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ppt课件.ppt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ppt课件.ppt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和淋巴 细胞百分比(LYM%) :这两个指标 是淋巴细胞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两者临床意义差不多,但淋巴细胞绝 对值是以每升多少个来表示所以它比 淋巴细胞百分比更有意义,例如:非 典的诊断标准。它的意义要结合白细 胞总数来判断,一般来说白细胞总数 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而淋巴细胞绝对 值和(或)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则表 示有病毒感染。
>34
<27 <27
MCHC(g/L)


320~360
320~360
320~360 <320
急性失血、急 性溶 血、再障 缺乏叶酸、维生B12 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尿毒症、慢性 炎症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 贫血、慢性失血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十二、血小板计数(PLT):PLT 的主要功能是起到凝血、止血 的作用,PLT减少容易出血。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十三、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CV)和红细胞体积大小标准差 (RDW—SD):RDW是反映RBC 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CV是变异 系数;SD是标准差。它是仪器测 得RBC体积和数量后经统计学处理 而得RDW值。与手工法相比结果 更加准确可靠。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刘星;符秋红【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辅助临床评估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以及对预后进行判断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龙华区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4例多发伤患者依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分为轻伤组(n=92)、重伤组(n=7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前7 d的NLR水平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NLR水平与NISS评分相关性.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n=116)与死亡组(n=48),比较两组患者前7 d的NLR水平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①轻伤组与重伤组患者比较,随着NISS评分升高,NLR呈现增高趋势,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死亡组患者NL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显示NLR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NLR表达水平能较好的判断多发伤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并能较好的判断预后,可以作为良好的指标用于指导临床对于多发伤患者的诊治.【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16【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多发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比值;预后【作者】刘星;符秋红【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广东深圳 518110;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广东深圳 518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复合性炎症标志物,与其他的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相比,NLR 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NLR将两个不同但互补的免疫途径整合在一起,通过淋巴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应激反应的程度,另外通过中性粒细胞计数反映了系统炎性反应的恶化程度,二者的比值越低,说明其应激程度越高[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其他各 领域的应用
•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关NLR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与恶性肿瘤有关的,但是NLR在恶 性肿瘤之外的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也是很广的。程琪辉等【19】通过对102例子宫腺肌病、47例子 宫内膜异位症、80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以及在此期间健康体检的72例正常妇女的研究发现,NLR在 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都显著升高,表明免疫抑制是这3种疾病的共性。血NLR、 CAl25及CA199这3种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对这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余贤恩等人【20】 通过对96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NLR均明显 较轻症胰腺炎患者的高,WBC总数及NLR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相关性,NLR对急性胰腺炎严 重性的预测具有更高的价值,是急性胰腺炎严重性预测的敏感、准确、简便、价廉的早期指标。金 露萍等【21】研究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6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非冠心病患者。他们发现, NLR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价值较白细胞高,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当。NLR与 经PCI术患者术后一年全因死亡率、左心室重构率密切相关。叶玲等【22】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比值(NL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选择83例接受MHD治疗的患者进 行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接受MHD的终末期肾 脏病患者中,NLR及中性粒细胞数目是预测患者生存预后的指标。魏雯等【23】通过检测患儿入院 时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探讨过敏 性紫癜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及嗜酸粒细胞对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生的预测价值, 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嗜酸粒细胞对于过敏性紫癜肾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 比值越大紫癜性肾炎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血液透析患者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通过血常规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治疗效果 和并发症风险,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 存率和生活质量。
02 血液透析患者血常规检测 指标概述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血液透析患者 贫血状况的重要指标。
红细胞计数低可能表明患者存在 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红细胞计数高可能表明患者存在 红细胞增多症,需要关注并采取
开展多中心研究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血液透析患者血常规检测指标的 临床意义,未来可以开展多中心研究,以验证其在不同地 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适用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监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测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 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如红细胞 生成素的应用是否得当、铁剂补 充是否合适等,有助于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探索新的检测指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血常规检 测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估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状况。
优化检测方法
目前血常规检测方法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仍有优化的空 间,如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误差等。
相应措施。
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血液透析 患者贫血状况的关键指标。
血红蛋白浓度低可能表明患者 存在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叶 酸或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
血红蛋白浓度高可能表明患者 存在红细胞增多症,需要关注 并采取相应措施。
红细胞压积
01
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况的辅助指 标。
02
03
中性粒细胞计数和 比例
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比例变化可反 映感染风险,对评估患者预后有 一定参考价值。
05 结论
血常规检测指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重要性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其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其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其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李影;王传合;韩苏;佟菲;李志超;孙志军【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22(37)3【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其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7 681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回顾性数据库。

