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理论

合集下载

劳动异化理论

劳动异化理论

2 工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最后,对工人与生产活动相异化说来,劳动的外在性 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劳动不属于他而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 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 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 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 魔鬼的活 动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 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劳动异化理论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2 工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3 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4 人与人相异化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 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 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 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 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 的。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 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 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 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 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 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 隶。
2 工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这种生产的基础是私有财产制度,它使生产者 和他的劳动产品相脱离的制度。因此,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劳动表现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 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 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异化
“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 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 生命活动本身“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被歪曲成了异化的活动。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状态进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而是为资本家创造更多价值的手段。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其他劳动者之间产生了种种异化现象,劳动者成为了自己劳动的客体而非主体,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的主观控制权。

这种劳动异化的状态使劳动者从劳动中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和自我认同,成为了被剥夺了人性的机械化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者需要通过战胜异化,重新实现对自己劳动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理念。

【2000字】1.2 “异化消费”概念引入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们对消费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消费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化现象。

“异化消费”这一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也可能受到异化的影响,消费者在追求商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意识,被商品化所控制,以致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而成为了一种盲目跟风、追求短暂快感的现象。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主要围绕着人类劳动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变异展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和适应自然,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成了外在强制的、异化的过程。

这种劳动异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的目的性被颠倒。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自身需求或自我实现,而是为了获取货币和生存,成为一种赚取生活费用的手段,劳动变成了一种客观的、陌生的存在。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逐渐引发人们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在工作中经历着异化现象,同时在消费中也可能出现异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异化消费”?它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联系的呢?本文将从逻辑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异化消费”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商品的生产中,但生产的结果归属于资本家,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

这种剥夺了工人对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的现象,便是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变得像是被他人操纵和控制的工具,失去了劳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便是劳动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消费”这一现象。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需求和动机置于商品和市场逻辑之中。

消费者不再是对商品的真正需要进行理性判断,而是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而盲目跟风消费。

这样的消费方式导致消费者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异化,变成了商品和市场经济中的客观需求的俘虏。

消费者在追求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导致消费的异化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异化消费”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的联系。

从逻辑上讲,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都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使得人们的劳动和消费都受到了商品逻辑的束缚。

在生产方面,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了自己的控制权,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在消费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也受到了商品和市场逻辑的异化,变成了客观需求的奴隶。

这种商品经济逻辑下的异化现象,既影响了工人的劳动,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劳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即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

这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关系被破坏,劳动成为了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劳动不再是一种自主的活动,而变成了一种被迫的、无情的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都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和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这导致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疏离和沮丧,使其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摧残的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自身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被异化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疏离和沮丧。

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也无法享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使得劳动者在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中感到了不满和焦虑,从而使得劳动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矛盾。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他劳动者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也变得疏离和冷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变得功利和利益性,社会关系也变得冷漠和疏离。

劳动者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团结和合作,这使得劳动者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变得脆弱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特殊性和问题,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下劳动者因为自身劳动的异化而丧失了主体地位,这是他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

异化劳动的理论实际上包含了四重内涵,分别是劳动的本质异化、产品异化、生产过程异化以及劳动者本身异化。

首先,劳动的本质异化是指资本主义下劳动者的实践活动与其本性和潜力的疏离。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被迫去完成与自身经验和兴趣完全无关的劳动任务,从而导致了内在愉悦感的缺失和疏离。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者只能从事一些细碎、重复而枯燥的劳动,这些劳动往往没有挑战性也不容易体会到成就感,如此一来,劳动者同样会感到实践活动与本性的疏离。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为了追求效益而不断细分和分化劳动,打破劳动与本性、兴趣、潜能之间的关系。

其次,产品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动者本身之间的疏离。

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被割裂成一小部分的流水线作业,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他们不再参与制造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仅仅是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加工。

当最后的商品呈现给劳动者面前时,他们已经无法通过工作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成就感。

