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AB答案

合集下载

40096-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

40096-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习题参考答案---王燕平1-4:1-5:2-1(a ): 011012()()(1)()()i i du t du t RR Cu t R C u t dt R dt++=+ 210121212(1)()()1i R R Cs U s R R R R U s Cs R R ++=++2-1(b ): 01202()()()()()i i du t du t R C R C u t R C u t dt dt++=+0212()1()()1i U s R Cs U s R R Cs +=++ 2-1(c ): 011100()()()i du t RR C u t u t dt R +=-10011()()1i R U s R U s R C s =-+ 2-1(d ): 22001001011112()()()2()d u t du t du t R C C R C R C u t dt dt dt+=-- 01100101()1()2(1)2U s R C s R C U s R C s s +=-+2()u t 同1()u t2-2(a ):22211212()()i U s R U s R CLs Ls R R Cs R R =++++1211212()()i U s Ls U s R CLs Ls R R Cs R R =++++2-2(b ):221122112212()1()1i U s U s R C R C s R C s R C s R C s =++++ 12221122112212()()1i U s R C sU s R C R C s R C s R C s R C s =++++2-3:1232151234()()m r m m m K K K K L s U s T s s K K K s K K K K K =+++2-4(a ):123421232121()()()()()()1()()()()()()()()G s G s G s C s G s R s G 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2-4(b ):1223()()()()1()()G s G s C s R s G s G s -=- 2-4(c :)123412134223121342()()()()()()1()()()()()()()()()()()()()()G s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2-4(d ):21212112()2()()()()()1()()3()()G s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2-5同2-2 2-6同2-3 2-7同2-4 2-8:112123112312()()()()()1()()()()()()()()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 223123223112312()()()()()()()()1()()()()()()()()G s G s G s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2-9:24341242434()()()()()()()()()1()()()()()()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42434()()()1()()()()()()G s C s N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12424341()()()()()()1()()()()()()G s G s G s H s E s R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42434()()()()1()()()()()()G s H s C s N s G s G s H s G s G s H s =-++2-10(a ):123421421234()()()()()()1()()()()()()()()G s G s G s G s C s R s G s H s G s H s G s G s G s G s =+++2-10(b ):1212()()()()1()()G s G s C s R s G s G s =+ 312412()()()()()()1()()G s G s G s G s C s N s G s G s +=+ 3-5:(1)系统稳定 (2)系统不稳定 (3)系统不稳定3-6:(1)系统不稳定,有2个不稳定根 (2)系统稳定 (3)系统稳定 3-7 : 015K << 3-8 : 1100D K +>3-9:若0.1f K =,则时间常数为0.1,调节时间为0.3;若使调节时间为0.1,则0.3f K = 3-10: (1) 2100()10100s s s Φ=++ (2) 10n ω=,0.5ξ= (3)50()1 1.15sin(8.6760)t c t e t -=-+(4)%16.3%σ=,0.6s t =3-11: 33.67n ω=,0.36ξ=3-12: (1) 0.216D K =,%22.4%σ=, 2.4s t = (2)0D K =,%60.5%σ=,7.31s t = (3)影响:改善了系统性能 3-13:(1) 2()1()0.5()()=2ss ss ss P r t t e r t t e r t t e K ====∞==∞时,;时,;时,; (2) 2()1()0()0.4()=2.5ss ss ss V r t t e r t t e r t t e K ======∞时,;时,;时,; (3)系统不稳定 3-14: 单位阶跃信号作为输入信号时,系统稳态误差为0的条件是:00a b =单位斜坡信号作为输入信号时,系统稳态误差为0的条件是:0011,a b a b ==3-15:(1)系统稳态的条件是:01K << (2)0.5K =,%81.7%σ=,15.4s t = 3-16:(1)11,()1()0.1ss K r t t e ===时,(2)当1n ()1()0.099ss n t t K e ==-时,找不到使 4-1:图略(1)系统开环极点为:0、-0.25、-3,系统开环零点为:-0.5 系统根轨迹增益为:*/2K 系统开环增益为:*/3K(2)系统开环极点为:0、-0.25、-1+j1.4、-1-j1.4,系统开环零点为:-1、-1 系统根轨迹增益为:*/4K 系统开环增益为:*/3K(3)系统开环极点为:0、-0.25、-0.5,系统无开环零点 系统根轨迹增益为:*/8K 系统开环增益为:*K (4)系统开环极点为: -0.25、-3、-2.2、-0.1+j0.67、-0.1 -j0.67,系统开环零点为:-0.5, 系统根轨迹增益为:*/2K 系统开环增益为:*/3K4-2:(1)分离点为-0.88 (2)分离点为-0.89 (3)分离点为-0.29和-1.71 4-3:(1)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j2.4和-j2.4,对应的K*为2844-3:(2)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j6.6和-j6.6,对应的K*为7304-4略 4-5:4-6:4-7:(1)系统为结构不稳定系统,无论K*如何取值,系统都无法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复习题整理1.开环、闭环系统的最主要区别是()。

