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和互感》教学设计
中职自感和互感教学设计

中职自感和互感教学设计中职自感和互感教学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目标设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评价和教师反思。
一、目标设定中职自感和互感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让他们能够感知自己的情感、需要和价值,同时也能认识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1. 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2. 多元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绘画、写作、讨论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观摩学习:引导学生观摩他人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和评价,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5.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的共情能力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6. 反思和讨论:设计反思和讨论环节,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进行总结和思考,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三、课堂评价中职自感和互感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可采用如下评价方式:1. 个人作品评价:对学生的个人作品进行评价,如绘画、写作等,注重表现出的情感和主题的质量。
2. 观察记录评价: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并给予反馈。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交流评价: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四、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和反思。
教师还应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听取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情况。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互感和自感的现象和规律。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形象地展示互感和自感的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五、教学内容1. 互感与自感的概念介绍。
2. 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推导。
3. 互感与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复习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提问: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有没有特殊情况?二、互感与自感概念的引入(10分钟)1. 讲解互感的概念:当两个导体相互靠近时,其中一个导体的电流变化会在另一个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 讲解自感的概念: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在自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三、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10分钟)1. 推导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M = μ₀N₁N₂L / (2 π f l),其中M为互感系数,N₁和N₂为两个线圈的匝数,L为线圈的自感系数,f为交流电的频率,l为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
2. 推导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L = μ₀N²/ l,其中L为自感系数,N为线圈的匝数,l为线圈的长度。
四、互感与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互感在变压器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自感在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自感互感教案

高中物理自感互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概念;2. 能够应用自感和互感的原理解释现象;3. 能够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和分析电磁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难点:自感和互感的数学表达和计算。
三、教学内容1. 自感和互感的概念;2. 自感和互感的原理;3. 自感和互感的应用;4. 实验探究:利用螺线管和铁芯线圈测量自感和互感。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通过引入变压器的原理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压器中的自感和互感是如何发生的,并引出自感和互感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自感和互感的定义、原理、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自感和互感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实验探究利用螺线管和铁芯线圈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感和互感的实际效果,并帮助他们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技巧。
4. 拓展应用通过举例应用自感和互感的场景,如变压器、感应电机等,让学生了解自感和互感在电磁学中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应用自感和互感的知识解释各种电磁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学生将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自感和互感的知识点;2. 思考并回答自感和互感在变压器中的作用是什么;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自感和互感的计算方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同时培养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下节课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电磁学知识,拓展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自感互感精品教案

自感互感精品教案篇一: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课用)(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2)知道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自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物理知识的奥秘。
(2)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3)通过了解互感和自感的应用和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会判断回路是否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以及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而且还掌握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
但头脑中还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变化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相关的自感现象的感知和解释也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教学重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教学难点运用自感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一个线圈和一个灯泡,把它们连成一个闭合回路,小灯泡无法发光。
把线圈放到一个盒子上,小灯泡发光。
引发学生思考,盒子里放什么东西,小灯泡才会发光。
学生猜想后揭晓谜底,是一个接上交变电流的线圈。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线圈接上交变电流,另一个线圈里也会产生电流。
通过前面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迁移,学生分析出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使得穿过另一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另一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出互感现象。
二、互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是磁通量变化的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此时这个线圈就充当这个回路中的电源。
教学设计1:2.4互感和自感

2.4互感和自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互感现象的电磁感应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自感现象及其特点。
3.明确自感系数的意义及决定条件。
过程与方法能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自感现象。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学生尊重科学,利用实验探索研究自然的科学素养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2.难点:运用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变压器原理说明器(用400匝线圈)、3.8V 0.3A灯泡两只、滑动变阻器、电源(3V)、导线、开关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电磁感应现象。
