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

合集下载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线上联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线上联考试题含解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斟酌今古,俯仰昔人非。”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更,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灵巧诈之心都遗忘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他说我现在难以遗忘的是,当春天在漂亮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挚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浩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剧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很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取优秀传统文学创作阅历,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呈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阅历、生活才智,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青出于蓝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二)秦少游在去郴州路上就写了几首感伤的诗歌,他说: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

北客思家浑不寐,荒山一夜雨吹风。

-《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当他被贬到处州时,感慨的是“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是不能够再回到首都去了。

那个时候的悲慨,是他关心国家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了。

可是,现在他所写的不只是那样的悲哀,写的是巫女在祠丛中的悲歌,饥鼠在坏壁中的追逐。

从北方迁贬到这里,怀念家乡,整夜地不能成眠,不仅听到巫女的悲歌,饥鼠的追逐,整个晚上还听尽了荒山的风雨之声。

这是一个流落迁贬的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

所以,后来他在郴州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小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彻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可注意的还不仅是说它内容的情意写的哀伤悲慨,而是说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一个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成就。

什么值得注意的成就呢?我们以前已经注意到了,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

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给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

本来秦少游就是很善于把形象与情意相结合的。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把具体的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比作抽象的感情,比得好!“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情意比作具体的形象,也比得好,这一类的词,形象与情意虽然结合得很好,但是,不管是形象,不管是情意,都还是比较现实的,是属于一种“比”的作法。

以此例彼,以这个形象,比那个情意。

所比的都是现实的情意,也是现实的形象。

“断尽金炉小篆香”是现实的形象。

那自在的飞花、无边的丝雨,也是现实的形象。

而这首词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量,这两个形象,我以为并不是现实的形象,而是进入了一种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了。

因为他写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是现实的景物的形象。

(sms)唐宋词十七讲

(sms)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供学习如何营造多种意境用,供涵养诗心诗情诗意用)叶吟按:《唐宋词十七讲》的书,保留了大量的讲课口语,更为生动形象,并且前有三篇序等等,很厚实。

现在网上流传的,是缩写本,理性上是说清了,但是感觉上差多了。

诗,以及真正讲诗,应当象古人吟唱诗词一样,大有语感,可供沉浸流连。

诗本来是合乐之唱辞么。

现在也没其他办法,把缩写版一篇一篇发上来,供我们熟习。

另外,我认为讲的最好的是“韦庄、冯延巳、南唐中主、后主,晏殊,欧阳修,辛弃疾”共七人。

推荐重点阅读。

当然,是从造境的角度选取的。

强调:此书用来学意境,而非考据讲解。

学习如何思想到和创造数种不同的意境。

可得诗心。

诗的心灵。

涵养诗心诗情诗意。

目录总序叙论自序第一讲温庭筠(上)第二讲温庭筠(下)第三讲韦庄第四讲冯延巳(上)第五讲冯延巳(下)李璟李煜(上)第六讲李煜(下)晏殊欧阳修(上)第七讲欧阳修(下)晏几道柳永(上)第八讲柳永(下)苏轼(上)第九讲苏轼(下)秦观(上)第十讲秦观(下)周邦彦第十一讲辛弃疾(上)第十二讲辛弃疾(下)第十三讲姜夔(上)第十四讲姜夔(下)吴文英第十五讲王沂孙(上)第十六讲王沂孙(中)第十七讲王沂孙(下)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

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

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

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

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

初中校本课程_黄州突围 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校本课程_黄州突围 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州突围潇洒东坡——《定风波》【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生平及人生历程,特别是在黄州的四年生活。

2、感悟苏轼潇洒、乐观的人格魅力。

3、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潇洒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传统文化中,苏轼的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他的魅力又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以《定风波》为突破口,去感悟,经历了黄州突围的潇洒东坡。

二、欣赏诵读,初步感知1.欣赏名家诵读2.自由朗诵3.解释词意三、少年成名、乌台诗案1.年少成名:学生讲述苏轼年少成名的故事2.乌台诗案:学生表演话剧,重演乌台诗案。

二十多岁的苏轼,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他会一帆风顺吗?事,还得从北宋后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党争,开始说起。

请大家看一幕剧!(生表演话剧,画苏轼贬谪路线图)突然之间批评苏轼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到了一起。

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四、黄州突围、东坡由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大难不死的苏轼该怎样面对黄州的生活?1.物质生活,三大难题:第一难,花销问题。