相反,劳动者只能看到他们的成果是被“剥夺”的,陌生的、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第三,生产过程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和流水线作业导致了劳动流程的缺失,破坏了工人的合作与联结,不同岗位的工人之间互相疏离和隔离。

而资本主义生产为了追求效益,采用科学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如此一来,劳动者一旦生产的过程中失去了交流、协作和互相依赖,将失去许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工人的劳动变成了自主性、主观性极低的机械体力劳动。

最后,劳动者本身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要求劳动者自身变成商品,在市场关系下自身成为可交换的物品。

工人本身的劳动能力逐渐变成了只有完成某项工作才能获得报酬的交易关系,这种交易行为不仅让社会关系变得冷漠,也使得工人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和生命意义。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进行分析,包括异化劳动的本质、表现形式、影响、历史渊源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人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本文指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当代意义,呼吁我们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理论, 内涵, 本质, 表现形式, 影响, 历史渊源,社会启示, 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关系和人类自身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失衡和扭曲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和生产结果的所有权,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进而导致了劳动者的精神和身体的虚脱。

异化劳动理论探讨了如何实现对异化劳动关系的解放和超越。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改革,才能够最终消除异化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劳动者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剥削的对象。

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并探讨未来社会的科学规划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失去自我和自主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和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报酬。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的分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劳动是被剥夺了控制权和自由的,他们不再将劳动视为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是被迫去完成雇主赋予的任务。

这种异化劳动让劳动者感到他们与劳动的产品和自身的关系成了异化的关系,劳动成了一种负担,不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剥夺了劳动者的人性和创造力。

基于对劳动的异化现象的观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消费”这个概念。

异化消费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通过消费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通过消费来逃避劳动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异化消费体现了劳动者对消费品的无意识购买和无意义的消费行为,他们借此来追求一种短暂的享乐和满足感。

异化消费的逻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导致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产物和自身的关系成为异化的关系,劳动者不再能够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这使得劳动者寻求其他的个人满足感和快感,而消费成为了他们追求这种感觉的一种途径。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推动了消费的不断增长和扩大,产品的多样性和广告的宣传让劳动者陷入一种无尽的欲望循环中。

劳动者通常会购买一些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这种购买行为是出于对自我满足感的渴望,但却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的自主权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工作中失去了自我决策的能力。

而这种自主权的丧失会延伸到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无法真正地自主选择和决策自己的消费行为。

在异化劳动的逻辑下,劳动者购买的商品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而是受到市场和广告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些消费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被动和无意识的选择,进一步强化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消费”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消费行为的特点和逻辑。

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对消费的态度和目的的改变,使他们通过消费来逃避劳动的压力和痛苦,从而陷入了一种无尽的消费循环中。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中,失去了对自 己劳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劳动成 为一种强制性的、非自愿的活动。
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 动成果相分离,导致劳动的异化。
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者与自我的异化
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 、非自愿的活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 的支配权和控制权。
招聘与选拔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 而制定更符合员工需求的招聘和选拔策略。
培训与发展
企业可以利用劳动异化理论来优化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员 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绩效管理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 关注员工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
01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指导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劳动力市场改革
02
劳动异化理论为社会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助
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社区发展
03
劳动异化理论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指导,帮助社区更好地满足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效 率降低,可能导致整体经 济增速放缓。
社会矛盾激化
劳动者对工作的不满可能 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加 剧社会矛盾。
人才流失与短缺
劳动异化可能导致优秀的 人才离开劳动力市场,或 不愿参与工作,造成人才 流失和短缺。
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管理难度加大
03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

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

“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

“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

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异化现象,指出了这种异化的根源和内涵。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产品、与自身劳动过程、与自己的人性和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实际上并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

这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权,劳动产品不再是劳动者自己的产物,而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权,劳动的结果并不能满足劳动者自己的需求。

