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课程设计
声控灯电课程设计哈工大
![声控灯电课程设计哈工大](https://img.taocdn.com/s3/m/41918b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e.png)
声控灯电课程设计哈工大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控灯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理解声控灯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电路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电子元件。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和电路两个部分。
1.声音部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等。
2.电路部分: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子元件的使用,基本电路的连接和分析,电路图的阅读和绘制等。
3.声控灯制作:包括声控灯的工作原理,声控电路的设计和搭建,声控灯的调试和优化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原理和概念,使学生建立理论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和电路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多媒体资料等。
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2.实验设备: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进行实验。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学习资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哈工大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哈工大汽车设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5dc8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4.png)
哈工大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哈工大汽车设计课程,使学生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汽车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汽车设计的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汽车设计的流程和步骤,熟悉汽车设计的常用软件和工具。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汽车设计,能够使用汽车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汽车设计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于汽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汽车设计的流程和方法、汽车设计的软件和工具的使用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汽车设计的物理原理、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等。
2.汽车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包括汽车设计的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模型制作、试验验证等阶段。
3.汽车设计的软件和工具:包括CAD、CAE、CAM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汽车设计的案例分析:通过对汽车设计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探讨汽车设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汽车设计的成功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汽车设计的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汽车设计》作为主教材,辅助以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2.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相关的教学PPT、视频、图片等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哈工大机床课程设计
![哈工大机床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62f2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e.png)
哈工大机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床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掌握机床的主要性能参数;2. 掌握机床的运动学原理,分析机床的运动轨迹;3. 了解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理解其工作原理及调试方法;4. 掌握机床的编程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编程。
技能目标:1. 能够操作机床进行基本操作,如启动、停止、换刀等;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床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3. 能够运用机床编程软件,进行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写和调试;4. 能够分析机床性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床及机械制造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4.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床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但对机床的深入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床概述:介绍机床的定义、分类、结构及性能参数,使学生全面了解机床的基本概念;教材章节:第一章《机床概述》内容列举:机床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性能参数。
2. 机床的运动学原理:分析机床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为机床操作和编程打下基础;教材章节:第二章《机床的运动学原理》内容列举:机床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运动方程。
3.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讲解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调试方法;教材章节:第三章《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内容列举: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调试方法。
4. 机床编程:学习机床编程的基本方法、技巧,掌握零件加工编程;教材章节:第四章《机床编程》内容列举:编程的基本概念、编程方法、编程技巧、零件加工编程实例。
哈工大机器人课程设计
![哈工大机器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6b3ff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1.png)
哈工大机器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机器人基本原理,包括机械结构、传感器应用和编程控制。
2. 学生能够了解哈工大机器人课程中所涉及的数学、物理和工程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机器人的设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完成特定任务。
2.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具有实际应用的机器人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器人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高年级本科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具备一定数学、物理和工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机器人设计与控制。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原理概述:包括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哈工大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器人概述2. 机器人机械结构与设计:学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原理,包括传动系统、执行机构和传感器布局。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器人机械结构与设计3. 机器人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器人传感器4.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及控制方法,掌握基本编程技巧,实现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5. 机器人项目实践:通过团队协作,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实际应用的机器人项目,涵盖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程调试等环节。