A.反馈 B.输入信号C.被控对象 D.干扰参考答案:A2.下图所示系统属于()。

A.恒值控制系统 B.开环系统C.程序控制系统 D.随动系统参考答案:D3.系统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

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D.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参考答案:D4.直接对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C.执行元件 D.放大元件参考答案:C5.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A.恒值调节系统B.随动系统C.连续控制系统D.数字控制系统参考答案:B6.随动系统对()要求较高。

A.快速性B.稳定性C.准确性D.振荡次数参考答案:A7.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A.比较元件B.给定元件C.反馈元件D.放大元件参考答案:B8.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在结构上具有反馈装置并按负反馈组成系统,以求得偏差信号B.由偏差产生控制作用以便纠正偏差C.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偏差D.系统开环参考答案:ABC9.自动控制系统按输入信号特征可分为()。

A.恒值控制系统 B.程序控制系统C.线性系统 D.随动系统参考答案:ABD10.自动控制系统按描述元件的动态方程分()。

A.随动系统 B.恒值控制系统C.线性系统 D.非线性系统参考答案:CD1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A.稳定性 B.快速性C.准确性 D.安全性参考答案:ABC12.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控制过程中是否有人参与。

()参考答案:√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教学模型1.下图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是()。

A.B.C.D.参考答案:A2.下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是()。

A.B.C.D.参考答案:A3.关于传递函数,错误的说法是()。

A 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B 传递函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输入和扰动对传递函数也有影响;C 传递函数一般是为复变量s的真分式;D 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第一章绪论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A. B. C.A. B. C.A. B. C.A. B. C.答题:对. 错答题:对. 错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该传递函数有(答题: A. B. C. D.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答题: A. B. C. D.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A.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则该可看成由(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对. 错答题:对. 错答题:对. 错.闭环极点为的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的系统.阶跃响应为的系统.脉冲响应为的系统答题: A. B. C. D..最大超调量 D答题: A. B. C. D.已知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系统属于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其型别为(答题: A. B. C. D.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答题: A. B. C. D.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B.. D答题: A. B. C. D.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B. C. D.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系统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说明(.系统型别 B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最大超调量 DA. B. C.A. B. C.16.特征方程最靠近虚轴的根和虚轴的距离表示系统的稳定裕度,越大则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k (x x ) f ( dx1 dy )
(1)
1
1
dt dt
对B点有
f ( dx1 dy ) k y dt dt 2
(2)
联立式(1)、(2)可得:
dy k1k2 y k1 dx dt f (k1 k2 ) k1 k2 dt
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热电偶的输出电压u f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ur 。 此时, ue ur u f 0 ,故u1 ua 0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 个合适的位置上,使uc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
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题 1-15 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 a,b 与 c,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 a d , b c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1 所示。
1-2 题 1-16 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 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 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1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 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 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2 所示。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

自动控制原理试卷及答案20套1

自动控制原理试卷及答案20套1

《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一)A一、)(/)(s R s C二、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τ取何值时,系统才能稳定 ?(10分)三、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42)2()(2+++=s s s K s W k(1) 试画出以K 为参数系统的根轨迹;(2) 证明根轨迹的复数部分为圆弧 。

(15分)四、已知一单位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00)(+=s s s W K ,现加入串联校正装置:101.011.0)(++=s s s W c ,试: (20分)(1) 判断此校正装置属于引前校正还是迟后校正?(2) 绘制校正前、后系统及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