如磁铁向线圈中插入或拔出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等,都会引起感应电动势,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你们认为引起电磁感应现象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生: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不论用什么方式,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都能引起电磁感应现象。
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
(二)新课教学1.互感现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相连,但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现象叫做互感,这种感应电动势叫做互感电动势。
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
变压器就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
在电力工程中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这时要设法减小电路间的互感现象2.自感现象(1)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演示实验1】断电自感现象。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接通电路,灯泡正常发光后,迅速断开开关,可以看到灯泡闪亮一下再逐渐熄灭。
问题1:灯泡闪亮一下,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灯泡的亮度由其实际功率决定。
灯泡闪亮一下,表明在开关断开这一瞬间,灯泡两端的电压比原来大。
高中物理自感和互感教案

高中物理自感和互感教案在高中物理的电磁学部分,自感和互感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揭示了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以下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高中物理自感和互感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感和互感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的产生条件。
3. 了解自感和互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4. 能够进行自感和互感相关的实验操作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自感现象- 定义: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由于磁场的变化而在导体自身产生的电动势。
- 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 \varepsilon = -L \frac{dI}{dt} \),其中L为自感系数。
- 自感现象的应用:延迟开关、电磁铁等。
2. 互感现象- 定义:当两个电路相互靠近时,一个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引起的磁场变化,会在另一个电路中产生电动势。
- 互感电动势的表达式:\( varepsilon = M \frac{dI}{dt} \),其中M为互感系数。
- 互感现象的应用:变压器、无线充电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感和互感的本质。
2. 结合实验演示,直观展示自感和互感现象。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手电筒的开关)引出自感现象。
2. 讲授新知:详细解释自感和互感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自感和互感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案例分析:讨论自感和互感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深化理解。
5. 小结回顾:总结自感和互感的重点知识,回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与评价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自感和互感的理论知识。
2.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3. 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自感和互感概念的掌握情况。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特点;2. 学习互感和自感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1. 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及特点;2. 互感和自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 互感和自感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互感和自感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定义:互感指两个或多个线圈共用一个铁芯时,其中一个线圈中的电流改变时,将在其他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自感指线圈自身电流变化时感应出自身电动势。
2. 引导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特点:互感是由于磁场的传递而产生的;自感是由于电流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
三、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20分钟)1. 讲解互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互感系数:M = k * √(L1 * L2);- 互感的计算:M = |M1 - M2|。
2. 讲解自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自感系数:L = k * n² * A / l;- 自感的计算:L = μ₀ * N² * A / l。
3. 进行计算实例的演示和解析。
四、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实际应用(15分钟)1. 互感的实际应用:- 变压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
2. 自感的实际应用:- 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 打火线圈的原理和应用。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特点;2. 展望互感和自感在未来的应用领域。
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还有哪些?2.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互感和自感的实物、电路图等相关材料。
教学评估:1. 指导学生完成互感和自感的计算题;2. 班级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领域,并进行展示。
3. 提问学生互感和自感的定义、特点和计算公式。
教学拓展:1. 学生可通过参观实验室或科技馆,了解实际应用中的互感和自感设备;2. 学生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互感和自感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 4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互感与自感的观点。
2. 掌握互感与自感的基本定律。
3. 能够应用互感与自感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互感与自感的观点,掌握互感与自感的基本定律。
2. 教学难点:应用互感与自感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非线性电路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演示电源、灯泡、线圈、电线等物理实验器械。
2. 制作PPT,包含图片、动画和相关问题。
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互感和自感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互感和自感的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观点,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影响因素,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应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 引入: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引入互感和自感的观点。
这些实验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观点。
2. 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基本观点:在引入实验后,我将详细诠释互感和自感的基本观点。
通过诠释磁场和电场的变化如何导致电流的产生,帮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原因。
3. 分析影响互感和自感的因素:在此阶段,我将讨论影响互感和自感的主要因素,包括线圈的形状、匝数、电流的变化速度等。
通过这些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设备会产生不同的互感或自感。
4.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诠释互感和自感的应用。
这些案例将帮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如何在实际设备中发挥作用。
5. 实验操作: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互感和自感,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这些实验将帮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互感和自感是如何在实际设备中产生的。
6. 小组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互感和自感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互感和自感的观点。
7. 总结与反馈:最后,我将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