哈工大机械臂课程设计
![哈工大机械臂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b78d7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3.png)
哈工大机械臂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哈工大机械臂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械臂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控制系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了解机械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掌握机械臂的运动学、动力学及其控制原理;熟悉机械臂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编程。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和力矩需求;具备机械臂的组装、调试和编程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臂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臂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控制系统。
1.机械臂的基本原理:介绍机械臂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阐述机械臂的运动学、动力学及其控制原理。
2.机械臂的结构:讲解机械臂的硬件组成,包括执行器、传感器、控制器等,以及它们在机械臂中的作用。
3.机械臂的控制系统:介绍机械臂的控制算法、编程方法和调试技巧,分析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和力矩需求。
4.机械臂的组装与调试:讲解机械臂的组装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调试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5.机械臂编程与应用:教授机械臂的编程语言和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臂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控制系统,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机械臂的应用案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臂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机械臂的组装、调试和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哈工大机械臂教程》作为主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
哈工大电气原理课程设计
![哈工大电气原理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18399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0.png)
哈工大电气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哈工大电气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电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电气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包括电路理论、电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气原理进行简单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够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进行实验和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电气原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气原理的基本概念、电路理论、电机原理和电力电子技术。
1.电气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气元件、电路图、电压和电流的计算等。
2.电路理论: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稳态分析等。
3.电机原理: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和磁电机的原理和工作原理。
4.电力电子技术:包括功率晶体管、变频器、整流器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电气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亲手实践电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电气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电气原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哈工大物联网课程设计
![哈工大物联网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c0b96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3.png)
哈工大物联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架构;2. 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关键技术;3. 学生能够了解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简单的应用系统;2.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语言实现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3. 学生能够运用物联网平台进行设备管理和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物联网技术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3. 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编程基础,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2. 感知层技术-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3. 网络层技术- 物联网通信协议与技术:MQTT、CoAP等- 网络接入技术:Wi-Fi、蓝牙、ZigBee等- 数据加密与安全传输技术4. 应用层技术- 物联网平台架构与功能-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应用案例5.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方法与流程-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如Python、Arduino等- 实践项目: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系统6. 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对物联网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与挑战- 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景与机遇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物联网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第3-4周:感知层技术第5-6周:网络层技术第7-8周:应用层技术第9-10周: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第11-12周: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教材关联性: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知识、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
哈工大课程设计
![哈工大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4c32c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b.png)
哈工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基本原理、定律和公式,并能够准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知识框架,对前后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和联系。