第二难,住房问题。

第三难,吃饭问题。

2.东坡由来:经过多方申请,当地政府批给他一块地。

苏轼潇洒地,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这块50亩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五、解读潇洒、感悟不朽1.什么叫潇洒?潇洒,是你面对具体困境时的表现。

叶嘉莹先生的对偶句有关对偶句

叶嘉莹先生的对偶句有关对偶句

叶嘉莹先生的对偶句有关对偶句
叶嘉莹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讲授新一轮中国诗歌史课程。

下面是叶嘉莹先生有关对偶句的课程讲课稿:这里要说的是苏轼的一首《永遇乐》。

以前曾经讲过苏轼的《念奴娇》,这两首词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你看《念奴娇》那一首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得非常豪放,豪情逸怀,滔滔滚滚。

这首《永遇乐》则不同,“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写得非常细致。

中国的诗词、韵文,都有一种声律的美感,所以念诗和念词的时候,对字的平仄声,一定要掌握得很好,这样才能够把音律的美感传达出来。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这两句是对偶句,“清景无限”,是对于这两句的一个结束。

我们常常说,诗人跟词人写景物,要跟拍电影一样,要有细部的描写,还要有整体的镜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具体的感觉,“清景无限”,则是一个归纳。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前面这几句进行的形式,都是一个对偶句一个单句,再一个对偶句再一个单句,是非常整齐的。

好了,今天的对偶句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xx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辛弃疾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辛弃疾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辛弃疾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辛弃疾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是忠义奋发的。

可是他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压下来。

所以辛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

讲别的作者,他们的生平不大重要。

讲辛弃疾就要对他的生平做些简单的介绍。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十年了。

祖父辛赞在他童年时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

当他二十二岁时,召集了二千多忠义之士。

此时,山东有位农民叫耿京,也组织了义勇军,手下有数十万人之多。

辛弃疾就带领他的人归附了耿京。

他为耿京出谋划策,说在沦陷区起义,一时兴起来的热情很容易就消退了,真正要光复国土,就要与朝廷取得联系。

耿京认为他说的话是对的,于是就命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到了建康,即今日的南京。

那时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召见了他,授予他们这些北方起义的人以官职,希望两边能够联合。

而当辛弃疾从南方北归,听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带领了一批人马冲入金营,活捉奸细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斩首。

他相信,到南方之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去,我的故乡一定会光复。

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几年是被免官的,放废家居。

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

他到南宋之初,曾经知滁州,此地十分荒凉贫瘠。

辛到后减免赋税,号召商贾,修养生息,不过一年的工夫,滁州就整个改观了。

他又做过江西提点刑狱,安抚使,湖南安抚使。

他的志意是收复失地,无论到哪里,想的都是备战,反攻。

来到湖南后,组织了“飞虎军”,并花了不少钱盖军营。

有人密告他用钱太浪费了,皇帝就下金牌诏令他停止训练。

辛弃疾把金牌藏起来,此时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于是他下令所辖居民都要从自己的家里揭下两片瓦交来。

他对皇帝汇报说你的金牌收到了,我的飞虎营已盖好了。

还有一次江西大饥荒,辛弃疾把公家的钱拿出来到各地购买粮食,救济灾民。

而且他说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我就斩。

当他分配买回来的粮食时,信州太守说:我们也有饥荒,你们是否能分一部分给我们。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州水恋褚水敖温州境内的名山胜水,千姿百态,各显特色,无不风流倜傥。

这些山水,我邀游多次,每一次都增添新的喜爱。

不过如果有人问起:温州的山和水,你更喜欢山,还是更喜欢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倾向温州的水。

是怎样多姿多彩的温州之水呢?举其大端,首先想到的是素有“中国山水画摇篮”之称的永嘉楠溪江,其次是天下瀑布中我认为最有层次感的文成百丈漈;再次,是小得不能再小却美得不能再美的仙岩梅雨潭;还有一处,则是立在洞头望海楼上望见的联结着群岛的海水。

