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大纲)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第三讲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讲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概要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发展过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建设以住宅、市政设施的整理恢复,以及城市环境清理为主组织建设:1952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1952.9举行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并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程序草案》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伴随前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工业建设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模式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建设会议,强调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并讨论了《城市建设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城市规划批准程序(草案)》、《城市规划编制程序试行办法(草案)》确立城市规划为工业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兰州、包头、太原、洛阳、西安(图9—1 兰州市“一五”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图9—2 包头市“一五”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大跃进”及随后的调整时期(1958-1965)作为“闹剧”的“大跃进”在城市规划域建设领域中的体现:废除“功能分区”工业用地遍布全市,例如背景在西北的文教科研区以及居住区内安置工业用地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来不及进行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资金、城市绿地被占用,城市生活环境恶化将过城市化的后果嫁祸与城市规划(1960.11李富春副总理在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规划”)除个别“三线”建设城市外,城市规划停滞“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建设的停滞从根本上否定城市的“三线”工业建设城市规划部门被撤销,工作人员被下放,城市规划资料被销毁,城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例外:作为震后重建的唐山市规划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1978-)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的否定”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迎来了“城市规划工作的第二个春天”“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城市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以及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Regional Analysis &Planning课程编码:080720188总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及年级: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先修课程:城市修规原理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区域与规划》全书可以分为两大块内容,即区域分析部分与区域规划部分。
区域分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随着区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它便越来越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区域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成为高等院楼、地理学、规划学、资源学、环境学等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规律,掌握对区域各种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区域发展的分析研究方法,从而为区域规划及其各专业规划打好必要的方法论基础,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原理是规划学的学科分支,亦应成为新兴区域科学的分支。
区域规划即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对一定埋藏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总体布署带有明显的综合性、战略性、全局性特点,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区域研究和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目前区域规划课程已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城市规划学、资源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有关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悉区域规划的工作性质、特点、方法步骤、重点、难点等,毕业后能承担各类城乡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二、教学内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授区域概念与区划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分析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方法程序、区域战略规划等内容。
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乡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第3节区域城镇体系课件鲁教版

教材整理 2 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 1.城镇等级体系 (1)概念: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各种规模城镇的数量及其 组合状况。 (2)规律:一般而言,区域城镇体系中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城镇数量较 少, 处于较低层次的城镇数量较多。 (3)意义:反映该区域城镇发展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2.城镇职能体系 (1)概念:指城镇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任务, 主要包括 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等。 (2)形成:由于发展历史、自然资源和区位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城镇存在着 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因而发展方向和职能也不同。 (3)意义:分析区域城镇职能体系,可以明确各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分工和地 位,充分发挥各城镇的体系,扬长避短,力求避免职能雷同、重复投资、盲目 竞争,以获得区域整体的最佳利益。
【提示】 在发挥大城市核心带动作用的同时,协调有关的中小城镇共同 发展。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讲城市规划体系与价值观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
与分布生产力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苏联《城市规划原理》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基本沿用了上述定义,改革开发后有所修正。
l 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进行提供、采用奖励、补贴等方式或依法强制性地要 求私人开发进行供应,而公共物品的供应往往会改变周边地区的土地和空 间使用关系的调整,因此就需要进行事先的协调和确定。
l 城市建设中还涉及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争,比如对自然、环境资源的 过度利用所产生的对长期发展目标的危害,涉及到市场运行决策中的“合 成谬误”而导致的投资周期的变动等,这就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干预,从 而保证城市发展的有序性。
•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 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城市规划要在对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 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科学、协调、可持续的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是协调各方利益、统筹各种问题的一项公共政策——公共 利益是城市规划的价值导向。
第三讲城市规划体系与价值观
•走在路上“左边是海,右边还是 海”
•第一个沉入海底的国 家是图瓦卢,图瓦卢
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地
方,每月只有一班轮 船,每周只有一个30 座的航班。
•世界43个小岛国家7日指出,地球气温上 升促使海平面上涨,这会导致这些国家从 地图上消失。为了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这 些岛国呼吁制定更为严格的废气减排目标, 这一目标应比联合国气候会议所考虑的更 严苛。
笠端《都市计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区域城镇体系》课件1

基础自主梳理