3. 学生能总结哈工大相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提高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团队合作,开展项目设计,提升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国家发展的意义。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倾听、沟通,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基础理论:涵盖课本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定律和公式,旨在为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学科发展史及基本概念- 第二章:核心理论及定律- 第三章:重要公式及其应用2. 实践应用:结合课本第四章至第五章,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四章:案例分析及问题解决方法- 第五章: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3. 综合能力培养:依据课本第六章,开展团队合作项目设计,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 第六章:项目设计与实践4.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课本第七章,教授学生资料查询、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技巧。
-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第一章至第三章基础理论学习第二周:第四章案例分析及问题解决方法第三周:第五章实验原理与操作技能第四周:第六章项目设计与实践第五周: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明确教材章节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哈工大电气学院课程设计
![哈工大电气学院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9ede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a.png)
哈工大电气学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运用复数表达法进行交流电路的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电路定理,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简单的电气网络。
3.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电路图,并进行模拟计算,验证电路性能。
2. 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软件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电气工程相关软件进行基础电路设计与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能够在电路设计和分析中,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哈工大电气学院高年级学生设计,课程性质以实践与应用为主,结合理论教学。
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电气工程有初步了解。
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达成,为学生未来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分析基本原理:复数表达法,相量图绘制,交流电路的阻抗与导纳分析。
- 教材章节:第三章“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2. 基本电路定理: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节点分析,回路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电路定理及其应用”3. 电子元件特性: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频率响应特性。
- 教材章节:第二章“电路元件及其特性”4. 电路设计与仿真:利用Multisim、LTSpice等软件进行电路设计、模拟与验证。
- 教材章节:第六章“电路仿真技术”5. 实践项目:设计并搭建简单的放大电路,测试其性能参数。
-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电路分析基本原理,复数表达法的应用。
第二周:基本电路定理学习,进行相关习题练习。
哈工大plc课程设计
![哈工大plc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3679b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0.png)
哈工大plc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PLC编程语言,如梯形图、指令表等,并运用这些语言完成基础程序设计。
3. 学生能了解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特性,理解信号输入输出过程,并完成简单的电路连接。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PLC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自动化控制程序。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具备编程、调试及故障排除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控制系统的需求,提出合理的PLC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动化技术及PLC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PLC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实践操作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高年级本科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PLC基本概念与原理- PLC的发展历程- PL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2. PLC编程语言- 梯形图编程- 指令表编程- 逻辑功能图编程3. PLC编程软件使用- 软件安装与配置- 编程界面操作- 程序的编写、下载与调试4. PLC输入/输出接口- 输入/输出信号类型- 接口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连接5. PLC程序设计与应用- 基础程序设计- 实际工程案例解析- 小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6. PLC故障排除与维护- 故障诊断方法-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PLC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PLC基础理论、编程方法、实践操作等方面,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材的章节及内容,确保教学进度与课程目标相匹配。
哈工大声控灯课程设计
![哈工大声控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ce94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7.png)
哈工大声控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声控灯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电子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声控灯电路的设计过程,了解不同类型的声控灯电路特点。
3. 学生掌握声控灯的控制方法,了解声音信号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声控灯电路的搭建和调试。
2. 学生能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对声控灯电路进行故障排除和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具有创意的声控灯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严谨求实,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声控灯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声控灯原理介绍:讲解声音信号的特性,声音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声控灯电路的基本组成。
- 教材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第5节“声音传感器”2. 声控灯电路设计:学习声控灯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放大电路、比较电路和执行电路的设计。
- 教材章节:第四章《模拟电子电路》第2节“放大电路”3. 声控灯电路搭建与调试:指导学生动手搭建声控灯电路,并进行调试,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子电路制作》第1节“电路搭建与调试”4. 故障分析与优化:教授学生如何分析声控灯电路的常见故障,并进行优化改进。
-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子电路制作》第3节“故障分析与优化”5. 创意声控灯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声控灯项目。
哈工大机械学课程设计
![哈工大机械学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5938a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4.png)