经常梦魂萦绕的楠溪江,我到过多少回了。

每一回,总是在江上或江畔流连忘返;每一回,总有新的感触,新的领悟。

最近到楠溪江,热情的主人要陪我们乘着竹筏漂流。

既是漂流,就贴得江水很近很近。

我的心帆便鼓胀起来,随着竹筏的行进,心帆也行进得特别欢畅惬意。

这欢畅惬意是由惊讶而引起的。

我特别惊讶于江水的无比清冽。

清晰得见得到江底是不用说了,江底那形态不一极为可爱的卵石,那嫩绿异常随水飘曳的水草,自然历历可数。

这江水之清,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清润,清朗,清新,清丽,清婉……怎么形容,也难以表明对这绝清之水的喜爱啊!在竹筏上这么想着,悠悠然地感觉这楠溪江的清水,流进了我的心里,清凉地把我的心充满。

楠溪江的清水激起的是我心头浓浓的情,而文成的百丈漈,那秋阳下闪着银光的飞瀑,则足牵动我肺腑深深的理了。

去年秋日的一天,我沿着百大海的石级拾级而上。

在一阵汗水淋漓,饱览全景之后,我脑子里掠过一个念头:我见过天底下的瀑布不少,可谓声势不同,各有千秋。

但几曾见过百丈漈这样的瀑布啊!且不说百丈漈和大地上的大小瀑布有共性,比如都是飞流直下,气势宏伟,让人一晤面便有惊心动魄之感:就论个性吧,百丈漈可谓独领风骚,与众不同,别的瀑布可能气象万千,却常常没有层次,都是单一的,即一片瀑布直泻到底。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1欧阳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1欧阳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1欧阳修(二)他这十首词,我们来不及仔细地每一首都讲,只要简单地读一遍你就可以发现了,他每一首词的第一句的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后边所描写的西湖的景物,无论是任何的季节,无论是任何的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的。

我们只要念一遍,就可以体会到他的遣玩的意兴了。

第一首: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你看欧阳修这一首词把西湖写的多么美好。

“轻舟短棹”是写他自己游湖的轻松愉快。

“绿水逶迤”是写湖水的美,“芳草长堤”是写湖岸的美。

“无风水面琉璃滑”以下几句,是写湖上行舟的情趣,充满了赏玩的意兴。

第二首: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你看他笔力之饱满!我们在讲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对他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我曾经举杜甫的诗“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说它们笔力饱满。

现在这《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也是笔力饱满。

你看诗人的这种赏爱的情趣,前半首这样的浓烈,可是再看后半首却又这样的悠扬。

这是欧阳修的另外一个好处。

欧阳修有一个特色,他的一切的作品都有一种姿态的美。

不是我说他有姿态的美,苏询(苏老泉),就是苏东坡的父亲,有一篇《上欧阳内翰书》,就是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因为苏东坡(苏轼)和他弟弟苏辙,都是欧阳修当主考官的时候考上来的。

我现在又要说一点,北宋的这些个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们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他们善于选拔人才。

欧阳修是晏殊所选拔的,苏东坡跟他的弟弟,还有曾巩这些人,都是欧阳修所选拔的。

能够识拔人才,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

苏东坡的父亲苏询赞美欧阳修,说他的文章是“揖让进退”,最有姿态。

唐宋八家文,每一家的风格不同,而最有揖让进退、俯仰抑扬态度的是欧阳修。

不但他的文章是如此,你看,他的小词也是如此。

他先写了“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20 21 22欧阳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20 21 22欧阳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0欧阳修(一)我们现在要把晏殊结束了,今天的时间可能来不及介绍欧阳修了,我只简单的先谈一点点就是了。

我说我要把冯延巳、晏殊跟欧阳修作一个比较。

如果我们说冯延巳是执著的热情,晏殊是圆融的观照,欧阳修所表现的特质是什么呢?这都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可能我体会的不见得完全正确,我以为欧阳修表现的是一份遣玩的意兴。

我刚才说每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本质都是不同的,可是人生的遭遇这么多,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

所以李后主有晚年的词,有早年的词。

晏殊有圆融平静的词,也有激昂感慨的词。

那么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要找的是他的一个特质,而你要知道最能够见到一个人的特质,是什么时候?每天我们都吃饭睡觉,谁的特色也表现不出来。

是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而前的时候,你怎么样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一定是如此的。

我以为命运、机遇,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不是我们所能够预测的。

有时,很多不幸,很多苦难,忽然有一天就来到你头上了。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无数的苦难。

忽然间有一天,把你的丈夫抓走了,把你也抓走了;忽然间有一天,你最亲近的人突然地死去了。

你料想得到吗?很多苦难会忽然间加在你的身上。

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

这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你所能掌握的是什么?是你对于苦难的反应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一方面所能掌握的。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欧阳修的遣玩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表现和完成的。