互感和自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互感和自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互感现象:介绍互感的概念,解释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互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2. 自感现象:介绍自感的概念,解释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3. 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互感和自感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互感现象:简要介绍互感的概念,解释互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互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3. 讲解自感现象:简要介绍自感的概念,解释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展示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4. 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互感和自感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相互作用。
5. 实验演示: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互感和自感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感和自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互感和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
2. 实验器材:准备互感和自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线圈、电流表、电压表等。
大学物理自感和互感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掌握其产生的原理。
2. 掌握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计算方法。
3. 了解自感和互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
2. 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自感和互感系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现象,提出问题: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为什么会在相邻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2. 引导学生思考自感和互感的区别。
二、自感和互感概念及原理1. 自感现象: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它产生的变化磁场不仅在相邻的电路中激发出感应电动势,在其本身也会激发出感应电动势,这种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2. 互感现象: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现象。
3. 自感和互感的原理: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三、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计算1. 自感系数(L):自感系数表示线圈本身特征,与线圈的形状、尺寸、匝数等因素有关。
自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为:L = μ₀μrN²l/A,其中μ₀为真空磁导率,μr为相对磁导率,N为匝数,l为线圈长度,A为线圈截面积。
2. 互感系数(M):互感系数表示两个线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与两个线圈的形状、尺寸、匝数等因素有关。
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为:M = μ₀μrN₁N₂l₁l₂/4πr²,其中N₁、N₂分别为两个线圈的匝数,l₁、l₂分别为两个线圈的长度,r为两个线圈中心距离。
四、自感和互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变压器:利用互感原理,实现电压的升高或降低。
2. 镇流器:利用自感原理,稳定电流,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器。
3. 电磁感应传感器:利用自感和互感原理,实现非电量电量的转换。
五、课堂小结1. 总结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
2. 强调自感和互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求解一个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
互感和自感说课稿

互感和自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互感和自感”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也是后续学习交变电流、电磁波等知识的基础。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的概念,掌握互感和自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了解自感系数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概念及规律,自感电动势的计算。
难点:对自感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自感系数的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211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仍需要通过实验和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31 教法讲授法: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规律。
311 学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实验,共同探讨实验结果,培养合作能力。
探究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压器、日光灯等实例,引入互感和自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1 讲解互感现象结合实验,讲解互感现象的定义、产生条件和应用。
412 探究自感现象进行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在电路接通和断开瞬间的亮度变化。
413 分析自感电动势引导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分析自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和大小计算方法。
414 讨论自感系数组织学生讨论自感系数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特殊形式。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现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自感现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3. 互感与自感的区别和联系4. 互感与自感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互感与自感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互感与自感现象。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互感与自感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互感与自感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大小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互感与自感现象,让学生感受其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与自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互感与自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互感与自感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互感与自感现象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互感与自感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力系统、变压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互感与自感在新能源开发中的潜在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互感与自感现象的课外探究,如自制简易变压器等。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1)互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互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匝数、距离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2. 自感:(1)自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该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
(2)自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形状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
2. 难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讲解互感:讲解互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互感实验,让学生观察互感现象,加深对互感的理解。
4. 讲解自感:讲解自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5. 实验演示:进行自感实验,让学生观察自感现象,加深对自感的理解。
6. 例题讲解: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和自感的重要性和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互感和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与自感的定义2. 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3. 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基本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互感与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互感与自感现象。
