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开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词牌特点、作者背景和词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供学生预习和课堂参考。
2. 《青玉案元夕》全文:准备打印或电子版的词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标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呈现:展示《青玉案元夕》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内容分析:分析词的结构、意象、典故等,解释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4. 作业设计:考虑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十、课后作业
2. 预习下一课:提前告知下一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教学拓展
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青玉案元夕》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词牌知识介绍:整理词牌《青玉案元夕》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4. 鉴赏指导:提供词作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宋词。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节日氛围和喜悦心情。

(2)了解中国古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青玉案·元夕》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2)提问:你们对元宵节有哪些了解和印象?2. 诗词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探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意境感悟与创意写作(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青玉案·元夕》与其他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如《正月十五夜》。

2. 文化探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元宵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诗词中的社会意义。

七、作业布置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小文章,可以描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也可以分享自己过元宵节的故事。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时,我们将分析词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运用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象运用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3.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青玉案·元夕》,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4. 诗句解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5. 随堂练习:针对词中的意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象和词人思想感情的理解,互相学习、交流。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辛弃疾3. 元宵节4. 意象:花灯、焰火、舞娘5. 思想感情: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中的意象运用。

答案:词中运用了花灯、焰火、舞娘等意象,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意人生》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以及相关的文学背景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2. 通过对《青玉案·元夕》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古诗词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铺垫。

3.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的结构、用词、意境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鉴赏的技巧,结合《青玉案·元夕》进行实例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8.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简介2. 《青玉案·元夕》全文3. 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青玉案·元夕》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绘了烟花绽放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阅读: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唐诗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逐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

3. 逐句解析:分析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教案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知识(2)逐句解析(3)艺术特色分析(4)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的认识。

2. 答案:(1)主题思想: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意境和表现手法:以元宵节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辛弃疾词作的认识:辛弃疾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古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 诗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景物的描绘、氛围的渲染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与情感;2. 培养学生分析、欣赏宋词的能力,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理解与运用,词的情感把握。

教学重点:辛弃疾词作的特点,《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打下基础;3. 全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诗词;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词作意境分析、辛弃疾词作特点;3. 黑板中央:课堂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写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诗词;2. 答案示例:烟花映照元夕夜,月色皎洁照人间。

银灯高挂千门万户,欢声笑语共团圆。

难忘今宵美景,流年似水如箭。

愿得年年今夜,共赏明月烟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词作,教学难点是否得到突破;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国漫步”中的《青玉案元夕》。

本诗为辛弃疾创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品味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结构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品味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讲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某一联为例,分析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词句,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结构:起、承、转、合3. 意境: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4. 重点词句:灯火阑珊处、一夜鱼龙舞5. 作者情感:向往美好生活,忧虑国家命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歌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作者在诗中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值得我们深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关键字词和意象的理解。

(2)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青玉案·元夕》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词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青玉案·元夕》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读诗词,理解关键字词和意象。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赏析《青玉案·元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别是一家》,教学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章节内容为:深入解读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景。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作欣赏: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分析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元夕的认识和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仿写一首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词意。

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艺术特色、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以《元夕》为题,仿写一首词。

2. 答案示例:《元夕》灯火辉煌照夜空,团圆喜庆映人脸。

鞭炮声声迎新春,家家户户乐团圆。

舞龙舞狮欢腾跃,载歌载舞共欢庆。

元宵佳节人欢笑,共度良辰美景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中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全文解读、意境分析、词牌格律讲解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词牌《青玉案》的格律特点,学会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通过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牌格律的讲解和词中意境的分析。

重点: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特点,《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和艺术手法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元夕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全文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4. 意境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探讨词中的意境美。

5. 词牌格律讲解:介绍《青玉案》的格律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词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辛弃疾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词。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格律:上片+下片,共98字3. 意境分析:烟花、元夕、离别、思乡4. 重点词汇: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笑语盈盈、离别、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赏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基本文学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青玉案·元夕》的文学特色、诗中的意象。

2. 教学难点:《青玉案·元夕》的韵律、修辞手法及辛弃疾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参考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疑问。

5. 诵读练习:全班同学一起诵读《青玉案·元夕》,体会诗的韵律美。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讨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认识,总结交流成果。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程度。

2. 诵读展示: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青玉案·元夕》。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感知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深入理解词意。

4.课堂讲解(1)讲解词的背景: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的时期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2)分析词的意象:如“飞烟散尽”、“疏星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解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4)领悟情感表达: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孤独、惆怅之情,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元宵节的感受。

(2)比较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分析其风格特点。

6.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题目自拟。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赏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讲解词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章《诗歌欣赏》的第一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理解和欣赏,词中典故的解读。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节日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3. 诗词背景: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主题。

4. 诗词欣赏:(1)朗读诗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解析词中的典故,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3)分析词的主题思想,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欣赏解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辛弃疾2. 词牌:青玉案3. 元夕背景4. 词作意境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分析其异同。

2. 答案提示:从词牌、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

(2)组织一次古诗词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