破口,实现资源共 享和优势互补。
2、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 能力。
消费者层面:
1、提高消费者对产业融合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引导消费者需求,拓展市 场空间。
理论框架
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技术创新通过打破 行业间的技术壁垒,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融合;市场需求则通过消费者需 求变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融合;政策推动则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和扶持,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增 长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 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完善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和市场拓展实现。
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横向融合指同 一产业内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融合;纵向融合指产业链上下游企 业之间的融合;混合融合则是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的综合。
实证分析
本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对产业融合的实际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信息技术 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为例,通过对比分析10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 增加值、就业人数和研发投入等指标,发现两产业的融合度在不断提高,且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著。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融合壁垒、政策协调 等问题和挑战,需要加以和解决。

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

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P 9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3— 7 3 20 ) 3— 0 7— T 3 14 A 17 4 9 ( 07 0 0 1 7
M e a I du t y Co v r e c di n sr n e g n e:
Th e Ana y e s d o Sy t m o m i s l s s Ba e n se Ec no c

在 信息 化 技术 的推 动 下 , 经济 领 域 内出现 了为
适 应产业增 长 而发 生 的 原 有产 业 边 界 逐 渐模 糊 、 甚
个具有 操 作 性 的融 合 定 义 : 以 前 各 自分 离 市 场 “
的合 并 以及 跨 产 业 进 入 壁 垒 的 消 除 ” 并用 四 个 圆 , 圈 的彼此 渐进 交叉 、 渗透 , 融合 成一 个 大圆 圈的 图像 来形 象地 说 明 I 电 信 、 体 和 消 费 电子 业 将 融 合 T、 媒 成 一个大 产业 的过 程 。传媒 产业 的融合 研究 集 中在 与 电信 、互联 网 以及消 费 电子等 产业 之间 的交叉 与
e s n e o e me i n u t o v re c st e r s u c t g ai n b t e i e e t n u tis n t i se c ft d a i d sr c n e g n e i h e o re i e rt ewe n df r n d sr .I h s h y n o f i e
至消失 , 新产业形态 出现的现象 , 我们称之为 “ 产业
融合 ” 。产业 融合 使 得 原本 市 场边 界 清 晰 的 不 同产
业之间 出现 了可相 互 替 代 的产 品与 服 务 , 产 业 的 各 企业 之 间从 原 来 没 有 竞 争 走 向 了 新 型 的 竞 争 与合

分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分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分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和产业政策的结合,也是经济学中最为关键的理论。

在如此快速的产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从国际产业经济学研讨会的观点出发,从博弈论的角度总结了当代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并分析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内容与进展,在现实中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现代产业;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博弈论当今技术进步发展迅猛,新兴产业不断的出现也进一步将传统产业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引发了许多研究。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于2020年6月5日至7日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创新与产业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并代表了当今产业经济学的顶端学术,特别是产业组织学理论与应用计量学。

从国际产业经济学研讨会的观点出发,从博弈论的角度总结了当代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并分析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内容与进展,在现实中具有指导意义。

在对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进行研究时,主要问题要集中的新的产业经济形势、环境条件、竞争模式方面。

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会进一步深入。

一、产业经济学发展历程总的来说,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始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如今,它已从发展研究演变成为产业经济学学科,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地位和人们对产业经济学内涵的理解有关。

关于这个问题的国内研究是由学者在引进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

最初,学者们并不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内涵,而只是将其视为原政府的计划经济和产业部门研究。

该主题尚未确定“产业经济学”的主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分为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两个方向。

它虽然在国际发展中不足百年但也形成了窄派、宽派等两大学派。

窄派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的是公司行为与决策,影响因素为政策的影响。

宽派的产业几个经济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是在窄派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在微观经济学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宏观经济学为核心地位。

产业融合理论分析

产业融合理论分析
不 断更 新 和 运 用 促使 了产 业结 构 的快 速 升 级 ,也极 大 地 促
进 了产业问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 了企
业通过的各种形式进行兼并 重组。 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 了更大 的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的动态化和合理化过程 , 促使
了 产 业结 构 的进 一步 优 化和 发 展 。
好 的外部条件 ,这使产业的壁垒有所降低为产业 间的融合 、 交织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 三)跨国公司的扩张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 跨
收稿 日期 :2 1— 1 -3 O0 1 0
国公司的产 生和发展是在 国际经营 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
业融合 , 际上就是 国际金融资本的融合 、 实 产业融合 的发展
() 3产业融合 使企业之间的合作 关系得到加强 ,同时也 促进 了竞争。企业以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
等方式使相 关产业得以融合 , 并使企业间及企业的内部组织
结 构 形 式产 生 了相 应 变 化 。