2. 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解释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互感与自感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组织学生讨论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成果。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互感与自感大小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互感与自感知识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高中物理》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互感与自感实验装置。
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互感与自感现象和原理。
4.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互感与自感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第三课时:进行互感与自感实验,观察现象。
高中物理-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互感与自感》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流程内容目的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引入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高的电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设下悬疑为自感、互感埋下伏笔。
得还需要什么器材?怎么做?有没有办法让其亮度变化?实验结果:3.分享学习成果,展示图片:让学生主动参与本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列举变压器、磁性天线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到互感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互感实现了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缅怀伟大的科学家,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对法拉第、亨利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社会的高贵精神涌现敬佩情怀。
点燃学生激情,将实验推向高潮,同时过渡到自感现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通电自感实验演示:实验使原理的分析让理《互感和自感》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互感现象、自感现象和磁场的能量三个部分,是在学生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才学习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具体运用的两个实例。
因此,对互感、自感现象的研究,既是对电磁感应规律的巩固和深化,也为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互感、自感现象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该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电路结构,知道了判断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等电磁感应的规律,已经学会对互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互感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当线圈通过变化的电流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中对自感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相关的自感现象的特点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本校具备完善的实验设施与条件,有优越的多媒体和网络。
《互感与自感》效果分析新课引入激发兴趣,并且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收获,悄然无声中进行了学习目标的渗透.学生经过小组探究,通过展示和评价,提升了研究、探索、交流的能力。
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互感与自感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2.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互感的概念和原理;2.自感的概念和原理;3.互感和自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电磁现象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平时接触到哪些与电磁现象相关的场景?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互感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图示、实例等简单方式让学生理解;2.介绍自感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图示、实例等简单方式让学生理解;3.通过实例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异同。
第三步: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配备互感器和自感器两种实验器材;2.实验内容:a.用互感器制作变压器,观察其互感效应;b.用自感器制作电容器,观察其自感效应;c.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步:实验分析1.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2.通过数据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互感和自感的特点和应用。
第五步:讨论和思考1.引导学生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领域,例如变压器、电路设计等;2.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六步:展示和总结1.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各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2.总结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资源1.教学视频或图片展示电磁现象的特点;2.互感器和自感器等实验器材;3.实验操作指导书和实验步骤介绍。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2.收集学生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3.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积极程度;4.学生展示和总结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六、教学延伸1.给学生提供互感和自感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2.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拓展性问题,加深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的理解。
通过此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
互感与自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互感与自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互感现象,了解互感的应用与防止;2.知道什么叫自感现象,理解它产生的机理和起到的作用;3.能够判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并会用它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自感电动势大小的决定因素,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5.了解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应用与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亲身感受断电自感的强大电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科研的氛围;2.通过了解自感的应用与防止,体会物理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之美。
【教学重点】对自感现象的正确解释。
【教学难点】自感电动势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互感现象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什么叫互感现象以及互感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师:在互感现象或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电磁感应现象中,对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线圈而言,变化的磁通量均是由外界其它磁场源激发的,如果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它自己激发的磁场也一定变化,能不能在自己的“身体”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实验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一:通电自感实验(将图4.6-2画在黑板上,并指出实验前与A1串联的线圈L的电阻肯定等于与A2串联的滑动变阻器R的工作电阻。
)教师演示实验二:断电自感实验(将图4.6-4画在黑板上,并适当调整线圈的匝数,使断电瞬间灯泡突然闪一下再熄灭。
)让多个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实验一中灯泡A2先亮,灯泡A1后亮,最后一样亮;实验二中灯泡A在切断电源后过了一小段时间才熄灭(先不说突然变得更亮后再熄灭)。