(3) 计算校正后的相位裕量。

五、非线性系统结构如图所示,设输入r=0, 绘制起始点在0)0(,1)0(00==>=c cc c 的c c -平面上的相轨迹。

(15分)C )(s )(s o六、采样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已知: (15分)1.求出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2.当输入为)(1*)(1*)(1)(221t t t t t t r ++=时,求稳态误差ss e 。

七、用奈氏稳定判据判断如下图所示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1)─(3)为线性系统,(4)─(6)为非线性系统。

(15分)《自动控制原理》试卷(一)B一、 控制系统的结构如下图。

(1) 当F (s )=0时,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s R s C s =Φ;(2) 系统中H 2(s )应满足什么关系,能使干扰F (s )对输出C (s )没有影响?(10分)二、. 设某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要求闭环系统的特征值全部位于s =-1垂线之左,试确定参数K 的取值范围。

(10分)三、.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函为)15.0()125.0()(++=s s s K s W ,欲使该系统对单位阶跃函数的响应为一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的简谐振荡时间函数,试用根轨迹法确定K 值范围(要求首先绘制根轨迹,求出并在图上标注主要的特征点参数)。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与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与答案解析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理论(A/B卷闭卷)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5分)1、反馈控制又称偏差控制,其控制作用就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得差值进行得。

2、复合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按输入得前馈复合控制与按扰动得前馈复合控制。

3、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G1(s)与G2(s)得环节,以并联方式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为,则G(s)为G1(s)+G2(s)(用G1(s)与G2(s)表示)。

4、典型二阶系统极点分布如图1所示,则无阻尼自然频率,阻尼比,该系统得特征方程为,该系统得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 .5、若某系统得单位脉冲响应为,则该系统得传递函数G(s)为。

6、根轨迹起始于极点 ,终止于零点或无穷远。

7、设某最小相位系统得相频特性为,则该系统得开环传递函数为。

8、PI控制器得输入-输出关系得时域表达式就是 ,其相应得传递函数为,由于积分环节得引入,可以改善系统得性能。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分)1、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得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D、需要调整系统得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2、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得稳定性没有效果( ).A、增加开环极点;B、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C、增加开环零点;D、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3、系统特征方程为,则系统( )A、稳定;B、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C、临界稳定;D、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4、系统在作用下得稳态误差,说明( )A、型别;B、系统不稳定;C、输入幅值过大;D、闭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

5、对于以下情况应绘制0°根轨迹得就是( )A、主反馈口符号为“-” ;B、除外得其她参数变化时;C、非单位反馈系统; D、根轨迹方程(标准形式)为。

6、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得相角裕度对应时域性能指标( )。

A、超调 B、稳态误差C、调整时间 D、峰值时间7、已知开环幅频特性如图2所示, 则图中不稳定得系统就是( )。

15秋北交《自动控制原理》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1

15秋北交《自动控制原理》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1

15秋北交《自动控制原理》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峰值时间B. 允许的超调量C. 允许的上升时间D. 允许的稳态误差正确答案:B2.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希望相位裕量γ为()A. 0~150B. 150~300C. 300~600D. 600~900正确答案:C3.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A. 减小增益B. 超前校正C. 滞后校正D. 滞后-超前正确答案:A4.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A. 系统综合B. 系统辨识C. 系统分析D. 系统设计正确答案:C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时间响应只能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B. 频率特性只能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C. 时间响应和频率特性都能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D. 频率特性没有量纲正确答案:C6.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A. 比例环节B. 微分环节C. 积分环节D. 惯性环节正确答案:B7.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G(s)=7/(s+2),其阶跃响应曲线在t=0处的切线斜率为()A. 7B. 2C. 7/2D. 1/2正确答案:B8.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B. 最小幅值C. 相位变化率D. 穿越频率正确答案:A9.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A. A距离虚轴很近B. 距离实轴很近C. 距离虚轴很远D. 距离实轴很远正确答案:A10. 常用的比例、积分与微分控制规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A. PDIB. PDIC. IPDD. PID正确答案:D11.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反馈的传感器。

A. 电压B. 电流C. 位移D. 速度正确答案:B12.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短,则说明()A. 系统响应快B. 系统响应慢C. 系统的稳定性差D. 系统的精度差正确答案:A13. A、B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A距离虚轴比极点B距离虚轴大于()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A。

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

自动控制原理随堂练习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绪论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闭环系统的特点不包含下列哪项()。