产 业融合理论 的涵义

产业 融合 的动因分析
欧盟委员会在 “ 绿皮书”中将产业融合定义 为 “ 是技术
产业 融合 理 论 分析
钱 小 林
( 南财 经 大 学 , 四川 成 都 6 0 0 ) 西 1 00
摘 要 :产业融合是 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 沿问题 ,经历 了技术、产品、企业、市场等阶段 ,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产
业融合使产业边界模糊化,这种变化将对产业结构体 系产生重大影响,将使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进行 重新调整 。通过对传统
史。
作者简介:钱小林 (9 6 ) 17 - ,男 ,四川德阳人 ,硕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8期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涂静产摘要:长期以来,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活动中,人们都是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同时以三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来判断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比如一般在欠发达国家,农业的比 重一般很高,而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往往在10%以下。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三次产业的界限日趋模糊,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将使人们逐渐摆脱各产业独立发展的理念。

因此,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思 考农业的发展,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规律,寻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也是关系到农业跨越式 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关键词:产业融合;分工;专业化一、厘清产业融合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爆发, 这成为产业融合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技术基础。

首 先出现的是信息领域中的产业融合,也就是计算机产业 (Computer )、通信产业(Communication )和电子消费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 )的融合。

自此之后,产业融合现象逐渐拓展到其他产业领域,比如高科技产业与农业的融合。

1. 从产业融合特征的角度来定义。

可以通过考察产 业融合的主要特征来对其进行定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 面的含义院(1)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融合。

对于某些技术 来说,其通用的特性使其可以在许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 用,进而导致各种创新活动的产生,这种技术融合可以从 根本上改变以往相对独立的产业的边界,使得各产业在一 个新的技术环境下共同发展。

(2)产业边界模糊理论。

有些 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产业边界 的收缩或者边界的消失。

在传统工业时代,产业边界非常 清晰,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产业独立状态。

随着产业的发展, 产业边界从固化走向模糊化。

(3)整体融合论。

这种观点将 产业融合视为一个整体过程,依次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 市场融合。

如果仅仅存在技术融合,而没有出现接下来的 业务融合或市场融合,则不是真正的产业融合。

(4)市场竞 争边界扩张导致的产业融合。

一般来说,处于同一产业内 部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 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替代 性产品的出现会导致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产生竞争关系, 或者是由于产业间壁垒的降低导致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产生竞争关系,同样也可以导致产业融合的出现。

2. 从产业融合的范围来定义。

从产业融合涉及的范 围给出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院(1)狭义层面。

这一 层面的产业融合指的是产业融合的最初形态,也就是信息 产业内部的融合;(2)中间层面。

这种产业融合指的是特定 部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来重塑整 个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广义层面。

这-84 -一层面的产业融合指的是任何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不仅 限于信息产业自身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

第一个层次的产业融合一般出现在较早时期,也就是3C 产业之间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张,产业融 合现象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张,因此当今的学者更多地从第 三个层面,也就是从广义的层面来思考产业融合问题。

3.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一产业融合的本质。

分工思 想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斯密以一个生产扣针的例子说 明了分工带来的效率的提升院“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如果其受过的训练比较 有限,同时对这一职业的相关机械操作也不够熟练,那么 就算筋疲力尽,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可能也难以制造出一枚 扣针,要做二十枚更是毫无可能。

但按照当前的生产方式, 不但这种作业已经全部转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 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

一个工人 负责抽铁线,一个人负责拉直,一个人进行剪切,一个人将 铁线一端削尖,一个人则打磨铁线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而要制作扣针圆头,还需要二三种操作程序,比如装圆头、 涂颜色、包装,都是非常专业的工序。

总之,制作一枚扣针 一共包括十八种操作程序。

有些工厂将十八种工序分别交 给十八个工人进行制作。

当然,有些工厂也会让一个工人 操作二到三个工序。

我见过一个类似的小规模工厂,一种 有十名工人,因此有部分工人负责二、三种工序操作。

类似 这样一个小规模工厂中的工人,虽然比较贫困,工厂的机 械设备也非常简陋,但如果工人们努力工作,一天之内也 能制作大约十二磅扣针。

按每磅中等扣针大约四千枚计算,十名工人每天可以制作大约四万八千枚扣针,平均一 人一天可以制作四千八百枚。

然而如果工人们独立完成制 作,而不是采用专业化的方式,那么任何工人都难以在一 天之内制造二十枚扣针,甚至在一天之内连一枚也制造不 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 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 怕也制造不出来”。

■2017年第8期■现代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斯密认为,分工提高了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斯密将国民财富的增长看作是劳动生产 率提高的结果,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由于分工的发 展。

可以看出,斯密的分工理论涉及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 专业化。

随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分工思想进一步扩展 到不同国家之间,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 率的国家专业生产该种产品,从国际贸易角度阐述国家之 间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专业化和分 工的力量。