我只能简单地说,中国古人都把做官看得很重要,欧阳修在做官的路途上,遭遇到很多次的不幸的贬谪。

一次是被贬到夷陵,那是因为当时的范仲淹,就是“小范老子胸中有十万甲兵”带兵与西夏作战的范仲淹被贬逐的时候,他替范仲淹讲了话。

他说当时那个做谏官的人不负责任,不替范仲淹讲话,因此得罪了当权者而被贬到夷陵。

第二次被贬官,是因为庆历年间变法的政治斗争,他被贬到了滁州。

诗词,使生命这样优美——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诗词,使生命这样优美——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诗词,使生命这样优美——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常文艳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天下美丽的女人很多,唯优雅的气质难觅。

当著名诗词学家叶嘉莹先生
出现在《百家讲坛》的电视屏幕上,恬静从容地谈诗论词,吟花咏水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清癯端庄的面庞,合体淡雅的服装,简洁蓬松的短发,哪里像年逾八旬,历经沧桑的老人?她分明是一首灵动含蓄的唐诗,一阕温婉清丽的宋词啊。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常文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02
【相关文献】
1.诗意的人生从诗歌开始——读叶嘉莹新书《给孩子的古诗词》 [J], 高中梅
2.好花原有四时香--读《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诗词选译》有感 [J], 孙康宜
3.叶嘉莹谈新著《唐宋词十七讲》的五项重要纲领 [J], 无
4.孩子成长不能少了古诗词的滋养——读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随笔 [J],
刘英团
5.时光无奈万里心——读叶嘉莹《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有感 [J], 王志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叶嘉莹诗词 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

叶嘉莹诗词 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

叶嘉莹诗词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今天给各位分享叶嘉莹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叶嘉莹的诗词叶嘉莹的诗词古诗《秋草·西风扫尽一年痕》 - -叶嘉莹 - -西风- - 西风扫尽一年痕,迢递王孙客梦昏。

烧影已空悲去雁,澹烟犹锁认归魂。

愁生塞北明妃冢,怨入江南黄叶村。

解识荣枯千古事,忽惊飞鸟下荒原。

夜夜梦江南,魂迷关塞黑。

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其二-近现代·叶嘉莹。

歌罢方知强笑难,临风寂寞立更残。

交游总角风云散,回首芸窗涕泗澜。

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其三-近现代·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作品▲诗作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

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银翼穿云认归京,遥看灯火动乡情,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日重回白发生。

家人乍见啼还笑,相对苍颜忆年少,登车牵拥邀还家,指点都城夸新貌。

天安门外广场开,诸馆新建高崔嵬。

道旁遍植绿荫树,无复当日飞黄埃。

叶嘉莹的诗词代表作包括:枉自·枉自浓阴聚枉自浓阴聚,依然雪未成。

风高云转敛,月黑夜偏明。

迢递江南梦,荒寒塞北情。

严冬何寂寞,抚剑意纵横。

转蓬·转蓬辞故土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文/叶嘉莹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秋草西风扫尽一年痕,迢递王孙客梦昏。

烧影已空悲去雁,澹烟犹锁认归魂。

愁生塞北明妃冢,怨入江南黄叶村。

叶嘉莹代表诗词叶嘉莹代表诗词1、古诗《秋草·西风扫尽一年痕》 - -叶嘉莹- -西风 - - 西风扫尽一年痕叶嘉莹诗词,迢递王孙客梦昏。

烧影已空悲去雁,澹烟犹锁认归魂。

愁生塞北明妃冢,怨入江南黄叶村。

解识荣枯千古事,忽惊飞鸟下荒原。

2、夜夜梦江南,魂迷关塞黑。

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其二-近现代·叶嘉莹。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 水调歌头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 水调歌头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诗文默写知识Fra bibliotek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作家作品 苏轼,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 著述丰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诗歌精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中秋节,欢畅饮酒到第二天天明,喝到大醉,写下了这 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作用:词前小序,交代写作的时间及缘由,总领全篇。
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作用:开篇发问,词人把青天当作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词人丰富的想 象力和豪放洒脱的气魄,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内容:写出词人对人生不同境界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苦闷和对 人世繁华的留恋。 作用:再次设疑,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为下文写“乘 风归去”做了铺垫。
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全词主旨 这首词着眼于中秋之月,借月抒怀,既表现了词人政治失意、理想难
以实现的不满,也表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乐观豁 达的精神。
九年级上册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