A.负反馈 B.控制精度较低C.可减少或消除偏差 D.适应性好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2.系统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

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D.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3.自动控制系统中测量被控量并进行信号转换,再反馈到输入端的元件是()。

A.比较元件 B.校正元件C.测量反馈元件 D.执行元件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4.火炮自动瞄准系统的输入信号是任意函数,这就要求被控量高精度地跟随给定值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A.恒值调节系统B.离散系统C.随动控制系统D.数字控制系统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5.随动系统对()要求较高。

A.快速性B.稳定性C.准确性D.振荡次数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重要指标时()A.稳定性 B.快速性 C.准确性 D.安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在结构上具有负反馈通路,以求得偏差信号B.由偏差产生控制作用以便纠正偏差C.系统开环D.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偏差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BD问题解析:8.自动控制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下列系统哪些是按照同一原则进行分类的()。

A.连续系统 B.程序控制系统C.恒值控制系统 D.随动系统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CD问题解析:9.自动控制系统按描述元件的动态方程分()。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精选】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精选】

2006-2007(A )卷答案一、1.稳快准2.一对靠得很近的零极点3.扰动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道4.快速性(也可答截止频率)5.克服非线性因素影响(也可答快速性)二、1.B 2.B 3.A 4.D 5.A 三、对对对对错四、第一图1123412322343312341123112341123234312341121111111p G G G G L G G H L G G H L G G G G H L L L G G G G P p G G H G G H G G G G H ==-=-=-∆=---∆==∆=∆+++ 分 分 分 分 分注:题目较简单,可一步写出结果,也可以采用框图的等效变换第二图12122()()11()1()(1)1(1)111(1)110.3680.2641(1)(0.368)0.3680.264()10.632G z z G z G z z s s z s s s z z z z z z z --Φ=+⎡⎤=-Z ⎢⎥+⎣⎦⎡⎤=-Z -+⎢⎥+⎣⎦+=--+Φ=-+ 分 分 分 分 分五、Bode 图如下:ω2310(1)2()()1(1)(1)2012201s G s H s ss s ωωω+=++===1 分 分(此两步也可在图中体现)话,中开展局实际图中:转折频率标注正确得1分;基准斜率标注正确得1分;各段斜率绘制正确各得1分,截止频率正确得1分以上两种方法任选一种。

求相角裕度:2分()90tan tantan 220180()c c ac ac ac ωωϕωωγϕω=---+=+不要求求出最终结果。

六、(1)设00d n ct d U n U U U U n ↓⇒↓⇒↓⇒∆↑⇒↑⇒↑⇒↑ 1分 1分 1分 1分 (2) 1分0max maxUn α= PI 限幅影响:1)限幅时为开环,偏差不起作用; 1分 2)反号,PI 退饱和,n 出现超调; 1分U ∆ 3)可能使系统收敛于极限环(或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好处) 1分 (3)实质:用偏差控制偏差 2分 特点:1)对反馈环内的前向通道上的扰动有调节作用 1分 2)精度取决于给定精度与反馈检测的精度 1分七、1122/1()/21(1)n k G s K k T k s s k ββζωββ=====+(1分) (1分) (1分) (1)β=0,系统临界稳定(1分),β>0,系统稳定(1分),β增加,阻尼上升,相对稳定性增强(1分)。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化答案A+B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化答案A+B

答案:07–08学年第1学期《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试卷答案使用专业和班级:05电气一、填空题(2分/空)1.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基本方式有:(1)----开环控制----特点:----经济简单、性能稳定,但扰动会影响输出,无法自动补偿。

(2)--闭环控制特点:--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能自动补偿。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按输入量变化的规律分(1)-----恒值控制系统--(2)--随动系统------(3)---过程控制系统-----按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分:(1)-连续控制系统--(2)--离散控制系统---按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间的关系分:(1)----线性系统-(2)非线性系统--按系统中的参数对时间的变化情况分:(1)--定常系统(2)时变系统3.求下列象函数的原函数的稳态值。

(1))8)(5(4)(++=s s s F =0(2))1(5)(+=s s s F =5(3))5(1)(2++=s s s S F =∞(4)1)4()(++=s s s s F =04.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系统框图-和频率特性。

它们反映了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和-内部变量-的关系,也反映了系统的-内在特性-。