这样一来,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异化,劳动产品成为了劳动者的异化物,劳动者与之失去了联系和认同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阐述了劳动者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异化。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一种被剥削的工具和资源,与资本家之间只是一种物化的利益关系,劳动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存在。

劳动者无法在劳动中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社会也无法认同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自我实现。

这样一来,劳动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失去了对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感,社会也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远。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包含了四重内涵:劳动者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

通过研究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类解放的呼吁。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产品变成了异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劳动过程本身也因为资本主义的目的性而变得异化。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劳动者、产品、人与人、劳动过程、概念、结论1. 引言1.1 引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批判之一。

异化劳动理论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经历的种种异化现象,包括劳动者本身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四重内涵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究竟是如何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展开讨论,探究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各种异化现象,以及这些异化现象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对社会的深刻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将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为读者提供研究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为文章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2. 正文2.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身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而使其与自身劳动成果产生了隔阂和疏离,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甚至产生了产品本身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内容摘要: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

(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

(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

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1)。

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手稿》的写作背景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的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全面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评析,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关键性著作。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夏天,马克思当时正身处巴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后续哲学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手稿》开篇,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认为它仅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异化了,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分离。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构建的一个全新哲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这个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全面压迫。

他进一步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资本的所有权和生产过程的分工,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过程逐渐失去了联系,因此产生了一种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资本家占有和掌控。

劳动者无法在生产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产品变成了一种商品,劳动者与之完全断裂。

2. 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在工作中被迫按资本家的意愿进行劳动,并且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获取工资和生存。

工作过程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和标准化,劳动者失去了自主性和乐趣。

3.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分工和竞争的环境下,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陌生化。

劳动者之间不再是同事和同伴,而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和互相利用。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精神上的压抑和物质上的剥削。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控制权,感觉自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工具。

这种异化劳动现象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尊严和自由,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人类的疏离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我们启示了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和生存。

我们应该关注劳动的质量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数量和效率。

2. 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劳动者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劳动者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工具。

3. 倡导建立合作和共享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利益冲突和竞争,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劳动的人本性和社会影响,呼吁改变劳动关系和重建人与劳动的和谐关系。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这个另外的人就是资本家。

综上,从马克思的四个论述可得异化的含义:1.异化是双重双向化的过程,即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且主体反而沦为这一对象化的对象。

因此,异化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含义;2.异化是人作为主体创造出的事物,违背其应为主体服务的初衷,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力量,不仅不再是主体的手段和工具,反而反过来支配、控制主体的一种过程和状态二、现实中的异化现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遭受许多产品的奴役。

建筑工人抛洒汗水辛勤建设,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是,许多工人却只能“望房兴叹”,自己建设的房屋,却没有能力去居住和享受。

人们购买房屋居住,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许多人却因此变成了“房奴”,为了按时偿还房贷,不得不拼命地工作,而且往往是违心地坚持做着自己不情愿做的、毫无兴趣的事情,结果实际上降低了生活质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催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综合症”。

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一旦突然断网,无聊、空虚和焦虑便随之袭来。

手机也像一条锁链把人们紧紧地束缚着,如果出门没带手机,便总是坐立不安、失魂落魄。

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异化现象,人与高科技产品相异化。

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工人的劳动压力和劳动强度也在逐步加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效率、收益、竞争和开拓创新意识,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但生产、生活领域频频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事件,却反映出人们的道德水平在滑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在增强学术异化,指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违背了其追求真理和创新的初衷和目的,成为了主体攫取名誉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学术自由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人摆脱理智障碍和理智保留,追求真理获取真知必不可少。

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一、对异化劳动四重性的认识马克思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

”这说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其本质表现为具体的对象。

对象化意味着我就是我的对象。

当自我对象化后,对象与自我的关系表为 2 种状态:一是主客同一,也就是对象确证自我的存在,对象意味着自我的实现,这是正常的对象化;二是主客对立,即对象否定自我,对象意味着自我的丧失,这就是异化。