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

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

”,是个大的场景。

“故垒西边。

”,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

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用字非常有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

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

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

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

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高三读书笔记: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高三读书笔记: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三读书笔记的风雅百代存——浅谈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诗词以言志表情谊,是汉字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难免私欲扰心,心智枯寂。

那就让我们沉浸于唐诗宋词的柔美中,和潜伏在各个时代里的深邃的灵魂,剪烛西窗,把酒夜谈;和流淌在各个情景中的深刻的文字,相互交融,倾诉生平,在静美的夜色中盛开一树芳华。

而通过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让我们更好的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探寻到蕴藏在诗词中一种古朴,本土的美感,宛如在寂静的江南小城中走过斑驳的青石板,走过弯弯的小石桥,在绵绵细雨中嗅到淡淡的芳香。

她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我的苦难,给了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一个北京的书香世家,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尤为热爱。

17岁时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此时的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注定此生与诗书相伴。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她将西方的文学论融入中国诗词教学研究之中,学贯中西,自成体系。

1979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叶嘉莹,毅然选择回国教书,已至花甲之年,治学仍然仔细严谨,兢兢业业,将泉泉诗意注在诗中。

她说“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

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

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25 26柳永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25 26柳永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5柳永(二)柳永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平生常常写到对于帝都的怀念。

帝里,帝京,神京,当他每写到帝都的时候,是有双重的感情的。

一重感情是怀念他当初在帝京(汴京)的那种欢乐的生活,怀念他曾经爱过的女子。

另外一层感情。

就是他在帝都追寻仕宦的志意,希望在帝都有所成就。

所以他怀念帝京,是带着双重的感情的。

柳永,我们说他作为一个风流浪漫的被人看作像一个浪子一样的人物,他也曾经有过志意吗?他也曾经有过政治上的理想和追寻吗?他确实是有的。

怎见得呢?我们有很多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

一个是柳永的家世,我在《论柳永词》里边都写到了。

柳永从他的祖父起,他的父亲,还有五个叔叔和两个哥哥,他的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仕宦的,都是有科举功名的。

他是这样一个家族出身,而且历史上记载,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有很好的品节操守的人物。

他生在这样的家庭,他的性格可以说是在几种矛盾之中形成的,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不过他不像冯正中是因为生在那个必亡的国家、个人命运跟国家命运的结合造成了悲剧,柳永则是性格跟环境的矛盾形成了他的悲剧。

他自己浪漫的性格跟他的儒家传统那个仕宦的家庭环境相矛盾。

这是造成他的悲剧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如果撇开他外在的家庭不说,只作为他自己一个人本身来说,是他的音乐的才能跟浪漫的性情与他自己要追寻政治上志意的实现的矛盾。

柳永是一个有理想志意的人,他平生不得志,都是奔波在道途之上。

所以,柳永的词,除了写相思离别写得好,还有写游人客子的羁旅行役也写得好。

他为了衣食不能不奔走,这种悲哀他写得好。

我们还不用说看他别的表现志意的作品,我们再看他一首写这种羁旅行役的小词: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

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林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

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唐宋词十七讲ppt

唐宋词十七讲ppt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 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 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 玉笙寒。多泪珠何限恨,倚阑 干。
山花子
以“兴发感动”的标准来 反思我们日常的诗歌教学,你 认为存在哪些问题?“兴发感 动”对你的语文教学有什么启 发?

王国维:“ 境非独谓景物 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请老师们读书20分钟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境界”?
2、什么叫“兴发感动”?叶嘉莹关于“兴发 感动”有哪些重要见解?能概括说明一下吗 ?
叶嘉莹关于兴发感动的看法 :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 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 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 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 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 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 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 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 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 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hàn dàn
山花子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 绿波间。还与荣光共憔悴,不堪 hu án 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 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 干。
唐宋词十七讲
--相约星期四读书沙龙活动
叶嘉莹,号迦陵。1924 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 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 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 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 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 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 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 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 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 史研究馆馆员。
诗与词的区别是什么?
1、形式上 2、内容上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 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 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 ,词之言长。”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