它们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根轨迹法-赖以进行分析的基础。

5.反馈联接时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公式为:6.交叉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1)()(1--∑+--=Φ=传递函数每一负反馈回环的开环递函数的乘积前向通道各串联环节传n i s7.工程上对系统的性能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稳定性-分析、稳态性能-分析和-动态性能-分析。

其中最主要的性能是--稳定性-,其主要分析系统稳定的条件、程度-和改善系统稳定性能的-途径-。

8.对系统动、稳态性能进行分析最基本的途径是由—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进行分析,有时可以由-开环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使分析简化,但只使用于—单位负反馈-系9.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中,第一步考虑-改变参数-、第二步考虑增加环节-。

地大《自动控制原理》在线作业二答卷

地大《自动控制原理》在线作业二答卷
B.减小
C.不确定
D.不变
答案:A
5.若F(s)=1/[s(s+a)(s+b)],则f(∞)=( )。
A.ab
B.a-b
C.a+b
D.1/(ab)
答案:D
6.为消除干扰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可以在主反馈口到干扰作用点之前( )。
A.增加积分环节
B.增加放大环节
C.减少积分环节
A.静态
B.输出
C.输入
D.动态
答案:ABCD
17.下列能作为系统暂态响应性能指标的是( )。
A.最大超调量
B.延迟时间
C.峰值时间
D.上升时间
答案:ABCD
18.以下哪些属于根轨迹法的特点( )。
A.适用于研究当系统中某一参数变化时,系统性能的变化趋势
B.近似方法,不十分精确
地大《自动控制原理》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延迟时间是指系统的阶跃响应( )。
A.达到稳态值的90%所对应的时间
B.达到稳态值的10%所对应的时间#
C.超越稳态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对应的时间
D.第一次达到稳定值的50%所对应的时间
答案:正确
27.阻尼比等于0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情况。( )
答案:错误
28.阻尼比>1时,系统处于欠阻尼情况。( )
答案:错误
29.稳态误差取决于系统的输入类型。与输入位置无关。( )
答案:正确
30.一个符合工程要求的系统,其稳态误差必须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

自动控制原理_第二版_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_第二版_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习题答案1第2章2-1 (1)t e t ett23sin 3123cos122--+- (2)6 + 3t(3))334(322+++---t t e e t t (4)t t ωωωsin 1132-2-2 (1)2351853tt e e --+-(2)t e 2-(3)t e a b t ae n t nnn t n n ωωζωωζωζωsin cos --++(4)t a Aa t a A e b a A atωωωωωωωsin cos 222222++++⎪⎭⎫ ⎝⎛++- 2-3 (a ))()()(2110f f ms f s X s X i ++=(b )212110)()()(k k s k k f fsk s X s X i ++=2-4 (a ))()()(t u t kx t xm =+ (b ))()()(2121t u t x k k k k t x m =++ 2-5 (a ))()()()()(2212121t u R dt t du C R R t u R R dt t du CR R r r c c +=++ (b ))()()()()()(22121221t u R t u R R dt t du C R R L dt t u d LC R r c c c =++++ 2-6 252312)14(100)()(2+++=s s s s R s C 2523125231210)()(22++++⋅=s s s s s R s E 2-7 t t e e t c 2241)(--+-= 2-8 )1)(2(23)(+++=s s s s G t t e e t h ---=24)(22-9 (a )1)(1)()(32213+++⋅-=s R R C s CR R R s U s U r c (b )13221)()()(R R R s R CR s U s U r c ++-= 2-10 (a )))((1)()(432121G G G G G G s R s C -+++=(b ))(1)1()()(21221H H G G G s R s C -++=(c )331311321332123113211)()(H G H G H G G G G H G G H G G H G G G G s R s C ++++++=2-11 (a )32211)()(G G G G s R s C ++=(b )H G H H G s R s C 111)1()()(+--=(c )121223121)()()(H G G H G G G G s R s C +++=2-12 (a )))((1)1()()(23111232123111134321H G H G H H G G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s R s C --++++++=))((1)1(1)()(2311123212311123423H G H G H H G G G H G H G H H G G H G s R s E --++++-+⋅=(b )21212121312)()(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21212131)1(1)()(G G G G G G s R s E ++-+⋅=2-13 (a )12121211)()(H G G G G G G s R s C ++= 121211211)1(1)()(H G G G G H G G s R s E +++⋅=12121231211)1(1)()(H G G G G G G H G G s D s C ++++⋅-=12121231211)1(1)()(H G G G G G G H G G s D s E ++-+⋅= (b )434242143421)()(G G G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434242111)()(G G G G G G G s R s E ++-=434241)()(G G G G G s D s C ++= 434241)()(G G G G G s D s E ++-=32-14 (a )))((1)(23113343321231134321H G H G H G G H G G G H G H G G G G G G s G -+++-++=(b )3541432326543211)(H G G H G G H G G G G G G G G s G +-+=(c ) 15.1 (d )))((1)1()(ch af ehgf ch gb af gb ed abcd s G +----++=45σ % = 56.2% t p = 1.006 t s = 63-13 0 < K < 0.75 3-14 (1)0(2)1 3-16 (1)∞ ∞6分离点:d = -0.8857(4) 渐近线:σa = -1 ϕa = ± 60︒,180︒与虚轴的交点:K = 3 s = ± j1.414分离点:d = -0.423 根迹图略(5) 渐近线:σa = -2/3 ϕa = ± 60︒,180︒与虚轴的交点:K = 4 s = ± j1.414(6)渐近线:σa = -1.5 ϕa = ± 45︒,± 135︒起始角:ϕ1 = -63.4︒根迹图略 (7)(8)894-9 零度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第版(胡寿松)课后答案-全文可读