最终入选患者7 266例。

根据患者入院时NLR值分为三组,低值组(<2.5909)2 396例、中值组(2.5909~4.3889)2 401例、高值组(>4.3889)2 469例。

平均随访3.2年(2~8年),终点事件设为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

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LR对预后的影响;将NLR和NT-proBNP通过三分位法相互组合比较分析死亡风险比;ROC曲线对比NLR与NT-proBNP联合与二者独立应用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并且比较联合指标对不同射血分数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结果:临床资料比较提示NLR越高,患者状态越差,心衰越重。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增加,心衰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NLR 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8%(HR=1.018,95%CI:1.012~1.024,P<0.001),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9%(HR=1.019,95%CI:1.012~1.025,P<0.001)。

ROC曲线显示,NLR与NT-proBNP联合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独立应用NLR及NT-ProBNP。

进一步按照不同心衰类型分析显示,联合指标对不同射血分数的心衰患者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NLR与心衰预后相关,NLR与NT-proBNP联合后预测价值更好。

此外,联合指标对不同射血分数的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价值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价值

·临床研究·2012年9月第9卷第26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通讯作者]祝胜郎(1970.11-),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慢性肾脏病的综合防治。

与普通人群相比,维持性血液透析(MHD )患者死亡率较高,其中心血管事件是主要死亡原因。

根据2010年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nited state renal data system ,USRD )的年度数据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既往住院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慢性肾脏病(CKD )患者的死亡率是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死亡率的1.7倍[1]。

在MHD 患者中,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比,增加了20~100倍[2],而且心血管事件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导致的死亡率占血液透析患者总死亡率的44%,而在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主要原因[3]。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 -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 ),即反映系统炎症反应的指标,已经成为一个反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预测心源性死亡率的指标。

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关于NLR 在慢性终末期肾脏病(ESRD )患者的生存预后价值方面的相关报道。

本研究拟首次探讨NLR 在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预后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肾内科接受MHD 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排除既往曾接受肾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首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处于急性感染状态。

83例患者入选,其中男57例(68.7%),女26例(31.3%);11例(13.%)有糖尿病史,7例(8.4%)有脑血管疾病史,7例(8.4%)有冠心病史。

平均年龄(45.7±14.9)岁,平均肾小球率过滤(eGFR )(5.11±2.3)mL /(min ·1.73m 2),平均白蛋白水平(30.5±6.5)g/L ,平均血肌酐值(1042±508)μmol/L ,平均血红蛋白水平(72.6±13.6)g/L ,平均中性粒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价值叶玲祝胜郎陈结慧蒋莹朱恒梅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肾内科,广东深圳518052[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 )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白细胞功能异常,包括 吞噬能力下降、细胞因子产生增加等,从而
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
氧化应激机制
氧化应激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的机制之一。在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液与空气的接 触、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性以及透析液中的消毒剂残留等因素,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簇(ROS),这 些ROS会对白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
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感染风险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可反映患者 的免疫状态,从而影响其感染风险。 白细胞计数偏低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异 常的患者感染风险较高。
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与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例如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 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
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3-2026
END
TW
REPORTING
生活质量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白细胞计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白细胞计数偏低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疲劳、 抑郁等症状,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白细胞分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维持生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分泌,其数量 的减少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情感状态。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变化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变化可能存在一 定的相关性,有助于判断病情和制定 治疗方案。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可以反映血 液透析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感染风险, 对于预防并发症和优化治疗方案具有 重要意义。
PART 03
血液透析患者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变化的临床意义
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03
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指标的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血常规检查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 评估炎症反应程度。
血沉
血沉加快可反映炎症活动。
ABCD
C反应蛋白(CRP)检测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水平升高常提示炎 症反应。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SAA是一种敏感的炎症标志物,可在感染和组织 损伤时迅速升高。
02
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指标概述
炎症指标的定义
炎症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和监测炎症反 应的生物标志物,通常包括各种细胞 因子、急性时相蛋白和炎症细胞数量 等。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炎症反应是一种 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的病情进展和 预后密切相关。
炎症指标的分类
炎症指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指标和非感染性炎症指标两类。
戒烟限酒可减少炎症反应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高纤 维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 炎症反应。
控制体重
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降低 炎症水平,改善胰岛素抵 抗和血脂异常。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炎症指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够反映患者的病情状况 和治疗效果。
血液透析患者中常见的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等, 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炎症程度和预测预后。
感染性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非感染性炎症指标包括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等。
炎症指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变化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由于肾功能衰竭 和透析过程中的生物不相容性等因素 ,患者的炎症反应往往较为严重。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寿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寿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寿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杜文慧;闫国胜;王梦凡;周亚;万静怡;张宏涛【期刊名称】《中国血液净化》【年(卷),期】2024(23)1【摘要】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红细胞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3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