一、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1.城镇体系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 等级 、不同______ 职能 ,相互联系密切的 由不同_______ 城镇所组成的城镇集合体。 2.中心地理论 (1)概念: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以及 城镇体系 ________________ 最优化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_____________ 多少和服务范围的大小。 职能种类
(5)主要内容 ①中心地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的等级、 职能 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数量、规模和_____ 城市 城市规 城市 等级 模 高 低 大 小 距离 职能 服务 服务 种类 范围 功能 大 小 城市 作用
____ 多 远 近 少 ____
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种规模城镇的数量 组合状况 。城镇规模包括 以及它们的___________ 经济 规模、_______ 人口 _______ 规模和用地规模, 三者相互适应,形成城镇的基本规模 指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与承担的任务,它包括社会、_______ 经济 和文化 _______三大职能等 指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镇与城镇之间, 城镇与_________ 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 交通网 的 _________ 有机组合
二、区域城镇体系
1.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由有关的______ 城镇 、
联系网络以及相应的__________ 辐射范围 ,按照一定的规
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 和层次性、 动态性 2.特征:________ ______和阶段性。
3.分类
类型 城镇 等级 体系 城镇 职能 体系 城镇 空间 体系
____ 多 大 ____ 少 _ 小
②嵌套规律: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 相互嵌套 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___________ 而成的, 高级包括低级,同级彼此独立和相互排斥。 6.应用:城市规划和___________ 的基本规划理 区域规划 论之一。
区域规划及城镇理论体系

00F-03区域规划——课件知识点03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1.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给其他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后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指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
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
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扩展。
2.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
A.农业区位理论1.代表人物: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年)2.研究的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
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3.提出的问题:耕作业和畜牧业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4.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孤立国:单中心城市(在平原上)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地区,该区气候、土壤肥力等均一致,外围只有荒原。
----“孤立国”无河川、运河,马车是唯一的运输手段。
----中心城市是唯一的市场。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 镇集合。
几层含义:
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 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
展轴; “两副轴”是指从上海到南通的沪通发展轴和从上海到宁波的沪甬发
展轴。
努力方向
基本形成中国第一大都市连绵带的人口规模,人口吸纳量扩展到1.5亿左右 (占全国的10%),城市化率提高到70%左右。
基本形成具有层级关系的城市体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倍率在2-5倍左右。 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网络,通过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使得大都市连绵带
第十四章规划
一、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概念
1、含义 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2、城镇化的度量
主要指标法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复合指标法
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 的进展情况。
(一)城镇布局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① 概念:现代大城市因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产生人口向心力时,为分散 大城市人口,克服这种力的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② 理论观点:工业集中、交通运输方便、服务设施齐全是向心力产生的 根源;城市的若干工业远离原料产地并缺乏扩展空间,城区环境污染、 交通混乱、居住条件恶劣,又形成人口的离心力。首先要建立地区性 生产综合体,提供工业发展基础,并综合开发高速交通线网,加强区 内联系;合理安排行政、文化、科学中心;均衡布置生活、娱乐、旅 游、服务设施;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综合职能城市为中心并 与各种专业化城镇相结合的城镇群。
城市化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方案(ppt 61页)行业)PPT63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区域与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与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与城市规划(Region and City Planning)课程编码:07441508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专业适用范围:03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0学分数:2 先修课程: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制订日期:2003年执笔者:邓清华主审人: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地理系本科学生,是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是重要的。
其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基本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意义、规划发展的历史、重要的规划思想,以及城市规划基本内容等,从而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对城市这个复合系统有个初步认识,从系统的观点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划方法和基本规划技术,对城市规划形成一个宏观认识。
教学要求是教学内容要“精”,要有“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以“点”带“面”,让学生较全面地熟悉和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解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和工作特点,掌握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在基本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目的。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为主,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案例入手,通过文字讲述、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城市系统,进而揭示其城市规划的内涵及空间规划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人文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助于了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城市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增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城市规划的理论素养。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教学参考书:1.郭彦弘著,陈浩光编译,城市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 陈友华、赵民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2学时)一.教学内容1.城市的概念及城市发展(1学时)2.城市化(1学时)二.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的产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城镇体系规划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