自动控制原理第版(胡寿松)课后答案-全文可读
(b) 2-13 2-14
2-15
(2-11题~2-15题) (b)
32
k3
3
2-17(a) (c) (e) 2-18(a)
(b) 2-19与2-17同 2-21(a)
(2-17题~2-21题) (b)
(d) (f)
2-20与2-18同
(b)
2-22(a) (b) 9个单独回路:
6对两两互不接触回路: L1L2 L1L3 L2L3 L7L2 L8L2 L9L2 三个互不接触回路1组: L1L2L3
4条前向通路及其余子式: P1=G1G2G3G4G5G6 ,Δ1=1 ; P2=G7G3G4G5G6 , Δ2=1 ; P3=-G7H1G8G6 ,Δ3=1+G4H2 ; P4=G1G8G6 , Δ4=1+G4H2 ;
(c)
(d)
(e)
(f)
3-1 3-2 (2) 3-3 (1) 3-4 3-5
3-6 3-8 (a)
(Ts+1)寄生因子不影响系统稳定性,且因为它为非主导极点 所以也不太影响动态性能,但附加极点有增大阻尼的作用。
(7-3题~7-10题)
7-3 (1) e(nT)=10(2n-1)
(2)
7-4 (1) 7-5 (1)
(2) (2)
7-7
7-8 (1)
(2)
(3)
7-9 (a)
(b)
7 - 1 0( a )
(2)
-2
- 0.404
-2
- 3.29
-21.13
(4-11题~4-12题)
s1= - 9.98 s2,3= - 2.46
-4
系统始终不稳定!
时稳定
( - 8.47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1 (a)()()1121211212212122112+++⋅+=+++=CS R R R R CS R R R R R R CS R R R CS R R s U s U (b)()()1)(12221112212121++++=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U s U 2-2 (a)()()RCs RCs s U s U 112+=(b) ()()141112+⋅-=Cs R R R s U s U (c)()()⎪⎭⎫⎝⎛+-=141112Cs R R R s U s U 2-3 设激磁磁通f f i K =φ恒定()()()⎥⎦⎤⎢⎣⎡++++=Θφφπφm e a a a a m a C C f R s J R f L Js L s C s U s 2602 2-4()()()φφφπφm A m e a a a a m A C K s C C f R i s J R f L i Js iL C K s R s C +⎪⎭⎫⎝⎛++++=260232-5 ()2.0084.01019.23-=⨯--d d u i 2-8 (a)()()()()3113211G H G G G G s R s C +++=(b)()()()()()31243212143211H G H G G G H G G G G G G s R s C +++++=2-9 框图化简中间结果如图A-2-1所示。

图A-2-1 题2-9框图化简中间结果()()()()52.042.018.17.09.042.07.023++++++=s k s k s s s R s C 2-10()()4232121123211G H G G H G G H G G G G s R s C ++-+=2-11 系统信号流程图如图A-2-2所示。