师:猜一猜实验现象的出现最有可能与哪部分电路的相关?如何验证你的猜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最有可能与电路中的线圈相关,可以将其换成等阻值的电阻再做一遍实验,看一看实验现象是否发生变化。
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推荐5篇)

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自感和互感实验课教学设计2013214238 张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影响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想先,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了解物理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三、教学难点分析自感现象的产生。
四、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现象。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演示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引起回路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本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1、互感现象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产生的磁场就发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感生电场,在感生电场的作用下,另一个线圈中的自由电荷定向运动,于是产生感应电动势。
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
因此,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高中物理互感和自感教案

高中物理互感和自感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互感和自感的公式;3. 能够应用互感和自感的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和区别;2. 互感和自感的原理;3. 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通过实验和示范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互感和自感的现象和计算方法;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原理;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2.讲解:讲解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和原理,说明它们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互感和自感的现象,并说明其中的物理原理;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互感和自感的应用和计算方法;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互感和自感的定义和原理;2.讲解:详细讲解互感和自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3.实践演练: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4.解答疑惑: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5.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互感和自感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馈: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综合题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2.课堂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的掌握情况;3.学习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电磁铁、电阻丝、电源等;2. 教学材料:PPT课件、教学视频等;3. 参考书籍:高中物理教材、相关物理参考书等。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测验结果等来评估学生对互感和自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自感和互感教案

自感和互感教案教案标题:自感和互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自感和互感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技巧。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自感和互感的价值。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学生手册或笔记本。
3. 活动材料:纸、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对自感和互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概念讲解:2. 使用PPT或黑板,向学生解释自感和互感的概念。
自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的认知和理解,互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认知和理解。
3. 强调自感和互感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案例分析:4.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自感和互感因素。
例如,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感到孤独和被排斥,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感受到关爱和支持?5. 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鼓励他们思考自己如何在类似情况下改善自己的自感和互感能力。
实践活动:6. 分发纸和笔,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在某个场景中的自感和互感体验。
例如,他们在某次团队合作中的感受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7. 学生可以自愿分享自己的体验,其他同学可以提供反馈和建议。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总结:8. 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自感和互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这些技巧。
9.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自感和互感能力,并制定个人目标。
作业:10.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感和互感的心得体会,并提出自己在未来如何提高自感和互感能力的计划。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提高他们的自感和互感能力。
-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和实践自感和互感的技巧。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对自感和互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感和互感》教学设计孙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互感现象的电磁感应特点。
(2)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方法,认识自感现象及其特点。
(3)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明确自感系数的意义及决定条件。
(4)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以及对它的利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1)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和电路基本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自感现象特点。
(2)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自感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提高学生尊重科学,利用实验探索研究自然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自感知识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试验法【教学用具】可拆变压器 (用400匝线圈、普通导线一段)、线圈两组、电源、 0.3A 灯泡两只、滑动变阻器、电源(3V)、导线若干、开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实验演示、知识回顾、引入互感1.实验探究(1)实验仪器介绍:线圈L 1套入普通的铁芯,线圈和铁芯之间是绝缘的,并与交流电源相联。
线圈L 2是一段普通的导线,在手上绕几圈然后套到铁芯上,导线外层有塑料层,它和铁芯之间也是绝缘的,L 2和一个小灯泡串联起可拆铁芯 手绕的几匝线圈L 2 学生电源 线圈L 1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
(2)思考讨论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线圈L1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线圈L2连到小灯泡上。
小灯泡可能发光吗为什么请说出你的道理。
(3)先让学生进行实验的预测,说出可能的结果。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4)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试着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共同进行实验分析。
2.知识回顾设问: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什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现象回顾:前面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了解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电磁感应现象。
如磁铁向线圈中插入或拔出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等,都会引起感应电动势,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规律提示:不论用什么方式,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都能引起电磁感应现象。