采用一氧化碳(CO)呼气法检测患者红细胞寿命,分为红细胞寿命正常组与红细胞寿命缩短组,统计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发生率,比较2组各项指标,对红细胞寿命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共纳入83例MHD患者,其中男性56例(占67.47%),年龄(51.55±10.08)岁,透析龄(45.80±28.20)月,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居首位,占37.34%。

②MHD患者的红细胞寿命为29~126天,平均(60.83±29.66)天。

83例MHD患者发生红细胞寿命缩短49例,发生率为59.03%。

③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β=0.163,P=0.048)、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β=-0.284,P=0.044)、甲状旁腺激素(β=-0.054,P=0.018)是红细胞寿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MHD患者平均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寿命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独立相关。

【总页数】4页(P26-29)【作者】杜文慧;闫国胜;王梦凡;周亚;万静怡;张宏涛【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河南省肾脏病免疫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肾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5【相关文献】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RP、Alb、Hb与感染的相关性及死亡危险因素调查研究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肾脏结构异常,或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并伴多种临床症状及代谢功能紊乱的综合征。

CKD不仅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RD)的高危因素,也是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高危因素,同时存在高血压、肾性贫血、电解质紊乱、骨代谢异常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

那么,CKD的早期防治则相当重要,尽可能延缓肾功恶化及控制并发症的发展则是当务之急。

血清白细胞计数是一种公认的反应全身性炎症的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通过白细胞的两个亚群计算所得,即以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除以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所得,它简单又方便获取,不需要患者另外花钱,目前的研究表明NLR与炎症、各种肿瘤、缺血性损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1]。

近年来已有部分研究得出,在CKD患者中升高的NLR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2]。

1.NLR与尿蛋白慢性肾脏病时通常可存在尿液成分的异常,其中蛋白尿为肾脏损害的主要表现之一,蛋白尿通常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屏障或肾小管功能受损,蛋白尿的发生存在免疫及炎症活动的机制。

NLR目前作为一种新兴的反映机体炎症的指标,比单独的一个白细胞亚群更适合观察炎症指标,且其稳定性受生理、病理及身体因素影响较小。

其次,NLR可对多种疾病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NLR的成本效益好并且易于计算,因此经常被用来预测肿瘤和全身炎症性疾病如结肠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预后。

研究发现NLR与IL-6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总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NLR可作为CKD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升高的NLR与蛋白尿相关。