哈工大机械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哈工大机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2. 了解现代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热爱和兴趣;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机械设计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敢于面对挑战,勇于解决问题;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机械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3. 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关心环境和社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机械设计中。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机械设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基础理论- 力学: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摩擦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材料力学:研究材料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机械设计:涵盖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机械制图等内容。
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四章。
2. 实践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设计;- 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六章。
3. 创新与拓展- 了解现代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如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 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机械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哈工大课程设计
![哈工大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6130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6.png)
哈工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章节所介绍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公式、定律、概念等,并能够准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理解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够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本章节的相关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计算方法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章节一:基础理论- 知识点:相关概念、原理、定律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章节二:实践应用- 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计算方法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章节三:案例分析- 知识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4. 章节四:拓展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章节一,基础理论学习。
第二周:章节二,实践应用技能培养。
第三周:章节三,案例分析及知识运用。
第四周:章节四,拓展提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哈工大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哈工大基础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44e08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2.png)
哈工大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如力学、材料科学、结构设计原理等;2. 了解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包括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阶段;3. 熟悉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绘制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投身工程领域的兴趣;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3.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工程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和教师明确课程预期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部分:- 力学原理:介绍力学基本概念,分析静力学和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讲解常见工程材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 结构设计原理:阐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各类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2. 实践技能部分:- 工程项目实施流程:详细介绍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阶段的工作内容;- 施工图绘制:教授施工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工程项目管理:讲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周:力学原理;- 第二周:材料科学;- 第三周:结构设计原理;- 第四周:工程项目实施流程;- 第五周:施工图绘制;- 第六周: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紧密联系教材相关章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工程课程的核心知识。
同时,教学大纲的制定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有助于教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哈工大c课程设计
![哈工大c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b41e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19.png)
哈工大c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哈工大c课程的核心知识,包括(具体知识点),能够运用(具体技能),并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目标具有可衡量性,以便学生和教师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具体知识点),教材选用哈工大c课程教材,并按照教材章节进行教学安排。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这些资源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根据教材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估题目,确保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规定了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等。
教学安排应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我们将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差异化教学,我们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思和调整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我们将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和调整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九、教学创新为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我们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我们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十、跨学科整合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我们将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和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
哈工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B
![哈工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B](https://img.taocdn.com/s3/m/177c5a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1.png)
