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筝的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也是很有特色的风筝流派之一。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 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 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 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 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 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 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 的毛竹,用料十分讲究。 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 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 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4.四川风筝 主要流传于成都、绵竹等地,半印半画,先在纸上印好人物或动 物形象的墨线轮廊,糊在骨架上,再用红、黄、蓝、绿等水画粗粗刷 几笔,显得潇洒流畅。风筝以大为贵。有一种“羊尾巴”风筝,形制 小且无装饰,三五个串在一起,放飞时摇摇摆摆,如羊群摆尾;还有 一种T形风筝,也为别处没有。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记载。清明时节出游放飞 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见闻杂志》说:“二三月 高梁桥踏青,万柳堂明莺,弄箜篌。”清人潘荣陛所著 《帝京岁时纪胜》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 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 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师纸鸢,极尽工 巧,有价值数金者。” 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 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 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 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 鼓,以索绕,顺风放起,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 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样各 别,哪咤、刘海、哈哈三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 蝶、蜻蜓、三阳开泰、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 式,一根提线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北京风筝基本 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现代的风筝影视音乐艺术 以风筝为题材的电影有:《潍坊风筝》;《风筝》;《中国风筝》;《风 筝之乡》;《天津风筝》;《潍坊国际风筝会》;《翼的探索》等。以风 筝为题材的电视剧有:《风筝情》;《风筝的故事》;《风筝误》等。风 筝音乐歌曲有:《扎风筝》;《彩色的梦》;《风筝之歌》等。 现代风筝的图书、杂志 由于全国各地风筝爱好者、研究者、群众性风筝活动组织及各种形式的风 筝活动越来越多,有关风筝研究、制作、放飞等方面的图书、杂志也越来 越多。比较著名的有:《潍坊风筝》;《风筝》;《中国风筝》;《风筝 制作》;《中国哈氏风筝》;《风筝技艺与创新》;《风筝的传说》; 《风筝的制作与放飞》;《风筝制作指导》等等。 风筝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风筝集邮文化艺术品 1980年5月10日邮电部曾发行了四种1600万张风筝特种邮票。在我国大型 的风筝活动中,邮电部门都配合发行风筝的特种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 风筝集邮文化艺术品。
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 由类。 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 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 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 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 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 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 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 端逸出。 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 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 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 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 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 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 二变。
有关风筝的知识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 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 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 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 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 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 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 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 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 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 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 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 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 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 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 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 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 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 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的流派
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 自然也有它的流派。我国地域辽阔,风筝的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 态,风筝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1.潍坊风筝 潍坊地处齐鲁之邦,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 的手工业之乡,这里所出产的泥塑、首饰、剌绣、杨家埠木版年画和 风筝都是非常有名的,只要你到潍坊去一趟,就能感受到做为国际风 筝都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特有的 地方色彩。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乾嘉 年间盛行乡里。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他 《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 春归”。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 乱草新米春燕多”。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 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游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 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 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 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 硬翅人物类风筝等。
<一>风筝的诗、词、画卷与文学作品 风筝,唐代已入诗,宋初已入画,元代已入戏。明清代时代已入小说。翻开中 国文学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 曲明画清代小说,以风筝为题材者不计其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风筝、 画风筝、咏风筝、放飞筝。风筝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广泛的题材。人们给风筝 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有鸟》;杨誉的《纸鸢赋》;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 宋寇准的《纸鸢》;宋王令的《纸鸢》;清人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庞垲 的《长安杂兴效竹枝词》;清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日信笺》;清孔尚任的竹 枝词;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风筝词;扬州八怪之一,曾在我们潍城做过七年潍 县知县的郑板桥等许多诗人、文人都借风筝以寄意。 北宋时代,诸城张择端在中国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将东京汴梁儿童 引线放风筝的情景画在了自己这一著名的传世作品上。北宋初画家郭忠恕把民 间放风筝作为创作的一种题材。南宋宫迁画院待诏苏汉百所画《百子图》中, 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民间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明万氏墨的《九子图》中,也有 民间放风筝的图景。明代画家徐渭,在晚年时常以风筝作为绘画的题材,留下 了当时放风筝的形象史料。 元代剧家关汉卿以风筝为题材的杂剧《绯衣梦》;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 误》;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风筝。曹 雪芹还“旁搜远绍,以集前人之成”,写成一部描写风筝制作的著作《南鹞北 鸢考工志》。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风筝》;现代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里,也有一段有趣的用风筝越城破燕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