Binnetoglu等人研究发现在CKD患者中,增高的NLR为蛋白尿水平的有效预测指标[3]。

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预测胃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预测胃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pai J JCi O cl 2 0 ,4:5 0 lt n[ ]. l no, 0 4 2 3 1 . n [ ] 张杰 , 4 舒维清 , 朱卫 , . 等 胃癌 中 He 一2 nu过表 达与基因扩增 r /e 及其意义 [ ] 中华病理学杂志 ,0 33 ( ) 5 J. 20 ,2 1 :2—5 . 3 [ ] Jre snJ . a e dH R ram n d acdgs ccne 5 ogne T gt E 2t te tnavne at a cr T r e e i i r [ ] O cl y2 1 ,8 1 2 J . noo ,0 07 ( ):6—3 . g 3 [ ] O ie F, u nnh m D Tatzm bi atccn e[ ] E r 6 kn s A C niga . rs u a gs acr J . u u n r i
sokpo i 2 nS hc rt n 7i GC- 9 1gs i cn e cl [ ] Ac i— e 7 0 at c acr e sJ . t Bo r l a
ci ipy i S ag a) 2 0 ,9 7 :2 hm Bo hsSn( hn hi , 0 7 3 ( ) 5 0—56 2.
[] 8
Al n T l C,Gr n i e L ,C ge P e a vl A l a l T,e 1 Ex r s in o l t t in t . p e so fgu a h o e a
S— ta seaepi dguah o esnh s orltswih sria rn fr s lttin y ta ec reae t u vv n a l
现代肿瘤 医学
2 1 5 Ma.0 2 V I2 ,N . 5 D R N O O Y, y2 1 , O .0 O 0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患者血清ICAM-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患者血清ICAM-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患者血清ICAM-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张玲;王志芳;李益明;顾海珍;姜金孝;鲁庆红【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24(44)3【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56例经自体动静脉瘘(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内瘘)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血管狭窄即为失功,分为内瘘失功组25例和内瘘通畅组31例。

内瘘失功组予以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治疗后25例内瘘失功患者中12例自体动静脉瘘得以通畅。

分别于透析前、后及内瘘失功组术前、术后使用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分析血清ICAM-1表达水平与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的关系。

结果内瘘失功组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内瘘通畅组,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血磷、血清ICAM-1水平显著高于内瘘通畅组(P<0.05),两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钙、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白蛋白、肌酐、甲状旁腺素等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内瘘失功组治疗成功者治疗后血清ICAM-1、N/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而治疗前后内瘘失功组治疗成功者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ea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水平表达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437,P<0.05);与N/L呈正相关(r=0.526,P<0.05);血清ICAM-1水平表达与血磷、白细胞计数不相关(r=-0.218、-0.149,P=0.107、0.273)。

结论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患者血清ICAM-1呈较高表达水平,ICAM-1水平异常升高可促进炎症反应,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参与自体动静脉瘘失功发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状态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均>3个月)的患者65例为透析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体检组。

入选者均检测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红蛋白(Hb),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值。

分析hs-CRP、IL-6、Alb、HDL-C、Hb与NLR 的相关性。

结果①透析组患者NLR(4.67±4.17)、hs-CRP[4.02(6.67,0.68)mg/L]、IL-6[(14.28±2.94)pg/mL]高于体检组[(1.91±0.67)、0.59(3.07,0.11)mg/L、(1.52±0.5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个月的患者65例为透析组,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41~74岁,平均(61.8±20.3)岁。

透析组排除标准:①各种急、慢性感染;②严重营养不良;③严重心力衰竭;④活动性系统性疾病;⑤近3个月内有出血或输血史;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体检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3~71岁,平均(60.5±18.4)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入选者均空腹留取血标本,使用罗氏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试剂,采用比色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相关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相关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
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
03 病毒感染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与感染的关系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血液透析患者出 现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表明机体正在动员免疫 系统对抗感染。白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 程度和治疗效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白细胞总数,医生还会关注白细胞分 类计数的变化。例如,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细菌感 染,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与感染的关系
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炎症和组织损伤时 其水平会显著升高。检测C反应蛋白可以帮助诊断感染,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和治疗效果。
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通常表示感染或炎症越严重。在血液透析患者中,C反应蛋 白的升高可能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免疫球蛋白与感染的关系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 染相关指标检测及临
床意义
目录
•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概述 • 病毒感染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病毒感染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的治疗与管
理 • 结论与展望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概述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毒感染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01
增加并发症风险
病毒感染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血 管疾病、肺部感染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02
加重病情
病毒感染可加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情,如肾功能恶化、 电解质紊乱等,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03
增加死亡风险
病毒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 导致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
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抵抗细菌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在外周血中,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基本一致,临床意义也基本一致。

