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吕振中译本
吕振中译本简介吕振中(Lü Zhenzhong),祖籍福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英国剑桥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名誉院士。
他是一位出色的汉英、英汉翻译家,以其翻译技巧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而闻名。
吕振中的翻译风格文风独特吕振中的翻译风格独树一帜,他注重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注重表达文学作品的独特氛围。
他对每个词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图,使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原作相近的情感和意境。
词句考究吕振中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词句的准确性和对应关系。
他经常会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词典和参考资料,选择最贴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他尊重原作的语言风格,力求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意境和诗意。
风格多变吕振中的翻译风格非常多样化,他能够根据不同的作品和作者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哲学著作,他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翻译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吕振中的作品吕振中翻译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最知名的是《红楼梦》的英文译本。
他对于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通过精确的译文成功地将其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吕振中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荣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吕振中通过他的翻译将这部作品传译成英文,成功地将中国文学的精华介绍给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吕振中的其他作品除了《红楼梦》,吕振中还翻译了许多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准确传神,还能够很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吕振中对翻译的思考吕振中在翻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对翻译的思考和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许多有关翻译的观点和理论。
文化转移吕振中认为,在进行汉英翻译时,需要进行文化转移。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 “咒语”等。“陀罗尼”在梵 语中的意思就是“咒语”,汉 译为“秘密语”、“真言”或 “神妙章句简单的符号”,是 佛、菩萨、诸天的秘语,总括 佛、菩萨公德、誓愿及佛法精 义的简单的语言符号。
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 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 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 “哦!莲花里的珠宝!”
《大悲咒》共84句,全部采用 音译,第一句 “南无喝罗怛那 哆罗夜耶”意为“皈依三宝”;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揭谛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意为“去吧去吧, 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 到彼岸, 愿正觉的法成就”。
诸如此类的陀罗尼均采用音译, 世代口耳相传,其所体现的神 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 力。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 则意趣全无。
4. “顺古故不翻”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 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 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 译为“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 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 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 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5. “生善故不翻”
三、“五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这是关于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翻译界名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就要来了,整理了各英语翻译家翻译的《清明》,如吴钧陶、许渊冲、蔡廷干、杨宪益及戴乃迭等等。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吴钧陶英译《清明》((韵式aaba)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许渊冲英译《清明》((韵式aabb)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蔡廷干英译《清明》((韵式aabb)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孙大雨英译《清明》((韵式aaba)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杨宪益(1915.11―2009.11)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他与夫人戴乃迭的译作(中译英)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各门类,约1000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他享年95岁,人生经历将近一个世纪,既有辉煌成就,亦有坎坷磨难,充满传奇色彩。
笔者从他丰富的人生历程中撷取几个片断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从富家少爷到革命同志杨宪益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祖父是一名地位颇高的清朝地方官,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几位叔祖都是袁世凯以及许多北洋高官的同僚。
父亲虽不是高官,但和早期的中国北洋政府首脑们关系密切。
他是这个豪富家庭中惟一的公子,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丝质黄马褂。
父亲有三房妻室,他母亲是第二位夫人。
他还有一个异母妹妹(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以及两个亲妹妹杨敏如和杨静如。
杨宪益5岁时,父亲因患伤寒而过早去世,给寡妻们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
父亲去世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
父亲给寡妻留下的巨资都存在银行里,后被两个叔叔哄骗拿去做投机生意,结果血本无归。
再加上家里仍维持着高标准开支及遭到仆人们的大肆偷盗,家产便被挥霍掉了。
到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产已卖罄,银行存款化为乌有。
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
他在自传中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惟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在过去的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
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由于杨宪益是独生子,母亲怕他遭绑架或遇意外,在他12岁以前不许出门上学,在家跟家庭塾师学习,读儒家经典和旧体诗。
他十一二岁时就读了许多古代笔记小说和明清通俗传奇。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王晋华翻译家简介
王晋华翻译家简介Translator Introduction: Wang JinhuaWang Jinhua is a well-known Chinese translator and scholar, specializing i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from German, Russian, and French into Chinese. He was born in Chongqing, China in 1960 and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1983. He has sinc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respected literary translators in China, and his work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roducing foreign literature to Chinese readers.1.王晋华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和学者,擅长将德语、俄语和法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
Wang Jinhua is a well-known Chinese translator and scholar, specializing i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from German, Russian, and French into Chinese.2.他1960年生于中国重庆,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