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

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

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

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

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

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

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

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

他完全落空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

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

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

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

“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9苏轼(二)我们虽然还没有讲到苏东坡的词,但是,我们已经将苏东坡性格中根本的两种本质,作了简单的介绍。

说他小时读《范滂传》,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引起苏东坡奋发激动的感情。

另外,苏东坡小时读《庄子》,内心也有激发。

所以,苏东坡是这两种性格的结合。

我常说,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而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蓄着我们民族文化,我们的那些光伟隽杰美好人品诗人们那种精神感情的一个宝库。

因为他们那平生的一切,他们的修养品格,我说要在忧患艰危之中看到的修养品格,都反映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之中。

在世界文学史中,中国古典诗歌是带着这种感发的最强大的生命力的诗歌。

而且,中国的伟大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而不只是作品之中流露了他们的人格。

我曾经提到过苏东坡不苟合于新党或旧党。

新党时他曾因直言被贬逐到杭州作通判,由杭州转到密州,再转到徐州,再转到湖州。

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他说:“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这是说,我是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我不能苟且附合。

我年岁大贬到远方小的州县,或可牧养小民。

他谢表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把他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

柏树上栖有乌鸦,所以又叫乌台。

历史上相传有乌台诗案,记载的就是苏东坡因诗文获罪的这件事。

把他下狱后,他们就搜集他的诗文,摘取其中的话,认为有诽谤朝廷之意。

说他写的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说柏树不但长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就连它的树根,到九泉的深处,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它一样是挺直的。

但在地里的根曲不曲,谁看见了?这一份隐藏的不被人认识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道。

-这可不得了了!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在说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那地下的龙是什么呢?于是认为他有叛逆之心,几乎要处死。

苏东坡当时在狱中曾写过诗与他的弟弟苏子由告别,因为他当时几乎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诗说: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于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吏梁成以遗子由》)九死一生,幸亏当时的神宗皇帝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昏君,他毕竟还明白,当别人攻击苏东坡的时候,神宗说他咏的是柏树,怎么说是有叛逆之心呢?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心,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他要夺取蜀汉的皇帝位子吗?于是,苏东坡没有被处死,而被贬到黄州去作团练副使,非常贫穷。

后来有人替他说话,才在东坡住地开出一片土地来,让他亲自耕种,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可是,当他受到挫折苦难时,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念奴娇)(大江东去)是九死一生以后在黄州写的。

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哪里写的?也是黄州写的。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与李公择书》)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修养。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儿无愧。

”(《自赞》)我们这些个人,既然读了圣贤之书,虽是老且穷,不管我们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难,而我们所学的这种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的。

我们忠义的持守,是充满于我们的骨髓之内的。

所以,我们就是在死生忧患之间,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这就是我讲柳永跟苏东坡的对比时候说过的,你平生之所追求,是向外的追求,还是向内的追求?内外本来应该是合一的。

可是,向外的追求是有待的追求,柳永追求了一生一世,他最后说的是什么?-“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他都落空了!苏东坡不但在黄州的时候有他的持守,当他晚年贬官海南,那真是九死一生。

张志新烈士吟诵的两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那就是苏东坡在海南渡海时所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的句子。

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跟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

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就是这样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不但是对外边环境的遭遇,对于他自己身体上的疾病,也取如此态度。

当他老眼昏花的时候,他写了两句诗:“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独觉》)老眼昏花了,看外边的一切景物模糊了,如同被云霞笼罩一样。

外边的花我看不清楚了,可是我有无数心花发桃李,我内心有桃李百花开放了。

这是我所说的要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的一种修养。

苏东坡经过了多少忧患艰难,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而我们还要分别一点,就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是超旷了,于是就变成不分黑白,不关痛痒,变成心死。

那不是超脱,那是麻木。

苏东坡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是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来处理的。

但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你只要把他召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他仍然是这样忠直。

而且贬官在外的时候,他也为人民做了不少事。

在密州的时候,救过旱灾。

在徐州的时候,救过黄河的水灾。

苏东坡有诗句留下来,写他跟人民为了黄河的水灾而筑堤岸,回来的时候,靴子上溅的都是黄色的泥土。

在杭州的时候,疏浚西湖的淤泥而建了苏堤。

在杭州当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他设立了病坊,那就是中国古代的隔离的传染病院。

他老年贬官到惠州,自己生活困苦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民渡江渡海的困难,为当地设法修建桥梁。