产业融合是一种全新的现象,可以看作分工理论在信 息技术革命时代的新发展,从分工的角度来理解产业融合 意味着,原来需要由两个或多个人(组织)才能完成的工 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组织)便可完成。

由此我们给出产 业融合的定义院产业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的内 部化过程,也就是说,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渐演变为产业 内分工。

从理论上讲,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内部分工的转变 将导致院(1)第一,资产性质的变化。

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每个产业的资产体系都存在差异,实现内部分工之后,不 同的资产体系便可以实现通用;(2)第二,经营方式的变 化。

传统上清晰的产业分工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分 工会完全消失,不论是实力较强的企业,还是其他规模较 小的企业,其经营方式会由于产业间分工的变化逐渐由原 来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型为产业融合意义上的多元经营模 式。

也就是说,企业通过与另一个产业中的企业的融合一 方面扩展了经营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工降低了经营专业 化的程度;第三,融合促进了竞争。

对于来自不同产业中的 企业来说,产业融合意味着彼此业务的交叉或者竞争的出 现。

实际上,融合不仅导致了竞争的出现,反过来竞争还将 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

4.区分产业融合与产融结合。

产业融合与产融结合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现实中,我们能够经常观察到金融 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银企之间通 过债权、股权或人事调动等方式形成协作关系,在经营上 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 的本质特征体现为院(1)资本融合。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 合在一起,通过相互投资、参股控股等形式实现资本的融 合;(2)以资本结合为基础,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业务与 人员上进一步结合。

对于产融结合来说,其本质是资本在两个产业之间的 相互渗透,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导致金融与产业结合的根本 因素。

相比之下,产业融合不能以资本的流动为判断标准,即使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发生了投资、参股和控股的合作关 系,但也不能因此判断发生了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表现 是不同产业边界的变化,由清晰变为模糊,甚至是消失。

从 本质上说,产业融合通过改变产业间分工来实现两个或多 个产业的形态,以一个产业来实现分工的内部化,虽然在 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往往也会实现资本 的结合和流动,但除了资本的流动之外,产业融合的内涵还包括技术整合、市场整合、业务整合等。

二、产业融合的思想渊源分工思想源远流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产业数目逐渐增多,但分工的发展趋势却不是只有这一种形式,而是同时包含着相反的运动方向--原本已经分开的产业再次融合为一个产业,清晰的分工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其实产业融合并非是一种新现象,早在信息时代和网络化时代之前的工场手工业以及机器大工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经济思想。

然而,快速发展的分工趋势的显著性远远超过了产业融合的个别情况,因此在理论上未能得到足够的解释。

但在经济思想史上确有思想家已经在此时指出了产业融合的前景,这对今天我们今天的理解仍然能提供重要帮助。

1. 马克思: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

马克思一方面肯 定了分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分工具有的弊病。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固有的特性,虽然分工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率,但这并不能改变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本质,只不过是改变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式,分工发展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劳动的异化。

此外,马克思虽然肯定分工的作用,但是质疑分工对提高效率的程度,马克思指出“不断从事单调的劳动会妨碍精力的振奋和焕发,因为精力是在活动本身的变换中得到恢复和刺激的”。

马克思对分工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逐渐深化虽然会导致产业的不断细分,但这一过程是有限度的,分工的发展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收敛。

在到达极限之后必然要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这一思想上成为产业融合的重要思想渊源。

2.马歇尔:不同的分工层次应有不同的专业化要求。

马歇尔提出,随着机器的改良和技术的进步,行业或产业之间分工的分界线的性质和程度是不断变化的。

马歇尔还指出,“对于低级工作来说,专业化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对于高级工作来说则不尽然”。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医师总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疾病,而另一个医师靠了较广的经验来研究这种疾病与一般健康的关系,然后再逐渐地越来越多地集中于这种疾病的研究,因而积累了丰富的专门经验和精细的本能。

因此,第一个医师给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如后一个医师那样准确。

马歇尔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工作部门越高级,就越不能用类似手工技能专业化的观点去看待;广专结合,或者说多元化与专业化结合,或许是更正确的选择。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歇尔已经察觉到,在机器化大生产条件下,与分工深化方向相反的产业融合也逐渐得到发展:首先,从手工业生产到机器生产,分工是不断细化的,但是分工的层次提高了,手工技能的分工逐渐退出,大量增加的是操作机器的分工、企业经营的分工,而新的分工对工人的要求与过去不同,更需要判断力和智力技巧;第二,在机器生产条件下的行业、部门分界线,尽管也能有效地区分分工,但与中世纪手工业者之间“深而且广”的分界线相比,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容易逾越的;第三,-85-■发展战略■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8期在分工逐渐深入的同时,不同产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 分工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只要有必要(如面对停产和 失业的压力),机器和工人都能够比较顺利地转移到其他 相近产业而不用付出太多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