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数量明显改变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x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x109/L左右。

6~9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 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2、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x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4、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妊娠5个月以后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x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x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x109/L。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和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

(一)、反应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nlr的正常值

nlr的正常值

nlr的正常值
NLR(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

NLR 是一种炎症指标,常用于评估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主要的吞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杀灭病原体。

淋巴细胞则主要负责免疫反应的调节和记忆。

NLR 比值升高,通常意味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这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NLR 在不同的疾病中有不同的参考范围,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和症状进行评估。

医生可以根据NLR 结果,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通常在1~3之间。

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即NLR,它是近年来发现的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炎症指标。

血液分析的常用参数及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的常用参数及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的常用参数及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负责携带氧气的重要成分。

- Hb水平的测量可用于评估贫血情况。

-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出血等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指标。

- RBC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贫血、失血、骨髓问题等有关。

3.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参数。

- WBC水平升高可能暗示感染、炎症、应激等病理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 PLT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出血、凝血功能紊乱、骨髓问题等有关。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可用于评估红细胞的大小。

- MCV水平的异常可能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相关。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红细胞单位容积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 MCH水平的异常可能与贫血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相关。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红细胞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 MCHC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贫血类型(如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相关。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用于评估红细胞的大小不均匀程度。

- RDW水平的异常可能与贫血和骨髓问题有关。

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

- NEU%水平的异常可能与感染和炎症有关。

1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是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

- LYM%水平的异常可能与免疫系统问题和某些感染有关。

11. 血液沉降率(ESR)- 血液沉降率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指标。

- ESR水平的升高可能暗示炎症、感染、风湿性疾病等。

以上是血液分析中常用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的简要介绍。

这些参数的测量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年1月18日第18卷第1期Chin J Cerebrovasc Dis, Jan.18,2021,Vol.18,No.1・3・-论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许向军章宏传许友清徐骏峰葛良杨科黄显军杨倩周志明摘要: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早期血管内治疗(EVT)后24h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患者发病后90d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连续序贯性地登记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并接受了EVT的ALVOS患者;以发病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术后闭塞血管再通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24h NLR是否为患者发病后90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后24h NLR预测患者发病后90d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可能导致术后24h NLR升高的因素。

结果最终共入组患者256例,男139例(54.3%),平均年龄(68±12)岁冲位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8(8,10)分冲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13,19)分,其中预后良好组113例(44.1%),预后不良组143例(55.9%)。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24h NLR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9±6)比(14±1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h高NLR是影响发病后90d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1,95%C/:1.016~1.109;P=0.008)。