图A-2-2 题2-11系统信号流程图()()()()2154214212654212215421421321111H H G G G G G G G H G G G G G s R s C H H G G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2-12 (a)()()()adgi abcdi agdef abcdef cdhs R s C +++-=11(b)()()()1221211222112++++=s C R C R C R s C R C R R s R s C 2-13 由选加原理,可得()()()()()()[]s D H G G s D G s D G s R G G G H G H s C 3121221221221111--+++=第三章3-1 分三种情况讨论 (a) 当1>ζ时()()()()()⎥⎥⎦⎤⎢⎢⎣⎡-+----+-=-+-=---=⎪⎭⎫ ⎝⎛-+-⎪⎭⎫ ⎝⎛---221221222211112121,122ζζζζωζωζωζζωζζωζζωζζt t n n nn n n e e t t c s s (b) 当10<<ζ时()()()⎪⎪⎭⎫⎝⎛-----+-=---+---=-+-=---=---22222222222121121sin 1121sin 1211cos 221,1ζζζωζωζωζωζωζζωζωζωζωζζωζζζωζωζωarctg t et t e t et t c j s j s n tnnn t nn tnnn n n n n(c) 当1=ζ时设系统为单位反馈系统,有()()()()()2222nn n r s s s s R s c s R s E ωζωζω+++=-= 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 ()nn n n s sr s s s s s s im e ωζωζωζω22212220=+++⋅⋅=→ 3-2 (1) 0,0,50===a v p K K K (2) 0,,==∞=a v p K K K K(3) 10,,K K K K a v p =∞=∞= (4) 0,200,==∞=a v p K KK K 3-3 首先求系统的给定误差传递函数()⎪⎭⎫ ⎝⎛++-=-=-t e t t c s n t n n nn 21222,1ωωωωω()101.0)11.0()(11)()(2+++=+==Φs s s s s G s R s E s e 误差系数可求得如下()()()0)101.0()12.0(20)101.0(2lim lim 1.0)101.0()12.0(10lim lim 0101.0)11.0(lim lim 32220220222001200=+++-++=Φ==+++=Φ==+++=Φ=→→→→→→s s s s s s ds d C s s s s ds d C s s s s s C s e s s e s s e s(1) 0)(R t r =,此时有0)()(,)(0===t r t r R t r s s s ,于是稳态误差级数为()0)(0==t r C t e s sr ,0≥t(2) t R R t r 10)(+=,此时有0)(,)(,)(110==+=t r R t r t R R t r s s s ,于是稳态误差级数为()1101.0)()(R t rC t r C t e s s sr =+= ,0≥t (3) 221021)(t R t R R t r ++=,此时有t R R t rt R t R R t r s s 212210)(,21)(+=++= ,2)(R t r s = ,于是稳态误差级数为())(1.0)(!2)()(21210t R R t r C t rC t r C t e s s s sr +=++= ,0≥t 3-4 首先求系统的给定误差传递函数()5001.0)11.0()(11)()(2+++=+==Φs s s s s G s R s E s e 误差系数可求得如下()()()232220220222001200050098)5001.0()12.0(1000)5001.0(100lim lim 5001)5001.0()12.0(500lim lim 05001.0)11.0(lim lim =+++-++=Φ==+++=Φ==+++=Φ=→→→→→→s s s s s s ds d C s s s s ds d C s s s s s C s e s s es s e stt r t t rt t r s s s 5sin 25)(5cos 5)(5sin )(-===稳态误差级数为()[][][]tt tC t C C t e sr 5cos 1015sin 109.45cos 55sin 25224120 -⨯++⨯=-⨯+⎥⎦⎤⎢⎣⎡+⨯-=- 3-5 按技术条件(1)~(4)确定的二阶系统极点在s 平面上的区域如图A-3-1 (a) ~ (d)的阴影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箱;水温 2、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3、稳定;劳斯判据;奈奎斯特判据 4、零; 输出拉氏变换;输入拉氏变换 5、
K 2 2 + 1
2 T 2 2 + 1
; arctan − 180 − arctan T (或: −180 − arctan
− T ) 1 + T 2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考试试卷(B)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1、给定值 2、输入;扰动; 3、G1(s)+G2(s); 4、 2 ;
2 = 0.707 ; s 2 + 2 s + 2 = 0 ;衰减振荡 2
5、
10 5 ; + s + 0.2s s + 0.5s
6、开环极点;开环零点 7、
解:1、建立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根 据 (2 分) 即 (2 分) 2、求传递函数 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 KCL 有
u i (t ) − u 0 (t ) d[u i ( t ) − u 0 ( t )] u 0 ( t ) +C = R1 dt R2
R1 R2 C du 0 ( t ) du ( t ) + ( R1 + R2 )u 0 ( t ) = R1 R2 C i + R2 u i ( 2 − / 1− 2 = e −0.4 / 1−0.4 = 25.4% % = e = 0.4 4 4T 4 0.16 时, = = = 1.6s ts = 0.4 T = 0.16s n T 0.16 = = = = 0.55s t p = 2 2 2 1 − 1 − 1 − 0.4 d n
3
2、当
2 − / 1− 2 = e −0.4 / 1−0.4 = 25.4% % = e = 0.4 4 4T 4 0.04 时, t s = (4 = = = 0.4 s n 0.4 T = 0.04s T 0.04 = = = = 0.14s t p = 2 2 2 1 − 1 − 1 − 0.4 d n
分)