哈工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B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理解并应用机械结构、机构和零件的设计规范;2. 使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纸的绘制,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技术文件编制;3.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熟悉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械设计项目;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3.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其具备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针对哈工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B,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械结构设计:介绍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典型机械结构的优缺点,包括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机构和零件设计:讲解常用机构和零件的设计方法,如齿轮、轴、轴承、联轴器等,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4. 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三维建模、工程图纸绘制和机械设计相关技术文件编制,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智能制造技术:介绍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涉及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包括教材第六章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周:机械设计基本原理;2. 第2周:机械结构设计;3. 第3-4周:机构和零件设计;4. 第5-6周:CAD软件应用;5. 第7周:智能制造技术;6. 第8周:创新设计。
哈工大模电课程设计
![哈工大模电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072b0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b.png)
哈工大模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电路,如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模拟电路的能力,理解电路参数对性能的影响;3. 使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信号处理、传感器接口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使用Multisim、Protel等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搭建和调试模拟电路的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查阅资料和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3. 引导学生关注模拟电子技术在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学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对模拟电子技术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回顾: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模拟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对应教材第1-3章内容。
2. 电路分析与设计:- 放大器设计:教材第4章,重点讨论运放电路的原理、设计和应用;- 滤波器设计:教材第5章,涵盖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原理与设计;- 振荡器设计:教材第6章,介绍LC振荡器、R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原理与实现。
3. 电路仿真与实验:- Multisim软件操作:进行电路仿真,对应教材第7章;- 实际电路搭建与调试:结合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际电路的搭建、调试和性能测试,对应教材第8章。
哈工大自动化课程设计
![哈工大自动化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2526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03.png)
哈工大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与结构;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描述自动化系统的动态行为,分析系统性能;3. 引导学生了解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自动化系统设计与调试的实践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2. 引导学生认识自动化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自动化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涵盖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对应教材第1-3章。
2. 控制系统设计:介绍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控制器参数整定技巧,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对应教材第4-6章。
3. 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对应教材第7-8章。
4.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自动化系统设计与调试,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第1-3章):6学时,讲解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2. 控制系统设计(第4-6章):8学时,介绍设计方法和控制器参数整定技巧。
3. 自动化技术应用(第7-8章):4学时,分析自动化技术应用案例。
4. 实践教学环节:6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实验。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dsp课程设计哈工大
![dsp课程设计哈工大](https://img.taocdn.com/s3/m/e3ed72f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a.png)
dsp课程设计哈工大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基本理论、算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DSP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2)掌握常用DSP算法及其实现方法。
(3)熟悉DSP芯片的结构、原理和编程方法。
(4)了解DSP技术在通信、音频、图像等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DSP算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使用DSP开发工具和软件进行编程和仿真能力。
(3)能够阅读和理解DSP相关的英文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DSP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字信号处理基本概念:数字信号、离散时间信号、离散时间系统、Z域等。
2.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性质和应用。
3.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性质和应用。
4.数字滤波器:滤波器的基本概念、类型、设计和实现。
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的结构、原理和编程方法。
6.DSP应用实例:通信、音频、图像等领域的DSP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DSP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字信号处理》(或其他公认的优秀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提供DSP开发板、仿真器等实验设备,方便学生动手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中波电台发射与接收系统设计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1205102学号 1120510215姓名崔昊一.问题要求中波电台发射系统设计设计目的是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小功率调幅发射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
技术指标:载波频率535-1605KHz,载波频率稳定度不低于10-3,输出负载51Ω,总的输出功率50mW,调幅指数30%~80%。
调制频率500Hz~10kHz。
本设计可提供的器件如下,参数请查询芯片数据手册。
所提供的芯片仅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他替代芯片。
高频小功率晶体管 3DG6高频小功率晶体管 3DG12集成模拟乘法器 XCC,MC1496高频磁环 NXO-100运算放大器μA74l集成振荡电路 E16483中波电台接收系统设计本课题的设计目的是要求掌握最基本的超外差接收机的设计与调试。
任务:AM调幅接收系统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载波频率535-1605KHz,中频频率465KHz,输出功率0.25W,负载电阻8Ω,灵敏度1mV。