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实验分析设问(1):L1接的是交流电,电流大小在时刻变化。
假定某段时间里电流是沿这个方向流进线圈的,而且在增大。
那么大家来分析下看,穿过L1的磁场是哪个方向过渡:铁芯有聚磁的作用,所以铁芯中的磁感线是沿顺时针方向,通过L2中的磁场方向向下。
设问(2):当电流增大时,穿过L2的磁通量怎样变化过渡: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即线圈L2产生的感生磁场要阻碍线圈L2的磁通量的增大。
所以,线圈L2的感生磁场方向是向上的。
设问(3):如何进一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线圈L2中哪一端电势较高在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中,师生边结合课件,边仔细体会其中的物理过程思路。
4.理解互感(1)概念引入:像这种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相连,但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我们把这种现象取个名字叫互感。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互感电动势。
当年法拉弟的研究实验,也如我们今日所研究的两个线圈。
(2)互感现象介绍: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
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变压器、收音机里的磁性天线就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如图所示。
互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力工程中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这时要设法减小电路间的互感现象。
例如在电路板的刻制时就要设法减变压器收音机里的磁性天线电路板刻制时设法减小电路间的互感小电路间的互感现象。
二、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分析自感1.思考讨论刚才我们分析的是当一个线圈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
如果现在拿去另外一个线圈,只考虑一个线圈,当通过的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是否也同样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这一问题先让学生进行猜想,接着进一步追问猜想的依据。
要点提示:若流过线圈本身的电流是变化的,那么线圈本身的磁场在变化,线圈本身的磁通量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线圈本身可能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线圈本身电流变化真的在自身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我们就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自感现象,产生EEE E (1) (2) (3) (4) 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2.过渡设问:如何检测自感电动势的存在请同学设计一下实验电路,来检测这个自感电动势的存在,并能较明显观察到它对电流变化的影响提供的实验器材:线圈、滑动变阻器、 0.3A 灯泡一只或两只、电源(3V)、导线若干、开关,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教师巡视。
3.实验设计:根据学生设计的情境方案,进行电路设计的启发,逐渐归纳出以下三个步骤。
(1) 由线圈与电源直接相连,如图(1),分析实验研究的可能性,然后过渡如图(2)的设计;(2) 分析如图(2)观察效果,提示:最好能有实验现象的对比效果,增加可观察性,然后过渡到如图(3)的电路设计;(3) 分析如图(3)电路的缺陷,提示:为了进一步增加有较明显的观察效果,当开关闭合时,A 2灯泡的亮暗最好能与A 1的亮度相一致。
最后,设计出如图(4)电路图。
4.实验演示:(1)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准备:①先开关闭合s ,调节R ,使两灯泡亮度接近;②改变R′,让两灯泡亮度合适;③断开电键S 。
实验演示:闭合开关s ,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跟线圈串联的灯泡A 1与跟电阻相联的灯泡A 2亮起来的区别。
观察结果:灯泡A 2立即正常发光,而灯泡A 1是逐渐亮起来的。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实验分析借助多媒体课件(分析过程用动画模拟刚才的实验)。
先请学生思考,然后对学生回答的进行追问。
提示1:闭合开关时,流过A 1、A 2的电流都在增大,而灯泡A 1晚亮起来,说明流过灯泡A 1的电流增大得慢了。
提示2:为什么流过灯泡A 1的电流增大会变慢呢,要考虑与灯泡A 1串联的线圈L 的影响。
说明在闭合开关时,线圈L 阻碍了该支路的电流的增大。
提示3:开关闭合时,流过线圈L 的电流从无到某一值,电流在增大,在线圈中确实激发出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并且阻碍了电流的增大。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电磁感应规律分析阻碍电流增大的原因5.实验分析(1)分析逻辑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开关闭合时:流过线圈L 的电流向右,且在增大 → 产生的磁感应强度B 方向向右,且在增大 → 穿过线圈L 的磁通量增大 → 感应电流的磁场向左 → 自感电动势方向向左 → 阻碍流过线圈的电流增大(2)质疑设问:那么流过线圈的电流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①先让学生动手定性画出这两个灯泡A 1、A 2的电流变化,教师巡视后,展示作图结果。
设问:如何验证所作电流变化图的正确性引出:借助电流传感器把电流变化的图像在计算机中显示出来。
②教师介绍电流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与计算机相结合能够即时反映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实验探究,显示图象。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如图所示,流过线圈L 的电流是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最后是稳定的电流图线,且图线的斜率逐渐减小。
而流过电阻R 的电流是瞬时增大的,直到某一电流稳定值。
小结过渡:开关闭合,电流增大,产生了自感电动势;那么,从开关闭合到断开,流过线圈的电流减小了,照理也会产生自感电动势。
而且这个自感电动势也会对断开开关后的这一回路产生影响,可是刚才的实验现象是两小灯泡同时熄灭,却并没有发现差别,这是怎么S EL A 1 R ′ A 2 R B 0 I I 感 B 感E(1) E (3)(2) E 回事呢设问:是电磁感应规律出了问题呢还是在实验方法上还存在着缺陷6.研究断电自感现象(1)思考讨论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检测断电时自感电动势的存在,观察它对电流减小的影响教师结合刚才的实验电路,进行分析提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重新设计实验电路。
然后根据学生设计的情境方案,进行电路设计的启发,逐渐归纳出以下二个步骤。
①从刚刚分析过的实验电路入手分析,假如在断电时真有自感电动势的存在,在图(1)中也无法观察到自感现象,原因在于断电后A 1与A 2形成串联回路,电流是同时变化的。
②经启发讨论后,过渡到电路图(2)。
在图(2)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电路过渡到图(3)电路。
(2)实验演示结合实验电路分析对应的实物装置。
实验:先闭合电键,接着断开电键。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接通电路,灯泡正常发光后,迅速断开开关,可以看到灯泡闪亮一下再逐渐熄灭。
(3)实验分析设问1:灯泡闪亮一下,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灯泡的亮度由其实际功率决定。
灯泡闪亮一下,表明在开关断开这一瞬间,灯泡两端的电压比原来大。
设问2:在开关断开这一瞬间,增大的电压从哪里来的。
学生疑惑,再用实验启发。
演示实验:将与灯泡并联的线圈取掉。
再演示上述实验,这时灯泡不再闪亮。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开关断开这一瞬间,增大的电压是线圈产生的。
设问3:线圈本身并不是电源,它又是如何提供高电压的呢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电磁感应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把握的要点:开关接通后,线圈中存在稳定的电流,线圈内部铁芯存在很强的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很大;在开关断开瞬间,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到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迅速减小到零,使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这时线圈就相当于一个电源。
由于开关断开很快,故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很快,就产生了较大的自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产生的电教师进一步提示得出:通过灯泡中的电流从原来的水平向右,到后来水平向左变化的电流变化图线。
同学们能不能画一下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变化呢组织学生讨论并作图。
展示学生作图,简单分析。
演示实验:利用传感器把电路断开前后小灯泡的电流变化显示出来,如图所示。
断电自感,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在电流减小时,会阻碍电流的减小,使得减小过程得到延迟。
7.分析实验,深化理解实验1称为通电自感现象,实验2称为断电自感现象。
那么,在实验1中电路断开的瞬间,线圈是否发生自感在实验2中,把开关闭合时,线圈是否发生自感现象呢分析中把握:自感现象无论在电路通电或断电时,只要电流有变化,就会有自感,只不过是限于实验电路难以直接观察到罢了。
8.综合因素,讲解规律教师说明:在自感现象中,自感电动势的产生是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而自感电动势却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的。
特点: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的。
具体而言:① 如果导体中原来的电流是增大的,自感电动势就要阻碍原来电流的增大。
I原↑,则E自(I自)与I原相反② 如果导体中原来的电流是减小的,自感电动势就要阻碍原来电流的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