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及社会相异化的四重规定性。

这 4 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这表现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人的对象化最初是通过劳动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是人的“镜子”。

在劳动异化的情况下,对象化表现为人被对象所驱使、奴役人的创造物不再是他的自我实现,而是对主体的自我否定。

工人成为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奴隶,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

工人创造的产品的价值越大,他自己占有的产品就越少,工人就越没有价值。

劳动工具越精密而工人越笨拙,越沦落为自然界的奴隶。

最终,工人生产的越多,反对自己的力量就越大;社会财富越多,工人越贫困,甚至受制于自己的产品。

这时,物对人进行统治,人成为产品的奴隶。

过去是人对人的统治,现在则变成物对人、产品对工人的普遍统治。

第二,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源于他们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表现为劳动的外在性、强制性和异己性。

首先,劳动不是自愿自觉的,而是被动的。

因此,工人在劳动时“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强制劳动”。

其次,劳动是自我牺牲,而不是自我实现。

对工人来说,逃避劳动成为一种基于自然本能性的选择。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当我们从事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能力的劳动时,我们肯定会乐在其中,享受这样一种劳动;相反,当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劳动时,我们在劳动中就会感到痛苦和折磨,就想及时摆脱这种强制。

最后,劳动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的社会性的完全丧失。

由于在工作中工人失去自由,被劳动所异化,结果就是其社会性的丧失。

当与剥削者的奢侈生活比较时,工人心中必然产生怒气与怨恨,而这种情绪积聚的结果则会导致抗争与革命。

第三,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使人与一切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

因此,人如何在劳动活动中实现其全部潜能,这才是目的本身。

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是人所以为人的前提,这就是人的“类本质”。

劳动本应是一种自由的、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人的类本质的活动变成人维持基本生存的手段,这时,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造成资本家占有工人的产品,形成人与人的对立,最终使工人丧失自己的社会属性。

如果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那么它就属于另一个异己物,这个异己物就是资本家。

工人同自身相对立的实质就是同资本家相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对立。

工人成为无产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这样对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为自己,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已经不属于工人,而属于站在工人对立面的资本家。

工人的劳动成为他人获得财富和自己贫困的前提,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这样一种劳资对立形式中向前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异化劳动的前两种表现涉及的是基本的经济事实,后两种表现讲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劳动生产并支撑着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没有工人的劳动和不受工人支配的劳动产品,就没有资本家及其私有财产。

当资本家拥有更多的私有财产之后,为了维护其对私有财产的主宰和统治地位,他们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和固化其赖以存在的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形成了工人丧失自己的产品而资本家却支配和占有他人产品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

随着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积聚,最终将引起两大阶级的对抗。

马克思认为,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就要进行社会变革,通过消灭阶级差别,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对异化的扬弃。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

但是迫于就业的压力或社会和家庭等其他原因的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带有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出现了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等与其学习本质相异化的现象。

虽然现在我国大力弘扬以人为本思想,提倡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大学生仍然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克服异化,实现对其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为手段的知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其本质所符学习意义的异化知识作为承载着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真善美内容的人类智慧结晶,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出于满足其自身精神需要的目的性,换言之,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应该是满足其精神需求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获得,意义在于不断积累个人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将来选择人生道路选择、发挥个人潜质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是达到个人发展目的的一种手段。

甚至,这种发展在现实中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层面的发展。

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学习知识更多是出于就业的目的。

当知识的本质力量与就业这一目的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目的就让位于就业这一外在目的”。

为了生存,为了就业,大学生不得不将自己放到劳动力市场上出卖。

在同样遵循价值规律的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竞争比的就是知识,就是大学生有怎样的文凭和学历,会说多少门外语,手中有多少技能证书。

知识作为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涯中的劳动成果,被直接交到用人单位手中,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这个时候,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变成了他们人生选择的单一指标。

“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知识变成脱离大学生自身而存在的一种异己力量,与大学生相对立,操纵这大学生的未来前途与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