本设计可提供的器件如下,参数请查询芯片数据手册。
所提供的芯片仅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他替代芯片。
晶体三极管 3DG6晶体二极管 2AP9集成模拟乘法器 xCC,MCl496中周 10A型单片调幅接收集成电路 TA7641BP必做任务(针对每个系统):1.针对每个系统给出系统设计的详细功能框图。
2.按照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及系统功能框图,给出详细的参数计算及方案论证、器件选择的计算过程。
3.给出详细的电路原理图,标出电路模块的输入输出,给出详细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过程。
4.对整个电路进行ADS、Multisim等计算机软件仿真,给出功能节点及系统的输入输出仿真波形及分析。
二、问题分析调制和解调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调制和解调,就无法实现信号的远距离通信。
所谓调制,就是将我们要传输的低频信号“装载”在高频振荡信号上,使之能更有效地进行远距离传输。
所要传输的低频信号是指原始电信号,如声音信号、图像信号等,称为调制信号,用u Ω(t)表示;高频振荡信号是用来携带低频信号的, 称为载波,用u c (t)表示;载波通常采用高频正弦波,受调后的信号称为已调波,用u (t)表示。
具体地说, 调制就是用调制信号控制载波的某个参数, 并使其与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成线性关系。
因此, 对模拟信号具有三种调制方式:调幅、调频和调相。
为了提高信号的频率,以便更有效地将信号从天线辐射出去。
由天线理论可知,只有当辐射天线的尺寸与辐射的信号波长相比拟时,才能进行有效的辐射。
而我们需要传送的原始信号,如声音等,通常频率较低(波长较长),所以需要通过为了实现信道复用。
如果多个同频率范围的信号同时在一个信道中传输必然会相互干扰,若将它们分别调制在不同的载波频率上,且使它们不发生频谱重叠,就可以在一个信道中同时传输多个信号了,这种方式称为信号的频分复用。
1、振幅调制的分类:振幅调制可分为普通调幅(AM ),双边带调幅(DSB ),单边带调幅(SSB )与残留边带调幅(VSB )几种不同方式。
2、普通调幅信号的波形及表达式 :t U t u c cm c ωcos )(=tU t u m Ω=ΩΩcos )(tt U k U t u c m a cm AM ωcos )cos ()(Ω+=Ωtt U U k U c cmma cm ωcos )cos 1(Ω+=Ωtt U U U c cmccm ωcos )cos 1(Ω∆+=tt M U c a cm ωcos )cos 1(Ω+=minmax minmax min max 2U U U U U U U U U k U U M cm cm m a cm c a +-=-==∆=Ω由图可见,已调幅波振幅变化的包络形状与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相同,而其包络内的高频振荡频率仍与载波频率相同,表明已调幅波实际上是一个高频信号。
可见,调幅过程只是改变载波的振幅,使载波振幅与调制信号成线性关系,即使U cm 变为U cm +KaU Ωm cos Ωt ,据此,可以写出已调幅波表达式为:M a 称为调幅系数,U max 表示调幅波包络的最大值,U min 表示调幅波包络的最小值。
2cmL12c U P R =M a 表明载波振幅受调制控制的程度,一般要求0≤M a ≤1,以便调幅波的包络能正确地表现出调制信号的变化。
M a >1的情况称为过调制。
当为单音频调制时,在已调波中包含三个频率成分:ωc 、ωc +Ω和ωc -Ω。
ωc +Ω称为上边频,ωc -Ω称为下边频。
由此而得到调幅波的频谱如下图所示。
若调制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 ,则已调信号的带宽为B=2f h 。
3、AM 调幅的功率: 已知AM 信号的表达式为则载波功率为上、下边频功率tt M U t u c a cm AM ωcos )cos 1()(Ω+=c cm a R U M P P 1)2(21221==c a P M 241=c a P M P P P 22121=+=Ω总平均功率4、普通调幅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普通调幅是通过将载波信号与调制信号直接耦合或相加之后,通过非线性器件,利用非线性器件在频谱上的线性搬移作用,产生新的频率分量,再经过带通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从而产生调幅信号。
解调方法包括包络检波和同步检波。
包络检波利用普通调幅信号的包络反映调制信号波形变化这一特点,将包络提取出来,从而恢复原来的调制信号。
同步检波必须采用一个与发射端载波同频率同相的信号,这个信号称为同步信号。
5、工作原理及框图AM 调幅发射机原理及框图:其中主振器提供频率稳定的载波信号,缓冲器为主振器提供合适负载,并是主振器与下级高平放大器隔离,减小后级对主振器的反馈的影响。
由于主振器输出信号的电压幅度一般较小,所以使用高频放大器将信号放大,使信号幅度满足振幅调制器的要求。
振幅调制器完成将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混频的功能,并通过带通滤波器将不需要的频率分量滤除,之后将已调信号送入高频功率放大器,放大信号功率。
超外差式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及框图:主 振 器缓冲 器高频放大振幅调制高频功率放大器低频放大前置放大声电变换+=+=++=∑1(21221c a c c P M P P P P P c a P M )212天线接收到高频已调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进入混频器,在混频器内与本地振荡器输出的高频信号相乘,产生中频和高频两部分信号分量,再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完成了将已调信号在频谱上线性搬移到中频的过程。
中频为一固定值,因此,降低了后级中频放大器的设计难度。
检波器将已搬移到中频的已调信号的包络检出,经低频电压放大器放大电压,低频功率放大器放大功率后,加载到负载上。
三、系统电路设计与仿真3.1中波发射系统1、AM 调幅发射机整体电路:混 频 器中频放大器检 波 器低频电压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本地振荡器(1)本地振荡器(即整体电路中的HB1)西勒电路分析:首先大概确定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三极管选取的是高频三极管BFG235,经过适当地分压,使其工作在线性放大区。
其中是隔直反馈电容,对高频相当于短路。
共同组成谐振回路。
防止高频交流对直流电源产生影响。
L 、C 选择应满足振荡频率的要求,假设振荡频率为1MHZ ,不妨取L=0.7mH ,则由012f LC π∑=可得C=0.036nF 。
不妨设C1=3nF ,C2=2nF ,C4=30nF ,则由2345342324C C C C C C C C C C C ∑=+++可得可变电容C5=0.47pF 。
为了以后调节的方便,将3C 、5C 换为可变电容,并将其灵敏度改为1%。
(2)射极跟随器图中Vcc为直流电压输入端,gnd为接地端,IN为信号输入端,OUT为信号输出端。
本电路是一种自举式的跟随器,从而避免了偏置电路降低了输入阻抗的缺陷。
又因为采用Q1和Q2组成复合管电路,对于较低频率时β=β1β2,因为输入阻抗Ri =Rbe+(1+β)Reo,所以使总的输入阻抗大大提高。
(3)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图示为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各端口功能与射极跟随器中一致。
图中R3、R4为偏置电阻,为三极管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使三极管工作在线型区,避免输出信号产生非线性失真。
三极管负载为选频网络,选频网络的谐振频率设置为载波频率。
由于三极管输出电阻较小,为减小对选频网络的影响,采用部分接入的方式。
根据相关理论,可计算出此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假定放大器负载为1K Ω左右):3.22||21≈=∑g y p p A feuo经过缓冲器和高频放大器后产生的载波如下仿真图所示:可见产生了频率为991KHZ,峰峰值1.15V 的载波。
(4)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由于传统话筒直接输出电压在5mV 以下,不能直接用来调幅,因此需要将其进行放大然后送入乘法器进行调幅。
因为声音信号属于低频信号,所以可以使用集成运放进行放大而不会失真。
从乘法器出来的AM 波功率太小,不符合要求,因此要对其进行功率放大。
功率放大电路采用多级甲乙类放大。
甲乙类放大不易失真,并且调谐比容易,而且功率比较大。
产生调制信号需要声电变换器,前置放大器,低频放大器共同组成。
三部分连接完成后可产生满足要求的调制频率为1KHZ,峰峰值为999mV的调制信号,仿真如下图所示:(5)乘法器为方便电路的搭建,本电路采用了理想乘法器。
(6)高频功率放大器根据图中所示电路参数,可计算通角为:()︒<<︒<+-=-=180arccos 900cos 192020c bm cc BZ bm BB BZ c U R R R V U U V U θθ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甲乙类状态。
理想效率大于50%,小于78.5%。
由于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甲乙类状态,因此三极管集电极输出波形失真,因此接一选频网络恢复波形。
由于并联谐振回路的输入电源必须为电流源,否则达不到选频效果,因此,为使三极管的输出等效为一电流源,需要在集电极串接一小电阻。
在实际电路中,由于三极管自身有输出电阻,因此并不需要额外串接电阻。
(7)AM调幅波联合仿真连接各部分后如上图所示仿真结果见下图:其中,x y 为输入,分别接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0V 为调幅信号输出端。
经过上述乘法器后得到的信号为:()(1cos )cos cm a c u t U m t t ω=+Ω。
cm U 为载波信号幅度,cω为载波信号频率,Ω为调制信号频率,其值在500Hz 到1kHz 1KHz 之间。
设计指标要求调制指数在30%80%,设调制信号电压值为8V ,其调制指数为a A Bm A B -=+ 。
仿真结果验证:调制指数:由仿真结果,其波峰值A 为12.87V ,波谷值B 为2.96为,则其调制指数为=65%a A Bm A B-=+ 输出电阻:电流表示数为:则输出电阻为: R=U/I=50Ω输出功率:由瓦特计显示0o Ic Vcc P ⨯==50mW 由图可见产生了频率为992KHZ 的AM 调幅波, 频率稳定度=(1000-992)/992=0.8%>0.1%, .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