He was born in Chongqing, China in 1960 and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1983.3.自此之后,他成为了中国最著名和受尊敬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的作品对向中国读者介绍外国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
最终还是没有挨过疾病的困扰,离开了人间。
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一段佳话是多少人羡慕和钦佩的。
朱生豪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莎翁是齐名,莎士比亚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也是不朽的。
认识朱生豪的朋友都知道朱生豪是一个性格比较内敛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人,朱生豪自己形容自己也是觉得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种厌世的感觉。
朱生豪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年少老成,但是从朱生豪情书看来,朱生豪的内心还是比较狂热、精神世界比较丰富的一个人,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言罢了。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中国翻译名家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翻译理论"优化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 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美
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 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
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 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
林纾
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与别人合作翻译 了160多部西方文学作品。虽然他的译作 与原作相去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 学方面仍功不可没。他不但是我国著名 古文家,也是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 一人,其译作有184种之多,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
傅雷(1908-1966) 一代翻译巨匠,文学评论
学奖候选人。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翻译是把一个国家 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 界的美”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中国有哪些很好的翻译家
中国有哪些很好的翻译家巴金说过,全中国的法语翻译一共有两个,傅雷是一个。
我是半个,剩下其他所有人加起来算半个。
我爸爸让我一定要看傅雷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说在他一个月只有40块钱工资的时候曾经花17块钱买过这套书。
(我爸爸纠正我:是27块钱!)我爸爸评价道:这是钢琴敲出来的文字。
我是一个中英笔译,我认为心目中最好的译者有很多,但目前若要我推荐给大家,我首推许渊冲老爷子。
为什么叫他老爷子?我喜欢他不仅因为他冲天的才气,还有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文人戾气,(可参见:许渊冲我应该比杨振宁强一点老爷子这专访笑死我了)吸引我,让我对这个人有种莫名的亲切亲近感。
其实我本身不喜欢恃才傲物的人,但许老爷子真是让我恨不起来。
他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天天接受专访时瞧不起傅雷,杨振宁,鲁迅这样真的好吗(感觉他的偶像钱钟书和他简直一个模子。
)!跟记者说自己爱吃巧克力,爱上网,真的对得起自己德高望重的reputation吗!他93岁发誓要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真的不给后生留饭吃了!这老爷子!我之所以选择去北大读研,也就是因为那种“能和偶像在一片土地上做学问”的感觉,让我心生悸动。
祭出老爷子的几个金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长恨歌译文: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 Endowed with natural beauty too hard to hide,One day she stood selected for the monarch’s side. 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She bathed in glassy water of warm-fountain pool,Which laved and smoothed her creamy skin when spring was cool.Upborne by her attendants, she rose too faint to move, And this was when she first received the monarch’s love. 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 golden-headdressed,In lotus-flower curtain she spent the night blessed.She slept till sun rose high, for the blessed night was short, From then on the monarch held no longer morning court. In revels as in feasts she shared her lord’s delight,His companion on trips and his mistress at night.In inner palace dwelt three thousand ladies fair;On her alone was lavished royal love and care.Her beauty served the night when dressed in Golden BowerOr drunk with wine and spring at banquet in Jade Tower. All her sisters and brothers received rank and fiefAnd honours showered on her household, to the griefOf the fathers and mothers who’d rather give birthTo a fair maiden than any son on earth.The lofty palace towered high into blue cloud,With wind-borne music so divine the air was loud.Seeing slow dance and hearing fluted or stringed song, The emperor was never tired the whole day long.But rebels** beat their war drums, making the earth quake And “Song of Rainbow Skirt and Coat of Feathers” break.A cloud of dust was raised o’er city walls nine-fold; Thousands of chariots and horsemen southwestward rolled.Imperial flags moved slowly now and halted then,And thirty miles from Western Gate they stopped again. Six armies would not march -- what could be done? -- withspeedUntil the Lady Yang was killed before the steed.None would pick up her hairpin fallen to the groundOr golden bird and comb with which her head was crowned.The monarch could not save her and hid his face in fear; Turning his head, he saw her blood mix with his tear.The yellow dust spread wide, the wind blew desolate;A serpentine plank path led to cloud-capped Sword Gate. Below the Eyebrow Mountains wayfarers were few;In fading sunlight royal standards lost their hue.On western waters blue and western mountains green The monarch’s heart was daily gnawed by sorrow keen. The moon viewed from his tent shed a soul-searing light, The bells heard in night rain made a heart-rending sound. Suddenly turned the tide. Returning from his flight,The monarch could not tear himself away from the ground Where ‘mid the clods beneath the slope he couldn’t forget The fair-faced Lady Yang, who was unfairly slain.He looked at ministers, with tears his robe was wet;They rode east to the capital, but with loose rein.Back, he found her pond and garden in the old place,With lotus in the lake and willows by the hall.Willow leaves like her brows and lotus like her face;At the sight of all these, how could his tears not fallOr when in vernal breeze were peach and plum full-blown Or when in autumn rain parasol leaves were shed?In western as in southern court was grass o’ergrown; With fallen leaves unswept the marble steps turned red. Actors, 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ey; Eunuchs and waiting maids looked old in palace deep. Fireflies flitting the hall, mutely he pined away;The lonely lampwick burned out; still he could not sleep. 