2 − / 1− 2 = e −0.8 / 1−0.8 = 1.5% % = e = 0.8 4 4T 4 0.08 时, t s = (3 分) = = = 0.4s T = 0.08 s 0.8 n T 0.08 = = = = 0.42s t p = 2 2 2 1 − 1 − 1 − 0.8 d n
K = 4 = 0.707
3、 (4 分)
0
0
= e −
1− 2
= 4.32 0 0
ts =
4
n
=
4 2
= 2.83
K 2 K 1 = = 4、 (4 分) G ( s ) = s K s ( s + K ) s ( s + 1) 1+ s
K K = 1 v =1
ess =
A = 2 = 1.414 KK
K 1 1 + − G n ( s) C (s) s s = =0 5、 (4 分)令: n ( s ) = N (s) ( s)
得: G n ( s ) = s + K
2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考试试卷(A)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K ( s + 1) s(Ts + 1)
1 1 e(t )dt ] ; K p [1 + ] ; 稳态性能 T Ts
8、 u (t ) = K p [e(t ) +
二、判断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D 2、A 3、C 4、A 5、D 6、A 7、B 8、C 9、B 10、B
三、(8 分)建立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并求传递函数。
四、(共 20 分)
1
K 2 n C (s) K s2 解:1、 (4 分) ( s ) = = = 2 = 2 2 K K s + K s + K s + 2n s + n R( s) 1+ + 2 s s
2 K = n = 22 = 4 2、 (4 分) K = 2n = 2 2
n =
1 T
1、当
2 − / 1− 2 = e −0.2 / 1−0.2 = 52.7% % = e = 0.2 4 4T 4 0.08 时, t s = (4 = = = 1.6 s n 0.2 T = 0.08s T 0.08 = = = = 0.26s t p = 2 2 2 1 − 1 − 1 − 0.2 d n
(3
分) 3、根据计算结果,讨论参数 、 T 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6 分) (1)系统超调 % 只与阻尼系数 有关,而与时间常数 T 无关, 增大,超调 % 减小; (2 分) (2)当时间常数 T 一定,阻尼系数 增大,调整时间 t s 减小,即暂态过程缩短;峰值时 间 t p 增加,即初始响应速度变慢; (2 分) (3)当阻尼系数 一定,时间常数 T 增大,调整时间 t s 增加,即暂态过程变长;峰值时 间 t p 增加,即初始响应速度也变慢。 (2 分)
6、调整时间 t s ;快速性
二、判断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B D 2、C 3、D 4、C 5、B 6、A 7、B 8、B 9、A 10、
四、(共 20 分)
2 n 1 解:系统的闭环传函的标准形式为: ( s ) = 2 2 ,其中 = 2 T s + 2 Ts + 1 s 2 + 2n s + n
R1 R2 Cs U 0 ( s ) + ( R1 + R2 ) U 0 ( s) = R1 R2 Cs U i ( s ) + R2 U i ( s )
得传递函数
(2 分) (2 分)
G( s) =
U 0 ( s) R1 R2 Cs + R2 = U i ( s) R1 R2 Cs + R1 + R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