所以,你不要只看有些诗人说到达观就是消极了。

这就是我几次谈到我的老师说的,要以无生的觉悟,无生者,是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苏东坡有这两面的结合,造成了他诗里边一种持殊的风格。

他的诗的风格,有被人看做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的,开阔飞扬的一面;但是也有韶秀的一面,写得非常的清丽,非常的秀美的一面。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从他超旷之中看到他苦难之中的悲慨。

我们看到欧阳修所写的词在遣玩的意兴之中,是欣慨交心,有一份赏玩的欢欣,也有生活经历上的悲慨,苏东坡的词也应该这样认识。

我们讲苏东坡的为人,正是为了认识他词的风格。

下面我们就看几首苏东坡的词。

我写过三首论苏东坡的绝句: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

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

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捋青捣麨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

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第一首前两句是他性格的本质。

他的持守、他的超旷的达观,就是这种境界。

所以,“小词余力开新境”。

苏东坡不仅诗好,文章也好,书法也好,他写词只是以余力为之。

可是一个人有诸中而后形于外,不是描头画脚的矫揉造作的,是你真正有这样的修养,你尽管是余力为之,它自然也把你的修养流露出来。

所以说“千古豪苏擅胜场”。

我所说的“豪”,是因为一般世上人的批评都把苏东坡称做豪苏,把柳永称做腻柳。

说柳永是柔腻的,东坡是豪放的,把苏东坡与柳永对立,而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

不错,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都有开阔博大的成就,脱出于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

中国的小词,从《花间》温韦开始,都是写闺阁儿女的。

能够像苏东坡写出逸怀浩气举首高歌,能够像辛稼轩写出英雄豪杰之气这种作品,能够摆脱绮罗香泽闺阁儿女之外,这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地一方。

我们都看他们是一种开拓、一种发扬,说他们是豪放。

其实苏东坡跟辛弃疾两个人并不相同,辛弃疾是英雄豪杰之气,而苏东坡是逸怀浩气之怀,是旷达的襟怀。

而苏东坡的好处,也不是一味的粗豪,辛稼轩的好处,也不是一味的粗豪。

我曾写了一篇有三万字的论辛弃疾的文章,在l987年第1期山东大学《文史哲》学报上刊出,大家可以参看。

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揉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只认为苏东坡是豪放的,是不对的。

我们看他被认为是豪放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凉涛裂岸,卷起工谁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篆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醉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顺便讲一下标点,很多朋友写了词给我看,有的意思都是很好的。

可是,我一定要请大家注意,作为词,它的平仄韵律押韵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写词则已,写词的时候,先要找一本词谱、词律的书,把平仄熟悉了。

因为音节音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用演话剧的声调,这样夸张造作地来读诵,那就失去了古典诗词的风格,失去了古典诗歌原来的感动人的力量。

我说这话的缘故,因为我顺便还要解答有关苏东坡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合词的格律。

于是有很多人假借这个说法,说苏东坡的词都不见得完全合律,我说有点不合律,那有什么关系呢?对此,我们要分别来看待。

苏东坡的词不是不合律的。

我在《论苏轼词》(《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曾讨论了这个问题,苏东坡词绝不是不合律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有人在“故垒西边”停下来,这是用现代的文法来看。

但是,在词调的格律上,这个句法不是如此的,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要有一种顿挫的美。

有的时候这话不是这样说出来的,像李后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句是连下来的。

“乱石崩云”,有的版本是’‘乱石穿空”,这没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这首词换头之处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几句断句的问题,我在那篇文章中有较详的讨论,可以请大家参看。

现在因时间关系,就不仔细说明了。

总之,凡是韵文,都有顿挫和节奏。

有的时候顿挫节奏和文法上的结构是合一的,像李后主的一些词。

可是,有些时候顿挫上的停顿跟文法上的停顿不需要完全合一,读的时候我们要掌握韵律上的节奏,讲的时候按文法上的结构讲。

还不止是读词的时候应该如此地读,诗里边有的句子也应该如此读的。

比如欧阳修有两句诗: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再至汝阴三绝》如果按照文法,“黄栗留”应连在一起,这是黄莺鸟的别称。

鸣,动词。

桑葚,名词。

美,形容词。

“紫樱桃”,名词。

熟,形容词。

凉,是形容麦风的。

按照文法应读:葚黄栗留-鸣-桑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但是我们读诗的顿挫不这样读,应是:黄菜-留鸣-桑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