– 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 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 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 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 工产物。
一、城镇体系概念
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 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 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 机整体。
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 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 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有机 整体。
广州市城市规划方案编制一览表
方案编号
编制年限
1
1954年
2
1954年
3
1954年
4
1954年
5
1955年
6
1955年
7
1955年
8
1956年
9
1956-1957年
10
1959年
11
1961-1965年
12
1971—1972年
13
1976-1977年
14
1978-1983年
15
1991年编制、1993年修编
④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⑤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规划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177 177 177 210 121 99 131 66—99 90-180 201 117 100—150 161 251 555 74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约发展、功能完备、环境良好、循序渐进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新要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提出要提 升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上述宏观层面的政 策只有通过空间战略才能真正落实。
据土地证书的首次年检结果显示,城镇土地中划拨土地占国有土地总宗 数的80%和总面积的98%以上。仅有的1%面积的出让土地中招标、拍 卖方式出让的土地不到10%。
区域规划缺乏协调与引导
• 政府的有效引导是城镇 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宏 观调控是弥补市场缺失的重 要手段。
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有 利于处理整体和局部、近期 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 系,解决省际空间结构和基 础设施不衔接等突出问题。
缺水:我国66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漏斗”多:据统计,我国北方10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 形成降落漏斗50余个,漏斗面积30000平方公里。
土地粗放使用使用
2003年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3837家,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 全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3.2万平方公里的规模。
水体脏:2002年在全国七 大江河水系的741个监测断 面中,仅有29.1%的断面符 合III类以上水质标准。
垃圾多: 2002年,国家环 保局对46个环保重点城市 的监测表明,全国城市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 15%,2/3的城市陷入垃圾 的包围之中。
能耗高: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美国的1/3,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 能源消费总量的1/10。 2000年,机动车燃油需求已占全国总油耗量的三 分之一,但机动车增长持续快速。
新新时时期期区区域域规规划划 的的政政策策背背景景与与发发展展趋趋势势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博士
2007年10月10日
1. 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政策背景 2. 我国城镇化的现实状况 3. 区域规划的发展动态 4. 关于宏观规划的理论思考
1、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政策背景
中央关于健康城镇化的政策要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新要求
2020年以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
城 市 0.38亿(自然增长人口)
5.02亿
2002 农村
3亿(转化人口)
7.82亿
1.50亿(自然增长人口)
城市 8.3亿
2020 农村 6.2亿
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之十一
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未来二十年我国城镇化在工业化的持续推动下,将在较长一段时 期内,维持较快发展的势头。未来15年,我国城镇化率的年均增加率 约在0.8-1个百分点,至2020年,城镇人口增长3.26亿,城镇化水平 将达到56~58%之间。
城镇化重数量、轻质量
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 忽视质量。一些地方领导片面 强调城镇化人口规模。 城乡差距过大,二元结构矛盾 突出。在教育、文存在更大的差距。 “准城市化人口”大量存在,城 市内部社会二元结构凸现。
资源、环境压力剧增
大气浊:根据监测,2003 年我国340个城市中,劣于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 准(居住区标准)的占 58.3%。
案例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立足于健康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坚持城镇集约紧凑可持续化发展。 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 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发挥城镇群、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 范围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镇 综合服务功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胡锦涛2006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区 域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人 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逐步形 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胡锦涛2007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
健康城镇化对城乡规划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8%上升到 2006年43.9%,年均增长速度是世界同期城镇化发展速 度的两倍。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 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市地区逐步成为国 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
快速城镇化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范围各省区发展不 平衡,省内发展也不平 衡,一些发达地区的问 题同样严重。
胡锦涛2005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 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 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 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 展。
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东、中、西)对不同地区提出 不同的功能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和城镇 发展的分类引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对镇、乡和村庄规划、建 设的指导。
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 比重将超过50%,人类进入城市时代。从世界发达国家的 城镇化历程看,在工业化化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会在 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
走健康城镇化的道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需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 合协调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区域规划的发展动态
国家层面:国土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层面: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跨省域城镇群规划、城镇群规划 等 城市层面:大城市地区发展战略
中央关于健康城镇化的有关政策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 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 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城 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集 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 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 加快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