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 night began to grow long;Bright shone the Milky Way; 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And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 One long, long yea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were parted; Her soul came not in dreams to see the brokenhearted.A Taoist sorcerer came to the palace door,Skilled to summon the spirit from the other shore.Moved by the monarch’s yearning for the departed fair,He was ordered to seek for her everywhere.Borne on the air, like flash of lightning he flew;In heaven and on earth he searched through and through. Up to the azure vault and down to deepest place,Nor above nor below could he e’er find her trace.He learned that on the sea were fairy mountains proud That now appeared, now disappeared amid the cloudOf rainbow colours where rose magnificent bowersAnd dwelt so many fairies as graceful as flowers.Among them was a queen whose name was Ever True; Her snow-white skin and sweet face might afford a clue. Knocking at western gate of palace hall, he badeThe porter fair to inform the queen’s waiting maid.When she heard there c ame the monarch’s embassy,The queen was startled out of dreams in her canopy. Pushing aside the pillow, she rose and got dressed, Passing through silver screen and pearl shade to meet the guest.Her cloudlike hair awry, not full awake at all,Her flowery cap slanted, she came into the hall.The wind blew up her fairy sleeves and made them float As if she danced the “Rainbow Skirt and Feathered Coat.”Her jade-white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in lonely world Like a spray of pear blossoms in spring rain impearled. She bade him thank her lord, lovesick and brokenhearted; They knew nothing of each other after they parted.Love and happiness long ended within palace walls; Days and months appeared long in the fairyland halls. Turning her head and fixing on the earth her gaze,She saw no capital ’mid clouds of dust and haze.To show her love was deep, she took out keepsakes old For him to carry back, hairpin and case of gold.Keeping one side of the case and one wing of the pin, She sent to her dear lord the other half of the twin.“If our two hearts as firm as the gold should remain.In heaven or on earth we’ll sometime meet again.”At parting she confided to the messengerA secret vow known only to her lord and her.On seventh day of seventh moon when none was near, At midnight in Long Life Hall he whispered in her ear, “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完整版)中国翻译家--许渊冲
人物简介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以后蒙先生多次惠赐大作,拜读之下,更知先生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乃一代大师的坦然心声,实属当之无愧。
生平经历少年才俊,崭露头角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
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
表叔熊适逸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
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求学经历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
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
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
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
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
英汉互译 翻译赏析
• after the beating rain and fierce gusts of wind that had endured through the livelong night, there yet stood out against the brick wall one ivy leaf.(欧.亨利作
背景: 十一月份的时候,肺炎在小区里 • 戴译:但他还是袭击了琼珊。 • But Johnsy he smote; and 肆虐,许多人都染上了肺炎,琼 她几乎一动不动地躺在漆过的 she lay, scarcely moving, on 西也不例外。 铁床上,透过荷兰式的小玻璃 her painted iron bedstead, 窗,望着邻家无窗的砖墙。(欧. looking through the small 亨利作品选,2002,118) Dutch window-panes at the • 王译: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 blank side of the next brick 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旧铁床上, 一动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 house.(欧.亨利作品选,2002, 对面砖屋的墙壁欧.(亨利短篇 12) 小说选,2006,259)
评析:贝尔曼一直很关心琼珊和苏,所以在被告知琼珊的事之后,他因情绪
低落而有些微的不耐烦。我们认为这里戴欣的“你可真是婆婆妈妈的”相对更为 恰当,这更符合汉语里的口头用语习惯,也更符合贝尔曼的身份和心情。
to be easily seen;to be noticeable 显眼,突出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interests who live in a particular city or country 聚居人群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评析:"colony"虽有聚居人群的意思,但这里我们觉得用王永年翻译的“艺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思想:
二、“善译”说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 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 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 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 之所由然(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 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 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要求)。夫如是,则 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 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 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 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 最高追求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 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等效翻译” 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 是则为善译也已。”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严复 人物简介:
严复(1853-1921),原名宗 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 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我 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 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主 将,他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 翻译史上功绩卓著,有口皆碑, 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 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 一。
主要作品:
严译八著: 1《天演论》( 赫胥黎原著,一举成名。别号天演宗哲学家,被称 “严天演”。)1895年译,1898年出版。揭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当时维新 派救国图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 2《原富》(亚当· 斯密)中国近代引进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 3 《群学肄言》斯宾塞,西方社会学名著; 4《社会通诠》甄克斯,西方社会学名著; 5《穆勒名学》,穆勒,西方流传的逻辑学名著, 6《名学浅说》(后改名《名学》,耶芳斯,西方流传的逻辑学名著; 7《法意》孟德斯鸠,西方资产阶级法学的经典著作 8《《群己权界论》原名《自由论》约翰· 穆勒,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
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译者 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而滥。 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他的译文一 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 专门知识。
主要贡献:
严译八著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 社科领域。 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上述八种,出版《严译名著丛书》,在翻 译史上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 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名著,这些著作合在一起, 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 明确的政治目的。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他的八大名著的翻译意义,已远远超过翻译本身,而成为中国资产 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些译著即当时所谓的“西学”,宣 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 启蒙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 化、制度的第一人。
(1).译书的目的性 梁启超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梁启超“翻译强国” 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 强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2).译书“当首立三义”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深人地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目 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 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梁启超指出:西人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 科学技术。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 西对照表,以为参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 可沿用。 3)养能译之材 这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华文和西文, 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才是好译本。
归化意译 由于依靠朋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口述,林纾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 的进行“意译”,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水 平,他会对原文进行任意删减或增补。
主要贡献:
中国近代正归地、自觉地译介西方文学,可以说是由
林纾开始的,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文学的人, 是开 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使国人大开 眼界,使知识分子阶层,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 少一流作家,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文 学的革新,从而孕育和催发了五四新文学的萌芽,革 新了近代小说创作的艺术形式,借鉴外国文学的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以及引进西方 文学擅长的细腻的静态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人物 刻画等技巧。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国内著名翻 译理论学家 介绍
清末民初 翻译家
甘雪碧
主要翻译理论家介绍
林纾 严复 梁启超 马建忠 苏曼殊 周桂笙
林纾
人物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 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 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 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 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 考进士不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 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 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 卖画为生。生平重要事迹为创办“苍霞 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主要贡献:
马建忠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本人正是一
位深谙数国“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 奥”的典范,他能洞察翻译的本质,能掌握翻 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故而能提出“善译”这 一科学译论,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
人物简介:
苏曼殊
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 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广东 香山人(今广东珠海),中国清末民 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幼年 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 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 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 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 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 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 生》 ,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 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 年仅35岁。
马建忠
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 人物简介: 苏丹徒(今镇江)人,太平军进军江 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 早期思想基本上没有超出洋务派思想 的范围,中法战争后,在政治主张中 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不仅强 调要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声光化电, 而且大力提倡设工厂,开矿山,行轮 船,筑铁路,废厘金,兴商务,以及 学习西方教育、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 些方面。中国近代第一批改良主义者 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语言 学家。他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 拉丁文。
翻译主张:
翻译主张:
主张有比较通俗的语言去翻译。认为,译文应以广大 读者读懂的文体为准。创造一种半文半白、通俗易懂 的新文体。 梁启超更多的是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引入中国,对 社科经典的翻译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旅日期间先后创 办并主编《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大量宣传西方 新的政治、哲学和文化思想。亚里士多德、培根、笛 卡尔、康德、孟德斯鸠、卢梭、达尔文等近代西方的 自由、民权、进化、文明、科学等概念和思想,随着 有识之士的倡导和翻译家的译介,都陆续传入中国。 梁启超又是译介拜伦的第一人。他的译诗比王韬、严 复所译外国诗更加通俗流畅。王韬、严复、梁启超可 称为我国译述西方诗歌的先驱。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