ROC曲线结果显示,EVT术后24h NLR预测发病后90d预后不良的临界值为6.97(曲线下面积是0.685,5%CI:0.620~0.750,敏感度83.2%,特异度46.0%);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后h NLR与术前ASPECT评分、侧支循环丰富程度呈负相关(=-0.169,P=0.007;r=-0.249,P<0.01),与入院NHISS评分、感染呈正相关(=0.283,P<0.01;=0.171,P=0.0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 透析 龄均 > 3个 月 ) 的患 者 6 5例 为透 析组 , 选 择 同时期 健康 体检 者 4 5例为体 检组 。 入 选 者均检 测血 常 规 、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 ( h s — C R P) 、 白细 胞 介 素 一 6 ( I L 一 6 ) 、 血 清 白蛋 白 ( A l b ) 、 高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醇 ( H D L — C) 、 血 红蛋 白 ( H b ) , 并计 算 中性粒 细胞/ 淋 巴细胞 比值 ( N L R) 值。 分析 h s — C R P、 I L 一 6、 A l b 、 HD L — C、 Hb与 N L R的相 关性 。 结果
S UN Xi a o d a n WE1 Li
D e p a r t me n t o f N e p h r o l o g y , t h e A il f i a t e d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Ho s p i t a l o f t h e C a p i t a l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④ 透 析组 患 者 NL R( 4 . 6 7 + 4 . 1 7 ) 、 h s — C R P [ 4 . 0 2 ( 6 . 6 7 , 0 . 6 8 ) mg / L ] 、 I L 一 6 【 ( 1 4 . 2 8  ̄ 2 . 9 4 ) p g / mL ] 高 于 体检 组 【 ( 1 . 9 1  ̄ 0 . 6 7 ) 、 0 . 5 9 ( 3 . 0 7 , 0 . 1 1 ) mg / L、 ( 1 . 5 2  ̄ 0 . 5 4 ) p g / mL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P <0 . 0 5 ) ; 透析组 A l b 『 ( 3 9 . 1 5  ̄ 3 . 6 7 ) g / L ] 、 HD L — C
[ ( 0 . 8 9  ̄ 0 . 2 3 ) mm o 1 ] L ] 、 H b [ ( 1 0 2 . 1  ̄ 3 0 . 6 ) g / L ] 低 于体检 组[ ( 4 3 . 6 7  ̄ 3 . 8 9 ) g / L、 ( 1 . 0 9  ̄ 0 . 2 1 ) m mo l / L、 ( 1 1 8 . 2  ̄ 2 4 . 7 ) g / L 】 , 差异
1 0 01 4 4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n e u t r o p h i l t o l y mp h o c y t e r a t i o( N L R )i n m a i n t e n a n c e h e m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 . Me t h o d s 6 5 c a s e s o f ma i n t a i n i n g b l o o d d i a l y s i s( mo r e t h a n 3 mo n t h s ) i n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Ho s p i t a l
【 中图 类 号】 R 6 9 2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6 7 3 — 7 2 1 0 ( 2 0 1 4 ) 0 2 ( a ) 一 0 0 6 8 — 0 3
C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 n e u t r o p h i l t o l y mp h o c y t e r a t i o i n m a i n t e n a n c e h e mo d i a l y s i s p a t i e n t s
有统 计学 意义 ( P<0 . 0 5 ) 。 ② 单 因素 相关 分析 发 现 , h s — C RP ( r=0 . 3 2 3 , P<0 . 0 1 ) 、 I L 一 6 ( r=0 . 4 0 5, P<0 . 0 1 ) 与N L R
成正 相 关 , A L B ( r=一 0 . 4 4 2 , P<0 . O 1 ) 、 HD L — C( r =一 0 . 3 5 3, P<0 . 0 1 ) 、 H b ( r =一 0 . 2 9 1 , P<0 . 0 1 ) 与 NL R呈 负 相关 。 多 因 素逐 步 线 性 回归 分 析 表 明 , 影 响 NL R的 主 要 因 素 为 h s — C R P、 I L 一 6 、 A l b 、 HD L — C, 标 准 回归 系 数 ( B ) 分 别 为

临床研 究 ・
中 国 医 药 导 报2 0 1 4 年 2 月 第1 1 卷 第 4 期
中性粒细胞与淋 巴细胞 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 临床意 义
孙 晓 丹 魏 莉
首都 医科 大学 附属 康 复医 院肾 内科 , 北 京 1 0 0 1 4 4 [ 摘要]目的 探讨 中性 粒 细胞 与 淋 巴细胞 比值 ( n e u t r o p h i l t o l y m p h o c y t e r a t i o , N L R) 在 维持 性 血液 透 析患 者炎 症 状 态评 估 中 的临 床意 义 。 方 法 选 择 2 0 1 0年 5月 ~ 2 0 1 2年 5月 首 都 医科 大学 附属 康 复 医院 就诊 的 维持 血 液 透 析
0 . 2 9 6 、 0 . 3 8 7 、 一 0 . 3 6 5 、 一 0 . 3 5 6 。 结论 N L R可 以为维 持性 血液 透析 患者 提供 重要 的 炎症信 息 , 它 是 一个 容 易检 测 而
且廉 价 的实 验室 指标 。
【 关 键词 】 血液 透析 ; 炎症 ; 中性粒 细胞 / 淋 巴 细胞 比值 ; C反应 蛋 白 ; 白细 胞介 素一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